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乐教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孔子乐学的句子

孔子乐学的句子摘要:1.引言:介绍孔子及其对乐学的看法2.孔子的乐学思想:礼与乐的关系,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3.孔子的乐学实践:学无常师,好学不倦4.孔子的乐学影响: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深远影响5.结论:总结孔子的乐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正文:【引言】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他的思想深入人心,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在孔子的众多教诲中,乐学是他尤为倡导的一种精神。
本文将从孔子的乐学思想、实践及其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孔子的乐学思想】在孔子看来,礼与乐是相辅相成的,乐是表达礼仪之情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乐教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曰:“礼以行之,乐以道之。
”这表明,礼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乐则是用来引导人们的情感。
一个人要在道德上达到完善的境界,除了遵循礼仪,还要陶冶自己的情操,让心灵受到美的熏陶。
【孔子的乐学实践】孔子自身就是乐学的典范。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自谓:“学无常师,好学不倦。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乐学精神。
他认为学习没有止境,永远要保持一颗好学的心。
此外,孔子还提倡“温故而知新”,强调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教训,来获取新的知识和启示。
这种乐学实践,使孔子在道德、智慧和才能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孔子的乐学影响】孔子的乐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影响了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儒家学派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教育主张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乐学思想影响了教育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倡学思结合,这些教育方法为后世所传承和发扬。
最后,乐学思想影响了教育内容。
孔子以《诗》、《书》、《礼》、《易》等经典为教学内容,这些经典著作成为了古代教育的重要教材。
【结论】综上所述,孔子的乐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孔⼦的教育思想孔⼦是我国古代⼀位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的教育思想⾮常丰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下⾯仅从三个⽅⾯加以探讨:第⼀,孔⼦办教育为实现⾃⼰的政治理想服务;第⼆,教育弟⼦全⾯发展,把德育放在⾸位;第三,教育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积极参加改⾰。
孔⼦⼀⽣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尧舜时代和奴⾪社会全盛时期的西周。
他的孙⼦⼦思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武”。
朱熹注:“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
这就是说孔⼦远则推崇尧舜时期的政治,近则遵守西周初期⽂王、武王时的法度。
孔⼦对西周时代特别推崇,他说:“周监于⼆代,郁郁乎⽂哉,吾从周”。
这是说西周的政治制度礼制,是吸取夏商⼆代的经验制定出来的,那是多么美好的制度啊!我愿意推⾏西周的礼制。
他说:“如有⽤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如果有谁⽤他治国,他就要在东⽅推⾏西周的政治制度,重建西周那样的国家。
孔⼦毕⽣把实⾏尧舜之政,恢复西周盛世作为他的最⾼政治理想。
孔⼦⽣活在春秋晚期,社会历史正处于⼤变⾰时代,奴⾪社会正在崩溃,封建社会即将诞⽣,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孔⼦要历史回到西周奴⾪制盛世去是不可能的。
他在鲁国从政与当权者季⽒不合,从三⼗五岁开始招收门徒,培养⾃⼰的追随者。
随后⼜带着弟⼦遍访东⽅各国,历尽艰⾟地宣传⾃⼰的主张,终不被各国执政者所⽤,最后,他只得痛苦地回到鲁国。
返鲁后,他⼴招门徒,开门设教,意欲通过办教育培养⼈才,为实现⾃⼰的政治理想服务。
孔⼦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推⾏德政礼治的⼈才。
在⼀个国家推⾏德政礼治,要靠圣君、贤⾂和良民。
圣君、贤⾂、良民不是天⽣的,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
因此,他很重视教育的作⽤。
他说:⼈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主张⼈⼈都应受教育,这就是他的“有教⽆类”的光辉思想。
在他看来,春秋时代不但没有圣君,就是具有君⼦品德的圣君也没有见过。
简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切 归结 为 人 心 的堕 落 . 大 声 责 问 : 人 而不 仁 如 礼何 ? 而 不 他 “ 人 仁如 乐 何 ? 仁 是 一 种 心理 原 则 , 子 解之 为 “ 隐 之 心 ” 孔 子 ” 孟 恻 。 认为, 一个 没 有 德行 的人 , 不 可能 遵 守 礼 乐 制度 的 。孑 子 一 是 L
! 兰
简
论
孑 子 L
的
音
乐育才 小 学 , 苏 金 湖 金 江 摘 要 :孔 子 不仅 是 一 位 伟 大的 教 育 家 , 是 一 位 伟 大 还 的音 乐 家 .他 在 音 乐 方 面的 实践 和 思 想 对后 世 产 生 了重要 的 影 响 。孔 子认 为礼 主敬 , 主和 ,礼 乐” 社 会 教 化 和 个体 人 乐 “ 对 格 的 完善 有 重要 作 用 . 以“ ” 为评 判 音 乐 的 重要 标 准 。 并 和 作 关 键 词 :孔 子 音 乐 札 和 2 10 1 6 0)
