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一孔融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摘要】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一,是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出身名门,家世显赫,成长在文化庇护的环境中。
孔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在建安七子中独具地位。
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时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文化名人。
孔融的地位在建安七子中独具特色,他的文化价值得到普遍认可。
孔融是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其影响力不仅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而是持续超越至今。
【关键词】孔融、建安七子、文化名人、家世、学识、才华、地位、影响、文化价值、特色、影响力、时代1. 引言1.1 孔融的背景介绍孔融,字文举,琅邪陽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出身于孔子的后代,家族世代都以学问著称,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
孔融的祖父孔伦是东汉名士,曾任中常侍,有很高的地位。
他的父亲孔融更是在文学和政治方面都有杰出表现,被建安七子之一的刘和赞为“子房”,可见其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孔融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广泛涉猎文史,精通经典,擅长文章。
他不仅承袭了家族传统,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还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了一代学者政治家。
孔融的家世和成长环境为他日后的学识和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的文化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后世,孔融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成为史上最早出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传统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2 孔融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是因为在建安七子中,他独具特色,被誉为“文学之冠”。
建安七子是东汉末年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包括李肇、徐干、阮籍、刘表、孔融、卢植和张衡。
他们在文学、诗词、文章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中的一员,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脱颖而出,被誉为文学界的宗师。
他在文学方面成就斐然,擅长琴棋书画,诗词文章无一不传世。
他的才华在当时可谓无人能及,被誉为“才子佳人”,受到当时人们的极高评价。
孔融个人资料PPTpp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操亲自征讨辽西乌桓,孔融又面带嘲弄说:“大将军远征,海外又免不了要萧条一 番了,顺便把过去肃慎(商周时的一个部落)不向周 武王贡奉楛矢(一种贡品)的事和丁零(匈奴的一个部落)盗苏武羊的事这2个陈 年老账也一起处理了吧!”,出征在即,生死未卜,在旁边说 这些风凉话。曹操也不容易呀!记下了第二笔帐。
• • • •
劝告人给杀了。
• 袁谭攻打孔融,从春至夏,最后只剩下几
百人,孔融表现得谈笑风声,依然捧书而 读,当夜半破城时,立刻放下书本,随即 逃逃夭夭,丢下妻儿老小不顾。 • 他也是一个怕死的主儿。 • 曹操将献帝接到许昌后,广招人才, 孔融也在被召这列,在每次朝庭会议中, 孔融都义正词严,滔滔不绝,文人中,只 有他才是老大,其它人只有洗耳恭听的份 儿。
悲痛欲绝,无法自拨,后在他人的帮助下才振作起来(哀 悴过毁,扶而后起),整个州郡的人都知道了孔融的仁孝, 使他不自觉的再一次出名。
孔融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几年之后,已满腹经纶。 16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当时宦官专权,张俭状告宦官 中常侍侯览,被侯览追捕,因为与孔融的长兄孔曪是朋友, 张俭逃到孔融家避难,恰巧孔曪不在,看到孔融还是一孩 子,张俭就想走,孔融拦住张俭说:“兄长不在,我也可 以能接待您呀”,于是张俭被孔融留了下来。
腹心,修好如初。苦言至意,终身诵之)。于是很快复出,任太 中大夫,由于孔融平时喜欢向朝庭举荐贤士,所以家里常常门庭若市, 宾朋满
座(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对别人又开始指指点点,说三 说四起来,致使“海内英俊皆信服之”。曹操再一次被气得肝疼。 忍无可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举刀,孔融及其家 人全部被杀,遭受灭门之灾。 孔融临死前,可能翻然醒悟,猛然回首时,已走到生命尽头,感 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诗,终年56岁。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孔融,字文举,建安七子之一,被誉为史上最早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出生于东汉末年,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具备高超的文章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见解。
孔融的家族出自孔子后裔,家庭背景极其高贵,所以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孔秀是当时朝廷的官员,叔父孔礼也是非常有声望的学者。
自小孔融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他以聪明睿智、好学上进而闻名。
孔融年轻时就深受当时的名人钟嵘的赏识,钟嵘笔耕不辍,才情出众,深受当时的文人士子推崇。
在钟嵘的庇护下,孔融早早就展现出了他独特的才华,逐渐成为当时文坛的佼佼者。
他的文章文风高雅,思想深邃,被当代学者誉为灵秀独特、意味深长。
孔融的文学才华和思想见解不断受到朝廷官员的注意和赞赏,很快他便步入政治的舞台。
他被任命为秘书郎,开始参与朝廷的决策和政务。
他对待政务认真负责,坚持原则,不为权力所动。
他长期以来秉持的“公道自心”的宗旨备受百姓的爱戴和敬佩。
很快,孔融在政治和文化界都崭露头角,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在政治上一直秉持着“道义”的原则,他主张尊孔重道,厚德载物,觉得政治人士务必要以道义为本,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着想,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追逐权力。
他坚持的立场和观点引起了当时一些权贵的不满,但孔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原则。
他不断发表演讲,倡导正义和道德,以自己的崇高品质和智慧影响和感召了许多人。
孔融悲剧的一生从此开始。
他在政治上不受权贵的待见,因此一直无法获得高位。
而且,他的直率和坚持原则常常惹恼了一些权贵,使他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
最终,孔融因“意见不合”被袁绍处死。
尽管孔融的一生充满了不公和悲剧,但他的精神和学问的影响力却是深远的。
