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传递过程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00f992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d.png)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1 课程背景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系统地介绍化学工程原理、原则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理解化工过程的原理和工艺流程,能够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化工工程问题。
1.3 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 化学工程基本概念和化学工程计算基础
- 物质平衡和能量平衡
- 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
- 传递过程和传递方程
- 热平衡和传热过程
- 质量平衡和传质过程
- 化学反应工程和反应动力学
- 化工流程和装备
二、教学方法
2.1 教学形式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综合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部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讲义配套进行,实践操作部分主
要通过实验课和工程实践进行。
2.2 教学手段
- 理论讲授:采用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课和工程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地观察,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化工传递过程讲义
![化工传递过程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20adae376c66137ef0619e0.png)
《化工传递过程》讲稿【讲稿】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4学时)传递现象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传递过程:物理量(动量、热量、质量)朝平衡转移的过程即为传递过程。
平衡状态:物系内具有强度性质的物理量如速度、温度、组分浓度等不存在梯度。
*动量、热量、质量传递三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传递过程的研究,常采用衡算方法。
第一节 流体流动导论流体:气体和液体的统称。
微元体:任意微小体积。
流体质点:当考察的微元体积增加至相对于分子的几何尺寸足够大,而相对于容器尺寸充分小的某一特征尺寸时,便可不计分子随机运动进出此特征体积分子数变化所导致的质量变化,此一特征体积中所有流体分子的集合称为流体质点。
可将流体视为有无数质点所组成的连续介质一、静止流体的特性(一)流体的密度流体的密度: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有的质量。
对于均质流体 对于不均质流体点密度dVdM d =ρ *流体的点密度是空间的连续函数。
*流体的密度随温度和压力变化。
流体的比体积:单位流体质量的体积。
MV =υ (二)可压缩流体与不可压缩流体可压缩流体:密度随空间位置和时间变化的流体,称为可压缩流体。
(气体)不可压缩流体:密度不随空间位置和时间变化的流体,称为不可压缩流体。
(液体)(三)流体的压力流体的压力(压强,静压力):垂直作用于流体单位面积上的力。
A P p =(四)流体平衡微分方程1.质量力(重力)单位流体质量所受到的质量力用B f 表示。
在直角坐标z y x ,, 三个轴上的投影分量分别以 X ﹑Y ﹑Z 表示。
B F V M =ρ2.表面力:表面力是流体微元的表面与其临近流体作用所产生的力用Fs 表示。
在静止流体中,所受外力为重力和静压力,这两种力互相平衡,利用平衡条件可导出流体平衡微分方程。
916:16化工传递过程基础黄山学院化学系首先分析x 方向的作用力,其质量力为由静压力产生的表面力为XdxdydzdF Bx ρ=dydz dx x p p pdydz dF sx ⎪⎭⎫ ⎝⎛∂∂+-=12(五)流体静压力学方程流体静压力学方程可由流体平衡微分方程导出。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教学设计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ad82cd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8.png)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1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传递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掌握传质、传热、传动力学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传递过程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入从事化工工程领域的研究或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1.2 教学要求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化学、物理和数学基础,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基本数学工具,掌握化工原理基础课程中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传质基本概念和传质现象的数学描述•传热基本概念和传热现象的数学描述•动力学基础和传动力学的数学描述•传递过程的应用案例分析2.2 教学方法本门课程采取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对传递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有深入的认识和掌握。
三、教学评价和考核3.1 教学评价本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来进行。
按照比例分配成绩,平时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70%。
3.2 教学考核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考核内容涵盖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考试时间为3小时。
四、教学进度安排4.1 教学进度课程名称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第一讲传递过程概述1周第二讲传质基本概念2周第三讲传质现象的数学描述2周第四讲传热基本概念2周第五讲传热现象的数学描述2周第六讲动力学基础2周课程名称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第七讲传动力学的数学描述2周第八讲传递过程案例分析2周4.2 实验安排本门课程共有3个实验环节,主要包括:•传质实验•传热实验•动力学实验五、教学资源和建议5.1 教学资源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准备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籍和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料,并布置适当的作业,以便学生温故知新、深入学习。
5.2 教学建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给予学生实例和案例分析,通过学习和讨论来加强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化工传递过程Ⅱ》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传递过程Ⅱ》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8d0c8b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e.png)
