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湿热药

合集下载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主要应用于治疗湿热内蕴所致的疾病。

湿热内蕴是指机体内湿邪与火邪相交相搏,阻滞了正气的运行,导致脾胃湿热,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1.苦参瞿麦汤:组成:苦参12克,瞿麦12克,赤芍12克,以及黄芩12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适应症: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湿疹、痈疽、疮疡等。

2.五味消湿汤:组成:防风9克,苦参9克,瞿麦9克,黄芩9克,连翘9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适应症:适用于痈疮疡肿、浮肿、湿热感冒等症状。

3.竹叶石膏汤:组成:竹叶15克,大葱4根,石膏30克。

功效:清热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痢疾、呕吐、热毒病症等湿热内蕴引起的症状。

4.金银花连翘汤: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蓝根15克,薄荷15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5.海藻泻火汤:组成:海藻100克,连翘20克,瞿麦20克,黄连10克,神曲30克,珍珠母30克。

功效:清热泻火、利湿化痰。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痰火郁滞、便秘、小便短赤等症状。

6.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10克,栀子9克,瞿麦10克,芦荟30克,大黄1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泻火。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口腔疮疡、湿疹、痈疡等症状。

7.大青皮承气汤:组成:大青皮30克,立时茶30克,车前子30克,厚朴15克,白芍15克,白术3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通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大便干结、尿黄等症状。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剂量的使用,并注意是否有过敏现象。

若有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清热祛湿颗粒的功能主治

清热祛湿颗粒的功能主治

清热祛湿颗粒的功能主治功能清热祛湿颗粒是一种中药制剂,通过清热、祛湿的药性,能够调节人体湿热不平衡,达到清热祛湿的效果。

主治清热祛湿颗粒适用于以下情况:1.湿热内蕴:湿热内蕴是指湿气和热气在体内滞留,引发身体不适。

清热祛湿颗粒可以帮助排除体内湿气和热气,缓解湿热内蕴引发的头晕、口苦、口干等不适症状。

2.湿热壅滞:湿热壅滞是指湿气和热气在体内阻塞,引发身体局部不适。

清热祛湿颗粒能够渗透到病变部位,解除湿热壅滞导致的疼痛和不适。

3.湿热痰浊:湿热痰浊是指湿气和热气在呼吸系统中积聚,引发咳嗽、痰多等症状。

清热祛湿颗粒可以改善呼吸系统湿热痰浊的情况,减少咳嗽、痰多等不适症状。

4.湿热泻痢:湿热泻痢是指湿气和热气刺激肠道,导致腹泻、便秘等症状。

清热祛湿颗粒可以调节肠道湿热泻痢的情况,缓解腹泻、便秘等肠道不适症状。

5.湿热黄疸:湿热黄疸是指湿气和热气引发的黄疸症状。

清热祛湿颗粒能够增加肝脏的代谢功能,改善湿热黄疸的情况。

注意事项清热祛湿颗粒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对药物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3.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4.长期使用时需要监测肝功能和肾功能。

使用方法清热祛湿颗粒的使用方法如下:1.根据医生建议,将适量的颗粒放入口中,用温开水送服。

2.成人一次服用3-6克,一日3次。

3.儿童酌减剂量。

4.饭前半小时或饭后1小时服用,避免与食物同时摄入。

5.使用期间切忌大量饮酒。

6.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个人体质的差异,疗程一般为1-2周,可能需要连续服用。

不良反应清热祛湿颗粒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不良反应:1.稀便:部分患者在使用清热祛湿颗粒时会出现稀便,一般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好转。

2.胃纳减退:清热祛湿颗粒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作用,可能导致胃口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

3.皮疹:个别患者在使用清热祛湿颗粒时会出现皮疹,一般停药后会自行消失。

清热燥湿药的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

清热燥湿药的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

清热燥湿药的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一、清热燥湿药的概述在中医药中,湿热是指人体内潮湿炎热的病理状态,常表现为胸闷、口苦、尿涩、便溏、舌苔厚腻等症状。

清热燥湿药是针对湿热病理状态的一类药物,它们可以清热解毒、燥湿利水,帮助调理身体,缓解湿热带来的不适。

二、清热燥湿药的分类清热燥湿药可根据药性、功效等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1 清热药清热药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邪,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症状,如高热、口疮、牙龈肿痛等。

常见的清热药物有: - 青蒿素:清热解毒,广泛用于治疗疟疾。

- 黄连:清热胃火,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胃炎等。

- 石膏:清热解毒,具有退热、消炎的作用。

2.2 燥湿药燥湿药可用于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热引起的症状,例如湿疹、泄泻等。

常见的燥湿药物有: - 茵陈蒿:燥湿利水,可用于治疗湿疹、泄泻等。

- 苦参:燥湿消肿,常用于治疗湿热病变引起的皮肤病。

- 白茅根:燥湿利尿,可用于治疗水肿、尿道感染等。

2.3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集合了清热和燥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多种症状。

常见的清热燥湿药物有: - 黄芩:清热燥湿,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黄疸、脚气等。

- 葛根:清热燥湿,可用于治疗湿热病变引起的头痛、头晕等。

三、用药注意事项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 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湿热病症虽有共同特征,但其病因和病机却各有差异。

在使用清热燥湿药物之前,应首先进行病因病机辨证,确定所需的清热燥湿药物。

3.2 适量用药清热燥湿药物属于烈性药物,使用过量可能导致消耗体液、伤及阴液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时应该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避免过量使用。

3.3 注意药物组方的配伍禁忌清热燥湿药物在配伍时需要注意其相互作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一些药物具有配伍禁忌,如黄连与甘草同用可能削弱黄连的作用,应在药物配伍时慎重选择。

3.4 注意患者体质特点清热燥湿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合理选用。

一些患者体质较虚弱,对清热燥湿药物可能过敏或不耐受,应调整剂量或选用其他药物。

清下焦湿热的中药方剂

清下焦湿热的中药方剂

清下焦湿热的中药方剂
中医一般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称为下焦。

所以清下焦湿热的中药多为能够清除这些脏腑湿热的中药,常见有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车前子、滑石、木通等中草药,以及二妙丸、四妙丸等中成药。

一、中草药:
1、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效是清热燥湿,可以治疗肠道湿热,而肠道也属于下焦;
2、黄柏:性味苦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疗下焦中的肾及膀胱湿热证;
3、龙胆草:性味苦寒,归肝、胆经,治疗肝经湿热下注导致的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瘙痒等,可清下焦湿热;
4、秦皮: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的作用,对下焦中肠道湿热以及肝经湿热下注所导致的湿热痢疾、赤白带下具有治疗作用;
5、苦参: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能够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对下焦中膀胱、肠道湿热证具有治疗作用;
6、车前子:味甘性寒,归肝、肾、肺、小肠经,能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对下焦中膀胱湿热以及湿热泄泻证具有治疗作用;
7、滑石:性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功效是利尿通淋、清热解暑。

