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分析和评价及处理

合集下载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弱的结构强度,常导致地基的湿陷变形。

湿陷是指由于土壤中的吸水胀缩、土壤结构破坏等因素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的现象。

本文将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土壤吸水胀缩: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土壤颗粒与水分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当土壤吸湿时,水分分子与颗粒表面发生吸附作用,土壤颗粒间的吸引力增加,土壤体积增加,土壤胀缩而引起沉降。

2.土壤结构破坏:湿陷性黄土由于水分作用,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减弱,土壤结构易于破坏,引起土壤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面积扩大。

3.内禀液化: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存在多孔水分,当地震或振动作用于土壤时,土壤内的水分受到振动影响增加了孔隙水压力,从而引发黏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减小,土体流动性增加,导致土壤液化,加剧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1.地基改良:通过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地基改良,提高其工程性质,减少地基湿陷。

常用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加固、加密、加固加密等。

例如可以采用灌浆、土石槽加厚等方式,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减少土壤的湿陷性。

2.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通过适当的排水处理,可以减少地基的湿陷。

可以采用井点排水、地下水泵抽水、横向排水等方式,将地下水位降低,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3.增加地基承载力: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较弱,通过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陷。

可以采用加密填筑等方式,将土壤的结构改造为坚实的基岩,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陷。

4.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建筑设计时,应遵循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地基的湿陷。

例如可以采用浅基础、增加地基宽度等方式,减少地基的沉陷。

总结: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主要是由于土壤吸水胀缩、土壤结构破坏等因素引起的。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可以采取地基改良、排水处理、增加地基承载力和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等方法,有效减少地基湿陷的程度,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由于黄土中具有较高含水量、较弱黏性、易于吸水膨胀等特点而导致的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等因素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膨胀性和较弱的抗剪强度,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等因素,以确定地基处理方案。

二、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勘察工作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包括《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黄土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 130-2011)等。

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场地调查、水文地质勘察、钻探取样、室内试验等。

三、深入研究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对地基处理起着重要作用。

在勘察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黄土的工程性质、含水量、含盐量、渗透系数等参数。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黄土的水分运移与变形规律。

四、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加固处理和排水处理两方面。

加固处理包括土体改良、加固填土、地下连续墙等措施,主要目的是增加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陷性能。

排水处理主要是通过排水系统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安全水平,减小黄土的吸水膨胀性。

五、实施地基处理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在进行地基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工作,包括地表沉降观测、地下水位监测、土体变形观测等。

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系统,及时了解地基处理效果,对处理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主要包括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因素、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勘察工作、深入研究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以及实施地基处理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有效地进行地基处理,才能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黄土地区中的一种特殊地质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发生地基沉降、裂缝和变形等地质灾害。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地区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重点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 了解地质背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背景主要由黄土、粘性土、黏土等构成,其中黄土层较厚,含水量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地下水位较浅。

在进行勘察时,需充分了解地质背景,掌握地下水位、土质特性和地层分布等信息。

2. 地质勘察方法为了准确了解地下情况,需采用多种地质勘察方法,如钻孔、岩土采样、地质雷达探测等,以获取地层的物理性质和地下水位数据。

还需进行地下水水质分析,掌握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污染情况。

3. 环境勘察湿陷性地区容易发生地层下滑和侵蚀,因此需要进行环境勘察,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包括土地利用、河流情况、降雨情况等,以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4. 地震性能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震频繁,需进行地震性能评价,以评估工程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为地基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地基处理要点1. 地基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关键是地基改良,通过加固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土石方填筑、灰土桩、搅拌桩等,可以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和裂缝的产生。

2. 排水处理地下水位较浅是湿陷性地区的常见特点,因此需要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井点排水、管道排水、抽水排水等,可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和软弱地层的塌陷。

3. 地基监测地基处理完成后,需要进行地基监测,实时监测地基的沉降和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地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常用的地基监测方法包括测量法、遥感监测法、振动监测法等。

