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全集
第三节 建安七子乐府诗
第三节建安七子乐府诗一、王粲的乐府诗:《七哀》(《怨诗行》)其一“西京乱无象”此为身处离乱而思治之作。
首两句交代其时背景。
“乱无象”,是对局势混乱、民不聊生的高度概括,而其形成则是因“豺虎"遘患所致,这正是“复弃中国去”之由。
王粲本从洛阳流离长安,今又要赴荆,故云“复弃”。
“荆蛮”是远离长安僻远之地,特加拈出,以示此番“委身”,情非得意,故亲友追攀,悲伤至极。
“出门”以下,具体写“乱无象”,“无所见”,正是为了突出下句“白骨蔽平原”。
其时乱军“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三国志·董卓传》),此为兵祸;关中饥荒,民众饿死无数,“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三国志·卫觊传》),此为天灾。
累累白骨遍地,正是兵祸天灾造成的惨景,堪称实录。
至此,诗人笔锋一转,插入一饥妇弃子悲剧。
吴淇评:“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
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
写其重者,它可知矣。
”(《六朝选诗定论》)末四句归结到思治。
“霸陵者,汉文之所葬也;长安者,汉文之故都也。
使在长安者犹汉文也,岂有白骨蔽野、母子不相顾之事,而己亦何至舍弃中国而去哉!故《下泉》伤天下之无主,盖有今日之乱罪累上之意。
”(同上)方东树评此诗日:“沉痛悲凉,寄哀终古。
其莽苍同武帝而精融过之。
其才气喷薄,似犹胜子建。
感愤而作,气激于中而横发于外,后惟杜公有之。
”(《昭昧詹言》) 其(三)边城使心悲边城使心悲①,昔吾亲更之②。
冰雪截肌肤③,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④?登城望亭燧⑨,翩翩飞戍旗⑥。
行者不顾反⑦,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⑧,哭泣无已时⑨。
天下尽乐土⑩,何为久留兹?蓼(liǎo)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注释】①边城,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215年)王粲随曹操西征张鲁,五月至金城,十二月自南郑还。
建安七子
百家讲坛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的悲情人物《世说新语-德行篇》的注里提到司马昭这么一段话:天下至慎者,其惟阮嗣宗乎。
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
这很像是司马昭在夸阮籍,但也有这样的可能,阮籍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司马昭或者是鼓励或者是暗示、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总之希望阮籍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并保持下去,起一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也向阮籍这一类名士表示,只要你们不管司马家篡位的事,我们宽大为怀是优待的。
同时也教育自己的人,要注意政策,注意工作方式。
这样的话,这就是司马氏拉拢阮籍不成之后的事,那一次阮籍据说是故意一连醉了多少天,借此推脱了司马氏。
这件事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许多人都看走了眼,以为阮籍这一招很高明,但其实并非如此,像阮籍这样的文人那里是这时已沦为凶险狡诈的政客的司马氏的对手。
司马氏装傻呢。
等到司马氏觉着篡位的时机成熟,篡位计划开始正式启动,这时先需要一位很有名望的大手笔写一篇劝进文,不用说平时一直优待的阮籍开始派用场了,去找阮籍写,像原来一样,阮籍又亮出了酒壶酒杯,但没成想司马氏这一次不在装傻、而是突然充分发挥了亮剑精神,阮籍不用说无剑可亮,伏尸剑下一死以殉曹魏吧又觉着好像不值得,道家思想又占了上风,管他妈的、与时浮沉、敷衍一篇了事,于是虚应故事写了一篇劝进文。
写过之后,司马氏这边阮籍平时得罪的人不少,坏话虽然说的大概很少,可到处送人白眼,连他的好朋友嵇康的哥哥都领受过,这一下这些人是欣喜也何如,很有些双喜临门的意思,对阮籍的表现很用心的说了一些好像是称赞的话,因为篡位是大喜之事,所以只适合说喜庆的或很像是喜庆的话。
这些别有用心好像是称赞阮籍的话,被《世说新语》和《晋书》各记下了一句,只不过它们糊里糊涂的还以为真的是在称赞阮籍,以至后来的人们也都被它们误导了。
大概是这两本书成书的时代,人们经历了太多比这更黑暗更凶残的事,对这样的事也就往往缺乏感觉的缘故。
《世说新语》里那句是夸阮籍写起劝进文来写的真是快啊,足见才思敏捷,这就像我们看一个人被几只大狼狗追着跑,却故意夸他跑的真是快、可见擅长奔跑。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雅好慷慨,梗概多气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
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
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
”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
”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
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一、人物简介孔融(153~208)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建安七子介绍(东汉末)
建安七子介绍建安七子是东汉末期,即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杰出的文学家,“七子”之称最早出自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中,因七子都曾居于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称“邺中七子”,他们擅长的文学著作有诗、赋、散文等,其中王粲在诗赋上的成就高于其余六人。
