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张)五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名读、比较读出了什么?
“有心人”:徐悲鸿
指名说。
预设提升:
心系祖国
刻苦勤奋
德艺双馨……
帮助学生快速回忆,理清课文脉络。
抓重点词句感悟、体会徐悲鸿学画的刻苦精神和生活的清苦。

全面了解徐悲鸿其人其画,提升人物形象。
2、组织交流:
(1)第六小节
①“清苦”
a你能用意思相近的词来解释“清苦”吗?
b看来大家理解词语有了一定的能力,你能找出相关句子来说说你对潜心的理解吗?
C比较。
d小结:原来徐悲鸿的生活是那么清贫、艰苦,所以书上用了“清苦”,而不是“艰苦”。我们是怎么学习第6小节的呢?
(2)第5小节
a就按照这样的步骤试着学学第5自然段
对于写人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接触,三年级时我们就研究过《卧薪尝胆》《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等名人类课文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名人类”文章阅读教学基本框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题质疑,了解梗概;聚焦词句,感悟人物;拓展阅读,丰润形象。知道了体悟要悟什么——抓住人物言行,怎么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
二)学生分析:
从低年段开始,学生就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能联系自己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自主识记生字,通过反复诵读初步读通课文。进入三年级后,学生的预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预习我们也提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能针对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丰富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解词;能针对课题或课文内容提出相对较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进入四年级,在大量生字的认读和拓展识字的基础上,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更为扎实,60--70℅的学生能做到:生字能自主识记,课文能读通读顺,新词的理解能通过各种途径突破,文章内容能尝试用不太精炼的语言概括,质疑解疑的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
“教学目标:
1、注重关键语段的朗读,读出人物当时的内心感受。
2、通过品析人物的言行、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等方法领会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内心。
3、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能在小组学习中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制定依据:
一)教学内容分析:
纵观小学六个年级的课文,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年度的提升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期间“名人类”文章也占到了相应的比例。随着年段的不断提升,这类文章无论从文本的核心价值和语言的表达形式也都随着年段发生着改变。
这篇课文的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故事本身没有曲折、吸引学生眼球的情节,因此学生的学习情趣不是很高。再加上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语感不够丰富,因而学习感悟能力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差异,表现在:15%的学生已经能联系特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联系说出自己的感受。35%的学生能够抓住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等去体会人物的特点,但由于不善于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所以显得不够深入;其次语言表达也有欠缺,表现在不完整,语言干巴等,主要是对人物所处的当时的环境缺乏整体感知,没有画面感。50%的学生抓关键的词句能力较弱,或者即使抓住了,也不能很好地借助这些词语来谈出个人的见解或感受,表达的空间比较狭窄,缺乏一定的感悟方式。
中年段此类文章有20篇,如三年级的《卧薪尝胆》《李广射虎》,四年级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三顾茅庐》,中年段名人类文章对人物的描述更生动、形象,初具了文学气息,课文的情节生动,情感性很强,是训练朗读、复述的好教材。课文有了较清晰的篇章结构,主要通过一个典型的事例或几个具体的活动场景,刻画人物的特点。课文的语言更加生动具体,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刻画比较细致,并有了一定的背景烘托。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为:1、学会选择工具书,在了解名人的生平和事迹中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运用能力。2、初步具备对叙事性文章的脉络进行梳理和表达,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3、聚焦段落,通过品析、诵读、交流文中关键词,关键句体会人物的情感。4、通过阅读,能初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能用适当的方式,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对作品中人、事的认知和感受,受到高尚人格魅力的熏陶。
b小组学习第5小节,学习步骤同第6小节。
c小结
1、为了学画,徐悲鸿奋发努力,结果如何呢?
(1)展示徐悲鸿的作品,在展示中理解“泰山”。
(2)出示:第8小节。与前面外国学生的话比较。
(3பைடு நூலகம்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
4、小结。
1、看着徐悲鸿从一名远赴巴黎学画的普通画师到成长为绘画大师,你想说什么?
2、小结提升。
高年段“名人类”文章有16篇,如五年级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海伦•凯勒》,六年级的《郑成功》《詹天佑》,这些文章主要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杰出贡献,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较中年段而言,其在写作方法和表达形式上更加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对人物神情、动作的细节描写和人物的内心刻画上更加的精细传神。这一阶段除了走进名人的过程是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之外,更多要在教学中渗透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行为、语言、神情、内心品读体会人物的特点,初步建立了解名人杰出贡献,品读人物典型事迹,走进名人精神的阅读策略,为后期学生学习名人传记和小小说打下扎实的基础。其对应的学习策略为: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文章表达的顺序和脉络。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3、帮助学生通过批注,找准关键词,品词析句、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及课外资料来整体体悟人物形象。
2、回忆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外国人是怎样嘲笑他的?
出示外国学生的话。
2、外国学生为什么会说出这么让人气愤的话?
出示第一小节。
3、指导朗读第二小节
4、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会被激怒的,徐悲鸿更是如此。出示“靠……”。
(4)小结。
过渡读第四小节。
1、请你认真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找找哪个词最能体现他的生活?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四上的一篇教材,本文讲述了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故事,文章结构清晰,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别讲了“为什么要励志”,“怎样励志”,“结果如何”,能初步为学生建立起写人叙事类文本的篇章结构。段与段之间联系致密,如“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等词语能有机地串联内在的结构关系,是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感悟人物形象的有力抓手。语言表达简洁凝练,如课题中的“励志”,课文中的“潜心”深刻地表现出徐悲鸿为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又如第六自然段中的“一间”、“一杯”、“两张”这三个量词突出了徐悲鸿物质生活的极端清苦,还如第八自然段中的“震惊”逼真地体现了外国学生看到徐悲鸿的作品后十分惊讶的表情……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本课时可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语言因素。
板书。
读一读,积累。
读课题
指名说、同桌互说。
指名读
指名读、补充资料
指名读、评价(嚣张、狂傲的语气)、同桌互读。
读一读。
自读,交流。
预设:清贫、贫穷、艰苦…
交流:“他只租了一间……”补充资料
比较,加深理解。
(找关键词→换词→找相关句子→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说)
小组自主学习第5小节。
引导学生自主联系课文内容来学习。
低年段“名人类文章”有12篇,如一年级的《怀素写字》《陈毅探母》,二年级的《梅兰芳学艺》《孔繁森》,一般都以简单的小故事的形式出现,语言的表达浅显、形象,有儿童气息,着重通过一、两个关键的表述人物行为的词或一个具体的场景来凸显人物的品质。对应的阅读策略是:1、能依托文本具体的场景,借助图画、朗读、表演、想象等方式来理解词语及句子。2、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能用一、两句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表达出自己朴实的感受和想法。3、依托此类文本,在朗读、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就本文而言,如何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资源来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必须思考的焦点所在。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积累:
一、复习导入
二、体悟课文内容:
(一)学习1-3小节:
学习4—6小节:
学习7-8小节:
三、拓展延伸:
出示有关勤学苦练的句子。
1、板书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