4. 技术应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需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用适当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如高效地基加固材料、新型土工材料等,以提高地基的抗裂抗渗能力,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沉降或收缩的土壤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土壤加固和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水含量较高,使得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土壤加固和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和土壤固化。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添加剂,如石灰、水泥等,通过与土壤混合,提高土壤的强度和耐水性。

2.水分控制湿陷性黄土对水分非常敏感,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分含量。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减小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4.加固地基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结构容易受到水分影响,所以需要加固地基结构,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类型,如扩大基础、桩基础等,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分散地基荷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5.合理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施工工艺对于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水分过程过快或不均匀,导致土壤发生不稳定现象。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和工程需求,采用土壤加固和改良、水分控制、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加固地基结构、合理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湿陷性质的特殊土壤类型,其在遇到水分的作用下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和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是由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和吸水力导致土壤颗粒聚结和体积收缩。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排水处理、改良处理和断层处理等。

1. 吸水性:湿陷性黄土由于土壤的颗粒间隙较大,含有大量的毛细孔,能够很好地吸收和储存水分。

当土壤吸水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水力增强,导致土壤体积发生变化。

2. 颗粒聚结: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黏土颗粒,这些颗粒具有黏性和胶结性质。

当水分分子进入黏土颗粒间隙时,颗粒表面的电荷变化,引起吸引力增强,颗粒之间结合力增大,产生颗粒聚结现象。

3. 含水率变化:湿陷性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当土壤的含水率增加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增大;而当含水率减小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减小。

湿陷性黄土在遇到水分作用下会发生体积的收缩和膨胀,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破坏。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下水位附近的排泄能力,将地下水排出,以降低土壤的含水率,从而减小土壤体积的变化。

这可以通过排水沟、排水管等设施进行实现。

2. 改良处理:通过添加改良材料,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改善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湿陷性能。

常见的改良材料包括石灰、水泥、石粉等,它们的添加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黏粒的性质,减小土壤的吸水能力和颗粒聚结现象。

3. 断层处理:对于已经严重受损的地基,可以通过开挖和重新填充的方式来重新构筑地基。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性质的土壤,其湿陷性是指在水分条件改变下,土壤发生体积变化,由于土壤颗粒的再排列和骨架的重组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性与其黏土矿物组成、含水量、结构特征以及土壤重度有关。

1. 颗粒排列重组:湿陷性黄土的颗粒间存在一定的胶结力,当土壤与水分接触时,胶结力被破坏,原本紧密排列的颗粒开始发生重组与再排列。

这导致土壤体积增大,发生沉降和变形。

2. 含水量变化: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对其湿陷性有很大影响。

当含水量增加时,黄土中的颗粒间润滑层厚度增大,土体内的空隙剧增,体积扩大,引起地基沉降和变形。

3. 结构透水性: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因其颗粒间胶结作用强,使土壤内部存在密实层。

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密实层难以透水,导致上层的土壤水分无法顺利排出,使得地基部分区域沉降。

1. 湿陷区域的预处理: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确定湿陷区域的边界和分布,以及湿陷深度、厚度和变形特征等。

在地基工程施工前,对湿陷区域进行预处理,如加固、排水等,减少地基变形。

2. 预压加固法:通过施加预先施加的压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和变形。

预压可以采用静载试验、土体填充、钢板水平约束等方法进行。

3.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基的排水能力,及时将土壤中的过多水分排出,减少土壤饱和和润滑导致的体积扩大和变形。

常用的排水方法包括建设排水沟、埋设排水管道等。

4. 土体改良方法:可以通过土体改良来改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性质。

如采用土壤加固剂、土壤固化剂等提高土体的结实度和稳定性,减小地基的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涉及颗粒排列重组、含水量变化和结构透水性等因素。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综合考虑预处理、预压加固、排水处理和土体改良等方法,以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变形,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地基类型,其湿陷性主要是由于黄土中含有较多的黏土颗粒和有机物质,在受水分影响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主要包括黄土颗粒结构变化、水分含量变化等因素。

