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其三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叁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六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其七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发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其八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其九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颠。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其十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沈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其十一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其十二

嫋嫋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叁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精气,粲然有心理。

杂诗十二首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反复吟咏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课时设计:一课时 导入:有人说:古代文人有了酒便有了诗,有了诗便有了远方;于是便有了思念、有了惆怅。我们眼中,陶潜似乎是位隐逸潇洒、从容淡泊的菊中君子,他似乎不涉凡世、不谙烟尘,似乎从来没有俗世烦恼……但今天这首诗他却向我们倾诉了他久不外露的内心世界,倾洒了一腔烦恼,让我们一起去倾听! 一、初读全文,揣摩情感 (一)自读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文中蕴藏作者情感的字词,并把握作者情感。 (二)再读,同桌互评。 同桌之间互相指导,拿捏诗歌情感。 (三)范读

听教师范读,小声附和,把握诗歌情感。 (四)再读 全班齐读,读出感情和节奏。 二、诗歌鉴赏 (一)回顾阅读诗歌四步骤 1、一读题目:知作者写作方向,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先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有些题目一看便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如李白的《静夜思》:题目意为寂静夜里起相思,思念故乡。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而这正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 但陶先生的这首似乎看不出方向与内容,《杂诗十二首》其二,方向是什么呢?似乎不得解,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2、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常写内容及写作风格。我们知道陶渊明爱纵情山水、沉醉自然,其间更是表现了对世俗的理解与看法,那么这首诗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和志节呢?请接着往下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三维目标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才及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2、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 2、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2、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诗句的意思,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悲戚”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杂诗(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注释 ①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

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花褪残红青杏小绿水人家绕”让我们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外的苏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让我们看到了“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之外的辛弃疾“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让我们看到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之外的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认识一个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一样的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其二)活动一:译一译(疏通诗意)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参考译文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活动二:读一读(明了感情)问题探讨一: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悲凄问题探讨二: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赏析景语“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拼音版

杂z á诗sh ī十sh í二èr 首sh ǒu ·其q í五w ǔ 【唐t án ɡ】陶t áo 渊yu ān 明m ín ɡ 忆y ì我w ǒ少sh ào 壮zhu àn ɡ时sh í,无w ú乐l è自z ì欣x īn 豫y ù 。 猛m ěn ɡ志zh ì逸y ì四s ì海h ǎi ,骞qi ān 翮h é思s ī远yu ǎn 翥zh ù 。 荏r ěn 苒r ǎn 岁su ì月yu è颓tu í,此c ǐ心x īn 稍sh āo 已y ǐ去q ù 。 值zh í欢hu ān 无w ú复f ù娱y ú,每m ěi 每m ěi 多du ō忧y ōu 虑l ǜ 。 气q ì力l ì渐ji àn 衰shu āi 损s ǔn ,转zhu ǎn 觉ju é日r ì不b ù如r ú 。 壑h è舟zh ōu 无w ú须x ū臾y ú,引y ǐn 我w ǒ不b ù得d é住zh ù 。 前qi án 涂t ú当d ān ɡ几j ǐ许x ǔ,未w èi 知zh ī止zh ǐ泊b ó处ch ù 。 古ɡǔ人r én 惜x ī寸c ùn 阴y īn ,念ni àn 此c ǐ使sh ǐ人r én 惧j ù 。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

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注释】 欣豫:欢乐。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猛志:壮志。逸:超越。 四海:犹天下。 骞:飞举的样子。 翮:羽翼。 骞翮:振翅高飞。 翥(zhù):飞翔。 荏苒:逐渐地。颓:逝。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无复娱:也不再欢乐。每每:常常。这两句写出老年的心境与少壮时“无乐自欣豫”不同。 衰损: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壑:山沟。壑舟: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须臾:片刻。 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几许:几多、多少。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许丽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悲悽”的深意。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通过比较阅读,深刻领会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国诗坛上,文人墨客人才辈出,名篇佳作历久不衰。说起唐代,我们就会想起李白、杜甫,说起宋朝,我们往往想起苏轼、李清照。说起东晋,我们会想到谁?陶渊明。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东晋,走近陶渊明,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走近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饮酒》、《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三、整体感知(诵读) 1、范读(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分享,教师点评) 四、赏析诗歌,领悟诗歌情感。 1.请从诗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明确:悲悽。 2.诗人为什么“悲悽”?请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陶渊明古诗赏析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陶渊明古诗赏 析 【作品介绍】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原文】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①。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②。 落地为兄弟③,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④。 盛年不重来⑤,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⑥,岁月不待人。

