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诗歌

合集下载

汉魏诗歌简介

汉魏诗歌简介

汉魏诗歌汉魏诗歌包括民间诗歌(即乐府民歌)和文人创作的诗歌。

乐府民歌,即乐府机关采集的入乐歌唱的各地民间诗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乐府民歌在内容上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地反映了劳动群众的生活与情绪;在表现手法上,叙事成分增加,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叙事诗;在形式上,突破了四言体与骚体,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要形式,并最终导致了五言俗体取代了四体雅正的正统地位,使我国诗歌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汉乐府民歌是“汉世街陌谣讴”,即广大农村和城市中下层群众的创作。

它广泛地反映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与情绪,以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反映社会生活本质深广,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诗篇,此外优秀的作品还有《陌上桑》、《上邪》、《怨歌行》、《东门行》等。

东晋及南朝乐府民歌的基本内容是表现爱情,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写情极为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篇幅都比较短小,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修辞手法相当巧妙。

其代表名作是《西洲曲》等。

北朝乐府民歌与南朝民歌情调迥然不同,诗中景象多具北方雄浑的特点,诗中多反映动乱带来的凄苦之音,即便是爱情诗,也多爽快直露,风格上以古朴苍劲、悲凉慷慨为主,质直中显出粗犷,坦率中显出豪迈,与南朝的艳丽柔媚形成鲜明的对比。

代表作品有《敕勒歌》、《木兰诗》等。

建安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创作高潮。

建安诗歌的内容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的离乱,同时也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要求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艺术上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抒情直接,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建安风骨”,特指那种意气骏爽、情志飞扬而又遒劲有力的风格。

代表诗人是“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指王粲、孔融、陈琳、阮王禹、刘桢、应杨、徐干。

魏末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诗歌创作,其内容多抒发忧生惧祸、高蹈遗世之情,艺术风格也多曲折幽深、清峻超拔的特色,与建安的慷慨悲凉不同。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流派与特点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流派与特点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流派与特点一、汉魏六朝时期概述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持续了数百年,涵盖了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於吴等多个王朝。

在此期间,文化交流和文人活动达到了巅峰,尤其是诗歌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二、汉魏六朝诗歌流派1. 风雅乐府派风雅乐府派是汉魏六朝时期最早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

其中“风”指的是描述山水田园的诗歌作品,“雅”则是指写抒情感慨的作品,“乐府”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周代音乐官署。

“风雅乐府”流派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来传达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2. 豪放派豪放派是汉魏六朝时期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流派,主要强调个人豪情壮志和强烈的个性感受。

这种风格与儒家传统相反,更加自由奔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曹操、陆机等。

3. 神仙派神仙派诗歌作品多为描写仙境和寻求长生不老之道的作品。

这一流派主要是由一些道教信徒所创作,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建安七子之一谢灵运。

4. 士人派士人派则是六朝时期的文化精英所创造的一个流派,这些作家往往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将自己在官场经历和社会观察融入到他们的诗歌当中。

王羲之、陶渊明是这一流派中最知名的代表。

三、汉魏六朝诗歌特点1.多样性:汉魏六朝时期诗歌流派繁多,包括了风雅乐府、豪放、神仙以及士人等各种不同风格和题材。

2.自由奔放:相对于前代的文学规范,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更加自由奔放,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3.奇词异句: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大胆使用奇特的辞藻和句子结构,以求表达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效果。

4.抒发情感:从世俗到超凡脱俗,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富有感情色彩,常常借助于自然景物来抒发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在这段历史时期,各种不同风格的诗歌流派相互交织、影响了后世文坛的发展。

