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文化观
梁漱溟早期“文化三路向”说
梁漱溟早期“文化三路向”说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提出了人类所面临的三种问题以及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为解决这三种问题发展出的三种文化路向。
西方文化是意欲向前,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印度文化是意欲转身向后。
而理智、直觉与现量分别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及印度文化解决问题的办法。
标签:梁漱溟;文化三路向;意欲梁漱溟认为文化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含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其中宗教与文艺属于感性,哲学、科学属于理性;二是社会生活方面,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间所包含所有的生活方法都是生活的内容;三是物质生活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就是使人们维持基本生存的方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梁漱溟从“人生态度”出发提出了人生的三种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社会的问题,三是人与自己的问题。
文化的不同纯乎是抽象样法的,进一步说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样法有着三种:第一种是本来的路向,遇到问题对于前面去下手,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第二种是遇到问题不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得自我满足;第三种是根本取消问题。
这三种路径样法也可称为是“意欲向前”、“意欲调和”和“意欲转身向后”。
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及印度文化分别代表了这三种样法。
梁漱溟认为这三种文化方向都是合理的,人类只有在三种问题都完全解决之后才能享受到完整的幸福。
然后梁漱溟坚持主张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存在一种合适的秩序和正常的进程。
人类应该以第一种文化方向解决第一种人类面临的问题作为开始,在发展第二种文化方向,待第二类问题解决之后,继续发展第三种文化方向。
人类不应该在第一种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之前就关注第二种问题和第三种问题。
西方人近代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他们在物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一直走的是第一路向。
而中国和印度文化过于早熟的转向了第二种和第三种文化路向。
“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天的失败,也并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就在不合时宜。
试述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试述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作者:王文闯来源:《学理论·学术版》2008年第09期摘要:梁漱溟作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会通中西,统领古今,探文化之源,索文化之本,解文化之变,求文化之路,建构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哲学体系,为我们今天重塑文化运作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梁漱溟倾尽全部心力构建他的文化理论体系,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者。
他的文化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加以平等地讨论,肯定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梁漱溟;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18—74—02五四时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陷入危机漩涡之时,中西文化论争激烈之际。
在反传统的文化思潮处于主流态势的学术背景下,把为“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作为人生目标的梁漱溟,以独到的思维体系、方法和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及其关系加以审视,提出了个性鲜明的中西文化观。
正因其文化见解与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指向在某种程度上相悖,使其在众多思想家中脱颖而出,被视为当时国内学术思想界颇具争议的文化人物。
一、梁漱溟中西文化观的论证思路当各家各派为中西文化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梁漱溟没有随波逐流地追随某一派,而是在文化论争的波澜中大胆地提出其对文化的独特见解。
他强调必须在整体意义上以全人类文化为背景进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比较,“把一家文化中的地位、关系、前途、希望统通表定”清晰,并为其在文化总关系中求一个适当的位置。
他首先从文化的概念出发,认为“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即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就是说,文化是由生活决定的。
然后,由生活引出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意欲,认为意欲是生活的决定因素,根据意欲得到满足的程度推出了人生的三大问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问题。
从这三大问题中引出了人类生活的三大路向:其一,向前面要求;其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其三,转身向后去要求。
略论梁漱溟的文化观
略论梁漱溟的文化观梁漱溟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是近现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新儒家的开山人物。
他幼年接受新式教育,以《地球韵言》作为启蒙读本,青年时代思想激进,积极拥护共和制度。
在文化和人生态度上,他曾经一度信奉佛教,后又弃佛皈儒,投身改造社会的实践,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事业。
梁先生在其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首次系统比较了中国、印度和西方三种文化,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以“意欲”为根源,独树一帜地构建了他的文化哲学体系。
一、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提出的时代背景近代中国处于一个动荡的大变革时代,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当时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由对器物落后的反思过渡到对社会制度的反思,进而转向对更深层次的文化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思想学说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孔子之道已不适于今日之社会,所以极力反对尊孔复古,大力弘扬科学民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批判。
全盘西化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梁漱溟就被裹挟于这种如火如荼的热潮之中,高举传统文化的大旗逆流而上,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提出“研究学问,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主张用科学精神和批判态度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急起直追”,走西方人类文化发展的唯一道路。
1917 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写到: “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可见,李大钊反对的是那些假孔子之名行事的所谓“传统”。
