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与行为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ppt课件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ppt课件
14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 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 保持一致
–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 认知一致
– 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 得到合理解决
ppt课件
15
*认知失调及其解释
(1)决策后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因为我们不得
不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定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
ppt课件
29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ppt课件
30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ppt课件
31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 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 一个人,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受到情境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 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 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ppt课件
6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
1 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始于两种方式,一 为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另一是屈服于 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物 质与精神报酬和避免惩罚表现出的相符行 为。
ppt课件
8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
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 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 熏陶等方式进行。
– 这种影响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 性、宏观性
ppt课件
9
2 家庭的影响
– 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
ppt课件
14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 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 保持一致
–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 认知一致
– 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 得到合理解决
ppt课件
15
*认知失调及其解释
(1)决策后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因为我们不得
不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定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
ppt课件
29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ppt课件
30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ppt课件
31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 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 一个人,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受到情境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 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 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ppt课件
6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
1 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始于两种方式,一 为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另一是屈服于 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物 质与精神报酬和避免惩罚表现出的相符行 为。
ppt课件
8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
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 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 熏陶等方式进行。
– 这种影响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 性、宏观性
ppt课件
9
2 家庭的影响
– 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
第5章 社会态度(1) ppt课件
ppt课件
30
(二)行为观察法 :
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接近程度和亲切表现 来研究人们的态度。包括对两人的空间距离、 目光接触、紧张程度等方面的观察和测定。
举例:上课你坐哪?
ppt课件
31
ppt课件
32
p过检查被测者的生理状况来测定其态度的 一种方法。专家认为,人对植物神经系统较难有 意控制,因此此法有一定的可靠性。
ppt课件
4
三、态度的特征
(一)社会性与主观经验性: (二)内在性与可测性: (三)持续性与情境性: (四)动力性: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五)指向性: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ppt课件
5
四、态度的功能
(一)认知功能:导向,影响信息选择和加工 (二)动机功能:情感成分使反应有趋避 (三)价值表现功能:态度内含价值观 (四)自我防御功能:保护自我价值
高度相关。
ppt课件
12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计划行为理论(安 杰曾/阿赞,Ajzen,1990)
1、早期的理性行动理论( Ajzen , 1975)
• (1)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考虑各种行为方案, 评价各种结果,形成行为意向。
• (2)行为意向由两个因素决定:
–①对行为的态度:人们对某种行为的好坏评价 –②主观规范:对别人会不会赞成某种行为的感知
(一)态度因素 (二)个体因素 (三)环境因素
1、社会规范:社会风俗 习惯、道德规范、法律条 文等
2、外在参照标准:其他 人或群体的态度与行为
3、外界压力:社会舆论、 个体、群体、情境
ppt课件
17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一)态度因素 (二)个体因素 (三)环境因素 (四)其他因素
社会态度.ppt
• 个人可以自我强化,模仿性的 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的 一个途径。
• 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形象 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
•
10
米德拉斯基(1973)等人的实验:
• 过程:让六年级学生玩游戏,赢一次得一张 代币卷,多了可换 更好的礼品。被试可把 赢的代币卷放入标有“我的钱”的罐中,或 放入标有“给穷孩子的钱”的罐中。
22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 1. 态度系统本身的 因素
• 时间性 • 一致性 • 极端性 • 需要性 • 多重性 • 价值中心 • 一贯性
• 2.个体因素 ➢智力与知识 ➢性格特征 ➢自我防卫 ➢认识的需要
23
(三)态度改变的方法
• 1.利用信息传播
• 信息源:可信 • 传播媒介:多种效果 • 单面说明与双面说明: • 文化程度? • 立场一致?
28
4.把握目标对象的特点
• 自我领悟:使接受者认识到他所采 取的态度具有不太合理的动机。
• 强迫接触:强迫个体与不喜欢的对 象接触,有助于改变其偏见。
• 角色扮演: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对 其所持态度有很大影响。
• 改变外显行为:让人去为他并不赞 成的事进行辩护,也容易改变其态 度,这是一个自我说服的过程。
3
2
1
33
3.社会距离尺度法—布加达斯 量表
• 这种量表是由埃里·布加达斯 (E.S.Bogardus)于1925年设计的。 • 通过定量测量人们愿意与其他 群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来了解 其态度。
34
你认为黑人可以?
