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简介
综述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桃李遍天下,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矢志于美术教育,从1918年他被蔡元培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开始,到1928年他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创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并任美术系主任,然后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大的南京时期和重庆时期,再到北平艺专和1949年以后的中央美术学院,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和艺术才华都倾注在美术教育事业上,对美术教育贡献极大。

徐悲鸿,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徐悲鸿笔墨淋漓,其笔下的骏马,尤其受到人们的赞赏与钟爱,以致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典型代表与象征。

而徐悲鸿伟大的人格和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为中国乃至国际竖立了一个绝佳的典范。

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愚公移山》、《晨曲》、《泰戈尔像》、《漓江春雨》、《奔马》等,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研究文集行世。

徐悲鸿的绘画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徐悲鸿毕生致力于重建中国美术事业的辉煌,他说:“作为一名画家,画得再好,成就再大,只不过是他一个人的成就。

如果把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起来,培养出一大批画家,那就是国家的成就。

”为此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深远。

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
技融中西名垂画史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

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

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
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39年创作《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用绘画传递中华民族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

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

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大师观点
徐悲鸿在《美的解剖》一文中,提出融贯中西的设想:“欲振中国之艺术,必须重倡吾国美术之古典主义,如尊宋人尚繁密平等,画材不专上山水。

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欧洲之写实主义,如荷兰人体物之精,法国库尔贝、米勒、勒班习、德国莱柏尔等构境之雅。


中国画改良论
《中国画改良论》(节录)
主旨与例
凡美之所以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意想。

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

以此为注脚,庶下之论断,为有根据。

例如下:中国画山水,西人视之不美。

西方金发碧眼之美人,中国老学究视之不美。

刘洪升之歌谭迷深者不之美。

王蒙倪迂等之画文人视之美。

北碑怪拙吾人能得其美。

上海月份牌浅人视之美。

欧洲之名画,中国顽固人,意中以为照相,则不之奇。

西方画有绝模糊者,吾人能解其美。

凡寓意深远,艺复卓绝者,高等人类视之均美。

吾今特以下更各例,充吾论之主脑: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现实主义”一词传入中国
20世纪初,“现实主义”一词传入中国,陈独秀、徐悲鸿等最早将其运用到美术批评中。

欧洲写实主义,又名现实主义,侧重“实话实说”、“实物实画”。

西方绘画理论中之现实主义流派,形成于19世纪初,代表人物有法国米勒、库尔贝、杜兰埃等。

题材上,他们排斥宗教、寓言、神话,而以当下景物与当代生活为表现对象。

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俄国别罗夫、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柯夫等人,汇成更多为强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潮流。

巨匠成就
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中国现代写实主义艺术奠基人,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被誉为“中国现代画圣”和“古今画界伯
乐之魁首”。

主持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科、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始人,直到解放后任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他是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1]。

纪念馆
徐悲鸿纪念馆有两处:一处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2010年该馆开工再度扩建,新馆预计2013年5月开馆,一处位于宜兴亦园内。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建立于1954年,它是由中国政府在徐悲鸿故居基础上建立的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

该馆原址在北京市东城区东授禄街16号,周恩来总理亲书“悲鸿故居”匾额。

1966年“文革”开始之后,原纪念馆被拆除。

1973年,周总理指示重建新馆。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1988年10月26日开馆。

“艺术争鸣”
陈独秀主张全部采用“欧洲的写实主义”于中国;
康有为以“六朝唐宋”院体画为不二法门,主张排斥文人画;
徐悲鸿则主张以中国传统“写实主义”为基础,采“欧洲的写实主义”之长……他以为中国画的意境与概括能力,与西洋画的色彩与造型能力,乃是各擅其长。

各方“论画”
徐悲鸿的“写实绘画论”;
林风眠的“中西绘画调和论”;
刘海粟的“艺术个性论”;
高剑父的“中西折中论”等,具有同样的影响与力度。

中、外评论
自号:“东海贫侠”。

朱明:“古今画界伯乐之魁首”。

(2011.10.24)
汤哲明:徐悲鸿的性格与出身,决定了他的爱憎与扶弱锄强的为人之道。

除了培养资助后学,抗战期间他曾奔走海外,积极鬻画助捐助赈。

徐悲鸿是地道的“愤青”,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抱有强烈的不满,尤其对当时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

他因此与田汉、郭沫若等左派人士乃至周恩来等,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也抱着深切的同情与支持,加上他名满海内的画技,以及更易为广大普通人群接受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都决定了建国以后新兴的人民政府对他的重视与重用,令他成为美术界实际而未必是名义上的领军人物......尽管徐悲鸿正当风华之年猝然离世,但由于政治的扶助,也由于他特殊的人格魅力及其主导的艺术运动,令他的艺术思想非但领袖了当年的画坛,而且至今影响不绝......由于个性与时代的原因,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及其实践确实存在着毋庸讳言的失误,但我们还是必须从理性上承认:他的失误相对于功绩,毕竟瑕不掩瑜。

(2012.01.09)[2]
日本当代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说:“我感到遗憾,中国的绘画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会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


美国著名美术史家艾得瑞教授说:“我们还是喜爱中国宋代的山水画,那用长长短短的线条组成的山水画,西方画家根本无法企及,还有山水中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也令西方人向往无穷。

可是你们很多画家现在学西方的艺术,又想得到西方的承认,完全弄颠倒了。


徐悲鸿学兼中西、博采诸长,国画、油画,素描,书法皆十分出色,康有为誉为“画坛奇才”。

周恩来总理评价徐悲鸿的作品融汇了古今中外的技法,他的油画和素描也具有民族风格,是他自己生活年代的一位艺术大师。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誉之为“现代中国画圣”。

