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

合集下载

认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PPT课件

认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PPT课件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 理性的、不合理的。
2、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 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 的思维与信念。 4、情绪困扰的持续是内部语言持续的结果。 “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
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
7
5、大部分的情绪困扰都源于 责备。绝对性的悲剧是人类悲 剧的核心。 6、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 可以通过自我对谈(selftalking)和自我评价(selfevaluating)来达到自我支持 (self-sustaining)。
的光环笼罩,认为他其他方面都不好。
.
11
三、刻板印象
• 所谓刻板印象是指社的 看法,也叫社会刻板印象。
消极影响:
刻板印象表现为把交往对象机械地归入某一 类群体中,并把自己对该类群体的习惯化概 括附加到交往对象身上。由于将同样的特征 赋予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管每一个个体 的具体差异,所以刻板印象极易形成某种偏 见,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
.
4
二、认知理论
(一)认知不协调理论
认知不协调(Cognitive Dissonance)理论由美国社会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Festinger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 于1957年首次提出,指两种认识或者认识与行为不一致时产 生了心理上的紧张,出现内心冲突与不安,产生心理困扰。 即当人们发现自己的信念与行为不一致时而感到焦虑的精神 状态。费斯汀格认为,假如出现认知不协调,就会使个体产 生心理上的不愉快和紧张感,从而形成心理压力,此时,此 压力便成为人的驱动力之一,推动人想方设法去降低或消除 不协调状态,使自己重新出现平衡。
.
8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 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 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A-------------------B-------------------C 诱发性事件 对事件所持的信念 情绪及行为 (Activating (Beliefs) (Consequences) events)

心理健康与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与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与自我认知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在心理方面的整体良好状态,而自我认知则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了解、认识和评价。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与自我认知的关系、自我认知的构成要素以及提升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健康与自我认知的关系心理健康与自我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自我认知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程度越深入,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价值观和信念有清晰认知的能力越强,越容易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其次,心理健康也对自我认知产生影响。

在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和困难。

二、自我认知的构成要素自我认知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

其中包括:1.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和行为的感知和了解。

有了自我意识,个体才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并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反思。

2. 自我形象:是个体从外界和内部的观察和反馈中形成的自我认知的总和。

个体的自我形象包括对自己外貌、能力、品格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

3. 自我价值观:是指个体主观上对自己价值和价值观念的认知和评价。

个体的自我价值观决定了其对自己的期望和努力方向。

4. 自我能力:指个体对自己能力水平的认知和评价。

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准确认知,可以更好地进行目标制定和实现。

三、提升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的方法1. 自我反思: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经历,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思考和动机。

可以通过写日记、进行冥想等方式进行自我反思。

2. 自我探索:主动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才能特长,通过积极参与不同的活动和经历,逐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3. 接纳自己:要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将其看作是自身成长的机会。

同时,要学会为自己的优点和成就而自豪和欣赏。

4. 寻求支持:可以与亲朋好友进行交流和沟通,寻求他们对自己的观察和反馈,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自己。

5. 培养积极心态:要学会积极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学会逆向思维,拥有乐观自信的心态。

