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重点要点整理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摘抄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摘抄1.如西洋人宴客,自己坐在正中,客人反在他的两旁。
尊贵的客人,近在左右手;其他客人便愈去愈远。
宴后如或拍影,数十百人皆为自己作陪衬,亦复如是。
中国则客来必请上座,自己在下面相陪,宴席之间,贵客高居上座离主人最远;其近在左右手者,不过是末座陪宾了。
寻其意味,我则尊敬对方,谦卑自处;西洋则自我中心,示其亲昵。
——这完全是两种精神。
2.一切宗教都从超绝于人类知识处立他的根据,而以人类情感之安慰意志之勖勉为事。
分析之,可得两点:一、宗教必以对于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为其事务;二、宗教必以对于人的知识方面之超外背反立其根据。
3.宗教这样东西,饥不可为食,渴不可为饮,而人们偏喜欢接受它,果何所为呢?这就因为人们的生活多是靠希望来维持,而它是能维持希望的。
人常是有所希望要求;就藉着希望之满足而慰安;对着前面希望之接近而鼓舞;因希望之不断而忍耐勉励。
4.人类理智有二大见征,一征于其有语言,二征于其儿童期之特长。
语言即代表观念者,实大有助于知识之产生。
儿童期之延长,则一面锻炼官体习惯,以代本能;一面师取前人经验,阜丰知识。
故依理智以为生活者,即是倚重于后天学习。
5.动物倚本能为活,几无错误可言,更无错误之自觉6.说问题都出在人身上,这话并没有错。
但要晓得,问题在人,问题之解决仍在人自己,不能外求。
7.伦理社会这块土地,不适于资本主义之滋生茁长,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若人们在经济上的进取心根本缺乏了,不亦是社会上一大危机吗?这却又从职业分途之一方面,可得其救济。
一个人生在阶级社会里,其一生命运几乎就已决定了。
特别是封建社会为然,而资本社会亦不例外。
农奴固然不能转为贵族,劳工亦难得作资本家。
他们若想开拓自己前途,只有推翻这种秩序,只有大革命。
但在中国这职业分途的社会,便不然。
政治上经济上各种机会都是开放的。
一个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初无限制,尽可自择。
而“行行出状元”(谚语),读书人固可致身通显,农工商业亦都可以白手起家。
解读《中国文化要义》中的理性.doc
解读《中国文化要义》中的理性牛龙龙(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444)摘要:人的心思分为二,一为知,即理智;二为情,情又分为二,一为本能,二为理性。
理性与本能的区别在于是否掺杂私情,有则为本能,无则为理性。
理性是梁漱溟(以下简称梁)理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概念。
本文从理性的原义、梁提出理性的背景、梁眼中的理性、理性的特征、理性的优缺点以及理性的运用六个方面解读《中国文化要义》中的理性。
关键词: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理性前言本文着力解读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以下简称《要义》)中提出的理性。
理性源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自其提出迄今,其已深入中西方稍有智识人之心,然而,对于理性,梁漱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其独到之处在于结合中国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并以理性为其最重要概念,故解读理性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性格,以期以最佳方式为人处世,创造幸福生活。
本文从六个方面解读理性:一,理性的原义为何?二,梁提出理性的背景为何?三,梁眼中的理性为何?四,理性有何特征?五,理性有何优缺点?六,如何合理地运用理性?一理性的原义因为梁提出的理性是相对于理智的,故需将理智的原义附于其后。
(一)理性1修养品性。
《后汉书·六七》《党锢传序》:“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岩佚,甚其所舆,偏其所私”①2①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能力(与感性相对)。
②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②3①intellect-power of the mind to reason and acquire knowledge (contrasted with feeling and instinct)③②reason-①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026-2026.②现代汉语词典.上海:商务印书馆,2008.774-774.a:power of the mind to think understand form opinions .etc.b:one’s/sb’sanity.c:what is right or practical or possible common sense or judgement.①(二)理智1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著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於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有着的观点并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进行,虽违犯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于个别判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弥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横跨出来,原都本於惟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征,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够辨认出这许多特点,虚不外踢从一处而去;许多特征横跨出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征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于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一、理性早启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徵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徵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征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征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 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 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 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 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因中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 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 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 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 空间巨大, 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 复杂多样, 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 景色秀美,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1. 