• ——由婚姻所缔结的亲戚关系 1
• ——作为私人朋友在我所在的俱乐部 中获得成员资格 2
7
(四)决定着个人的反应模式
• 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形象 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
•
10
米德拉斯基(1973)等人的实验:
• 过程:让六年级学生玩游戏,赢一次得一张 代币卷,多了可换 更好的礼品。被试可把 赢的代币卷放入标有“我的钱”的罐中,或 放入标有“给穷孩子的钱”的罐中。
22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 1. 态度系统本身的 因素
• 时间性 • 一致性 • 极端性 • 需要性 • 多重性 • 价值中心 • 一贯性
• 2.个体因素 ➢智力与知识 ➢性格特征 ➢自我防卫 ➢认识的需要
23
(三)态度改变的方法
• 1.利用信息传播
• 信息源:可信 • 传播媒介:多种效果 • 单面说明与双面说明: • 文化程度? • 立场一致?
28
4.把握目标对象的特点
• 自我领悟:使接受者认识到他所采 取的态度具有不太合理的动机。
• 强迫接触:强迫个体与不喜欢的对 象接触,有助于改变其偏见。
• 角色扮演: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对 其所持态度有很大影响。
• 改变外显行为:让人去为他并不赞 成的事进行辩护,也容易改变其态 度,这是一个自我说服的过程。
3
2
1
33
3.社会距离尺度法—布加达斯 量表
• 这种量表是由埃里·布加达斯 (E.S.Bogardus)于1925年设计的。 • 通过定量测量人们愿意与其他 群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来了解 其态度。
34
你认为黑人可以?
• ——由婚姻所缔结的亲戚关系 1
• ——作为私人朋友在我所在的俱乐部 中获得成员资格 2
7
(四)决定着个人的反应模式
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ppt
我们得态度能够预测我们得行为:(1)如果把“其她因素得 影响”最小化;(2)如果态度与预测得行为(比如对投票得 研究)紧密相关;(3)如果态度就是强有力得(以某一些事提 醒我们牢记这点)。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得所想所感与我们得所为会紧密相gy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19 名 劫 机 犯 对 美 国 得仇恨令她们制造了 9、11自杀性恐怖事 件,这说明了极端得 态度可能会导致极端 得行为。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也有研究显示:没有证据表明改变态度会导致行 为得变化。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Allan Wicker)得研究 更表明人们表现出得态度很难预测她们得各种 行为。如: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行为与我们表达出得态度之所以不同就是 因为二者都受到其她因素得影响。
一个社会心理学家找出了40个令她们之间关系复 杂得因素(Triandis,1982;Kraus,1995)。
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影响行为得其她因素——让其 她所有条件恒定——那态度可以精确地预测行为 吗?
简而言之,我们似乎会倾向于根据自己得听众来调整 我们得讲话内容,并且在说过以后也会相信这歪曲得 信息。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聚焦:语言变成信念
心理学家雷一海曼(Ray FIvxnan, 1981)描述了 一个瞧手相得人就是如何来说服自己相信手相术 有用得。
我十多岁得时候开始瞧手相,以贴补魔术表演与心灵感应 得收入。开始时我并不相信手相术。但我知道要顺利 “叫卖”我就必须首先相信。几年来,我成了一个手相术 得虔诚信徒。一天晚上斯坦利、杰克斯——一个我尊敬 得专业心相大师——巧妙地建议我,如果故意将手掌上得 掌纹与书上描述得相反,那将就是一个非常有趣得实验。 我照这样接待了几个客户。令我惊奇与恐惧得就是,我得 解释像以前一样成功。从那时起我对这种说服我们(包括 “瞧手相”者与客户)得巨大力量产生了兴趣。当事实并 非如此得时候,这种力量会让我们说服自己它得确就就是 这样得。(p、86)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得所想所感与我们得所为会紧密相gy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19 名 劫 机 犯 对 美 国 得仇恨令她们制造了 9、11自杀性恐怖事 件,这说明了极端得 态度可能会导致极端 得行为。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也有研究显示:没有证据表明改变态度会导致行 为得变化。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Allan Wicker)得研究 更表明人们表现出得态度很难预测她们得各种 行为。如: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行为与我们表达出得态度之所以不同就是 因为二者都受到其她因素得影响。
一个社会心理学家找出了40个令她们之间关系复 杂得因素(Triandis,1982;Kraus,1995)。
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影响行为得其她因素——让其 她所有条件恒定——那态度可以精确地预测行为 吗?