他的文章和思想一直流传下来,对后世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主张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文化名人中的佼佼者,他凭借他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才华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和赞誉。
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孔融,字文约,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出生于东汉末年,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孔融在中国文化史上堪称是最早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政治、思想等领域也有着较高的造诣。
他的一生不仅在文学上有很大的贡献,而且也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
本文将从孔融的家世背景、学问才华和政治生涯三个方面来探讨孔融这位古代文化名人。
一、家世背景孔融出生在沛国孔家,是孔子的后裔。
他的家世背景非常显赫,父亲孔仲伯是东汉大将孔融,母亲张氏是东汉大将张超之女。
孔融在出生时就得到了优越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资源。
在孔融的家庭环境下,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有着深厚的积淀。
这也为他日后成为文化名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世背景的优越无疑给了孔融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来发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孔融并没有因此而骄奢自恣,相反,他深知人才要自立更生,从小就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因此在文学、政治和思想方面都有出众的表现。
二、学问才华孔融在孔子的家族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精通《诗经》、《易经》、《论语》等儒家经典,深通古文诗赋,学问渊博,才华横溢。
他擅长作文,尤其善于对联、诗词等文学形式。
他的作品在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被誉为“风采纵横”,在文学上堪称是文学家中的佼佼者。
孔融还善于修身养性,虽然出身名门,但孔融丝毫没有沾染世俗之气,他深刻懂得待人接物之道,处事从容不迫,因此在社交圈中也广受赞誉。
他深得当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和尊重,和许多文人士大夫交往甚欢。
孔融的学问才华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斩获,在政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在东汉末年他曾经为豫章太守,为官清廉,深得民心。
他对政治有着很高的远见卓识,多次向朝廷献计献策,广受赞誉,可见他在政治上的才华和能力。
无论是在文学还是政治方面,孔融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风采。
三、政治生涯孔融虽然出身名门,家世背景优越,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特殊的优待,而是在政治上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获得了重要的职位。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一、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
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
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
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
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
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
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
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
”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
”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
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
孔融因而闻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
1、北海为相: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授任北中军候。
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
正逢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
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建安七子,是指三国时期著名的七位文学家,包括【孔融】、曹植、张洪、刘琦、王粲、阮瑀和陈琳。
他们都是当时的文学名士,各有所长,对于三国时期的文学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孔融是被誉为史上最早的文化名人之一。
本文将从孔融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位历史上的文化名人。
孔融(175-217年),字文举,河内温县人,是中国东汉末年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因此被尊称为孔门七贤中的“大贤”,并且被后人誉为建安七子之首。
孔融在文学、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成为了当时的风云人物。
孔融一生都饱学多才,年少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据史书记载,孔融自幼即能诵读《诗经》,并且善于吟诗作对,擅长书法,颇有名气。
后来,孔融上京赴考,一举考中秀才,并且因为才华横溢而受到了当时官员的赏识。
不久,孔融便得到了当时辅政大臣的看重,成为了一名重要的官员。
在政治方面,孔融因为清廉正直、忠心耿耿而备受称赞。
他曾数次力谏汉献帝,为时政的得失正邪,无愧其良相之职。
在军事上,孔融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和抵御外敌,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敢无畏的气概,被誉为当时的“武林之王”。
最让后人传颂的还是孔融的文学成就。
孔融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擅长诗词、文章和辞赋,其中以诗词最为突出。
他的诗才华横溢,能写出如行云流水般婉转动人的诗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在当时,孔融的诗词更是广为传颂,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宠儿。
孔融的诗作在《文选》《全唐诗》等文集中被多次收录,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韵”。
他的诗风清新明快,深受后人喜爱。
例如《投柳二首》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写到“曲丽青青柳,斜阳映一溪。
