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质概念辨析: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合集下载

地理易混淆概念辨析(自然)

地理易混淆概念辨析(自然)

地理易混淆概念辨析---自然地理篇多年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把一下概念混淆。

自然地理中以下概念你分得清吗?天体与天体系统你分得清吗?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回归年与恒星年你分得清吗?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你分得清吗?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日界线与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你分得清吗?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你分得清吗?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某一点向四周递减,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某一条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如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5章 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

第5章 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
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 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 程。
风化带:风化作用强烈发育的地带。 风化作用的重要特征:岩石或矿物在原地遭 受分解和破坏,风化的产物仍保留在原地。
3
黄山
4
天平山山顶
5
连续岩层被破坏成孤峰
6
风化作用的类型
按风化作用的方式和特点,风化作用可分为:
(一) 物理风化作用 (mechanicol weathering)
(二) 化学风化作用 (chemical weathering)
(三) 生物风化作用 (biological weathering)
7
(一)、物理风化作用
➢ 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 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 特点:矿物、岩石的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 只是碎裂成为大小不等的碎块。
23
纪念碑被酸雨化学风化前后
24
3、水解和碳酸化作用
➢ 水解是指水离解出的OH-离子与矿物离解出 的阳离子结合形成带OH-新矿物的过程。碳酸 化作用是指当CO3溶解于水中时,形成CO32和HCO31-离子,它们与矿物中的阳离子结合 形成易溶于水的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过程。 如钾长石转变成高岭石、铝土矿和蛋白石。
铁帽 Fe(OH)3
黄铁矿
硫酸亚铁
硫酸铁
褐铁矿
21
氧化作用形成的褐铁矿使岩石染色为砖红色
22
2、溶解作用
➢ 水溶液溶解岩石的某些易溶组分,使其 松软、破碎的过程。
➢ 常见矿物的溶解度由大至小顺序为:石盐、 石膏、方解石与白云石、橄榄石、辉石、角闪 石、滑石、蛇纹石、绿帘石、钾长石、黑云母、 白云母、石英。
18
4、层裂或卸载作用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区别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区别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区别?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70页,描述如下: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成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解析】一、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

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

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

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二、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

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

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

地球科学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地球科学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地球科学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行星,拥有美丽而独特的地貌。

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在形成和改变地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并详细介绍它们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一、风化作用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受到风力的侵蚀和破坏的过程。

它是地球表面作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风化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

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由于温度变化、风力、冰雪和水的作用而引起的岩石破碎和破坏。

高温和低温交替作用下,岩石会发生膨胀和收缩,导致岩石表面的剥落和开裂。

风力也是物理风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强风会携带沙尘和细颗粒物,对岩石表面进行剥蚀。

此外,冰雪的融化和结冰过程也会导致岩石的破碎和剥离。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岩石溶解和分解的过程。

岩石中的矿物质与空气中的水和气体发生反应,形成酸性物质,进而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

这种化学反应会导致岩石变得松散和脆弱,加速岩石的风化过程。

二、侵蚀作用侵蚀是指由于水、冰、风等外力作用,将岩石和土壤颗粒运输、剥蚀或溶解的过程。

侵蚀包括水力侵蚀、冰川侵蚀、风力侵蚀和人类活动导致的侵蚀。

1.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破坏和剥蚀。

河流、海浪、降雨和洪水等形成水力侵蚀的主要因素。

水流的冲刷和剥蚀作用会改变地表地貌,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特征。

2. 冰川侵蚀冰川侵蚀是指冰川对地表的剥蚀和改造。

当冰雪融化形成的冰川滑动时,会将岩石和土壤颗粒带走,形成冰川沉积物。

冰川侵蚀是形成峡谷、冰斧谷和冰碛平原等地貌的重要原因。

3. 风力侵蚀风力侵蚀是指风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破坏和剥蚀。

强风会携带沙尘,对地表进行剥蚀和磨蚀。

沙尘暴是风力侵蚀的一个典型例子,它会改变地表的风貌并形成沙丘和红土区。

4. 人类活动导致的侵蚀随着人类的活动不断发展,人类对地表的开发和利用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侵蚀。