心理健康 第五讲 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

心理健康 第五讲 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
第五讲 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
主题词: 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完善自我
自画像“我是谁”
请大家在A4纸上画一幅自画像,尽量 将自己的特征表现出来,并写上关于 自己的几句话。
根据刚才同学们对自己 的描述,概括:我们应该从 哪些方面来认识自己,了解 自己?
自我是自我觉知的,一贯的, 一致的内心体验。它包括一个 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 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1、你认为黄博士会怎样回答? 2、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回答呢?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四、上帝这么爱我! 五、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六、我有只可爱的猫! 七、还有……
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黄美廉
她所拥有的是什么?她所没有的 又是什么?她为什么会这样写?
放大人生的美好
在台湾出生的黄美廉,自幼因患 重度脑性痲痹导致五官扭曲,四肢不 停地抽动,说话困难,生活上一些看 来十分平凡简单的事,如走路、刷牙、 洗脸、穿鞋子等,对她来说却要花上 很长的时间练习,靠着强大的意志和 集中力才能做到。因为她的样子,很 多孩子笑她,说她是怪物,她晚上哭 着跟神祷告,虽然神没有改变她的外 貌,却赐给她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克 服困难,她学会接纳自己学习过独立 的生活,她还不断地自我充实,亲自 用画笔创造了一幅属于她
大学生六个方面的自我认同问题
一、我有何身体特征? 二、父母如何期望我? 三、我以往成败经验如何? 四、我现在想要什么? 五、我现在有何问题? 六、我希望将来如何?
心理健康的表现
重要的是我们更应该勇 敢地接受自己的缺点、 不足和缺陷
小游戏:观看手机,找寻自己手机
悦纳自己并不是意味着放 纵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是要求我们 在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后勇敢接 受,不是盲目逃避;更是要求我们要 予以改进和提高。

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

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

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认知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该刺激的认知存在差异。

因而可以说,一个人在精神上是苦还是乐,既与他遇到什么事有关,更与他怎样对待这些事有关。

片面、错误的认知方式和非理性观念(又称不合理信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大敌之一。

研究生群体虽然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的认知。

因而学习认知理论,掌握认知调适技术,调整认知结构,学会理性认知,将有助于我们减少情绪困扰,增强对应激、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

一、认知与心理健康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通过认知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意义。

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认知合理与否有关。

(一)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1.认知是人对刺激作出反应的中介认知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特性及联系以及周围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与作用的想法和观点。

认知理论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与人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间的关系。

认知理论有一表达其基本思想的公式:S-C-R。

其中S代表刺激(stimulus),R代表反应(response),C(consciousness)是指意识、经验因素。

它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不是简单S-R的关系,而是要通过意识经验因素作为中介。

这里S 因素指整个外部世界中可以引起刺激作用的成分,包括外部事件、情境、他人、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表现等等。

意识C就是对这样的现实世界的认知。

譬如,通常人们会认为考试不及格(S)是引起个体失望、消沉(R)的直接和必然因素,其实不然。

期望越高,对不及格毫无心理准备或对考试成绩很在意的同学,与有所心理准备或考试经常不及格或不在意的人,两者间的反应会有很大的差别。

显然,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S)的不同的认识和评价(C)。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特点、价值观、情绪、自我形象等的认知。

而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不仅包括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能力,还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我满足感、积极的人际关系等。

自我认知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自我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当我们对自己有清晰准确的认知时,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具有自信心和积极的态度。

而缺乏自我认知的人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怀疑,从而陷入自卑和焦虑情绪。

因此,通过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可以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

其次,自我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情绪调节。

对于心理健康而言,情绪的调节至关重要。

而自我认知可以使我们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不同情绪的变化,并了解这些情绪的原因。

通过准确地认知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调节策略,如寻求社交支持、进行身体锻炼、进行心理疏导等,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

另外,自我认知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从而提升心理健康。

价值观和目标的明确是个体追求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

通过自我认知,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真正重视并追求的事物,从而在生活中明确目标,激发内在动力,并更好地规划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缺乏自我认知的人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无所追求,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除了自我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外,心理健康也可以影响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更容易保持客观、准确的自我认知。

他们更具有理性思考和情感调控的能力,能够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会被外界评价轻易影响。

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可能会对自我有扭曲的认知,如过度自责、否定自己的优点等。

这种认知上的扭曲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心理不健康的状态。

综上所述,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大学生认知与心理健康教案

大学生认知与心理健康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大学生常见的认知问题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掌握一些简单的认知调整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重点:1. 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 大学生常见的认知问题。

3. 认知调整技巧。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 学会运用认知调整技巧。

教学内容:一、导入1. 通过提问或案例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认知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

二、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 讲解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包括认知、思维、记忆等。