幽怀独长望,离思何时齐。
”表达了对乡愁的凄婉诉说,动人心魄。
他的《过零丁洋》、《湘中送友人》等诗作也是家喻户晓。
除了诗词,孔融的文章和辞赋同样精彩绝伦。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简介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简介 孔融(公元 153 年-208 年 9 月 26 日),孔子第 19 世孙,别名孔文举、孔北 海、孔少府,东汉末年文学家、名士,是建安七子之一。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 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 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著有《孔北海集》。
孔融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 烈,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
下面瑞文网小编为 大家整理了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简介。
孔融 (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153 年-208 年 9 月 26 日),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 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 19 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 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汉献帝即位后任 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 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 年),袁谭攻北海,孔 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 中大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散文锋利简洁, 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原有文集已散佚,明 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人物生平 孔子之后 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孙。
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
父亲 孔宙,曾任太山都尉。
他少年时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赞许。
一门争义 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 称赞他的孝行。
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
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 州郡捉拿张俭。
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
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孔融是中国汉朝末期三国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是建安七子中最为出名的一位。
他的
学识才华非凡,文武双全,既能为政,又能作诗,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赞赏和尊敬。
孔融是东汉末年名门望族孔氏的后代,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
他的父亲
孔广即为当时的一位知名文士,父亲的影响和教育培养了孔融年少时对文化的热爱和对学
问的追求。
孔融自幼便聪慧绝伦,十分勤学,功课非常优秀。
后来,孔融进入官场,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尚书郎、安东都尉、丹阳尹等,政绩
卓越,赢得了人们的赞美和崇拜。
他在任职期间,非常注重公正廉洁,尊重民众的利益。
并且还大力扶植文化,提倡诗歌、音乐、书法等各种文化艺术,对当时的文化界影响深
远。
孔融在文学上也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的文学才华尤为出众,不仅能在文章中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见解,还能创作许多优美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圣”。
尤其是他的《己亥杂诗》、《临江仙》、《登高》等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孔融还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在和同僚交往时,常常十分谦逊,不自夸,让人尊重。
他还曾经和同为建安七子的陈群、张昭、阮籍等人进行过许多深刻的文化交流,展现出了
他对文化、对学问的崇拜和热爱。
总之,孔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非常杰出的文化名人,不仅才华出众,在为政上也有
着一系列杰出的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孔融
写作背景
•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 • 孔融让梨”时他4 由此名声大振,流传至今。 • “孔融让梨”时他4岁,由此名声大振,流传至今。 • • 孔融是个苦孩子,13岁时丧父 这对他打击太大, 岁时丧父, 孔融是个苦孩子,13岁时丧父,这对他打击太大,
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终因书生 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气太足、锋芒太露而不见容于当权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 耿介, 气太足、锋芒太露而不见容于当权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 扬善嫉恶,不仅名重当时, 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扬善嫉恶,不仅名重当时,“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 还有更狂的。 • • 曹操攻下邺城(袁绍老窝),曹丕看上了袁
熙老婆甄氏,纳为己有。孔融反对,但没直说, 上书给曹操,说:“ 上书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时,把妲己赐给了 周公” 周公”。曹操也是读过史书的人,没看到过有这 个记载,就好奇地问孔融这个故事的出处,孔融 笑了笑说:“ 笑了笑说:“以今天的形式看,是我自己瞎猜的 (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估计当时曹操的 肺可能气炸了,本来想找个托词替曹丕遮丑,却 遭到孔融的这般戏弄。心里先记下一笔帐 。 又狂。
孔融简介
• 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 孔融(153~208年 东汉文学家 鲁国(今山东曲阜) 文学家,
