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与正始诗歌

合集下载

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

籍诗》) 嵇康“集中诸篇”也同样“多抒感愤”(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卷八)
2、诗歌出现了哲理化的趋向,“诗”常伴随着
“思”
3、诗人常常借古人古事来隐蔽地寄托自己的思想
感情,用典非常多。 “寄托道深,词者渊永”。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之音”
又叫“正始文学”、“正始体”、“正始诗 歌”,它主要是指曹魏后期20多年的诗歌创 作。
嵇康诗特点
《文心雕龙· 体性》说:“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
烈。”
一、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
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二、诗风峻切,旨意显豁、一览无遗。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得更明晰:“叔夜衷怀既然,文
章亦尔,径遂直陈,有言必尽,无复含吐之致。故知诗诚关 乎性情,婞直之人,必不能为婉转之调审矣。”

2、诗歌风格:

李善注解阮籍《咏怀》诗中的一段话:嗣 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 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 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咏怀》其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油画家袁正阳作品《嵇康的微醉》
正直耿介,任情肆志,有清醒理智,但言行
往往暴露鲜明的是非好恶。 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嵇康对山涛说:“阮嗣宗口不言人过,吾没 师之而未能及。” 嵇康与钟会交恶;嵇康为吕安辩护 嵇康与山涛绝交;直言“七不堪二不可”
《与山涛绝交书》
1、性格特点:
①志怀高远: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

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晋:阮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

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

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

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

“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

鉴赏佚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

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

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

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

“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

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日”之谓,不仅象征时光袂忽,且有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的深层寓意。

在这里,诗人把人生短促的挽歌与曹魏国运式微的感叹交融在一起,双重寓意互相交叉、互相生发,置于诗端而笼罩全篇,下十二句,均受其统摄。

先是“人生若尘露”二句,以“人生——天道”的强烈对比,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

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咏怀原文及鉴赏

咏怀原文及鉴赏

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鉴赏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

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

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

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
正始诗人阮籍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以自由奔放的个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著名。

他的诗作涉及广泛,包括抒情、咏史、山水等多个主题。

其中,他最著名的诗作包括《咏怀古迹五首》和《咏鹅》。

《咏怀古迹五首》是阮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帝王建造的宏伟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他深情的一面。

而《咏鹅》则是阮籍最为广为人知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描述了诗人与一只鹅的有趣互动。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抓住了鹅的特点,巧妙地运用了“更上一层楼”这一成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鹅之间的情景,深受读者喜爱。

阮籍的诗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他擅长使用对仗工整的五言绝句,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人生苦短的领悟,给人一种即兴和奔放的感觉。

他以自由洒脱的言辞,表达了对世事人情的独特见
解,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总体而言,正始诗人阮籍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而闻名于世。

他的《咏怀古迹五首》和《咏鹅》被广为传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也抒发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阮籍诗全集》“正始之音”的代表,大力创作五言诗、玄学

《阮籍诗全集》“正始之音”的代表,大力创作五言诗、玄学

《阮籍诗全集》“正始之音”的代表,大力创作五言诗、玄学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门荫入仕,累迁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阮籍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阮籍阮籍是魏晋之际著名的玄学家,早年有济世之志,后遭典午之变而隐身不与世事。

本书通过对阮籍主要哲学著作的不同思想倾向的详密考察,揭示了阮籍思想由儒而玄的演变轨迹,指明了阮籍早期以儒学思想为主,崇尚礼乐刑政一体之治,后来有感于名教的堕落,遂转入庄学思想轨道,崇尚自然和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

但由于儒家思想仍然发生作用,再加上他对现实的失望,因而在他那里形成了一个焦虑苦闷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一个双重结构的人格。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

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诗词鉴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诗词鉴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导语】阮籍(210~263),三国魏诗⼈。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

⽵林七贤之⼀,是建安七⼦之⼀阮瑀的⼉⼦。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的代表,著有《咏怀》、《⼤⼈先⽣传》等。

下⾯是为⼤家带来的阮籍《咏怀⼋⼗⼆⾸·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咏怀⼋⼗⼆⾸·其⼀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

译⽂ 夜中不能寐,夜⾥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

注释 炎光:⽇光。

湍濑(tuúnlài团赖):⽔流沙⽯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在沙⽯的河滩上流着。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海经》、《⼗洲记》。

长剑句:宋⽟《⼤⾔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句是⽤⼸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的形象⾼⼤。