七子前期都经历了汉末的战乱动荡,后期均为曹操所重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后除了孔融被曹操杀害外,其余六子多善终。
因为跟随曹操,建安七子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与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代表了汉末三国时代的文学成就,得到后世的普遍认可。
1、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出身名门,是孔子的二十世后代、学识渊博,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能诗善文,行文锋利简洁。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扬天下,留下了“孔融让梨”故事。
汉献帝时,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其间,较有功绩。
建安元年,被任命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
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
后为曹操所重用,为人恃才负气、喜评议时政,言论常与传统相悖,又因忠于汉朝天子,与曹操政见不和,并多次反对曹操的决定,被曹操为犯上作乱大逆不道为名,与全家人一块起处死。
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代表作:散文《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与曹操论禁酒书》、《杂诗》。
2、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潍坊市)人,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汉灵帝末年,徐干闭门勤学,潜心学问。
建安初,被曹操授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后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
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
建安22年(217),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
以诗、辞赋、政论著称。
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
3、阮瑀(约165年-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为蔡邕赏识。
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
中国诗歌流派(三):建安七子,三曹,及其代表作
中国诗歌流派(三):建安七子,三曹,及其代表作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三曹三曹指汉魏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杂诗二首孔融〔魏晋〕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宴会诗魏晋:陈琳凯风飘阴云。
白日扬素晖。
良友招我游。
高会宴中闱。
玄鹤浮清泉。
绮树焕青蕤。
《登楼赋》作品结构完整,语言平易隽永,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用事感怀自然浑成,从容柔曼,一往情深,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下面是其作品鉴赏,欢迎阅读。
登楼赋两汉: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讲解]建安七子全集
建安七子全集建安七子全集=========================================================== =================================================王粲全集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
“建安七子”之一。
字仲宣。
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人。
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
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
王粲少时即有才名,曾受到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
年十七,司徒辟举,诏授黄门侍郎;当时董卓新诛,其党李□、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乃不应征召而往依荆州牧刘表。
王粲在荆州住了16年,刘表以其貌不扬,又体弱通脱,不甚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粲劝刘表之子刘琮举州归降。
操召授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师祭酒。
建安十八年(213),魏国既建,拜侍中。
建安二十一年(216)冬,随军征吴,次年春,在返回邺城途中病卒。
王粲诗今存23首,王粲赋今存20多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
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赠蔡子笃诗赠文叔良赠士孙文始赠文叔良赠杨德祖为潘文则作思亲诗公燕诗从军诗五首从军诗从军诗咏史诗杂诗诗四首七哀诗三首诗三首行辞新福歌矛俞新福歌安台新福歌弩俞新福歌登楼赋--------------------------------------------------------------------------------赠蔡子笃诗翼翼飞鸾。
