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世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数字世界数学思维教案设计

数字世界数学思维教案设计

数字世界数学思维教案设计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数学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字世界中的数学思维更加注重学生对数字和数据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设计一份数字世界数学思维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应能够:1. 理解数字世界对数学思维的影响;2. 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字世界中的问题;3. 分析和解释数字和数据的含义;4.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5.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数字世界中的数据分析与统计- 数据收集与整理- 统计图表的分析与解读- 数据分析与推理2. 数字世界中的模式识别与推理- 数学模式的识别- 数字、图形和符号之间的关系分析- 利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3. 数字世界中的逻辑推理与解决问题- 数学思维的逻辑推理过程- 利用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四、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数字世界中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数学思维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数字和数据的应用场景。

2. 互动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培养。

3. 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字世界中的数学问题,并培养他们发现模式、分析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应用法:引导学生将数学思维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与数字世界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前期准备:教师收集数字世界中的实际案例,准备课堂展示所需的宣传资料和统计图表等。

2. 案例展示与讨论:教师展示数字世界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3. 模式识别与推理:教师引导学生识别案例中的模式,并探究数字、图形和符号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4. 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建立数学模型和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数》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数》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数》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页、第57页、第87页“生活中的数”。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生活情境,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成功地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

然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思考等多种实践活动,积极性非常高。

可以说,我在围绕“数与生活”这一中心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在积极地进行构建“生活数学”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尝试。

学情分析:教师请学生用学具盒里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家里的电话号码,学生活动时,因为学具盒里的数字只有1~9,所以如果出现重复数字就不够摆,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

因此,教师再让学生自由下位去找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下位交流。

还有小组同学猜学具个数等活动,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比较充分,促使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教学目标:1.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

2.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5.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数学卡片、学具盒中的数字、算式卡片。

教学设计:一、导入小朋友们,在我们已经认识的数中,哪个数最小?哪个数最大?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吗?(生边拍手边说:0、1、2、3、4、5、6、7、8、9、10)再让学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设计意图:以师生拍手对口令的形式复习已学过的数,形式活泼。

]引入: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这些数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见到它们。

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人教版下册《初识数字的世界》教案

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人教版下册《初识数字的世界》教案

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人教版下册《初识数字的世界》教案引言:《初识数字的世界》是2024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数字及其运算,为他们打下数学学习的基础。

本篇教案将围绕该教材展开,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应该能够:1. 通过观察和体验,初步认识数字,并能正确书写1-9的数字;2. 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能够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描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3. 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如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二、教学准备为了确保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初识数字的世界》教材;2. 数字卡片(1-9);3. 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询问数字的书写规则,以及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2. 探究数字(15分钟)a) 出示数字卡片,分别展示数字1和数字9。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两个数字的特点和区别。

b)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尝试用数字卡片上的数字表示它们的数量。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和事物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c) 给学生发放绘图纸和彩色铅笔,让他们根据提示画出指定数量的图形。

例如,画三只猫、六颗苹果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字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3. 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15分钟)a) 给学生展示不同数量的物体,让他们观察并判断哪个数量最多、最少。

b) 引导学生用手比较不同数量的物体,形象地理解大于和小于的概念。

c) 引导学生表达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词语进行描述。

4. 运用符号表示数字大小(15分钟)a) 通过示范和练习,教授学生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让他们熟练掌握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字大小关系的方法。

b) 出示一些数字对,让学生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第10课 从数据到编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0课 从数据到编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从数据到编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进制编码的基本观点,掌握二进制编码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二进制编码的转换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增强对数字世界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二进制编码的基本观点和表示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二进制编码转换。

2. 教学难点:理解二进制编码的原理,掌握复杂的二进制编码转换技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和文字说明。

2. 准备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用于演示和操作。

3. 准备一些简单的二进制编码样本,供学生实践操作。

4. 准备一些学习资料和练习题,供学生课后复习和稳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生活中的数据,如:身高、体重、温度、日期等。

提问学生这些数据是如何记录和传递的。

2. 介绍数据编码的观点,并展示一些简单的数据编码示例,如二进制编码、ASCII编码等。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习如何将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编码。

(二)新课教学1. 讲解二进制编码的基本观点和表示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2. 介绍不同类型的数据如何进行编码,如数值数据、文本数据、图像数据等。

