地表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气候变化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研究

气候变化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气候变化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地球上的植被覆盖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度产生直接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了气温的升高、降水量的变化等现象,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例如,气温升高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了沿海地区的植被分布。
同时,降水量的变化也会导致植被的适应性变化。
一些地区由于降水量减少而导致干旱,植被覆盖度减少,甚至出现荒漠化的现象。
而在另一些地区,降水量的增加可能导致植被过度生长,影响生态平衡。
其次,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变化具有反馈作用。
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缓解气候变暖。
此外,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蒸气,调节地表温度,影响气候模式。
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会影响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一些研究表明,增加植被覆盖度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而减少植被覆盖度则可能加剧气候变暖。
此外,气候变化和植被覆盖度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平衡。
一些植物和动物物种可能无法适应快速的气候变化,导致灭绝。
同时,植被覆盖度的减少还会导致土壤侵蚀、水源枯竭等环境问题,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此外,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还会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例如,植被覆盖度的减少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和干旱频发,影响农作物产量和食品安全。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各国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同时,各国还加强了对植被保护和恢复的力度,通过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等措施来增加植被覆盖度,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植物的遗传改良和适应性培育,以提高植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对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展开研究。
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面的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地和水体。
这些因素在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土地覆盖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
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来自农业、城市化以及森林砍伐等工业活动。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活动、气候变化以及火山爆发等。
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循环具有显著影响。
例如,一些地区的土地覆盖变化可能导致更多的阳光被反射回到大气中,从而降低了地表温度。
同时,不同的土地覆盖对水的吸收和蒸发也具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森林和草原等植被可以更好地保住水分,使得地表的温度和湿度得以调节。
其次,土地覆盖变化也可以对碳循环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森林和植被等可以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体内,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但是随着人类的工业和生产活动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不断增加,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和安全问题。
第三,土地覆盖变化还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影响。
例如,大面积的森林砍伐会导致失去森林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因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势在必行。
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容易进行准确的预测。
然而,通过了解土地覆盖变化的机制和影响,可以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来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
为了降低人类对土地覆盖变化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增加森林保护和恢复力度,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通过政策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探索新的农业技术,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地的破坏。
此外,对城市化进程加强监管,控制城市化过程的规模和速度。
总的来说,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了诸多影响,而它们中有些影响是人类可以控制和改变的。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和我们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我们对自然的侵害,并学习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科学家们开始关注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植被覆盖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因为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都与气候紧密相关。
本文将就该话题展开一次探讨。
一、植被覆盖对气候的影响植被覆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
植被的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同时释放出氧气,在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交互系统。
植被的繁殖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通过蒸发和吸水来维持自身的生命,同时也作为水循环的重要一环。
在地表,植被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二、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气温升高、干旱加剧、降雨不足。
1、气温升高气温升高是气候变化最明显的现象之一。
随着气温的升高,植被的生长期缩短,成熟的时间也提前,造成生产力下降。
另外,气温升高还会导致植被范围的变化。
很多植物无法适应新的温度环境,植被固定作用减弱,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2、干旱加剧由于气候变化,全球干燥区的范围增大,干旱也加剧了。
这种情况对于人类和自然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水源稀缺加剧,许多地区必须减少植被来保证人畜饮用水的供应。
此外,干旱也会导致植被死亡和土地沙化。
3、降雨不足随着气候变化,大气热力通量的增加导致了降雨的不断减少。
降雨的减少导致植被生长受到限制,生产力不断下降。
同时,缺水区域的植被不仅变得稀疏,而且种类也减少了,这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三、政策的意义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政府和社会大众应该发起相关的行动。