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 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陇西, 南到广西, 北到长城唐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咸海,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 南到南海元代疆域: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清代疆域: 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4. 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作者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北京。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然而他希望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自己的行动而运动的人”。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是他不变的口号,因有《中国文化要义》之著述以求教于国人。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共有十二个章节,讲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每一个特征至今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与反思。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于中国缺乏集团生活,从而导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我们以道德代替宗教来治理社会。
由于本人的能力与时间有限,无法通读全文,只能截取前六章来阅读,其中一些文化特征让我印象深刻。
谈及几点来表达一下个人感受。
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及其深刻家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家庭来作为一个单位,以家族的联系程度来分析彼此之间的亲疏远近。
文章指出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中国人常常将社会比作一个大家庭,这样一个大家庭就是有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
如果你一和某一人恰好都是同一个姓氏,拉近彼此距离的最好说法可能就会说“五百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呢”。
在中国文化的第十三特征:孝的文化中我们应该也能分析出家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也许也是靠家庭制度的传承。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在作者总结民族品性中,第一条即提到“自私自利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这就是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的表现。
直至现在,在中国社会这些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公交车站,地铁站,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很少看到自觉排队有秩序的乘车;多少人曾形容中国人一人在外成龙,三人在外成虫。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是世界皆知的,可却为何如此呢?难道就真的是因为中国人多吗?1882年年,美国国会通过有史以来第一个明文排斥单一种族移民的歧视性条文“排华法案”,该条文禁止华工入境,拒绝外籍华人取得美国国籍。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重点要点整理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重点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此所云中国文化1、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都是文化 2、狭义的文化:文字、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 3、文化的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4、中国文化: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吾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讨论)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1、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2、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3、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文化(四大文明古国),或者已夭折,或者已转易,或者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4、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5、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泛博中华民族。
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亦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6、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7、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三、试寻求其特征1、为寻求中国文化之精神所在而做的工作①将中国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被人指说的那些特异处,一一寻找而罗列起来②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它的来由。
先后摆布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便是寻到了家 2、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份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