巨大的创作活力使得汉魏六朝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珍贵遗产。

汉魏诗歌

汉魏诗歌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 今。”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表达对贤才的 渴望和思慕。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示自己期待 贤者的热诚,贤臣若来投奔自己,必将极尽礼 节款待他。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势 解》表明了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 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 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特点: 叙事委婉曲折 抒情真挚深入 语言: 朴素自然 ,形成 曲中情显、含蓄动人 的艺术风格
后人评价: 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字 词
迢迢 纤纤 札札 盈盈 tiáo xiān zhá yíng 皎皎 擢擢 机杼 脉脉 jiǎo zhuó zhù mòmò
一、预习检测
1.结合诗句,给加点字注音: 譬( pì) 衿( jīn ) 呦呦(yōu )笙( shēng) chuò) 阡(qiān) 匝( zā ) 哺 ( bǔ ) 掇( 2. 结合课文,请解释下列的字词: 当歌: 应当放声高歌 几何: 多少 何以: 用什么 但为: 只是因为 沉吟: 低声吟诵 相存: 问候我 契阔: 聚散,此指久别重逢 不厌: 通“餍”,不满足
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 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 远和近的矛盾? 明确:
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 河的牛郎织女,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 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用一年来守望一日的团圆。 这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是近在咫尺却 远在天涯的痛苦。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汉魏六朝诗

汉魏六朝诗

汉魏六朝诗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

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

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

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

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

首句入韵的例如:上山改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上山改采蘼芜)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曹植白马篇)五言诗以换新韵为比较常用,但也可以换韵。

比如古诗《行行Behren行》的韵脚就是:|距,涯,言,枝‖离,急,抵,晚,饭|,共用两个韵。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就是:|窟,骨,卒‖程,声,城‖里,妇‖比涅,居住‖子,鄙,子‖握,脯,柱‖君,第一关,全系列|,共用七个韵。

再加韵后的第一句有的进韵,有的未入韵。

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君臣共赋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韵。

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

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

源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必须民主自由一些。

G540《战城南》: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

《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定,前七句的韵脚,"实乃在大海南"、"双珠毒瑁簪"、"闻君存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阳平"和"火烧"押韵。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汉魏六朝诗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汉魏六朝诗
叙述当年关东诸郡将领联兵 讨卓的一段史实。“义士”指以 袁绍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关东诸州 郡首领,包括曹操、袁绍、袁术、 韩馥等十余人。“群凶”指董卓 为首把持着东汉军政大权的军阀。 董卓原是西北凉州的下层豪强, 为人“狼戾贼忍,暴虐不仁”, 是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惨毒之人。 汉灵帝刘弘死,董卓遂乘“帝室 大乱”,外戚、宦官互相谋杀之 机,进兵京师,从此专断朝廷。
一、通过《行行重行行》的学习,体会古代 游子思妇伤离怨别的痛苦情绪。 二、通过《蒿里行》的学习,对曹操“古直 悲凉”的诗风加以理解。 三、从《读山海经》中体会陶渊明的淡泊自 然的生活和怡然自得的心态。 四、从《西洲曲》的学习中把握南朝民歌的 艺术特点。
汉魏六朝诗是《诗经》、 《楚辞》向诗歌的高峰——唐 诗过渡的时期。在这800年的时 间里五言诗趋于成熟,并出现 了七言诗,出现许多著名的诗 人:曹操父子、陶渊明等。
他的诗慷慨悲凉,“如幽燕老 将,气韵沉雄”,风格“清峻”、 “通脱”,“跌宕悲凉”。他以情 胜辞,以质胜文,擅长以质朴的语 言形式披露胸襟,抒发深沉。其诗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 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生动地反映 了他的人格、抱负、理想和情操, 特别是他那种对动乱时局的进取态 度和“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怀。 其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 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董卓独霸京师后 ,掌揽军 政大权,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 大肆剽虏财物,淫掠妇女,杀 人放火,致使洛阳周围“二百 里内无复孑遗”。其所作所为, 引起朝野人士,特别是关东诸 郡军事豪强的强烈不满,于是 同时起兵,各拥兵数万,推袁 绍为盟主,以勤王的名义共同 讨卓。先此,董卓曾表曹操为 “骁 xiāo 骑校尉,欲与计事”。 曹操不肯与之沆瀣 hàng xiè一 气,率先在已吾(河南省宁陵 县)起兵讨卓。

短歌行翻译全文 《短歌行》译文(优秀5篇)

短歌行翻译全文 《短歌行》译文(优秀5篇)