3. 引导学生尝试将一些简单的数据转换为二进制编码,并展示他们的作品。

4. 讲解ASCII编码的基本观点和表示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5. 介绍如何将文本数据转换为ASCII编码,并展示一些简单的应用,如制作简单的文本加密和解密工具。

6. 引导学生尝试将一段文字转换为ASCII编码,并尝试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

(三)实践操作1. 发给学生一些数据和相关工具软件,如文本编辑器、二进制编辑器等,让学生尝试将数据转换为编码,并进行一些简单的编码操作。

2. 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和遇到的问题,以便在后续的讨论和交流中分享。

(四)教室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二进制编码、不同类型数据的编码方法、ASCII编码等。

《立体数字世界》教案——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立体数字世界》教案——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立体数字世界》教案——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数字技术也在日新月异。

数学教育也因此受益,数字化的教学手段为数学教育注入了新能量。

立体数字世界教案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

本文将从教案的整体架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认识以及使用这一数字化教学工具。

一、整体架构立体数字世界教案是四年级数学教案的第四单元。

它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立体图形、立方体、棱柱以及组成和分解立体图形。

教案总共有4个模块,分别是“探究立体图形”的模块、“认识立方体”的模块、“认识棱柱”的模块和“组成和分解立体图形”的模块。

每个模块的设计都紧扣课程标准,且内容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

二、教学内容教案中,每个知识点都有详细的讲解,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和习题,既能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探究立体图形”的模块中,通过生动的图示和流畅的语言,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探究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这种语言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和认可。

有了这样的优质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必将大大提高。

三、教学方法教案的设计重点在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中获益。

教师可以用教案中的知识点和课堂活动来设置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而学生则可以通过对教案的学习来掌握数学知识,巩固技能。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演示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等。

通过这些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快速、全面地掌握知识点,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四、教学效果立体数字世界教案的出现,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教案的内容和设计和现代数学教育方法相符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教案是由优秀教育专家精心打造的,他们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致力于使教育更加公平和有效。

《3.2.3 数据安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3.2.3 数据安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数据安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数据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加密、数据备份等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数据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据加密、数据备份等基本方法,理解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数据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护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数据加密软件、移动硬盘等教学工具。

3. 提前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分析的素材。

4. 邀请校方配合,确保网络环境安全稳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展示由于数据泄露或恶意攻击导致的严重后果,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攻击等。

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据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为后续课程内容做好铺垫。

2. 讲解数据安全概念和原则:介绍数据安全的定义和基本原则,如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

让学生了解数据安全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数据安全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 介绍常见的网络威胁:讲解网络攻击的常见形式,如钓鱼攻击、病毒、恶意软件等,让学生了解网络威胁的种类和危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网络威胁的来源和危害,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4. 讲解数据加密技术:介绍常见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

通过实例讲解加密技术在保护数据安全方面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加密技术在数据安全中的重要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安全,如使用加密通信工具、定期更换密码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数据安全措施。

六上“数据世界”教学设计

六上“数据世界”教学设计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据世界》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内容】这是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的P69-71“数据世界”的第一课时,是综合运用“生活中的数”部分的内容。

本节课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以前所学的大数的意义、估算、收集数据等知识的回顾和加深,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培养能对生活中遇到的数据自觉地、合理地加以解释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设计以教材提供的人人悉知的“04年印度洋海啸”的情景,围绕节约能源、保护地球这个主题开展。

【设计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本设计每个例题和习题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的生活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感的激励当中发现问题并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教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同时,还给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熏陶。

【活动目标】1、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并尝试收集一些数据。

2、会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3、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4、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教师:课件、装米的袋子。

学生:调查一包大米(25千克或50千克)的大小,量出长宽高;调查家里一个月的用水量;调查所住小区或大楼的人数。

【活动过程】一、课前小故事引入,激励学生学以致用用课件展示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的海啸部分情形。

并同时讲述一个小故事:海啸中,10岁女孩拯救百人:在几十米高的海啸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小姑娘蒂莉·史密斯发现在大海的远处突然涌现出了一波白色的巨浪,将蓝天和大海明显地隔成了两半。

观察力敏锐的蒂莉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掌握的地理知识,意识到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惊涛骇浪,很有可能会在顷刻之间把整个海滩给吞没。

《数据就在身边》教学设计

《数据就在身边》教学设计

《数据就在身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主题是“数据就在身边”,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