载飞载东。
我友云徂。
言戾旧邦。
舫舟翩翩。
以泝大江。
蔚矣荒涂。
时行靡通。
慨我怀慕。
君子所同。
悠悠世路。
乱离多阻。
济岱江衡。
邈焉异处。
风流云散。
一别如雨。
人生实难。
愿其弗与。
瞻望遐路。
允企伊伫。
烈烈冬日。
肃肃凄风。
潜鳞在渊。
归雁载轩。
茍非鸿鵰。
孰能飞飜。
虽则追慕。
予思罔宣。
建安七子
• 难曹公禁酒书:
• 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禋宗,和 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 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 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钟酒,无 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巵 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 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 兴。……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
屏风四堵。 • 《后汉书·宋弘传》: •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光武)帝
数顾视之。 • 曹植《精微篇》 • 太仓令有罪,远征当就拘。自悲居无男,祸至无
与俱。缇萦痛父言,荷担西上书。盘桓北阙下, 泣泪何涟如。乞得并姊弟,没身赎父躯。汉文感 其义,肉刑法用除。其父得以免,辩义在《列 图》。
• 再看建安咏史诗,重点已不是描绘事件本 身,而是由此表达自己的情志。
• 右下:东汉武梁祠画像
• 对于诗歌来说,那些含有强烈情绪性的场 面,并不适合图像来表达,却正是诗歌的 长项。“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 同咨嗟,叹气若青云。”“缟素易水上, 涕泣不可挥。”描写的都是这样的场景。
• 继承:骆宾王《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文
• 长于符檄表章书记 • 为文似战国、汉初,有纵横家气。铺张酣
畅,气势奔放。
为袁绍檄豫州
•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 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难蜀父老曰:
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
然後有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拟 也。……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 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 嵩,乞匄(ɡài)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 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建安七子”及“建安风骨”
“建安七⼦”及“建安风⾻”(⼀)“建安七⼦”及“建安风⾻”建安七⼦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孔融、陈琳、王粲、徐⼲、阮瑀、应玚、刘桢七位⽂学家的并称由于这七个⼈是“建安⽂学”的主要作家,对于造成当时“后才云燕”“彬彬之盛”的⽂学盛观和“建安风⾻”的形成,促成五⾔诗体的确⽴,做出了很⼤贡献,在中国⽂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将他们称为“建安七⼦”七⼈中,王粲成就最⾼,被誉为“七⼦之冠冕”,其代表作是《七哀诗》和《登楼賦》此外,孔融的散⽂,刘桢的五⾔诗,阮瑀陈琳的檄⽂等,也曾显赫⼀时(⼆)⽵林七贤⽵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末时期的七名⽂⼠,即阮籍嵇康⼭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他们志趣相投彼此友善,常宴集于⽵林之下,寄情于⼭⽔之间,过着放浪的⽣活,因此,时⼈称之为“⽵林七贤”⽵林七贤中以阮籍和嵇康⼆⼈成就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嵇康擅长散⽂,代表作《与⼭巨源绝交书》,语⾔泼辣,风格幽默,表现了作者放荡不羁疾恶如伏的性格,是⼀篇具有浓厚⽂学意味和⼤胆反抗思想的优秀散⽂(三)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四位诗⼈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称见于《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这四杰在唐诗发展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杜甫诗赞他们“不废江河万古流”他们反对以上官仪为⾸的宫廷诗⼈的浮艳诗风,批评这种诗是“争构纤维,竟为雕刻”,“⾻⽓都尽,刚健不闻”,主张诗风⾰新在创作上,他们突破了宫体诗的狭⼩范围,扩⼤了诗歌的题材,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代表了诗歌创作的健康⽅向(四)三苏三苏是北宋⽂学家苏洵与其⼦苏轼苏辙的合称“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章擅天下,⽬其⽂⽇三苏’,盖洵为⽼苏,轼为⼤苏,辙为⼩苏也”苏洵的⽂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势,代表作是《六国论》。