人,字文举,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 字文举,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 孔子的二十世 之首 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 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 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 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 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杨赐府 后汉书·孔融传》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 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处),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 ),开始步入仕途 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处),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 ),举高第 举高第, 侍御史, 中丞不合 托病辞归。 不合, 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 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 (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 (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 因忤董卓 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 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 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 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 兴平二年(195年 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195年),刘 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 袁绍之子袁谭攻 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 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 迁献帝都许昌, 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 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 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 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 三年(208年 被曹操所杀。年终53岁 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年终53岁。
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是个什么角色?孔融因何而死
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是个什么角色?孔融因何而死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孙子,在当时很有名气。
他的父亲叫孔宙,曾任泰山尉。
孔子小时候很懂礼貌,中国人记住他的大都是从三字经开始的,说:融四岁,能让梨。
孝与亲,所当执。
其实孔融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孔融的父亲曾想拜访河南尹李膺,李膺当时是读书人的灵魂,官职很高,名气很大可是李膺的架子更大,一般人李膺懒于搭理,即使像孔宙这样的孔子的后人,李膺仍拒之门外。
孔宙吃了个闭门羹,站在门外很尴尬。
这时十余岁的孔融走过去要求见李膺,把门的一看是个小孩连忙就轰,孔融说别急,我与李大人乃通家之好,世代的交情,麻烦前去通报一下。
把门的一听是世交,又见这孩子信誓旦旦,不像撒谎的样子,就赶紧去通报。
李膺正在会客,听说有个世交前来拜见,赶紧过来瞅瞅。
一见是个小屁孩,就问把门的是怎么回事。
孔融说君之祖上老子与我家祖上孔子乃师友之间的关系,称为世交不过分吧。
李膺暗自称奇。
当时世中大夫陈炜见众人都夸这个小孩子,忍不住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说不定会更糟糕,面对着陈大夫的揶揄,有人开始偷偷笑了起来。
孔融看看陈炜,笑着说看起来大人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
孔融很聪明,做起事来也很胆大。
东汉末年,宦官干政,宦官的名声很不好听,读书人常常组织起来公开反对,宦官经常迫害读书人,党锢之祸也由此而始。
有一个和孔融的哥哥关系特别好的读书人,因为受到迫害,逃到孔家,但孔融的兄长不在家,孔融一个不足20岁的年轻人,依然冒着死的危险,把他给留了下来。
东窗事发后,孔门弟兄争着去官府自首,孔门弟兄争死的故事,天下传为美谈。
孔融是名人,因为他是孔子第二十代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曾任过北海太守,其声望学问、道德文章都能称得上众望所归。
有一次刘备被孔融请去救陶谦,这位织席贩履的小手工业者激动的异常兴奋,大声说:孔文举还知道世间有个叫刘备的么?他觉得被孔融如此看重,简直就跟现在买彩票中大奖的差不多.孔融这人,名气很大,可是政治上不成熟,胆子大,但缺乏斗争经验。
孔融简介
孔融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孔融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孔融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1]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文学成就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
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
说道“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
及其所善,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27] 据《后汉书》载,孔融有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共二十五篇。
[27] 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
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
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总体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
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历史趣谈:建安七子中的孔融曾狂妄的让谁改姓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建安七子中的孔融曾狂妄的让谁改姓氏?
导语: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诗词文章自然很高。
不过因为骄狂的毛病,也给他惹来不少麻烦。
不仅喜欢醉酒,喜欢借机会讽刺当权者,就是对于自己的手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诗词文章自然很高。
不过因为骄狂的毛病,也给他惹来不少麻烦。
不仅喜欢醉酒,喜欢借机会讽刺当权者,就是对于自己的手下人孔融也不放过。
狂士孔融曾逼人改姓。
那时候孔融坐镇北海,当然是座中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了。
此时手下有个人名叫氏仪的县政府办事人员,因为办事伶俐,时常得到大家的认可。
有一次孔融喝醉了酒,拉着氏仪的手,拖着长长的喉音说:你叫氏仪,为何?
不为何,这是老爸给我起的名字。
小子何姓?
我姓"氏"。
哪一个字?
氏族的“氏”。
为何要起这个姓?
