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七大误区
【方法】文言文翻译跳出这8大误区
【方法】文言文翻译跳出这8大误区高考中,文言文翻译题分值高,综合性强,令许多考生“望而生畏”。
翻译题到底应该怎样备考?怎样才能拿满分呢?下面就总结翻译题的常见误区,希望大家翻译时能够避免。
一、漏译“同形”实词忽视文言文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漏译某个与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同形”的词语。
其实,它是两个需要翻译的文言实词。
这类词语又往往被设定为翻译的得分点。
【典例】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017·全国卷Ⅰ)误译(谢弘微)品性严正,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句中的“严正”与现代汉语“严正”同形,但它其实是“严”与“正”两个实词,应译为“严肃正直”。
二、错译多义词翻译时遇到多义词,不能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解释。
【典例】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2017·全国卷Ⅱ)误译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改变道路是其欲望所致。
”赵王没有再说话。
“道”有“道路”“规律”“说”等义项,这里根据上文“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及后面“王无复言”,可以确认“道”解释为“说”最为合适,“更道它所欲”应译为“再说说其他要求”。
三、译错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词积累不够,遇到不理解的古今异义词,便望文生义。
【典例】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2017·全国卷Ⅱ)误译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有好几年都是这样,百姓歌颂。
“有年”,古代指“丰收年”,“岁屡有年”应译为“连年丰收”。
四、错译感情色彩文言实词也有褒扬、贬抑、中性之分,现在看来有贬抑色彩的词,文言文中却可能具有褒扬色彩或者是中性的,不注意词的感情色彩,以今律古,就可能会翻译错。
【典例】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2017·天津卷)误译阅读淫乱的古文,乐于听闻异端邪说。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一、词汇错误:1. 字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字义理解错误,翻译时使用了错误的词语。
2. 释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释义理解错误,导致翻译的意思有所偏差。
3. 用词不准确:使用了与文言文表达风格不符的现代汉语词汇。
二、语法错误:1. 词序错误:将文言文的定语、状语或宾语等放置位置不当。
2. 语序错误:将汉语的语序直接应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3. 虚实不当:对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不当,导致句子不通顺。
4. 语法漏洞:在翻译过程中遗漏了文言文中的语法要点,导致句子结构错乱。
5. 时态语态错误:将文言文中的时态和语态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
三、意思翻译错误:1. 歧义翻译:对文言文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的翻译。
2. 省略加减:翻译时忽略了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导致翻译结果不完整。
3. 多余增添:翻译时增添了文言文中并未表达的内容,导致意思不准确。
四、韵律韵脚错误:1. 韵律错误: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文言文的韵律特点,导致节奏不协调。
2. 韵脚错误:翻译时未能恰当地体现文言文的押韵特点。
五、文化背景错误:1. 文化隔阂:由于对文言文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等了解不深,导致翻译时产生误解。
2. 时代用语错误: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与文言文时代背景不符的用词。
六、语气情感错误:1. 语气错误:在翻译过程中未能恰当地表达文言文的语气特点,导致翻译的语气不准确。
2. 情感错误:未能准确体现文言文的情感表达,导致翻译的情感不符合原文。
以上是____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翻译十大禁忌
译文,古汉语之变也。
欲究古人之意,必先通其文,而后达其意。
然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
盖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去甚远,语法、词汇、句式均有不同。
故翻译时,宜谨慎行事,避忌如下十大禁忌: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者,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原意;意译者,根据语境,适当发挥,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若一味意译,则失原文之真;若只知直译,则译文生硬,难以理解。
二、忽视词性变化文言文中,许多实词、虚词的词性、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词性,避免因词性错误而造成误解。
三、滥用今义翻译文言文时,应避免滥用今义。
文言文中许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有新的意义,若直接使用今义,则容易误导读者。
四、忽视古代文化背景文言文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古代文化背景,避免因不了解文化背景而造成误译。
五、忽视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六、随意增减词语翻译文言文时,应尊重原文,避免随意增减词语。
增之则失原文之意,减之则使译文不完整。
七、忽视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八、滥用假设、条件句文言文中,假设、条件句的使用较为频繁。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假设、条件句,使译文通顺。
九、忽视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应保留原文,避免随意更改。
十、忽视语气、情态文言文中,语气、情态的运用丰富多样。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气、情态,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总之,翻译文言文应遵循以下原则:1. 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原意;2. 尊重原文,准确把握词性、句式、语法;3. 考虑古代文化背景,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4.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5. 避免随意增减词语,保持原文完整;6. 适当运用假设、条件句,使译文通顺;7. 保留专有名词,尊重原文;8. 适当运用语气、情态,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语文中的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你不要犯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一: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二: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高中文言文的翻译的常见误区详解
高中文言文的翻译的常见误区详解高中文言文的翻译的常见误区误区一:不辨感情色彩例1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
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2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2019年天津卷)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文言文翻译七大失误
• 3、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 • 译成:人们都伸长脖子希望看到成功 而盼望休息。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 6、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 • •