短歌行翻译全文《短歌行》译文(优秀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究竟什么样的诗才是好的诗呢?作者整理了5篇《短歌行》译文,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短歌行翻译全文。

《短歌行》译文篇一一首《短歌行》让我读懂了曹操,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人的思想和事业可以穿越时空,在时间的原野上奔跑。

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激荡于胸中的壮志之忧,但是我怎样才能更好的把这种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呢?于是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读真正的去感受,去领会。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以至于有了贤才难求之忧。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上,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眼”,再通过读找出诗人的三种忧,并让学生自己试着欣赏三种忧,在学生赏析时,我适当点拨,指导方法,给学生以鼓励。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读,有,学生的齐读,学生的自读,个别学生的美读,共5次,让每次读都带有目的性。

使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赏析诗歌,较终背诵全诗。

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试着来赏析。

为了使学生的欣赏有的放矢,我引导学生找出诗眼“忧”,并围绕着这几种忧进行赏析。

在赏析中给学生以学法上的指导,如:怎样找诗眼这类问题。

《短歌行》这首诗的理解上有两大难点。

一是用了大量的典故。

在学生赏析的时候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知道典故的含义,更准确的把握全诗的情感。

二是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不易把握。

在这方面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三种忧的内在关系,这样对诗人情感的脉搏就可以准确的把握,并理解它的变化。

《短歌行》译文篇二《短歌行》是较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其成功的教法很多,但总的说来,大体上都是按照朗读、讲解、分析等教法来授课,而我希望能在这些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汉魏六朝时代的边塞诗

汉魏六朝时代的边塞诗

汉魏六朝时代的边塞诗
汉魏六朝时期的边塞诗以反映战争、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为主要内容。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边塞诗:
曹操《步出夏门行·土不同》:这首诗描述了边塞的荒凉和艰苦,展现了士兵们与家人分离的痛苦和战争的残酷。

曹丕《燕歌行》:这是一首思妇诗,描写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边塞士兵的苦闷。

蔡琰《悲愤诗》: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描述了边塞士兵的艰辛生活和思乡之情。

刘细君《悲愁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些诗歌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汉魏诗歌的变化结构风格

汉魏诗歌的变化结构风格

汉魏诗歌的变化结构风格
被统治者裹挟的上层文学——诗歌也开始逐渐失控,开出不同于原本端庄稳重特色的奇花来。

魏晋时期诗人多、风格乱、变化快,从《诗经》传承的四平八稳的诗风被迅速改进,除了主要形式变成五言诗之外,行文方法、个人风格都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魏晋之前的诗歌,整体来说是朝一个方向同步演化的,行文朴实、干净,在文学修饰方面甚至比不过汉大赋。

但是随着人心涣散、文化进步、个人风格逐渐凸显,特别是曹植的文采,在魏晋时期对后来诗人影响巨大。

因为有膜拜对象,就有了追随者,即从魏晋开始,中国诗歌的流派逐渐生成。

诗歌的类型也开始区分命名,每种不同风格、不同用途的诗开始分门别类。

再加上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的音律知识,整个魏晋南北朝不但本身诗歌色彩纷呈,还为唐诗之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现在统称汉、魏时期的文风,都是用“汉魏风骨”来指代。

因为“汉魏风骨”的独有特质,成为后世屡次诗风纠偏所崇尚的样板。

初唐陈子昂的复古运动,中唐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宋初欧阳修的文风归正,以及后世所有和小情调风格做斗争的文风批判运动中,汉魏风骨都是正能量、大情怀的圭臬。

正统文人以接近汉魏风骨为目标,像极了孔子要恢复的“周礼”。

名家评汉魏六朝诗歌

名家评汉魏六朝诗歌

名家评汉魏六朝诗歌1. 嘿,汉魏六朝诗歌可不得了,好多名家都对它赞不绝口呢!就像闻一多先生,他把汉魏六朝诗歌比作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说这时期的诗歌那是有独特的韵味,就像一杯陈酿的老酒,越品越香。