2. 分析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阐述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引用相关研究,说明认知问题可能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大学生常见的认知问题1. 分析大学生常见的认知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认知失调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认知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认知调整技巧1. 讲解认知调整技巧,如认知重构、理性情绪疗法等。

2.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水平。

五、课堂互动与练习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认知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2. 教师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运用认知调整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认知?认知与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2. 案例分析:分享一个与认知问题相关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二、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 讲解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如认知、思维、记忆等。

2. 分析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阐述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引用相关研究,说明认知问题可能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大学生常见的认知问题1. 分析大学生常见的认知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认知失调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认知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认知调整技巧1. 讲解认知调整技巧,如认知重构、理性情绪疗法等。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自己的特点、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

而心理健康则涉及个体在心理和情绪上的良好状态。

本文将探讨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提升自我认知以促进心理健康。

1. 自我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认知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首先,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自身情绪和情感的感知和理解。

一个有积极自我认知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

相反,一个对自己不自信的人可能会在面对压力时感到焦虑和沮丧。

其次,自我认知还与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接受程度密切相关。

一个积极、准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从而提高个体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可程度。

而自尊和自我接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心态,缓解消极情绪并提升抗压能力。

最后,自我认知也与个体的自我反思和成长密切相关。

通过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个体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成长和改进。

这种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过程对于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促使个体持续进步并逐渐实现自身潜力。

2. 提升自我认知以促进心理健康了解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之后,我们可以探讨如何提升自我认知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首先,培养自我观察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思维过程,个体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善。

其次,主动寻求他人的反馈和建议。

他人的观察和意见能够帮助我们补充和修正自我认知中的盲点和偏见。

因此,勇于接受他人的反馈,并从中汲取有用的建议对于提升自我认知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持续学习和发展自己。

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的过程,我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这些积极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将有助于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最后,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

中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自我认知

中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自我认知

中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自我认知一、引言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尤为关键。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能力。

自我认知,即对自我存在的认知和了解,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将重点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自我认知的关系,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方法。

二、认知与心理健康1. 认知的概念认知是一个人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它涉及思维、注意、记忆、推理等心理过程。

2. 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积极的认知方式和健康的认知内容有助于增强个体的心理抵抗力和适应能力,缓解压力和焦虑,提高生活质量。

三、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1. 自我认知的概念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

它包括对个体的身体、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

2. 自我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够增强个体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心理抵抗力。

反之,自我认知不足或不正确会导致自卑、自责、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培养青少年的自我认知1. 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通过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身体、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2. 探索自我潜能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发现和培养自己的特长和潜能,提高自我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3. 建立正面心理评估机制引导青少年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鼓励正面思维,减少自我否定和自责,提高自我认知的准确性。

五、心理教育的重要性1. 心理教育的目标心理教育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能力,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和社会生活。

2. 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心理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咨询辅导、心理测评等多种形式进行,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六、总结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自我认知密切相关,良好的自我认知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通过心理教育和相关指导,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积极的心态,提高心理抵抗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挑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五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五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五讲
《认识情绪,健康成长》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人格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第五讲中,我们将围绕“认识情绪,健
康成长”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情绪缺乏认识和理解。

他们常常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等,帮助他们理解情绪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敏感的中小学生阶段。

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在面对负面情绪时的有效调节方法,比如深呼吸、交流沟通、运动放松等,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最后,我们要关注学生在情绪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这时,教师和家长需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关怀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支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克服自己的情绪问题。

总之,《认识情绪,健康成长》这一话题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
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只有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并关注他们在情绪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绪健康,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