主要治疗下焦中膀胱湿热导致的热淋、石淋等病证;
8、木通:性味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功效利尿通淋,主要治疗下焦中的膀胱湿热证。

二、中成药:
1、二妙丸:主要由黄柏末、苍术末组成,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引发的下焦湿热;
2、四妙丸:主要成分为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等,能清热利湿,对下焦湿热也具有一定效果。

能够清下焦湿热的中药较多,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所以如需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以免应用不当,伤害身体。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别名】腐肠,空心草。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肺、胆、大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止血安胎。

【主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疽疔疮,慢性气管炎,肝炎钩端螺旋体。

【成份】含黄芩甙、汉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等【药理】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炎,抗变态反应,轻度升高血糖,增加胆汁分泌、肠管运动,抑制白喉、痢疾、绿脓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致病性真菌,钩端螺旋体,降低血压,镇静,利尿,解痉等作用。

【配伍注意】恶芡实;畏丹砂、丹皮、藜芦;山茱萸、龙骨为使。

脾胃虚寒、气虚、血虚者不宜用。

【配伍应用】1.治暑温初起、胸闷腹胀、呕恶尿赤、湿重于热者,宜与白豆蔻、滑石、通草等药配伍;热重于湿者,当与茵陈、木通、连翘等药同用。

2.治妊娠蕴热、胎动不安,常与白术、苎麻根、竹茹等药共伍。

3.治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多与黄连、半夏、干姜等药合用。

4.治血热吐衄、火毒疮疡,宜与大黄、黄连等药配伍。

5.治慢性气管炎,可与葶苈子、甘草等药同用。

6.治上焦湿热、高热烦渴,每与薄荷、连翅、栀子、叶竹等药合用。

7.治湿热泻痢,常与白芍、黄连、白头翁等药配伍。

8.治上焦火盛、咽喉肿痛,多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药同用。

9.治湿热黄疸,宜与茵陈、栀子、柴胡等药合用。

10.治肺热咳嗽,当与桑白皮、知母、地骨皮、贝母等药共用。

11.治钩端螺旋体,宜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

【古籍方例】方名:普济消毒饮组方:黄芩、黄连各15克,玄参、柴胡、桔梗、陈皮、生甘草各6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僵蚕、升麻各2克。

水煎服。

功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主治:恶寒发热,风热疫毒,头面红肿,咽喉不利,舌燥口渴,颜面丹毒,腮腺炎。

黄连【别名】王连,支连。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泻火燥湿,解毒杀虫。

【主治】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热泻腹痛,消渴,菌痢,吐衄下血,咽喉肿痛,口疮火眼,湿疹,疳积,百日咳,蛔虫病,汤火烫伤。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1. 背景介绍在中医药学中,湿热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常表现为身体疲倦、口苦、口渴、尿黄等症状。

湿热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环境潮湿、感染等。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身体,缓解湿热带来的不适。

2.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原理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主要通过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性对人体产生作用,达到清热解毒去湿热的效果。

中药方中常使用的药材有很多种,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机制。

清热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降低体内湿热的程度,缓解相关症状。

解毒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促进身体的康复。

去湿药:如茯苓、瞿麦、苦参等,具有利尿排湿的作用,可以调理体内湿气,缓解湿热带来的不适。

综合应用这些药材,可以达到清热解毒去湿热的效果,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促进健康。

3.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配方以下是一个常用的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配方:•金银花 20g•连翘 15g•板蓝根 15g•黄连 10g•黄芩 10g•黄柏 10g•茯苓 10g•瞿麦 10g•苦参 10g以上药材按照比例混合使用,可以制作成药物剂型,如颗粒、丸剂等。

4. 使用方法根据个人需要和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以下使用方法:1.煎剂: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煎至药液呈现黄绿色,去渣后可饮用。

每日2-3次,每次100ml。

2.颗粒剂: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粉末,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稀释后口服。

每日2-3次,每次5-10g。

3.丸剂: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蜂蜜或黄酒搅拌均匀,制成丸剂。

每日2-3次,每次5-10g。

使用方法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5. 注意事项1.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方,不可自行使用。

2.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中药方。

3.对中药过敏者禁用中药方。

4.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5.配合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加快康复。

10种健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健脾清热祛湿效果好

10种健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健脾清热祛湿效果好

10种健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健脾清热祛湿效果好1、黄疸茵陈颗粒黄疸茵陈颗粒重用茵陈有着清热、退黄、利湿的功效,辅用黄芩、大黄有着很好的利肝胆湿热的功效,此药有着利湿清热退黄的功效。

现代研究发现,黄疸茵陈颗粒有着很好的改善胆循环的功效,还能排泄胆红素,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肝胆性黄疸,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主要成分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其主要治疗的是水饮停滞中焦导致的水肿等病,此方有着很好的温中化理的功效,主要治疗因为湿邪导致的脾胃运化失常,导致肝阳不足胸胁肋疼痛。

此方有着很好的清热功效,治疗因为湿气化热导致的疾病。

3、夏桑菊颗粒夏桑菊颗粒主要的作用有着祛湿,调理肝脾的功效,里面的夏枯草、野菊花、桑叶为主要成分,可以治疗肝气郁积导致的肝气不调,同时有着祛湿健脾的功效。

对于治疗湿邪侵入肝脾导致的食欲不振,头晕耳鸣。

4、萆薢分清丸萆薢分清丸主要由粉萆薢、石菖蒲、甘草等药材组成,其主要的作用的治疗因为湿邪入体,阻滞导致的脾肾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导致排泄功能失调。

现在研究将其运用在肾炎,泌尿系感染,湿邪导致的妇科病。

5、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主要由陈皮、苍术、白芷、厚朴、广藿香香油等药材组成,其功效是和中理气,调理脾胃,主要治疗的是因为暑湿之邪入侵体内,脾胃功能运化失调,湿邪阻滞脾胃导致恶心呕吐、腹泻。

现代临床将其用于治疗常见的腹泻,感冒,皮肤荨麻疹。

6、三金片三金片中重用的是金樱根、菝葜有着祛风除湿,活血解毒的功效,方中辅用羊开口、金沙藤、积雪草可以清热祛湿,通淋利尿,此药有着通淋利尿,清热祛湿的功效,现代研究将此药临床上治疗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路感染以及尿痛、尿涩。