中国伯乐
徐悲鸿毕生致力于重建中国美术事业的辉煌,他说:“作为一名画家,画得再好,成就再大,只不过是他一个人的成就。

如果把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起来,培养出一大批画家,那就是国家的成就。


为此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深远。

被郭沫若称誉为画坛“南北二石”的傅抱石和齐白石,都曾得徐氏相识之力[3]。

大师年表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岁
7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qǐ)亭桥镇。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画。

母亲鲁氏从事家务。

徐悲鸿为家中长子,原名寿康。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6岁
从父识文断句。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7岁
开始执笔学书,每日挥毫涂写,兴趣盎然。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9岁
已读完《诗》、《书》、《易》、《礼》和《左氏传》等书目。

正式从父习画,每日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开始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0岁
帮父亲在不重要的画面上填彩敷色。

岁末时,能够帮乡里人写春联。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3岁
随父辗转于邻近的乡村镇里,卖画为生。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17岁
独自到上海卖画,并想借机学习西画,以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19岁
父亲病故。

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20岁
再次到上海。

在黄警顽、黄震之的扶助下研习法、德文。

结识画家周湘、高奇峰、高剑父等人。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21岁
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

为犹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园”创作仓颉像,获得高额报酬。

结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并在书画上深受康氏影响。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22岁
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

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结识著名文人陈师曾。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23岁
5月14日发表著名的《中国画改良论》(原名《中国画改良之方法》)。

争取到公派赴法留学的机会。

与鲁迅会晤。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24岁
3月,携夫人蒋碧薇赴法留学。

5月抵巴黎,入徐梁画院进修。

后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25岁
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26岁
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求学于画家阿尔图尔·康波夫。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27岁
从学于康波夫的同时,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常去动物园画各种动物,以提高写生能力。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28岁
返回法国巴黎继续学习。

5月,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29岁
未接到北洋政府发放的学费,生活窘迫,胃病复发。

绘画技法日臻成熟。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30岁
与游历法国的黄孟圭结伴,途经新加坡回国。

田汉在上海举行“消寒会”,向文化界人士介绍和举荐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31岁
春日,返回法国。

夏季,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在此临摹艺术大师约当斯的《丰盛》,受益匪浅。

自感这一年是创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画《箫声》、《睡》等。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32岁
先后游历了瑞士及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等地,观赏到众多名家画作。

5月,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其作品9件。

秋,抵达上海,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33岁
1月,与田汉、欧阳予倩组织“南国社”。

在上海成立南国艺术学院,担任绘画科主任。

2月,应南京中央大学的聘请任艺术系教授。

10月,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年底辞职。

1929年(民国十八年己巳)34岁
专职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

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汇刊》上连续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欧洲美术界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提倡绘画的写实性、创新性。

1930年(民国十九年庚午)35岁
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

夏,在江西南昌走访民间木雕艺人范振华。

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36岁
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

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37岁
在参照南齐谢赫提出的中国画“六法”论的基础上,根据西洋绘画的艺术法则提出了在素描创作上应遵循的“七法”。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癸酉)38岁
完成油画《徯我后》。

应法国国立美术馆之邀前往巴黎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甲戌)39岁
游历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历史文化名城。

至德国柏林、前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举办中国近代画展,宣传中国传统绘画。

此次欧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苏共举办展览7次,在各大博物馆、大学中成立四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室”。

这次中国近代绘画的欧洲巡礼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宣传了中国绘画艺术。

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乙亥)40岁
捐献作品及收藏,拟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建一美术馆,由于全国抗战爆发,未能实现。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41岁
与汪亚尘、颜文梁等人组织画会“默社”。

创作《逆风》、《沉吟》、《柳鹊》等画作。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丑)42岁
在香港、广州、长沙等地举办画展。

在香港购得视为自己生命的吴道子画《八十七神仙图》卷。

10月,随中央大学内迁赴重庆。

创作《巴人汲水》。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戊寅)43岁
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接受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邀请筹备赴印办展览。

10月,携大批作品离开重庆。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己卯)44岁
在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

在印度国际大学举办中国近代画展。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庚辰)45岁
继续在印度逗留,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

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

1941年(民国三十年辛巳)46岁
由印度回国,途经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并将几年来卖画所得近10万元美金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47岁
在云南保山、昆明举办画展。

至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在重庆磐溪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学院。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癸未)48岁
继续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

在重庆举办画展。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甲申)49岁
因长期过度疲劳,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在中央医院治疗7个月,作品锐减。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乙酉)50岁
与蒋碧微女士离婚。

大病未愈,仍坚持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主张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丙戌)51岁
1月,与廖静文女士结婚。

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招纳吴作人、李桦、叶浅予、冯法祀等一批有才华的进步美术家执教。

担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丁亥)52岁
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戊子)53岁
与夫人廖静文拒绝随国民党南迁,团结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保护学校。

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人成立综合性艺术团体“一二七艺术学会”。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己丑)54岁
出席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当选为全国文联的全国委员、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协委员。

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0年(庚寅)55岁
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战斗英雄画像。

为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画了大量速写和构图。

1951年(辛卯)56岁
抱病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

7月,患脑溢血,半身不遂。

1952年(壬辰)57岁
抱病卧床一年有余,脑溢血病症尚未完全消除。

自9月起,加强身体锻炼。

1953年(癸巳)58岁
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

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画《奔马》。

9月23日,担任第二次文代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

26日晨,逝世于北京医院。

周恩来总理前往吊唁。

入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