处理这种地基的方法包括改良黄土地基、加固地基等。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分析1. 黄土颗粒结构变化:黄土中含有大量黏土颗粒和粉末状颗粒,当受到水分渗入后,黏土颗粒会吸水膨胀,导致土体结构松散,从而引起地基的变形和沉降。

2. 水分含量变化:黄土地基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当地基处于高含水状态时,土体内部黏土颗粒会膨胀并使土体变软,地基沉降;在干燥状态下,土体内部含水降低,导致土体收缩,也会引起地基的变形和沉降。

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基自身的特性,其在施工中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的问题,给工程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至关重要。

1. 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指通过对地基进行物理或化学的调整,改变其结构和性质,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改良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如加入填料或者碎石等填充材料,使土体致密化;也可以采用化学方法,如利用固化材料对土体进行固化处理,提高土体的抗湿陷性。

2. 加固地基: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加固可以采用钢板桩、搅拌桩等方法,通过在地基中插入钢板桩或者搅拌桩,加固土体结构,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地基预处理:在施工前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预处理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降低地基含水率或者对土体进行固结处理,减少地基变形和沉降的风险。

以上处理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地基特性进行选用,以达到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保障工程的安全和可靠。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主要包括土体结构变化和水分含量变化,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地基改良、加固地基和地基预处理等。

在实际工程中,要根据地基的具体情况和工程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当土壤受到湿润作用时,土壤体积会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地基沉陷的现象。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主要有:
1. 钙离子交换作用: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丰富的膨润土矿物,这些矿物质中的钙离子可以与土壤中的其他阳离子(如钠离子)交换,形成膨胀颗粒,使土壤体积增大;而当土壤受到水分浸润时,膨胀颗粒会释放出吸附的水分,导致土壤体积减小,从而造成地基沉陷。

2. 结构破坏作用:湿陷性黄土在受到水分浸润后,水分会渗透到黄土中的微孔和粒间隙中,使其被湿润,从而导致土壤颗粒结构的破坏和疏松,使土壤体积减小,从而造成地基沉陷。

1. 增加地基承载力:通过加固地基,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陷。

常用的方法有灌浆加固、纤维增强土等。

2. 改善土壤结构:通过改变黄土中的颗粒结构,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体积的变化。

常用的方法有土壤改良、掺入适量的砂质土等。

3. 控制地下水位:黄土地基的沉陷与地下水位有很大的关系,适当控制地下水位可以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常用的方法有降低灌水量、加设排水系统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沉陷的原理主要包括钙离子交换作用和土壤结构破坏作用。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主要包括增加地基承载力、改善土壤结构、控制地下水位和加固地基基础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也称为软黏土地基,是指含水量高、结构松散、抗剪强度低的黄土地基。

在雨季或地下水位上升时,土体会因为水分分子的润滑作用,导致土体的抗剪强度下降,土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这就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

本文将从原理和处理方法两个角度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分析。

一、原理
二、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沉降监测和评估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首先需要进行沉降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地基沉降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可以确定地基是否存在沉降问题,评估沉降的程度,为下一步处理提供参考。

2. 地基加固
如果沉降程度较小,可以采用地基加固的方法,通过加固地基和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地基加固的方法包括灌浆加固、桩基加固等。

如果沉降程度较大,需要进行地基加密。

地基加密是指在地基表面加铺一定厚度的填土,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提高地面高度。

填土的选择应根据土质、孔隙水压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取。

4. 地基改良
如果地基条件较为复杂,无法采用简单的地基加固和加密方法进行处理,可以考虑采用地基改良的方法。

地基改良是针对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改良,使其达到规定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包括土工格栅加固、细土浆灌注和身管加固等。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采用地基加固、地基加密和地基改良等综合措施,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降低地基沉降和变形风险。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在湿润条件下,黄土地基会出现显著的变形和稳定性差的情况。