苏轼是宋代伟⼤的⽂学家,⼜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等⽅⾯都有杰出成就现存2300多⾸诗,340余⾸词和散⽂他的诗意境新笔⼒壮变化多佳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等他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词作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奔放,雄健豪迈他的散⽂代表了北宋⽂学⿍盛时期的成就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体的散⽂家,其⽂“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他的诗⼜受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279⾸(五)⼭⾕道⼈⼭⾕道⼈是北宋诗⼈黄庭坚的⾃号因他曾游潜皖(今安徽)⼭⾕寺,乐其泉⽯之胜,因此,⾃号⼭⾕道⼈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有很⼤成就,他的诗与苏轼齐名,是江西诗派的创始⼈和领袖在诗⽂创作上,他主张:“⽆⼀字⽆来处”“古之能为⽂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之陈⾔⼈于翰墨,如灵丹⼀粒,点铁成⾦也”由于他学识渊博,功⼒深厚,创作态度严谨,诗中往往表现出超迈的见识和旷达的襟怀,有的作品写得疏宕洒脱清雅明畅在宋代诗歌发展史中独树⼀帜但他过分地注重作品的艺术技巧,使有些作品不免艰涩堆砌典故,著有《⼭⾕内集•外集•别集》(六)柳泉居⼠柳泉居⼠是我国清代⽂学家蒲松龄的别号蒲松龄⾃幼勤学有⽂名,深受清代著名⽂⼈王⼠模等⼈的赏识,但屡试不第,他便决定另辟蹊径,写⼀部“孤愤之书”,意欲通过谈狐说⿁的形式,尖锐地揭露和抨击⼈间的⿊暗,寄寓⼀腔不平悲愤之⽓在蒲松龄住处附近有⼀⼭泉,因泉旁有⼀株百年⼤柳⽽名柳泉,那⾥风景优美,是来往旅者的必经之路,蒲松龄便在⼤柳树下铺上席⼦,准备了茶和烟,见过路⼈就拉来攀谈,把⼈家肚⾥的怪事奇谈统统搜罗起来,作为创作⼩说的素材就这样,蒲松龄数⼗年如⼀⽇,坚持去柳泉“采风”,他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再经过不断的润饰和加⼯,终于编成了⼀部容有近500篇⽂⾔短篇⼩说的集⼦《聊斋志异》因柳泉为蒲松龄提供了⼤量的创作素材,蒲松龄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便⾃号为“柳泉居⼠”(七)“鲁迅”笔名鲁迅原名周树⼈,号豫⼭,后号豫才鲁迅⼀⽣⽤过的笔名有⼀百多个,其中“鲁迅”⼀名⽤得最多这⼀笔名在1919年发表《狂⼈⽇记》时⾸次使⽤,从此,“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学奠基⼈的名宇⽽载⼊史册⾄于“鲁迅”的含义,鲁迅本⼈是这样解释的:“我所⽤的笔名也不⽌⼀个,‘神飞’‘唐俟’‘雪之’‘风声’‘⾃树’‘索⼟’‘会飞’‘迅⾏’鲁迅就是承‘迅⾏’⽽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般的署名”“迅⾏”含有飞奔疾驰迅速前进之意,既然“鲁迅”这⼀笔名是承“迅⾏”⽽来,那么其含义也就显⽽易见他取“鲁迅”这⼀笔名的理由有三:第⼀,他的母亲姓鲁;第⼆,周鲁是同姓之国;第三,取愚鲁⽽迅速之意(⼋)乐府乐府是指⼀种带有⾳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在汉朝,乐府原是指⾳乐机关,乐即⾳乐,府即官府它最早见于汉惠帝时,到武帝时扩充为⼤规模的专署它的任务,除了将⽂⼈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便是⼴泛地采集民间的诗歌和乐曲所采诗歌的地域遍及黄河流域⼤江南北这就在客观上起了保存民歌的作⽤,使⼤量的汉代民歌得以集中记录和流传后⼈就将乐府所唱的歌诗,也叫“乐府”了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成为⼀种诗体的名称(九)何谓“风、雅、颂”,“赋、⽐、兴”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雅”⼜分⼤雅⼩雅,意思与后⾯的⼤曲⼩曲相近“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祭祀时的乐歌所谓賦⽐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输“⽐”就是⽐喻,以彼物⽐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形象化⽅法(⼗)楚辞“楚辞”有两种涵义,⼀是指⼀种诗歌体裁,即战国时代的屈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诗歌样式,后来许多⼈模仿它作诗,所有这类诗被统称为“楚辞”;⼆是指⼀本书,即西汉时刘向编辑的包括屈原宋⽟以及汉⼈贾谊淮南⼩⼭东⽅朔严忌王褒等⼈作品的书,定名为《楚辞》“楚辞”之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史记•酷吏列传》云:始长史朱买⾂,会稽⼈也读《春秋》庄助使⼈⾔买⾂,买⾂以“楚辞”与助俱幸朱买⾂是汉武帝时⼈,由此可以看出,武帝时“楚辞”已成为⼀种可与《春秋》相提并论的学问了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等⼈有关“楚辞体”的作品,再加上他⾃⼰的《九叹》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楚辞”便不仅是⼀种⽂体的名称,也是⼀部诗歌集的名字了。
建安七子简介及其代表作
建安七子简介及其代表作一、孔融(153—208)“七子”之首,字文举,汉末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县)人。
历任北海相、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为人秉性刚直,先后触犯何进、董卓等权臣,受到他们的排挤。
后因屡次讥讽曹操,被杀害。
他好学博览,是汉末有名文士,为“建安七子”之一。
其散文议论尖锐,富有气势,表现出鲜明个性。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他的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
