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议论文阅读训练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
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
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
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
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练习(2021学年)
云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第13讲议论文阅读复习练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云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第13讲议论文阅读复习练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云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第13讲议论文阅读复习练习的全部内容。
第13讲议论文阅读云南中考真题一、(2016·昆明)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道是缺憾却完美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憾。
”是的,缺憾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正因为有不完美,人们才会不断地弥补、完善。
我们应该正视缺憾,追求完美。
②身体的病残是一种缺憾.对待这种缺憾,有的人恨,恨它们破坏了本该有的完美,恨它们破坏了本该有的幸福。
可转念想想,如果霍金拥有健康的身体,如果邰丽华能言善听,如果史铁生可以向着大海奔跑……完美,就真的存在了吗?因疾病缠身的缺憾,霍金用超凡的意志在轮椅上,给现代物理科学添了完美的一笔;因听说障碍的缺憾,邰丽华在舞蹈方面逐渐显露天赋,给舞台艺木添了完美的一笔;因双腿瘫痪的缺憾,史铁生爱上了写作,他的《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给文学艺术添了完美的一笔。
由此可见,身体病残的人也可以创造人生的完美.③人生的不如意也是一种缺憾。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向往美好,排斥缺憾,但出现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往往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面对这些缺憾,有的人徘徊不前,半途而废;有的人唉声叹气,急流而退;有的人甚至自暴自弃,悲观绝望.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乌江自自刎,是不是令人潸然?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会有谁认为项王渡江而逃有失颜面,不会有谁认为这是项王人生中的一个缺憾,除了他自己。
部编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解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聚,可本身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
乙处本身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组合训练2 古诗+文言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
组合训练2古诗+文言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一、(2022·肥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应该是由远而近。
C.“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理解有误,应该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D.应该是由静景到动景。
故选B。
2.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理解。
“会当”意即“一定要,终当,终要”。
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二、(2022·新泰检测)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闵王之遇杀①,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②太史家庸夫。
太史敫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
莒中及齐亡臣相聚,求闵王子,欲立之。
法章乃自言于莒。
共立法章为襄王。
襄王立,以太史氏女为王后,生子建。
襄王卒,子建立为齐王,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
君王后引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陆游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董元达谢逸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顔。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①破屋应数间。
【注】①玉川: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六句意即董元达归来之后,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见,他在廷对的时候,议论慷慨,连天子也为之开颜。
B.九,十句写董元达南行之后,将越过浪涛滚滚、蛟龙怒吼的长江,乘舟而去,不知何时能归,深寓惜别之意。
C.诗歌最后两句表明将来一定会在大梁城中相见,到时董元达应该只有几间破屋,暗示董元达日后生活的穷迫。
D.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磊落旷达之情,不作临别涕泣之语,也包含了对董元达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惋惜之意。
(2)这首诗中的董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周参军吴均①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①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理解诗句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鉴赏:理解诗句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理解诗句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另一体现是理解诗句内容。
解答此类题,要从把握关键字词入手。
[答题示例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诗意赏析〗这首《卜算子》写于其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
上片写景:清柔,高远。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
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一起句,词人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围绕着“归艇”来“布景”的。
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小艇既已迷航失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
这一句所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
下片抒情:深沉,壮烈。
宇宙的辽阔,星月的永恒,常会引出人们的千古思绪:“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句意谓: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
到此句,着一“悲”字,则前面的“静”非“静”,“闲”也非“闲”了。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句意谓: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
这里词人借用典故,既照应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题:“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含分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边诗歌,达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联合诗句剖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故有二:怜悯眼远景,身为“ 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 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单表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快的动向美。
(2)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分析】【剖析】⑴ 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原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射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可是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第一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漂浮的动向之美。