这种地基的处理方法可以从调查评估、加固改造和施工控制等方面入手。

首先,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工作。

这包括地基勘测、岩土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

通过对地基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确定地基的湿陷性程度和稳定性指标。

同时,还需要结合工程背景和要求,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其次,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可以采取加固改造措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一般可以采用土石方加高、灌浆注浆、加筋等方法。

土石方加高是指在原有地基表面上加铺一层厚度较大的不良黄土或者砂石填料,通过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降能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灌浆注浆是利用压力将建筑混凝土或水泥浆料注入黄土中,形成固结块体,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加筋是在地基中设置钢筋网或者钢筋梁,通过钢筋与土体的共同作用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最后,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控制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要根据地基的特点,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确保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要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含水量和压实度,避免土体过湿或过干造成的变形和沉降。

同时,还要注意施工设备和施工荷载的合理选择,避免过大的施工荷载对地基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最后,要进行施工的全过程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基的特点、工程的需求以及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采取合适的加固改造措施和进行严格的施工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保证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风化粘土和高含水量,当水分进入土体时,黄土会迅速膨胀,导致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深挖加填地基:通过深挖土体,将松散的黄土去除,然后使用干燥的材料填充,如碎石、砂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2.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通过施加外部荷载或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加设地基梁、振动加固、土体固化等。

3.地基注浆:地基注浆是通过注入浆液到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间形成胶结结构,提高土体的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4.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沉降和变形主要是由于水分进入土体导致的。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水分对地基的影响,从而缓解地基的湿陷问题。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地基排水沟、水平水对等。

5.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碾压加固、灰浆改性、石灰石固化等。

6.地基加压实:地基加压实是通过施加重载或机械震动的方式,使黄土颗粒间产生密实或固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7.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在黄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方案,以降低地基沉陷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排水性能和承载性能等因素。

通过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基的沉陷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土,这种土壤的黏性非常强,含水量较高,是土壤中最具有危害性的类型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若不注意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至关重要。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具有土壤黏性大、塑性大、含水量较高的特点。

黄土层中还会经常出现开裂、滑移等情况,使其在工程建设中表现出较强的难处理性。

土壤开裂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滑移则容易导致地基沉降、工程结构变形等问题。

二、处理方法1.加固处理由于湿陷性黄土土体存在一定的强度,可通过加固处理来提高其抗压性能,防止土体沉降。

加固处理的方法包括土钉加固、加筋混凝土、搅拌桩加固等。

土钉加固是通过将钢筋固定在土壤中,利用钢筋的拉力达到加固效果。

因此,需要考虑到钢筋数量、穿越深度、预埋深度和拉力的大小等因素。

加筋混凝土则需要在黄土表面压制一层钢筋网,并在上面浇筑混凝土。

这样可以提高黄土在拉力状态时的强度和稳定性。

搅拌桩加固需要将钢筋网穿透黄土,然后向地下注入从混凝土搅拌机中生产的预先预制的混凝土,达到加固效果。

2.改良处理改良地基是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微观结构性质,以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通常包括土壤加固技术、加硬剂加固技术以及夯实加固技术等。

土壤加固技术是向土壤中注入填充材料,防止土壤塌陷、开裂和滑移。

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水泥或灰浆注浆法、颗粒增强法和粉末加固法等。

加硬剂加固技术是将聚合物或钙基加固剂引入土壤中,通过化学反应促进土壤的固化和加固。

加硬剂加固技术可以提高湿陷性黄土的抗压能力。

夯实加固技术是利用夯实机为黄土地基施加静载的一种方法。

夯实技术除了可以增加黄土的密实程度,还可以提高黄土地基的抗压承载能力。

三、注意事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固材料的选择根据土壤加固技术的不同而不同。

选择合适的加固材料可以提高加固效果和工程质量。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地基处理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地基处理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地基处理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丰富。

其中失陷性黄土就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其在地基施工中必须要进行处理,才能保证地基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失陷性黄土;原因;类型;处理1前言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