过度的伐木、开矿和土地开垦等活动会改变地表的植被覆盖和土壤结构,导致侵蚀的加剧。

高中地理 区别几个易混淆的地理概念2

高中地理 区别几个易混淆的地理概念2

区分几个易混淆的地理概念1.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风化作用——是指在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风力侵蚀——是指降水少的地区,大风强,作用于地表并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

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

2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3光照与热量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

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

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

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

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

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高中地理第10章 风化作用

高中地理第10章 风化作用
●斜长石易碳酸化,可使花岗岩被强烈风化瓦解(disintegration)。 ●碳酸钾有利于植物生长。南方多雨水,因而富长石的花岗岩地区 植被多很发育。
水解+碳酸化→花岗岩风化
舒良树摄
“红楼梦”电视剧中的顽石(黄山)
⑸ 氧化作用 (oxidation)
水解+碳酸化→花岗岩风化
矿物被氧化后可形成新矿物。在地表富氧条件下,某些矿物中
4. 常见的风化地貌 ◆ 四种常见风化地貌区: 花岗岩区;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碎屑岩区;垂直节理发育的杂色 砂岩区;X节理发育的岩石区 ◆ 在花岗岩发育区,以圆滑的石蛋地貌为特征,如黄山、三清 山、厦门鼓浪屿所见;
在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碎屑岩区,以秀丽的丹霞地貌为特征。 南方非常普遍,如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
二、残积物 (eluvium) 岩石风化后残留原地的物质。
1. 特征:结构松散、大小不一、棱角显著、没有层理。 2. 矿产:◆ 抗风化力强的重矿物如金刚石、金、锡石可残留原地,富集
成残积型砂矿。◆ 若岩石中活动组分被水带走,稳定组分Fe、Al残留原 地,可富集成残余型砂矿。
三、风化壳
基岩上由风化产物组成的不
◆多发生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半干旱地区。如哈密。
舒良树摄
天山玉希达坂碱性岩中的卸载节理
新疆天山艾肯达坂花岗岩中的水平与垂直节理
舒良树摄
舒良树摄
盐分结晶撑裂作用 :鼓包状盐碱沼泽地 (哈密)
二、化学风化作用 (chemical weathering)
1. 基本特征 ●岩石在水、氧、二氧化碳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 ●不仅破坏岩石,而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 ●温湿的南状风化-褐铁矿晕圈
舒良树摄
球状风化 形成过程

地理地形知识:土地的侵蚀和风化的影响

地理地形知识:土地的侵蚀和风化的影响

地理地形知识:土地的侵蚀和风化的影响土地的侵蚀和风化是一个非常普遍和重要的自然现象,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响。

土壤的侵蚀和风化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土地的侵蚀和风化。

土壤的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水、风或流体冲刷、冲切或吹走的过程。

风化则是指在地表和近地表地质中,由于长期受到自然力和人类活动的作用而引起的岩石物质的分解和破碎的过程。

这些过程可能导致土豆的质量和数量的损失,以及人类社会的生态方面的问题。

土地的侵蚀和风化对生态系统影响深远,它们会破坏土地的肥力和稳定性,导致生态平衡失衡。

通过土地侵蚀,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被冲刷走,导致土地肥力降低,植被生长受阻,水土流失,还会造成湖泊和河流的富营养化,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风化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例如沙漠化问题就与风化有关。

在沙漠化地区,强风可以搬运大量的沙子,导致植物灭绝,水资源匮乏,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土地的侵蚀和风化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农业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性行业,其发展需要耕地的稳定和肥沃。

土地侵蚀和风化造成的土地贫瘠和水土流失不仅直接减少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也会增加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富分化。

除此之外,土地的侵蚀和风化也会导致生态恶化和生态系统退化,这对于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如何预防和减轻土地的侵蚀和风化呢?首先,我们需要重视环境保护,限制土地开发,无序的大规模开发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破坏应该避免。

其次,应该加强土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自然工程的措施来促进土地的恢复,增加土地的稳定性和肥力。

还需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提高环保法律制度的力度,加强环境监管,从根源上防止各种爆发的环境问题发生。

总之,土地的侵蚀和风化是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我们的土地,使之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风化和风蚀的区别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风化和风蚀的区别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风化和风蚀的区别01风化(weathering)是指位于地球表面或邻近地表的物质分解和变化的过程。