他对中西文化持不能简单调和的观点,经过比较分析后指出,“第一文明偏于灵;第二文明偏于肉;吾宁欢迎‘第三’之文明。
盖‘第三’之文明,乃灵肉一致之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也。
”这种“三文明”说启发了梁漱溟,对其构建“文化三路向”说产生了直接影响。
陈独秀虽然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但未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the
reappear in three periods”.This
think that human must live in the way of
the Western culture first and then transform to the way of Chinese and Indian culture.Therefore,the future of the world culture will be
have
to admit that his far—reaching and wise thinking.Therefore,now we need to make
a
further
study
about
his
comparative
our
culture
notion
at
the
basis
of
our
previous’ crisiS
部分包括了他对东西文化特点的比较、对东西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比较。其中“意欲说" 和“人生三路向说”是他在比较的过程中所得出的自己独特观点,也是他比较文化观的 核心内容。还有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解释,也使我们从新认识了孔子和儒家,使他成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观及其实践价值
西, 立足文化 , 关注 社会 人生 , 文化之 源 , 未来 探 开
之 流 。 他 构 设 了 一 个 以 “ 欲 ” 本 体 的 文 化 模 意 为
式 , 以此为 基础 , 出 了 自成 “ 家 之言 ” “ 并 提 一 的 文 化三路 向” 论 。同时 , 又把 自己的文化理论 与 理 他 中国的社会 实际 相 结合 , 出 了乡村 建设 理 论 并 提 努力诉 诸实 践 。在 中 国 文化 史上 占有 重要 地 位 , 在今 天仍有其 理论 转生 的现实 价值 。
l 8
安 阳 师 范学 院 学 报
21 O 1年
梁漱溟 的文化哲学观及其实践价 值
聂 民 玉
( 北大学 哲学系 , 北 保定 010) 河 河 7 0 2
[ 要 ] 漱 溟 作 为 现 代 新 儒 家 的 重要 代 表 , 摘 粱 他构 设 了一 个 以“ 欲 ” 意 为本 体 论 的 文 化 模 式 , 以此 为 基 础 , 出 了 自 并 提 成 “ 家 之 言 ” 文 化 三 路 向 ” 论 。 同 时 , 又 把 自己 的理 论 与社 会 实 际 相 结 合 , 出了 “ 一 的“ 理 他 提 乡村 建 设 理 论 ” 努 力 诉 诸 实 并
梁漱 溟先 生 是 中 国现代 史 上 一 位极 富创 造 性 的思想家 , 是现 代 新 儒 学 的开 山大 师 和我 国现
代哲 学的开 拓 者 和奠 基 人 。他平 章 华 梵 , 通 中 会
界 。这个 外在 的物质世 界是 由所 谓“ 此 的我 ” 前 构 成 的 , 前此 的我” 而“ 又是 由“ 在 的我 ” 现 产生 出来 的 。因此 , 梁漱 溟认为 ,尽 宇宙是 一生 活 , “ 只是 生 活 , 无宇 宙 。[5就 这样 , 漱 溟 建构 了 自己的 初 ”1 ] 梁 生 命“ 欲” 意 本体 论 , 以此来 解 释文 化及 其 发 展 并 轨 迹 。梁 漱溟 的结 论 是 : 生命 是 文化 的 归宿 和 原
近五年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研究综述
近五年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研究综述近五年来关于梁漱溟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对其东西文化观的研究逐渐具体化和精细化,主要涉及其东西文化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内容及其特征和对其东西文化观的评价等方面。
这些成果丰富了研究面向,但大多是就事论事,忽视了其文化观提出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把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置于东西文化论争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或许会得出更为清晰的认识。
标签: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研究综述梁漱溟(1893—1988),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近代新儒家的开创者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儒家”〔1〕。
学术界对梁漱溟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特别是在200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之际,相关总结性专著大量出现。
如郭齐勇《梁漱溟哲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民盟历史人物》(群言出版社,2011)、艾恺、王宗昱《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景海涛《梁漱溟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马勇《民国名士系列:中国圣雄梁漱溟传》(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马东玉《梁漱溟传》(东方出版社,2008)、佟自光《飞扬与落寞:梁漱溟孤独思考》(东方出版社,2006)。
这些专著均对梁漱溟的生平及其著作给予较为详细的介绍,肯定了梁漱溟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文化思想史方面的地位。
200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梁漱溟全集》(8卷本),对于了解先生生前学术、文化思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进一步推动了对梁漱溟文化思想的研究。
现主要整理近五年来研究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相关论文,以窥探学术界对其文化观研究的相关动态。
一、梁漱溟东西文化观产生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梁漱溟的思想渊源十分复杂。
王宗昱认为,梁漱溟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础包括:唯识学、宋明心学、柏格森哲学。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docx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未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应有的支持。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完全借鉴西方理论无法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理论的依据,而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又不能胜任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的任务。
梁漱溟先生的哲学文化观,在当代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的复杂文化背景下,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对待文化的模式。
一、当代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当代文化建设中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理论上,当代文化建设中缺乏本体论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西方文化的位置尴尬问题。
(一)文化哲学本体不确定对文化哲学本体问题探寻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以文化哲学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文化现象存在的基本依据。
