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谁建安七子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建安七子
名词解释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的是中国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间活动于建安之间(196年至220年)的七位文化人物。
他们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和陆逊。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山东临淄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之一。
曹操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推翻了东汉末年的宦官政权,建立了魏国,奠定了三国时期魏国的基础。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河东泰山人,东汉末年蜀汉开国皇帝,也是蜀汉的奠基者。
刘备作为蜀汉创始人,致力于团结各方势力,实行温和政策,以安抚民心,最终建立起稳定的政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的创始人和第一任君主。
孙权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如发展经济、推行耕读政策等,稳定了国内外的局势,使东吴逐渐成为三国时期的强国。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河南临淅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蜀汉时期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诸葛亮才华横溢,深得刘备的信任,充分发挥了智谋与才干,为蜀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江苏丹阳人,东吴时期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
周瑜以其出色的才能和勇气而闻名,他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击退了曹操,保卫了东吴的利益,为后来孙权的统一南方铺平了道路。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浙江永嘉人,东吴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
鲁肃深得孙权的赏识,担任过东吴的重要职务,他是孙权和刘备通好的重要使者,也在江东和荆州的统一工作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陆逊(183年-245年),字伯言,江苏丹阳人,东吴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陆逊继承了周瑜的遗志,成功平定了江东的叛乱,统一了南方的割据势力,为东吴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七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传世作品和事迹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建安七子、建安文学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
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
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
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
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
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成就诗歌“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
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
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
“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抒情色彩愈益浓厚。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雅好慷慨,梗概多气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
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
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
”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
”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
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一、人物简介孔融(153~208)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名词解释建安七子
名词解释建安七子
1、名词解释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2、“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建安七子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是指宋朝初期建安时期杰出的七位官吏,他们是:欧阳询、文端、申勤、张邦昌、邓钟聪、李杰、张休,他们具有智慧、勤劳、深明大义等特点,曾经在党争、农民起义等运动中展现出积极作用,奠定了宋朝朝廷的稳固和发展。
欧阳询,字不道,洪州宁国人,宋建安中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曾任丞相,领有辅政、协助宋太祖以及经营国家的大权,他还推行发明新制体系,大力推广文献的整理,完善宋朝的机构,为宋朝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端,字德寿,号孤参,宋代政治家,曾任两江总督,领兵抗击辽高宗。
他有“提挈朝正”的勇气,讨尊卑之乱,斩除勒索大贼,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手段来维护宋朝统治,改善民生,为宋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申勤,字瑞祥,宋代政治家,曾任丞相,有“明德致政”的精神,抗击外敌入侵,收缩藩镇,使宋朝统治更加稳固;同时,他还改革了宋朝的官制,优化了宋朝的行政管理,促进了宋朝的发展。
张邦昌,字义发,宋代政治家,曾任丞相,以“变法来安民”的原则推行改革,改良宋朝的官制,解决了各地的社会矛盾,受到太祖的重用,起到了积极的稳定作用。
邓钟聪,字季代,宋代政治家,曾任左相。
他具有宽厚大度的思想,在太祖废立兄弟之乱中,勇于起诉太子,为宋朝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杰,字元洪,宋代政治家,曾任司徒,历任多个官职。
他勤俭持家,曾开设劳动科,帮助宋朝的农民谋生,他的建议也改善了宋朝的政策,有利于宋朝的稳定发展。
张休,字符圣,宋代政治家,曾任宰相,有“以德服人”的政事理念,在宋太宗的统治下,曾经提出“富国安民”的原则,推行了宋朝改革,大力推动宋朝统治的发展。
建安七子,是宋代政治家中最具有个人品质的一群人,他们深明大义,肩负起了宋朝建设和发展的重任,他们推行改革,完善宋制,抗击外敌,维护民生,收缩藩镇,使宋朝得以在政治上稳定发展,在文化上得以发展壮大。
这些政治家的功绩,为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贡献,并为后世的参考与学习。
建安时期的政治家,他们的精神传承至今,人们仍然以他们的智慧、勤劳、深明大义为榜样,致力于建设社会,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他们是宋朝历史上一群有贡献,有影响力的杰出政治家。
建安七子名字读音正确
建安七子名字读音正确
孔融kǒng róng、陈琳chén lín、王粲wáng càn、徐干xú gàn、阮瑀ruǎn yǔ、应玚yìng yáng、刘桢liú zhēn。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
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名词解释建安七子的意思
名词解释建安七子的意思建安七子,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著名文人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孙乾、马良、黄承儿。