生 的 理 想 是恢 复 周 朝 的 制度 即周 礼 , 曾说 过 “ 监 于二 代 , 他 周 郁郁 乎 文 哉 , 从 周 ” 样 的 话 表 示 对 周 朝 的 怀 念 与 向往 , 我 这 并
且 把 “ 己复 礼 ” 行 为 定性 为 “ ” 孔 子 又 把 恢 复 周 礼 的 希 克 的 仁 , 望 寄托 在 人 心上 , 因此 孑 子 特 别重 视 “ ” 。 L 仁 德 孔 子 一 方 面认 为 没 有 德 行 的人 不 能 遵 守 礼 乐 制度 ,另 一 方 面又 希 望 通过 音 乐 来 净 化 人 的心 灵 ,这 样 音 乐 就负 载 着 教 化 民众 、 和 万 邦 的功 能 。 L 说 :礼 云 礼 云 , 帛云 乎 哉 ? 谐 孑子 “ 玉 乐 云乐 云 , 鼓 云乎 哉 ?” 《 语 ・ 钟 (论 阳货 》 意 思是 说 , 、 的本 质 ) 礼 乐 不在 于玉 制 和钟 鼓 , 行 礼 、 乐 的具 体 行 动 , 在 于 移 风 易 即 奏 而 俗 、 化 民众 的社 会规 范 作 用 。 熹 《 教 朱 集注 》 :敬 而将 之 以玉 云 “ 帛 则 为礼 , 而发 之 以 钟 鼓 则 为 乐 , 其 本 而 专 事 其 末 , 岂 和 遗 则 礼乐 之 谓 哉 ? 较 之 于 礼乐 的形 式 , 子 更重 视 礼 乐 的实 质 。 ” 孔 朱 熹 说 敬 是 礼 的 实质 , 是 乐 的 实 质 , 是 符 合 孔 子 的 思 想 的 。 和 这 《 语- 论 为政 》 “ : 子游 问 孝 , 日 : 之 孝 者是 谓 能 养 , 于 犬 马 子 今 至 皆能 有 养 . 敬 , 以 别 乎 ? ” 老 人尽 到赡 养 的 义 务 , 不 能 不 何 对 并 说 明此 人 孝顺 . 而要 看 行 为 中的 态 度 .敬 ” 态度 才 是 孝 的 本 “ 的 质 。这 就把 礼 区 分 为 形式 与 内容 , 即礼 仪 与 礼 义 的 区 别 , 子 孔 看 重 的 是礼 的 内容 。“ ” 和 是音 乐 的 本 质 。《 记 ・ 记 》 “ 礼 乐 : 乐统 同 , 辨 异 。” 礼 辨异 的功 能 是 促 进 相 敬 , 同 的 功能 是 增 益 相 统 亲 。 了礼 , 有 即有 了贵贱 区分 的 等级 , 它可 以使贱 者敬 贵 , 者 下 敬 上 , 并 不 能使 贱者 亲 贵 、 者 亲 上 。 而 乐 则可 以使 上 下 相 但 下 亲和 睦 , 到 与辨 异 相 补 充 的 “ 同” 能 。 以《 记 》 : 礼 起 统 功 所 乐 说 “ 者殊 事 合 敬 者也 ; 者 异 文 合 爱者 也 。 ” 乐 礼乐 互 补 的 文 化 体 系 是 以 和 谐有 序 的 宇 宙 观 为基 础 的 , 乐 者 天地 之 和 也 ,礼 者 天 “ 地 之 序 也 , 故百 物 皆化 , 和 序故 群 物 皆 别 ” 自然 界 既 有 群 物 种 , 类 的 分别 , 有化 育 自然 的和 谐 。 类 社 会就 是 要仿 效 自然过 义 人 程. 通过 乐者 和 与礼 者 敬 的相 互 配 合 . 到 “ 达 四海 之 内合 敬 同 爱” 的理 想 状 态 。《 语 ・ 而 》 “ 子 日 :礼 之 用 , 为贵 。先 论 学 :有 ‘ 和 王之 道 , 为美 。小 大 由之 , 所 不 行 , 和 而 和 , 以 礼 节 之 斯 有 知 不 亦 不 可行 也 。 ’ 一段 话 虽 然 为有 子 所 说 , 一般 把 它 当 作孑 ”这 但 L 子 的 思想 。 如何 理 解 这段 话 , 界 没 有 达成 共 识 。 者 以为 , 学 笔 这
浅析孔子的乐教思想

浅析孔子的乐教思想作者:陈晓峰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孔子;乐教;礼乐;感化;美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80-02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是先秦乐教思想的倡导者,实践者。
他继承和发展了上古三代的礼乐教育思想,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揭开了新的一页。
而他乐教中的“礼乐”、“感化”及关于“美”的思想也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一、礼以节人,乐以发和孔子生活在鲁国,鲁国乃周公的旧封地,因而保留了丰富的周文化,当时各国都到鲁国“观礼”。
孔子作为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至此,“礼乐”亦成为孔子乐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音乐实践还是音乐理论,在他的乐教体系中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乐教思想就是要把人训练到符合维护西周社会制度的标准。
而且,孔子所以如此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是因为他相信“乐者,通伦理者也”(《礼记》)。
就是说乐不仅仅是一种享乐,同时又是用于区分不同等级的重要尺度。
如周礼中规定的“八佾舞”,只能供天子享用,而下属诸侯大夫只能用“六佾”、“四佾”、否则就是僭越违礼,大逆不道。
因此,孔子对季氏享用“八佾”舞,大动肝火,怒吼:“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
这是有道理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
“礼”、“乐”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特殊的文化形态,二者的关系是“礼以制乐,乐以为用”。
礼作为一种制度,表现严格的等级关系,乐是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乐其中就有礼的性质。
但礼与乐毕竟不同,其功能也有差别。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史记·滑稽列传》)具体地说,礼是从外部规定社会的等级、次序和相互关系、规则人们的行为的;乐则是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思想解放空前活跃,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由斯兴焉。