若分析之,又可指出两面:一面是感觉力迟钝,一面是活动力减低 3、中国文化的三大特征①广土众民(第一特征) 有一种伟大力量蕴寓其中,但不知②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第二特征) 为何 (第四特征)③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第三特征)4、中国文化的两大古怪点①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后两千年的中国,居然不见进步之可怪(第五特征)从社会史上讲,竟难判断它是什么社会之可怪②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罗素:“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第六特征)5、严几道译《社会通诠》,根据其说来看中国的感受:①长期停滞之可怪②难于判断中国究竟在社会史上哪一阶段③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
中国文化要义每章要点总结
中国文化要义每章要点总结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复杂的文化之一,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语言、宗教、哲学、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建筑、服饰、食物等。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的要义进行总结,并按照章节进行拓展。
第一章:语言文化要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方言和语言。
汉字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文字系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独特的象形意义。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包括了丰富多样的口头语言、成语、俚语等。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民族认同的象征。
第二章:宗教文化要义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中国的宗教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和道德指导的作用。
第三章:哲学文化要义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生活和社会治理的智慧。
中国哲学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艺术文化要义中国艺术文化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剧、舞蹈等多个方面。
中国绘画和书法强调意境和笔墨的韵律美,音乐和戏剧强调和谐与平衡。
中国艺术注重表达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以及对自然和人类世界的观察和表现。
第五章:文学文化要义中国文学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的文学之一。
中国文学以古诗词、古文、小说等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文学强调意境和修辞的运用,善于通过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哲理。
第六章:建筑文化要义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对称和平衡。
中国古代建筑以宫殿、庙宇、园林等为代表,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第七章:服饰文化要义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传统的中国服饰注重色彩、纹样和细节的设计,反映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 常利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梁漱溟(1893—1988)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而且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更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梁漱溟在其自述中多次强调“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是他的两句口号。
他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而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
在我的阅读印象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和《中国文化要义》四书是他在20世纪前半期探寻中国问题之解决、民族国家之出路的重要思想结晶,尤其是后两书更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他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历史影响和时代意义的学术经典。
正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的自序中指出的:“因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先认识此一问题。
中国问题盖从近百年世界大交通,西洋人的势力和西洋文化蔓延到东方来,乃发生的。
要认识中国问题,即必得明白中国社会在近百年所引起之变化及其内外形势,而明白当初未曾变的老中国社会,又为明白其变化之前提。
”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梁漱溟在书中以“中国文化个性殊强”为讨论中心,分别从中国人的家族本位、中国社会的伦理本位、中国的德性礼治传统、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文明中的治道与治世、中国文化早熟的弊病等角度,深入阐发了两千年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且具有“极强度之个性”“高度之妥协性、调和性”,直至“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的要义和肌理。
而且,这一切又都是与西方人“集团生活”的个人本位文化逻辑根本不同的。
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之特殊,正须从“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来认识的,即以伦理组织社会,由此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构造是“举社会各种关系而悉伦理化之,亦即家庭化之”。
而身居此社会中者,每一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也对他负有义务;这样,全社会之人便“辗转互相连锁起来”,无形中“成为一大家庭……得以稳稳行之二千年”。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P10-11中国文化个性殊强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馒侵形成,非从他受。