有《孔少府集》。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孔融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执,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
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王,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
因表不悉。
——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孔少府集》读解:这是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
盛孝章名宪,会稽人,也是汉末名士。
曾任吴郡太守,因病辞官家居。
孙策平吴后,对当时名士深为忌恨,孝章因此曾外出避祸。
策死后,孙权继续对其进行迫害。
孔融与孝章友善,知道他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这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救援。
建安七子简介
刘桢
● 刘桢(?-217),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宁阳 县泗店镇古城村)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
● 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 世,今有《刘公干集》。
●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 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存诗十五首,《赠从弟》 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应玚
●应玚(177-217) ,字德琏,汉汝南南顿县(今河南省 项城市南顿镇)人,建安七子之一。
●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
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 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陈琳
●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一说盐城盐都 区大纵湖)人。汉末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 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 主簿。
历史评价
●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 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 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 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 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 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 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 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玚在建安十三年后。
孔融让梨
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 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 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 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建安七子诗句
建安七子诗句
第一首: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第二首:
七哀诗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建安七子一:孔融:孔融(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是东汉末年开创“‘以气为主’写文章”(鲁迅:《而已集》)风气的重要文学家。
孔融是孔子二十代裔孙。
然而,他在汉末受到尊崇,却并非因为他是“圣裔”,主要还是他自幼的聪悟及过人的胆识,形成了他逐日增高的声誉。
孔融10岁,随父孔宙来到洛阳。
孔融很想一睹当时名士派领袖李膺的风采;李膺苦于应酬,规定非当今名人及世代通家概不接见。
孔融迫不得已,灵机一动,跑到李膺府前,“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李膺接见了孔融,却又感到莫名其妙,便问孔融:“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义乎?”孔融说:“然。
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
”孔融把二十代前先人之间的交往拉到目前,使李膺折服,亦使在座的宾客倾倒。
太中大夫陈炜后到,有人告诉他刚才发生的事。
陈炜颇不以为然:“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
”孔融立即应道:“观君所言,将不早慧乎?”陈炜语塞。
李膺欢欣地说:“高明必为伟器。
”孔融16岁,名士张俭为躲避宦官侯览的通缉跑到孔融家,企图找孔融的哥哥孔褒帮助。
适值孔褒外出,应门的则是满脸稚气的孔融,张俭为之窘迫。
孔融见到张俭的惶恐,则说:“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并果敢地把张俭掩藏起来。