7、癃清片癃清片重用泽泻、败酱草清热凉血,除湿利水,辅用车前子、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有着通淋利尿,祛湿的功效,现代研究确定了成分对治疗前列腺炎有明显效果,所以临床上主要将其用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尿路感染时使用。

去湿热的中成药有那些

去湿热的中成药有那些

去湿热的中成药有那些关于《去湿热的中成药有那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湿会比较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起居和工作中,假如长期性定居在寒湿的地方,是非常容易造成体内湿热集聚的,假如寒湿不可以立即从人的身体内排掉,肠胃作用是会遭受影响,长此以往,许多病症便会伴随着時间的增长,渐渐地展现出来,那去湿热的中药方剂都有哪些呢?下边实际详细介绍去湿热的中药方剂。

医治湿热重的中药方剂人参健脾丸构成:由山参、白术茯苓、甘草、淮山药、莲籽、薏米仁、甘松、白蔻、茯苓、绿皮、六神曲;谷芽、山楂果、伏苓、薏米仁、川芎、枳壳等药品构成。

作用:健脾开胃,消补兼施。

内服每一次6-12 克,每天2次。

附子理中丸构成:含禄特科技、党参、白术茯苓、炮姜、甘草等中药材。

作用:内服每一次6— 9克,每天3次。

孕妇谨慎使用。

龙胆泻肝丸成分:龙胆、黄芩、柴胡、山栀子(炒)、泽泻、木通、盐车前子(盐炒)、川芎(酒炒)、生地黄、生甘草。

作用:清胆肝,利寒湿。

用以肝胆湿热,头昏眼赤,耳聋耳鸣,肾区疼痛口苦口臭,尿赤,湿热带下。

加味香连丸关键作用:清热利湿,温胃止疼。

可用症状:大肠湿热引发的痢疾,症见排便浓血、腹痛往下坠、肛门下坠。

使用方法使用量:内服,一次6g,一日3次。

药效剖析:聚瑞黄芩,清热解毒化湿,治腹泻痢,为君药。

柴胡、黄柏提升黄芩清热解毒化湿之功,共为臣药。

赤芍、川芎和血止疼;延胡索理气止痛;姜厚朴、枳壳、槟郎、甘松理气与立,行滞止疼;吴茱萸彭中化湿治腹泻,也制微寒之品,为佐药。

甘草健脾胃与立,调合药效,为使药。

诸药共用,共奏清热利湿,温胃止疼之功。

湿热重怎样合理饮食蔬菜水果:多吃一些芬芳的蔬菜水果如香莱、荆芥、藿香等,但这种菜也偏湿,不能吃得过多,可把这种菜当火锅配菜来吃,以消除体内湿气。

也有绿豆芽、黄豆芽、东瓜、番木瓜、淮山药,这种菜能够做为主餐来吃,有清热利湿功效。

茶:偏于性温的艾草叶、佩兰,能够去湿,偏重于性凉的竹子叶、菏叶能够清热解毒,每日煮茶喝,协助消除身体的寒湿。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方:
1. 八正散:由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大黄、炙甘草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通淋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2. 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柴胡、泽泻、木通、生地黄、炙甘草等组成,具有清肝利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引起的胁痛、口苦、目赤等症状。

3. 六一散:由滑石粉、甘草组成,具有清暑利湿、健脾和中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暑湿引起的身热、心烦、口渴等症状。

4. 五苓散:由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组成,具有利湿消肿、温阳化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5. 四妙丸: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组成,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痹痛引起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以上药方仅供参考,具体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在使用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时,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中药学课件-清热燥湿药

中药学课件-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原则
根据不同的症状和病因,选择合适的清热燥湿药进行配伍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在治疗湿热泄泻 时,可以配伍苦寒清热燥湿药和淡渗清热燥湿药;在治疗寒湿泄泻时,可以配伍辛温清热燥湿药和淡渗清热燥湿 药等。
禁忌事项
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应注意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以免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对于阴虚火旺、脾胃 虚寒等体质虚弱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清热燥湿药。
THANKS。
辛温清热燥湿药
辛温清热燥湿药
这类药物多属于辛温性质,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散寒、燥湿止痢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内盛所致的脘腹疼痛、泄泻 、痢疾等症状。例如干姜、附子等。
总结词
辛温清热燥湿药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散寒、燥湿止痢等功效,对于寒湿内盛所致的各种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辛温清热燥湿药多味辛性温,能够散寒止痛、温中散寒、燥湿止痢,对于寒湿内盛所致的脘腹疼痛、泄 泻、痢疾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这类药物多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等成分,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 循环,缓解疼痛症状。
VS
新药研发
随着对清热燥湿药研究的深入,新的药物 制剂和配方不断涌现,如中药复方、中药 提取物等,这些新药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 小的副作用。
清湿药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主要 研究方向包括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作用机制 研究、药物配伍规律研究等。
发展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清热燥 湿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在治疗重 大疾病、疑难杂症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随着人们对中药的认知和信任度不断 提高,清热燥湿药的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扩 大。
中药学课件-清热燥湿药
contents
目录
• 清热燥湿药概述 • 清热燥湿药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 清热燥湿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 清热燥湿药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 • 清热燥湿药的典型案例分析

清热八味丸的功能主治

清热八味丸的功能主治

清热八味丸的功能主治简介清热八味丸是一种中药丸剂,由八味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作为传统中医药的一种,清热八味丸在中医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下面将介绍清热八味丸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热八味丸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具体的功能主治如下:1.清热解毒:清热八味丸中的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体温,消除热毒,并改善症状。

它可治疗因热毒引起的症状,如高热、口渴、咽喉红肿、牙龈肿痛等。

2.清热利湿:清热八味丸还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清除湿气,改善体内湿热引起的不适。

湿热症状包括身体重、口苦口干、尿黄短赤、大便黏滞等,清热八味丸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3.消炎止痛:清热八味丸中的药材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

它可以治疗因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痛等炎症问题。

4.清火解毒:清热八味丸中的成分有清火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消除体内的火毒。

它适用于火毒引起的口舌生疮、疮疖、牙龈肿痛等情况。

5.改善胃肠道症状:清热八味丸还可以改善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

它可以调理胃肠功能,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

6.强身健体:清热八味丸中的药材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体质,提高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7.治疗感冒:清热八味丸可用于治疗由风热、风寒等引起的感冒症状。

它具有清热解毒、宣散风寒的作用,可缓解发热、咳嗽、鼻塞等感冒症状。

8.缓解上火症状:清热八味丸可以帮助缓解因上火引起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口臭、痤疮等。

