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词创作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5月

第3期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ZHE J I ANG E DUC ATI ON I NSTIT UTE M ay 2005N o 13

收稿日期:2005-02-28

作者简介:李熙庭(1957-),男,浙江安吉人,安吉县上墅中学一级教师。

试论苏轼词创作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熙庭

(上墅中学,浙江安吉313302)

摘 要:在内容方面,苏轼以宽广的生活视角拓展了宋词的题材。在风格方面,

他以“豪放”的自觉追求和多元化的风格面貌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此外,深厚

的诗文修养和改革词律的努力等都使苏轼成为宋代词史上最重要的词人。

关键词:苏轼;宋词;创新;以诗入词

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74(2005)03-0095-05

谈到苏轼,我们常常冠以“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美称,他于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的造诣都非常高,但作为古代大文豪的苏轼,词作才是他的“当行本色”,这正如陈廷焯在《白雨

斋词话》卷七中所言:“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越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于诗文之右”。

①苏轼对词的改革与创新,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下面,依次从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来论述苏轼词的创作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在苏轼之前,作词不过是“末流之技”而已。即使像晏殊、欧阳修这些大家作词,也会遭到一些非议。又据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记载:晏几道将自己的词作抄录送给韩维,得到的回复是“得新词盈卷,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愿郎君捐有余之才,补不足之德”,②教训几道不要因为作词而影响自己的德行名声。造成上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当时的词不能冲破“词为艳科”的范围,而传统的文论一直以“文以载道”为中心,因而作词就难登“大雅之堂”了。

苏轼率先打破了这种僵局,他“以诗入词”(《

后山诗话》),把诗的创作手法融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以写诗的宽阔视角来写词。这一手法的引入,使词打破了只写儿女私情、离愁别绪的狭隘范围,大大地拓展了词的创作领域,因而也就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笼,提高了词的创作格调。刘熙载《艺概》卷四中就这样说道:“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苏轼的词作,大凡抒情、写景、叙事,都表现出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生活见解,具有很高的欣赏和认识价值。概括起来讲,以下几类词的成就尤为瞩目:

一是抒发怀古之情的词作。此类最著名的莫过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

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9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③

作者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不禁思绪万千,感慨时光飞逝如箭。上阙写景,由穿云乱石,如雪的拍岸惊涛想到历代的英雄豪杰。下阙怀古抒情,将心头的历史、江山、风流人物一齐推出,熔于一词之内。全词大气磅礴,高唱入云。这在词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唱(即使是诗,也难得有这样阔大沉雄之作)。元好问称誉此作为“乐府绝唱”,实不为过。谈到这里,我们怎么还能说词仅仅是供宴会享乐之用的“靡靡之音”呢?

二是抒发个人抱负、志向的词作。比如他在做密州太守时写的《江城子》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如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作描写了百姓倾城而出随太守会猎于“平岗”的豪壮场面。全篇音节嘹亮,铿锵有力,烘托了词人英武的形象,抒发了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开辛弃疾抗金爱国词之先河,一扫柔靡之气,读之令人振奋不已。因此,南宋胡寅说“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④

三是抒发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的作品。这一类典型作品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处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时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与其弟苏辙已有七年没见面,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望月怀人,夜深人静之时,而月圆人缺,倍添离愁。但作者襟怀又非常之豁达,他认识到月不长圆、人不长聚的道理,于是遥托希望,祝愿各自健康平安,共享明月清辉。作者句句借月抒怀,由虚而实再到虚,由天上到人间,由明月到人生顿悟,以宇宙观照人生,涵盖了自然与人类的共同道理,意象空灵澄澈,写景抒情融合得天衣无缝。所作长短句虽不是诗,但在含蓄蕴藉方面毫不逊色于诗。

苏轼一生坎坷,他与王安石等新党政见不同,又倍受他人嫉恨和攻击,一贬再贬,客死常州。但对于这些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他却能坦然相迎,如《定风波》一词:

莫听穿林打听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面对自然风雨,作者拄了“竹杖”,一边“吟啸”,一边“徐行”,态度从容,一副豁达倔强的态度。作者由自然界风雨中的“徐行”联想到人生大风浪中的处变不惊。把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事之中,令人回味无穷、获益匪浅。

四是写景之作,也开辟了词作的新境界。写景的,有他任徐州太守时石潭谢雨归途中的五首《浣溪沙》,可以说是宋词史上最早集中描写农村生活的组词,现录其两首:

麻叶层层荷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

麸软肌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