因此,该种地基必须要进行技术处理,否则会造成地基的病害发生。

2 黄土地基湿陷性原因分析及类型判别2.1黄土地基湿陷性原因分析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是第四纪干旱及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沉积物。

黄土中粉粒含量可达60%~70%,其中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及氯化物等可溶盐类,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竖直节理发育,能保持直立的边坡。

在黄土形成的过程中,季节性的短期降雨把松散的粉粒粘结起来,而长期干旱的气候又使土中的水分不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连同溶于其中的盐分便集中在粗粉粒的接触点处,可溶性盐类逐渐沉淀而成为胶结物。

随着含水量的减少,土粒彼此靠近,颗粒间的分子引力以及结合水和毛细水的联结力也逐渐增大,这些因素都增强了土粒间的抵抗力,阻止了土粒间的自重压密,形成了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多孔隙结构。

黄土的结构特征及其物质组成是产生湿陷的内在因素,而水的浸润和压力作用是产生湿陷的外部条件。

当黄土受水浸湿时,土粒间的可溶盐类被水溶解或软化,骨架强度随之降低,土体在上覆土重或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其结构迅速破坏,土粒向大孔滑移,从而导致大量的附加沉陷,这种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

2.2湿陷性黄土地基类型判别当黄土的湿陷系数δs≥0.015时即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又可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两种类型。

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在其自重压力下发生湿陷的,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而在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对于这两种类型,可用室内压缩试验测定的自重湿陷系数来判断,当δzs<0.015时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时为自重湿陷性黄土,也可在地基勘察中进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按实测自重湿陷量来判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用地的紧缺,开发利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建设越来越多。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性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地基湿陷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者的难题。

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和处理方法对于保障工程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和易于发生湿陷现象的黄土。

其湿陷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结构变化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土壤颗粒较为松散,孔隙度较大。

当土壤受到水分渗透后,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会被水填满,造成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减小,土壤整体强度下降。

毛细管效应也会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吸力增大,进一步削弱土壤的稳定性。

2.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还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

由于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被水填满,土壤的孔隙度增大,导致土壤整体重量减小,从而引起地基上的地表下沉。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含有较多的粘土和有机质,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对土壤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水分的作用下,粘土会膨胀,土壤的稳定性得到破坏。

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吸附水分,使得土壤间隙度增大,进而引起地基的沉降。

4.外部水分作用外部水分的水负荷是导致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降雨、地下水位上升等情况下,外部水分的渗透会导致土壤颗粒间的黏结力减小,从而引起地基湿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包括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外部水分作用。

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法,以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工程建设者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问题,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包括土基改良、排水处理和加固措施等。

1. 土基改良土基改良是指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和性质,提高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一系列措施。

常见的土基改良方法包括添加胶结材料、压实填筑、冻结处理等。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下面将介绍一些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要点:1. 了解地质背景: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首先需要了解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包括地质构造、地层情况、岩土特性等。

特别要关注黄土的含水性、塑性和可液化性等特点。

2. 确定勘察范围: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性质,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的范围,包括勘察的区域范围和深度范围。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可能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岩土工程勘察,以全面了解地质状况。

3. 采集岩土样本:根据需要,采集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样本进行室内试验,分析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工程性质和水文特性等。

样本的采集应遵循科学严谨的规范,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地形地貌勘察: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要详细了解地形地貌情况,包括地表特征、地势起伏、河流水系等。

特别要关注地表水的流动情况,以及地表水与黄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5. 湿陷特征勘察:湿陷性黄土地区具有明显的湿陷特征,如土层的厚度、含水量、土体强度等。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要详细了解湿陷特征,包括湿陷区域的分布、湿陷程度、湿陷机理等。

二、地基处理的要点:1. 预防措施: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地基湿陷的发生。

如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加固地基等。

根据地质勘察的结果,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

2. 处理方法:对于已经发生地基湿陷的工程,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如加固地基、注浆加固、振动加固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施工监测:在地基处理过程中,要加强施工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可以采用地基沉降监测、地表应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方法,进行全面的施工监测。