使用方法清热八味丸的使用方法如下:1.成人:每次口服8-12粒,一日2-3次;2.儿童:按体重给予适量的剂量,一日2-3次,儿童服用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注意事项使用清热八味丸时需注意如下事项:1.请遵医嘱使用,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2.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4.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5.遵医嘱,服药期间要避免辛辣食物,饮酒;6.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清热B湿热药

清热B湿热药


D
PPT文档演模板
清热B湿热药
•[用量与用法]
•_1.入煎剂,3~9g。
•_2.生用以清热,炒用以安胎;酒炙以清上焦热; 炒炭以止血;
•_3.采集: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 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 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_.李时珍:“治消渴,用酒蒸黄连”。

PPT文档演模板
清热B湿热药
•_.7.复发性口腔溃疡
•_.近代经方家曹颖甫先生的弟子姜佐景说:“昔 我治一妇人,舌尖下发一白点,渐内蚀,饮食辄痛,不 能触咸味,尤不可碰热菜。我曰:此属热,宜师白虎 汤,服石膏。妇服之数日,腐点不动,而胃纳反差。 闻人曰:服黄连可效,竟一剂而愈。”(《经方实 验录》)。
•_ (2)兼有表证者,配葛根、黄芩;

D
PPT文档演模板
清热B湿热药
•_3.泻火解毒,清泻心经实火,治心火亢盛所致神昏、 烦躁。
•_.三焦热盛配黄柏、黄芩、栀子;
•_.高热神昏配石膏、知母、牡丹皮;
•_.内热伤阴,心烦不寐,配伍黄芩、白芍、阿胶;
•_.心火亢盛,心肾不交,配伍肉桂。

D
PPT文档演模板
•治疗以心下痞、上腹部不适感、疼痛感为主诉的 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醉酒等,
配伍黄芩、人参、干姜、半夏、甘草、大枣等。 方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

D
PPT文档演模板
清热B湿热药
•_5.治利药。
•_.所谓利,包括腹泻,腹痛,或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 大便黏腻臭秽、或有黏液或血液。
•清代袁枚:“前秋抱腹疾,香连一服佳,今秋腹疾 同,香连乃成灾。方知内患殊,不可一例该,天机本 活泼,刻舟求剑乖”

中药学第27讲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中药学第27讲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第三,都能清热解毒,都可以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清热解毒,都可以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但是这三药当中,相对来说,黄连的力量要强一些。因为前人认为这个热毒疮疡可能与心经的热毒炽盛有关系,里面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一般认为广义的讲疮疡的肿痛与心经的热毒有关,黄连长于入心经的。所以清热解毒,治疮疡的,痈疽疔疖的作用比黄芩和黄柏要好一些,要强一些,也比较多用。
这三个药呢它们都有三方面的功效,主要的都有三方面的功效,它既是清热燥湿药,又是清热泻火药,又是清热解毒药。要注意的是在很多书上习惯把中药的功效都组成,四个字一组。所以常见的,比如说这个黄芩,黄连和黄柏不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把泻火和解毒连在一起,但是大家要把它(们)区别开来。这个前面的清热燥湿呢,当然是个独立的功效;泻火呢,就是清热泻火,解毒就是清热解毒。因为在第一个功效里面已经用了清热两个字,在后面的两个功效,第二和第三个就可以不用清热,避免文字的重复,实际上它是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如果把清热二字省掉了,合并在一起,就是泻火解毒。我们现在呢,为了便于大家学习,能够认识到这是两个不同的功效,所以中间用了一个逗号,就没有沿用那个四字,四个字组在一起的这种方式,实际上都是一样的,它是三种主要的功效。那么这三个药第一功效就是清热燥湿,注意这三个药,一,它们的功效都能清热燥湿,都可以广泛的用于多种湿热病证。不管黄芩、黄连和黄柏,我们前面讲概述当中,谈到的那样一些湿热病证,比如说暑湿、湿温,胃肠的湿热,湿热引起的恶心、呕吐、痞满、泻利,或者痔疮肿痛,湿热在肝胆引起的胁痛、黄疸,或者是耳道流脓,因为肝开窍于耳,耳流脓液,也是与湿热病证有关。比如说膀胱的湿热,下焦的湿热,湿热淋证,湿热带下,或皮肤的湿热疮疹,以及湿热的痹证,严格的讲,这三个药应该都可以应用,在古方里面,都能够找得出一些方剂作为佐证,所以这三个药相同的地方:一,都能清热燥湿,都可以广泛用于多种湿热病证,这是共性。但是在共性当中呢,这三味清热燥湿的药,它们每一味药主治的湿热病证又有最佳的一些适应症,所以又要相互区别。这个黄芩在治疗众多湿热病证的同时,它与另外的两味药相对而言,它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在湿温病当中,它相对比黄连、黄柏多用。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湿温病本身是一个温热病,那么它病变的部位呢主要是在中、上焦,主要是中焦,还涉及上焦。那么黄芩的作用的主要部位也是在中上二焦,尤其是上焦是它的主要的作用部位肺,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其实黄连也是作用于中上焦,它清火胃,但为什么黄连可以用于温热病、湿温病,但不象黄芩那么重要用得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一般很多书上说的黄芩能够退壮热,就是有良好的退烧作用。作为一个温热病、湿温病也如此,都有明显的体温升高,都有发热,所以黄芩是一个退热的良好的药,在这方面它比黄连,比黄柏作用都好,这个温热病发烧、发热,按照中医的术语那就是发热,它能够退热,而古人认为是退壮热。壮热就是高烧,高热,主要黄芩就是因为它有这个特点,有这个优势。所以在一般的中药书上呢,应用黄芩,第一就是列的湿温,再结合大家学温病学里面,有很多治湿温病的方里面都用了黄芩,就是这个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它有退壮热的原因。至于其他的,比如说它治疗湿热的泻痢可能不如黄连,但是它能用,作为黄连的辅助药。那么治疗黄疸淋证可能它不一定能够赶得上黄柏,但是它可以和黄柏同用,作为一种辅助,所以它能够广泛的使用。这是在清热燥湿方面黄芩相对来讲,湿温病用得多,这是它主要的一个特征。那么(对)黄连来讲呢,它重点也是除了广泛可以用于比如刚才的淋证,湿温病也有用黄连的,湿温、暑湿,淋证,黄疸等等湿热疮疹都能用。但是它的重点在胃肠,尤其是大肠湿热,大肠湿热最常见的就是湿热痢疾。所以黄连是中医治疗湿热痢疾的最重要的一个药物,或者说是一个首选的药物。我们在讲总论的时候(讲)发展史,《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药物历用不衰,用之有验,就举了黄连之例,就是治疗的痢疾。中医对痢疾的认识它既可以称为湿热痢疾,也可以称为热毒痢疾,因为痢疾本身它属于热毒证,有的还有比较明显的相互传染的情况。比如疫毒痢,症状还重,所以有时候还叫做热毒痢。但是痢疾的排泄物秽臭,符合中医湿热致病的(特点),所以把它叫做湿热痢疾。所以这两种称呼实际上都可以,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它的病因。黄连呢,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痢疾都相当好,所以一直从《神农本草经》开始,治疗痢疾,黄连就是经常选用的,或者首先选用的一个药。最简单的就是香连丸,黄连和木香。因为痢疾有里急后重,里急后重呢,就是想排便又不通畅,一种很难受的下坠的紧迫感。至于治疗这个呢,主要是大肠的气滞,加一点木香呢,行气导滞,有利于缓解里急后重的症状。那么痢疾呢,有便下脓血,便下脓血就有瘀滞,有时候还可以加一点活血化瘀、活血止痛的药。所以前人说治疗痢疾行气则后重除,活血则脓便愈。也就是说以黄连这一类药为主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少量的配伍一点行气活血的药物来使用。所以黄连在众多的湿热病证当中,它特征最显著的就是湿热痢疾多选用。当然如果是胃脘有湿热引起的痞满,黄连也比其他两味药用得多一些。就是它重点在胃肠,尤其是大肠为主。那么黄柏呢,它主要则偏于下焦,但是它也是用于多种广泛的比如说黄疸、痢疾、淋证、带下,甚至于湿温病不是不能用,也有用的这种先例,相对来说呢,它用得更少一些。那么黄柏呢,它主要用于下焦的比如说黄疸、带下,以及体表的疮疹,或者湿热痹证,这些方面相对用得多一些。湿热黄疸栀子柏皮汤,张仲景的(方)和前面的栀子一起配伍治疗,痢疾也可以用,但是不如黄连。淋证呢,可以用,也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妇女的湿热带下,(黄柏)比黄芩和黄连都用得多,今后的易黄汤这一类的。如果外用于湿热的疮疹,黄柏外用,这药也可治湿热的痹证,比如今后的四妙散,这样的一些。所以总之一句话,它偏于在下焦,就是以黄疸、带下这样的病为主。但是其他的它同样也可以使用,这就是在清热燥湿方面,相同当中又有不同,同中有异,先讲共性,然后讲三个药的个性,这就是在第一个方面。