当前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建设面临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状况,主要有西方文化哲学本体论支撑的文化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观,二者单独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依据都是不合理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观仍然没有形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是本文倾向于此种界定,即“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949年之前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与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相适应的并历史积累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哲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各种规范制度等等,这是广义而言;狭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形态,或说理论形态,或说观念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既应该包含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还要包含近代学者的贡献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包含文化建设的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困难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在继承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儒释道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贡献等,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和评价不一而足。
梁漱溟的文化观再理解
梁漱溟的文化观再理解梁漱溟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位巨擘,在文化理解上留下了深刻的贡献,是值得我们仔细去品味和领悟的。
梁漱溟的文化观再理解,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其思想贡献的认识,还可以启迪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展望。
一、文化的本源和定义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根本,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精神基础。
文化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
文化是由人们创造而产生的技术、艺术、道德、宗教等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然而,梁漱溟认为文化必须承认其历史的变化、相对性和人的主观创造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基于中国古代文明的遗产,它丰富多彩,并积累了非常雄厚的人文智慧,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固守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需要以包容与批判的精神,适时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评估和新的创造。
二、文化自觉的价值通过对文化本源的思考,梁漱溟认为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激发人们的自觉意识。
作为一个民族,如果要实现独立和自主发展,必须具备自觉意识,逐渐摆脱外国文化的侵略和影响,发掘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文化自觉意识必须来源于文化自信。
如果一个文化不能自信,它就不可能自觉,甚至更无法创造出继续发展的力量来。
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往往是相互促进的。
三、文化的适应和开放同样的,梁漱溟认为文化适应性和开放性才是更具有实际价值的文化观。
文化是一个连续变化为主的历程,一个逐步解放自己意识和开展自己实践的历程。
它必须依据当前的社会环境、时代发展和外界文化的影响进行调整和变化。
文化的开放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国文化,而是在吸收它们的优点的同时,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文化,时刻保持开放的态度和主动。
因为只有真正的开放和适应,才能够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为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做出贡献。
四、文化的理性和实践除了上述的观念,梁漱溟将文化视为一种具有理性的实践。
在对文化进行价值评估的时候,必须具备前沿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以及更多系统性的认识。
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的开题报告
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的开题报告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先驱”。
梁漱溟的思想涉及伦理、哲学、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比较文化观。
这一观点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重点阐述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
一、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的形成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之中,国人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
梁漱溟在此时提出了“比较文化”的观点,试图通过对比不同文化,寻找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他也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借鉴,从而实现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二、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的主要内容1.文化是一种生命体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种生命体,具有生命的活力和变化的能力。
文化可以通过比较和交流得到增强和进化,而在与其他文化的对接中,中国文化也遭遇到了诸多挑战。
梁漱溟要求国人要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文化,才能够让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的生命,并迎来春天的到来。
2.比较是一种方法梁漱溟认为,比较是一种寻找问题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比较,才能够得到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寻找到文化的本源。
他也强调,比较不仅仅是在发现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要注意寻找文化之间的共性和相通之处。
3.传统和现代的相互比较梁漱溟认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对比中,需要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虽然有着不足之处,但是也需要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并结合现代的情境,创造出符合现代需求的文化。
4.文化相互借鉴梁漱溟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的机会和必要。
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完全强加给别人,并否认其他文化的存在是徒劳的。
只有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结合本国的文化特色,才能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并提升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
三、结语综上所述,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和广阔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化的本质和重要性。
论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及其价值
4 . 0.