《化工传递过程Ⅱ》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S15A0103建议学时:40课程名称:化工传递过程Ⅱ开课学期:秋季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课程学分:2.5Processes适用专业: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机械、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传递过程原理是国内外化学工程系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是化学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在大学化工原理(或化工过程与设备或单元操作)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以及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掌握建立、求解化工传递过程数学模型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导论(共2学时)1、绪论2、现象定律3、普兰德数、施密特数和刘易斯数本章内容为一般了解。
第二章粘性流体流动的微分方程(共4学时)1、连续性方程的推导及分析2、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3、用动力压力表示的萘维-斯托克斯方程本章内容为详细掌握。
第三章运动方程的应用(共8学时)1、稳态层流2、非稳态流动3、流函数4、势流第四章边界层理论基础(共4学时)1、边界层概念2、普兰德边界层方程的推导及求解3、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的推导本章内容为详细掌握。
第五章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共2学时)1、热量传递方式2、能量方程本章内容为一般了解。
第六章热传导(共4学时)1、稳态热传导2、集总热容法3、一维不稳态导热的分析解本章内容为详细掌握。
第七章对流传热(共6学时)1、对流传热的机理和膜系数2、平板壁面层流传热的精确解3、平板层流传热的近似解本章内容为详细掌握。
第八章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共2学时)1、分子传质与对流传质2、质量传递微分方程本章内容为一般了解。
第九章分子扩散(共2学时)1、稳态分子扩散的通用速率方程2、气体中的分子扩散本章内容为详细掌握。
《化工传递过程》教学大纲
![《化工传递过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53e752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c.png)
化工传递过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课程代码:41E02127学时分配:28赋予学分:1.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后续课程:化工过程开发,化工设计与计算二、课程性质与任务《化工传递过程》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生产工作必备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探讨自然现象和化工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速率的课程。
化学工程中各个单元操作均被看成传热、传质及流体流动的特殊情况或特定的组合,对单元操作的任何进一步的研究,最终都是归结为这几种传递过程的研究。
将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原理)的共性归纳为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三传")的原理系统地论述,将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由经验分析上升为理论分析方法。
各传递过程既有独立性又有类似性,虽然课程中概念、定义和公式较多,基本方程又相当复杂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可运用"三传"的类似关系进行研究理解,可使学生掌握化学工程专业中有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共性问题。
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各类传递过程的机理,为改进各种传递过程和设备的设计,操作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各种的基础数学模型;为速度、温度、浓度分布及传递速率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帮助。
为分析和解决过程工程和强化设备性能等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化工过程中三传现象的机理及其数学描述。
确定边界条件从而分别求出过程的解析、数值解或转化为准数关联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中传递问题的能力,为在工程上进一步改善各种传递过程和设备的设计、操作及控制过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加深对化学工程基本原理的理解,使学生能顺利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提高自学与更新本专业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传递过程概论(2学时)1.1 流体流动导论1.2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类似性1.3 传递过程的衡算方法第二章动量传递概论与动量传递微分方程(4学时)2.1 动量传递概论2.2 描述流动问题的观点与时间导数2.3 连续性方程2.4 运动方程第三章动量传递方程的若干解(3学时)3.1 曳力系数与范宁摩擦因数3.2 平壁间与平壁面上的稳态层流3.3 圆管与套管环隙间的稳态层流3.4 爬流3.5 势流3.6 平面流与流函数的概念第四章边界层流动(4学时)4.1 边界层的概念4.2 普朗特边界层方程4.3 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4.4 管道进口段内的流体流动4.5 边界层分离第五章湍流(3学时)5.1 湍流的特点、起因及表征5.2 湍流时的运动方程5.3 湍流的半经验理论5.4 无界固体壁面上的稳态湍流5.5 圆管中的湍流5.6 平板壁面上湍流边界层的近似解5.7 量纲分析在动量传递中的应用第六章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3学时)6.1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6.2 能量方程第七章热传导(2学时)7.1 稳态热传导7.2 不稳态热传导第八章对流传热(3学时)8.1 对流传热的机理与对流传热系数8.2 平板壁面对流传热8.3 管内对流传热8.4 自然对流传热第九章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2学时)9.1 质量传递概论9.2 传质微分方程第十章分子传质(扩散) (2学时)10.1 一维稳态分子扩散的通用速率方程10.2 气体中的分子扩散10.3 液体中的分子扩散10.4 固体中的扩散10.5 伴有化学反应的分子扩散过程第十一章对流传质(2学时)11.1对流传质的机理与对流传质系数11.2 平板壁面对流传质11.3 管内对流传质11.4 对流传质模型第十二章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2学时)12.1 热量和质量同时传递的过程12.2 平板壁面层流边界层中同时进行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过程五、教学设备和设施教室,黑板,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传递过程原理 教学大纲
![传递过程原理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4ba90db2f60ddccdb38a0e1.png)
传递过程原理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50105Z10课程名称:传递过程原理/ Principle of Transfer Processes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化工原理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含卓越工程师班)教材、教学参考书:(1)陈涛,张国亮.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三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陈卓,周萍,梅炽. 传递过程原理[M]. XX大学出版社,2011.(3)W.J. Beek. Transport Phenomena (第二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化学工程中各个单元操作均被看成传热、传质及流体流动的特殊情况或特定的组合,对单元操作的任何进一步的研究,最终都是归结为这几种传递过程的研究。