政策方面需要制定出更为明确的环保条例,并建立立体化的环保监管体系。
国际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为全球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协调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努力。
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一、引言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全球性问题,它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植被覆盖度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指标,其不仅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二、植被覆盖度的影响1. 对气候的影响植被覆盖度是指地表被植物覆盖的面积比例。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对气候变化也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来缓解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和开垦荒地将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进而加剧气候变化的速度。
2. 对水循环的影响植被覆盖度还影响着水循环。
在水量充足的区域,较高的植被覆盖度能够增加蒸散作用,进而加强水循环;而在缺水的地区,较高的植被覆盖度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水量蒸发,起到保水的作用。
因此,植被覆盖度不仅直接影响着草原和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周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活动。
三、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变化响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以下的几个方面更为具有代表性。
1. 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时空差异性,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季节对其影响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植被的生长季节会增加,而较高的温度和水分利于植被的生长和转化。
但是,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响应也与区域的土地利用和植被组成有关。
2. 植被覆盖度的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植被覆盖度进行有效的监测。
通过分析遥感数据,可以比较精确地估算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监测植被的生长和变化,也为“碳汇”和“碳排放”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3. 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紧密相关。
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影响植被的覆盖度和分布,进而影响地表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
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物种灭绝等各种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些问题中,植被变化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水循环植被是地球上最大的水资源之一。
其根系不仅吸收地下水,还通过蒸腾作用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形成水蒸气,促进了水循环。
尤其是森林植被,能够把水转化为雨水,便于以后的利用。
因此,植被变化对水循环具有显著的影响。
若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或采伐,缺乏水分的土地难以支撑起植被的生长,同时,水汽的蒸发量也将减少,导致降雨和农田灌溉等活动受到影响。
因此,维护 good 的植被覆盖度和防止乱砍滥伐对于水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能量平衡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于其对能量平衡的影响。
而能量平衡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温度。
植被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和地表反射的热量来平衡大气的能量。
不同类型的植被对能量平衡的影响有所不同。
热带植被释放大量水分,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因此,热带植被的变化对地球的温度和大气环流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草原植被能够给地表提供广阔的反射面,反射部分太阳辐射,反射的辐射能够抵消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效应,维持能量平衡,因此草原植被的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也很重要。
三、碳循环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生物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因此大量的植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
即使在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也没有完全释放出森林中储存的碳,如果火灾后森林虽然留下了烧过的枝条和树干,但还有残留物需要经过自然分解或者被生物分解堆肥,从而释放出二氧化碳。
如果碳排放量大于植被吸收的能力,气候变化的速度便会更快。
四、区域气候可以说,植被的变化对地球局地气候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山区雪线的升高、海洋暖流的改变、干旱气候的扩大等气候变化都与植被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植被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与调节

植被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与调节植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气候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它们通过影响地表的能量平衡、水循环和气体交换等过程,对区域气候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调节。
首先,植被通过调节地表能量平衡影响区域气候。
在夏季,植被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消耗了大量的太阳能,使得地表温度相对较低。
而在无植被或少植被地区,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转化为热量,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这种温度差异使得气候变得不同。
例如,森林覆盖的地区相对较凉爽,而沙漠或草原地区则相对较炎热。
其次,植被通过调节地表水循环影响区域气候。
植被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湿度并导致云的形成。
云能够反射太阳辐射和吸收地表辐射,影响地表和大气的能量平衡。
此外,植物的根系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延缓洪水的发生。
这对于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尤其重要。
因此,植被覆盖的增加有助于维持气温、湿度和降雨等方面的平衡,进而影响区域的气候模式。
此外,植被通过调节气体交换影响区域气候。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CO2),产生氧气(O2)释放到大气中,这对缓解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植被释放的揮发性有机物(VOCs)也参与了地表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进一步影响大气组成和气候。
例如,大面积植被能够吸收高浓度CO2,减少温室气体的浓度,从而降低地球的全球变暖趋势。
虽然植被对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调节,但同时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暖引起的频繁干旱和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导致植被死亡或退化,从而削弱了植被对气候的调节能力。