02机械风化( mechanical weathering)不改变岩石的化学成分,只改变其大小与形状。

影响机械风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温度和压力。

当水结冰时,它的体积会增大约9%.在地球表面的许多地方,比如岩石缝隙和岩层之间,会有积水。

如果温度降至冰点,这些水就会结冰、膨胀,并对周围岩石施压,使得缝隙变宽。

当温度升高时,岩石缝隙和岩层之间的冰又会融化。

压力的影响另一个影响机械风化的因素是压力。

当根系逐渐生长并向外扩张时,它们对岩石施加的压力会不断增大,进而造成岩石破裂。

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压力同样在地球内部发挥作用。

在地壳深处的基岩承受着来自上方覆盖岩层的巨大压力。

地下几千米深的岩石重量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可能会形成大块的岩石。

当覆盖岩层随着侵蚀、采矿等情况被剥离,下方基岩所承受的压力就减轻了。

于是,之前埋在地下的基岩表面就扩展、增长,形成弯曲的裂缝。

当地质过程使得岩体上升后,由于压力减小岩石可能会形成细小的裂缝。

岩石的外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自然剥落,就像洋葱被一层层剥去外皮那样。

剥落经常导致圆顶形状,比如美国纽约州的默克斯汉山和加利福尼亚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半穹顶。

03( 化学风化 )这些动力和岩石的相互作用会溶解一些物质或者产生一些新的矿物。

新矿物与原有岩石相比,具有不同的性质。

例如,赤铁矿中的铁会和氧形成氧化铁。

岩石的构成决定了它将要发生的化学风化的结果。

一些矿物,比如由碳酸钙组成的方解石,会在酸性水中完全分解。

温度是化学风化的另一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反应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在许多化学反应中,水作为一种反应媒介,担任了一个活跃的角色。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水还可以直接与矿物发生化学反应。

氧的影响氧是化学风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球大气中约有2%的氧气。

第四章 风化和剥蚀作用

第四章  风化和剥蚀作用


大约在2000年前,人们还相信高山、湖泊和沙漠 都是地球永恒的特征。可现在我们已知道高山最 终将被风化和剥蚀而被夷为平地,湖泊将被沉积 物和植被填满,沙漠则随着小气候的变化而行踪 不定。

地球上的物质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矿物和岩石 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碎裂和化学分解过程叫 做风化作用,把通过风、水流及冰等动力媒体将 风化产物搬离原地的过程叫做剥蚀作用。
1.不同的元素具有不用的迁移能力


极易迁移:Cl(Br、B、I)、S
易被迁移:K、Ca、Na、Mg、Zn、U 可迁移:SiO3(硅酸根)、Mn、P、Ni、Cu 略可迁移:Al、Fe、Ti 不迁移:SiO2(石英)
2.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抗风化能力

和自身的化学性质、元素组成、形成环境、颜色 有关 抗风化能力: 自然元素>氧化物、氢氧化物>硅酸盐、硫化物> 硫酸盐、卤化物

岩石裂隙中的盐类反复结晶、潮解、使岩石崩解 的作用

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带
白天:温度高,蒸发强,裂隙中的盐类过饱和结 晶,体积膨胀,产生压力使岩石产生微裂隙并扩 大 夜间盐类结晶吸收水分潮解,溶液渗入新裂隙中
反复作用,导致崩解 盐是从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进入裂隙的


2、物理风化作用的主要特点


剥蚀作用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同时为地 表的沉积物提供了物质来源。

剥蚀作用按破坏方式分为:
1.
2.
机械剥蚀作用(含生物的机械剥蚀)
化学剥蚀作用(含生物的化学剥蚀)
介质(河流、海洋、冰川等)的运动方式不同,剥蚀的 过程和产物也不同。