后来事泄,官府拿孔融一家治罪。
孔融挺身而出,承担责任:“保纳舍藏者,融也。
当坐之。
”尽管官府只是杀了孔褒,孔融却为之名声大振,“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声称州郡”(《后汉书·孔融传》)。
并被辟就司徒杨赐府中任职。
公元196年,曹操迁汉献帝于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又随之升为少府。
汉末、三国《建安七子》古诗132卷全文阅读
汉末、三国《建安七子》古诗132卷全文阅读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建安乱世中的璀璨文采:“建安七子”的人生历程与成就“建安七子”指汉献帝建安年间七位著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他们善作文,文采有名于当时及后世。
他们后来或被杀,或染疾早逝。
他们的作品也大多散佚,仅有后世辑本。
他们给军阀割据混战的建安时代,抹上一道浓郁的璀璨文采。
目录:时代背景七子介绍及诗词王粲 29卷徐干 8卷阮瑀 13卷应玚 7卷孔融 15卷陈琳 6卷刘桢 34卷时代背景建安七子生活在东汉末年。
在儒家经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两汉时代,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多是“依经立义”以教化为中心,重在对文学与政治、伦理及现实的关系等外部规律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对文学的艺术特质及内部创作规律的研究。
不过,儒家思想本不废文学,且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儒学在争夺正统的斗争中也表现出某些进步因素,故儒学在汉代较为自由发展时就也提出了一些对文学的看法,接触到文学的特质问题。
《建安七子》履历、诗词及历史评价
《建安七子》履历、诗词及历史评价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
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
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
”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
”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
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一、人物简介孔融(153~208)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将,迁少府。
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建安七子诗文集校注译析
建安七子诗文集校注译析1.建安七子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七人,“七子”之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
他们的诗篇反映了社会动荡,体现了勇于进取的精神。
“建安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有突出的贡献。
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诗人的主力军。
“建安七子”的创作各有风貌:孔融诗歌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抒情性强,艺术上最为成熟,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刘桢诗篇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诗作刚劲有力;阮瑀诗作自然畅达;徐干、应场诗赋俱佳,文笔细腻,体气舒缓,文采飞扬。
“建安七子”创作风格各有千秋,却具有共同的时代风格,此时代风格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言:“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
2.歌颂建安七子的诗句《观建安七子诗》年代:宋作者:胡宏作文发妙理,经国厉远图。
游目建安中,才子足欢娱。
王刘与应阮,精神可交输。
西南落汉日,扬益奋两隅。
山河裂地轴,星象分天衢。
八师遇有姚,万世垂楷模。
一元均大化,五服拥皇都。
悠悠彼七子,流光失其孚。
飞觞宴婉娈,鼓瑟吹笙竽。
主人敬爱客,徒尔相扬揄。
魏祚竟不长,诒谋止斯须。
逡巡数十年,刘石横八区。
所以汉高帝,慢骂轻文儒。
3.求三曹和建安七子的诗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
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
《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
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精品】建安七子共16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精品】建安七子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一、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
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
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
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
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
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