不知道,祖传。
这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传到现在我也不到具体该如何了。
哈哈,小子记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
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
贱者有名无氏。
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
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你知道吗?氏仪一头雾水。
所以“氏”这个字不太好,你看是它是“民”字却无上,一个人离开了
生活常识分享。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孔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生活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
虽然他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九年,但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他以其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在文化界和政治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孔融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他的父亲是东汉末年的宰相孔融。
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孔融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聪明机警,学识渊博,尤其擅长文学和音乐。
在建安时期,政治混乱,战乱频繁。
孔融并没有沉沦于这个乱世,而是将自己的心思放在了文化教育上。
他曾经任教于建安七子之中,与许劭、阮瑀、皮日休、向戟、张温、刘熊一同被后世誉为“建安七子”。
这是一个由年轻才俊组成的文化团体,他们以自己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
孔融在文化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深入研究经史文籍,精通音乐和礼仪,曾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歌曲,为建安七子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孔融的文学才华被当时的人们广泛称赞,被尊称为“天才少年”。
孔融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性格高尚。
他虽然家世显赫,却从不傲慢自大,待人恭敬有礼。
他乐于助人,曾经多次救助贫困百姓,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他还与许多文化名人和政治家交往,如夏侯胜、陶谦、曹丕等。
他们都对孔融赞赏有加,认为他是才情出众、品德高尚的典范。
建安时期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兵荒马乱。
曹操当权后,孔融被任命为尚书郎,担任官职。
尽管孔融有才华和声望,但是他因为直言不讳,多次对曹操的政策提出异议,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而曹操本人对于文化名人的任命并不看重,他更关注的是政治实力和军事力量。
最终,孔融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他的职位被降低到了郎中。
曹操对于他的才华和才气毫不在意,认为他只是一个为数不多的文化名人而已。
这首先反映了那个时期文化和政治的不协调。
尽管孔融是一个杰出的文化名人,但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而政治权力则更加重要。
孔融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对文化的坚持,使得他成为了后世崇拜的对象。
他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被誉为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之一。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建安七子一:孔融:孔融(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是东汉末年开创“‘以气为主’写文章”(鲁迅:《而已集》)风气的重要文学家。
孔融是孔子二十代裔孙。
然而,他在汉末受到尊崇,却并非因为他是“圣裔”,主要还是他自幼的聪悟及过人的胆识,形成了他逐日增高的声誉。
孔融10岁,随父孔宙来到洛阳。
孔融很想一睹当时名士派领袖李膺的风采;李膺苦于应酬,规定非当今名人及世代通家概不接见。
孔融迫不得已,灵机一动,跑到李膺府前,“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李膺接见了孔融,却又感到莫名其妙,便问孔融:“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义乎?”孔融说:“然。
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
”孔融把二十代前先人之间的交往拉到目前,使李膺折服,亦使在座的宾客倾倒。
太中大夫陈炜后到,有人告诉他刚才发生的事。
陈炜颇不以为然:“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
”孔融立即应道:“观君所言,将不早慧乎?”陈炜语塞。
李膺欢欣地说:“高明必为伟器。
”孔融16岁,名士张俭为躲避宦官侯览的通缉跑到孔融家,企图找孔融的哥哥孔褒帮助。
适值孔褒外出,应门的则是满脸稚气的孔融,张俭为之窘迫。
孔融见到张俭的惶恐,则说:“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并果敢地把张俭掩藏起来。
后来事泄,官府拿孔融一家治罪。
孔融挺身而出,承担责任:“保纳舍藏者,融也。
当坐之。
”尽管官府只是杀了孔褒,孔融却为之名声大振,“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声称州郡”(《后汉书·孔融传》)。
并被辟就司徒杨赐府中任职。
公元196年,曹操迁汉献帝于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又随之升为少府。
中华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美德成语故事1. 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四岁就懂得谦让,被广为传诵。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篮新鲜的梨子,叫孩子们自己挑着吃。
孔融第一个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十分香甜。
他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和弟弟们吃,引得大家十分惊奇。
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人们要懂得尊敬长辈、谦逊待人的道理。
2. 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的是孝道。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宠,经常被派去干重活。
然而,王祥并不记恨继母,而是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孝敬她。
一次,继母病了,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冻结,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躺在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开了,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赶忙抓住,回家做成鱼汤奉上。
继母吃了之后病愈了。
从此之后,继母像亲生母亲一样对待他。
人们都说:“孝子王祥,因卧冰求鲤而闻名天下。
”3. 千里送鹅毛:唐朝时,有个地方官叫缅伯高,他曾在热带的缅甸当过三年大使。
当时的中国并不强大,许多小国都欺辱中国周边国家。