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健康PPT课件

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健康PPT课件
认知失调会引起个体心理上不愉快和不舒服的 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有些人甚至会出 现严重的心理失调。
17
大学生认知方式
(二)大学生常见的认知失调
1、在学习上的认知失调
2、在情感上的认知失调
3、不合理的自我认识和内心不合理 观念的重复唤起
18
大学生认知方式
刘某,男,某重点大学大二学生,性格内向,腼 腆害羞,不喜欢主动说话。在刚上大学的时候, 他喜欢上了班上一个女孩子,但是一直没有勇气 告诉她,每天都是默默的关注她。最近在宿舍同 学的鼓励下,终于鼓起勇气向她提出约会的请求 ,但是被那个姑娘婉言谢绝了。于是他心情沮丧 ,情绪低落。并且觉得“没有人会喜欢我,我以 后再也不和女生约会了”。于是成天郁郁寡欢, 闷闷不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未来的道 路很迷茫。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
不愉快事件: 念头: 后果: 辩论: 效果:
29
大学生认知方式
二、贝克的认知转变法
(一)识别认知性错误 (二)识别自动性思想 (三)做真实性检验 (四)去注意
30
大学生认知方式
三、正确归因和积极比较
(一)进行归因训练
通过重新归因,可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 行为。 •一个人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内因还是外 因,决定了自尊是否会被伤害。
6
大学生认知方式
一、认知及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
(一)认知和认知相关概念
什么是“认知”: 人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并构
成想法和观念的过程。
认知是刺激和反应的中介 刺激----认知----反应
认知风格,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 化的态度和方式
7
大学生认知方式
(二)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

认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认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节 常见的认知心理效应
• 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许多认知常见的心理 效应,这些心理效应虽然或多或少地存在 着认知上的偏差,但在人际交往中却发生 着不可地估的作用,有时,我们可以利用 这些认知心理效应达到理想的交往目的。
•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它 们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 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 三、刻板印象 (一)概念 所谓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人或 事物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 看法,也叫社会刻板印象。
• 四、投射效应 (一)概念 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 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 一种心理效应。
第二节 大学生理性认知的建立
• 学会甄பைடு நூலகம்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
• (一)首因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 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形成影响 很大。
• (二)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由交往 对象的最近信息所形成的印象,称为最近 印象,其产生的心理影响,称为近因效应。
• 二、光环效应 (一)概念 • 光环效应是指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 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 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也叫晕 轮效应。
•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借由 改变心中的态度来改变人生。 改变心中的态度来改变人生。 ——威廉 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 威廉 所谓快乐人,不是处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人, 所谓快乐人,不是处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人, 而是持着某种特定态度的人。 而是持着某种特定态度的人。 ——休•当斯 休 当斯
认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 随想 • 1、当众被老师批评,太没面子了,我很失 、当众被老师批评,太没面子了, 败。
合理反应: 合理反应: 每个人都会有错, 每个人都会有错,所以被人批评是正 常的事,虽然当众批评令我很难堪, 常的事,虽然当众批评令我很难堪, 但也没那么严重。 但也没那么严重。况且没有时间观念 的确不是什么好习惯,以后我要尽力 的确不是什么好习惯, 改正。 改正。

心理学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学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学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学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心理学认知发展的本质是探索和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

通过研究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人类个体在认知层面的成长和差异,进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的紧密联系,并剖析其影响因素,归纳相关干预策略。

1. 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认知发展是人类个体从婴幼儿时期到成人阶段的知识获取和思维能力提升过程。

它涉及到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

通过认知发展,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理解他人行为和情绪。

良好的认知能力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首先,认知发展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显著影响。

随着认知能力的增强,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自己的情绪,并采取积极应对策略。

其次,良好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心理健康。

最后,认知发展还与个体的社交能力密切相关。

通过认知能力的发展,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他人的行为和情绪,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 影响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因素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遗传因素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个体的遗传基因对于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此外,环境因素也对认知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合适的学习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等都能促进认知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提升。

同时,心理因素也会影响认知发展和心理健康。

例如,自信心、情绪稳定等积极心态有利于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的维护。

4. 促进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为了提高认知发展和促进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干预策略。

首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提供良性条件。

其次,开展认知训练和思维技巧培养,帮助个体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维护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体的身体健康,因为身心的平衡有助于认知发展的全面提升。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知识点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知识点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知识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本文将介绍自我认知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自我认知的概念及特点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进行知觉、评价和判断的过程,是个体对自身的一种内部知觉和外部反思。

