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素质理论促进素质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素质理论促动素质教育
一邓小平人才素质理论的深刻内涵
纵观邓小平教育理论,他最注重的一个思考对象就是人才,他站在世界
发展和国家民族未来前途的高度,始终关心人才、重视人才,对新时期
人才素质的要求有过很多重要的论述。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的科学
论断是邓小平人才素质思想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科学地论述了社
会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知识分
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依靠和骨干力量。“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只有具备
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
化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他把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劳动
者的素质一起,看作我国国力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决定因素,强调要重视
教育,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教育,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
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邓小平人才素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正发
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始终把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同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相联系,把人才作为重要资源摆到了为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主导因素的战略地位。他认为现代社会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是核心。他强调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
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
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
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2〕“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
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一个人才能够顶很大
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
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很好地起作用。全党全社会都要
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3〕面对科
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激烈竞争,邓小平同志以前深情地说:“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科学家、教育家、文学
家和其他各种专家,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
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4〕“要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和派遣留
学生的工作,增强与国外的教育交流合作,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
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要
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5〕
(三)邓小平人才素质理论的目标要求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标准是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早在1978年邓小
平同志就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
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
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化的劳动者。”〔6〕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在
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达到又红又专。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申
又红又专的重要意义,并对红与专的辩证关系作出了深刻的阐述。“红”是指具有坚定准确的政治方向,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自觉自愿地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专是指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红与专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专不等于红,但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
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
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7〕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和提升全民族的素质。他强调要教育全体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是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四)坚持“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人才素质理论的基本战略取向。邓小
平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主动适合世界高新技术革命的
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8〕“三个面向”是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取向,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取向。他从当今世界科技文化
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对我国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把
民族振兴的希望寄托予教育。“三个面向”的核心内涵是创新。“创
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9〕要面向新世纪,加快教
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更新教育观点,实现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和教育
体制的现代化,持续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把学校变成培养和造就千
百万具有全面素质和高度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阵地。
(五)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是发展教育事
业的主要力量。“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
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育。”〔10〕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
在教师,教师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1〕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得到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
着主导作用。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境界必须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感化,
教师的品德学识、举止风度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建设一
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
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和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指出:“教育战线愈来愈重要,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升现有教师队
伍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提升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
务工作水平以及改进作风等。”〔12〕
二用邓小平人才素质理论指导和推动全面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
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造就和培养我国二十
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面对全新的挑战和全面
推动素质教育的崭新课题,必须以邓小平人才素质理论为指导。
(一)用素质教育的观点确立育人的目标和任务。邓小平的人才素质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重才、识才、选才、求才、育才、容才和用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就是做人的工作,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的原则;必须从习惯于只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灌输转向注重学生素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