简而言之,我们似乎会倾向于根据自己得听众来调整 我们得讲话内容,并且在说过以后也会相信这歪曲得 信息。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聚焦:语言变成信念
心理学家雷一海曼(Ray FIvxnan, 1981)描述了 一个瞧手相得人就是如何来说服自己相信手相术 有用得。
我十多岁得时候开始瞧手相,以贴补魔术表演与心灵感应 得收入。开始时我并不相信手相术。但我知道要顺利 “叫卖”我就必须首先相信。几年来,我成了一个手相术 得虔诚信徒。一天晚上斯坦利、杰克斯——一个我尊敬 得专业心相大师——巧妙地建议我,如果故意将手掌上得 掌纹与书上描述得相反,那将就是一个非常有趣得实验。 我照这样接待了几个客户。令我惊奇与恐惧得就是,我得 解释像以前一样成功。从那时起我对这种说服我们(包括 “瞧手相”者与客户)得巨大力量产生了兴趣。当事实并 非如此得时候,这种力量会让我们说服自己它得确就就是 这样得。(p、86)
第五讲社会态度与行为优秀课件
• 过度合理化效应
• 付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将他们 的这种乐事转化为苦差.
当人们在没有报酬或强迫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对这 种活动的兴趣,而外部报酬引导人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激励性因素,从而破坏的内部动机
第五讲社会态度与 行为
•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他 做什么样的事就是什么样的人.
态度决定行为吗?
一、态度
• 态度:对人、事物、理念等的评价
• 态度的三种来源: • 以认知为基础:根据态度对象的性质所持信念
而组成
• 以情感为基础:根据人们的感觉和价值观而形
成
• 以行为为基础:根据人们对某一对象所表现出
• 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新的观点、 情感、意愿已经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 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部分
态度决定行为吗?
• 每个行为都源于一种想法。 ——爱默生
普遍性的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情决定我
们的公众行为,而且如果要改变行为,就必须改 变精神和灵魂。
案例
• 9.11自杀性恐怖事件
二、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 角色扮演
•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它指的是那些处于特 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
案例:模拟监狱实验(菲利普·津巴多)
• 登门槛现象
• 当个体先接受一个小要求之后,为保持形象 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且更不合意 的要求,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邪恶行为与态度
• “我们的自我定义并不是在我们的头 脑中构造出来的,而是在我们的行为 中锻造出来的”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 将影响态度与行为其它因素最小化 • 态度与观察到的行为存在具体相关 • 强有力的态度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
第五章 社会态度精品PPT课件
第五章 社会态度
2005年4月和5月,台湾国民党 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
国两岸三地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两党主席连战和宋楚瑜在大陆所 到之处,受到民众由衷的热烈欢 迎和真诚问候。民众的关注和热 情,是内在态度的表达方式,从 中可以透视中国民众期盼两岸和 平统一,向往中华民族重归一统 的强烈态度。
二.诱因论
态度的形成是权衡各种可能情况 的趋近和退避后,采取最好抉择 的过程。
诱因的相对强度决定最终态度。
认知反应理论 格林沃尔德(A.G.Greenwald,1968)和
佩蒂(R.E.Petty,1981)
期望—价值理论 爱德华(W.Edwards,1954)
三.认知论
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它观点、 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 动力性倾向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 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和一 致。
第二节 态度的理论
学习论 诱因论 认知论
一.学习论
联想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中性概念与一 个带有社会积极或消极含义的概念重复 匹配的结果。” ——斯塔茨(Staats,1958)
强化 模仿
凯尔曼(H.C.Kelman,1958) 态度形成和变化经历三个阶段:
顺从(compliance)→ 认同(identification)→ 内化(internalization) [讨论]凯尔曼的观点对形成新态度有何启 发?
拉皮尔(piere,1934)的研究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一般原则: ——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 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
合理行动理论
合理行动理论
预测人们是否将采取某种行动, 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意向。
影响意向的因素是: (1)对行为的态度 (2)主观规范
2005年4月和5月,台湾国民党 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
国两岸三地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两党主席连战和宋楚瑜在大陆所 到之处,受到民众由衷的热烈欢 迎和真诚问候。民众的关注和热 情,是内在态度的表达方式,从 中可以透视中国民众期盼两岸和 平统一,向往中华民族重归一统 的强烈态度。
二.诱因论
态度的形成是权衡各种可能情况 的趋近和退避后,采取最好抉择 的过程。
诱因的相对强度决定最终态度。
认知反应理论 格林沃尔德(A.G.Greenwald,1968)和
佩蒂(R.E.Petty,1981)
期望—价值理论 爱德华(W.Edwards,1954)
三.认知论
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它观点、 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 动力性倾向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 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和一 致。
第二节 态度的理论
学习论 诱因论 认知论
一.学习论
联想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中性概念与一 个带有社会积极或消极含义的概念重复 匹配的结果。” ——斯塔茨(Staats,1958)
强化 模仿
凯尔曼(H.C.Kelman,1958) 态度形成和变化经历三个阶段:
顺从(compliance)→ 认同(identification)→ 内化(internalization) [讨论]凯尔曼的观点对形成新态度有何启 发?
