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建安正始诗歌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正始诗歌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正始诗歌优质教学课件

• (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 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 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 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 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 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 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的厚重了。 •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 诗的体例。
阮籍诗歌内容与风格
笔记
内容:意旨遥深——忧思、苦闷(无 常、虚伪、理想) 风格:隐约曲折——借用比兴、象征、 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咏怀诗》的艺术特征
笔记
• 1、“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 • 阮籍咏怀诗风格:隐晦曲折 • 钟嵘《诗品》:“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 之表”,“厥旨(主题。厥,代词:其、它的 旨,主旨)渊放, 归趣难求” • 2、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咏怀诗》与建安风骨 仍是一脉相承的。 • 3、阮籍《咏怀诗》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 例,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人。陶潜的《饮酒》、 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受其影响。
“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 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 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 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文学成就上, 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 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 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 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 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正始诗歌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 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 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正始时期,魏国 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 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 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 书·阮籍传》)。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 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 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 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 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哪些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哪些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哪些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简介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

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

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背景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

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

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言:“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发展历程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

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

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

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因为带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得到广泛流传。

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乐府诗题,也很少具有故事性。

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

辞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华丽,而乐府民歌一向是朴实无华的。

建安诗人中,不乏作赋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

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

而且,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偶手段,在诗歌领域内,也是由他们率先使用的。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1.课程定位《中国古代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具备一定文学素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所必备的课程,是学生学习其它文学类课程的基础,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是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培养较强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并行课程为《古代汉语》,后续课程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共同形成中国文学体系。

2.课程设计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本课程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立足于作家和作品分析,通过诵读和欣赏使学生充分体验文学的美感,教会学生探索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对学生古代文学理论、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分析,依据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突出师生间的导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对课程前后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使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三、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现象、文学史、文学运动及文学流派。

⑵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轮廓、各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状况。

⑶掌握古代文学的伟大成就,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⑷能够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⑸掌握与古代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典章制度、历史知识及古代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评价古代作家及古代文学作品。

⑵能够借助有关资料及工具书阅读一般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

⑶具备独立分析、评论、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⑷能够写出观点清晰的文学欣赏短文,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较强的作品领悟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总版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靠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阶段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

建安诗歌的要紧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1.政管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具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一辈子苦短的哀叹。

其造成的要紧缘故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举行诗歌创作的时,别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个儿的风格。

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具重要的特征算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XXX彩。

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一辈子,勉励自个儿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别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阶段,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刻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大方悲壮的“建安风骨”。

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XXX,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

此刻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阶段大别相同。

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躲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别得善终。

正始阶段的诗人,政管理想降潮,普遍浮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刻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阶段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建安风骨和正始诗风(总)

建安风骨和正始诗风(总)

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

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舒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政治理想的高扬,对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廊清天下的盼望,悲天悯人的情操配合建功立业的壮志,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也即“建安风骨”的内涵。

2“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

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感染力、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

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悲凉慷慨;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

3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风格的美学表述,具体来看包括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内容。

又称“汉魏风骨”▪思想内容: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正始诗歌的艺术特点
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 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 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正始诗歌的代表人物
咏怀》 大人先生传》 阮籍 《咏怀》八十二首 , 《大人先生传》
竹 林 七 贤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 刘伶 《酒德颂》 酒德颂》 向秀 《思旧赋》 思旧赋》 阮咸 山涛 王戎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何谓“正始”? 历史背景 正始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始诗歌的代表人物
建安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
正始
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 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
公元196—220年
此时,政治大权完全 操纵在曹操手里。在曹 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 以曹氏父子(曹操、曹 丕、曹植)为代表的建 安文学。 “建安七子”
阮籍: 阮籍: 为人则“旷达不羁,不拘礼俗”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 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 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 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 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 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 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的厚重了。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240年—249年四月
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 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 到西晋立国(265)这 一时期的文学。代表人 物是包括阮籍酷血腥的权力斗争, 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 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 有全焉”(《晋书·阮籍传》)。 文人状况: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 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 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建安与正始诗歌