砥砺,磨⼑⽯。

⼆句是说,和“雄杰⼠”的形象⽐较起来,泰⼭⼩得如同⼀块磨⼑⽯,黄河窄得象⼀条带⼦。

《史记·⾼祖功⾂侯者表》:“使河如带,泰⼭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袭⽤其句。

庄周:战国时期的唯⼼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物之⼀,主张虚⽆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

著有《庄⼦》。

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般引申为⽣死、兴衰等含义。

《庄⼦·列御寇》云:庄⼦临死时,嘱咐门⼈们待他死后把他的⼫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说,怕让乌鸢啄⾷。

庄⼦说,埋下去叫蝼蚁⾷,抛在上⾯叫乌鸢⾷,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

阮籍的诗歌

阮籍的诗歌

阮籍的诗歌一共58首诗词1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魏晋-阮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诗词2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魏晋-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诗词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魏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诗词4咏怀-【魏晋-阮籍】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诗词5咏怀-【魏晋-阮籍】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诗词6咏怀-【魏晋-阮籍】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诗词7咏怀诗十三首其一-【魏晋-阮籍】天地絪缊,元精代序。

清阳曜灵,和风容与。

明日映天,甘露被宇。

蓊郁高松,猗那长楚。

草虫哀鸣,鸧鹒振羽。

感时兴思,企首延伫。

于赫帝朝,伊衡行辅。

才非允文,器非经武。

适彼沅湘,托分渔父。

优哉游哉,爰居爰处。

诗词8咏怀其五十三-【魏晋-阮籍】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诗词9咏怀其六十-【魏晋-阮籍】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诗歌鉴赏:魏晋诗歌的兴盛

诗歌鉴赏:魏晋诗歌的兴盛

诗歌鉴赏:魏晋诗歌的兴盛一、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一个时代的文学应该具有代表整个时代的特征。

就汉末而言,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做出了概括和总结:“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由于中原政治现实导致士人心态的转变,文学的审美特性也随之改变。

这种改变,首推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的动乱使,敏感的作家最容易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但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欲图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这种思想在曹操诗作中表现最为突出。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

其诗歌多描述他本人的政治主张,表达了使天下一统的豪情壮志。

如《对酒》中对他理想中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的想象;《短歌行》中求贤若渴的心情;《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中以沧海的气魄作为博大胸襟的写照;《蒿里行》中欲救民于水火的政治抱负;《秋胡行》中对前路坎坷、时势艰难的感慨。

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宋敖器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到了曹丕,一反其父心怀天下的壮志,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流露,并且善用清词丽句,他在《典论·论文》中指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古诗源》)这种变化与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的大瘟疫有关,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描写了他对人生凄凉情感的体验。

可以说,正是这种源于在灾难中对个人生命力与存在价值的思考,使得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曹植的诗歌大致可以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

前期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对前途充满了期望,一如其在《白马篇》中对游侠儿的赞赏,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寄托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憧憬。

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悲愤之情。

正始诗歌

正始诗歌

王戎
王戎(234—305)字冲,琅邪
临沂(今属山东)人。幼颖悟, 神采秀彻。 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 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 「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 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 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 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 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 帝时,官至司徒。 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 聚敛无已。
正始诗歌
教学目标 掌握正始诗歌的特点。 掌握正始诗歌代表作家与作品。 教学重难点 阮籍、嵇康的思想与正始诗歌。 阮籍与嵇康的代表作品。
竹林七贤
1、组成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 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2、思想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 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 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 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 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3、创作 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嵇康的《与山巨源 绝交书》、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
刘伶
刘伶(约221—300)字



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 胸襟开阔,不拘小节的人。不 关心人情世事,只有跟阮籍、 嵇康很投机。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 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 而治,被所谓「重视儒学」的 朝廷驳回。遂被黜免。 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 伪礼教。 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 任性放浪。 刘伶《酒德颂》流传后世,表 达他对虚伪道德礼教的憎恨, 与对奔放自由天地的憧憬。
嵇康
1. 生平嵇康(223~ 263年),字叔夜,谯 郡铚县(今安徽宿县西 南)人。
2.性格特点 愤世嫉俗、 桀傲不驯、刚直不阿 3.文学创作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

“正始之音”又叫“正始文学”、“正始体”、“正始诗歌”,它主要是指曹魏后期20多年的诗歌创作。

随着曹植的去世,建安文学宣告结束。

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寄托道深,词者渊永”。

标志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时期的政坛黑暗恐怖,司马氏用血腥手段清除政敌,建安文学中高杨奋发,积极进取的主导精神,已为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所代替。

这一时期,名士如林。

最著名的是“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两大集团。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其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其成就在文学方面。