【注释】 ①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7勉励:激励。 【白话译文】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及时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陶渊明:杂诗·忆我少壮时

陶渊明:杂诗·忆我少壮时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杂诗·忆我少壮时》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释: 1、无乐自欣豫:没有遇到值得高兴的事情,内心也自然欢喜。欣豫:欣喜,愉快。 2、猛志:谓雄心壮志。逸:奔驰,超越。骞翩(qiānhé千和):高高地展翅。赛:高举,飞起。翩:指鸟的翅膀。远翥(zhù铸):远飞。翥:飞举。 3、荏苒(rěnrān忍染):时光渐渐过去。岁月颓:时光消逝。

此心:指“无乐自欣豫”和“猛志逸四海”。 4、值欢无复娱:与“无乐自欣豫”相对应,是说遇到值得高兴的事情,内心也不感到愉快。每每:经常。 5、日不如:一天不如一天。 6、壑(hè贺)舟:《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比喻事物在不断变化,不可以固守。陶诗借用此典故,是比喻不断流逝的时间。须臾:片刻。住:停留。 7、徐:同“途”。儿许:几多,多少。止泊处:停船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 8、惜寸阴:珍惜短暂的时间。(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阴,指日影,光阴。 翻译: 忆我当年少壮时,虽无乐事自欢娱。 胸怀壮志超四海,展翅高飞思远去。 岁月渐移光阴逝,当年心志日消除。 虽逢乐事难欢快,每每心中多忧虑。 气力渐觉在减退,我身已感日不如。 自然总在变化中,使我不得停脚步。 未卜前程有多少,谁知归宿在何处。 古人珍惜寸光阴,念此使人心恐惧。 赏析:

杂诗陶渊明答案

杂诗陶渊明答案 【篇一:陶渊明的杂诗】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赏析 对于人类来说,珍惜生命价值、珍惜寸阴之精神乃是长青的。读陶 渊明的这《杂诗》第五首(“忆我少壮时”),常受到一种极亲切的 感动,寻思其原因,实在于此。 全幅诗篇,呈为一种苍凉深沉之风格。诗中,包蕴了少壮时之欣悦,中晚年之忧虑,及珍惜寸阴之警惧。诗情之波澜,亦由飞扬而沉抑,终至于向上提升。全诗体现着陶诗文体省净而包蕴深远的基本特色。这种特色,实为中国诗歌艺术造诣之一极致。 【篇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 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 是他人生 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 德节 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 等安贫乐道的 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 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 要功成身退。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 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壬》其五)而那些安贫乐 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 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 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 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 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 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 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 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 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 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 “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 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 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 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

杂诗十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翻译: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其三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叁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六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其七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发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其八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其九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颠。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陶渊明诗词《杂诗·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陶渊明诗词《杂诗·其一》原文译文赏析《杂诗·其一》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 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

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 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赏析】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经八年。这是一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无根蒂:形容飘泊不定。陌:

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就好像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认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与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不同。这两句是说,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的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落地:指诞生。这两句是说,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欢:欢愉。这两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应该聚在一起共饮。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本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欢乐平淡中和、明净淳朴。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高考诗歌鉴赏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教学参考 0527 1349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原诗译诗 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 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太阳徐徐落入西山,明月缓缓走出东岭。万里明月清辉四射,浩荡夜空闪闪发亮。丝丝寒风轻轻叩门,夜深才觉枕席寒冷。气候变化始知换季,难以成眠才晓夜长。倾吐愁思无人应和,独自举杯与影对饮。无情日月弃我远去,空有壮志无处施展。耿耿于怀忧伤悲泣,捱到天亮内心动荡。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