缺乏植被的地区容易发生干旱、土壤侵蚀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因此,保护和恢复植被覆盖对于维持区域气候的稳定和调节至关重要。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植被保护与恢复工作,尽量避免过度砍伐和过度放牧等破坏植被的活动。
此外,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和荒漠化防治等措施恢复植被的覆盖率,可以有效降低气温、增加降水量,并改善区域的气候环境。
植被变化对气候调节的影响

植被变化对气候调节的影响植被是地球上绿色生命的代表,它对气候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被不仅能影响大气中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参数,还能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来调节地球的碳循环。
因此,植被的变化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植被对气温调节的影响植被通过调节地表的辐射平衡来影响气温。
首先,叶面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能量,降低地表温度。
其次,植物蒸腾作用将土壤水分蒸发到大气中,从而消耗热量,减缓了地表温度的上升速率。
此外,植被覆盖还能减少地表的反射率,增加地表的吸收能力,进一步降低地表温度。
2. 植被对降水调节的影响植被通过调节大气中的湿度和云量来影响降水。
植物蒸腾作用释放大量的水蒸气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中的湿度,因此有利于云的形成和降水的发生。
另外,树林可以阻挡风力,减少水分的蒸发速率,保持土壤湿润,进而促进降水的形成和保持。
3. 植被对风速调节的影响植被能够缓解风的速度,降低风的暴力,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和大气层的颗粒物携带。
植物的树冠和植被层能够阻挡风的流通,使风速减缓,并在其背后形成相对风速较小的区域,保护周围土壤和生物的安全。
4. 植被对大气碳循环的调节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固定为有机物,并通过呼吸过程释放氧气和二氧化碳。
这种作用平衡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稳定了地球的气候。
当植被被破坏或减少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进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总结起来,植被在气候调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通过调节地表温度、大气湿度、云量和风速等参数,对气候形成和维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保护和恢复植被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们应该意识到植被变化对气候的重要影响,并采取措施保护和管理植被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适应性研究

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适应性研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植被覆盖的变化与气候适应性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不仅关乎着生态环境的平衡,更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植被覆盖。
简单来说,植被覆盖指的是地球表面被植物所覆盖的程度。
它包括了从广袤的森林到稀疏的草原,从繁茂的农田到城市中的绿化区域。
植被覆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气候变化是导致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温的升高或降低、降水的增多或减少,都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比如,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一些原本寒冷的地区气温上升,使得原本不适合生长的植物能够在此扎根,从而改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情况。
反之,一些地区可能因为干旱加剧,导致原本茂盛的植被逐渐退化甚至消失。
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过度的开垦、放牧、砍伐森林等行为,使得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
例如,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将其转变为农田。
这不仅减少了森林的面积,还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植被覆盖发生巨大变化。
那么,植被覆盖的变化又会如何影响气候适应性呢?当植被覆盖减少时,土地的蓄水能力会下降。
降水无法被有效地储存和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的径流量不稳定。
这对于依赖水资源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且,植被减少会使得地表反射率增加,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影响局部的气温和气候。
相反,良好的植被覆盖有助于调节气候。
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
森林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在炎热的夏季能够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在寒冷的冬季则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此外,植被还能够减缓风速,减少风沙的侵袭,对于改善局部的气候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适应性的关系,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全球的植被覆盖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和对比,能够发现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以及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植被景观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与调控

植被景观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与调控地球上的植被景观是地表温度的重要调节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植被景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可以对地表温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又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控来缓解极端的气候条件。
首先,植被景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地表温度。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水泥地面代替了原本的植被覆盖,使得热岛效应普遍存在。
城市中的大面积铺装和建筑物会吸收和储存更多的太阳能,导致城市地面温度升高。
与此相反,生态系统中的植被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和二氧化碳,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和能量,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因此,植被景观的减少会导致地表温度的升高,而植被景观的增加则会使地表温度降低。
其次,植被景观的变化还会对气候产生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地表温度。
植被覆盖的改变会影响到大气的水循环和能量平衡。
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转化为水蒸气,释放到大气中。
这样一来,植被景观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进而影响到云量和降水量。
当植被覆盖减少,降水量可能会下降,气候变得更加干燥,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相反,植被景观的增加会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降低地表温度。
针对植被景观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调控,以实现气温的适度与稳定。