张梅:论 梁漱溟早期 的中西文化观及其价值
陈 独 秀说 ,他 是 为释 迦 牟 尼 、孔 子 打抱 不平 而 来 的 。1 1 9 8年 ,梁漱 溟在 《 北京大 学 日刊》刊 登 《 征 求研 究东方 学者》之后 ,就被 视为 反对 “ 欧化派 ” 的代表 人物 ,使得 “ 欧化派 ”把 他定性 为 “ 守主 保 义者” 。其实梁漱溟并非是反对西方 文化 ,而是反 对 “ 反东方 文化 ”的 。他 曾反驳把他 说成 “ 保守派 的人士:“ 照这样说来 ,然则我是他们的障碍物 了 ! 我是 障 碍 他 们 思想 革 新 运动 的 了 !这我 如 何 当 得
界 和 生 活 都 是 “ 尽 的 意 欲 ” 的 延 展 。 按 照 梁 漱 溟 没
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11 9 7年 1 0月,梁漱溟初到 北大 时,对 蔡元培 、
收 稿 日期 :2 0 .6 1 090 -0
作者简介:张梅 (92 ) 18 一 ,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 义哲 研 学当 代发 展研究。
文化。
受 了这 一思想 ,认为宇 宙和生活正 是活生生的 生命
表 达方式 ,世 界上的万 事万物无非 是生命不尽 的绵
延 ,而 宇宙 、生活和生命 的根本就 是意欲 ;意欲 的
另一个来源 是佛教 的唯识 宗,梁漱溟用 唯识宗 的一
些 思想来表达 和拓 展 自己的意欲概念 ,认为整个 世
这些问题。
一
的说法 ,宇宙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一 事又一 事的相 续,形成这种 “ 相续 ”的原因是人们不断的用 “ 、 眼
耳 、鼻 、舌 、意 ”这些 工具去探求和 追寻 ,而指挥
试述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试述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梁漱溟作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会通中西,统领古今,探文化之源,索文化之本,解文化之变,求文化之路,建构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哲学体系,为我们今天重塑文化运作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梁漱溟倾尽全部心力构建他的文化理论体系,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者。
他的文化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加以平等地讨论,肯定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标签:梁漱溟;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五四时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陷入危机漩涡之时,中西文化论争激烈之际。
在反传统的文化思潮处于主流态势的学术背景下,把为“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作为人生目标的梁漱溟,以独到的思维体系、方法和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及其关系加以审视,提出了个性鲜明的中西文化观。
正因其文化见解与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指向在某种程度上相悖,使其在众多思想家中脱颖而出,被视为当时国内学术思想界颇具争议的文化人物。
一、梁漱溟中西文化观的论证思路当各家各派为中西文化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梁漱溟没有随波逐流地追随某一派,而是在文化论争的波澜中大胆地提出其对文化的独特见解。
他强调必须在整体意义上以全人类文化为背景进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比较,“把一家文化中的地位、关系、前途、希望统通表定”清晰,并为其在文化总关系中求一个适当的位置。
他首先从文化的概念出发,认为“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即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就是说,文化是由生活决定的。
然后,由生活引出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意欲,认为意欲是生活的决定因素,根据意欲得到满足的程度推出了人生的三大问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问题。
从这三大问题中引出了人类生活的三大路向:其一,向前面要求;其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其三,转身向后去要求。
以三大文化路向说为依据,对东西文化进行考察,比较各文化的特异色彩及其根本精神的差异,最后对世界未来之文化进行预见,并提出在文化问题上“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
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审视
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审视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学家,其文化哲学对于中国现代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思想是体制之重,文化之盛,倡导中西文化之融合与交流,并主张思想与民本的理念,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梁漱溟思想的现代审视也愈加重要。
一、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梁漱溟的文化哲学主张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
传统文化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了智慧和道德基础,而市场经济则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存续和发展的可能性。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梁漱溟主张要将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相结合。
他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现代化进程,文化都必须是第一位的,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根基,没有文化的现代化是没有意义的。