反之,日本文化、美国文化等,多从他受也。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如法学上所谓法系之特殊,如是种种甚多),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本来此文化与彼文化之间,无不有差异,亦无不类同。
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三、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三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天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入之力最为大。
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抑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由中国文化形成之一大单位:社会,占世界入口之极大数字)。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一大段(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延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北至西。
利亚,南迄南洋群岛,东及朝鲜、日本,西达葱岭以西,皆在其文化影响圈内。
其邻近如越南如朝鲜固无论;稍远如日本如逞罗、缅甸等,亦泰半依中国文化过活。
更远如欧洲,溯其近代文明之由来,亦受有中国之甚大影响。
近代明肇始于七四五六世纪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得力于中国若于物质发明(特如造纸及印刷术等,之传习,以为其物质基础。
再则十七八世纪之所谓启蒙时代理性时代者,亦实得力于中国思想(特如儒家)之启发,以为其精神来源㈨。
P15中国文化的特征一、广土众民,为一大特征;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为一大特征;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为一大特征。
恰相反地,若就知识、经价、军事、政治,一一数来,不独非其所长,且毋宁都是他的短处。
中国文化要义
本学期的社会学文献选读课程,我们学习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
梁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看法独特、深邃、中肯,令我对其钦佩不已,也使我的眼界大为开阔,用醍醐灌顶一词来形容亦不为过。
读完此书,我觉得梁先 生人生中一些不幸的遭遇并不在他的守旧而在于他的超前,也就是所谓“先觉有常刑”,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 “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贯穿起来,原都本於惟 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到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 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求畅达。
一、伦理本位与乡土中国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提到,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所谓“伦理本位”,就是整个社会受着“伦理关系(情谊关系)”、“义务关系”的支配,这种关系始于家庭,并表现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 面。
在社会中,“每一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相当的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
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互 相连锁起来,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
”这就是: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人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以伦理组织社会。
正因为伦理本位社会的存在,夫妇、父子情如一 体,财产才是不可分的,是相与为共的,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亲厚,愈要共,依次递减。
同时亦要看这财产之大小,财产愈大将为多数人所共。
盖无力 负担,人亦相谅;既有力量,则所负义务随之而宽。
正因为伦理本位社会的存在,中国乡土社会才有“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才推崇家族至上,家外 有家的家庭价值取向;才有“礼治秩序”,没有公法私法的分别;才有“长老统治”,才渴望乡土社会“无讼”,才有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社会结构的稳定。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目录自序重印《中国文化要义》自序第一章绪论一此所云中国文化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三试寻求其特征四参考佐证的资料第二章从中国人的家说起一冯友兰氏的解释二反证冯说未尽是三文化之形成及其个性四阶梯观与流派观五申述夙见结束上文第三章集团生活的西方人一中西社会对照来看二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三基督教与集团生活四欧洲中古社会五近代社会之萌芽第四章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一西人所长吾人所短二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三团体与家庭二者不相容第五章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一何谓伦理本位二伦理之于经济三伦理之于政治四伦理有宗教之用五此其重点果何在第六章以道德代宗教一宗教是什么二宗教在中国三周孔教化非宗教四中国以道德代宗教五周孔之礼六以伦理组织社会第七章理性--人类的特征一理性是什么二两种理和两种错误三中国民族精神所在第八章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一何谓阶级二中国有没有阶级三何谓职业分途第九章中国是否一国家一中国之不像国家二国家构成于阶级统治三中国封建之解体四中国政治之特殊五西洋政治进步之理第十章治道和治世一中国社会构造二向里用力之人生三中国文明一大异彩四士人在此之功用五治道和治世第十一章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一周期性的乱二不见有革命三产业革命之不见第十二章人类文化之早熟一中国何故无民主二人权自由之所以不见三民治制度之所以不见四人类文化之早熟第十三章文化早熟后之中国一由此遂无科学二长于理性短于理智三陷于盘旋不进四中国文化五大病第十四章结论一讨究特征之总结二民族性之所由成《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在国外著作方面,文库涵括了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的各个领域构成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作品。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一、西人所长吾人所短 西洋人在团体与个人的问题上面所受教训及锻炼非常多,自然有许多长处团体一面见解的长处 公共观念是一切公德之本 是指国民之于其国,地方人之于其地方,这类的观念。