建安与正始诗歌
整理ppt
现存诗约40首,写游子思妇居多,题 材狭窄,缺乏风力。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子桓虑 详而力缓。” 锺惺《古诗归》:“婉娈细秀,有公 子气,有文人气。”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 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整理ppt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雁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整理ppt
3、王粲《七哀诗》
题目与内容 “七哀”表示哀思甚多。《七哀诗》共
三首,这是第一首。写公元192年董卓部将 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时,人民流离失所的 情形。
整理ppt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 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 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违。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另外,十分注重艺术技巧的表现,如比 喻、对偶的运用、警句的安排、炼字等。
整理ppt
曹植虽然是贵族,但他那种怀才不遇 之感,与后来出身寒门的人是相通的, 再加上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五言诗的贡献,所以他在南 朝诗人的心目地位很高:
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 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 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
在诗歌形式上,创作了《短歌行》、《观沧 海》等优秀四言诗,使沉寂已久的四言诗再 一次放出异彩。
诗歌悲凉沉雄,强烈的腾发着时代精神。对 建安诗坛有开风气的作用。
整理ppt
4、诗歌作品讲解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

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

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

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文学史上的“正始之音”,是指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33 )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这段时期的诗歌。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一、“正始之音”时代特点1.政治黑暗的时代:篡夺、杀戮•曹魏后期,是魏晋易代之际,政局混乱。

曹芳、曹髦等魏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

2.文人命途多舛的时期:普遍的危机感和幻灭感•司马氏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大肆杀戮、排斥异己。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咏怀•其三十三阮籍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3.思想上反对“名教”,崇尚老庄思想的时期魏晋文士以老庄的“自然”与之对抗。

嵇康“非商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事实上是指责和鄙视司马氏利用儒家的礼法美名而作为篡夺的手段。

4. 产生魏晋风度的时期•特殊的乱世与特别的文化,名士的才识与个性造就了体现名士风流的“魏晋风度”。

他们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其实是他们抵抗压抑、张扬个性的特殊方式。

•代表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二、正始诗歌的总体特点1. 忧生之嗟成为诗歌的主调在政治恐怖下,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正始诗歌以文人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为主,取代了建安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

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和“忧生之嗟”。

咏怀•其三十二阮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2. 崇尚老庄式的人生理想由于政治黑暗,士人由追求儒家功业理想转而崇尚老庄的人生境界。

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处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为后世山水诗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中国古代文学建安诗歌、正始诗歌、两晋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建安诗歌、正始诗歌、两晋诗歌

•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 ——叔孙通 • 曹操的用人政策打破了两汉(尤其是东汉)以来 德行为先、倡导名节的传统,这一变化对思想、 文化领域的潜在影响甚为深远。
• 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其在汉末,欲取刘氏之皇位 而代之,则必先摧破其劲敌士大夫阶级精神上之堡垒,即 汉代传统之儒家思想,然后可以成功。读史者于曹孟德使 诈使贪,唯议其私人之过失,而不知实有转移数百年世局 之作用,非仅一时一事之关系也。 • ——陈寅恪 • 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tuî ,行为放荡不羁)之士,观其 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 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 ——顾炎武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群燕辞归雁南翔。
• (分析)开头三句写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 作铺垫。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 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 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 • 借写秋景以抒离别、怀远之情: • 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 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 • 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 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 《白马篇》(属乐府歌词,又名《游侠篇》,李白有同名作品)
• (解题:朱乾《乐府正义》:“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 (从动态的角度写“马”,其实是为了烘托“人”的飒爽 英姿。也是伏笔,以引发下文。沈德潜:“极工于起调”)
•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 (分析)“夜未央”之句,既状长夜之漫长,又写思念之 无尽。惟其思念难眠,故觉夜之漫长。陶潜有“不眠知夕 永”之句。 • “牵牛”之句,顺手拈来,以比况自己。 • 在艺术上,本诗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真实 而细腻。曹丕能从景物、心理、行为、独白等多个角度来 渲染女主人公的思念与哀伤,形成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 风格。本诗辞藻流艳,句句压韵。音调流畅,化用前人语 句也较为自然。 • 锺惺:“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 归》)。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之比较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之比较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考查课程答卷年级类别:2011级学科专业:古代文学学号:1109180685姓名:刘小青课程名称:唐前诗歌研究授课教师:程丽芳老师考试时间:2013年1月5日考试分数:从诗歌意象看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不同建安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