坡流
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海水的剥蚀作用 风的剥蚀作用 冰川的剥蚀作用

高考复习《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复习《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易溶矿物溶解流失,难 溶矿物遗留在原地,增 加岩石孔隙度,为物理 风化提供条件
某些矿物与水反应形成 新矿物,比如石膏,体 积膨胀,挤压围岩,引 发机械破碎。
矿物中的元素化合价变 高,许多岩石的风化面 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
生物风化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穴居动物的活动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如根劈作用、穴居动 物、微生物腐蚀。
是什么力量使珠穆朗玛峰高度还在增加?又是什么力量使它如此"尖俏"?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 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222 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 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简述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
物理(机械)风化 温差风化 冻融风化(冰楔作用) 层裂作用
深埋地下的岩石当地壳抬升之后,上 覆岩石遭到侵蚀,压力减小,因而产 生卸荷裂隙,从而层层脱落
化学风化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等以及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 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是不溶性物质,如粘土,则 常残留在原地。
(3)要有严寒而温差大的多年冻土地气候。这样融冻风化作用才能深入地下,产 生大块的砾石。
石河发育在多年冻土区具有一定坡度的谷地中。山坡上由融冻风化而产生的大量 碎石汇集于谷地后,在重力作用下石块沿着湿润的下垫面或永冻层的顶面,整体 向下缓慢移动。 其中,融冻作用可使石河碎屑物孔隙中的水分反复冻结和融化,促进石块的下移, 导致整体膨胀和收缩,石河运动速度很慢,如瑞士的石河流速为每年0.25-1.55m。

地理地形知识:土地侵蚀和风化对地貌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地理地形知识:土地侵蚀和风化对地貌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地理地形知识:土地侵蚀和风化对地貌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土地侵蚀和风化是人类和自然界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作用对于地貌和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土地侵蚀和风化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并探讨如何减轻它们对环境和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土地侵蚀土地侵蚀是指水、土、风等自然要素的作用下,导致土地表面剥蚀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逐渐消耗土壤的营养成分,减少土地的生产力,同时也会破坏地貌和环境。

土地侵蚀的类型包括水土流失、风蚀和冰川侵蚀。

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一种由于水流的作用而导致的土壤侵蚀。

水流的强度会携带大量土壤和矿物质,从而造成土地表层的破损。

水土流失是人类活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例如,农业灌溉、城市化、道路建设等都会加速水土流失的速度。

2.风蚀风蚀是指由于风的作用而导致的地表土壤磨损和沉积形成的过程。

风蚀通常发生在沙漠荒原中,但也可能出现在沿海地区和农业地带。

风蚀对植被生长和土地保育的负面影响尤其明显,因为植被和建筑物被风蚀物覆盖后,很难再生长或使用。

3.冰川侵蚀冰川侵蚀是指由于冰川的作用而造成山谷和地表被侵蚀和削减的过程。

冰川侵蚀一般发生在高山峡谷中,因为人类不适宜居住的地区,对其影响较小。

然而,在高山地区,冰川侵蚀可以通过冰层的压缩和融化导致土壤的变化和岩石的裂解。

二、风化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地球重力和自然环境下破碎和变化的过程。

风化的类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1.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岩石和土壤在重力和自然环境下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的影响因地形和岩石类型而异,例如河谷、山地、草原和峡谷。

在水和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和土壤表面产生断裂和脱落。

2.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由于化学和物理作用而引起的岩石和土壤变化的过程。

化学风化对各种类型的岩石和土壤都有影响,甚至可以导致金属和矿物质的变化。

例如,砂岩、石灰石和花岗岩是常见的岩石类型,其中花岗岩比较耐候,但沙岩和其他岩石则更容易受到化学风化的影响。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一、课标呈现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外力)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概念: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影响: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

意义:①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①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和搬运(1)流水侵蚀和搬运(2)风力侵蚀和搬运:风沙流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明显。

(3)冰川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4)波浪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滨海地带。

3.堆积(1)概念: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搬运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称为堆积作用。

(2)规律: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知识点2:常见的外力地貌1.喀斯特地貌2.风成地貌3.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易错点2:河流流向的判断(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

地球表层的风化与侵蚀作用

地球表层的风化与侵蚀作用

地球表层的风化与侵蚀作用地球表层的风化与侵蚀作用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风化与侵蚀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物质和地貌受到气候、水流、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作用而发生的改变和破坏。

本文将对风化和侵蚀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的作用过程进行讨论。

一、风化的概念及分类1. 风化的概念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地表受到大气、水分和植被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性质的变化。

它是地壳物质向地表层与大气、水分和生物接触,降解和瓦解的过程。

2. 风化的分类根据作用力的不同,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是由于温度变化、冻融作用以及风力等物理力量对岩石和土壤进行破坏;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中的矿物质经过水、氧气、酸碱等化学物质的作用产生化学反应;生物风化是由植物根系、动物活动等生物活动引起的岩石和土壤的风化现象。