首先,需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和控制,合理布局建筑物和绿地,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
这样可以减少热岛效应的影响,降低城市地表温度。
其次,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保护自然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
通过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等措施,可以增加植被的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降低地表温度。
此外,科学合理地管理农田和草地,采取耕地保水、轮作休闲等措施,也能减少陆地蒸发,控制地表温度升高。
综上所述,植被景观的变化对地表温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植被景观的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植被景观变化的监测和研究,提出科学的调控方案,以实现地表温度的合理调节和控制。
城市植被覆盖率对气温影响的研究

城市植被覆盖率对气温影响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水泥建筑覆盖了原本的绿地,城市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气温升高。
城市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影响了城市的气候环境。
因此,研究城市植被覆盖率对气温的影响,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植被覆盖率对气温的影响机制城市植被覆盖率的下降会引起气温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蒸发散发和热量消耗减少:城市植被能够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蒸气,并将一部分能量转化为潜热,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而当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时,蒸发散发和热量消耗减少,导致周围环境的气温上升。
2. 辐射反射和吸收:城市植被具有很强的反射和吸收辐射的能力,能够减少太阳辐射的直接作用,降低地表温度。
而城市的水泥道路和建筑物则会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3. 空气净化和湿润度提升:城市植被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净化大气环境。
同时,植被的蒸发作用也可以增加空气的湿润度,降低干燥感,使城市环境更加舒适。
二、城市植被覆盖率对气温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城市植被覆盖率对气温的影响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数据,以下是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指标:1. 遥感数据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城市植被分布情况,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植被覆盖率、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归一化植被指数)、EVI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增强型植被指数)等指标的分析,来研究植被覆盖率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 气象观测数据:通过气象站点的气温观测数据,可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和季节变化,进而探究城市植被覆盖率与气温的关联性。
3. 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气候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城市植被覆盖率与气温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调整植被覆盖率或其他地表参数,评估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基于NOAA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基于NOAA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联。
通过利用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时间序列数据,我们将深入分析过去几十年中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并试图揭示这些变化与气候因素(如温度、降水等)之间的潜在联系。
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地表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而且可以为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首先概述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我们将介绍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文章还将讨论植被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潜在的未来变化趋势。
最终,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以理解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时间序列的NOAA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观测站的气候数据,对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如下:遥感数据处理:使用遥感软件ENVI和ArcGIS,对NOAA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重投影等步骤,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精度。
植被指数计算:基于预处理后的遥感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以量化地表植被覆盖情况。
时间序列分析: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如滑动平均、傅里叶变换等,对植被指数时间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周期性分析和突变检测。
气候因子提取:从地面观测站获取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气候数据,与遥感数据进行时空匹配,以便分析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遥感数据:本研究采用NOAA系列卫星的AVHRR传感器数据,该数据具有长时间序列、覆盖范围广、分辨率适中等特点,适合用于大尺度地表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解析

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解析前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气候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人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并研究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其中,植被覆盖率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因素,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植被覆盖率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解析。
第一部分植被覆盖率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植物呼吸的二氧化碳、水分蒸腾和植物生长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等过程对大气中的气体含量和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代表了生态系统在某一时期内从太阳光中转化而来的化学能量。
植被NPP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对CO2吸收和释放的速率,从而对大气中的CO2含量产生影响。
因此,植被的变化将导致CO2的吸收和释放量发生变化,从而对大气中CO2的含量产生影响。
植被NPP的增加通常会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减少,从而降低大气温度,缓解气候变化。