拉皮尔(piere,1934)的研究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一般原则: ——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 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
合理行动理论
合理行动理论
预测人们是否将采取某种行动, 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意向。
影响意向的因素是: (1)对行为的态度 (2)主观规范
《社会态度》课件
社会环境
2
会对社会态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媒体传播和社交网络等社会
环境因素也会塑造个体的社会态度。
3
他人影响
他人的观点、意见和行为对个体的社会 态度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社会态度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生活
积极的社会态度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生活质量 和人际关系。
社会发展
积极的社会态度能够推动社会的创新、进步和可持 续发展。
《社会态度》PPT课件
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社会现象、问题和价值观的态度和观点。它对个体和社会 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社会态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社会态度是人们对待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价值观的态度和观点。它表 明个体对社会的认同和立场,对行为决策产生影响。
社会态度的重要性体现在通过它可以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改善社会关系 和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社会态度的方法和技巧
教育培养
通过教育培养,如社会学习、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态度。
正面榜样
积极引导和塑造个人关注正面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榜样可以促进积极的社会态度的形成。
发展积极的社会态度的案例研究
慈善活动
参与慈善活动的个体能够培养出关爱他人和奉献精 神的积极社会态度。
环保行动
社会态度的种类和特点
态度种类
社会态度可以分为正向态度、负向态度和中立态度。每种态度都表明个体对社会现象和价值 观的不同看法。
态度特点
社会态度具有稳定性、继承性、一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不同个体的态度会受到个人经历和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态度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1
个人经历
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和社会经历
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个体表现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的积极社会态度。
课件第6讲 态度与行为
3
实验三
研究者通过控制实验对象的环境因素,观察这些 因素对实验对象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研究结论总结
01
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其态度的影响和制约。
02
情境对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影响
实验结果还表明,情境因素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有重要影响。在
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即使持有相同态度,其行为反应也可能不同。
偏见的影响与后果
偏见的影响
偏见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力、行为和决策 ,可能导致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对待。
VS
后果
长期存在偏见可能导致社会不和谐、冲突 和分裂,对个人和社会都有负面影响。
05
态度与说服
说服的基本概念
定义
说服是改变或影响他人态度或行 为的过程。
目标
说服的目标通常是改变受众的态度 或行为,或者增强受众对某一观点 的接受程度。
行为强化态度
反复执行某一行为可能会强化对其的 态度。例如,经常锻炼可能会增强人 们对健康生活的态度。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态度和行为通常是一致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与他们的态度一致。例如,拥有环保意识的人更有可 能采取环保行动。
行为和态度的不一致性
有时,人们的行为可能与其态度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社会压力、 缺乏意志力或信息不完全等。例如,尽管有环保意识,但人们可能仍然使用一次 性塑料制品。
方法
说服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 口头交流、书面沟通、多媒体展示 等。
说服的效果与影响因素
效果:说服的效果可以体现在受众态度的改变、行为的改 变或对某一观点的接受程度提高等方面。
影响因素:说服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 个人特征、说服者的权威性、信息的呈现方式等。
最新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ppt课件
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 间一致性
决策后不协调
当做出重要决策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 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从而减 少不协调
买房,挑股, 选择配偶 在做出决策后主观上会夸大收益,忽略风险
自我知觉理论
倾听自己的语言,则可以了解自己的态度;观察自己 的行为,则可以提示自我信念有多么坚定。
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
导读大纲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读后感
导读大纲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读后感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态度紧跟随行为
态度会影响行为 行为也会影响态度
行为决定态度
角色扮演
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 很虚假,但是很快我们就会适应