孔子作为春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这些身份是被世人所熟知的,但是不能忽略了孔子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音乐家。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毕生致力于教育,尤其重视音乐方面的教育。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有许多孔子关于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反思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下音乐教育有何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礼乐音乐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礼乐思想中国古代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和“乐”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可见礼乐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孔子接连两次发问,礼和乐到底是什么?孔子明确地指出“礼”和“乐”不是单纯指制礼作乐的器物或者乐器,礼乐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而要注重精神内涵。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德,那该如何对待礼和乐呢?“仁”是《论语》的核心,同样地,“仁”的思想也贯穿于孔子音乐教育的全过程。
二、学习音乐的重要性《论语》的经典之处在于常读常新,开卷有益。
笔者每一次捧读《论语》,都仿佛看到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君子学习修身源起于《诗经》,立身处世之道在于学礼、懂礼、遵循礼的原则,最后达到的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取决于音乐的修养。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出的教育内容,不仅注重诗教、礼教,尤其重视乐教。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使人性情平和、卓然自立、明辨是非善恶,使人充满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
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谈孔子的音乐教化思想

谈孔子的音乐教化思想作者:刘洁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2期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又被后世称作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个人就是孔子。
他的思想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然而音乐的教化作用在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眼中同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可见音乐的教化作用在当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究竟是如何看待音乐的教化作用的呢?关键词:虔诚的膜拜;恢复礼乐制度;儒家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使得两千年来中国文人虔诚的膜拜;他品德高尚,即使穷困潦倒也不失君子之德;他育人有方,于是他的弟子中出现了七十二贤人。
他就是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而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音乐的起源与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认为它们起源于祭祀,巫祝的活动。
因此,音乐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赋予极强的神秘色彩,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并且作用于精神层面的活动,对人们的意识、心理、精神具有极强的震撼、引导和暗示作用,在人类的文明进步的进程中,音乐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孔子的音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孔子并不只是把音乐当做一种技艺,一种谋生的手段。
而是把它上升到一个精神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和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礼记·乐记》中曾写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说明了音乐与社会和国家是否安定有着密切的关联。
我们在孔子对于音乐的看法中不难发现,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提高个人修养的必不可少的东西,并且音乐同样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在统治阶层起着极大的作用。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作者:袁俊杰来源:《中州学刊》2008年第02期摘要:孔子爱好音乐,知晓乐理,精通音律,娴熟古典音乐,善于演奏乐器,长于作词、谱曲和诵歌,是春秋战国时代最有影响的音乐家。
孔子的演奏歌唱才能、作词谱曲才能、欣赏正乐才能和音乐理论见解,充分体现了他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高深修养,反映了他独到的音乐思想。
孔子关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和移风易俗、教化天下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净化心灵、抒发情感、消解郁闷、陶冶性情、调养身心的音乐保健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至今仍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音乐教育思想;音乐保健思想中图分类号:K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167—03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然而,他在音乐上的成就则少有论及。