而现代化,也在推进着文化发展的进程,文化发展也未必必须以传统为基础。
三、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梁漱溟强调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协调统一。
他认为只有在集体和个人之间达到一种合理的关系,才能够实现社会、国家的长远发展。
同时,要讲究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的平衡,不能过度侧重个人自由而破坏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梁漱溟也关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在现代科技的前提下,应该让传统文化发挥其价值,更好地满足科技发展中的人文需求。
这意味着,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在现代科技中得以体现和应用。
五、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梁漱溟也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文化体系,支持对自然生态的维护和提升。
这也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基础。
总体而言,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是强调儒家思想为主体、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文化,为中国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并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时代是不断变迁的,梁漱溟的文化哲学现代审视也愈加重要。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一开始,我就被梁先生的大胆给惊到了。
他就这么直接地把东西文化拎出来,要剖析个明白。
这感觉就像是把三个性格迥异的家伙放在聚光灯下,让大家好好看看他们到底有啥不一样。
梁先生讲西方文化,那是一种充满活力、积极向外探索的文化。
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探险家,满世界找宝藏,不断地征服自然,发展科学技术。
西方人的这种精神,让他们在物质文明方面一路狂飙,各种发明创造,像火车呜呜跑、电灯闪闪亮,这些都是他们向外求的成果。
再说到中国文化呢,那可就是另一番风味了。
中国文化就像一个老中医,讲究的是调和,是一种向内的修养。
咱们中国人不太热衷于征服外面的世界,而是更关注自己内心的平和,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咱的儒家讲仁爱,讲道德修养,都是从自己内心出发,去影响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
就好比一家人在一起,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尊重,这就是中国文化在生活里的体现。
而印度文化呢,梁先生说那是一种向后看的文化,有点像一个超凡脱俗的僧人,一心想着解脱。
印度人对现世的苦难看得很透,他们觉得人生就是一场苦旅,所以想要从这种苦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更高境界。
梁先生的这种比较可太有意思了。
让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就像是一个大杂烩,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元素到处都有。
有时候我们拼命追求物质享受,这是西方文化在作祟;有时候我们又会静下心来,和家人朋友享受宁静的时光,这就是中国文化在我们血液里的体现;偶尔可能还会思考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高深问题,就有点印度文化的影子了。
读着读着我也有自己的小想法。
梁先生的这种划分虽然很清晰,但现实中的文化肯定比这要复杂得多。
就像我有个朋友,他是个科技达人,满脑子都是西方那种创新的想法,可回到家对父母那叫一个孝顺,这又是典型的中国文化。
文化在每个人身上都是相互交融的,很难分得那么清楚。
而且啊,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越来越多。
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西方文化也开始对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智慧感兴趣。
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摘要:梁漱溟以“意欲”作为文化论述的切入点,由对待“意欲”方式的选择而形成不同的生活路向、生成不同的文化形态,建构了其独特的文化理论体系。
他秉持多元文化主义的立场,提出“世界文化三大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从宏观的理论视野比较了中国、西方、印度三大文化体系,于西潮涌动之际探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文化个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反思其说,不仅有利于理解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曲折展开的历程,而且有助于预判中国文化的未来及其价值。
关键词:梁漱溟意欲中西文化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现代性的入侵使中西之间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冲突日益加剧。
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不断失败的命运促逼着国人对于中西文明的讨论与反思由器物和制度层面,进一步深入到文化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因国家民族的危机而成为众矢之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步履维艰,日益陷入困境.怎样使中国文化的发展摆脱困境,适应时代潮流,便成为中国思想界主要的问题意识。
“五四”时期因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中西文化之争(实质是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已然成为近现代中国思想界激烈争论的核心。