他们在建安时期,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建安七子这个称谓首先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其中“建安”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年号,期间虽然战乱频繁,但也涌现了众多杰出的人物。
而“七子”则表示这七个人物在那个时期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在这七位名士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尊称为“卧龙先生”,是刘备的重要谋士。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策略,辅佐刘备一起奠定了蜀汉的基业。
他的兵法智慧集大成于《诸葛亮兵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诸葛亮与刘备的兄弟情谊也是建安七子中的精彩之处。
刘备是当时英勇的将领,而云长(关羽)和身长丈五、膀宽八尺的张飞均为其武将之中的猛将。
这两位将领的勇猛和战斗力堪称一时之雄。
他们在刘备的麾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成为了后世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除了刘备的亲信之外,角马马良、子午孙乾和黄承儿也是建安七子中的重要角色。
马良以其才思敏捷和卓越的文采,为刘备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而子午孙乾则是关羽死后继续跟随后人,并以其忠诚和能力赢得了刘备的称赞。
黄承儿是刘备在经过数次战争失败后的重要谋士,以其足智多谋帮助刘备找到了突破。
这三位重要人物的出现使得建安七子更加丰满和丰富。
建安七子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历史上的重要角色,更是在文化上的重要象征。
他们代表了睿智、忠诚、勇猛和卓越的智慧,是历史长河中的光辉灿烂。
他们的故事和贡献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建安七子都是备受关注和赞美的对象。
总结起来,建安七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群体,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们的故事和贡献激励着后人永远追求卓越和正直。
虽然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贡献,但在整体上形成了一张辉煌的历史画卷。
建安七子以其德行和杰出的才能成为了后世史书和文艺作品中不朽的传奇人物。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一、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
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
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
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
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
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
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
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
”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
”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
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
孔融因而闻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
1、北海为相: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授任北中军候。
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
正逢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
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
新联08级古代文学 (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二)名词解释(新联08级)1、建安风骨:建安诗歌指汉末建安时期到魏前期的诗歌。
建安诗歌直接继承了汉代乐府诗的写实精神,在内容上,一方面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感叹。
风格慷慨悲凉、刚健清新。
建安诗歌的这种特点,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
2、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建安文人。
七子中,除孔融以外,其他六人都是曹氏父子的幕僚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
他们和曹氏父子一起,共同创造了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建安风骨。
3、正始之音:正始诗歌指魏后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的诗歌,在内容上多抒发对黑暗政治的愤懑、对人生祸福的忧惧、以及托好老庄、韬晦遗世的志趣情操。
受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开始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凉而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正始诗歌的这种特点,被后人称之为“正始之音”。
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4、竹林七贤: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位文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他们不拘礼法,风流旷达,常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其中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
5、太康诗风: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时期,文坛上又一次呈现出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等诗人群体。
此时的诗歌,内容比较贫弱,诗人的努力主要表现在拟古和追求诗歌的形式技巧,并表现出繁缛的风格,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太康诗风”。
6、左思风力: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一位才高位卑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文典以怨,得讽谕之致,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格理想和对现实的愤懑。
其诗感情充沛、情调高昂、笔力矫健。
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和“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7、玄言诗:玄言诗是西晋末到整个东晋时期盛行的一种诗歌。
玄言诗以诗歌的形式表现玄学哲理,其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缺乏艺术形象性。
建安七子是谁
[键入文字]建安七子是谁建安七子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
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
这七人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孔融(153~208),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汉献帝时任少府,因不满曹操的作为而被免职。
好士待客,声望很高,遭到曹操忌恨而被杀。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儒,为建安七子之首。