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
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
”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
”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
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
孔融因而闻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
1、北海为相: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授任北中军候。
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
正逢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
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
建安七子诗集(繁体电子版)
建安七子詩集(繁體電子版)本帖收錄建安七子的詩歌全集,按照順序,分別是孔融、王粲、陳琳、劉楨、徐幹、阮瑀、應瑒等人。
所有詩篇均依據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校對整理,各作家所屬頁碼如下:孔融:196-197王粲:357-366陳琳:367-368劉楨:368-375徐幹:375-378阮瑀:378-382應瑒:382-384漢詩卷七孔融離合作郡姓名字詩漁父屈節。
水潛匿方。
與峕進止。
出行施張。
呂公磯釣。
闔口渭旁。
九域有聖。
無土不王。
好是正直。
女回于匡。
海外有截。
隼逝鷹揚。
六翮將奮。
羽儀未彰。
虵龍之蟄。
俾也可忘。
玟璿隱曜。
美玉韜光。
無名無譽。
放言深藏。
按轡安行。
誰謂路長。
臨終詩言多令事敗。
器漏苦不密。
河潰蟻孔端。
山壞由猿穴。
涓涓江漢流。
天窗通冥室。
讒邪害公正。
浮雲翳白日。
靡辭無忠誠。
華繁竟不實。
人有兩三心。
安能合為一。
三人成市虎。
浸漬解膠漆。
生存多所慮。
長寢萬事畢六言詩三首漢家中葉道微。
董卓作亂乘衰。
僭上虐下專威。
萬官惶布莫違。
百姓慘慘心悲。
郭李分爭爲非。
遷都長安思歸。
瞻望關東可哀。
夢想曹公歸來。
從洛到許巍巍。
曹公憂國無私。
減去厨膳甘肥。
羣僚率從祁祁。
雖得俸祿常飢。
念我苦寒心悲。
詩坐上客恒滿。
樽中飲不空。
魏詩卷二王粲贈蔡子篤詩翼翼飛鸞。
載飛載東。
我友云徂。
言戾舊邦。
舫舟翩翩。
以泝大江。
蔚矣荒塗。
時行靡通。
慨我懷慕。
君子所同。
悠悠世路。
亂離多阻。
濟岱江衡。
邈焉異處。
風流雲散。
一別如雨。
人生實難。
願其弗與。
瞻望遐路。
允企伊佇。
烈烈冬日。
肅肅淒風。
潛鱗在淵。
歸雁載軒。
茍非鴻鵰。
孰能飛飜。
雖則追慕。
予思罔宣。
瞻望東路。
慘愴增歎。
率彼江流。
爰逝靡期。
君子信誓。
不遷于時。
及子同寮。
生死固之。
何以贈行。
言賦新詩。
中心孔悼。
涕淚漣洏。
嗟爾君子。
如何勿思。
贈士孫文始天降喪亂。
靡國不夷。
我暨我友。
自彼京師。
宗守盪失。
越用遁違。
遷于荊楚。
在漳之湄。
在漳之湄。
亦克晏處。
和通箎塤。
比德車輔。
既度禮義。
卒獲笑語。
庶兹永日。
無諐厥緒。
【精品】建安七子共16页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精品】建安七子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
吉日简清时。从君出西园。方軐策良马。并驰厉中原。北临清漳水。西看柏杨山。回翔游广囿。逍遥波渚间。
诗
列车息众驾。相伴绿水湄。幽兰吐芳烈。芙蓉发红晖。百鸟何缤翻。振翼羣相追。投网引潜鲤。强弩下高飞。
白日已西迈。欢乐忽忘归。
诗
联翻飞鸾鸟。独游无所因。毛羽照野草。哀鸣入青云。我尚假羽翼。飞覩尔形身。愿及春阳会。交颈遘殷勤。
人之多忌。掩之实难。瞻彼黑水。滔滔其流。江汉有卷。允来厥休。二邦若否。职汝之由。缅彼行人。鲜克弗留。
尚哉君子。异于他仇。人谁不勤。无厚我忧。惟诗作赠。敢咏在舟。
--------------------------------------------------------------------------------
--------------------------------------------------------------------------------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违。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作式下国。无曰蛮裔。不虔汝德。慎尔所主。率由嘉则。龙虽勿用。志亦靡忒。悠悠澹澧。郁彼唐林。虽则同域。
邈尔迥深。白驹远志。古人所箴。允矣君子。不遐厥心。既往既来。无密尔音。
--------------------------------------------------------------------------------
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五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馆宅充鄽里。士女满庄馗。自非贤圣国。谁能享斯休。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覊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熟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二
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我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泛舟盖长川。陈卒被隰埛。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恋情。
--------------------------------------------------------------------------------
从军诗
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国疾。