本文仅就孔子的音乐才能、音乐教育和音乐保健思想等问题试作论述。
一、孔子的音乐才能孔子在音乐上是全面手。
其最突出的才能有六个方面。
第一,演奏才能。
孔子能演奏笙、琴、瑟、磬等多种乐器,尤其喜欢弹琴、击磬、鼓瑟。
一次,孔子在卫击磬,正好“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①。
又一次,孔子昼息于室而鼓琴焉。
闵子自外闻之,以告曾子曰:“向也夫子之音,清彻以和,沦入至道。
今也更为幽沈之声。
幽则利欲之所为发,沈则贪得之所为施。
夫子何所感之若是乎?吾从子入而问焉。
”孔子曰:“然,汝言是也。
吾有之。
向见猫方取鼠,欲其得之,故为之音也。
”②他能敲击出浅薄、固执的音调来诉说没人了解自己的伤感,能弹奏出幽沈的音调来激发猫捕捉老鼠的欲望,表明其演奏的实际水平是很高的。
第二,歌唱才能。
所谓“讲诵弦歌不衰”、“取瑟而歌”③,就说明孔子不仅能诵、能弹奏,也能唱歌。
孔子不仅能弹唱既成的乐曲,也能即兴呕歌,并且时常出口成曲。
如他弃官出走时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
”孔子曰:“吾歌可夫?”遂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解析

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一、乐教可以陶冶性情,培养道德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和道德观念。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人文素养。
因此,孔子提倡乐教,旨在通过音乐教育来陶冶性情,培养道德,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风尚。
二、乐教可以辅助政治,为政教服务
在孔子的思想中,音乐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音乐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风气,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乐教,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孔子还认为音乐可以调和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为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服务。
三、乐教可以化民成俗,协和万邦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传播文化、沟通思想的作用。
通过乐教,可以传播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使人们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这种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达到协和万邦的目的。
因此,孔子提倡乐教,旨在通过音乐教育来推动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
四、乐教可以通鬼神,美风俗
在孔子的思想中,音乐还具有通鬼神、美风俗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能够表达人们对神明的敬畏和祈愿。
同时,音乐也可以美化风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孔子提倡乐教,旨在通过音乐教育来弘扬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认识到音乐在陶冶性情、培养道德、辅助政治、化民成俗、通鬼神、美风俗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提倡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交流。
孔子以乐治国思想

孔子以乐治国思想评述孔子重礼乐而轻刑罚,他断言:“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政行,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孔子乐治思想主要有:(1)将乐教的完成视为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
孔子的教育,希望学生重视道、德、仁的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表明了教育过程的大致次序,途径、宗旨。
“乐”的完成,是孔子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
(2)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
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首先体现在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应该不分贵族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
这就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陈规,改变了西周乐教中的等级制,这是中国乐教史上的伟大创举。
这又一次证明,孔子要回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无原则的倒退,除了吸收西周礼乐的优点外,还主张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
这也是孔子对西周礼乐思想、礼乐制度的改革。
(3)重视乐教中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及其美育作用其一,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美感体验。
《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对于某乐曲的感受:“子语鲁大司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和顺)也;从之,纯如(质朴)也,皦如(清晰)也,绎如(连贯)也,以成。
”其二,音乐应该体现“和”的情感。