清热燥湿药的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

清热燥湿药的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

清热燥湿药的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
清热燥湿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因湿热引起的各种疾病。

这类药物有很多种,常见的有黄连、黄芩、栀子、苦参等。

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清热燥湿药适用于哪些人群。

一般来说,这类药物适用于因湿气过重引起的各种不适,如口干舌燥、腹泻、便秘、尿频等。

但是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则不宜过多地使用此类药物。

其次,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需要注意剂量。

由于这类药物性质较为凉爽,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控制剂量,避免出现过度清凉的情况。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次服用应控制在10克以下。

另外,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还需要注意服用方法。

一般来说,这类药物可以直接入口服用或者泡水饮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时应避免与酸性物质一起服用,否则容易降低药效。

最后,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需要注意药物的质量。

由于市面上存在很多假冒伪劣的中草药制品,因此在购买时需要选择正规渠道,并注意查看药品的生产日期和批号等信息,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清热燥湿药是一类常见的中医药物,可以有效地治疗因湿气过重引起的各种不适。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服用方法和药品质量等因素,以确保其安全有效。

中药学清热燥湿

中药学清热燥湿
①湿热中阻。配伍苏叶或半夏、黄芩、干姜 ②胃热呕吐。配伍石膏、竹茹。 ③肝火犯胃的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吴茱萸(左金丸) ④脾胃虚寒,呕吐酸水。+参、术、姜 2 湿热泻痢 善于清胃肠湿热,为治疗泻痢的要药。可单味药应用。
湿热泻痢,里急后重,配伍木香;
湿热泻痢兼有表证者,可配伍葛根、黄芩; 湿热下痢脓血者,配伍乌梅
Wall.的干燥根茎。
第十一页,共37页。
黄连
【药性】 苦,寒。 心、脾、胃、
胆、大肠。
第十二页,共37页。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主治
湿热下痢、痞满、呕恶,泻痢
胃火牙痛;消渴;心火烦躁不 寐;神昏谵语;耳目肿痛
第十三页,共37页。
黄连的应用
1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强(大于黄芩、黄柏),善 于清中焦湿热。
第十八页,共37页。
黄柏 《本经》
[来源] 为芸香 科乔木植物黄
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或黄皮树
P chinense
Schneid. 除去栓皮的干 燥树皮。
第十九页,共37页。
黄柏
【药性】 苦,寒。 肾、膀胱、大肠。
第二十页,共37页。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燥湿
第三页,共37页。
黄芩
【药性】 苦,寒。 肺、胆、脾、胃、
大肠、小肠。
第四页,共37页。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主治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 痞满,黄疸,泻痢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止血
血热吐衄,痈肿疮毒
安胎
胎动不安
第五页,共37页。

祛湿最快最好的中成药,7种最特效的祛湿中成药

祛湿最快最好的中成药,7种最特效的祛湿中成药

祛湿最快最好的中成药,7种最特效的祛湿中成药祛湿最快最好的中成药,7种最特效的祛湿中成药湿邪容易引起很多疾病,并且湿邪难以从身体去除,祛湿的民间方法有很多,但是如果环境湿气很重,和自身湿气很重的患者最好就要口服祛湿的中成药去除湿气。