二、侵蚀的概念及过程1. 侵蚀的概念侵蚀是指地表的岩石和土壤由于水流、冰川、风力等外部力量的作用,发生破坏和瓦解,导致地表的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2. 侵蚀的过程侵蚀的过程包括侵蚀前的剥蚀作用和侵蚀后的搬运作用。

剥蚀作用是指外部力量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破碎和瓦解;搬运作用是指外部力量将剥蚀产物(如泥沙)通过水流、冰川或风力等方式运输到其他地方。

三、风化与侵蚀的影响因素1.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地表风化与侵蚀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

温度的变化引起物质的膨胀和收缩,加速了岩石和土壤的物理风化;湿度和降水则在化学风化和侵蚀中起到重要作用。

2. 地势因素地势因素如山地、平原、河谷等地形对风化与侵蚀有着显著影响。

山地地形容易形成陡坡和河流,侵蚀作用明显;平原地形则容易形成湖泊和沉积层,风化作用相对较弱。

3.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对地表的风化与侵蚀也起到一定影响。

植被的根系能够抵抗侵蚀作用,减少土壤流失;同时,植物的代谢作用也会释放出一些有机酸,促进岩石和土壤的化学风化。

四、风化与侵蚀的作用1. 地貌的形成风化与侵蚀是地貌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风化和侵蚀的区别

风化和侵蚀的区别

风化和侵蚀的区分对象不同:风化的对象是岩石,侵蚀的对象是岩石和风化物;时间差异:风化一般比拟漫长而安静,而侵蚀有时是可见的,如雨水第地表的侵蚀等,但有些侵蚀也很漫长;次序不同:一般风化在前,侵蚀在后;结果不同:风化使岩对象不同:风化的对象是岩石,侵蚀的对象是岩石和风化物;时间差异:风化一般比拟漫长而安静,而侵蚀有时是可见的,如雨水第地表的侵蚀等,但有些侵蚀也很漫长;次序不同:一般风化在前,侵蚀在后;结果不同:风化使岩石变碎、变小,但留在原地,侵蚀的结果将被侵蚀的的物质带走。

在很多时候,风化和侵蚀是相互结合的,很难完全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地表的岩石通常是一边在风化,一边在侵蚀,风化后更简洁被侵蚀,而侵蚀后也更简洁风化,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把大块的岩石变成粉末状的风化壳。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

比方太阳辐射造成的岩石昼夜温差变化,从而导致岩石热胀冷缩消灭裂隙,这就属于“物理风化〞;比方某些盐类,如氯化钠、石膏的结晶作用,通常导致干旱地区岩石的倒塌,这就属于“化学风化〞;再比方,很多地底下的穴居生物对于地下的破坏,以及腐殖质的腐殖酸破坏,以及树根向下扎导致岩石开裂,这些都可以称为是“生物风化〞。

侵蚀作用从作用来源来看,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生物侵蚀等等类型。

流水侵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河流,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地区由于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常表现为侵蚀性,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在河流上游常见“V〞形谷。

冰川是固态的水,宏大的冰川在向下滑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对地表进展侵蚀,从而形成宽敞的“U〞形谷。

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石灰岩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

在干旱地区,由于风力长期的侵蚀下,形成了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凹地等地表景观,而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典型的风蚀地貌。

地理考研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地理考研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第一节风化作用目的要求风化作用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与出露在地表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物理力和化学分解两种方式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的产物,最终停留在基岩的表面,形成一层各地厚薄不等的疏松薄壳,其上部进而成为土壤。

而土壤则是大部分陆生生物活动的基础,因此风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要求深入理解。

课时:2学时授课内容∙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二、风化作用的类型o(一)物理风化作用1.温差作用2.冰劈作用3.释荷(卸载)作用4.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o(二)化学风化作用1.氧化作用2.溶解作用3.水解作用4.水化作用o(三)生物风化作用∙三、风化作用的产物o(一)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o(二)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o(三)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o(四)风化壳o(五)土壤∙四、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o(一)岩石的性质o(二)气候与地形重点本节课程的重点应放在:1.机械风化包括多种应力作用,但最明显的是冰劈作用;2.化学风化的主要类型是氧化、溶解和水解作用;3.在风化作用中裂隙很重要,因为它使空气和水能在很深的地方侵蚀岩石,同时它还大大增加了岩石发生化学反应的表面积;4.风化作用有一种使被破坏的岩石块体产生球形表面的普遍趋势。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如何简要阐述风化壳的时间意义。