它包括对自身的特点、能力、价值观和情绪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认知通常通过主观体验、自我观察和他人反馈等方式进行。

自我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反思性:自我认知需要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观察,从而获得对自己的认知。

2. 动态性:自我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可能发生变化。

3. 多维性:自我认知包括多个维度,如认知能力、情绪状态、社会关系和身体感知等。

二、影响自我认知的因素个体的自我认知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的性格特质、成长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影响自我认知的因素:1. 性格特质:个体的性格特质可以影响其对自己的认知方式。

例如,乐观的人可能会更加积极地评价自己,而悲观的人可能对自己更加严苛。

2. 家庭环境:个体在家庭环境中的体验和教育方式会影响其自我认知。

一个支持性和温暖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和健康的自我认知,而一个批评性和冷漠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个体形成消极和不健康的自我认知。

3. 社会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个体更容易将自己的认知关注放在他人和社会群体上,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的自我价值。

三、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良好的自我认知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不良的自我认知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以下是自我认知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 心理适应能力:良好的自我认知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自我认知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和重视。

那么,什么是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什么是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人们对自身特点、行为和情绪的评价和认可。

自我认知是人们对自身的一个理性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思维、感觉和行为的相对持久的信念。

自我认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同时,自我认知也是个体掌控情绪的基础,促进人们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二、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个体的自信、满意度和幸福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对自身有着清晰认知的人,会更容易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更容易自我调节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

此外,自我认知还可以帮助个体进行心理自我调控,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

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一个具有清晰自我认知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更好地应对压力并化解负面情绪。

三、如何提高自我认知?1. 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一个具有敏锐自我认知的人,会经常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调节内心的状态。

2. 制定目标和计划。

明确自己想要的目标和计划,可以让个体更加清晰地认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个体的自我调节。

3. 与他人交流。

交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知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外部和内部世界。

4. 学习自我反思。

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态度,并提供建设性的改进和优化方案。

总之,在当今喧嚣的时代,自我认知牵涉到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维持一个良好的自我认知状态,不仅能够提高各个方面的表现,也能够让我们心灵更加坚强健康,从而成为一个更加幸福满足的个人。

中学主题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第五讲 认知与心理健康课件

中学主题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第五讲 认知与心理健康课件
看?
当事人:没有。 治疗者:要不要在身上贴张纸,写上“不要看我”
的字样?
当事人:那人家都要来看我了! 治疗者:那原来你说别人都看你是否是真的? 当事人:------是我头脑中想象的------
2、对辩论方法实施的探讨
(1)找到不合理的信念,才可有效地进行辩论。 (2)辩论中的积极提问能促进对方的主动思维。
1、辩论的具体方法 2、对辩论方法实施的探讨
1、辩论的具体方法
治疗者用科学的方式向当事人所持有的关于
他们自己的、关于他人的以及关于他们周围世 界的不合理的信念进行挑战和质疑,以动摇他 们的这些信念。在治疗的第3步中,治疗者要 积极主动地、不断地向当事人发问,对其不合 理的信念进行质疑。提问的形式有两种:
合理情绪治疗就是主张“评价一个人的行为 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
3、糟糕至极
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 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的想法。它会导 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 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等)的恶性循环之 中而难以自拔。
合理情绪治疗认为: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 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 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 不该发生。我们将努力去接受现实,在可能的 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则学会在 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的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存在
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
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
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
情绪困扰。
情绪困扰的持续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即:
“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