1.2 植被Albedo对气候变化的影响Albedo是一个表征地表对太阳辐射反射能力的量。
植被覆盖会直接影响Albedo,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进而影响大气辐射平衡,引发局部环流和大气尺度运动。
植被的Albedo值较低,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释放出更多的热量,而冰雪或沙漠地区的Albedo值较高,会反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从而使得这些地区更加寒冷。
1.3 植被水分蒸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蒸发到大气中,这导致了潜热的释放,从而形成了地球的水循环。
水分蒸腾是植被与大气之间的重要交互作用,它可以控制大气中的水分含量,影响大气的温度和气流输送。
研究表明,植被减少导致的水分蒸腾减少会减缓水循环,导致土地变得干旱,从而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
相反,植被增加将导致大量的水分蒸腾作用,进而增加大气中的水分含量,从而对气候变化起到缓解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植被变化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摘
要
利用 高分 辨 率 区域 气候 模 式 R g M , 长 江 中下 游地 区城 市化 进 程 中土地 利 用 的 eC 3 对
变 化 引起 的地 气 能量 交换和 水份 收 支 改变的 气候 效应 进 行模 拟 研 究。结 果 表 明 : 下垫 面 由农 田 变
为城 市 后近地 层 大 气水 汽含 量减 小 , 温升高 。但 增 温幅度存 在 明显的 时空差 异 , 气 总体 而言 西部 高 于 东部 、 夏季 高 于冬季 。对 能量 平衡 的各 因子 的分 析表 明, 因地 表水 份蒸 发 弓起 的潜热 释放 减少 是 l 地 表温度 增加 最 主要 的原 因。 流场 差异场 的特 点是 以试 验 区域 为 中心 , 层 呈 气旋 性 而高 层 呈反 低
Nu e i a i u a i n o he ci a e e e to e ur a i a i n m rc lsm l t f t l o m t f c f t b n z to h
c u s l n he m i d e a d l we e c e f Ya g z v r o r e a o g t d l n o r r a h s o n t e Ri e
( h nzo t rl i l ueu JaguC agh u23 0 )(3 ̄ ns t rl i l ueu N ni 10 8 2C a gh uMe o o c r , ins hn zo 10 1 eog aB a a guMe oo gc ra , aj g20 0 ) e o aB n
长 江 中 下 游 地 区城 市 化 进 程 中 地 表 植 被 变 化 气 候 效 应 的 数 值 模 拟
董喜春 汤剑 平 王 元 俞剑蔚
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与调节

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与调节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植被改变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和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在气候调节中的作用。
首先,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和分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植物的生长季节可能会延长或缩短,植被分布范围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温暖地区的植被可能会向北扩展,而寒冷地区的植被可能会减少。
这种植被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循环,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反馈作用。
另一方面,植被改变也可以通过碳循环对气候变化进行调节。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进行生长。
这一过程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从而降低温室效应。
此外,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蒸气,形成云层和降水,进一步调节了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
因此,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的调节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和调节还体现在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上。
气候变化会影响降水量和蒸发蒸腾过程,从而改变土壤水分的分布和含量。
这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了直接影响。
同时,植被的变化也会改变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积累过程。
有机质的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有机质的积累则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效应。
除了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和调节,植被改变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植被的改变可能导致生物群落的重组和物种的迁移,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稳定。
此外,植被改变还可能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保护和恢复植被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和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影响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幅度,还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和管理,通过合理的植被恢复和保护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为人类和自然界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

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用途发生变化的过程。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这种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
首先,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陆地表面变化。
例如,森林的砍伐和土地的城市化会导致大量的土地暴露在太阳辐射下,使得陆地表面产生更高的热量。
这样一来,地表温度会显著升高,从而产生所谓的“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会改变周围的气候,如增加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并影响局部的气温、风速等气候要素。
其次,土地利用变化还会影响大气循环。
植被的变化会改变陆地表面的水汽交换过程,进而影响到降水的分布和强度。
例如,森林的砍伐会导致植被减少,降水量减少,而城市化会导致降水增加。
此外,植被的变化还会改变地表蒸发量,影响到水循环和云的形成。
这些变化对于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除了以上对气候的直接影响外,土地利用变化还会通过间接途径影响气候。
例如,森林的砍伐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破坏又会改变碳循环的过程,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
此外,土地利用变化还会改变土地的水文循环和土壤侵蚀程度,进而影响到物质和能量的平衡,产生反馈效应。
在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首先是地域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例如,在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对于降水变化的影响更加明显;在沿海地区,土地沙化对气候的影响更加突出。