中国人,于身家而外漠不关心,向来皆缺乏于此。
特别是国家观念非常之薄弱 上海一二八事变巴黎记者行经上海不甚远的地方看见一切无其事然1934德国恢复征兵一位女房东欢喜过度,倒地而死 对比可见,不是天生不同,也不是学校教育不同,而是社会构造、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情操习惯两样纪律习惯多人聚集场面,不用一条一条宣布,而群众早已习惯成自然的纪律消极积极即指不应该做的和应该做的 无论消极积极,必求集体行动起来,敏捷顺利,效率要高 从排队和开会两个小事情中看出西洋人和中国人纪律习惯上的差距探究有差距的原因 不是受教育有无或程度的问题 这些多半不是意识之 事,而是习惯之事 习惯为身体与环境间的产物,而养成于实际生活 中国人生活在倚仗家庭生活之社会,即使他受过大学教育,一样犯这些毛病 西洋人的纪律习惯,不是处于他的文化,而是处于他的武化,即仍然为其集团斗争所锻炼出来的东西 当今学校借种种体育竞赛来训练集体行动组织能力 如何做团体一份子的能力,要素在于团体之牢韧的向心力和耐烦商量着向前的精神中国一盘散沙的情况有限责任股份公司民国七八年以来的学生会乡镇地方之事原因 缺乏对不卑不亢的商量、不即不离的合作的训练关起门来对老婆孩子他便是皇帝出得门来以其和平的天性,以及吃亏哲学,遇事随和,他便是顺民 胡石青先生游历华侨聚居地的见闻华侨无论干哪一项事业都能有表见但这些都是他个人的本领,而非成功于群策群力的组织组织能力缺乏,即政治能力缺乏梁任公先生反诘中国人无政治能力并不是困于专制政体 专制政体不能及的东西比如:鼎革之交、工商业、教育、殖民海外等,均无所表见梁任公《新大陆游记》 中国有族民而无西洋之市民,西洋之市自治为西洋政治能力之滥觞 中国人或受人支配做一个顺民,或者让他做主,众人都依他的独有彼此大家商量合作,他却不会 因在团体组织上不如人,又得不到国家保护,最终还是日本侨民胜利,为当地人所欺 中国人在世界竞争失败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此法治精神西洋人之执法,中国人之徇情在大团体一办公机关中,法治非常重要家庭之间无法用法治,与徇情也情致不同徇情在较大范围内发生,遇事总喜欢托人情,这就是民族品性上的一大缺陷 四点亦可总括与“公德”一词称之。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七大个性
梁漱溟:中国⽂化的七⼤个性梁漱溟晚年梁漱溟谈中国⽂化的时候,常常像谈⼀个有⾎有⾁的⼈,让⼈很容易理解。
你看他在《中国⽂化要义》中,便以“中国⽂化个性殊强”为标题,列出中国⽂化的七⼤极强个性,让⼈深有同感。
七⼤个性是什么呢?先看看下⾯的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有点⼩,我把它拆⼀下,先看前⾯的四⼤个性:第⼀个性就是:“中国⽂化独⾃创发,慢慢形成,⾮从他受。
”这是与⽇本、美国等⽂化不同的。
⽇本⽂化,受之于中国⽂化者很多;⽽美国⽂化,是从英国⽂化那⾥发展⽽来的。
第⼆个性:“中国⽂化⾃具特征,⾃成体系,与其他⽂化差异较⼤。
”关于这⼀点,单从汉字体系的独⽴性,便引发出与其它⽂化很⼤的不同。
遑论伦理思想引发的不同。
说中国⽂化⾃成体系,凡是中国⼈,都容易理解,不必细讲。
第三个性:中国⾃创之主流⽂化绵延流长、数千年没有中断、转变,是世界上独⼀⽆⼆的。
正如梁漱溟所⾔:“历史上与中国⽂化若后若先之古代⽂化,如埃及、巴⽐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主之民族⽣命。
惟中国能以其⾃创之⽂化绵永其独⽴之民族⽣命,⾄于今⽇岿然独存。
”这⼀个性,使得中国⽂化难免出现陈旧的、腐朽的内容,但其厚重历史⽂化中待发掘⽽⽇新的核⼼⼒量,却⾮他国所能媲美——这当然也是⼈类的瑰宝,⽽能否使其粲然⽣辉于新时代,则⾸先需要中国⼈⾃⼰来挖掘。
第四个性:中国⽂化具有伟⼤的同化⼒和包容性。
这是历史所证明的,其深厚⽆⽐的⼒量和作⽤,也是其它⽂化⽆法相⽐的。
对此,梁漱溟称:“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化上同化他⼈之⼒量最为伟⼤。
对于外来⽂化,亦能包容吸收,⽽初不为其动摇变更。
”再看后⾯三⼤个性:第五个性:由第四个性引申⽽出,即“由其伟⼤的同化⼒,故能吸收若⼲邻邦外族,⽽融成后来之⼴⼤中华民族。
”第六个性:中国⽂化从周朝到民国的⼆千年间,停滞不前,⼏乎没有改变。
即便改朝换代或少数民族主政,其主流⽂化始终不变,没有出现欧洲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中世纪那样的⼤变化,也没有出现西⽅从中世纪到⽂艺复兴时期那样巨⼤的变化。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
《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 表作,原书于1949年出版,影响甚大,被一誉为 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本书 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 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 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 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 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 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 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情 理 物 理
西洋
中 国 民 族 精 神 所 在
1.向上之心强
2.为相与之情厚
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向上之 Nhomakorabea,即不甘
于错误的心,即是非之心 ,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 平合理的心,拥护正义的 心,知耻要强的心,嫌恶 懒散而喜振作的心……总 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 ,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 们总称之曰:“人生向上 ”。儒家认为人生的意义 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 实践他所看到的理。
理性
理智
本能
进沿 的 着生 其物 生的 活进 方化 法, 而是
生物
动物
游走求食 定住 ,摄取,自养
……
植物
节足动物
脊椎动物
蜜蜂采蜜
人类(典型)
•
人类由于先天安排不够,即不能走本能之 路,亦即是减弱身体感官器官之对于具体事物的 作用 。于是人类扩大心思作用也就是靠后天想 办法和学习,经藉累次经验,可以化具体事物为 抽象观念而运用于生活,应付问题……这便是人 类依理智为生活即倚重后天学习越走越远……
写 作 特 点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从中国人的家说 起 • 第三章 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 活 • 第五章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 社会 •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 第七章 理性-- 人类的特征 一 理性是什么 二 两种理和两种错误 三 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 第八章 阶级对门与职业分 途 • 第九章 中国是否一国家 • 第十章 治道与治世 • 第十一章 循环于一治一乱 而无革命 • 第十二章 人类文化之早熟 •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后之中 国 • 第十四章 结论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此所云中国文化什么是文化(p1)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所依靠、所享受中国文化的定义大略划取未受近百年影响变化之固有者(百年世界大交通,中国文化受外来影响大)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中国印度西洋同时期的文化,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今岿然独存。