4. 合理设计: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合理确定地基处理的方案和施工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含有一定比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土体在受到水分影响后容易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的地基类型。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原理是由于黄土中重晶石颗粒的吸水膨胀和释放引起土体体积的变化,进而导致地基变形和沉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改良和加固两种方式。

改良方法是通过改变土体结构和性质,降低其吸水性和膨胀性,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加固方法则是在土体上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以防止地基沉陷和变形。

改良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减水混凝土:将减水剂加入混凝土中,降低黄土吸水性和膨胀性,提高土体稳定性。

2. 粉煤灰:将粉煤灰掺入黄土中,通过胶结作用降低黄土的膨胀性和可塑性。

3. 排水处理:对黄土地基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体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减少地基沉陷的可能性。

4. 预压处理:在施工前对地基进行预压处理,通过提前加载和压实土体,减少地基沉陷。

加固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土石方加固:在黄土地基上堆石或填土,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桩基加固:在黄土地基上打入桩基,通过桩与土体之间的作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 灌浆加固:将硬化的材料灌入黄土地基中,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4. 地基换土:将湿陷性黄土地基挖掉,换上质量较好的土壤,使地基不再受到黄土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选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地基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测,以确保处理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条件,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地质特点和湿陷性黄土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下面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 了解地质背景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首先要了解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分布、岩土特性、地下水情况等。

湿陷性黄土地区常常存在土层松软、含水量高的特点,容易发生塌陷和变形,因此地质条件的了解对于后续的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非常重要。

2. 地层勘测和取样在勘察中,需要对地下地层进行详细勘测,并取样送检。

通过对地下地层的勘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地层的性质和特点,为后续的地基处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调查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通常较浅,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勘察中要重点关注地下水位的情况,进行水文地质调查,了解地下水的来源和分布情况,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4. 地质灾害和地基稳定性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塌陷、滑坡等,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确定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5. 地下管线和地下设施勘察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还需要对地下管线和地下设施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其分布和情况,避免在施工中对其造成损坏,从而影响工程的进行。

二、地基处理要点1. 土质改良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首先需要考虑土质改良的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加固土体、改良土质等方式,提高土壤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降低地下水位对土壤的影响。

2. 基础设计在进行地基处理时,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基础形式和尺寸,确保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基础与地面的连接方式、支撑形式等细节问题,为工程的施工和使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

3. 排水设计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较浅,容易对土壤和地基构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排水设计。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受潮湿影响而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存在会给地基工程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1.1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风成黄土,主要由黏土、砂砾和少量的泥质沙组成,其物理特性主要表现为颗粒细小、结构松散、含水量较高。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潮湿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变形,这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的吸水膨胀导致的。

而这种吸水膨胀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中的粘粒结构在吸水后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吸水膨胀而引起的。

在潮湿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会被黏土颗粒吸附,并引起黏土颗粒间的排斥力增大,导致土体的体积扩大。

当水分含量增加时,黏土颗粒之间的排斥力明显增大,使得土体的整体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导致地基发生变形和沉降。

除了土壤本身的特性外,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中,地基加压、排水不畅、自然降雨等都会引起地基的湿陷。

地下水位的上升、地基周围环境水分含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程度。

2.1 提前预防在工程设计阶段,应根据地基土壤的特性和地下水位状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以采取排水措施、改善地基土质等方法来减少地基的湿陷,提前避免不利影响。

2.2 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取加固处理、改良处理等措施来提高地基的抗湿陷能力。

在地基处理中可以采用灌浆加固、土体固化等方法来改善地基的物理性质,以减少地基的湿陷。

2.3 施工控制在工程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地基的荷载、排水等情况,尽量避免对地基的进一步影响。

应合理设计和施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4 监测和维护在工程使用阶段,应对地基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一旦发现地基出现湿陷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属于半粘土性土壤,因其具有较低的工程性能而被广泛认识。

在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中,湿陷性黄土的存在意味着需要特别注意一些要点。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以便于相关工程师和设计师处理此类问题。