东汉末年,政权混乱,上层统治者腐朽不堪,农民起义加快了汉王朝的衰落;董卓专权,引起各大军阀争权夺利,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以至于出现“饥饿困败,史士大小自相啖食”。

人民无所依靠,疾病四处蔓延,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建安士人大多饱经战乱,颠沛流离,他们目睹了社会的惨状,人民的痛苦,于是由自身的遭遇推及他人,他们时刻关注着战乱纷纭的社会,生死线上挣扎的百姓,他诗歌中时时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对民声疾苦的同情。

可以说建安时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期,建安文人关注现实,关注民声疾苦,他们立足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顽强进取,重镇乾坤,他们的诗歌中总是洋溢着一种救济时弊,翻天覆地的豪气,这种豪气从他们诗歌的意象中可以充分看出来第一:建安诗歌多喜欢选择苍凉悲壮的物象入诗建安诗歌中这类物象很多,如“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孔融《杂诗》)、“出圹望故乡,但见蒿与莱”(阮瑀《七哀诗》)、“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王粲《从军行》)、“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

南望果园青青。

霜露惨悽宵零”(曹丕《黎阳作诗》);他们尤喜用“白骨”这一意象入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曹丕《令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斩戮无孑遗,尸骸相撑拒”(蔡琰《悲愤诗》)、“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同上)。

······严霜、白骨、荒凉的城郭等等,这些自然景物被作者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覆盖上一层苍凉悲壮的情感,进入他们的诗歌之中,从而形成了他们作品中带有审美意味的意象。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之比较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之比较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之比较
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阶段,这两种形式的文学差异也比较
显著。

建安文学以豪杰抗争为主题,而正始文学以政治实践为核心,二者风格存在着巨大差异。

建安诗歌以歌赞姜子牙和项羽为主要抒情对象,以安定汉室社会政治的实践为目的,
充满着热血与气势。

正始时期的文学,以礼乐制度和以礼仪阴翳神圣的朝廷文化为核心,
其诗歌多以抒情性和传统文化表达为主,具有和谐之意。

建安诗歌强调表达力量,追求激情与活力,以叙述地方凶险状况,赞美英雄勇士为主,抒写挣脱山河的过程和安定的愿望,流露出时代的精神。

而正始文学突出表现传统文化,
以宣扬和礼制为主要主题,正确表述当时的礼乐制度,肯定当时政治的正义,是一种正统
的文化哲学。

正始文学以信服审仪作为一种文本给予了文学以更加神秘的意蕴。

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把我们带回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二者相互补充,映射着我国不
同时期的文学历史,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建安诗歌语言表达多元抒情;叙事形式和抒情
内容丰富,而正始诗歌以典藉和礼法有序表达大美,同时保存着古代文明的精髓,深刻地
展示了中国文明的魅力和立场。

总而言之,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是我国历史上承前启后、兴衰盛衰的诗歌体裁,二者
不仅代表着两个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有着重
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建安时期诗歌

建安时期诗歌

建安时期诗歌选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诗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2、《龟虽寿》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作品富于哲理,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笔调兴会淋漓,有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在《古诗十九首》之后,我国诗坛上掀起了第一次文人诗歌的高潮,这就是著名的“建安诗歌”。

“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文学称“建安文学”。

著名诗人“三曹”,即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

曹操(公元155—220年)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他在戎马倥偬中写了许多诗歌,全是乐府歌辞。

他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事而发”的精神,用乐府古题自创新调,利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真实地反映军阀混战造成的社会离乱和人民颠沛流离的残酷现实。

无论是叙事述怀,还是状物抒情,他都表现出一位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深刻眼光,这是曹操诗歌的显著特点。

《蒿里行》等诗篇被后人赞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钟惺《古诗归》)。

其中“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等诗句,展现了汉末中原军阀混战、动乱悲惨的时代画面。

《短歌行》等诗篇,抒写自我的胸怀抱负,表达了广求人才、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

《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观沧海》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将其包举宇内、囊括四方的宏伟壮志和横溢的豪情融合在大海的壮阔图景中。

总之,曹操的诗基本上脱胎于汉乐府,但颇具独创性: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形式比较自由,坦露出这位盖世英雄兼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形成一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的独特风格(敖陶孙《诗评》)。