具体的目的和意义如下:(1)各个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原理)的共性可归纳为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三传”),将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由经验分析上升为理论分析方法。
(2)三种传递过程既有独立性又有类似性,运用"三传"的类似关系进行研究理解,使学生从化工过程中提炼出有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共性问题。
(3)掌握化工过程中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发生机制,找出描述过程规律的正确方法和研究方法,为其所从事化工科技开发工作提供描述化工过程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途径,帮助学生强化化工过程的“工程观念”。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主要公式;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的推导与应用,速度、浓度和温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微分方程。
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边界条件及其求解方法,三种传递过程的相似性(关联毕业要求2-3:化工方法;关联度:高)。
能力:学习了解和掌握“三传”现象的机理及其数学描述,如何将化工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选用合适的数学方法求解或转化为无因次准数关联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化学工程中传递问题的能力。
★ 06115 《化工传递过程》大纲
![★ 06115 《化工传递过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0ea06685acfa1c7aa00ccb9.png)
《化工传递过程》考试大纲课程代号: 06115 课程名称:化工传递过程学校:南京工业大学I课程的性质及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化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化工传递过程是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它注重从理论上揭示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的基本原理。
结合特定的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深入研究其动量、能量、质量的传递实质和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研究化工过程中的强度量分布和传递通量。
本课程是化工过程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工程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达到如下二个基本目的。
第一,深入了解和掌握传递过程的现象、机理和数学模型。
第二,初步具备能运用所学的传递理论知识对化学工程的生产、实验、研究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为从事化工类专业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应能够掌握动量、热量、质量三种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三种传递过程的类似性;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能够根据给定的边界条件对方程进行简化、求解,并对所求结果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讨论;能够深入了解求解数学模型的常用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以及典型解;能够对简单问题的求解,并对现象进行分析。
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及计算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为先修课程。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掌握动量、热量、质量三种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程,理解方程各项的物理含义。
本课程的难点是:对简单的物理模型和现象进行分析,在分析、简化的基础上进行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Ⅱ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以及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四个能力层次是递升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
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规律的主要内容(如定义、定理、定律、表达式、公式、原理、重要结论、方法及特征、特点等),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d12c05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d.png)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
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以物理及化学原理为基础,介绍各种工业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提高本专业本科生的基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工科基础课程。
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化工原理,掌握化工基本概念和技术,认识各类工业反应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化工工程解决方案分析、实施与控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化工反应基本原理,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物质的变化;
2.掌握各类化工反应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类化工反应过程中有效的因素;
3.掌握反应溶液控制的方法和技术,熟悉工业反应的热物理参数;
4.熟悉常见工业反应器的结构和性能,掌握反应热传递及其计算,学会化工原理中的实验方法;
5.通过案例分析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三、教学内容
1.物理化学原理:
(1)溶液热力学及热力学的可逆性;
(2)热力学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化学反应的活性:
(1)化学反应的催化原理;
(2)化学反应的浓度、温度等影响因素;
3.工业反应:
(1)气体、液体及固体反应的基本原理;
(2)常见工业反应器及其性能;。
化工传递过程教学大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化工传递过程教学大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6bb8452da1c7aa00b42acbac.png)
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142021 课程英文名称:Chemical Transference Processes 课程总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化工传递过程是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三种传递现象的工程学科,是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理论到实践、实践又上升到理论的桥梁课程之一。