认知与心理健康

认知与心理健康
她人的人
行为(A)
不合理信 念(B)
抑郁/自卑
精选可编辑ppt
结果(C)
6
改变不合理信念及其表现
当事者的表现
这件事情我确实没有做好
分析 行为(A)
有什么证据证明我做事不如所有人
驳斥干预
这件事没做好并不等于所有事情都做不好 不合理信
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这件事虽然没做好,念建立合
1、归因的主要维度与因素 维度:内---外在因素 稳定---不稳定因素
可控---不可控因素 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
方法 四、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正确的归因(讨
论)
精选可编辑ppt
9
但我还可以努力把别的事情做好
理信念(B)
轻微的烦恼和失望
精选可编辑ppt
结果(C)
7
第四节 归因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
一、归因 二、主要的归因内容 1、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归因 2、对人们行为的归因 3、对人们未来的行为进行预测 三、归因的类别 归因的类型主要决定于归因的因素与维度
精选可编辑ppt
8
第四节 归因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
第三章 认知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认知概述 一、认知及相关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认知观点 三、从实例看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
精选可编辑ppt
1
第一节 认知概述
1、积极的自我认识 2、客观认识现实 3、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思考问题灵活减小定势的消极作用 5、思考问题要抓住本质
精选ppt不合理信念及其表现当事者的表现分析我虽然很努力但做的还是不如她人某一件事情行为a我做事不如她人我决不会比别人强我是一个处处不如她人的人不合理信抑郁自卑结果c精选ppt改变不合理信念及其表现当事者的表现分析这件事情我确实没有做好行为a有什么证据证明我做事不如所有人这件事没做好并不等于所有事情都做不好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这件事虽然没做好但我还可以努力把别的事情做好驳斥干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b轻微的烦恼和失望结果c精选ppt第四节归因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一归因二主要的归因内容1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归因2对人们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的行为进行预测三归因的类别归因的类型主要决定于归因的因素与维度精选ppt第四节归因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1归因的主要维度与因素维度

1 认知与心理健康

1 认知与心理健康

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情,会产生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呢?
二、认知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认知是人对刺激做出反应的中介。
刺激(S) stimulus
认知(C) (cognition)
反应(R) response
情绪、行为、生理
2. 认知与心理健康
(1)认知与情绪、行为的关系
认知
认知指导行为,行为影响认知
情绪
行为
• (2))合理的认知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 展,不合理的认知会阻碍人的心理健康发 展。
二、认知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认知
合理认知
合理认知会让我们更加客 观的面对问题,形成健康 的情绪状态,产生积极 的、富有建设性的改善行 为。
不合理认知
不合理认知往往会产生不良情 绪和非适应性行为。反复或持 续的不良情绪会出现抑郁、焦 虑、躁狂或妄想,从而影响心 理健康。
认知与心理健康
• 1.认知的含义 • 2.认知与心理健康
1. 认知的含义
• 广义的认知是指个体认识客观事物的信息加工活动或过 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心理过 程。
狭义的认知是指人们在对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时所持 有的某种观点、看法和态度,包括思想观点、阐述事物 的思维模式、评价事物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 等。
认知(看法、态度、观点)
反正不是我的责任!再说就算努力 也没什么用了!
不良认知
情绪(烦躁)
行为
还没有正式开始行动,就逃走了。 或者在做的过程中消极应对。
压 幸福力感
阻促碍进理健康发展
客观
事物
(某项任务)
认知(看法、态度、观点)
相信这一次只要我尽力去做,就一 定能有所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认知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该刺激的认知存在差异。

因而可以说,一个人在精神上是苦还是乐,既与他遇到什么事有关,更与他怎样对待这些事有关。

片面、错误的认知方式和非理性观念(又称不合理信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大敌之一。

研究生群体虽然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的认知。

因而学习认知理论,掌握认知调适技术,调整认知结构,学会理性认知,将有助于我们减少情绪困扰,增强对应激、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

一、认知与心理健康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通过认知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意义。

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认知合理与否有关。

(一)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1.认知是人对刺激作出反应的中介认知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特性及联系以及周围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与作用的想法和观点。

认知理论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与人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间的关系。

认知理论有一表达其基本思想的公式:S-C-R。

其中S代表刺激(stimulus),R代表反应(response),C(consciousness)是指意识、经验因素。

它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不是简单S-R的关系,而是要通过意识经验因素作为中介。