“数据”是信息科技课程的一个基础概念,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数据与编码”内容模块有着密切关联,包括“(感受)无处不在的数据”等。

数据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已经无处不在,从认知角度出发,本课是在发现、认识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各种数据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据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获取数据渠道,体会真实、准确的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从数据记录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体会科技的迅速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除了带领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认识和学习,还需要利用学生熟悉的学习和生活实例,采用直观、常见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分析真实的现象中,了解和判断数据的价值,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更好地融入到探索与发现数据的学习中。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会打字和使用浏览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对他们而言,“数据”的概念是陌生的,但能感受到生活中各种数据的存在。

本课的教学立足于对数据的寻找和发现,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据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真实、准确的数据对实际生活和学习的意义,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创造更多有价值的数据,共同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

【学习目标】1、通过各种真实案例,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数据,知道数据是对客观事实与现象的描述和记录。

(信息意识)2、能根据实际需要,辨别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选择可靠的数据获取的渠道。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3、了解数据的常见形式,能区分不同形式的数据。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4、通过数据记录及其表现形式,体会数据对生活和学习的指导意义。

(信息社会责任)【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数据。

难点:能根据实际需要,辨别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选择可靠的数据获取的渠道。

【教学策略】本课采用讲授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教学方式,教学环节设计围绕学生的认知发展层层递进,感受身边的数据有哪些、知道什么是数据、数据用什么形式呈现、通过什么渠道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获取到的数据用什么方式记录。

《第11课 有序的世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1课 有序的世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有序的世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中的有序存储原理,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有序存储方式。

2.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能够根据要求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创建、挪动、复制和删除等操作。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有序存储方式,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计算机、鼠标、键盘、教学课件等。

2. 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中的有序存储原理和文件操作。

3. 设计实际操作任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实际操作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美丽的公园、繁忙的菜市场、学校门口的交通场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场景。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场景为什么看起来井然有序吗?引出“有序”的观点,并介绍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有序?有序的重要性体此刻哪里?4. 揭示课题:有序的世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二)新课教学1. 讲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定名规则、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层次结构、学会应用文件和文件夹。

2. 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定名规则:(1)展示一些有问题的文件名,如包含特殊符号、长度超过8个字符等,引导学生发现文件名规则的重要性。

(2)介绍文件和文件夹的定名规则,如不包含特殊符号、长度适中、一般应用英文或数字等。

(3)学生练习定名文件和文件夹,教师点评指导。

3. 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层次结构:(1)展示一个文件夹系统的示例,介绍层次结构的优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文件夹层次结构?(3)教师讲解并示范如何规划文件夹层次结构,如应用子文件夹分类、应用标签等。

新版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科版)《我们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

新版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科版)《我们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

新版⾼中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科版)《我们⾝边的数据》教学设计《我们⾝边的数据》教学设计⼀、学科核⼼素养(⼀)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的性做出合理判断。

(信息意识)(⼆)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案。

(计算思维)(三)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学习资源与学习⼯具的操作技能。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四)具有⼀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

(信息社会责任)⼆、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

(⼆)在运⽤数字化的⼯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对⼈们⽇常⽣活的影响。

(三)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数字化⼯具和资源的优势。

三、学业要求学⽣能够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法,能够根据需要选⽤合适的数字化⼯具开展学习(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够利⽤软件⼯具或平台对数据进⾏整理、组织、计算与呈现(计算思维)。

四、学习内容分析本节学习内容是本书的起始节,要求学⽣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关系。

关于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定义,不同的领域和组织有不同的认识。

因此只能结合多个实例让学⽣理解这三个概念。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之上,感受数据的特征。

教科书上还提到数据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不变的数据、变化的数据和随机的数据。

通过分析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关系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五、学习者分析学⽣基于平时的学习经验和初中的知识储备,对课程往往容易只停留在对⼯具软件的学习上。

另⼀⽅⾯,学⽣对数据、信息和知识有⼀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具体的概念和相互关系缺乏系统的学习。

六、学习⽬标(⼀)了解数据的表现形式,根据任务需求选⽤恰当的软件⼯具处理数据;(⼆)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基本含义,并能体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数字化⼯具的优势。

《数据世界》教学设计

《数据世界》教学设计

《数据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 、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3 、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并能收集一些数据。

4 、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制表2 、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师: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全校又有多少个学生?你是如何知道的?学生逐一回答。