孔子曾评价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孔子用“中庸”、“中道”原则要求音乐,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是中正平和的,适度的,有节制的。
“郑卫之音”就是因为没有一定的节制,过于放纵,才被称为“淫乐”。
其三,通过乐的审美活动造成较高的人生境界。
孔子在与子路谈及自己的为人时说:“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乐治思想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以通“乐”为完善人格之最高境界。
孔子虽然授学生以六艺,但在六艺之中,他最重视“乐”。
他认为,对一个人的教化是否成功,能否使其成为君子、贤人,最终取决于其是否通乐。
周代礼乐制度影响下的孔子乐教论及现代启示

周代礼乐制度影响下的孔子乐教论及现代启示[【摘要】:^p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杰出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
在周礼影响下成长的孔子,在政治上崇尚“先王之道”;在教育上提倡“礼乐并重”,提出“成于乐” 、“尽善尽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乐教论。
孔子对礼乐的倡导、对音乐功能的认识及对音乐教育的实践,对中国两千余年的音乐美育和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至今天,他的音乐美学观依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p ]周代礼乐;孔子;乐教论;音乐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________)13-0084-03[HK]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有着悠久的乐教传统,西周时期已形成了完备的礼乐制度,使我国古代的礼乐教化得以完善和发展。
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崇尚“先王之道”、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礼治”的孔子,继承了周代的乐教思想,提倡“礼”“乐”并重,认为最终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的乐教思想。
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对后世的音乐美学及音乐教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孔子的乐教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周礼影响下孔子的乐教思想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少为人知的是,孔子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
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周朝初年周公的封地,也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因此一直保留着周礼所代表的文化传统。
在这样地域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孔子,着迷于周礼祭祀,勤于学习各种礼仪,对西周的文化极为推崇。
《论语·八佾篇》有载:“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正因为孔子推崇周礼,所以周代的礼乐制度、周代统治者对音乐功能的认识及利用,直接对孔子的乐教思想产生影响。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谢子元在我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真正重视音乐的只有儒家,尤其是早期儒家。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在音乐搜集、整理、修订、教学上自觉地做了大量工作,《论语》中记载他音乐方面的言论和实践近30处。
孔子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音乐观,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丰富的音乐思想。
可以说,孔子既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
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痛心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无道,愤慨于诸侯“八佾舞于庭”的儹越,以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为一生志业。
他“删诗书,订礼乐”,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教育学生(据说他还编有《乐经》作为教材,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约生前498年)著有《乐记》,是儒家的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一般认为也体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
系统地学习、研究孔子的音乐观,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扬弃和转型,对当代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孔子的音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音乐作为重要的政治工具和道德教化工具的音乐功能观。
孔子主要是从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的角度来强调音乐的重要性的。
我们的古人虽然很早就认识到音乐是“由人心生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礼记·乐记》),即认识到音乐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精神享受、抚慰和宣泄方式,但却几乎从来没有把音乐当作一种单纯的艺术,放任人们“为艺术而艺术”,而是把音乐当成一种统一老百姓思想感情的重要的统治工具。