8、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9、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0、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 慕君之高义也。 • 12、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得无……乎”
◆表示猜测,相当于“该不会”“恐 怕”“莫非”; ◆表示反诘,相当于“能不”“怎能 不”。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 译为“……跟……比,哪一个 更……” 例: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做到
“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 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 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 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 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 不离篇。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 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 到完美。
•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 译成:这个女子不贤惠……应该再 找个贤惠的女子。 • 应译成:这个女子不漂亮……应该 再找个漂亮的女子。
•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 说的来谦让单于。 • 应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 惠说的来责备单于。
• • • • •
文言文临场翻译的技巧及七大
编辑ppt
9
(二)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2)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 蔺》)
பைடு நூலகம்
(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1且)久“已妻疲子。”(,《今赤义壁指之男战子》的)配偶,即爱人(女
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
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
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
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编辑。ppt
10
二、 减。“偏义复词”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 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意义,另 一个不表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将“陪衬意”去 掉。
编辑ppt
5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1)婴之亡,岂不宜哉?(03年京皖蒙春招卷) 译为: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2)凡善之生也,皆学之所由 译为:凡是好品行的养成,都是学习的所由来的。 (3)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译为:就可以告诉公婆,及时把我遣送回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为: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与不同寻常的特 殊情况发生啊。
编辑ppt
2
二、该译不译,文白夹杂;丢落信息,生硬添加。 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04年湖北卷)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成:我害怕被秦王欺骗辜负赵国,就让人带着和氏璧回去,估 计很快就到赵国。 (3)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沛公攻占山东的时候,贪恋财物。 (4)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译成:蔺相如瞪大眼睛呵斥他们,侍从们都迅速地退下了。
文言文翻译的七大误区
文言文翻译的七大误区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如: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如: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
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如: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90%的高中生已躺枪,快来看看...这个暑假,相信很多同学是一边担心下学期该咋办,一边刷楚乔传或者是打王者度过的。
偶尔娱乐下没什么,学习也不要落下~今天小编老师就给大家总结下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大家可以看看自己都在哪几个误区里,并做针对的改进,这样文言文阅读的分数才会提高啊01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己用)只是课件
温馨提示: 翻译完后,一定要检查
两个方面:一是错别字, 二是翻译的句子是否有语 病。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2.以今释古, 混淆古今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成:如果您放弃郑国,作东道主,行李来 往,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东边道上的主人 出使的人
(2)、 (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 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离开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做到“该换的换,该删的删, 该添的添,该调的调”。
小结:
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均保 留不译 ; 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 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 构助词等 , 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偏义复词中 陪衬的词应删去。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句式 ,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又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用来 • 不 借以 代物 “百喜姓,”不,以若己直悲译。“黑色的头”岂不谬误 。 • 错译成;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
• 正译: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 • 或喜或悲。
文言文翻译必须遵循“字字有 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 为主”的原则,争取做到字字有对 应,句式有体现,一定要使译文既 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己用)
准确
通达
有文采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 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达: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 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 ,表意要明 确 ,语言要通畅 ,语气不走样。
文言文翻译容易犯的错误
古文者,中华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翻译,非易事也。
翻译文言文,犹如破译密码,需具备深厚之古文功底与严谨之翻译态度。
然世人于翻译文言文时,往往犯下诸多错误,以下列举数种常见之误,以供借鉴。
一、望文生义文言文语言精炼,言简意赅,一字一词往往蕴含丰富之意。
然翻译时,若不细究字义,而仅凭表面意思,则易犯望文生义之误。
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若仅从字面意思翻译为“青色从蓝色中出来,却比蓝色更胜一筹。
”则失之偏颇。