中国有多少人呢?我们在电视、杂志、报刊经常会看到很大很大的数字,我们把它叫做数据。

数据也有数据的世界,今天我们就利用以前所学的这些知识一起去探索数据世界。

(板书课题)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并引发了海啸。

据报道:印度洋发生大海啸之后,造成500万人缺乏基本的生活所需……⑴提出问题:假如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大米,这些灾民每天大约需要250万千克大米,250万千克大米到底是多少呢?⑵猜一猜让学生猜想、推测250万千克大米到底有多少。

⑶算一算(分组合作)250万千克大米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做完下面的练习再说。

①如果把装满25千克大米的袋子看成一个长方体,量一量它的长大约是米,宽大约是米,高大约是米,算出它的体积大约是米3。

②某仓库的长是8米,宽是5米,高是3米,相当于一个教室的大小,它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是米3。

③一个这样的仓库大约可以放袋大米,相当于千克大米。

④存放250万千克大米,大约需要个这样的仓库。

⑤如果一辆卡车一次可以运10吨大米,需要辆卡车才能一次把250万千克的大米运往灾区。

⑷说一说再次描述250万千克大米到底有多少。

问:通过计算你会描述250万千克大米有多少了吗?你觉得学习数学有用吗?⑸读一读(出示下面资料)250万千克大米还可以这样描述:250万千克也就是250000千克,2500吨,如果一个学校有师生1000人,那么,这些食物够这个学校的师生用5000天,约13年半。

1.3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中图版(2019)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1.3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中图版(2019)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第 1 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1.3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

当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地图出版社第1章1.3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它们在给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逐渐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学情分析此节课针对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对生活与学习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所学内容只是体验性和经验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1.认识数据科学,体验大数据对学习、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了解大数据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感受大数据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大数据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案例分析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试说明大数据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的区别。

体验探索体验大数据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有网站利用电子地图的定位功能进行大数据计算与分析,并采用可视化呈现方式,反映人口流动的轨迹与特征。

通过它可以了解当前及过往时间段内,全国及各省、市的人口流动情况,以便直观地确定流入人口的来源和流出人口的去向。

图 1.3.1 (参见教材P25)呈现的是某日迁入或迁出北京的人口数据情况。

这种利用大数据技术生成的可视化地图可以为交通部门制定政策、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也可以为百姓生活、企业生产等提供参考,从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选择一座城市,通过网站了解与其有关的人口迁入和迁出的热点城市分别有哪些。

浙教版(2023)四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4.6 数据整理 教学设计

浙教版(2023)四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4.6 数据整理 教学设计

《数据整理》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数据整理》为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课是在数据获取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整理,为后续的数据计算与可视化做好准备。

教材介绍了常见的电子表格软件:WPS表格、Microsoft Excel、Numbers等,围绕本单元的研究项目“学生数字设备的使用情况调查”,以WPS表格为例,介绍了原始数据的整理、汇总表的制作与美化,为后续的数据计算准备素材,培养了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整理原始数据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数据整理与归纳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感受了身边无处不在的数据,第四单元第一节课《数据获取》让学生设计了一份数字设备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完成了原始数据的收集。

同时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创作数字作品,但是电子表格软件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不具备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需要教师借助数字设备使用情况调查数据,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表格的认识使用、汇总表格的制作美化等内容,促进学生感受用电子表格整理数据的优势,养成严谨的数据处理态度。

三、学习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体验电子表格软件。

学会整理数据并制作汇总表。

教学难点:根据研究需求设计制作汇总表。

五、课前准备
学习环境:wps
学习资源:学习单、锦囊视频、数字设备的使用情况调查数据、ppt课件六、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数据世界真奇妙》 教学设计

《数据世界真奇妙》 教学设计

《数据世界真奇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

2、引导学生认识数据在日常生活和不同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初步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据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升其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数据的定义和常见类型。

(2)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2)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数据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数据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数据现象,如不同城市的气温变化、某款手机的销量走势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这些数据能反映出什么信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世界真奇妙。

2、知识讲解(20 分钟)(1)数据的定义:向学生解释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在计算机中可以用数字、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来表现。

(2)数据的类型:介绍常见的数据类型,如数值型数据(如年龄、身高、成绩等)、文本型数据(如姓名、地址、文章等)、图像型数据(如照片、图表等)、音频型数据(如音乐、语音等)。