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大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风格典雅,善于引古论今和运用巧妙的比喻,因此很有气势。
曹丕曾盛赞孔融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把孔融和扬雄、班固列为水平相当的同一类作家。
主要作品有《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等,诗有《折杨柳行》、《临终诗》等五首。
陈琳(?~217年),字孔璋。
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县东南)人。
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后为袁绍幕僚,官渡之战后依附曹操,先后任司空军师祭酒和丞相门下督。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瘟疫流行,与刘桢、应玚、徐幹等染病去世。
陈琳诗、文、赋都擅长,散文风格尤其雄放,笔力强劲,很有文气,朝廷文书很多出自他的笔下。
作品有诗歌《饮马长城窟行》,散文《为袁绍檄豫州文》、《为曹洪与世子书》等,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
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
早期依附刘表,但没有被重用。
曹操南征荆州时转到曹门下,赐爵关内侯。
王粲是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是唯一封侯的人,很受曹操信任,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很密切。
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在随军途中病逝。
王粲天资聪颖,精通数学、棋艺,熟悉前代典章礼仪,经常参与朝廷奏议和制度拟订。
他很看重文学的社会功用,作品比较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偏重写实风格。
刘勰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1。
建安七子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的七位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分别是:曹操、嵇康、徐干、阮籍、王粲、陈琳、张继。
曹操,字孟德,是魏文帝曹丕的父亲,也是建安七子的领袖人物。
曹操以文学才能和军事才能闻名于世,文章独步当时,对建安文学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等表达了对时局的观察和政治抱负。
嵇康,字元礼,嵇康是建安七子中唯一一位具有音乐家身份的文学家。
他一生热爱音乐,对琴瑟的研究造诣很高。
嵇康的文学作品描绘了社会动乱时期的苦难和人们的心理困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建安文学的代表。
徐干,字元介,徐干是建安七子中年纪最小、寿命最短的一位文学家。
他擅长写景抒怀,以清新婉丽的诗词著称,代表作有《青城山》、《忆昔游》等。
徐干的作品清新自然,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阮籍,字奎深,阮籍是建安七子中最有才情、气节最高的文学家之一。
他性格豪放不羁,为人正直,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忧虑为主,代表作有《咏怀诗》、《赠思无邪》等。
阮籍的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追捧和推崇,被誉为建安文学的瑰宝之一。
王粲,字子安,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最擅长文辞的一位文学家。
他以才情横溢和辞章华丽而著称,作品以诗赋为主,代表作有《辞章十五首》、《闲园亭》等。
王粲的作品语言华丽而表达深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琳,字公卿,陈琳是建安七子中最多产的一位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代表作有《感旧》、《凉州词》等。
陈琳的作品丰富多样,情感真挚,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继,字敬光,张继是建安七子中技巧最高的一位文学家。
他擅长写辞赋和骈文,代表作有《列女传》、《白马篇》等。
张继的作品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对建安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建安七子是东汉末年的七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大多关注社会动乱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园的眷恋,对建安文学和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安七子常识顺口溜
建安七子常识顺口溜
【原创版】
目录
1.建安七子的简介
2.建安七子的成员
3.建安七子的成就
4.建安七子的影响
5.建安七子常识顺口溜
正文
【1.建安七子的简介】
建安七子,又称“建安文学七子”,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团体,活动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 年),所以得名“建安七子”。
他们是当时文坛的杰出代表,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2.建安七子的成员】
建安七子包括:王粲、陈群、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张既。
这七位文学家在建安时期各具特色,共同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3.建安七子的成就】
建安七子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创作: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五言诗为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强调个人品质和政治立场,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散文创作:他们的散文作品以议论文为主,关注国家政治和社会民生,展示了他们关注现实的精神风貌。
(3)辞赋创作:他们的辞赋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对后世辞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4.建安七子的影响】
建安七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他们共同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他们的创作成果不仅对当时文学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建安七子常识顺口溜】
为了方便记忆,这里有一首关于建安七子的顺口溜:
王陈徐阮应刘张,七子建安文学扬。
五言诗歌 world 创造,议论散文辞赋翔。
建安七子不包括谁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六朝文人。
他们在乱世中以其才华和志向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文学界的中坚力量。
建安七子的名字分别是杨修、阮瑀、嵇康、刘熙、山涛、陶渊明和谢灵运。
杨修杨修,字稚川,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他擅长文辞,德才兼备。
杨修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广泛涉猎诗词歌赋、史传、纂修之术。
他的文风清新明丽,常以细腻、自然的笔触描绘人物和自然景色。
他的代表作有《临江仙·金井梅》、《临江仙·独树村边桃李陈》等等。
杨修的作品弥合了古代文学与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主张“近体诗”,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杨修的文学成就和才华使其成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阮瑀阮瑀,字顷年,江夏丹阳尉(今湖北省武汉市)人。
他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化名流。
阮瑀以其才华横溢和品行高尚而受到了当时皇帝的赏识。