向外:同化他人文化之力量最为伟大向内:亦能包容吸收外来文化,而不为其动摇变更。
后两千年不再有什么改变和进步,似其内部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达到了文化成熟者的境界。
中华文化于四周的影响既远且大东西南北远至:见书本p11文艺复兴以中国物质发明为物质基础启蒙运动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三、试寻求其特征本书尝试进行的工作,就是将中华文化从内在的意义或精神指点出来,使大家明白其故,了然于心。
第一步:罗列中华文化的特异之处,自行将所罗列之观点关联或合并第二步:以一特点为研究入手,经过论证阐述其来由。
中国国大的优劣吸收领邦外族而后融成中华民族。
空间上很大,人口上很多优:不易亡。
即使你敌人攻打必胜利,却无奈我一再退守之后土地仍然广大,人口仍然很多。
资源依旧丰富。
敌人感战线拉的太长了。
劣:不易兴。
幅员辽阔,不容易统一。
领袖不易得人,大团体不如小团体,团体越大,团体中每一份子的责任感越轻微。
感觉力迟钝。
在当时的情况下,北方的省份打仗南方的感受是很轻微甚至会逐渐淡忘的。
活动力减低感觉到问题了没有解决的勇气。
即使行动了活动也不能持久。
奔走活动不是怕被反对,而是怕没有什么反应,当时国内就是如此。
中华文化的特征广土众民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竟在哪里。
一幕按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来,一面又明明白白其力量伟大无比。
真是非常之奇怪呀。
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后两千年的中国,竟不见进步中国只有上古哲学及中古哲学,而没有近古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文献综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与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与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链接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小霞国政2班11080302162013年12月12日《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一、出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二、本书逻辑在《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中,梁漱溟主要是通过总——分——总的方式来论证他的观点,他先是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然后逐步介绍和阐释,在最后一个章节中进行总结。
以下将对梁漱溟关于中国文化的观点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
在梁漱溟看来,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而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极强的个性,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有一种意义在其中,掌握了要义就可以明白中国文化的特征。
其中,他列举了14个中国文化的特征,它们分别是: 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4、明知在文化中有伟大力量,但又不能确实指出力量之所在;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前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7、家族制度在中国全部文化中处于主要地位,根深蒂固,以家族本位为中国社会特色之一;8、中国开化既早,出现很多优秀的物质发明,但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从未产生科学;9、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要求始终没有在中国出现过,也没有形成那样的法制;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是一般国家类型中的国家,属于超国家类型;12、中国自东汉以来就是无兵的文化;13、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14、中国的隐士与中国的文化关系重大。
此外,因为民族品性大多由民族文化铸造而成,因此梁漱溟选择用民族品性的优缺点作为其观点参考佐证的资料。
梁漱溟论中国文化
梁漱溟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要义》一谁认识中国文化?谁认识中国文化?过去的中国人,大约不易于认识。
因为他处在局中,又缺乏其他不同文化的对照。
在当初那时,围绕着中国的一些邻邦外族,原没有我们的文化高明,我们当然就有一种自大的心理。
因而中国人几千年来在被近代西洋文化严重打出之前,一直是为这自大心理所蔽的。
到了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以后,与近代西洋文化见面,有了比较对照,似乎可以引生自觉;但又被它严重打击,茫然无措,陷于过分自馁。
直到今日,全国有知识的人,若问他中国文化的短处何在,都能说出许许多多;若问他中国文化的长处何在,则不免口嗫嚅而心踌躇了。
他至多说中国文化过去的光荣,过去的价值,然而这有什么意义呢?凡为此自馁心理所蔽的人,一样地无法认识中国文化。
想要认识中国文化,必须对于人类过去的历史,未来的前途,能有全盘观测,而寻出中国文化在那里面的位置,庶乎于其长短得失才有个分数。
然而此岂易言呢!以我个人的阅历,似乎外国人(尤其西洋深醇的学者)倒比中国人能认得出中国文化的特异处,能领会中国文化的价值。
此其例甚多,且不枚举。
至于中国人里面,既不自大,又不自馁,心里较得其平者,非无其人,但多未必能说明其自己所见。
虽不能自明其所见,而同他讨论这个问题,是很好的——一定很通达的。
这种人的年纪,总要在四十岁以上或其左右。
因为他一面得见今日的世界;一面亦赶上看见一点老文化,赶上参加新旧剧烈变化的正好时候。
并且在人生欣戚甘苦上多有一些嗜受咀嚼与反省。
——这是认识文化所必需,而为年纪在三十以内的人所不容易有的。
年纪在三十岁以内的人,虽不及有许多老当见识,然而如果他寿命长的话,还有好运气在后边。
因为历史的演变,今日正好进于一新阶段。
这新阶段即自中国抗战开始,而世界第二次大战亦于此发作。
由抗战促进了中国人的自觉,并展开了新中国的前途。
而世界二次大战则加紧了人类历史的转变与文化改造,可以从侧面助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中国人今后一天一天将逐渐认出其固有文化的面目,不再“如堕五里雾中”,是没有疑问的;今后世界上人都将晓然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在人类文化中的意义,是没有疑问的。