1. 勘察要点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1)湿陷特征:湿陷性黄土的特征是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经常会出现路面沉降、建筑物下沉等问题。

因此,应该特别关注土体的压缩变形性质,包括土样的初生压缩指数和固结指数等。

(2)水分含量:湿陷性土壤的特征是水分含量高,一般在自然状态下水分含量达到70%以上。

因此,在勘察过程中要进行现场含水率测试,以便于评估土体的工程性质。

(3)土体结构:湿陷性黄土通常具有疏松的结构,而且土颗粒含有较高的颗粒分形指数和粒度分形指数。

因此,在勘察过程中应该进行颗粒形态和颗粒大小的测试。

(4)含盐量:一些湿陷性黄土地区含盐量较高,这会影响土体的稳定性。

因此,在勘察过程中需要进行含盐量测试,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地基处理要点(1)加固和增强:湿陷性黄土的主要问题是弱的荷载承载力和沉降,因此需要采取加固和增强措施。

常见的措施包括钢筋混凝土桩、灰土桩、土钉墙、挖孔桩等。

(2)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含量过高,因此一些排水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常见的排水措施包括水平排水、垂直排水和地下水位降低等。

(3)防止液化:由于湿陷性黄土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液化,因此需要采取一些防止液化措施。

常见的防止液化措施包括排水降水、土工格栅和地基加强等。

(4)潜水面和带护坡: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潜水面浅,因此有必要进行潜水面处理。