曹丕(公元187—226年),是曹操次子。

他的诗歌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较有特色。

例如《燕歌行》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写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曲折细腻,语言清丽,很能代表曹丕诗歌的艺术特色。

大学语文一二章魏晋南北朝诗文

大学语文一二章魏晋南北朝诗文

代表作家作品
• 曹操:建安文学领袖。登高必赋。 • 曹丕:《燕歌行》二首,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文 人五言诗。 • 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等。“建安之 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王粲:七子中成就最高。《七哀诗》三首。 • 陈琳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 • 蔡琰:《悲愤诗》。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 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 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 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南北朝散文与骈文
• 南朝: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骈文兴盛。 •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 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 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 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注重形式工巧,所以内容上 受到束缚。
• 宋:颜延之,鲍照,范晔。
• 齐梁:萧纲。吴均《与朱元思书》。 • 陈:徐陵,庾信。“徐庾体”。庾信《哀江南赋 序》。
庄子· 秋水(节选)
• 主旨是世间万物无论是大小、多少、长短、有无,还 是贵贱、得失、生死:都是相对的,都是不确定的, 都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万物等一,因此要顺应万物的 变化,复归自然和本真。 • 艺术特色: • 1. 将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 之中,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 • 2.运用比喻说理。 • 3.绮丽诡谲的艺术形象。
(六)陶渊明《饮酒》其五
• 生平。 • 主旨:通过描写宁静恬淡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厌 弃官场、不满现实、洁身自好、崇尚自然清高的生 活情趣和高尚的人格,表达了诗人洞察人生真谛后 的快乐心情。 • 艺术特色: • 1.融抒情说理写景于一体。景中含情,情中见理, 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 2.语言精美而自然。整首诗自然,如叙家常,但平 淡中却透着华彩,简朴中又极含风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品诗歌,见风骨——建安诗歌赏读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品诗歌,见风骨——建安诗歌赏读课件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英雄的志意 诗人的才情 霸主的野心
23岁被排挤出 洛阳,任顿丘 令,一年后任 议郎,多年
论英雄,舍我其谁
42岁,迎献帝 到许昌,挟天 子以令诸侯, 任司空
字子建,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 陈思王。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其 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
曹植(192年—232年)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谢灵运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
溢今古,卓尔不群

——钟

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
坚贞自守 言志
“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
少以才学知名,年八、九岁能诵《论语》、 《诗》、赋数万言,警悟辩捷,所问应声而答,当其辞 气锋烈,莫有折者。
——《文士传》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曹植(192年—232年)
老当益壮 发奋图强
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三国演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 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封丞相,54 岁,南征刘 表,赤壁之 战失利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九章 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九章  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