实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指后生可畏,后辈超越前辈。
翻译时应译为:“青色虽源于蓝色,却更胜一筹。
”二、曲解词义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具有多重含义,翻译时需根据语境准确把握词义。
若忽视语境,曲解词义,则易犯此类错误。
例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若将“礼轻”翻译为“礼物不贵重”,则误解了原文之意。
实际上,“礼轻”是指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
翻译时应译为:“千里送鹅毛,虽礼物不贵重,但情意深厚。
”三、遗漏省略文言文写作讲究简洁,省略现象较为常见。
翻译时,若忽略省略,则易造成意思不完整。
例如:“吾友善饮,每至酒肆,必尽兴而归。
”若将“每至酒肆”翻译为“每次去酒肆”,则遗漏了原文中的省略。
实际上,“每至酒肆”是指“每次去酒肆时”,翻译时应译为:“吾友善饮,每次去酒肆时,必尽兴而归。
”四、误用词性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语境确定其词性。
若误用词性,则易造成语义不通。
例如:“闻君远行,吾甚忧之。
”若将“忧”翻译为“担心”,则误用了词性。
实际上,“忧”在此处为动词,表示“为……而忧虑”。
翻译时应译为:“闻君远行,我为君忧虑。
”五、生搬硬套翻译文言文时,若生搬硬套现代汉语表达,则易造成语言生硬,失去古文韵味。
例如:“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若将“如梭”翻译为“像梭子一样”,则生搬硬套。
实际上,“如梭”是指日月运行迅速,翻译时应译为:“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总之,文言文翻译易犯之误繁多,翻译者需具备严谨之态度,细心揣摩,才能准确传达古文之意。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简练而深奥,含蓄而微妙。
翻译文言文,实为学人之一大难事。
然译者往往因种种原因,致失误频出,颇令人遗憾。
今试举文言文翻译常见之失误,以供后人借鉴。
一、词义误解文言文之词义,往往与今义不同。
译者若不细究,易生误解。
如:“鸡犬升天”,若直译为“鸡狗上天”,则失其意矣。
实则,“鸡犬升天”比喻某人得势,其家人亦沾光,故应译为“鸡犬得势”。
二、句式误译文言文句式多变,有主谓结构,有宾语前置,有省略等。
译者若不熟悉句式,易生误译。
如:“吾欲之南海”,若误译为“我想去南海”,则失其意矣。
实则,“吾欲之南海”为宾语前置句,应译为“我想去南海”。
三、语序颠倒文言文语序与今文不同,译者若不留意,易生语序颠倒之误。
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误译为“孔子说,三个人走,一定有我的老师。
”则失其意矣。
实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中“三人行”为主语,“必有我师”为谓语,应译为“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四、修辞误用文言文修辞手法丰富,如对偶、排比、夸张等。
译者若不识其修辞,易生误用。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若误译为“春风得意,马蹄飞快,一天看完了长安的花。
”则失其意矣。
实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运用了夸张手法,应译为“春风得意,马蹄飞快,一日之内,看尽了长安的繁华。
”五、语境忽视翻译文言文,须注重语境。
译者若忽视语境,易生误译。
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若误译为“整个城市都戴着黄金甲”,则失其意矣。
实则,“满城尽带黄金甲”描绘了壮丽的战争场景,应译为“整个城市都披上了金黄的战甲。
”六、音韵不谐文言文讲究音韵,译者若不注重音韵,易生不谐之误。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若误译为“抬起头看看明月,低下头思念故乡。
”则失其意矣。
实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音韵和谐,应译为“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细心揣摩,方能避免常见失误。
初三语文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
初三语文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翻译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导致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常见的误区。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误区之一。
很多同学在翻译时,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如果直接翻译成“卑鄙”,就大错特错了。
在这里,“鄙”应理解为“目光短浅”。
再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造成望文生义的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文言字词的含义理解不够准确,缺乏对古代文化和语境的了解。
要避免这一误区,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常见文言字词的多种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和翻译。
二、以今释古以今释古也是同学们容易犯的错误。
由于现代语言和古代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词汇用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如果用现代的思维和词汇去翻译文言文,就会出现偏差。
比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
“走”在古代有“跑”的意思,如“夸父与日逐走”,如果翻译成“夸父和太阳一起散步”,就完全误解了原意。
为了克服以今释古的误区,我们要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熟悉古代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三、漏译、错译关键词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漏译或错译了关键词,就会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如果漏译了“卑鄙”这个词,就无法准确表达出诸葛亮自谦的态度。
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指“飞奔的马”,如果错译成“奔跑”,就无法体现出江水的湍急。
要避免漏译、错译关键词,我们在翻译前要先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明确其含义,然后准确翻译。
四、不考虑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考虑语法结构,就容易造成翻译错误。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一、断句不当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基础,断句不当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混乱。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断句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不清。
二、用词不当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若不仔细辨析,易造成误解。
如:“君臣之道,父子之情。
”若将“道”译为“道理”,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三、语序颠倒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注意调整语序。
如:“吾欲之南海。
”若翻译为“我想去南海。
”则不符合文言文语序。
四、词义窄化翻译时,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窄化,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吾欲观古人之遗迹。
”若将“遗迹”译为“遗址”,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五、词义扩大与词义窄化相反,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扩大,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若将“可忍”译为“忍受”,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六、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翻译时需注意补充。
如:“学而时习之。
”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
”则忽略了主语“我”。