阮瑀的文学风格清新勇烈,作品给人以豪放之感。
他的作品大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题,用诗歌表达了他对乱世的愤慨和对家园的忧思。
阮瑀的作品《古意》、《古意二十首》等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嵇康嵇康,字伯阳,江淮九江人。
他是建安七子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当时活动于江南地区的文化名流。
嵇康早年与山涛、刘熙等人一起研习琴棋书画,后来趋于江左。
嵇康的文学才华非常出众,他是嵇康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主张文学应有宽广的视野,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追求个性和创新。
嵇康的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感情表达,代表作包括《山涛集》、《与山涛书》等等。
刘熙刘熙,字幼康,丹阳郡江都县人(今江苏泰州市)。
他在文学上才华横溢,是建安七子中的重要代表。
他与山涛、阮瑀等人一起游历四方,吸取各地的文化瑰宝。
刘熙主张文学应有情感和思想表达,他用自然的描写手法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的作品《山水田园诗十首》、《杂咏》等都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山涛山涛,仙游临高(今福建仙游)人。
他是建安七子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时文学界的风云人物。
山涛深受道教的影响,以雅正风流的作品闻名。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建安七子简介
刘桢
● 刘桢(?-217),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宁阳 县泗店镇古城村)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
● 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 世,今有《刘公干集》。
●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 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存诗十五首,《赠从弟》 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应玚
●应玚(177-217) ,字德琏,汉汝南南顿县(今河南省 项城市南顿镇)人,建安七子之一。
●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
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 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陈琳
●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一说盐城盐都 区大纵湖)人。汉末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 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 主簿。
历史评价
●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 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 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 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 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 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 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 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玚在建安十三年后。
孔融让梨
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 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 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 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百科名片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建安文学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
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
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
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东汉末,董卓乱后,军阀割据,战事频仍。
长安、洛阳皆废毁。
献帝从长安到洛阳,又被曹操迎接到许昌。
这一年(即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献帝禅位于曹丕。
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但并非仅限于这25年。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
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
个人简介孔融孔融(153-208) ,字文举,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建安七子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是出自《史记》里一个山里一家七兄弟,在汉高祖刘邦建安时期,为救汉朝受压迫的人民而发起了反抗和讨伐暴政的七个英雄豪杰。
史记称,汉高祖刘邦出征章范时,“高楼之子”朱柔,和他的六兄弟,使无数士兵受命伏法,收敛百姓,汉室安定,恢复封建,因此而被封“建安七子”,一时备受推崇。
建安七子由朱柔为首,另有刘洪、黄令、刘向、朱无畏、朱文奇、赵颖六人,朱柔是这七兄弟中的长兄,他号称“高楼之子”,被称为“建安英雄”,其余六人分别号称“红螭”、“青螭”、“紫龙”、“白虎”、“玄武”、“朱雀”,这六人也分别被封为“建安六侠”。
朱柔是最早出现的历史人物,是《史记》中记载的“建安七子”中首先现身的人物,他手持长枪,踏踏步步,驱逐暴政,恢复封建,他深受汉高祖刘邦推崇,封号“高楼之子”,其意指俯瞰一切,正大光明,成就了建安时期唯一的封建伦理。
刘洪是朱柔的兄弟,他的号称是“红螭”,号称天地之力,凶猛无比,同朱柔一起,上兵讨伐章范,取得了最大的功绩,被封为“建安英雄”,受到汉高祖刘邦的欢迎和赏赐。
黄令,也号称“青螭”,他身上散发着青色的光芒,犹如一只神赐之灵鹰,战略卓越,令百折不挠的顽敌臣服于他,汉高祖刘邦推崇他,封他为“建安六侠”,受到极大的尊敬。
刘向是“紫龙”,他犹如紫色的光芒一般的灿烂,封号”紫龙“,意指星宿之力,正大光明,他英勇善战,击退暴虐的山贼,展现了英雄实力,受到汉高祖刘邦的欢迎和赏赐,封他为“建安六侠”,受到极大的尊敬。
朱无畏是“白虎”,他犹如一只神赐之宝豹,白乌发出熠熠光芒,他号称“白虎”,意指星宿之力,正大光明,他勇猛无畏,击退暴政,受到汉高祖刘邦的欢迎和赏赐,封他为“建安六侠”,受到极大的尊敬。
朱文奇,也号称“玄武”,他身上散发着玄黑色的光芒,犹如一只神赐之狮子,他勇毅无比,勇猛无畏,博学多闻,有着强大的智慧,受到汉高祖刘邦的欢迎和赏赐,封他为“建安六侠”,受到极大的尊敬。
赵颖号称“朱雀”,他的身上散发着朱红色的光芒,犹如一只神赐之鸟,他容貌俊秀,为人谦虚,受到汉高祖刘邦的欢迎和赏赐,封他为“建安六侠”,受到极大的尊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七子是谁建安七子名词解释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人名垂千古,有的人籍籍无名。
很多人都听过建安七子的称号,可是建安七子是谁呢?建安七子的称号是怎幺来的呢。
下面小编整理了建安七子的简介,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
1建安七子称号由来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着《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引,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中除
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