《论语》和《乐记》大多是“礼”“乐”双提并论,如:“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节人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所有这些论述都强调音乐和礼的规X一样,是至关重要的统治工具。
孔子“乐教”的启示

孔子“乐教”的启示孔子对周公制礼作乐,以安天下十分推崇,因而也格外重视“礼”和“乐”在培养人、教育人中的作用。
“乐教”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视“乐教”为人格完善的最高层次。
身处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孔子,把“六艺之学”作为讲学的基础内容,把社会人生之学作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他重视向学生传授“诗”、“书”、“礼”、“乐”等经典知识,更重视向学生传授他所谓的“道”,培养学生树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信仰,以担当起“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重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他为学生指出的努力方向和生活道路,这里的“艺”,就是“乐教”的主要内容。
孔子反问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仁”,那个“礼”该如何运用呢?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仁”,那个“乐”该如何运用呢?在这里,他提出了培养人、教育人的三个基本要素——“仁”、“礼”、“乐”。
在他看来,“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是人的内心世界,是“礼”与“乐”的内在依据。
而“礼”与“乐”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仪表仪容、形体形态等等方面,又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达,是“仁”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
孔子向来以“礼乐”并称,这是因为二者既有不同的功能,又有密不可分的互补关系。
《礼记·乐记》对礼与乐的联系与区别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指出:“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这就是说,“礼”的要义是一个“敬”字,其基本功能是规范人的等级、节制人的行为。
“乐”的要义是一个“和”字,其基本功能是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
一个人如果只有“礼教”而缺乏“乐教”,就会成为一个呆板、拘束的人;如果只有“乐教”而缺乏“礼教”,就会成为一个放荡不羁的人。
这两种偏向都不符合“仁”的精神。
只有把“礼教”和“乐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内心的“仁”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谈孔子音乐思想及其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

三、结 束语
开展 “ 工 学 结 合 、 实训 交 替 ” 的人 才 培 养 模 式 ,能 够 充 分
骨干 和 能 力 巧匠 担任 专业 兼 职 教师 等形 式 ,打 造 一批 既有 扎 实 理 利 用 学校 和企 业 双方 的资源 优 势 ,有 效提 升 了学生 的综合 职业 技 零距 离 ”对 接 ,为 企业 论 知识 ,又 熟悉 实践 操 作业 务 , 同时又 精 通教 育 教学 规律 的专 兼 能 ,实现 了学生 职业 技 能与 岗位 要 求 的 “ 结合 的 “ 双 师 ”结构 高 素质 专业 教学 团 队。 5 . 完善 突 出实践 育人 导 向的 实训 实践条 件 建设 培养 了高 素质 的技术 技 能 型人才 。我 院 印刷技 术专 业 的毕 业 生深 受 用 人单 位 的欢 迎 ,毕业 生 双证 书 获取 率达 N9 5 % 以上 ,连 续 3 年
当今 高校 音 乐教 育现 状
、
高校 音 乐教 育 的 目的 是 为给 中小 学及 别 的 一些 学校 输 送优 秀 自己创 作 的历 程 。 由相 关 史料 得 知 ,他最 先 创作 了 《 陬 操 》这 一 的音 乐 人才 。可 是 目前 有 不 少高 校在 音 乐教 育方 面 仍然 采 用 以往 琴 曲 ,之后 即 开始 了漫长 的音 乐 教育 ,并在 这一 过 程 中陆 续创 作 落 后 的方 法 ,一 味 强 调 教 学 成 绩 ,没 有 注 重 增 强 学 生 的 综 合 音 了大量 的 乐 曲。他 在 音乐 创作 之 外 ,还 非常 喜欢 歌 唱 ,几 乎每 日 乐 能 力 , 如 学 生 的 思想 、 艺术 情 操 的培 养 ,使 得 他 们 道 德 观 念 都 要歌 唱 ,且 歌 唱起 来往 往 是茶 饭不 思 ,甚 至在 将 要离 开 人世 的 不前 强 , 审美 能 力低 下 ,甚 至有 的地 方 发 生 过 音 乐 在 校 生 因为 最后 日子里 ,他 仍然 坚持 每 日歌 唱。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乐谱学名著,被誉为“乐经”,作者是著名宰相、思想家孔子,其内容主要是向人们描述乐教的思想。
在《礼记乐记》中,孔子把乐教概括为“仁义”,并且将仁义定义为“具有仁慈、义务、礼节、礼仪的仁义。
”乐教思想的核心是仁义,而仁义思想的精髓是要求人们在乐谱的指引下来学习如何做人。
在《礼记乐记》中,孔子把乐教分为九类,九类乐教分别是:大雅、小雅、诗、乐、乐舞、游乐、礼仪、法度,乐谱,这九类乐教是乐教思想的基础。
大雅表示尊重上天的圣贤;小雅表示祭祀百祀;诗表示以歌赞颂神祗;乐表示高雅的宴席;乐舞表示高雅的舞蹈;游乐表示高雅的游戏;礼仪表示敬礼仪式;法度表示对礼仪的规范;乐谱表示音乐的规范。
在乐谱中,孔子认为要做到完美的表现,必须经过严格的乐律练习、唱歌训练和乐谱练习才行。
他认为,乐谱可以调节心绪、和谐娱乐、锻炼乐律。
乐律则是要求每一种乐器都要以一定的旋律和拍子来吹奏,光是吹奏的乐音就可以把人们带入神圣的气氛,使人们的心情更加轻松愉悦。
此外,乐律还倚赖乐谱及唱歌训练来调节人们的情感,让人们以更加舒适的状态来表现。
在《礼记乐记》中,乐教思想更是深刻。
它可以让人们在乐谱中领悟到仁义之道。
乐教思想强调,要把对仁义的尊重贯彻到实践中,仁义不仅要表现在宴乐上,而且要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让仁义指引我们的行为。