魏晋名士由于精神苦闷,往往放浪形骸,有的服药(五石散),有的饮酒,有的兼其二者。

阮籍、嵇康、刘伶、向秀、山涛、阮咸、王戎等七人常分散相于始林之下,肆意酣畅,故称“竹林七贤”。

(《世纪新语。

》)七贤聚会之地在嵇康的家乡山阳(今河南焦作),太行支脉的白鹿山。

七贤中,山涛、王戎、阮咸无作品传世。

刘伶留有《酒德颂》和五言诗一首。

向秀仅有《思旧赋》一篇,成就远不及阮、嵇。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阮瑀之子。

曾任步兵校尉,故称阮步兵。

他与嵇康同样反对司马氏,也同样以“自然”与“名教”相对抗。

不过阮籍在“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中持调和态度。

他似乎把一切都看穿了,抱着虚无和厌世的态度,终日沉湎于酒中。

他对司马氏的反抗虽不如嵇康激烈,但最终也难免于被杀害。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

这些诗抒激愤,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表现自己的孤独苦闷。

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末尾两句便是全部《咏怀诗》的基调。

又如其十七: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第二节 正始诗文

第二节 正始诗文

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 之共
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
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 而官事鞅掌,机
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七不堪也。
显示出桀傲不驯的态度。 讽刺山涛依附司马氏集团毫无操守、投
机多变,表达绝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
[重点学习作品篇目]
《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 《咏怀诗》(嘉树下成蹊、一日复一夕)
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二、 嵇康 1、 生平
嵇康(223—262)字叔夜。
崇尚老庄,性格高傲刚直,不抱礼法。曾官中
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有《嵇中散集》。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颜延之《嵇中散》
2、《与山巨源绝交书》
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
关呼 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钩草野,而
2、描写现实黑暗、人生悲哀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 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 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第三十三首
人生受到两种力量的压迫, 一是人所生存的社会。另一种是死亡。
3、表现生命孤独感。
第一首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第二节 正始诗文
概况
(一)时代背景
政局混乱,诗人政治理想落潮。 玄学开始盛行。
(二)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三)正始文人
“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 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一、阮籍
(一)生平
阮籍(210—263),阮瑀之子。有《阮嗣 宗集》。他好《老》、《庄》。 为人旷放不羁,鄙弃礼法。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 又称为“阮步兵”。

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

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

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正始诗人阮籍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直抒胸臆的风格著称。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数《咏怀诗》。

《咏怀诗》是阮籍于北魏孝明帝时期所作,这首诗以豪放的诗风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放浪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与怀疑。

诗中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了阮籍独特的艺术才华与生活态度。

诗中的开篇便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这两句字面上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对人生无常与不可控制的思考。

接着,阮籍以自然景物为比喻,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象来描绘人生无法追求完美的事实。

他以“欲求千里马,落在平原里”来警示人们,才华与天赋也可能因为环境的局限而被埋没。

诗中的另一个亮点是对权贵阶层的批判。

阮籍写道:“青春蹉跎人共老,不学诗书自长歌。

欲把周南才子见,相看白首忽已多。

”他以自己的经历来反思当时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功利主义的不满与对知识分子境遇的关切。

阮籍呼吁人们追求真理、追寻自我,并不断挑战权威与现实束缚。

《咏怀诗》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成为阮籍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阮籍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具有普世价值和深远意义。

它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被后世誉为正始诗派的代表之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阮籍的《咏怀诗》成为诗坛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首反映作者内心世界与社会现象的作品,更是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思考。

它唤醒了人们对自由、理想与人生意义的思考,鼓舞了追求真理与自由的勇气。

阮籍的诗歌之美在于其思想的深邃和真诚的表达,使人们对人生、社会和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

正始诗文和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等)

正始诗文和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等)

正始诗文和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等)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玄学开始盛行。

玄学中包涵着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导致了对于社会现象的富有理性的清醒态度,破除了拘执、迷信的思想方法。

同时,庄子所强调的精神自由,也为玄学家所重视。

当时,有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一派,即崇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道德,而反对人为的外在的行为准则;也有主张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一派,即要求个性自由不超越和破坏社会规范。

但至少“自然”这个前提是人所公认的。

然而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严酷。

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

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的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伪现象。

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前面说过,对于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望和自信,奠定了建安文学的昂扬的基调。

但是,也存在另外的一面,就是对于个体生命能否实现其应有价值的怀疑。

阮瑀的诗已有这样的内容,曹植后期的某些作品更为突出。

正始文人面对远为严酷的现实,很自然地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换言之,建安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辨析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辨析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辨析一、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正始诗人政治理想落潮,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抒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故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二)受正始玄风影响,诗歌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沧浪诗话·诗体》:“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