陶渊明 《杂诗》其一全诗及赏析

陶渊明 《杂诗》其一全诗及赏析 陶渊明 《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 人生在世,原本就是无根无蒂;到处漂泊流浪,犹如路上的灰尘。生命随风 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应该成 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情、血缘之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 要邀请近邻共饮。风华正茂的岁月不会重来,犹如一天里头不会有两个早晨。年 纪轻的时候,要勉励自己及时努力;否则,岁月一去不回,它是不会停下来等待 人的。 赏析: 陶渊明 《杂诗》 共有十二首, 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 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 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 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 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 》《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 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 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

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我们今 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 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 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 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 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 语虽寻常, 却寓奇崛, 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 无蒂之花, 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 生体验写了出来, 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 怀有“猛 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 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 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 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 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 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 ”承前而来, 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 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 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 泛爱的一 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 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 处于 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 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 “荏苒岁月颓, 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 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 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 转向仕途荣利之外 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 这种欢乐平淡冲和、 明净淳朴。 “斗酒聚比邻” 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 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 如: “过 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 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 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 与“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 “何不策高足, 先据要路津” ( 《古诗十九首》 ) 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 珍惜光阴, 努 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 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 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 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 乐的思想, 我们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 种人的觉醒, 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 人对自己生命、

杂诗其一陶渊明带拼音版古诗

杂诗其一陶渊明带拼音版古诗 1 杂诗其一陶渊明 拼音版 zá shī qí yī 杂诗其一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rén shēng wú gēn dì,piāo rú mò shàng chén。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fēn sàn zhú fēng zhuǎn,cǐ yǐ fēi cháng shēn。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luò dì wéi xiōng dì,hé bì gǔ ròu qīn !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dé huān dāng zuò lè,dǒu jiǔ jù bǐ lín。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shèng nián bù chóng lái,yī rì nán zài chén。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jí shí dāng miǎn lì,suì yuè bú dài rén。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 杂诗其一陶渊明翻译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3 杂诗其一陶渊明赏析 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 发人深省。“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 十九首》 之“人生寄一世, 奄忽若飘尘”, 感叹人生之无常。 “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 之亲、血缘之情呢。“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 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 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 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 “盛年不 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 上进。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 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 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

陶渊明的《杂诗》赏析

陶渊明的《杂诗》赏析 《杂诗》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为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赏析】 诗的前四句就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语虽寻常,寓意奇崛。诗人说,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好比是随风飘转的尘土。人生的种种遭遇和变故持续地改变着人,等到最后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连用两个比喻,把深刻的人生体验形象地写了出来,透露出一种沉痛的悲怆感。五六句语意一转,说人生一世实属不易,更何况又身处战乱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如兄弟一般相互友爱,不要在乎是否为亲生兄弟。七八句承上,是说,既然“落地为兄弟”,欢乐时就应该及时享乐,有酒时就应该与邻共享,人要懂得追求精神上的欢乐。 最后四句,按照作者的本意来说,他是在劝说人们要及时行乐。因为“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十分不易,而且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欢乐是非常不容易寻求得到的,假如有幸得到欢乐的话,就要紧紧抓住,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索和追求。诗人执著地在生活

中寻寻着友爱,寻寻欢乐,给人以勉励。当下,这四句常被人们引用 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扩展阅读:陶渊明的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诗四言: 《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 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卷之二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 《游歪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 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 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 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 仲德》 卷之三诗五: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 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 (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 卷之四诗五言:

杂诗十二首其二答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答案 【篇一:21《杂诗十二首》学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一、知人论世: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 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 柳先生。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 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 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 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 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 直至62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 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恨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 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 和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 的憧憬。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 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二、整体把握: 诗中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属于材料的部分是。试着概括本诗的主题。 三、导读: 1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沦”意为,“西河”意为,“景”意为。首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思考:首四句写日落月出,昼去夜来,这为下文的哪句话埋下了 伏笔?。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完美整理版)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未 0419 1755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原诗译诗 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 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太阳徐徐落入西山,明月缓缓走出东岭。万里明月清辉四射,浩荡夜空闪闪发亮。丝丝寒风轻轻叩门,夜深才觉枕席寒冷。气候变化始知换季,难以成眠才晓夜长。倾吐愁思无人应和,独自举杯与影对饮。无情日月弃我远去,空有壮志无处施展。耿耿于怀忧伤悲泣,捱到天亮内心动荡。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入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