缅伯高既忍辱负重、又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
如果给朝廷送贡品什么被劫掠去自己回国又无法交代后当他听说国家的边境部队打了胜仗时他不顾万里把鹅毛送到了长安朝庭朝廷很满意并重重奖赏了他缅伯高忠诚和热爱祖国的品德让人传颂至今。
4. 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尊重老师孔子。
有一次,孔子在席上讲解学问,曾子听到老师要讲一些新的道理,就立刻避席而坐。
以示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长辈或老师时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和尊重他们的意见。
5. 悬梁刺股: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苏秦发愤读书的故事。
苏秦是洛阳人也是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纵横家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形成以苏秦为纵约长的六国联盟在外交上达到了游刃有余强国之目的他奉命入齐以离间计促使齐王放弃与赵国合作与韩国形成世仇同时促成六国伐秦关东无敌使秦国十五年不出函关最终达到了合纵的最高理想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关以成六国之霸业苏秦佩六国相印北度燕国复使燕国盛重一时有“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气势他是纵横家中的苏秦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纵横家苏秦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山东六国联盟成功联合制衡强秦之后自齐国毁联盟约六国分别被强秦击破遂纵横家自此失去联络各国逐渐脱离纵横家思想影响逐渐走向了各自为政以图自保的道路强秦得以逐一吞并六国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业纵横家思想亦终以失败告终。
建安七子孔融的故事
建安七子孔融的故事孔融的故事趣闻小时了了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
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
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
他对门人说:“我是李君的亲戚。
”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
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
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
”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无话可说。
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孔融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
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
”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忘年之交“忘年之交”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与为交友。
”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哭坟不悴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
孔融于是将此人杀了。
杀宥之三北宋嘉v二年(1057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梅尧臣赏识,其中有一句的内容说:“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主考官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
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道:“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
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毕才恍然大悟。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害时,他的女儿七岁,男孩九岁,因年幼得以保全。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代表作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代表作孔融(153-208) ,字文举,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然而成年后的孔融却经常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甚至因此丧命。
最著名的有两条,一是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发作而已"。
"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二是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
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
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
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
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杂诗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杂诗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简介
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简介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第十九世孙。
孔融是孔子之后,其七世祖孔霸为汉元帝刘奭的老师,其父孔宙曾任太山都尉。
而孔融四岁便非常懂事,与兄弟们一起吃梨将大的留给兄弟而自己却吃小的,少年时就表现出了他突出的才能,为名士李膺所赞赏。
孔融勤奋好学,刚正不阿,曾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等职,后与董卓争辩使董卓怀恨在心,而将其调去北海国为相。
孔融为北海相六年,在北海修建立城邑,设立学堂,举荐贤才,推崇儒术,颇有声望,被称为“孔北海”,后经刘备举荐兼任青州刺史。
公元196年,袁谭进攻北海,孔融与之交战,数月之后兵败出逃,其妻儿均被袁谭俘虏。
同年,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孔融被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后任太中大夫。
孔融性好宾客,为人刚正不阿,喜抨议时政,且言辞比较激烈,因此得罪曹操,又有郗虑诬陷,于是被按上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处死,并株连其全家,终年五十六岁。
孔融和官员人才的来往导致曹操怀疑孔融,说是孔融整日聚众讨论事情意图不轨,还污蔑朝廷。
派人抓了孔融,杀死孔融和他的全家,甚至还想把给他收尸的脂习杀死,正好遇到大赦天下脂习才被放出来。
孔融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六岁连他年纪尚幼的孩子都没有放过。
关于孔融是怎么死的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偶然,他刚正不阿,固执己见,多次和曹操意见不合、言语冲突,曹操对孔融早就怀恨在心。
其中有两件事很出名,一是曹操攻进邺城滥杀无辜,抢了袁绍家的妻妾和女儿,曹丕强行娶了袁熙的妻子。
因为这件事,孔融写信给曹操,说西周武王攻打殷商后肯定把纣王的妲己抢来送给自己的儿子,曹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询问他,孔融解释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当年的事应该是这样的。