1、提出了“行为意向”这一中介变 量,而“行为意向”取决与有关行为的 态度和规范。
2、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接受或允许 的行为的准则。
3、个体有关具体行为的信念影响 态度和规范。
行为-结果的关 系的信念
态度
群体与社会规 范的信念
规范的知 觉
感知的情景或内在约 束
行
为 意
行为
向
行为意向模型
态度与行为——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例如:你虽然知道“诚实是最好的”, 但当书店服务员多找给你零钱时,你并未 指出;或者你教育孩子每餐饭后要刷牙, 但自己却不这么做。
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决定于是否符 合客观逻辑,而决定于个体的心理逻辑。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将试图去 减少这种不协调及由此产生的不适。 同时,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免不协调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偏见
1、偏见的定义
偏见指的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 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假如我看见某人进入(一个机场),他头上戴 着尿布似的东西,而且用风扇皮带将那玩意缠在 脑袋上,那么这家伙就应该被逮起来。”
——美国国会议员约翰·库克西
所谓天堂,是一个有着美国式的房屋、中国食品、 英国警察、德国汽车和法国艺术的地方。
所谓地狱,是一个有着日本式房屋、中国警察、 英国食品、德国艺术和法国汽车的地方。
偏见与歧视
1)偏见是一种否定性的态度,而歧视则是一种针对特定 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行为。
2)偏见和歧视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
2、偏见的特点
不符合事实 过度类别化 先入为主 不容易改变
3、偏见的形成原因P163
(6)沟通的效果和沟通的情境有关系。
不同的情境会造成不同的沟通效果。
如情境令人欢快,会提高劝导的效果;反之,情境令人不快则会降低 劝导的效果。
3、利用团体的力量 。
从团体关系着手,如制定团体规范、团体公约,可能有效 地改变态度。
二战期间,美国关于食用动物内脏的劝服实验
4、引导个体与态度对象接触。
来源是否在该方面有专长 来源的劝导是否真诚
注意“睡眠者效应”的存在。
(2)沟通来源的吸引力也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
沟通来源越有吸引力,其说服力就越大。
沟通来源被信息接受者所欣赏——明星代言 沟通来源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相似程度较高——平民化的代言
(3)沟通信息的内容本身影响劝导的效果。
C、个人的角度
——偏见的持续与个人的“权威人格”等因素有关。
权威人格的特点:
固守传统的等级观念 顺从、认同强有力的权威形象,敌视他群体的人 对周围的事物好作两分法的简单判断。
5、偏见的消除
A、在群体活动中、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建立共同的目标。 B、使先前相互隔离的群体成员进行平等的交往和接触。 C、在认知上将外群成员的个体化。 D、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E、提高自身知识修养水平。
四、如何影响他人的态度
1、改变他人行为的参与度。
通过提供试用、优惠券、现场展示、搭售等引导手段。 行为通常能直接导致认知、情感等态度的形成。
2、恰当的劝导
沟通的来源、沟通的信息、沟通的目标、沟通的情境。这 四个方面的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着劝导和态度转变的效果。
(1)沟通来源的可信性高要比可信性低更易于劝 导人们改变态度。
劝导不仅要看是什么人说的,而且要看他说的是什么。
影响因素: A、信息的相差效果 B、信息的情绪效果——理性说服、感性说服
(4)对信息加以不同形式的组织也会产生不同的 劝导效果。
霍夫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单面和双面传播” 的实验。
——战争不会马上停止,打败日本还有一场恶仗。
单面传播和双面传播效果哪个更好受以下两大因 素的影响:
其一,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其二,社会化的影响 其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4、偏见不容易改变
原因:
A、文化层面
——一群人所共有的态度可以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而这种意识形 态经传播又会反过来支持个人的态度与观念。
B、社会层面
首先,人们首对先偏是见人们及对其偏规见及范其存规在范持从有众的性从众。性。 其次,是领导人的支持。 再次,是社会和生活环境的支持。
A、受众的文化程度。
B、受众先前的态度。
双方面论据的传播对态度改变有效,而单方面论据的传播 则对态度的维持更为有效。 •
(5)沟通目标本身的特点直接影响到劝导的效果。
沟通目标本身的特点对劝导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
第一,沟通目标的人格特征。——自尊心、文化水平等 第二,沟通目标对原有态度的信奉程度。 第三,沟通目标是否经过预防。——接种预防、支持预防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 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 状态。
2、态度的构成
(1)认知成分:人对于对象的所有思想、信念及知识 。 (2)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反应 。 (3)行为成分:个人指向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 。
3、态度产生的基础
——伪君子
第三,社会态度具有持久性特征。
一旦形成,态度便具有相对的持久性。
第四,方向性。
态度总是具有赞成或反对的方向特点,有复杂性。
个体并不是经常表现出与内心态度相一致的外部行为。
二、态度的形成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 1、外因——社会环境的影响
1)根据相关事实而形成态度。 2)根据感觉和价值观形成态度。 3)以行为为基础形成态度。
4、态度的特点
第一,社会态度具有对象性特征。
任何态度都指向于某一具体的对象。
如: ——我对此感到非常愤怒 ——我很讨厌他
第二,社会态度具有内在性特征。
态度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而只能间接地从一个人的表 情、意向和行为中推知。
家庭、同伴、团体等。
2、内因——自身的观察学习
三、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是否相关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二)抑制态度与行为联系的因素
1、参与度的高低。 2、行为实施的可行性。 3、认知和情感之间联系不紧密。 4、变化的条件。 5、态度本身是否足够强烈。 6、是否有矛盾或冲突的态度存在。 7、群体舆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