《中国文化要义》_读书笔记1000字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作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中国文化要义》全书充满着哲学味,每一个论述都会引出新的问题,并且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各种因素,例如时代、背景、文化等。
读书的过程倒是很好的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对于书中充满的“问题意识”,从大的方面来说,作者毕生思考的两大问题是“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
在作者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中国文化本身,作者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生态度,或对于人生意义的价值判断,在西方和印度都与宗教密不可分,而宗教观念淡薄的中国人,却是靠什么提供人生意义、统摄众人思想的呢?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这一大串的问题会使得你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让你不自然的联想到诸多情况。
当然我们所想的深度远不及作者,但是从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诸多案例,例如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和生活?以及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爱国主义”,这个爱国主义究竟是爱什么?国,政权也。
如果说爱国就是爱政权,似乎政治正确,却又有其他问题,毕竟全中国非党员人数依然不少,既吸纳入党越来越难,那么强求非党员者履行党员义务,便显得过于蛮横了些。
读了《中国文化要义》,明白文化不只是文字、图书、学校,而是涵盖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
书中大量列举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不同,是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中国文化并非落后于西洋文化,只是两者走的是不同道路。
何况我们生为中国人,生来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我们不能盲目地追崇西方的文化和宗教,应该看到中国文化的理性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此所云中国文化1、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都是文化2、狭义的文化:文字、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3、文化的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4、中国文化: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吾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讨论)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1、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2、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3、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文化(四大文明古国),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4、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5、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亦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6、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7、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三、试寻求其特征1、为寻求中国文化之精神所在而做的工作①将中国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被人指说的那些特异处,一一寻找而罗列起来②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它的来由。
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便是寻到了家2、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分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
若分析之,又可指出两面:一面是感觉力迟钝,一面是活动力减低3、中国文化的三大特征①广土众民(第一特征)有一种伟大力量蕴寓其中,但不知②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第二特征)为何(第四特征)③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第三特征)4、中国文化的两大古怪点①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后两千年的中国,竟然不见进步之可怪(第五特征)从社会史上讲,竟难判断它是什么社会之可怪②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罗素:“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第六特征)5、严几道译《社会通诠》,根据其说来看中国的感受:①长期停滞之可怪②难于判断中国究竟在社会史上哪一阶段③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
在法制上,明认家为组织单位(第七特征)6、中国开化既早,而卒为产生科学,又一科学①中国人自古在物质方面的发明与发见,原是很多罗盘针,火药,钞票,活字版印刷术,算盘,造纸②论理和数理,都是科学的根基中国讲论理在周秦之际百家争鸣时,倒还有些,后来竟无人讲起算术虽不断有人讲,亦曾造于很高地步,但终不发达,而且后来亦鲜进步,甚至失传综上所说: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这一问题(第八特征)7、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观念要求①自由:经严几道译成“自繇”二字,其后乃以“自由”二字沿用下来但不能说这恰证明中国过去是封建社会,封建文化中当然没有近代之自由观念自由之要求在历史上始终没有被提出过,足证中国社会之出奇②平等与民主二词亦非中国人所习用者,但平等精神民主精神,在中国却不感生疏虽然如此,却要晓得其所发挥仅至民有与民享之意思即止,而民治之制度或办法,却无人提到✧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第九特征)8、欧洲人眼中所见中国文化之特点①政治之根本法则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二者一致而不分,而伦理学与政治学终之为同一的学问——这是世界所知之唯一国家②此政治与伦理的共同基础,在于中国人所称之“天理天则”,理性于是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③他们看中国所谓天理天则,恰便是他们所说的“自然法”,因而相信中国之文物制度亦与自然同其悠久而不变✧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统治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气氛特重(第十特征)9、中国法系的特点①建国之基础以道德礼教伦常,而不以法律,故法律仅立于补助地位②立法之根据以道德礼教伦常,而不以权利。
