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抗战遗址的历史文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抗战遗址的历史文化研究
【摘要】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云南不仅是抗战的大后方、最前线,还是对外联系的国际通道和文化教育中心。云南的抗战遗址,具有分布集中,特色鲜明,主体广泛等特点;对于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团结各民族同胞,反思当今教育观念,汇聚两岸及华侨的力量,推动民族复兴,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抗战遗址;云南;正面战场;爱国主义;民族复兴
抗日战争已经胜利68年,它留下的遗址及其折射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爱国自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财富。抗战遗址展示了我们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爱国主义,融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开拓创新的民族品格,也昭示着人类社会热爱和平、自由、正义的公理。它深刻的历史价值是激励我们民族不断自强进步的思想动力,是团结全球华人和进步人士的精神家园。因此,保护好抗战遗址,充分挖掘、展示、发扬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们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云南不仅是抗战的“大后方,最前线”,还是对外联系的主要国际要道,对外开放的中心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云南的各阶层人民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为民族独立的各种努力,盟国和国际友人在华活动中留下丰富的遗址遗迹。在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领导的军队、国民政府及其军队、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华侨、地方士绅、土司及其属众都贡献自己的力
量。各阶层在不同的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汗水乃至生命。云南抗战遗址就是云南作为“大后方,最前线,国际生命线和文教中心”的载体和实证。
一、云南抗战遗址的类型与分布
根据遗址的客观属性,将云南的抗战遗址分以下几类:
(一)战场、墓园、纪念碑类
1942年5月,日军侵略滇西,云南直接成为抗战的前线。中国军队在怒江西岸修建江防遗址,与日军对峙,并积极准备反攻。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发动强攻,在地形不利(从山下到山上的仰攻)、天气不利(正值雨季)情况下,远征军将士不怕艰险,不畏牺牲,不断进攻日军坚固工事,特别在松山、腾冲战役和龙陵争夺战中,战斗异常惨烈。远征军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终于克复阵地,收复国土,于1945年1月将日军赶出云南,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收复国土。在战场上,远征军付出大量牺牲,据统计,仅松山战役就牺牲官兵共计7657名。
滇西战事结束后,部队和当地政府建立众多的纪念墓园和碑、塔,保存较好的有位于腾冲县城西部的国殇园。它在腾冲县城西来凤山北麓之缓坡地段,是第二十集团军各部队的墓地,腾冲战役中牺牲美国参谋人员也葬在这里。墓地中间为“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烈士墓冢绕塔而建,呈辐射状纵队列葬于缓坡周围,计3646冢。墓园内建有忠烈祠,祠内有蒋介石、于右任等人题写的匾额;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旁有李根源先生《告
滇西父老书》、张问德《答田岛书》等碑刻,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20余方,共9618人。墓园庄严肃穆,令人敬仰。
松山战役自1944年6月开始,历时三月,将敌寇全部歼灭。战斗非常激烈,战后山上仅存树木两棵,身上弹坑累累,仍伫立松山大垭口,当年的坑道、堡垒等仍在。松山遗址2006年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为纪念抗战中在滇西牺牲的将士,弘扬全民族抗战精神。1989年德宏州在芒市东南方“雷牙让”山麓重建抗战纪念碑,1990年5月落成。主碑四棱柱的正面是原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题的碑名“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
(二)交通,工厂等遗址
抗战中,云南是我国对外联系的主要国际要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先后承担起抗战生命线的重任,尤其是后期的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滇缅公路和众多的飞机场就是是云南人民克服困难,埋头苦干,无私付出的见证。
滇缅公路下关至畹町段,跨大江,翻大山,地形复杂,地势险要,从1937年12月开工,第二年9月初步建成通车,成为后方补给的生命线。尤其是日军1940年8月切断滇越铁路后,更成了抗战后方唯一的生命线。今天,滇缅公路留下的遗址很少,仅存龙陵县松山脚下20余公里的老弹石路面,前些年差点铺设柏油,幸得熟悉这段历史的有关人士大力呼吁,才得以幸免。还有见证惊心动魄的怒江狙击战的惠通桥。该桥现在虽已闲置不用,桥塔仍矗立两岸桥
头,粗大的钢缆和上百根吊杆高悬江空,傍边有省级文物标志碑,供游人和历史爱好者寻访、游览,但是附近杂草丛生。
为支援前线,巩固后方,抗战时期云南建立一系列重工工业和民用工业等,如:第二十二兵工厂、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机器厂、飞机制造厂和云南水泥厂等,解决了后方的军需民用,有力的推动了云南工业现代化的进程。1940年昆明已经发展成为与重庆、川中、广元等齐名的当时西南大后方八大工业中心区之一,是抗战后方重要的工业支柱和经济支柱。在昆明及近郊形成了海口,马街,茨坝和安宁四大工业区。其中一些工业遗址见证当时云南工业的辉煌。目前保存较好的有马街的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老厂房,茨坝的中央机器厂的门楼和海口云南水泥厂的立窑。
中央机器厂是国民政府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国营工厂,其规模是当时国内机器产业的第一。其产品大部分具有当时国际水平,创造了当时中国多个“第一”,如第一台大型汽轮机和发电机,第一台500马力电动机,第一台30—40吨的锅炉,第一座冶炼硅铁、锰铁的铁合金炉,第一家使用炉气控制技术进行高速钢淬火。它标志性的门楼建筑几经风雨侵蚀,面临着倒塌的危险。鉴于此种情况,2009年盘龙区和企业共同对门楼的墙体、屋檐等部位进行修缮,让文物修旧如旧。
云南水泥厂立窑旧址,它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海口街道办事处蒋凹村云南水泥厂生产区内。云南水泥厂立窑是中国第一台由自己设计、制造的半机械化立窑,是我国水泥生产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
程碑。云南水泥厂立窑作为抗战时期后勤生产遗址,还是我国民用工业史上的重要遗址,价值很大。
另外,还有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等遗址。(三)教育文化遗址
抗战爆发后,东部和中部的高校纷纷内迁,迁往云南的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大学,同济大学、国立艺专,体育专科学校等11所。师生们在艰难的境况下壮志不移,传承中华民族“威武不能不屈”的传统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追求。这方面的主要遗址有:西南联大遗址、中山大学遗址、昆明市郊的众多科研所遗址等。
西南联大遗址: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大,他们先四处租赁房屋,后在北门街外自建房屋,为平房,有的还是茅草盖顶。今遗址为仿旧所制,主要在云南师范大学内,包括门楼、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和联大旧教室等。
其中联大文学院先迁往蒙自,1938年夏至1939年春借用歌胪士洋行、蒙自海关及税务司的房子。今天蒙自海关和税务司旧址仍在,前几年进行维修;歌胪士洋行为砖木结构法式二层楼房,闻一多曾在此住二楼一间,其办公室1988年列为闻一多旧居陈列室。
中山大学遗址:1938年夏天后广州受到日军进攻,校长邹鲁和校委会决定将学校迁往云南澄江,校舍利用县城和东南郊外之庙宇、祠堂,稍加修缮便为教学、科研之场所。师生住宿大多租用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