当时,中西文化的论争主要存在着三种派别:一是主张全盘西化的“西化派”;二是主张回归传统的“国故派”;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折中派”。
“西化派”与“国故派”在中西文化的争论上主要是就孰优孰劣的层面展开,两派各持一端,都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极端性。
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梁漱溟,秉持文化守成主义的立场,一方面拒斥西化派的极端主张,认为文化是一综合的整体,通盘的西化不仅要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且要输入西方的伦理思想,这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是难以实现的。
另一方面他也否定了“国故派”的顽固立场,认为其只是“陈旧古董”,无法也无能与西方文化相互拮抗[1]22。
同时,针对当时的调和折衷派的主张,他认为那“只能算是迷离含混的希望,而非明白确切的论断”[1]21。
他主张另辟蹊径,由对“意欲”的态度作为根本切入点,提出了“三大文化路向说”等体系性的文化理论,并力图从这一理论体系出发,来观照中西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
梁漱溟论中国文化
梁漱溟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要义》一谁认识中国文化?谁认识中国文化?过去的中国人,大约不易于认识。
因为他处在局中,又缺乏其他不同文化的对照。
在当初那时,围绕着中国的一些邻邦外族,原没有我们的文化高明,我们当然就有一种自大的心理。
因而中国人几千年来在被近代西洋文化严重打出之前,一直是为这自大心理所蔽的。
到了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以后,与近代西洋文化见面,有了比较对照,似乎可以引生自觉;但又被它严重打击,茫然无措,陷于过分自馁。
直到今日,全国有知识的人,若问他中国文化的短处何在,都能说出许许多多;若问他中国文化的长处何在,则不免口嗫嚅而心踌躇了。
他至多说中国文化过去的光荣,过去的价值,然而这有什么意义呢?凡为此自馁心理所蔽的人,一样地无法认识中国文化。
想要认识中国文化,必须对于人类过去的历史,未来的前途,能有全盘观测,而寻出中国文化在那里面的位置,庶乎于其长短得失才有个分数。
然而此岂易言呢!以我个人的阅历,似乎外国人(尤其西洋深醇的学者)倒比中国人能认得出中国文化的特异处,能领会中国文化的价值。
此其例甚多,且不枚举。
至于中国人里面,既不自大,又不自馁,心里较得其平者,非无其人,但多未必能说明其自己所见。
虽不能自明其所见,而同他讨论这个问题,是很好的——一定很通达的。
这种人的年纪,总要在四十岁以上或其左右。
因为他一面得见今日的世界;一面亦赶上看见一点老文化,赶上参加新旧剧烈变化的正好时候。
并且在人生欣戚甘苦上多有一些嗜受咀嚼与反省。
——这是认识文化所必需,而为年纪在三十以内的人所不容易有的。
年纪在三十岁以内的人,虽不及有许多老当见识,然而如果他寿命长的话,还有好运气在后边。
因为历史的演变,今日正好进于一新阶段。
这新阶段即自中国抗战开始,而世界第二次大战亦于此发作。
由抗战促进了中国人的自觉,并展开了新中国的前途。
而世界二次大战则加紧了人类历史的转变与文化改造,可以从侧面助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中国人今后一天一天将逐渐认出其固有文化的面目,不再“如堕五里雾中”,是没有疑问的;今后世界上人都将晓然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在人类文化中的意义,是没有疑问的。
梁漱溟中国文化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启示
梁漱溟中国文化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启示民主是当今社会的总体趋势,民主观念的基本内涵被人们所重视和认可。
中国在探索民主发展的道路上不能脱离传统文化,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借助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探究中国文化和民主的关系,给当代中国民主建设提供启示。
标签:民主观念;梁漱溟;中国文化思想前言当今世界民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很多国家都以本国的民主化程度作为对外宣传的明信片。
欧美国家自不必说,几百年的现代化发源于此,工业化、科技化、信息化、民主化领先全球。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也备受瞩目,各国都在适合本国国情的前提下探索着自己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主化,亨廷顿提出的第三波的概念,现在正引领全球的民主化进程。
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等,都可以看作是这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延伸。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中国的发展一直被世界广泛关注。
不管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作用都不可小视。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狂飙猛进了三十多年,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很多现实问题日益出现,中国的民主化水平常常被他国质疑,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打算。
西方国家总批评中国不是民主国家,口口声声说共产主义体制的中国是专制独裁国家,没有民主也不可能有民主。
实际上,中国不是没有民主,只是缺少西方国家定义的民主,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主思想,只是中国的民主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思想有出入。
而且,民主本身没有价值取向,民主只是手段,民主的目的是自由和人权。
民主的发展不能脱离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环境和传统。
中国有民主,有的是和自己的文化传统、民众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东方文化色彩的民主。
西方对中国式民主认识的分歧不在于中国是否有民主,而在于中国是要发展西方式民主还是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的中西文化观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的中西文化观柴文华赵菲菲(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贯穿着他的中西文化观。