”二、阮籍代表作《咏怀诗》82首。

(一)非一时一地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开创政治抒情组诗先河。

(二)内容:1、充满苦闷、孤独情绪。

(1)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

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

朝为咸池晖,濛汜受其荣。

”(其十八)“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其三十二)(2)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如:“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记。

”(其三)“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其十二)“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

”(其五十)“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旁。

”(其五十三)(3)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无奈,如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经常出现,特别是蟋蟀、蟪蛄,成为反复歌咏的对象。

(4)慨叹人生各种创痛,如少年忽成丑老,功名富贵难保,以女色事人不可靠。

2、其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可视为全部《咏怀诗》。

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诗中迁逝之悲、祸福无常之感触目皆是,体现了忧愤深广的情怀。

3、悲哀、凄怆、咨嗟、辛酸、蹉跎、忧伤、愤懑、怨尤、悲悼等词语常见。

4、阮籍无法找到出路,诗中设计游仙和隐居作为精神出路。

诗中常赞美巢、由、夷齐、邵平等隐士,讽刺苏秦等人因贪利禄而致杀身之祸。

5、有济世志的作品,对时局的关注和自己的怀抱。

正始诗歌

正始诗歌

左思风力
• 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诗》上承
建安风骨,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
现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
呈现出激情与力度,被称为左思 风力。
左思和《咏史诗》
• 出身寒族
• 貌寝口讷
• 思拙学勤
• 少有功名之心,最终远离政治
少有功名之心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咏史》之一
(懿)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
王(师)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闻之,覆
面箸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文人的政治选择
• 追随者:钟会 充当司马集团的爪牙和帮凶
• 反抗者:嵇康 个人反抗暴政的悲剧
• 否定者:阮籍、刘伶 宣扬“越名教而任自
然”。
耳 公 「 以 。 无 嵇 此 」 忧 康 憾 天 , 之 下 卧 。 , 龙 及 顾 也 是 以 , , 康 不 言 为 可 于 虑 起 文 。 帝 曰 :
本有济世之志,属魏 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 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 事,遂酣饮为常。文帝 (昭)初欲为武帝(炎) 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 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 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 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世说新语》
阮 籍 至 慎
刘伶醉酒
•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
——
嵇 康 临 刑
《与山巨源绝交书》 (节选1,414)
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 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 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 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 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 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 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 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 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 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 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 故烦其虑,七不堪也。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正始诗歌的艺术特点
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 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 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正始诗歌的代表人物
咏怀》 大人先生传》 阮籍 《咏怀》八十二首 , 《大人先生传》
竹 林 七 贤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 刘伶 《酒德颂》 酒德颂》 向秀 《思旧赋》 思旧赋》 阮咸 山涛 王戎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何谓“正始”? 历史背景 正始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始诗歌的代表人物
建安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
正始
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 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
公元196—220年
此时,政治大权完全 操纵在曹操手里。在曹 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 以曹氏父子(曹操、曹 丕、曹植)为代表的建 安文学。 “建安七子”
阮籍: 阮籍: 为人则“旷达不羁,不拘礼俗”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 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 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 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 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 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 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的厚重了。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240年—249年四月
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 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 到西晋立国(265)这 一时期的文学。代表人 物是包括阮籍酷血腥的权力斗争, 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 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 有全焉”(《晋书·阮籍传》)。 文人状况: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 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 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咏怀(其一)阮籍

咏怀(其一)阮籍
精品资料
阮籍诗主要(zhǔyào) 内容
• 1、抒写内心激烈的矛盾(máodùn)和强烈 的忧生惧祸
• 之情。 • 2、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专制残暴。 • 3、借饮酒、求仙表现遗世独立、高蹈出世 • 的情怀。
精品资料
夜中(yè zhōnɡ)不能寐,起坐 弹鸣琴。
•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 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精品资料
诗人为什么会如此(rúcǐ)伤 心,如此(rúcǐ)忧思?
•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 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 废魏帝曹芳,立曹髦(máo)。公元260年,司马 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 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jiùshì)处在司马氏与 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 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 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 自己。
精品资料
•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yī dì) 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 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 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 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阮籍的诗形象得展 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 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精品资料
3、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 、鸿号鸟鸣也都是动。有人有景但无不示 意着诗人内心(nèixīn)的焦躁。然而,这 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 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特别是那“ 孤鸿”在夜间高声tànjiū)