在一些多雨地区还需要进行带护坡处理,以便于防止坡面滑坡和坍塌。

3. 安全要点(1)工程安全: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易受地震、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恰当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 分 类 号 : U4 53 T 7 . 文献标识码 : A
1 工 程 概 况
该建筑施工场 地地 势大体平 坦 , 围有 小 山, 于山前 冲洪 周 属
勘 探 期 间基 本 一 致 , 出 现 异 常 。2 渗 透 性 试 验 。 室 内 对 该 土层 未 )
的试样进行 了渗 透性试 验 , 试验 结果 表 明其渗 透系 数为 1 5 .7×
2 地基 土层工 程地质 情况 及持 力层 的工 程地质 特性
地基土层的工程地质情 况 , 从上至下依次为 :
①层填土 , 松散 , 大量碎石 、 子及砖 头等 , 含 砂 仅在 小 范围 内 存在 , 厚度 为 0 1 .0m~0 4 强度低 , 程性质差 , . 5m, 工 不宜作持力 层; ②层耕土 , 松散 、 软弱 , 全场地均匀分布 , 厚度 0 1 .0m~14 I .01, T
第3 6卷 第 期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 r URE
Vo . 6 NO 13 l
1 26 ・
20 10年 1月
Jn 2 1 a. 00
文 章编 号 :0 96 2 (0 0 0 —160 1 0 .8 5 2 1 l10 2 —2
试 结 果 为 湿 陷 系 数 均 在 规 范 范 围 内 小 于 0 0 5 不 能 确 定 其 是 否 .1, 具 有 湿 陷性 。5 现 场 天 然 地 基 静 载 荷 试 验 和 浸 水 湿 陷 性 试 验 。 )
试验方 法及过程 :) 1 试验基坑开挖 。每组 试验均按规 范要求 开挖 至建筑物基础 底标 高 , 坑底 为粉质 黏土 , 基 承压板 下均 采用
定 , 加 下 一 级 荷 载 。 4  ̄ 载 和 终 止 。试 一 加 载 顺 序 为 4 P一 可 )t l 1 0k a 8 P - 10k a 10k a 2 0k a该 试 验 在 加 载 20 k a稳 0k a "2 P 一 6 P 一 0 P , 0 P
等, 压缩性 中等偏高 , 工程性 质较差 , 不宜 直接作为 持力层 , 受力
时可 能 出 现 不 均 匀 沉 降 现 象 , 进 行 变 形 验 算 , 要 时 可 以 通 过 应 需
调整基底尺寸来控制沉降差 ; 2 黏土 , 塑, ③ 层 硬 主要 分布 在场地
的北 部 , 度 为 05 -60m, 均 为 25 n压 缩 性 中等 偏 低 , 厚 .0m- . 平 .3I, 工 程性 质 好 , 载 力 15k a 右 , 度 较 高 , 以用 作 6层 ~ 7 承 6 P 左 强 可 层 砖 混 结 构建 筑 物 的持 力 层 ; 层 黏 土 , 塑 , 场 地 均 匀 分 布 , 度 ① 硬 全 厚 14 .0m~6 3 平 均 4 2 "强 度 高 , 缩 性 低 , 载 力 4 0k a .0m, .6I, 1 1 压 承 0 P
关 于 湿 陷 性 黄 土 地 基 的 分 析 和 评 价 及 处 理
牛 丽
摘 要 : 过 对 某 工 程 地 基 土 层 地 质 情 况 的 介 绍 及 相 关 试 验 研 究 , 析 了建 筑 物产 生较 大 不 均 匀 沉 降 的原 因 , 采 用 压 通 分 并 密注 浆 、 杆静 压 桩 等加 固措 施进 行 了 湿 陷性 黄 土 地 基 处 理 , 得 了 良好 的 效果 。 锚 取 关 键 词 : 陷 性 黄土 地 基 , 均 匀 沉 降 , 验 研 究 , 固 湿 不 试 加
厚 度 为 8C I 中 砂 找 平 。2 反 力 装 置 。本 次 试 验 采 用 堆 载 为 反 I 的 T )
力, 堆载材料为砖 。3 数据采集与稳定标 准。每组试验在某 级加 ) 载后 , 按时间问隔 5ri,0mi,5mi,5mi n 1 n 1 n 1 n以后每隔半 小时 a 采集一次沉降 , 当连续 2h内的沉 降量小于 0 1mm时 , 为已稳 . 认
0 5 s常见粉质黏土 的渗透 系数一般为 6 0 c s 1 e ×1 m/ × 积 地 貌 , 用 7层 砖 混 结 构 , 然 地 基 浅基 础 , 采 天 主要 持 力 层 为 粉 质 1 — m/( 1 一 m/)本场地土层的渗透性 处于正常状态。3 可溶盐测试 。 0 c s , )
平均 为 0 5 t 度 低 , 程性 质 差 , 议 挖 除 ; . 粉 质 黏 土 , .31, T强 工 建 ③ , 层 可 塑 , 要 分 布 在 场 地 的东 部 和 中南 部 , 场 地 西 北 角 缺 失 , 度 主 在 厚 为 o 5 .0m~7 9 平 均 为 4 7 I 承 载 力 8 P 左 右 , 度 中 .0m, .81。 T 3k a 强
黏土层和黏土层。施 工期 间正值雨 季 , 部分 建筑物首先 出现沉降
测试结 果 量过大和不均匀沉降 , 一场较大降雨后 3天 , 又有一建筑物( B楼) 对 采取 的原状土样进行 了部分试样 的可溶盐含量测试 , 为: 可溶盐的含量分别为 0 0 9 0 02 . 9 %, 。6 %和 0 02 远远低 于 .8 %, 由于 地 下 室 进 水 亦 突 然 出 现 沉 降 和 不 均 匀 沉 降 , 且 之 后 几 天 B 而 楼仍 在缓 慢沉 降。为控制建筑 物的沉 降 , 保建筑 物的安全 , 确 经 《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中关于 易产 生溶 陷 的盐渍 土 中易溶 盐含量 . %的标准 。4 室 内湿陷性试 验。对采取 的土样 , ) 按照黄 研究决定对出现问题 的房屋采 用压 密注浆 、 锚杆静压桩 等措施加 大于 0 5 土 规 范进 行 了室 内 0k a 20k a 同 压 力 下 的 湿 陷 性 测 试 , P ~ 0 P 不 测 固处 理 , 以补 偿 原 天然 地 基 的不 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