课程主要讲授传递基本原理和动量、热量、质量的基本微分方程,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各类传递过程的机理,为改进各种传递过程和设备的设计、操作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 掌握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2. 掌握建立和求解化工传递过程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3. 加深对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和机理的认识和理解;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运用传递理论和数学工具解决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基本知识:掌握三种传递过程的相似性,了解传递过程的发展趋势和其在化学工程中的具体运用领域。
2. 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动量、热量、质量三种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能够深入了解求解数学模型的常用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以及典型解。
3. 基本技能:具备查阅和使用常用工程计算图表、手册等资料的能力;具有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数值计算及计算机求解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中传递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本课程中概念、定义和公式较多,基本方程又相当复杂,授课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一些工程中的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以及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掌握建立、求解化工传递过程数学模型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2d937700912a2161579290e.png)
《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名称:化工传递过程/TRANSPORT PROCESS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二、课程性质: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专业方向课)三、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四、先修课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数值计算等课程五、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六、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七、考核方法:考试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课程为技术基础课,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骨干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量、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传递速率的计算、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掌握速度、浓度及温度分布规律,能针对具体问题对模型方程进行简化,了解解决实际传递问题的方法,为未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传递过程概论一、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动量传递的变化方程一、动量传递的两种方式二、对流传递系数的定义式三、对流传递系数求解的一般途径第三章动量传递方程的若干解一、层流流动时的动量传递方程二、层流流动时的动量传递方程的典型求解第四章传热概论与能量方程一、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二、传热过程的机理三、能量方程的推导第五章热传导方程一、热传导方程的推导二、热传导方程的求解方法第六章对流传热方程一、对流传热方程的推导二、对流传热方程的求解方法第七章传质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一、质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二、传质的速度与通量三、传质微分方程的推导第八章分子传质一、气体、液体和固体内部的分子扩散速率与通量二、稳态扩散与等分子反方向扩散第九章对流传质一、平壁对流传质方程的求解二、管内对流传质方程的求解三、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类似性第四部分: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推荐教材《化工传递过程》,谢舜韶,谷和平,肖人卓,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二、参考书目1.《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王绍亭,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年2.《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王绍亭,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年3.《传递现象导论》,戴干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年。
化工传递过程课件 第八章教学提纲
![化工传递过程课件 第八章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00637d8e9ec3d5bbfd0a74aa.png)
1.平壁上层流传热边界层的变化方程
普兰德边 界层方程
ux
ux x
uy
ux y
μ ρ
2ux y 2
ux uy 0 x y
能量方程化简:
ux
t x
uy
t y
α
2t x2
2t y2
一、平板壁面上层流传热的精确解
由于
边界层能 量方程
2t 2t x2 y2
ux
t x
uy
t y
α
2t y 2
B.C. (1) y 0 , t ts ; (2) y , t t0 ; (3) x 0 , t t0
第八章 对流传热
本章重点讨论对流传热的机理、对流传热 系数的定义式,平板壁面上以及管内对流传 热的求解,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的类似性。
第八章 对流传热
8.1 对流传热机理与对流传热系数
一、对流传热机理 二、温度边界层(热边界层) 三、对流传热系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对流传热机理
本课程的对流传热指运动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
二、温度边界层(热边界层)
热边界层厚度的定义
(1)平板边界层厚度:
δt y tts 99%
t0 ts
(2)管内边界层的厚度: y ux us 0.99
u0 us
进口段区: 与平板相同;
汇合后: δt ri
三、对流传热系数
1. 对流传热的定义
固体壁面与流体之间的对流传热通量可用牛顿冷
却定律描述:
νx
x
T* η
y
T * T * η 1 T *
η
x η x 2x η
T * u0 T * y vx η
传输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传输原理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c6e16d1240c844769eaee0b.png)
《传输原理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700004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一、学时与学分1.课程总学时:材料科学与工程642.课程总学分:3.53.实验学时:材料科学与工程144.实验学分:材料科学与工程0.5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实验的教学目标1.1深化理论知识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中所讲授的理论、概念或公式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对于各种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深刻。