并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快、流浪无定,不由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流浪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绘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色,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趣横生。
⑵ 这是一首描绘羁旅游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受离乱,流浪异乡,心情孤单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唯一人,对月思乡,感触出身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抓住富裕特色的光景来描绘孤单悲凉的出身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 ;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快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单表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快的动向美。
⑵ 景抒怀(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谈论】⑴ 考生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正确掌握诗人的感情,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必定要联合诗句内容进行剖析。
⑵ 考生在平常要熟知诗歌的每个重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边诗歌,达成题目。
古诗鉴赏、议论文阅读训练
议论文阅读训练 (一)?我能行①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②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③“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
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
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
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少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
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④“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
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
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0个果实。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
尽管我们平常都只结出了20来个果实,但是,从潜在的能力上,我们每个人是能结出13000个甚至更多的“西红柿”的。
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⑤但是,?????????????????????。
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
”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
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冷,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
因此“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⑥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是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⑦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2.?第④段作者运用?脑科学研究的结论??和??日本的西红柿试验?的材料作论据,证明了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高三语文古诗词赏析与训练
古诗词赏析与训练一、唐诗赏析与训练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释:在狱:被囚禁在御史台的监狱里。
调露元年(679)秋,诗人官侍御史,因讽谏得罪武后,被加以贪赃罪入狱。
/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中:“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南冠:指囚徒。
/“那堪”二句:意谓我这个坐牢的“白头”人,哪能禁受这寒蝉对我哀鸣呢?/玄鬓影:指蝉影。
“玄”谐“蝉”声。
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型,此指蝉。
/白头吟:乐府《相和歌》的曲名,曲调哀怨。
“白头”,作者自指。
“吟”:指蝉的哀鸣。
/“露重”二句:写秋蝉因露水太重而难飞进。
因秋风凄紧而鸣声低沉,用以比喻自己身陷牢狱,有冤难伸。
/“无人”二句:亦取沈约《咏竹》诗的“无人赏高节,徒自抱真心”的句意。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意在因蝉寄概,自写遭遇及抱负。
高宗仪凤三年(678),作者因上疏论朝政触怒武后,被诬以贪赃罪下御史台狱,于狱中作此诗。
诗中说的是,耳闻寒蝉悲鸣陡起思乡深情,目睹缥缈蝉影,禁不住吟唱起那含冤的白头吟。
露水浓重,寒蝉难以高飞,秋风呼啸尖利,吟唱之声易显低沉。
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为人,谁肯替我表白这真心呢?!诗的思路是:闻蝉声起客思→睹蝉影更悲鸣→遭遇“露重”“风多”→希望有人替自己表白高洁之心。
前四句叙狱中对蝉,委婉曲折地表达凄恻之情,对执政者辜负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深为悲愁。
后四句以蝉自喻,“露重”“风多”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我同一,物我浑融,寄托遥深。
总之,全诗闻蝉起兴,借蝉自喻,因蝉寄概,物我浑融,音调凄清,情怀悲愤,哀伤感人。
训练:1、请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2、试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
3、由______ 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_______季节。
组合训练1 古诗+文言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
组合训练1古诗+文言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一、(2022·宁阳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陇西行(其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注】①貂锦:唐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代指唐王朝精锐部队。
1.三、四两句历来被认为蕴含“无限悲哀”,用自己的话分析其“悲”在何处。
答案:①“河边骨”和“梦里人”形成鲜明对照,一生一死,一现实一想象,构成强烈反差。
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的悲凉,使诗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②“可怜”和“犹是”蕴含作者无穷的感慨,“可怜”是作者对战士的同情和哀悼,“犹是”则寄寓对战士妻子的无限怜悯,战争的连绵不断不但让无数的战士马革裹尸,也让家人饱受痛苦,诗歌饱含悲情。
(答出一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①“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没有直接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形成鲜明对照,一生一死,一现实一想象,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②“可怜”写出了作者的无限怜悯与感慨,常年的战争让无数战士马革裹尸。
“犹是”则是对战士们的妻子寄寓无限的同情,妻子们不知自己的丈夫已经战死沙场,还在思念着丈夫回来,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赞美;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深切同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
前两句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生“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后两句中“无定河边骨”是现实,是实写;“春闺梦里人”是梦境,为虚写。
【整合】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
【整合】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唐)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颔联中“浮云”喻指______的生活。
2.结合诗句,谈谈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喜会”二字。
【答案】1.五言律诗漂泊不定(聚散无常)2.①昔日相逢欢饮之喜。
首联诗人叙述了昔日在江汉作客时与故人相逢饮酒,每每醉还的乐事。
②今日重逢欢聚之喜。
颈联诗人叙述了淮上再次重逢时谈笑依旧,情谊不改的乐事。
③喜中有悲,悲喜交加。