其次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尺度,短期内的变化可能对气候影响较小,而长期的变化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干预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因素的复杂耦合关系。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陆地表面变化、大气循环,以及间接影响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植被变化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的开题报告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植被变化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推进,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问题以及土地资源的紧张等。
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植被变化是很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因为它可以对气候、水文循环、土地利用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植被变化气候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植被变化所引起的气候效应。
通过模拟不同城市化进程下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和植被结构等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对城市化进程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模拟方法,模拟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植被变化所引起的气候效应。
研究内容包括:1. 收集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和植被结构等数据,建立植被覆盖度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模型。
2. 基于地表植被变化和气候关系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植被变化的气候效应进行模拟和预测。
3. 对不同城市化进程下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进行比较,以期为城市化的环境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方法1. 数据分析:利用遥感数据等手段,收集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和植被结构等相关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2. 模型建立:构建反映植被变化和气候关系的生理生态学模型,基于模型对不同城市化进程下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预测。
3. 研究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不同城市化进程下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比较与分析,为城市化的环境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植被变化所引起的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可以为城市化的环境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植被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它不仅是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命体。
植被生长的动态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它们的生长会影响土地的质量、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就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植被的影响植被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植被的变化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
例如,植被的减少会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问题。
植被的改变还可能会影响气候,因为植被是地球表面主要的能量转换系统之一。
森林和草原等植被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来缓解全球变暖。
植被的变化也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因为生物多样性取决于不同种类植物的分布和数量。
二、植被的动态变化植被的动态变化是指植被分布、数量、类型、生长和死亡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通常是受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土壤、水、温度、日照和风等。
这些因素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发展方式。
例如,草原适宜气温范围在15℃ - 25℃之间,一旦气温超过25℃,草原的植被生长将受到严重影响。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动态变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近现代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干扰和开发,森林大量砍伐、开荒种地、建设城市等活动都对植被数量和分布产生了重大影响。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影响植被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气候极端事件等因素的影响,生物群落的分布范围和组成发生了变化。
例如,渐渐极化现象导致了北极冰盖的缩小,这对许多极地植物和动物的生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植被动态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水循环植被起到了生态系统水循环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植被会着阻止雨水直接落下,可以有效缓解洪涝灾害,增加水的入渗和茶梢,为地下水补给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旦植被覆盖面积下降,地表的水分循环将改变,增加了水泥率,使得洪涝灾害风险增加。
黄土高原近30年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谢谢观看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 的响应。首先,收集了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坡度和土壤类型的植物样本,对其 进行了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测定。同时,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了青藏高原植被的卫 星图像,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气候因素对植被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响应。在温度升高的 情况下,高原植被的物候期提前,生长季延长,生物量增加。然而,随着降水 量的减少,植被的蒸腾作用加强,导致水分失衡,部分地区的植被生长受到抑 制。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植被群落的演替,耐旱和耐寒植物逐渐增多,而 喜湿植物则减少。
3、风:风对黄土高原的土壤形成和植被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大风常将黄土吹 扬,形成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同时,风也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 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上,黄土高原曾是森 林茂密、草地丰饶的地方。然而,由于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耕作方式的不当, 使得许多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
1、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防止过度放牧、开垦等人类活动对草地 生态系统的破坏。
2、推广生态保护理念,提高公众对草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群 众积极参与草地保护工作。
3、采取适应性管理措施,如培育耐寒耐旱的草种、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等, 以应对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挑战。
结论:
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变化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气候因素如降水、 温度和风等对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类活动如农业、过度放牧、 城市化和保护措施等也对植被覆盖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及其相 互作用,以便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黄土高 原植被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来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 护。加强公众教育和提高环保意识也是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
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土地利用变化被认为是直接而重要的人类活动之一,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碳循环、水循环和气候变异。
首先,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产生影响。
植被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物量贮备,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植被覆盖的改变,对碳循环产生影响。
例如,森林被砍伐和转换为农田或城市用地,导致大量的碳释放到大气中。
同时,大规模种植林地或恢复植被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
因此,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循环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植被在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植被覆盖的改变会影响水循环的模式和水资源的分配。
例如,森林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使得地表径流增加,水质下降。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的水泥化和土地覆盖改变导致降雨的灵敏性增加,容易引发洪灾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
因此,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最后,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对气候变异产生影响。
气候变异指的是气象要素的长期周期性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气候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对气候变异产生影响。
例如,城市化过程中的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地区温度显著升高,导致气候变异,进而影响降水分布和风向。
此外,大规模的植被变化也会影响气候系统的热力平衡,进而引起气候变异。
因此,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气候变异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它不仅与碳循环、水循环和气候变异紧密相关,还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减轻其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青藏高原地表过程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地表过程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其气候与生态条件直接影响到中国
和南亚等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地表过程(包括冰冻圈、地表反照率、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对局地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已
引起广泛关注。
数值模拟是研究青藏高原地表过程气候效应的重要工具,对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论文旨在研究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气候效应,并采用数值模拟方
法分析其影响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收集并整理青藏高原的地表过程数据,并建立相关的地表过程参
数数据库。
2. 选取青藏高原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气候模式(如WRF等)进行数值模拟,模拟青藏高原地表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 分析模拟结果,探讨青藏高原地表过程对气候的作用机制,并与
实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模拟结果的可信度。
4. 基于模拟结果,进一步推断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气候效应对青藏
高原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进度和计划:
目前已完成的工作包括对青藏高原的地表过程数据收集整理、气候
模式的选择和参数设置等。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是进行数值模拟和模拟结
果的分析,预计在6个月内完成。
四、研究成果和意义:
本论文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气候效应、揭示其影
响机制、推断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研
究成果将为制定青藏高原的气候适应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陈星,雷鸣(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E-mail: xchen@摘 要: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过去的几百年里面全球植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升高。
地表植被的变化通过地面的能量和水汽交换而改变气候。
本文使用AGCM+SSIB模式对由于植被变化而可能导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敏感性模拟试验。
研究区域为欧亚大陆。
模拟主要对1700,1800,1900,1950年所代表的气候特征时期植被改变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响应进行平衡态试验。
欧亚大陆在这些时段内植被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有大片的土地覆盖从森林变为草地或者耕地,或者从自然草地变为耕地。
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植被的改变对于气候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但中纬度地区在统计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
从1700年到1950年由于植被的退化,东亚地区夏季变得更热而冬季变得更冷,欧洲冬夏都变冷了;中国南部的降水在夏季不断减少,亚洲夏季风被削弱。
关键词:植被变化,气候模拟,气候变化,欧亚大陆1. 引言陆面过程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基本物理生化过程之一。
近20年来,陆面的物理过程机理及模式发展研究有了快速发展。
人们已经认识到:分布不均匀的复杂下垫面所构成的陆地表面是整个全球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分量;陆面和大气之间进行的各种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和各种动量、能量、物质及辐射的交换对于大气环流及气候状况有极大的影响,有时在某些局部,某个时段内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这种交换的通量强度既与下垫面本身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动态变化的状况有关,也与变化的大气状况以急太阳辐射的强度有关。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已经改变了人类生态环境。
因此,深入研究陆地上各种下垫面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生化过程,不断改进和发展一个更接近真实的陆面过程模型,更精确地模拟上述各种交换,模拟大气边界层特征、地表温度和湿度等与气候的密切相关性已成为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由于陆面观测资料的缺乏和陆面过程的复杂性,陆面过程的研究一直落后于诸如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最早利用GCM研究陆面过程的敏感性是Charney。