七、语气词误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很多,翻译时需注意其用法。
如:“吾欲之南海。
”若将“之”译为“去”,则忽略了语气词“之”的用法。
八、句子成分误译翻译时,有些句子成分被误译,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若将“血气未定”译为“年轻时的血液未稳定”,则忽略了“血气未定”的含义。
九、语法错误翻译时,有些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则存在语法错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失误之一。
有些同学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二、以今释古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用现代的词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往往会导致错误。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并非今义的“品质恶劣”。
三、不辨通假通假字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果不辨别通假现象,就会造成误解。
像“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四、漏译省略文言文常有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其中“再”“三”后面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上。
五、该补不补除了省略成分,有些句子为了表意完整,需要增添一些词语。
如果该补不补,也会使翻译不准确。
比如,“夫战,勇气也”,应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啊”,需要加上“靠的是”“啊”等词语,才能使句子更通顺。
六、该调不调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如果不调整语序,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该删不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等,在翻译时没有实际意义,应该删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无需译出。
八、错译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如果对实词的理解错误,整个句子的翻译就会出错。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应译为“如果没有”,而不是“微小”。
高考文言文翻译误区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重视。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必考内容。
然而,许多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导致翻译不准确、失真。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误区入手,分析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误区一:直译为主,忽略语境许多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过于依赖直译,忽略了语境的重要性。
文言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仅仅依靠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往往无法准确表达原文的意境。
例如,在翻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时,有些考生直接翻译为“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
这样的翻译虽然意思正确,但失去了原诗的韵味和意境。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注重语境,理解原文的整体意义。
根据上下文,对关键词进行意译,力求表达出原文的意境和韵味。
误区二:过度意译,失去原文风貌与直译相反,有些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过于追求意译,导致翻译失真,失去了原文的风貌。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过度意译容易破坏原文的韵味和美感。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在意译和直译之间找到平衡。
在确保意思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误区三:生搬硬套,缺乏灵活运用有些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生搬硬套,缺乏灵活运用。
他们把文言文的字词和句式生硬地套用到现代汉语中,导致翻译生硬、不自然。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要学会进行变通和调整。
误区四:忽视文化背景,误解原文含义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考生在翻译时,若忽视这些背景知识,容易误解原文的含义。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误区五:忽视翻译技巧,表达不清晰有些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忽视翻译技巧,导致翻译表达不清晰,让人难以理解。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换译等,使翻译表达更加清晰、流畅。
高考文言翻译7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
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如: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004年高考全国卷)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如: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2004年高考湖北卷)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2004年高考天津卷)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
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语文文言文翻译误区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传之今世,虽历经千年,其韵味犹存。
然而,于今之时,欲解其意,必先翻译。
然翻译之道,深奥莫测,其中误区颇多,非细心揣摩,难以窥其真谛。
本文试就语文文言文翻译中常见误区进行探析,以飨读者。
一、望文生义文言文翻译,首忌望文生义。
古汉语词汇丰富,许多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无对应意义,若仅从字面理解,往往会导致误解。
例如,《论语》中“不亦说乎”,若望文生义,易误解为“不说”,实则“说”通“悦”,意为高兴。
此类误区,在翻译中屡见不鲜,需译者细心甄别。
二、过度阐释文言文翻译,次忌过度阐释。
古人之言,言简意赅,往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译者若过于追求深意,反而失真。
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若过度阐释,易陷入“相思之情”的陷阱,实则原意不过是表达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三、忽视语境文言文翻译,又忌忽视语境。
语境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译者若忽视语境,往往会导致翻译不准确。
例如,《左传》中“子路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若忽视语境,易误解为“君子之风,小人之草”,实则“草上之风,必偃”是指小人受君子影响,行为举止也会端正。
四、滥用注解文言文翻译,还忌滥用注解。
注解虽有助于理解,但滥用注解会导致翻译生硬,失去原文韵味。
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若滥用注解,易陷入“生命有限,知识无限”的误区,实则原文意指人生短暂,追求知识应适度。
五、忽视修辞文言文翻译,又忌忽视修辞。
文言文修辞手法丰富,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若忽视修辞,易导致翻译平淡无奇。
如《楚辞》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若忽视修辞,易误解为“众鸟高飞,孤云独去”,实则原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孤独的情感。
六、追求现代汉语表达文言文翻译,还忌追求现代汉语表达。
文言文有其独特的韵味,译者若过分追求现代汉语表达,易使译文失去古风。