17
又如《泰山梁甫行》写道: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直叙的写法和苍凉的语调,反映了边海人民处境的荒凉、生活的贫困。曹植关心农村,常 常由气候的变化想到农事。得知初秋气候失常,雨多成灾,曹植感叹“朝云不归山,霖雨 成川泽。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赠丁仪》)。“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 分于饥饿”,忽然天降时雨,曹植为之欣喜:“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时雨终夜降, 长雷周我廷。嘉种盈膏壤,登秋必有成。”(《喜雨》)在曹植之前和魏晋的诗人中,很 少见到像曹植这样关切农事、体恤农民的。
面对国家的分裂和频仍的战乱,曹操有忧患意识, 胸怀大志,珍视生命,积极进取,向往统一。这些 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内容。如《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7
曹操亲历战乱,并长期置身于消除战乱的征战之中,直面战乱对社会的惨重破坏 和平民百姓的大量死亡,他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揭露了汉末军阀各怀私心而导致的混战,叙写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全诗悯时伤乱,直叙事实,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钟惺《古诗归》)。
第四章
10
知识链接:
喜爱葡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jiào书:校书郎,古代负责书籍的校对整理的官
曹操
曹操: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诗 全都是乐府歌辞,“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 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借用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 反映新现实。
诗歌主题 ☺反映汉末的动乱:蒿里行、苦寒行等。 ☺一统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文学影响: ☺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创造性。 ☺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对后来(唐代)新乐府影响大。 ☺发扬光大了四言诗。 ☺散文风格“清俊”、“通脱”,对魏晋散文有很大影响。 鲁迅称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是”
淮南弟称号(2),刻玺于 北方(3) 铠甲生虮(jǐ)虱,万姓 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chuò?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丕《悼夭赋》
族弟文仲亡时年十一,母氏伤其夭逝,追悼无 已,余以宗族之爱,乃作斯赋。
气纡(yū)结以填胸,不知涕之纵横。时徘徊 于旧处,睹灵衣之在床。感遗物之如故,痛尔身 之独亡。愁端坐而无聊,心戚戚而不宁。步广厦 而踟蹰(chíchú),览萱草于中庭,悲风萧其夜 起,秋气憯(cǎn惨)以厉情。仰瞻天而太息,闻 别鸟之哀鸣。
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太祖为人佻(tiāo)易无威重,好音乐,倡 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 小鞶(pán)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 (qià)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 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 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zé), 其轻易如此。
不受礼法约束的曹植
植初得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甚喜,延入 座,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 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 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 为邪?”于是乃更著衣帻,整仪容,与淳评说混 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 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文章赋诔 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 势 。乃命厨宰,,酒炙交至, 坐席默然,无与 伉者。及暮,淳归,对其所知叹植之材,谓之 “天人”。( 裴注《三国志·魏略》概要 )
背诵起民间故事来。 这些一向为文人所鄙夷,而不能登大雅之堂 的民间文学出自曹植之口,是那么富有激情和生命力,使邯郸淳佩服 的五体投地,大有相见恨晚之慨。曹植背诵了几段之后,方穿戴上衣 帽,整理了一下仪容,挨着邯郸淳坐了下来。
邯郸淳上下打量了一眼曹植,询问他近来的创作情况,又诉说了一 番仰慕之情。曹植则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然后和邯郸淳评说起了混 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又议论了一番从羲皇以来所有圣贤名臣 烈士的优缺点,慷慨激昂,无所顾忌;接着又赞扬了一通古今文章辞 赋的妙用,最后又谈论起用武行兵,克敌制胜的法则,真是海阔天空, 无所不及。直谈得金鸟西坠,玉兔东升。曹植这才忽然想起客人从早 晨来后,一天没有用饭,忙命厨子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二人觥筹 交错,开怀畅饮,真有点酒逢知己千杯少了。
越陌度阡qiān,枉(1)用相存(2)。契阔谈宴,心念
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屈就 (2)问候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高彪(早于曹操)的《清诫》说酒色伤身,“中年弃我去, 忽若风过山。形气各分离,一往不复还。上士愍其
痛,抗志凌云烟,涤荡弃秽累,飘逸任自然,退修清以静, 吾存玄中玄,澄清养志虑,泰清不受尘。恍惚
中有物,希微无形端,智虑赫赫尽,谷神绵绵存。”
气与阴阳五行:”木气人勇,金气人刚,火气人强而躁, 土气人智而宽,水气人急而贼“
曹丕提出 “文气”(气、风骨、慷
慨)
文以气(文中之气,即情感力量、气势)为主,气(作者 的气质)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 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