--------------------------------------------------------------------------------
烈烈冬日。肃肃凄风。潜鳞在渊。归雁载轩。茍非鸿鵰。孰能飞飜。虽则追慕。予思罔宣。瞻望东路。惨怆增叹。
率彼江流。爰逝靡期。君子信誓。不迁于时。及子同寮。生死固之。何以赠行。言赋新诗。中心孔悼。涕泪涟洏。
嗟尔君子。如何勿思。
--------------------------------------------------------------------------------
赠文叔良
温温恭人。禀道之极。
--------------------------------------------------------------------------------
赠士孙文始
天降丧乱。靡国不夷。我暨我友。自彼京师。宗守荡失。越用遁违。迁于荆楚。在漳之湄。在漳之湄。亦克晏处。
赠文叔良
翩翩者鸿。率彼江滨。君子于征。爰聘西邻。临此洪渚。伊思梁岷。尔行孔邈。如何忽勤。君子敬始。慎尔所主。
谋言必贤。错说申辅。延陵有作。侨肸是与。先民遗迹。来世之矩。既慎尔主。亦迪知几。探情以华。覩着知微。
视明听聪。靡事不惟。董褐荷名。胡宁不师。众不可盖。无尚我言。梧宫致辩。齐楚构患。成功有要。在众思欢。
诗
鸷鸟化为鸠。远窜江汉边。遭遇风云会。托身鸾凤间。天姿既否戾。受性又不闲。邂逅见逼迫。俛仰不得言。
--------------------------------------------------------------------------------
七哀诗三首
一
王粲全集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人。曾祖王龚、祖王畅,
都曾位列三公。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王粲少时即有才名,曾受到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年十七,司徒辟举,诏授
黄门侍郎;当时董卓新诛,其党李□、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乃不应征召而往依荆州牧刘表。王粲在荆州住了16年,刘表
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赠蔡子笃诗 赠文叔良 赠士孙文始 赠文叔良 赠杨德祖 为潘文则作思亲诗 公燕诗 从军诗五首 从军诗 从军诗 咏史诗
杂诗 诗四首 七哀诗三首 诗三首 行辞新福歌 矛俞新福歌 安台新福歌 弩俞新福歌 登楼赋
从军诗
楼船凌洪波。寻戈刺羣虏。
--------------------------------------------------------------------------------
咏史诗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
和通箎埙。比德车辅。既度礼义。卒获笑语。庶兹永日。无諐厥绪。虽曰无諐。时不我已。同心离事。乃有逝止。
横此大江。淹彼南汜。我思弗及。载坐载起。惟彼南汜。君子居之。悠悠我心。薄言慕之。人亦有言。靡日不思。
矧伊嬿婉。胡不凄而。晨风夕逝。托与之期。瞻仰王室。慨其永慨。良人在外。谁佐天官。四国方阻。俾尔归藩。
赠杨德祖
我君饯之。其乐泄泄。
--------------------------------------------------------------------------------
为潘文则作思亲诗
穆穆显妣。德音徽止。思齐先姑。志侔姜姒。躬此劳瘁。鞠予小子。小子之生。遭世罔宁。烈考勤时。从之于征。
拊衿倚舟樯。眷眷思邺城。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鹤鸣。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恒宁。昔人从公旦。一徂辄三龄。
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弃余亲睦恩。输力竭忠贞。惧无一夫用。报我素餐诚。夙夜自恲性。思逝若抽萦。
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三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杂诗
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褰袵欲从之。路险不得征。
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已冥。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幷。
--------------------------------------------------------------------------------
--------------------------------------------------------------------------------
诗
荆轲为燕使。送者盈水滨。缟素易水上。涕泣不可挥。
诗
探怀授所欢。愿醉不顾身。
诗
哀笑动梁尘。急觞荡幽默。
--------------------------------------------------------------------------------
从军诗五首
一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陈赏越丘山。酒肉踰川坻。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建安七子全集
============================================================================================================
在昔蓼莪。哀有余音。我之此譬。忧其独深。胡宁视息。以济于今。岩岩丛险。则不可摧。仰瞻归云。俯聆飘回。
飞焉靡翼。超焉靡阶。思若流波。情似坻颓。诗之作矣。情以告哀。
--------------------------------------------------------------------------------
征夫心多怀。凄凄令吾悲。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