湿邪严重会引起很多其他疾病,祛湿最快最好的中成药主要有7种,治疗的是因为湿邪引起的多种疾病。

祛湿最快最好的中成药1、复方黄连素片成分:白芍、吴茱萸、木香及其他添加物。

适应人群:大肠湿热严重,拉肚子,肠胃疼痛但是便秘的患者使用。

复方黄连素片的功效:祛湿,治疗因为肠胃湿热严重的便秘,里急后重的情况。

2、香砂养胃丸成分:砂仁、陈皮、半夏、枳实、姜厚朴、甘草、大枣、木香、白术、茯苓、香附、豆蔻、广藿香、饴糖。

适应人群:适用于湿气严重,阻滞脾胃,导致脾胃不和有恶心、呕吐、反酸的情况发生。

香砂养胃丸的功效:治疗因为湿气严重导致的脾胃不和,脾胃失调的情况。

3、当归苦参丸成分:苦参、当归及其他添加物适应人群:湿热血燥引起的面部长疙瘩,起湿疹还有红鼻子。

当归苦参丸的功效:祛湿、凉血治疗因为湿热引起的湿疹等皮肤疾病。

4、三金片成分:积雪草、金沙藤、羊开口、菝葜、金樱根。

适应人群:尿路感染小便不利,患有慢性前列腺炎时可以使用。

三金片的功效:清热、祛湿、通淋,治疗因为湿热蕴积下焦,湿入膀胱导致的小便不利。

5、二妙丸成分:炒黄柏、炒苍术及其他添加物。

适应人群:阴道瘙痒,白带异常,男性阴囊瘙痒。

二妙丸的功效:止痒,祛湿,清热。

治疗因为湿热下注导致的生殖器瘙痒。

6、五苓散成分:桂枝、泽泻、白术、茯苓、猪苓。

适应人群:湿气较重,水肿,体内有水的排不出来的患者。

五苓散的功效:利水、祛湿。

治疗因为湿气内停导致的身体的水肿的情况。

7、小活络丸成分:地龙、没药、制川乌、乳香、制草乌、胆南星。

适用人群:因为身体本身就湿邪严重,后又风邪入体,风湿邪在体内造成关节刺痛,冰冷四肢关节不灵活的人群。

小活络丸的功效:活血、止痛、除湿、祛风、散寒、化痰。

中药药性表3清热燥湿药

中药药性表3清热燥湿药

黄连配吴茱萸:黄连苦 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 吴茱萸辛苦而热,功能燥 湿疏肝下气。两药相合: 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 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 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连配半夏、瓜蒌:黄连苦寒,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半夏辛苦而 温,功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 瓜蒌甘寒,功能清热化痰、利气 宽胸。三药相合:既泻火化痰, 又消散痞结,治痰火互结之结胸 证效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连
黄连 毛茛科 三角叶黄连 云连
根茎
苦寒
心肝胃大肠
黄柏
芸香科
黄柏 (关黄柏) 黄皮树 (川黄柏)
(除去栓皮) 树皮
苦寒
肾膀胱大肠
条叶龙胆、 龙胆、 龙胆草 龙胆科 三花龙胆、 坚龙胆
根及根茎
苦寒
肝胆胃
苦参
豆科
苦参

苦寒
心肝胃大肠膀胱
清热燥湿, 祛风杀虫, 利尿
清热燥湿药
主治病证
热病烦渴,肺热咳 湿温,暑湿。湿热 血热吐血、咳血、 嗽,少阳寒热,咽 胸闷、黄疸、泻痢 衄血、便血、崩漏 胎热胎动不安。 痛,目赤,火毒痈 、淋症、疮疹。 。 肿。
用量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澡泄,能伐生发 3.0-10 之气,故脾胃虚寒、食少 便溏者忌服。
热病高热、烦躁、 血热妄行吐衄,痈 湿热痞满呕吐、泻 神昏,内热心烦不 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疽肿毒,目赤肿 痢、黄疸 寐,胃火牙痛、口 。 痛,耳道疖肿,湿 舌生疮。 热疮疹
本品大苦大寒,过量或久 服易伤脾胃,故内服用量 2.0-10 不宜过大,也不宜常量久 服,胃寒呕吐或脾虚泄泻 者忌服。
药名
来源
性味
归经
功能特点
功效
黄芩
唇形科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关节红肿疼痛,所以这样的一些,都是湿热病证,所以91页的第一段,那么我们大致要把它说出来,它的主治很多,也就说清热燥湿功效,相对应的主治,它是一类的病证,表现在哪些方面,认认真真地看,至少要能说出来的。

湿温病啊,胃肠的湿热有哪些,肝胆有哪些,下焦或者其它就包括了皮肤、关节,还有譬如妇女在下焦的湿热白带,白带过多,它也是有分泌物,比较秽浊,它本身体现水湿的,它也属于湿热证,这些都包括在里面,这些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它也是一个难点。

另外一个就是清热燥湿药的功效,除了清热燥湿,它又有两方面的兼有功效,而且兼有功效,还具有普遍性,一般的清热燥湿药,往往都有,第一兼有清热泻火作用。

清热燥湿药,很多可以用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尤其是像黄芩这些药,那么每一味清热燥湿药,都用于脏腑的气分热证,所以清热燥湿药,本身又是清热泻火药。

第二它又兼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这类药又是清热解毒药,它又可以主治相应的热毒病证,尤其是热毒的疮痈肿痛。

所以清热燥湿药,它同时又是清热泻火药,或者说又是清热解毒药,它可以分属在不同的节里面,都可以。

所以这一节的药,同时有这三方面的功效。

所以要记住它们的兼有功效。

如果说要考同学们,出一个问答题,简述清热燥湿药的功效和主治,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第一要重点阐述湿热病证有哪些,第二它们的兼有的功效或兼有功效相对应的主治,也是必须要涉及到的。

所以在概述当中的重点,就是在功效与主治的问题,那么这一类的药的性味很简单,就是苦寒,这是中药当中典型的苦寒药,之所以苦寒,它的清热作用很强,寒性很明显。

苦能清泻,那么本身这些药,滋味又非常苦,有的可能大家不清楚,至少黄连是苦的。

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好像尤其是描述有些地方,某一个时代啊,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像黄连一样过的苦日子。

其实在清热燥湿药当中,黄连的苦不算什么,有的像苦参之类的苦,比黄连还难以接受,它有特殊的异味,所以都是很苦的,另外苦味的药,不但能够清,还能够燥,这类的药,又能燥湿,所以它是典型的苦寒药,或者说苦味的药,那么为什么燥湿是经常同学们要问到的,什么叫燥湿。

清热燥湿药的总结

清热燥湿药的总结

清热燥湿药的总结引言清热燥湿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类药物,用于清除体内的湿热邪气,具有祛湿热、燥湿化痰的作用。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湿热邪气会导致人体出现湿热内蕴的症状,如口苦、口干、尿赤等。

因此,清热燥湿药成为中医治疗湿热内蕴症候群的重要药物之一。

清热燥湿药的分类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清热燥湿药可分为以下几类:1. 清热药清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

常见的清热药有黄连、黄芩、连翘等。

2. 燥湿药燥湿药主要用于燥湿化痰,具有祛湿化痰的作用。

常见的燥湿药有苦参、白术、桑白皮等。

3.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是将清热药和燥湿药结合使用的药物。

它既能清除体内的湿热邪气,又能燥湿化痰。

常见的清热燥湿药有黄连解毒片、凉蓝解毒丸等。

清热燥湿药的药理作用清热燥湿药具有以下主要药理作用:1.清热解毒作用:清热燥湿药中的清热药成分可清除体内的湿热邪气,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2.祛湿燥湿作用:燥湿药成分能够燥湿化痰,减轻痰湿堵塞。