曹丕说孔融“体气高妙”,即刚直不阿自负
气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气起着统摄生命的作用。与道 家的“元气、“养气”说有关。(与东汉末年经学的衰落、 道家思想的活跃有关)
(1)、(4)外戚大将军何进 (2) 宦官借狩猎劫持君王 (3)凶兆 (5) 董卓 (6)殷纣王之兄
蒿 里 行 (曹操)
蒿 里 行 :原为送葬哀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háng)。
势利使人争,嗣还(xuán) (1)自相戕。 (1)其后不久 (2)袁术 (3)袁绍
忧愁不能寐《明月何皎皎》——独夜不能寐(王粲《七哀诗》) 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摄衣起抚琴(王粲《七哀诗》) 愁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此愁当告谁(王粲《从军诗》) 白露沾野草(《明月皎夜光》)——白露沾我裳(曹丕《杂诗》) 忧愁不能寐(《明月何皎皎》)——展转不能寐(曹丕《杂诗》)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人生不满百(曹植《游仙》) 人生非金石(《迴车驾言迈》)——自顾非金石(曹植《赠丁仪
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 系》) 毛泽东受曹操的影响。
曹操(图)
薤(xiè)露行 (曹操)
薤露行,原为送丧哀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1)。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2)。 白虹为贯日(3),己亦先受殃(4)。 贼臣持国柄(5),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fán)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徂 cú)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6)为哀伤。
第五讲
建安时期的文学(196-232) 正始文学
三 国 地 图
主要内容
建安时期 ☺士人心态的变化 ☺建安时期的文学思想 ☺文学理论:文学走向自觉。文气的提出。 ☺建安时期的诗歌 ☺建安时期的赋: 正始文学 ☺正始时期,玄学盛行 竹林七贤 ☺正始文人的心态类型
作业
建安时期士人心态的变化
建安风骨指这一时期作品慷慨悲凉、清新刚健, 重辞采又不失自然的风格
曹植是“建安风骨”最完美的体现者 唐代陈子昂、李白都重视“建安风骨”这一文学
现象。
李白对建安文学的态度
既重视又鄙薄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
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书叔云》)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李白重视“建安骨”,否定其“辞采”,有偏颇 之处。建安的重辞采不同于六朝的绮丽浮靡。
曹丕《寡妇赋》
陈留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 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 苦之情,命王粲并作之。
惟生民兮艰危,于孤寡兮常悲。人皆处兮欢乐, 我独怨兮无依。抚遗孤兮太息,挽哀伤兮告谁。 三辰周兮递照,寒暑运兮代臻。历夏日兮苦长, 涉秋夜兮漫漫。后微霜陨兮集庭,燕雀飞兮吾前。 去秋兮就冬,改节兮时寒。水凝兮成冰,雪落兮 翻翻。伤薄命兮寡独,内惆怅兮自怜。
王粲》) 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裁缝纨与素(曹植《浮萍
篇》) 人生寄一世(《今日良宴会》)——人生处一世(曹植《赠白马
王彪》)
什么是“建安风骨”
风骨出于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有两 个含义,一是指作品的内容,“志气”和“意 气”,即思想和气势;二是指作品表现出爽朗显 豁、刚健有力的特点。“骨”指作品的文辞端庄 明显,精炼不繁。
钓于渭滨:相传姜子牙80岁时在渭水边钓鱼被周文王访得, 后又助武王起兵伐纣,完成兴国大业 。
译文
《求贤令》译文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 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 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 的吗?不!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
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 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 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 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 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 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 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 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 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 能够任用他们。
魏 晋 壁 画
魏 晋 服 饰
yáo
钟 繇 ( ) 《 宣 示 表 》
王 羲 之 《 中 秋 帖 》
建安时期的文学思想
思潮活跃,多元并存 ☺非功利(不同于前朝,两汉文学的特点是重
视功利,汉朝大赋的功能是立意讽谏) ☺主缘情(重抒情,抒情小赋,如曹丕有《悼
夭赋》《寡妇赋》;不像汉大赋夸饰以壮 物,而摹神以写心。尤其是建安诗歌。影 响) ☺重个性 ☺求华美:重辞采、声律、对偶
曹丕(魏文帝)
曹丕诗歌特点 ☺题材,描写爱情与游子思妇 ☺形式丰富,四、五、六、七、杂言诗,以五、
两人对酌,一直到很晚才偃旗息鼓。邯郸淳回到住处,逢人便说曹 植才华非凡,艺绝天下,真乃一位“天人”(意为“天才”)。(据 《三国志•邯郸淳传》注引《魏略》编写)
《后汉书·陈蕃传》
陈蕃家贫,不好扫室,客怪之者,或曰: “可一扫乎!”蕃曰:“大丈夫当为国扫 除天下,岂徒室中乎!”
《求贤令》(曹操)
概要 建安年间,文士邯郸淳 归附了曹操。 邯郸淳到邺时,曹操由于忙于
军务,没空接待他,便让人送到曹植处。曹植仰慕邯郸淳已久,安排 客人坐下品茗,自己则热水洗澡,,披头散发,袒胸露臂,给邯郸淳 表演了一番“胡五椎段”,接着又“跳丸击剑”。那敏捷的动作似猿 猴,步眼身法皆恰到好处。邯郸淳直看的眼花瞭乱, 怪不得他能创作 出脍炙人口的乐府诗歌《白马篇》,那“宿昔秉良弓,楛失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 勇剽若豹螭”的“幽并游侠儿”,不正是他的真实写照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