其基本理路首先是肯定西方文化的长处,其次是揭露中国文化的短处,再次是在中西文化的比较、西方文化转变的剖析中肯定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生命力。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更多强调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这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
中西文化融合论是综合创新的雏形;中、西、马的融合是综合创新的成熟形态;面对当代问题,在综合创新基础上提出原创性的解决方案,是综合创新的理想形态。
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伦理本位,这是符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本来面目的。
梁漱溟试图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行乡村建设和社会改造,这基于他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格外重视。
尽管梁漱溟基于中西文化融合论的某些乡村建设理论已经过时,但他提示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不会过时。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西文化观中图分类号:B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5-0032-005作为“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叩啲现代大儒,梁漱溟是一位宁折不弯、知行合一的典范。
他不仅是理论家,而且是实践家,把自己的价值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积极从事乡村建设活动。
他的乡村建设理论是对哲学、人生、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多维度思考冲西文化观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文化观是有越化的斟碗,中西文峽即对中西文化的斟看法。
的乡村建趣论虽见于不少散篇,但集中体现在《乡村建设大意》(1936年初版)、《乡村建设理论》(1937年^版)等书中。
前者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后者显然视野更为广阔、理论更为完备洛为深入。
当然,相總想在其彳》^如《中国文化要义》中也有体现。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充满了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以及由此体现的基本观念,其主要理路按照他自己的概括,即“对于西洋文化的优点先阐明无遗,东方的不行处说个淋漓痛快;然后归折到东方文化胜过西洋文化之处”㈤3。
试论梁漱溟与东西文化观
试论梁漱溟与东西文化观张彤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出现了“东西文化”这类名词,但是对其概念十分模糊,梁漱溟通过对金子马治、李大钊等人文化观见解的不同提出了自己的东西文化观。
在科学色彩、民主、人生路向等方面对东西文化进行比较,细致分析了东西文化的差异。
本文通过分析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形成及其对待东西文化的态度,探析在当今对待不同文化时我们应如何理性对待。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漱溟曾将自己一生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西方功利派、佛教出世主义、儒学。
所以对梁漱溟先生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这三个主要的领域,诸如对于其佛教思想的研究,东西文化哲学观点的探讨,以及中国近代的社会化运动等都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其中对于其东西文化观的研究也是以研究其思想为主要切入点,本文主要就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做出具体评价,结合其“三路向说”进行初步探讨。
1 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形成“东西文化”这类名词提出的时间很早,说的人也很多但却没有确切的概念,在着手研究东西文化时首先遇到了研究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以为这问题还远的问题,梁漱溟指出了当时世界的现状,即几乎世界上完全是西方化的世界。
就东方国家而言,能接纳西方化且运用自如的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持续稳定发展,来不及接纳西方化的国家结果以武力强占。
清末以来,思想界大致是顺着器物-制度-文化来寻求中西碰壁后中国的解决之途的,梁漱溟也是这个文化根源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中国开始只留意到西洋的火炮、铁甲、声、光等的奇妙,至甲午之役后,海军全体覆没,又提倡废科举、兴学校、建铁路、办实业等。
之后又着意到政治制度上面,所以有了立宪论和革命论两派,最后提出思想改革,即文化运动。
梁漱溟认为改革的根本在于伦理思想,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的逐渐渗透,是否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彻底打到,这正是当时急于解决的,因为例如日本当时很早就采用了西方化,朝鲜、印度等被西方国家用武力所征服,中国却还算是自己可以自选道路的,对东西文化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十分急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弊病的根源不过就在于文化失调。
所谓文化,不过是某一民族的生活方式罢了。
其文化的意思大抵可理解为“文明”。
人类生活方式可分为三种:向前面要求;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转身向后去要求。
在梁看来,第一种指的就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由此产生了“赛恩斯”和“德谟克拉西”的文化。
其特征有三:征服自然、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