曹操听后气个半死。
二是曹操想禁酒,孔融就专门写信给他说喝酒的好处,信中语言非常傲慢,曹操就更不满他。
当时孔融的名声很大,天下皆知,曹操只能先忍着,后来郗虑多次挑拨,说是孔融有二心,曹操趁机处死了孔融。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仲,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建安七子”中最早的文化名士。
孔融的家世显赫,是南阳太守孔莱的后代,而孔莱又是孔子的三十一世孙。
因此孔融有着显赫的门第背景,可以说是宗族中最有才华和声望的一位。
他年幼聪明,有着出众的才华和颇高的声望,很早就展现出了他出类拔萃的才能。
在东汉末年,由于朝政腐败和地方豪强的兴起,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但是孔融并没有因此而消极退缩,相反,他积极投身于政治,并以自己的才智和仁德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融自幼聪慧过人,学问渊博,尤擅长文辞。
在长沙王刘乘的府中任职时,曾以他的高才华和广博的知识赢得了刘乘的赏识。
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孔融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并和文学家陈琳、蔡邕等人一起被封为“建安七子”,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
在政治上,孔融主张以德治国,以仁义为宗旨。
他反对刘备的采取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的做法,而是主张以仁义来解决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仁者不虑?”的观点,主张严格遵守社会道德,重视个人的修养和以德行治国。
孔融还积极倡导儒家的思想,推崇儒家经典《礼记》为治国的指南,力图用儒家的思想来改造社会。
孔融的文学成就也非常高,他是当时文学界的风云人物。
他的文章清丽流畅,语言优美,文辞雅致,被後世称为“建安风骚”。
他的文章往往能够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广泛传颂和崇拜。
尽管孔融有着很高的声望和才华,但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机会和推重。
他的忠诚和正直让很多人感到威胁,遭遇到了很多的排挤和忌惮。
他常常在许多场合被辱骂和羞辱,因为他的清高和正直,往往得罪了很多人。
终于,孔融在208年因为政治上的纷争而被董承投降的曹操所杀。
他的死对当时的文化界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使他成了一个不朽的传奇人物。
他的正直和忠诚被后人称颂,被誉为东汉末年的忠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一带)人,孔子二十世孙。
孔宙之子,孔褒之弟。
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
孔融好学博闻而秉性刚直,是汉末的名士,“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刘桢、应玚)之一。
孔融被何进荐举为侍御史。
董卓专权,孔融为北海(治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相。
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孔融被征为少府。
后因不满曹操行事,不时加以攻击、嘲讽,终遭杀害。
孔融长于散文,语言锋利,文气刚健,时杂嘲戏。
曹丕曾称其文辞:“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孔融散文原有集,已散佚。
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
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
孔融只有十岁,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
他对守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亲戚。
”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
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
后来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陈韪无话可说。
李膺大笑,说:“高明必为伟器。
”
东汉末期,“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
张俭因得罪宦官侯览遭到通缉。
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于是张俭便去投奔他。
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
张俭因孔融年纪太小,没有把实情告诉他。
孔融见张俭形色慌张,于是便把张俭留下。
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却被逮捕下狱。
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
”坚持要由他负责;孔母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
郡县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实上报朝廷。
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
孔融因此名声大噪。
州郡几次辟举他为
官,都被辞谢了。
孔融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开始步入仕途,负责弹劾贪污官僚。
河南尹何进迁为大将军,司徒杨赐派孔融前往祝贺,却被挡在门外,即时留下弹劾状辞职。
何进十分生气,私自派遣剑客欲追杀孔融。
不料剑客却对何进说:“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
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于天下。
”何进忌惮其名聱,辟举为侍御史,因与中丞赵舍不和,孔融再次辞官。
何进再辟举为司空掾,北军中侯。
在职三日,升迁为虎贲中郎将。
后董卓总揽朝政后,想要废掉汉少帝,孔融与之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
董卓怀恨在心,转任其为议郎,随后又将孔融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起兵讲武,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转移保朱虚县。
后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
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
后被管亥所围,遣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
刘备受宠若惊,立即发兵解围。
当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而孔融知绍、操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
北海国的左丞祖者劝孔融要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杀之。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击北海,城被攻陷后孔融逃往东山,妻儿为袁谭所虏获。
汉献帝建都许昌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后被封为太中大夫。
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
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
因此,在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壬子日(9月26日),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