每一首诗都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咱去挖掘。

2. 咱再说说鲁迅,您可别小瞧这汉魏六朝诗歌。

鲁迅就特看重这时期的诗歌,觉得里面有着丰富的内涵。

他说读汉魏六朝诗歌就像走进了一个古老的大观园,各种奇妙的景象让人眼花缭乱。

那些诗人就像能工巧匠,把一个个文字雕琢成精美的艺术品,这可不简单呐!3. 您知道王国维吧?他呀,对汉魏六朝诗歌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感觉这汉魏六朝诗歌就像是一条深邃的河流,流淌着无尽的智慧。

他说诗中的情感就像那河中的浪花,一朵朵都那么生动。

就拿曹植的诗来说,那情感的浓烈程度,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真让人震撼。

4. 我跟您讲啊,朱自清先生也是对汉魏六朝诗歌赞赏有加。

他觉得这时期的诗歌仿佛是一群灵动的精灵,在文学的森林里穿梭跳跃。

他提到汉魏六朝诗歌的语言简洁却又富有深意,就像一把把小巧的钥匙,能打开一扇扇通往古人内心世界的大门。

像陶渊明的诗,那简单的文字背后是多深的意境呀,真绝了!5. 梁启超也是汉魏六朝诗歌的粉丝呢。

他说这汉魏六朝诗歌就像一个装满了奇珍异宝的宝盒。

他特别欣赏诗中的那种率真,他觉得就像孩子的眼睛一样纯净。

您看阮籍的诗,那种对现实的独特感受和表达,就像在黑暗中闪烁的星光,多耀眼啊。

6. 这汉魏六朝诗歌在名家眼里啊,是非常独特的存在。

像陈寅恪先生,他觉得这时期的诗歌像是一幅历史的长卷。

诗里的每个字、每句话都记录着当时的社会风貌。

您想啊,读这些诗就像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能看到古人的生活场景,像在看一场古老的电影一样,多有趣。

7. 胡适先生对汉魏六朝诗歌也有话要说。

他说这汉魏六朝诗歌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壤,滋养了后来的文学发展。

诗中的创新精神就像破土而出的春笋,充满了生机。

比如说鲍照的诗,那创新的风格和独特的表达,就像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文学的世界。

汉魏六朝诗文

汉魏六朝诗文

汉魏六朝诗文[转自东南大学]汉魏诗〔总论〕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汉魏五言,源于《国风》,而本乎情,故多托物兴寄,体制玲珑,为千古五言之宗。

汉魏五言,本乎情兴,故其体委婉而语悠圆,有天成之妙。

五言古,唯是为正。

详而论之,魏人渐见作用,而渐入于变矣。

汉魏五言,委婉悠圆,于《国风》为近,此变之善者,使汉魏复为四言,则不免于袭,不能擅美千古矣。

汉魏五言,虽本乎情之真,未必本乎情之正,故性情不复论耳。

汉魏五言,委婉悠圆,虽本乎情,然亦非才高者不能,但有才而不露耳。

以《十九首》、苏、李、曹植、王、刘与赵壹、徐、陈琳、阮相比,则知非才高者不能也。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 建安之诗,体虽敷叙,语虽构结,然终不失雅正。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四) 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迁蜕之由,可得而说:两汉之世,户习《七经》,虽及子家,必缘经术。

魏武治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渐趋清峻,一也。

建武以还,士民秉礼。

迨及建安,渐尚通;则侈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二也。

献帝之初,诸方棋峙,乘时之士,颇慕纵横,骋词之风,肇端于此,三也。

又汉之灵帝,颇好俳词,下习其风,益尚华靡,虽迄魏初,其风未革,四也。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建安五言诗)文采缤纷,而不离闾里歌谣之质。

故其称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而又缘以雅词,振其美响,斯所以兼笼前美,作范后来者也。

汉魏六朝诗歌一

汉魏六朝诗歌一

艺术手法
(1)语言朴实。 这首乐府民歌语言朴实,没有 任何华丽的词藻,雅俗可以共 赏,而且非常容易记诵。

(2)情节较为曲折。 这首乐府民歌故事情节较为曲 折,上节叙梦,下节读信,转 折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人工 斧凿之迹。在汉乐府民歌中是 一篇优秀的作品。