再次相聚时,作者感慨时光流逝,又想到离别在即,不免喜中蕴悲,悲从中来,让人回味悠长。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①,诗歌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其中第二联“浮云一别后”与“流水十年间”、第三联“欢笑情如旧”与“萧疏鬓已斑”都作对仗,因此,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②,“浮云”的意象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三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一是遮蔽阻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浮云苍狗”。
这里诗人将“浮云”与“流水”相对,是指诗人与老友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就已过了十年。
因此,“浮云”喻指漂泊不定的生活。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首联来看,“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那时诗人客居他乡,飘零江汉,而与故人在异乡聚首,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携手醉还,表达了昔日相逢的欢饮之情,这是“喜会”的第一层意思。
从颈联来看,“欢笑情如旧”是写诗人与故人今日相见,欢笑融洽的情态一如从前。
经历了漫长的分别,二人在淮上再次重逢时,“欢笑”依旧,情谊不改。
表达了诗人与故人今日的重逢欢聚之喜,这是“喜会”的第二层意思。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山石??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
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
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
(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
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
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
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
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明]唐寅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
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6)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_______”,作者是元朝的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 “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 “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答案】(1)秋思之祖;马致远(2)C【解析】【分析】(1)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2)A“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错。
“枯藤老树昏鸦”: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错。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
又是那么温馨。
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
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
“小桥流水”不是描写家乡,是游子眼前的景象。
D“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理解错误。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亲人因思念游子”。
故答案为:⑴秋思之祖;马致远;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2023年山东滨州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17. 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或者: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18. 举例论证,以《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激发诗词文化热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的观点。
19. 首先由中国是诗的国度引出论点“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用“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中华诗词文化能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而深化中心论点。
③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乙】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中,先行者“弄潮儿向涛头立”。抗疫过程中,不论是支援物资上大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是医护工作者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和谐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20. 乙
材料写出了诗词内容包括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及历史的更迭起伏,表现了诗词内涵的丰富,与乙所处段落的分论点“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相符,所以放乙处合适。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昏鸦”是指________(2)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 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 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 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答案】(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C【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意思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昏:傍晚。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美。
A.“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表述错误。
B.“温情”表述错误,无中生有。
D.“怅惘若失的心绪”。
应是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
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就能完成。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做的鉴赏,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能够判断出正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
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 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夜晚的一场及时雨。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了雨的及时和润物无声的特点。
首句“好雨知时节”,点明了雨的及时性,紧接着“当春乃发生”强调了雨在春天的重要性。
第二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了雨在夜晚悄然而至,无声地滋润万物的景象。
第三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雨夜中的宁静与江船上的灯火,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
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则描绘了雨后清晨,花朵因雨而更加鲜艳,锦官城因此更加美丽动人的景象。
2. 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人用“随风潜入夜”形容雨的悄然而至,用“润物细无声”形容雨滋润万物而无声无息,体现了诗人对春雨润物无声、默默奉献的赞美。
同时,这种细腻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3. 这首诗的结尾“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有什么深刻含义?答:这句诗的结尾“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
雨后春城美景的赞美。
“晓看红湿处”描绘了清晨时分,雨后的花朵因湿润而显得更加鲜艳,而“花重锦官城”则形容了锦官城因雨后花朵的盛开而显得更加美丽和繁荣。
这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雨后春城图景,也隐含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和祝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训练(一) 我能行①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②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③“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