乐教思想可以提醒人们,要以和谐的心态与人相处,要表现出善良的礼仪,要表达出正直的心意,要全面而文明的发挥人们的精神优势,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总之,《礼记乐记》让我们得以了解到孔子关于乐教思想的精髓,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乐教思想可以让人懂得如何做人,让我们以崇高的理想来生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儒家的音乐思想是: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2.主张“礼”“乐”并重;3.提倡乐通伦理。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1、“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趣”)“仁义”(即为符合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就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明确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重新认识、建议。
《礼记·乐记》说道:“乐者趣(le)也。
君子暗自其道,小人暗自其欲。
”趣(yue)首先能带散发出感官上的乐趣“趣”(le),这就是音乐“美”的基础。
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就是孔子把音乐做为教化手段的基础。
但是正像《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无为)趣。
君子以耿介为礼,以损减为乐,趣(yue)其如此也。
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拉季夫卡统一,各种矛盾性质的消除。
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再分人心,当然只有“美”、“仁义”统一,“仁”、“趣”融合的音乐才具有这样的功能。
特别强调“美”与“仁义”、“仁”与“趣”的人与自然统一,就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
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
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
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乐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
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
孔子礼乐教化思想简析

216作者简介:罗丽娅(1979— ),女,汉族,湖北天门人。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湖北警官学院第十四届“李昌钰工作室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项目“网络刑侦文学的兴起与影响研究”。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多年来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礼乐教化思想缘起(1)周代礼乐制。
“礼”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制约人的行为而出现。
据记载,商代已出现较为完备的祭祀制度。
周公制礼作乐,礼法制度渐趋完备。
“乐”与礼密切相关,在祭祀、朝聘、婚丧、乡射等诸多礼典仪式中,都离不开乐。
《礼记·乐记》中指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的本质重在区分等级贵贱,乐的本质在于调和差异。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从对人的行为的调节来看,礼按照等级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乐则以艺术的形式进行情感熏陶,把礼的硬性规定柔化,变为人内心的自觉意识。
(2)孔子删诗书定礼乐。
孔子生活在周礼保存最完备的鲁国,他幼时即师从鲁国太师学礼,从理论到实践,“入太庙,每事问”,后还专程适周问礼,“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以完善鲁国礼乐。
孔子对“乐”也颇有造诣,他在问礼于周时,曾“访乐于苌弘”,探讨音乐韵律结构、音乐的作用;他还“学鼓琴于师襄子”,坚持对曲调、奏曲技巧、志趣神韵、乐曲形象要修习到有深刻认识的程度。
孔子晚年专力于教育和文化事业,为达成教育目标,曾修订六经。
他将“诗三百”全部重新加以配乐,“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模式就是诗教、礼教、乐教的相辅相成。
诗教重情感化育,礼教强调克己修己,乐教中和情感与理性,追求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
摘要孔子的乐教是其六经教育之一,在当前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孔子的乐教思想对于信息文明社会的教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具体从“乐得其道:乐教之宗旨”“述而不作:乐教之传承”“礼乐交错:乐教之实践”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系统回答孔子乐教的宗旨、传承以及具体实践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孔子乐教乐得其道述而不作礼乐交错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科技的变革,学界提出了E-learning,C-learning,U-learning等学习方式的创新,更有甚者,为了突出信息文明对工业文明“三中心”教育方式的超越,提出了系统的G-learning变革理念。
G-learning作为一种倡导“绿色学习”的观念,强调信息文明境遇下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倡导回归到人类轴心时代古典的人文智慧。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教育者,正是立足于信息时代绿色教育的视野,深入探讨孔子的乐教思想,力图为当前音乐教育传承古典乐教智慧提供参考。