3、案例分析(20 分钟)(1)展示一个关于学校图书馆借阅情况的数据表,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如哪种类型的书籍最受欢迎、哪个时间段借阅量最大等。

(2)分享一个企业根据市场调查数据做出决策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数据如何帮助企业优化产品和服务。

4、小组活动(25 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如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学校周边商店的销售额等。

(2)小组内讨论并制定数据收集方案,如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

(3)收集完数据后,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图表的形式展示结果,并在班级内分享。

《数据世界》教学设计

《数据世界》教学设计

指导教师示范课《数据世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文昌小学黄英辉活动内容: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69至71页。

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的一组数据,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活动目标:1、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3、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点:发展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

活动难点: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活动准备:课件、矿泉水水杯、纸箱。

活动过程:一、铺垫孕伏(一)出示汶川地震三组代表性图片(受灾情况,救援情况)和下列文字。

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

据统计,这次百年不遇的大地震造成约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失踪约1."8万人。

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50万人。

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10万人。

这次百年不遇的大地震造成多达1000多万人瞬间失去幸福的家园,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遭遇到了困难。

(二)你从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出示课题《数据世界》。

(三)你想采取什么方法来说明这些数据到底有多大?光泽县总人口有15万人,根据光泽县人口,你来说说四川汶川地震情况?师引导学生采取“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方法进行说明。

生回答:生1:汶川地震死亡人数是光泽县人口总人数的7/15。

"生2:汶川地震受伤人数约是光泽县人口总人数的2."5倍。

生3: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人数是我县人数的10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世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文昌小学黄英辉活动内容: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69至71页。

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的一组数据,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活动目标:1、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3、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点:发展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

活动难点: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活动准备:课件、矿泉水水杯、纸箱。

活动过程:一、铺垫孕伏(一)出示汶川地震三组代表性图片(受灾情况,救援情况)和下列文字。

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

据统计,这次百年不遇的大地震造成约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失踪约1.8万人。

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50万人。

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10万人。

这次百年不遇的大地震造成多达1000多万人瞬间失去幸福的家园,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遭遇到了困难。

(二)你从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出示课题《数据世界》。

(三)你想采取什么方法来说明这些数据到底有多大?光泽县总人口有15万人,根据光泽县人口,你来说说四川汶川地震情况?师引导学生采取“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方法进行说明。

生回答:生1:汶川地震死亡人数是光泽县人口总人数的7/15。

生2:汶川地震受伤人数约是光泽县人口总人数的2.5倍。

生3: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人数是我县人数的10倍。

生4: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人数是我县人数的2/3。

生5:失去幸福的家园人数是我县人数的60多倍。

……二、目标引导。

(一)、出示问题并讨论。

假如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的大米,1000万灾民每天大约需要(500万)千克的大米。

500万千克大米到底是多少呢?如果你要向别人说明这个数据,你准备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得到:可以将500万千克大米与我们熟悉的东西相比较,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描述500万千克大米是多少。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电脑逐一出示)生1:普通的矿泉水瓶能装0.5千克大米,500万千克大米,要装(1000)万个矿泉水瓶。

如果用载重2000千克(2吨)的卡车装能装(2500)车。

500÷0.5=1000(万个)5000000÷2000=2500(车)生2:我们家4口人,一天吃2千克大米,每年吃(730)千克大米,这些灾民每天吃的大米大约够我们家吃(6849)年。

5000000÷730≈6849年生3: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每头重5吨,500万千克大米重量相当于(1000)头这样的鲸。

5000000÷5000=1000(头)师:刚才我们为了说明“500万千克大米到底是多少呢?”采取了什么方法?归纳:将整体化成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

(二)利用课本资源继续理解数据。

出示长方体箱子,让学生量一量有关数据。

1、如果把装满25千克大米的袋子看成一个长方体,量一量它的长大约是(0.5)米,宽大约是(0.4)米,高大约是(0.1)米,算出它的体积大约是(0.02)米3。

0.5×0.4×0.1=0.02(米3)2、某仓库的长是8米,宽是5米,高是3米,相当于一个教室的大小,它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是(120)米3。