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
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
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少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
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④“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
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
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0个果实。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
尽管我们平常都只结出了20来个果实,但是,从潜在的能力上,我们每个人是能结出13000个甚至更多的“西红柿”的。
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⑤但是,。
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
”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
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冷,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
因此“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⑥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是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⑦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2. 第④段作者运用脑科学研究的结论和日本的西红柿试验的材料作论据,证明了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
3. 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是指平常结20来个果实,经过开发能结13000个果实的西红柿,用来比喻现在只开发了很小一部分的人脑4. 第⑤段画线的“我不行,我不行”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态?反复表现了他们遇事畏缩,缺乏自信的心态5. 根据上下文意,把第⑤段横线处空缺的一句话补出来: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的(二)储蓄人生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
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
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
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
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非浅的储蓄。
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
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和更新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
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 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亲情、友情和学识。
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2. 揣摩第三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替代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
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回报(真正的好处),而且连友情本身也会失去3. 第四节加点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不断增加、丰富(日积月累),“更新”知识则强调要用新知识替代旧知识4. 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还可以储蓄待人接物的态度,因为良好的态度是事业成功,被别人接纳、认可的重要保证。
(三)①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有些人不能说他不热爱自己的生命,但不珍爱组成生命的“材料”。
例如:有的人一杯茶,一支烟,办公室里穷聊天;有的人下棋、打扑克,可以通宵达旦;也有的人为买一件时髦的衣服,从东城跑到西城,耗费上几个半天;还有的年轻人,把大好时光用在花前月下的爱情陶醉中……②诚然,谈天、玩乐、买东西、谈恋爱,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甜蜜事情。
但是,把比黄金还要宝贵的光阴淹没在这些事情中,毕竟令人浩叹。
任何一个奋发有为的人,是决不肯在庸碌中寂寞终生的,总是想在有生之年多做一点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可以实现的。
这里的关键是要珍惜时间,勤奋不息。
一分时间,一分成果。
历来,那些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名播于世的人,无不是寸阴必珍,寸阴必夺。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作过这样的经验之谈:“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说过:“我是属于那些没有留下一天时间干私事的人们中间的一个。
”工夫不负有心人,谁能赢得时间,谁就能获得成功。
试看今天,那些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哪一个不是废寝忘食,日夜兼程呢?③晋人陶侃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这话有道理。
任何人,不论是伟大人物还是平凡的人,荒废时间则一事无成,珍惜时间就获得了成功的希望。
光阴永远追随着勤奋者的脚步。
记住岳武穆的话吧: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珍惜时间,才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2. 本文运用了三种论证方法,请你指出来并从文中各举一例。
举例论证许多人将宝贵的光阴淹没在谈天、玩乐等事情中道理论证陶侃、岳武穆、富兰克林、华罗庚、阿累尼乌斯等人的话对比论证以生活中有些人浪费时间与出类拔萃的人物珍惜时间做对比3. 读一读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你是否同意作者这个观点?请说一说理由。
同意许多成功者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不同意成功的因素很多,除了赢得时间之外,还要有意志、天赋、机遇等4. 请根据文章第③段的内容概括出一句有哲理的话,作为自己今后学习、生活的座右铭。
紧扣珍惜时间即可古代诗歌鉴赏阅读训练(一)送友人(唐)薛涛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苍凉(悲凉凄凉凄清)(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的景象。
(二)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意思对即可。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凄清孤寂。
寂寞悠思的心情。
意思对即可。
(三)夏昼偶作(唐)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
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①南州:指永州。
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
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
②隐几:凭倚着几案。
北牖(yǒu):北窗。
③日午:中午。
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
(1)这首诗中体现睡得很深的一个字是熟;以有声衬无声的一个字是敲。
(2)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流露出诗人悠闲(闲适、舒适、惬意、慵懒)的心情。
(四)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
意思对即可。
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
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
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
只摘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
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
(1分)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
(2分。
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五)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六)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答: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七)早梅(唐)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早春。
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八)西楼子(宋)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