行行重行行--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内容分析



这首诗自然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思妇昨夜梦见征夫的情景。起首四句,以 河边青草起兴,引出思绪,带出梦境。又以青草的延绵不 绝,比喻思绪的不断。是兴而兼比,比兴并用。接下来叙 梦:梦见征夫回来了,突然他又走了,远在他乡异县。她 不觉心疼了起来。气节变化,天寒地冻,他怎能受得起如 此的苦寒?而且世态炎凉,大家只知道讨好当权者,谁能 替他说几句话,好让他早日归来? 第二部分,写梦后收到书信。诗人没有交代思妇梦醒之后 的惆怅,而是直接跳跃到接到征夫的书信上来。也没有描 写她得信后的喜出望外,但剖函取书,只用一“烹”字与 鲤鱼状的书函相照应,便增强了诗歌语言的生动性。“长 跪”,形容读信时的郑重其事。其实,书信的内容也极普 通,无非也是加餐饭、长相忆之类的话。平常的 正是最真 实的 ,从古到今,人间的许许多多的长别或者短离的恋人、 夫妇,不正是经常重复着这些极普通、极质朴的话语吗?

解题
中平六年(一八九),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 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 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 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 初平元年(一九○),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 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 联兵西向讨董卓。 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 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 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古代诗歌在汉魏之际的发展路径

古代诗歌在汉魏之际的发展路径

古代诗歌在汉魏之际的发展路径
汉魏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古代诗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诗歌逐渐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化,诗歌的内容也从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方面向人生、生活、自然等真实事物转化。

这一时期的诗歌也有许多优秀的代表作品,如《离骚》、《拟行路难》等。

在汉魏时期,诗歌的发展路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转化
汉魏时期,诗歌的形式逐渐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化。

古体诗的格律较为固定,每句五言或七言,而近体诗则开始出现七绝、五绝等新的形式。

同时,近体诗的语言更加自然流畅,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2. 诗歌内容的转变
汉魏时期,诗歌的内容也逐渐从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方面向人生、生活、自然等真实事物转化。

诗人们开始关注人们的情感体验,描写繁华落尽的城市、山水田园等现实景象,使得诗歌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3. 诗歌主题的多元化
汉魏时期,诗歌的主题也开始多元化,不再局限于赞美君王、讴歌战争等传统主题,而是开始涉及到诸如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多个方面。

这种多元化的主题也为后来唐代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 诗歌语言的变化
汉魏时期,诗歌的语言也开始向自然流畅、生动形象转化。

诗人们开始使用白话文来写作,使得诗歌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同时,诗歌语言也开始注重音韵和节奏,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总之,汉魏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转化,而且在内容、主题和语言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为后来的唐代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

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

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
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是一部重要的中古文学史著作,由东晋文学家黄唐(252-330年)创作。

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以六朝的诗歌为素材,包括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诗歌,总共约一万三千多首。

黄唐将这些诗歌按照不同的体裁,如歌行、小雅、大雅、风、诗等,进行整理,对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讨论,并在正文上加以批注评论。

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收录众多古代诗歌,让历史上的诗歌流传更为广泛,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历代诗歌精选—汉魏

历代诗歌精选—汉魏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一首怨苦诗,反映了苛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繁钦
定情诗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汉魏六朝诗文选

汉魏六朝诗文选

汉魏六朝诗文选
汉魏六朝诗文选是一部选集,收录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重要资料。

汉魏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诗歌和散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汉魏六朝诗文选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个时期文学的发展情况,欣赏这个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风格。

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汉魏六朝诗文选是一部重要的文学选集,对于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历史和文化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汉魏诗歌

汉魏诗歌

汉魏诗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一大批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五言诗,在民间广为流传,抒发下层文士失志伤时、离愁别怨、讥世刺俗以及人生无常的不满情绪,表达他们向往仕进、渴望完聚、要求爱情忠贞和友谊诚挚的正常愿望。

它们的艺术性很高。

从此到建安时代,“五言腾踊”,脱离乐府而独立发展,取代四言体而成为文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也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乐府原是古代的掌管音乐的官署。