咏怀原文_翻译及赏析

咏怀原文_翻译及赏析

咏怀原文_翻译及赏析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

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

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

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

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

委曲周镟仪,姿态愁我肠。

——魏晋·阮籍《咏怀》咏怀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

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

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

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

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

委曲周镟仪,姿态愁我肠。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摘得新,枝枝叶叶春。

管弦兼美酒,最关人。

平生都得几十度,展香茵。

——唐代·皇甫松《摘得新·摘得新》摘得新·摘得新摘得新,枝枝叶叶春。

管弦兼美酒,最关人。

平生都得几十度,展香茵。

年年跃马长安市。

客舍似家家似寄。

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

难得玉人心下事。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宋代·刘克庄《木兰花/玉楼春戏呈林节推乡兄》木兰花/玉楼春戏呈林节推乡兄年年跃马长安市。

客舍似家家似寄。

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

难得玉人心下事。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籍与正始诗歌
一、正始之音:
“正始”为魏邵陵厉公曹芳的年号,从公元240—249年,历时10年。

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诗歌风格:
建安诗歌的对理想、人生的积极追求为曲折表现心曲所替代,刚健明朗变为隐曲遥深,“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一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他们的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二、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瑀之子。

其博览群籍,尤好《老》《庄》。

为人旷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

正始年间曾任尚书郎、大将军曹爽参军,二次均以病免归。

司马懿执政,召其为太傅府从事中郎,以后相继为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又称之为“阮步兵”。

有《阮嗣宗集》传世。

(一)阮籍的思想、情感:
1、阮籍年轻时“有济世之志”(《晋书》本传)的儒家思想;
2、乱世之际,崇尚自然的老庄思想;
3、软弱的性格,放浪形骸的避祸方式;这便形成其愤激、苦闷、哀怨的情感世界。

(二)阮籍的诗歌:
1、代表作品,主要是82首《咏怀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展现其愤激、苦闷、哀怨的情感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给予后世极大影响。

其后,左思的《咏史》、庾信的《拟咏怀》、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陈子昂的38首《感遇》诗等,均受其影响而成。

2、阮籍的诗歌风格:
隐约曲折,多用比兴、象征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寄寓怀抱。

所以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颇多感慨之辞,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亦评其诗歌为“阮旨遥深”。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之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颜延之语,《文选》李善注引)
讲读:《夜中不能寐》
此为82首《咏怀诗》的第一首,借夜晚难以入睡之后的所见所闻,来表现内心孤独、苦闷的情怀。

隐晦曲折的表现形式。

多用比兴、映衬手法,着重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融情于景,以景衬情抒写苦闷与彷徨。

感物兴叹,言近旨远。

第三节左思、鲍照
一、左思(约250—约305)
(一)关于左思: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

出身于寒微家庭。

因其妹左芬以文才被召入武帝内宫,左思随之移家洛阳。

因名作《三都赋》,得到当时著名文人张华的推赏,造成洛阳纸贵而名噪一时,后曾为权臣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一。

入京之初,他有着强烈的求取仕进的企图,却为门阀制度所阻遏,官止于秘书郎。

他最后终于退出了官场,而将满腔不平,写在八篇一组的《咏史诗》中。

(二)《咏史诗》的内容:写寒士的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1、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功成不受爵的高尚情操;
2、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3、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

(三)《咏史诗》的文体意义:
咏史的题材创自班固,建安以后作者更多。

写法大抵是实咏史事,略抒感慨。

左思之作,则是借古讽今,抒发个人的怀抱,名为咏史,实为书怀,是咏史诗的创变。

具体表现为:“或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只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只述史事,而己意默寓。

”(张玉谷:《古诗赏析》)
(四)左思诗歌的特点:
“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


“又协左思风力”(钟嶸:《诗品》)
1、对现实的积极批判,有明显的讽喻作用;
2、文义精切;
3、情感真挚,气势奔放;
4、语言简劲,不重辞采,更无累赘的铺写,虽亦多用对偶,但出语自然而不求工巧。

讲读:《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公正,表达了作者受压制的强烈不满;比兴、对比手法的运用。

阅读《咏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二、鲍照
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

成就高于二者。

生活于门阀士族统治时代,如同左思一样,“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备受压制,愤慨不平。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

大丈夫岂能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多方面的文学成就。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诗突出表现了寒士的不平,感情丰沛,形象鲜明,俊逸奔放,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讲读:《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全诗起伏跌宕,感情强烈,奔放激越。

“妙在不
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爆发式的抒情,发端不同凡响,有排山例海之势,“如黄河落天走东海”。

传神的动作描写,失意者悲愤难抑的形象鲜明突出。

起伏开合,跌宕有致。

忽而雄浑激昂,忽而沉郁悲怆,感情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