下面,本文具体从“乐得其道:乐教之宗旨”“述而不作:乐教之传承”“礼乐交错:乐教之实践”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系统回答孔子乐教的宗旨、传承以及具体实践方法等问题。
一、乐得其道:乐教之宗旨
其一,乐教的审美本质是一种中和之美。
《乐记·乐本》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人的内在心灵本来应该是安静不动的,这是本性;但由于人与外物交往,内心有所感动,随之产生了情,音乐正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但过于沉迷音乐,甚至被一些不良的音乐所熏陶、引导,并会出现“乐之失,奢”的流弊。
因此,一方面肯定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看到音乐的不良影响,导向儒家“仁义之道”,所以,孔子乐教中强调的是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这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也契合了孔子人生中庸之境的追求。
其二,君子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
孔子十分注重学习对于成就君子的重要作用,他在《论语·阳货》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在孔子的六经君子成人教育中,乐教既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时,在次第上,又代表了君子成人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就是说,儿童的教育,应该随顺自然,通过诗,兴起其美好的情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应该通过礼的社会规范来对情感进行理性的约束,从而适应社会秩序对人的要求,最终,教育的完成还需要实施乐教,让理性回归到情感,实现情理的和谐交融。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君子人格的实现也是快乐人生的达成,所谓“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
成其教”(《礼记·乐记》)。
其三,理想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乐记·乐施篇》云:“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在《论语·阳货》篇,还专门讲述了一个孔子和弟子子游讨论乐教治理社会的故事:“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菀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
二、述而不作:乐教之传承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为老彭”。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从司马迁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一,孔子视野中的“乐”与“诗”“礼”是相互配合的一个整体,诗配上了音乐,并合上一定的礼数,从而,可以运用于祭祀、朝会、宴享等场合。
孔子的此种乐教观念是对更久远的歌乐舞一体的声教传统的传承,它是巫师通过自己的语音符号(歌)、身体动作(舞),再合上一定的音乐符号(乐)用以沟通神人的方式。
《尚书·舜典》中也对此一体化的声教传统做了记载:“帝曰:夔!命女典乐。
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其二,孔子在删诗正乐的过程中,尽管从形式上的一体化以及内容的采编上延续了传统,述而不作,但在具体的“删”“采”的过程中,也通过自身言传身教的阐释,凸显了自身推举的仁义之道,所谓“《雅》《颂》各得其所”,这样,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同时,孔子的仁义之道也能立基于传统文化之上,获得教育的公共平台,具有了强大的现实文教功能。
孔子不仅删诗正乐,自身也是一个音乐发烧友,十分喜爱音乐,据《论语·述而》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因此,孔子乐教对传统的传承就不仅体现在以上孔子删诗正乐的工作中,还体现在他对古典音乐的具体修习实践中,在《论语》中,就有多次这样的记载,试举几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孔子在这里通过抒发对《韶》乐、《武》乐的欣赏感言,道出了美和善的关系,突出了儒家乐教之教人向善的旨归。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这里,生动地叙述了孔子从音乐开始到结束的审美体验,体现了孔子对音乐的喜爱。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韶》乐是当时贵族中流行的古乐,孔子这段话不仅说明了其对古代音乐的痴迷,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具有很高的音乐古典素养。
孔子自身对传统音乐的修习以及删诗正乐的文化整理工作,延续了古典的乐教传统,充实了传统乐教的仁义生命。
三、礼乐交错:乐教之实践
孔子一生用力于教育,启迪人心,改变社会,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具体在孔子的乐教实践中,他强调“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因材施教”,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礼乐交错”,音乐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孔子整个教育共享的原则,“礼乐交错”则突出了乐教的独有特色。
孔子在具体的乐教实践中,还非常强调礼与乐的结合,发挥礼乐的整体效用,实现君子人格的养成。
《礼记·文王世子》中这样记载周代的乐教思想:“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乐记》也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在这里,礼乐都是培养一个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在孔子的乐教中,不是强调音乐知识、音乐技巧的专业性的教育,而是恭敬而温文的人格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