3.抗炎作用:清热燥湿药中的一些药物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症状。

4.抗菌作用:清热燥湿药中的一些药物成分具有抗菌作用,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清热燥湿药的临床应用清热燥湿药的临床应用主要针对湿热内蕴症候群的患者。

常见的临床应用包括:1.口腔溃疡:清热燥湿药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如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丸等。

2.痤疮:清热燥湿药可用于治疗痤疮,如凉蓝解毒丸等。

3.湿热性疾病:清热燥湿药可用于治疗湿热性疾病,如湿疹、湿热黄疸等。

4.咳嗽痰多:清热燥湿药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如苦参茶等。

需要注意的是,清热燥湿药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清热燥湿药的禁忌症清热燥湿药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禁忌症:1.孕妇禁用:清热燥湿药中的一些药物成分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孕妇禁用。

2.乳母禁用:清热燥湿药中的一些药物成分会通过乳汁传给婴儿,乳母禁用。

3.弱体虚寒者慎用:清热燥湿药具有燥湿作用,对弱体虚寒者可能加重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曰-黄芩 歌曰 黄芩 黄芩暑湿温, 黄芩暑湿温 热咳烦渴征, 热咳烦渴征 痈肿咽喉痛, 痈肿咽喉痛 吐衄动胎人。 吐衄动胎人。 D
中药: 中药:黄连 [基源与药材 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 基源与药材]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 基源与药材 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 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D
[临床运用 临床运用] 临床运用 _1.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 方法:将黄芩、忍冬藤制成冲剂 每包含生药 每包含生药11g, 方法:将黄芩、忍冬藤制成冲剂,每包含生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每岁半包,3次 日 随增龄而增量 停用其它药。 随增龄而增量,停用其它药 每岁半包 次/日,随增龄而增量 停用其它药。 _2.小儿菌痢: 小儿菌痢: 小儿菌痢 方法:取黄连、黄芩、黄柏等量研末。 岁内每次 方法:取黄连、黄芩、黄柏等量研末。1岁内每次 岁用2g,4岁以上用 调入生理盐水 岁以上用3g,调入生理盐水 用1g,2~3岁用 ~ 岁用 岁以上用 30~40ml后保留灌肠 每日 次,病情较重者 次,治 后保留灌肠,每日 病情较重者2次 治 ~ 后保留灌肠 每日1次 病情较重者 疗期节制饮食。 疗期节制饮食。
D
_3.大苦大寒 过服久服伤脾胃 脾胃虚寒者忌用。 大苦大寒,过
服久服伤脾胃 脾胃虚寒者忌用。 大苦大寒 过服久服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_4.苦燥易伤阴津 阴虚津伤者慎用。 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苦燥易伤阴津 阴虚津伤者慎用。
[性味与归经 性味与归经] 性味与归经 苦,寒。 寒 归心、 归心、脾、胃、胆、大肠。 大肠。
[功能与主治 功能与主治]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D
主治: 主治: _1.大苦大寒 清热燥湿力强 善清中焦湿热郁结 治 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强 善清中焦湿热郁结,治 大苦大寒 清热燥湿力强,善清中焦湿热郁结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呕吐吞酸。 湿热痞满 呕吐吞酸。
凉血止血, 凉血止血 清热安胎 D
主治: 主治: _1.性味苦寒 清热燥湿 善于清肺、胃、胆、大肠 性味苦寒,清热燥湿 善于清肺、 性味苦寒 清热燥湿,善于清肺 湿热,治湿温 暑湿,胸闷呕恶 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治湿温,暑湿 胸闷呕恶,湿热痞满 黄疸泻痢。 湿热 治湿温 暑湿 胸闷呕恶 湿热痞满 黄疸泻痢。 (1)湿温、暑湿,配滑石、白豆蔻、通草; 湿温、暑湿 配滑石 白豆蔻、通草; 配滑石、 湿温 (2)湿热中阻 配黄连、干姜、半夏; 湿热中阻,配黄连 干姜、半夏; 湿热中阻 配黄连、 (3)湿热泻痢 配葛根、黄连; 湿热泻痢,配葛根 黄连; 湿热泻痢 配葛根、 (4)湿热黄疸 配茵陈、栀子; 湿热黄疸,配茵陈 栀子; 湿热黄疸 配茵陈、 D
_2.善清胃肠湿热 泻痢要药 治湿热泻痢 可单用。 善清胃肠湿热,泻痢要药 治湿热泻痢,可单用 善清胃肠湿热 泻痢要药,治湿热泻痢 可单用。 _ (1)里急后重 配木香; 里急后重,配木香 里急后重 配木香; _ (2)兼有表证者 配葛根、黄芩; 兼有表证者,配葛根 兼有表证者 配葛根、黄芩; D
_2.不同观点 不同观点 _.(1)可能源于对《内经》的误解 可能源于对《内经》 可能源于对 至真要大论篇》 湿淫于内,治以苦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的:“湿淫于内 治以苦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 热”,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云:“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 藏气法时论篇》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 素问 藏气法时论篇 此是用苦而温的药物而非苦寒。 之。”此是用苦而温的药物而非苦寒。 _.(2)临床及实验未见到类似报道。 临床及实验未见到类似报道。 临床及实验未见到类似报道 _.(3)治疗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以及肺炎等 治疗流脑、乙脑、 治疗流脑 营血分证,在传统治法上加入苦寒之品取得满意疗 营血分证 在传统治法上加入苦寒之品取得满意疗 来自:戴春福.苦寒化燥伤阴探究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8):25 苦寒化燥伤阴探究.中国中药杂志 效。来自:戴春福 苦寒化燥伤阴探究 中国中药杂志 :
[用量与用法 用量与用法] 用量与用法 _1.入煎剂 入煎剂,3~9g。 入煎剂 。 _2.生用以清热 炒用以安