各国法律在保障人权,民法则以物权债权为先,而亲族继承次之,此法律建筑于权利之上也,我国则反是(以义务不以权利)③法律既立于辅助道德礼教之地位,故其法常简,常历久不变(从汉代以迄清末不变)10、中国——超国家类型①[德]奥本海末尔《国家论》,中国近于他所谓的自由市民团体②罗素:“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③[美]派克:大意言中国不是一国家,而实为一大文化社会④[日]长谷川:“中国人自二千年之古昔,却早把国家当做‘不必要之恶’了”⑤雷海宗:“二千年来的中国,只能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一个具有松散政治形态的大文化区。
”⑥罗梦册《中国论》:中国一面有其天下性,一面又有其国家性,所以是“天下国”✧认定中国为一特殊之事,不属普通国家类型(第十一特征)11、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中国自东汉以降为无兵的文化”(第十二特征)“无兵”:只有流氓当兵,兵匪不分,军民互相仇视,或因无兵可用而利用异族外兵12、钱穆称中国的文化为“孝的文化”(第十三特征)谢幼伟《孝与中国文化》13、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隐士”这一名词和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物,是中国社会的特产(第十四特征)四、参考佐证的资料潘光旦《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人文史观》庄泽宣《民族性与教育》日寇侵占华北欲继续征服中国时,曾作《支那人心理之研究》✧综合各方所见,得其比较公认的特点约如下:①自私自利②勤俭(人人各有前途可求之自然结界,主要是得之于后天)③爱讲礼貌(此伦理本位的社会彼此尊重对方,相尚以敬让之所演成)④和平文弱(有出于遗传与成于后天之两面)⑤知足自得(一面是由理性早启,一面是由此社会特殊构造之所锻炼)⑥守旧(少有冒险进取精神,其所以必要守旧者,多决定于后天)⑦马虎/模糊(理性早启,与本能接连牵混,对外求知识之倾向乃大为减退)⑧坚忍及残忍(坚忍则显然是向里用力之人生训练出来的,不妨说坚忍亦足引致残忍)⑨韧性及弹性(生命上坚忍力养成之实际表见)⑩圆熟老到(此盖为中国民族品性之总括的特征)✧1、既是中国文化所结之果,在我们论究中国文化要义时,应当把它本原都予抉通2、研究大体以社会人生为主,于外未能照顾周遍✧总而言之,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它为中国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国人之所创造,复转而陶铸了中国人第二章从中国人的家说起一、冯友兰氏的解释✧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关系特见重要,现在就是追问其所以然之故。
冯友兰著《新世论》一书,有“说家国”“谈儿女”等篇,似在解答此问题他大致是本于唯物史观,以一方在产业革命前,一方在产业革命后,彼此生产方法不同来解释的1、凡未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都是以家为本位,是即所谓之生产家庭化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都是以社会本位行其生产,是即所谓之生产社会化2、强调这是两套不同的文化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法→以家为本位的生产制度→以家为本位的社会制度→一切社会组织以家为中心3、两套文化一古一今,而中国正处于如何转入现代化之一过渡时代中二、反证冯说未尽是中国人特重家庭伦理,蔚成家族制度,虽相沿自古,但各时各地亦有变化不用✧第一例:商鞅变法站在国家立场,实行军国主义,奖励耕战,用以对外。
所以必要打破家族,而使个人直接国家,要国家直接掌握人民,其势便不容家庭家族在中间横梗、牵掣而弛散其组织关系✧第二例:瑞士1907年新颁民法重家庭制度。
在其331条以下,特置家权一节,其最重要为家产共有,且于亲权之外并立家长权第三例:苏联①1939.2.24 《莫斯科的转变》:“儿童的教导者实在是家长而非学校”②1943.2.22 桂林大公报:家庭又成了根深蒂固的组织,被认为民族生命的基石③1944.3.5 《纽约前锋论坛报》三、文化之形成及其个性✧中国一直是一个没有经过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传统的风教礼俗,自要与它相适应。
但说不定,也正因为受了风教礼俗的影响1、黄文山在其文化学建设论中,引有吴景超的三句话①同样的生产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内,与不同的制度及思想并存②文化中别的部分有变动,而在其先找不到生产方式有何变动③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之下,却找到相同的制度及思想✧经济虽为根基,但其上层建筑如政治宗教等一切,亦有其作用,且亦影响于经济2、经济不止无片面决定力,而且其势力将随着历史发展而渐减3、“非物质文化”中比较密切适应于物质文化之一部分,可称为“适应文化”——费孝通《社会变迁》4、“文化的原动力,显然在人的自身。
”——米勒利尔《社会进化史》5、机械观错误①却是我们不要以为文化就是应于人们生活所必要来的②必要亦是不客观的③更不可把必要局限在经济这范围6、文化之形成,既非一元的,非机械的,因此所以各处文化便各有其个性,惟个性之强度不等✧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华文化特强的个性之一种表现,而非为生产家庭化之结果,自亦非生产家庭化的社会之通例✧据我们所知,佛教基督教都是家族制度的敌人,本是不相容的,却在传入中国狗迅速被中国化,可见中国家族制度之强度固为何如✧总之,中国人的家是极其特殊的四、阶梯观与流派观1、独系演进论①定义:文化演进各处都循着一条路线,其表现之不同等,便代表此一条路线的各阶段②形成原因:实由十九世纪人类文明之突飞猛进,及达尔文进化论之影响③评价(一些学者):一半猜谜,一半穿凿武断,其方法实在是演绎的主观的↓衍生出批评派/历史派:只求了解某一小单位的真相,注意各别特殊情形,谨慎从事,不敢建立普泛原则理论2、几种迷误见解①把一切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地域,都看成相同的(民族偏见)②对各处社会文化的不同,不容否认时,则持大同小异之说,以为不足重视(毫厘千里,学问不是大同小异)③恒进步论,以为历史总是前进的(有进有退,亦有盘旋)④循序渐进观,曾未意识到有躐等越级,或突变,或尚有他途难料度之事✧生命创进不受任何限制,虽然可能有其势较顺之顺序,却并无一定不易之规律3、我们的见解①人类社会之进化,不外乎是沿着生物进化来的,二者同为宇宙大生命之表现,前者实为后者之继续。
在生物界中,虽不妨有高下之第,却无必进之阶②然而文化界与生物界,亦有大不相同处。
生物界中,种与种是隔的;文化界中,一国一国却是通的。
自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以来,各处文化愈来愈接近,可能最后通为一体4、若把全人类历史作一整体看,前进之大势自不可掩,后又有“新演进论”出现“以我看人类文化前途,正应该把旧演进论之同途同归观念修改为殊途同归就对了。
”5、人类文化史之全部历程:最早一段有些类近,乃至有某些类同,随后就个性渐显。
其间现出几条干路,到世界大交通,而融会贯通之势成五、申述夙见结束上文1、中国非是迟慢落后2、中国已是陷于盘旋不进了中国走上了与西洋不同的路,却又走不出去,遂陷于盘旋不尽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治一乱之循环,而不见有革命,既此盘旋不进之表露“上下交相牵掣,自陷于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