第二种指的就是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
他认为,中国人走的路根本上就与西方不同,如果我们不与西方接触,中国再过三百年、五百年,也不会有火车、科学和民主精神的产生。
如果是同一条路,我们只是走得慢,那么究终会走到西方所到达的地点,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就像一个聪明的孩子,身体发育未全,而智慧早开了。
由其智慧凿开,转而抑制了身体的发育,身体发育的不健全,最终导致了后来智慧也发展得不好。
这就是所谓的“理性早启,文化早熟”。
中国文化根本弊病就只是“文化早熟”,但有五方面的表现:有时形式上表现幼稚,如人与人之间的隶属关系;老衰,因历史太久而机械僵固积重难返;不落实,即是不现实,中国文化从心从礼出发,有时理想多于事实;落于消极再没前途,中国文化理性早启,积极于理而消极于利;暧昧而不明爽,如宗教、阶级等问题,中国似有似无,并不明朗。
中国文化最大的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机会,多少情感要求被压抑被抹杀。
中国文化个性为: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世界上的古老文明或夭折或转移或失去独立自主,唯独中国自创的文化能独立存在至今;中国文化能在不动摇其根基的前提下,包容吸收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有伟大的同化力,能吸收外邦邻族,融汇成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北至西伯利亚,南到南洋群岛,东及朝鲜日本,西达帕米尔高原,甚至影响到欧洲。
梁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
所谓“伦理本位”就是指整个社会各种关系都一概家庭化、伦理化,人与人之间一切都在伦理关系中联系起来,阶级色彩不浓厚。
这种伦理本位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社会方面:对于中国人而言,人生美满即是家庭关系无缺憾。
由家庭关系推广而成的家族、亲戚、同乡、师徒、朋友、同僚甚至君臣、官民的关系,都可比之于父子兄弟。
第二,经济方面,财产依据伦理亲疏和财产大小为人共有,在经济上彼此照顾,相互负责。
第三,政治方面,中国人只知有君臣、官民的关系,而不识国家团体,国家政治被家庭情谊化,比如称地方官为父母官。
伦理关系存在诸多不足,最大的一点就是成就了中国人的散漫。
伦理关系把人联系在一起相互负责,只是消极的有所保障,而非积极进取。
梁先生还认为,中国没有西方的阶级对立和垄断,有的只是“职业分途”。
所谓职业分途就是指社会上士、农、工、商只是不同职业,尽管社会中有贫富之差,却无阶级差别。
因为中国很早就土地自由买卖,遗产均分,因此中国的土地未曾被垄断,没有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
又由于中国工业不发展,经济也没有垄断,没有产生资产阶级。
因此,中国没有尖锐的阶级矛盾。
从政治上说,官职不世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考试为官。
因此,士也只是一种职业而已。
故无阶级对抗一说。
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相得益彰。
第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人天然地相依为命,自然地巩固了家庭伦理关系。
第二,由于职业分途,士农工商对前途各有所求,贫富贵贱也无定,家族有兴也有衰,财产就不易集中,阶级也不易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是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主要表现为“既非宗教的”又“非国家的”,中国社会秩序不需要此两者来维持,其自身内部有高度的和谐和协调性,所以中国一直以来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由此看来,中国不可能形成阶级,没有强大的外力也不可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与印度的文化,是要使生命成为智慧的。
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共同特点就是要人的智慧不单向外用,也就是智慧不仅仅是用来改造周围的客观世界,更是要让智慧回归人生,用智慧驾驭人生,而不是人生驾驭智慧。
这就是东方学术的根本。
正是因为智慧的不外用,所以生产技术无法进步,社会盘旋不前。
西方学术的产生就在智慧外用,观察分析一切自身以外的东西。
西方文化的发达可归结为两句话: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西方文化特色就是人与物的问题。
生产发展到一定地步,也就是社会化大生产,要考虑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考虑的问题。
到最后就要回过头来考虑人与自身的问题,就是印度文化,否定人生,追求最后的解脱。
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日的失败,也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是不合时宜。
不久的将来中国文化必将复兴,并成为一种世界文化。
因此,我们一定要保存并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团体组织来补中国的不足。
既然中国问题是文化问题,那么教育更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的功能。
这些要从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做起。
梁先生对三种文化的划分是否尽善是否武断有值得考虑之处,但是他当时能提出如此见解已经需要过人的勇气。
因为在当时,由于中国的境况,绝大多数的人批孔、摒弃传统,推
崇西学、西化是主流。
就算有人不以中国传统为耻,也不敢站出来为中国传统、为儒家文化说话。
尽管受到很多人的非议(包括胡适等人在内),梁先生从未改变自己的立场,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批林斗孔”运动中,他也坚持认为要客观评价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
参考文献: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于青等编《东方圣哲——梁漱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张传燧编《中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李凌己编《梁漱溟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