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公式中各种参数的来源及使用范围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从书本上较难弄懂的概念。
1.2培养学生从事实验研究的能力实验能力主要包括:为完成一定的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正确选择和使用测量仪表的能力;利用实验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以获得实验结果的能力;运用文字表达技术报告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一定数量的基础实验与综合练习,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各种实验能力,为实际工作中能独立设计新实验、从事科研与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1.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实验研究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实验者有较高的要求。
化工原理实验课要求学生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到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如果粗心大意、敷衍了事,轻则实验数据不好、得不出正确结论,重则造成设备或人身事故。
2.实验的基本要求2.1实验前的预习学生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清楚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原理及实验步骤,经指导教师提问检查后方可进行实验。
2.2实验中的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是动手动脑的重要过程,学生一定要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程。
调试时要求细心平稳;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仪表读数的变化;实验数据要记录在表格内,并注明单位、条件;实验现象要尽量详细记录在记录本内,对有些当时不能理解的实验现象,应重复实验并如实记录,待实验结束经过思考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传递过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传递过程原理/Chemical Transfer Process(中文/英文)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学分:32/2.0
开课单位:化学与制药工程系
开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
选定教材:《化工传递过程基础》,陈涛,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参考书:《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原理》,威尔特(美),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传递过程原理》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的必修课。
是一门探讨自然现象和化工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速率的课程。
化学工程中各个单元操作均被看成传热、传质及流体流动的特殊情况或特定的组合,对单元操作的任何进一步的研究,最终都是归结为这几种传递过程的研究。
将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原理)的共性归纳为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三传")的原理系统地论述,将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由经验分析上升为理论分析方法。
各传递过程既有独立性又有类似性,虽然课程中概念、定义和公式较多,基本方程又相当复杂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可运用"三传"的类似关系进行研究理解,使学生掌握化学工程专业中有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共性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和掌握三传现象的机理及其数学描述,建立微分方程。
确定边界条件从而分别求出过程的解析、数值解或转化为准数关联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中传递问题的能力,为在工程上进一步改善各种传递过程和设备的设计、操作及控制过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具体为包括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非牛顿流体中的传递现象、粘弹性及广义牛顿流体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及其应用、边界层方程及其应用、湍流理论评价、能量方程、对流传热的解析、温度边界层、平壁和楔形强制层流传热的数学描述、湍流传热的解析计算、自然对流的传热过程等。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系统论述了化学工程中“三传”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传递速率的理论计算,“三传”的类比及传递理论的工程应用等内容,全书共分三篇,共12章。
1、绪论。
传递过程概论,阐述流体流动导论,了解三传的类似性和衡算方法。
2、第一篇(第2章~第5章)。
动量传递,包括动量传递概论与动量传递微分方程,动量传递方程的若干解,边界层流动和湍流。
了解平壁间的稳态平行层流,掌握圆管与套管环隙中的稳态层流及
流线和流函数,边界层的概念,掌握边界层分离的理论和方程,了解湍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光滑管和粗糙管中的湍流速度分布和流动阻力。
了解气液两相流体的流动形式。
3、第二篇(第6章~第8章)。
热量传递,包括热量传递方程和能量方程,热传导和对流传热。
了解稳态温度场和不稳态温度场的区别,导热问题的分析求解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了解单相对流传热的一般数学模型,熟悉边界层及其与对流传热的关系,理解平壁层流传热的分析解和层流传热的近似积分解的计算,了解沸腾传热机理,熟悉对流传热的过程和特点,掌握沸腾传热过程的分析。
4、第三篇(第9章~第11章)。
质量传递,包括质量传递概论和传质微分方程,分子传质和对流传质。
了解质量传递过程特征及微分方程的推导过程,理解分子在气,固,液三相中的传递特点,及相关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同类型对流传热特征及对流传质模型的建立方法。
5、第12章。
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论述湍流下热,质同时传递和平壁面上层流边界层中同时进行“三传”的精确解,了解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状态下微分方程的建立和精确解的确定方法。
三、学时分配
1. 传递过程概论2学时
2. 动量传递概论与动量传递微分方程4学时
3. 动量传递方程的若干解3学时
4. 边界层流动4学时
5. 湍流3学时
6. 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3学时
7. 热传导2学时
8. 对流传热3学时
9. 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3学时
10. 分子传质2学时
11. 对流传质2学时
12. 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1学时
四、其他教学环节及考核方式
教学环节为课堂讲授。
课程采用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结合的办法。
平时成绩占30%,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70%。
五、大纲说明
执笔:刘审核:审定:日期: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