这里S 因素指整个外部世界中可以引起刺激作用的成分,包括外部事件、情境、他人、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表现等等。

意识C就是对这样的现实世界的认知。

譬如,通常人们会认为考试不及格(S)是引起个体失望、消沉(R)的直接和必然因素,其实不然。

期望越高,对不及格毫无心理准备或对考试成绩很在意的同学,与有所心理准备或考试经常不及格或不在意的人,两者间的反应会有很大的差别。

显然,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S)的不同的认识和评价(C)。

不仅仅如此,对同一个学生而言,不同情况下,对考试不及格的反应也会有差别,这是因为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认识。

2.认知对情绪、行为的决定作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变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认知理论将其过程模型简要概括为:首先是刺激通过感觉器官而成为感觉材料,经过以记忆方式贮存的过去经验和人格结构的折射,再由思维过程(通常是自动化了的)为感觉材料赋予意义,这就构成了知觉过程。

通过这一知觉过程,个体可以对过去事件作出评价,对当前事件加以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出预期;这些评价、解释和预期进一步激活了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

从该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到,认知在人对刺激的反应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不仅如此,在上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并不是纯粹的情绪和行为。

因为按照认知理论的看法,一种特定的情绪其性质(喜、怒、哀、乐等)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而一个特定的、有目的的行为,其动机,也就是行为的目的,也是由认知过程来把握的。

因此,从刺激到反应这一整个系统中,认知过程是无所不在的。

(二)认知与心理障碍如上所述,认知与情绪、行为密切相关。

不良的认知,常常容易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

A.贝克是认知理论的代表之一,他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的,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

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不能正确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

贝克认为,悲哀产生于对有价值的事物的丧失的认知基础上;对获得某物的期待则导致急迫或兴奋;当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自己受到威胁以及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物有可能丧失时,就引起焦虑;而愤怒的产生,则源于对来自外部的直接攻击行为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些特殊的认知就导致了诸如悲哀、兴奋、焦虑或愤怒等情绪反应。

并且,他还认为,如果这些认知与现实不符,包含着对现实的歪曲,那么它所导致的情绪反应就是不适当的;如果这种不适的反应状态反复出现以致长时间地持续下去,就会出现抑郁、躁狂、焦虑反应或妄想状态。

按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任何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歪曲和思维紊乱,这在精神分裂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其它精神疾病中,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只是程度有所差异。

不良认知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内部言语起了很大作用。

人的思维借助语言而进行。

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言语现象。

认知心理学认为,不断地用内部言语重复某种不合理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并可能由此形成心理定势。

那些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在地震废墟中坚持十多天的幸存者,正是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等到人们发现我的那一天”,才不致于丧失生存信心;总是给自己暗示“我不如别人”、“我真无能”,正是很多人自卑、悲观等心理、情绪之所以持续的根源。

可见,内部言语强化了不合理信念,维持、促进了原有的负性情绪、不适行为,损害了心理健康。

二、非理性信念及其特征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每个人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生来都具有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潜能,但又常常为非理性信念所干扰。

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信念,而有心理障碍的人,这种成分则更多、更明显。

(一)常见的非理性信念的剖析下面对艾利斯概括的人群中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做一剖析,正是它们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情绪困扰。

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这很难做到,而且也未必真的有那么重要。

持有这种信念的人,常有一种压力,总怕稍有不慎而做错任何一件小事,或说错任何一句话。

他们没有安全感,很容易导致自我挫败。

而且他们即使得到了所有重要人物的赞许,还会担心赞许的多寡、程度等问题。

结果,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如何得到别人的喜爱上,而没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有益的活动以充实自己,成了心理行为上的他人导向而非自我导向。

2.有价值的人应该是全能的,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这种想法是把一个人的价值完全放在能力与成就的水平上。

实际上,不但没有人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能力十足,出类拔萃,而且大部分的人连在一个很小的方面也做不到出人头地。