由于专事搜集、整理民歌俗曲,因此后人就用“乐府”代称入乐的民歌俗曲和歌辞。

在六朝,更明确地把“乐府”和“古诗”相对并举,以区别入乐的歌辞和讽诵吟咏的徒诗这两类诗歌体裁。

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曲的一种雅称。

汉乐府即汉代的乐府诗。

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

两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继承了先秦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

两汉乐府开创了古代叙事诗的可贵的战斗传统,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诗体,即乐府体。

建安风骨: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们,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他们诗的内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广泛的反映。

建安诗歌的时代风格是“慷慨悲凉”,史称“建安风骨”。

人们说曹操的诗是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的“诗史”,诗风“古直悲凉”。

试举《短歌行》一诗加以说明。

曹丕,《典论》。

文人七言诗也兴起于建安时期。

曹丕的《燕歌行》,通体七言,是诗歌史上较早的比较完整而成熟的七言作品。

曹植诗歌的特点“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东晋谢灵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至今共用一斗。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正始诗歌的主要作者是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汉 赋 汉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 起的一种新的文体。是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 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 螭文” ,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从赋 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结构上,一般都有 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司马相如,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 《子虚》、《上林》 扬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河东》、 《羽猎》、《长杨》 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 张衡具有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
乐府民歌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 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 ,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汉魏文学简述
汉赋是一种有韵的散文,是继《诗经》、《楚辞》 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在汉末 文人五言诗出现之前,它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 的主要文学样式。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代诗歌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 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 从四言体到五言、再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 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 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 丕
曹彰
曹植最出色的赋有《洛神赋》、《鹞雀赋》、《蝙 蝠赋》等。其诗文“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 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为文章典范的地位。 钟嵘《诗品》中的说法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陈思 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于周孔、鳞羽之于龙凤、音 乐之于琴笙,女工之于黼黻”。刘勰也认为他的诗 歌臻于“兼善”境地。
刘桢。
正始诗歌的主要作者是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 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 响,异翮而同飞。” ——刘勰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至 今共用一斗。 ——谢灵运
《洛神赋》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一连串巧妙的比喻,描绘出 了鲜明的形象。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 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 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休迅飞凫, 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 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曹丕的《燕歌行》,通体七言,是诗歌史上较早的比较 完整而成熟的七言作品。《典论》开文学批评之先河。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魏诗歌
曹魏时期的诗歌,出现了两次创作高潮。依次是曹 魏前期的建安,曹魏后期的正始,其中尤以建安为
最盛,成就也最大。
建安风骨: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
们,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传统,他们的诗歌内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作了深入广泛的反映。建安诗歌的时代风格是“慷 慨悲凉”,史称“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
《古诗十九首》无名氏文人集体所作的五言诗, 抒发下层文士失志伤时、离愁别怨以及人生无常的 不满情绪,表达他们向往仕进、渴望完聚、要求爱 情忠贞和友谊诚挚的正常愿望。艺术性很高。刘勰 推崇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 谓一字千金” 。从此到建安时代,“五言腾踊”, 脱离乐府而独立发展,取代四言体而成为文人诗歌 创作的主要形式。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 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 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也标志着五言诗体 的成熟。
古诗十九首之一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 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 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乐府原是古代音乐官署。因专事搜集、整理民歌 俗曲,故后人就用“乐府”代称入乐的民歌俗曲和歌 辞。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曲的一种雅 称。 汉乐府即汉代的乐府诗。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 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 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 事而发”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叙事性强。 影响:“三曹”、“七子”以乐府旧题咏时事, 鲍照的拟乐府歌行,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等。 至于白居易、元稹、李绅等发起的“新乐府运动”, 以及晚唐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等人的诗歌创作, 其源亦出自两汉乐府。
不过在实际创作中,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作家都习尚绮靡诗 风,他们只是片面地发展了曹植诗歌“词采华茂”的特点,而忽 略其“骨气奇高”的精髓,致造成“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甚至出现齐梁间诗歌“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的局面。
曹操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