8×5×3=120(米3)3、一个这样的仓库大约可以放(6000)袋大米,相当于(150000)千克大米。

120÷0.02=6000(个)6000×25=150000(千克)4、要存放500万千克大米,大约需要(33)个这样的仓库。

500÷15≈33(个)5、如果一辆卡车一次可以运10吨大米,需要(500)辆卡车才能一次把500万千克的大米运往灾区。

5000000÷1000÷10=500(辆)(三)、继续引导学生形象理解大数,培养数学思想方法。

师:为了把500万千克的大米运往灾区,共调用500辆卡车,这些卡车行驶在公路上形成长长的车队。

请问:这个车队大约有多长?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这些信息?生:每辆车有多长。

如果每辆车长5米,这个车队大约有(2.5千米)长。

(四)、与实际生活联系,通过数据转换,多角度理解大数。

1、与家庭生活实际联系。

(1)我家5口人一个月大约用5吨水,平均一个人每天大约需要(33)千克水。

1000÷30≈33(千克)(2)照这样计算,灾区人民一天至少大约需要多少水?33×1000万=330000万(千克)=330(万吨)2、计算:一种帐篷每顶占地50平方米,可以安置20个床位。

如果要安置在汶川地震中受灾的1000万人,需要多少顶这种帐篷?这些帐篷要占多大的地方?1000万÷20=50(万顶)50×50万=2500(万平方米)3、与身边的生活联系。

光泽城区土地面积约为4千米2,如果要安置在汶川地震中受灾1000万人,需要(6)个光泽县城区。

25÷4≈6(个)4、活动小结:估算较大数的方法是“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

三、练习巩固1、教材第70页试一试。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据报道,1871年某地的森林发生了一场火灾,烧毁了大约20亿棵树。

(1)“20亿棵树”这个数据是用什么方法估计得到的?(2)这种方法你曾经用过吗?2、教材第71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一种帐篷每顶占地50米2,可以安置20个床位。

如果要安置在印度洋海啸中受灾的250万人,需要多少顶这种帐篷?这些帐篷要占多大的地方?3、温家宝: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目。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1)如果13亿人每人浪费1张纸,13亿人浪费的纸摞在一起会有()米,你是如何得到这个数据的?(2)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米3,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资源大约只有()米3,在世界排名中为100位以后,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

3)资助1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大约需要500元钱,如果13亿人每人节约1元钱,这13亿元大约可以资助()个失学儿童。

四、活动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1、了解较大数时:可以将它我们熟悉的东西相比较,也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描述。

2、估算较大数的方法是“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

五、布置作业。

(略)2010年12月29日《数据世界》作业设计(第二课时)1.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

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

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_____万人,增长_____%。

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____%。

男性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_____%;女性为61228万人,占总人口的_______%。

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______%。

2.1千克大米大约有40000粒,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全国13亿人每天节约_____________千克大米,每年可节约__________万千克米。

3.一滴水约重0.077克,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这一滴水,全国每天也就会省下42吨或42立方米的水,如果1天喝2升水,这些水够我喝________年;如果每天洗澡用50千克水,这些水够我洗________年澡。

4.我国土地面积9600000平方千米,每天都有约161平方千米的土地沙漠化,一年有__________土地沙漠化,50年有__________土地沙漠化,我国在______年后将会变成一片沙漠。

5.如果每家每天节约一度电,一年节约______度电,小学6年共节约______度电,全班60人在小学阶段共节约_____度电,每度电按0.5元计算,共节约_____电费。

如果救助一位失学儿童需要400元,这些电费能捐助______失学儿童。

6.某某同学家因自来水笼头关不紧,造成滴水,这位同学是个有心人,他抽空做了测算,测得每天大约滴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水。

如果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内(每桶约重20千克),算算大约能装______桶,你家每月喝______桶,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______个月,合______年。

通过测算所得的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7.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2毫米,深圳市大约有900万人口,如果每人节约一张纸,叠起来有________厘米。

8.我们的数学书一共有_____个字,全班45个学生的数学书共有_____个字。

9.1999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96亿立方米,按13亿人中算,平均每个人的水资源占有量只有__________立方米《数据世界》教学评析评析人:寇志兰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在本节课中,黄老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

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黄老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

三、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实际,降低认知难度生活中的大数是学生接触比较少,而且学生认识起来也比较困难,黄老师选取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贴近的例子,如把书本上的海啸的例子改成四川地震,让学生感觉比较熟悉,这样很好地降低了学习和认识的难度。

再如黄老师从生活的实际中的吃、住、行等方面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生活中的大数,利用把大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大数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