Charney[1]从理论上研究非洲Sahel干旱时就注意到了植被的重要性,开创性地提出了地球生物反馈机制,部分地解释了大沙漠边缘地区的干旱重发现象。
他认为Sahel地区由于过度放牧破坏了地表植被,使反射率变大,从而改变了地表能量平衡,使之成为一个辐射热汇,大气冷却造成下沉气流的加强与维持,加剧了干旱,从而造成植被进一步退化,导致沙漠边缘的扩展这一恶性正反馈过程。
并于1977年用GISSGCM证实了他的假设。
近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家做了很多关于植被的气候敏感性实验。
范广洲和吕世华[2]在对陆面植被类型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后认为,华北地区以草原或沙漠代替落叶林后,该地区夏季降水略有减少,但降水总量变化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降水变化的区域分布不一致所致;华北西北部以沙漠代替草原后,华北地区的平均降水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华北北部地区降水增加引起的;华北中部以南的降水变化主要由积云对流降水变化引*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503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400500)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陈星(1957~ ),男,江苏镇江人,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全球变化和古气候模拟研究。
E-mail: xchen@起,以北主要由大尺度降水变化引起。
以农田代替落叶林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略有增加,且主要是由于大尺度降水变化引起的。
对实验结果的机制分析表明,华北地区地表植被类型对区域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粗糙度和地表反照率,从而改变地-气能量交换,导致局地环流变化来实现的。
符淙斌和袁慧玲[3]利用一个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4]模拟了恢复东亚地区自然植被对区域气侯和环境可能影响的程度。
其结果表明,恢复自然植被将使东亚地区夏季季风增强.从而有更多的水汽输送到中国大部分地区,使大气中水汽含量明显增加,降水量增多,土壤变湿,从而明显地改变区域生态环境。
南部季风低压加深,南风即夏季风增强,北部有反气旋差值环流发展且位置偏东,有利于大量暖湿空气从海洋向内陆干旱半干旱区输送,从而改善那里的气候和环境状况。
高学杰等[5]用区域模式研究了植被改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资料本文所采用的地表植被资料来源于Klein Goldewijk和Battjes[6]的工作,并于2001年升级为1700年到1900年的所有时期[7](http://www.rivm.nl/ieweb/ieweb/index.html)。
自然植被的基准类型是模仿改进了的BIOME模式[8]并由Leemans 和 vanden born[9]做了一些修改,方案包括17种分类,其中农田和城市被赋予了相同的比重。
在地表覆盖数据资料类型中的地表类型又根据BATS的需要被划分为18种。
因此而得到了一套适用于BATS方案的地表覆盖类型分类,并且得到了可用的每隔50年(1700,1750,1800,1850,1900,1950,1970,1990)的资料[7]。
本文将它们转换为SSiB模式能识别的12种地表类型(表1)。
300百年来地表覆盖的演化是非常明显的,绝大部分变化都发生在从北纬20度到北纬60度的中纬度地区。
(1)中国东部和南部,森林被草地或者耕地所替代;(2)印度半岛,几乎所有的土地在1990年都变为了耕地;(3)北纬50度左右,从东经50度到东经120度,很大的一片区域从高草变为了低草;(4)东欧也有大片的自然植被变为耕地。
1700年以来,1800年到1950年之间地表类型变化最大,可以认为这是工业化的一个结果。
大部分地表覆盖类型的转换可归并为四种:森林变为草地或者耕地;低草变为耕地;高草变为低草或者耕地;半沙漠地区变成耕地,其中最明显的是越来越多的地表变为耕地。
表1 SSiB的地表植被类型类型序号类型说明类型序号类型说明1 阔叶常绿林 7 草被覆盖2 阔叶落叶林 8 阔叶灌木与多年生草被3 阔叶针叶混交林 9 阔叶灌木与裸土4 针叶常绿林 10 阔叶灌木与草被覆盖5 针叶落叶林 11 裸土6 阔叶林与草被覆盖 12 冬小麦与阔叶落叶林3. 模式与模拟实验设计全球大气环流模式AGCM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9层谱模式的第三个版本L9R15-3,即垂直9层结构,水平径向15波展开菱形截断[10,11]。
该模式起源于Simmonds[12],最早由林元弼引进我国,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并与SSiB[13,14]结合成为AGCM+SSiB模式。
该模式的辐射方案得到进一步改进[15]。
在此基础上,成为AGCM+SSiB第三个版本[16]。
该模式经过检验具备了较好的现代气候模拟能力,并成功用于古气候模拟[17,18]。
SSiB是简化的陆面过程(Simplified Simple Biosphere Model),该模式引入AGCM后,大大改善了亚洲季风区、北非和欧洲地区的降水模拟。
这是因为该模式更真实地描述了全球植被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模式由土壤、植被冠层和大气三部分组成。
植被共分为12种类型,土壤层按植被根系分布分为浅层区、深层区和水分重力渗漏区。
模式采用了20多个参数描述植被、土壤的生理和物理特性,包括植被的光学特性、形态特性、生理特性参数以及土壤热力性质和对水分的传输特性参数。
因而,SSiB中的植被、土壤的物理过程包括了辐射、感热、潜热以及对液态水的控制等。
本文设计了基于现代气候环境的控制试验、各个时代每50a的不同植被覆盖下的敏感性试验、考虑不同时期的太阳辐射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敏感性试验共16组试验。
各个时期的太阳辐射强度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分别由文献[19,20]中的数据确定。
下面讨论的是各时期实际植被分布、CO2浓度和太阳辐射强度下的模拟结果与控制试验的比较。
4. 模式模拟结果及分析4.1 模式模拟能力的检验为了检验模式模拟的结果,我们把控制试验所得的模拟结果与ECWMF的再分析资料做了对比,主要比较了欧亚大陆上850hPa高度上的环流场。
模式采用1990年的各种初始资料积分十年,取后九年输出结果得出气候平均值,与ECWMF再分析资料1991年至1999年的环流场平均值进行比较,模拟风场如图1(a),(c)所示,ECMWF再分析资料结果如图1 (b),(d)。
可以看出模拟的印度上空自西而东的环流,以及中国东南部的由于东亚季风带来的南支气流都和ECMWF的再分析资料相吻合。
另外,欧洲上空的西支气流和中东区域的南支气流也大致相同。
两者最显著的差别是ECMWF的阿拉伯海上空的强大西南气流在模式模拟结果里没有得到清楚的显示。
冬季两者在欧洲上空的西支气流、中国东北部的西北气流和中国东南部的北支气流都非常相似的。
但在南印度洋上有所不同,模拟的结果在赤道附近是西北气流而ECMWF再分析资料是西南气流。
由此可见,欧亚大陆上空的模式模拟结果与ECMWF再分析资料基本是吻合的,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实际气候状况。
(a) (b)(c) (d)图1 850hPa风场模拟与分析资料的比较模拟的夏季(a) 和冬季(c)风场,资料分析的夏季(b)和(d)冬季风场4.2 温度对地表覆盖变化的响应4.2.1 夏季地面温度对地表覆盖变化的响应如图2所示,从1700年到1800年,西伯利亚和东欧夏季温度都下降了约1℃,印度区域也有所变冷。
北欧、中东、中国东南和东北部温度略有上升,升幅约为0.5℃。
从1800到1900年,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温度都略有下降,尤其在东欧,甚至下降了2℃,但在东亚区域,地表温度升高了1℃。
到1950年,欧洲温度温度继续下降,而在中国中部和南部,温度升高了0.5-0.8℃。
从1950年到1990年,只有极地的一些区域和高纬地区有明显的变化。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因为植被变化夏季地表温度改变最明显的区域是中国东南部,随着陆面从森林变为草地,或者从草地变为耕地,地表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
这是因为这一区域植被退化和土地变干而造成的感热的增加。
据统计,夏季地表温度升高的区域主要是那些植被退化很严重的区域。
另一个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位于地中海周围的东欧地区。
事实上这一区域植被退化也比较明显。
但有与东亚不同的是,东欧的地表温度在持续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植被类型改变而导致的环流场变化。
如前面所述,森林退化使得地表气温上升。
这种温度上升加强了空气的上升运动和海陆风环流,在低层,表现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众所周知,沿海地区的气候受海洋的作用非常大。
所以一般而言沿海地区的气候都要比内陆的气候更温和一些。
或者说这是一个负反馈效应,当地表温度上升的时候,海陆风环流加强来使得陆地变得冷却,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