如《史记》中“燕赵之士,慷慨激昂”,若追求现代汉语表达,易误解为“燕赵之士,情绪激动”,实则原文具有浓厚的古风。
文言文翻译误区
自古以来,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然而,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导致翻译结果失真。
本文旨在揭示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以期提高翻译质量。
一、误区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翻译文言文时,有些人过分强调直译,认为只有将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导致翻译结果生硬、晦涩。
正确的翻译方法应该是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即在确保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句子结构,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误区二:忽视语境,孤立翻译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有些人只关注单个词语或句子,而忽视整个语境,导致翻译结果与原文意思相差甚远。
事实上,文言文具有强烈的语境依赖性,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作者意图。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注重语境,避免孤立翻译。
三、误区三:生搬硬套,忽视修辞手法在翻译文言文时,有些人习惯于生搬硬套,将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结果使得翻译显得生硬、不自然。
实际上,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具有独特性,翻译时需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美感。
四、误区四:忽视语法差异,强行对应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存在一定差异,如语序、句式等。
在翻译过程中,有些人忽视这些差异,强行对应,导致翻译结果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正确的翻译方法应该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对文言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译文通顺、易懂。
五、误区五:过分追求古雅,忽视现代汉语表达有些人翻译文言文时,过分追求古雅,将现代汉语中的口语、俚语等表达方式替换成文言文中的古词、古语,使得译文显得生硬、晦涩。
实际上,翻译文言文应以传达原文意思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译文的美感和可读性。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当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审美标准。
文言文的翻译八种失误
文言文的翻译八种失误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
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
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
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
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
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这一内容。
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
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
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
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质。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7.不理解互文见义。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
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
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如:
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004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如:
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2004年高考湖北卷)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2004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
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如: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2004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⑸⑹⑺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⑸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如:
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⑼阿母谢媒人。
《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在⑻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
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
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
如:
⑽婴之亡,岂不宜哉?(2003年高考京皖内蒙春招卷)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⑾宋何罪之有?(2002年高考北京卷)
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
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如:⑿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⒀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⒁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在⑿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加上译句才完整;在⒀句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⒁句中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如:
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2004年高考浙江卷)
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在翻译时应加以调整。
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⒃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004年高考湖南卷)
本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因此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
⒄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
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⒅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本句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
本句可译为“(朋友)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核舟”。
总之,文言文翻译应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在翻译时应做到“该删的删,该添的添,该调的调,改换的换”,一定要使译文既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在翻译时只要我们多注意、多总结,相信我们的翻译能力定会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