每个人固然应该努力追求成功和胜利,但是要求自己非成功不可,则往往会使自己焦虑不安,而且害怕尝试,最后反而丧失成功的机会。

3.任何问题都能找到一个正确或完美的答案,如果不能找到,那是难以容忍的事有些人相信每一问题都有正确、完美的答案,自认为无法生活在一个不完美、不肯定的世界里,这是不现实的。

实际上,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没有完美或绝对的事,如果总是持着完美、绝对的观念,会使人忽视甚至放弃那些可行而较不完善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丧失机会,拖延进程,或什么也不干。

理性的人面对问题时,会设法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接受其中较好的一个,而不要求完美。

4.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外界引起的,自己无法控制很多人认为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外人和外在的事物引起的,并且相信,如果外在因素改变的话,他们便不会如此不愉快。

实际上,正如所持的批评本身并不伤人,而是受批评的人对这些批评的看法和态度使人受伤那样,人的情绪大部分是自己的知觉、想法、评价引起的。

因而,人应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了解了这一些,改变不良情绪也就容易多了。

5.对于危险或可怕的事,一个人应该非常小心,而且应该随时顾虑到它可能发生考虑危险事情的发生并设法加以避免是可以减轻后果的,但是如果过分地担忧或焦虑,反而会使人在事情发生时无法有效地去面对,甚至无法判断事情危险的程度。

有些天灾人祸是不易控制或无法加以预防的,担忧只是徒增烦恼,对自己毫无益处。

要预防“万一”,但不是把“万一”等于“一万”。

理性的人既有心理准备,又总是保持乐观的态度。

6.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面对它们容易得多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

因为人们在逃避时,可能会有片刻的轻松,但却忽略了逃避会带来更多的困扰。

实际上面对问题并努力工作,会使人们在行动过程中更具信心,而逃避则使人变得胆怯,而且永远得不到行动的经验和成功的机会。

7.人应该依赖他人,并且依赖较自己强的人社会中的人是互相依赖的,但又是互相独立的。

人如果过于依赖别人,特别是过于依赖强者,久而久之会失去独立性,失去自我表现的机会,或失去安全感,而且,一旦依赖丧失,则很容易产生焦虑,乃至引起崩溃。

理性的人既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一般情况下,他总是独立自主,对自己负责;当他需要时,并不拒绝别人的帮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可能会失败,但值得尝试,而且认为失败并非是什么灾难。

8.过去的历史是现在的主宰,过去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这种想法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过去的经验固然会对现在有影响,甚至是现在生活的基础,但要改变并非绝对不可能。

有的人以这种说法为借口拒绝改变,是逃避责任。

他们将责任推给过去,不愿面对现实,或不敢对现在负责、不愿做任何努力,完全是一种被动的生活态度。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全在于自己把握。

9.对于别人的行为和处境,我们应当予以非常的关切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是社会中每个人的责任,但过分则不妥。

有些人常忧心于他人的行为,并且总是设法控制他人的行为,实际上低估了他人自行改变行为的能力,又为自己增添了苦恼而疏忽了自己的事情。

理性的人能决定是否需要帮助他人、是否值得关切,如果是的话,他会试着去帮助别人,帮不上忙则接受这种现实。

10.对于有错误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不免会犯错误。

人际交往中,责备和惩罚往往无助于行为的改善,相反常常会导致逆反心理心理或对立情绪,以致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如果别人犯了错误,理性的人会努力去理解他,在可能的情况下阻止他们继续沿错误的道路走下去。

学会宽容别人和以诚待人、以善待人,是理性的人际交往态度。

以上这些非理性信念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它们常常会带来情绪困扰。

(二)非理性信念的特征韦斯勒(R.A.Wessler)经过归纳研究,总结出了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1.绝对化的要求在各种不合理的信念中,这一特征最常见。

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

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怀有这样信念的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调,没有中间色,因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

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而经常会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这很正常;此外,人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一个人无权对他人提出不容置疑的要求,要求他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同时,他人也不可能按某个人的意志行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