胎;酒炙以清上焦热; 生用以清热,炒用以安胎 酒炙以清上焦热; 生用以清热 炒用以安胎; 炒炭以止血; 炒炭以止血; _3.采集: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 体轻 采集: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 中空而枯 中空而枯,体轻 采集 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主浮善清上焦肺火 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生长年少的子根 体实而坚 质重主降,善泻 体实而坚,质重主降 子芩: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 质重主降 善泻 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大肠湿热 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_4.苦寒伤胃 脾胃虚寒者慎用。 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慎用 苦寒伤胃 脾胃虚寒者慎用。 D
[临床运用 临床运用] 临床运用 _1.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方法:黄连 食醋500ml(瓶装醋为优),白 方法:黄连500g,食醋 食醋 (瓶装醋为优) 白 山楂片1000g,加开水 加开水4000ml,混合浸泡 混合浸泡7 糖500g,山楂片 山楂片 加开水 混合浸泡 即可服用。 每次50ml,饭后服。 饭后服。 日,即可服用。每日 次,每次 即可服用 每日3次 每次 饭后服
_4.痈肿疮疖 目赤、牙痛 痈肿疮疖,目赤 痈肿疮疖 目赤、 _.痈肿疔毒 配黄芩、黄连、栀子 痈肿疔毒,配黄芩 黄连、 痈肿疔毒 配黄芩、 _.目赤肿痛 配淡竹叶 目赤肿痛,配淡竹叶 目赤肿痛 _.胃火牙痛 配升麻、生地、丹皮 胃火牙痛,配升麻 生地、 胃火牙痛 配升麻、 D
_5.消渴 消渴 _.胃火炽盛者 配伍麦冬、黄柏; 胃火炽盛者,配伍麦冬 黄柏; 胃火炽盛者 配伍麦冬、 _.肾阴不足者 配生地; 肾阴不足者,配生地 肾阴不足者 配生地;
_(1)湿热中阻。配伍苏叶或半夏、黄芩、干姜 湿热中阻。配伍苏叶或半夏、黄芩、 湿热中阻 _ (2)胃热呕吐。配伍石膏、竹茹。 胃热呕吐。 胃热呕吐 配伍石膏、竹茹。 _ (3)肝火犯胃的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吴茱萸 肝火犯胃的胁肋胀痛、 肝火犯胃的胁肋胀痛 呕吐吞酸。 吴茱萸 左金丸) (左金丸) _ (4)脾胃虚寒 呕吐酸水。+参、术、姜 脾胃虚寒,呕吐酸水 脾胃虚寒 呕吐酸水。 参
药案: 药案: 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 “予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 且犯戒 遂病骨蒸 予年二十时 因感冒咳嗽既久 且犯戒,遂病骨蒸 发热,肤如火燎 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 寝食几废, 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 暑月烦渴,寝食几废 发热 肤如火燎 每日吐痰碗许 暑月烦渴 寝食几废 六脉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月余益 六脉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 月余益 皆以为必死矣。 剧,皆以为必死矣。先君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 皆以为必死矣 先君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 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 宜一味黄芩汤,以泻 气分热也。 烦躁引饮而昼盛者 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 以泻 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两,水二钟 煎一钟, 水二钟,煎一钟 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两 水二钟 煎一钟 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 药中肯綮,如鼓 而痰嗽皆愈。 顿服。次日身热尽退 而痰嗽皆愈。药中肯綮 如鼓 应桴,医中之妙 有如此哉。 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应桴 医中之妙 有如此哉。” 来自: 本草纲目》 来自:《本草纲目》 D
中药: 中药:黄芩 [基源与药材 唇形科植物黄苓的干燥根。 基源与药材]唇形科植物黄苓的干燥根 基源与药材 唇形科植物黄苓的干燥根。 D
[性味与归经 性味与归经] 性味与归经 苦,寒。 寒 肺、胆、脾、胃、大肠、小肠。 大肠、小肠。 [功能与主治 功能与主治]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泻火解毒
_2.善于清肺火及上焦实热 治肺热咳嗽。 善于清肺火及上焦实热,治肺热咳嗽 善于清肺火及上焦实热 治肺热咳嗽。
_3.清热泻火力强 治高热烦渴 配薄荷、栀子、大黄 清热泻火力强,治高热烦渴 配薄荷、栀子、 清热泻火力强 治高热烦渴,配薄荷 (凉膈散 。 凉膈散)。 凉膈散
_4.火毒炽盛 迫血妄行所致出血。 火毒炽盛,迫血妄行所致出血 火毒炽盛 迫血妄行所致出血。 _5.痈肿疮毒 痈肿疮毒 _6.血热所致胎动不安 常配生地、黄柏;兼气虚者 血热所致胎动不安,常配生地 黄柏; 血热所致胎动不安 常配生地、 配白术;兼肾虚者,配熟地 续断。 配熟地、 配白术;兼肾虚者 配熟地、续断。 D
_3.泻火解毒 清泻心经实火 治心火亢盛所致神昏、 泻火解毒,清泻心经实火 治心火亢盛所致神昏、 泻火解毒 清泻心经实火,治心火亢盛所致神昏 烦躁。 烦躁。 _.三焦热盛配黄柏、黄芩、栀子; 三焦热盛配黄柏、黄芩、栀子; 三焦热盛配黄柏 _.高热神昏配石膏、知母、牡丹皮; 高热神昏配石膏、知母、牡丹皮; 高热神昏配石膏 _.内热伤阴 心烦不寐 配伍黄芩、白芍、阿胶; 内热伤阴,心烦不寐 配伍黄芩、白芍、阿胶; 内热伤阴 心烦不寐,配伍黄芩 _.心火亢盛 心肾不交 配伍肉桂。 心火亢盛,心肾不交 配伍肉桂。 心火亢盛 心肾不交,配伍肉桂 D
_3.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津伤阴损者慎用。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津伤阴损者慎用。 注意事项
附:有关苦寒化燥伤阴 _1.流行观点:不少学者认为如黄芩、黄连、黄柏、 流行观点:不少学者认为如黄芩、黄连、黄柏、 流行观点 龙胆草及大黄等苦寒清热解毒之品有化燥伤阴之 不宜用于阴液已伤的温病营血分证。 弊,不宜用于阴液已伤的温病营血分证。 不宜用于阴液已伤的温病营血分证 D
_.6.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外用 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外用 外用) 湿疹 D
[用量与用法 用量与用法] 用量与用法 _1.入煎剂 入煎剂,3~5g。外用适量。 入煎剂 。外用适量。 _2.炮制 炮制 酒黄连:上焦火热 用于目赤肿痛 口疮; 用于目赤肿痛、 酒黄连:上焦火热,用于目赤肿痛、口疮; 姜黄连:清胃热和胃止呕 寒热互结 湿热中阻,痞满 寒热互结,湿热中阻 姜黄连:清胃热和胃止呕,寒热互结 湿热中阻 痞满 呕吐; 呕吐; 萸黄连:疏肝和胃止呕 治肝胃不和的呕吐吞酸 治肝胃不和的呕吐吞酸。 萸黄连:疏肝和胃止呕,治肝胃不和的呕吐吞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