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叙述为主配合图件,择重讲授。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一、风化作用(weathering)所谓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地表常温常压下,遭受大气、水、水溶液及生物的破坏作用,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疏松堆积物的过程。

风化作用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古墙的层层脱落;石刻的模糊不清、残缺不全;路基的斑剥,甚至铁器的生锈等等,均与风化作用有关。

风化作用可以是机械的破坏,也可以是化学分解,而生物风化作用两者皆而有之。

风化作用是一种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作用。

破坏下来的产物除部分被水溶液带走外,一般不发生显著的位移,这是与其它外动力作用最明显的区别。

必须指出,风化作用与风的地质作用,在概念上是毫不相关的。

地质地形知识:研究地球上的风化作用

地质地形知识:研究地球上的风化作用

地质地形知识:研究地球上的风化作用地球永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行星,它的地表和内部一同构成了我们熟知的地理环境。

而地球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丰富多彩的地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地形形成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这其中,风化作用无疑是地形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于地球地理环境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球上的风化作用,包括其概念、类型、影响等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所谓风化作用,是指自然界中大气、水和生物等环境因素对岩石和土壤造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

它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地理过程,主要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类。

物理风化是指由于自然力量,如温差、水流、风力等对岩石、土壤的机械作用,使其逐渐破裂、碎裂和剥蚀的过程。

化学风化则是指化学反应、氧化、分解等因素导致岩石和土壤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引起它们的物理状态和特性的变化。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类型也自然繁多。

具体来说,风化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风化作用中主要的一种类型,包括热胀冷缩、冰冻融解、森林悬崖、土壤侵蚀、风蚀、水蚀和海蚀等。

其中,热胀冷缩是指岩石由于夜间温度下降,导致收缩;白天温度升高,导致膨胀,这样长时间下来,岩石表面便会发生裂纹;冰冻融解是指水分进入岩石裂缝中,然后在低温环境下冻结,使裂缝扩大,并长时间持续,从而导致岩石破碎和剥落。

2.化学风化化学风化中最常见的是地壳中含有的矿物质的氧化和溶解,其中以石灰岩的溶解最为突出。

化学风化还包括硫酸钙沉淀、碳酸钙沉淀等。

3.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生物体对于岩石和土壤的一种作用。

例如,苔藓和蚂蚁在岩石表面生长,等到它们根系进入裂缝中,逐渐将岩石裂开。

此外,昆虫和动物的作用,还会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影响。

三、风化作用的影响风化作用的影响通常持续很长时间,但不同类型的风化作用的影响具体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地质概念辨析: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部分内容包括“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相应教材编排在必修一,对于“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尽管个别教材没有明确或不作为重点,但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知识点,人教社教材描述如下: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成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概念解析】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

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

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

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二、侵蚀作用:
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

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

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

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在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

在全世界约270 000千米的海岸线,海浪不断拍击岩石,可以产生38吨/米2的压力,一面把岩石“击”成碎屑,一面再以碎屑为工具加速破坏着岩石,在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桥、海蚀洞穴等奇特的海蚀地貌。

此外,流水对岩石还有溶蚀作用。

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随水流失。

我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长期溶解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

【概念差异】
两个概念的含义比较接近,它们都是造成地貌变化的因素。

它们有五点不同之处,供大家参考:
一、对象
风化的对象是岩石。

侵蚀的对象包括岩石及其风化物。

如:土壤、岩屑。

如今,侵蚀一词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如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蚀,等等。

二、方式
风化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几大方式。

生物方式也可以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类。

侵蚀主要是物理方式。

三、时间
风化的过程往往漫长而平静,较少能看得见,好像没有人说“我发现这块岩石慢慢风化了”。

一块岩石的自然风化所需时间似乎超过了一个人的寿命。

所以,风化多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验证的。

有些侵蚀现象是可见的,时间比较短。

如:雨水对地表的侵蚀、流水对边坡土壤的侵蚀,等等。

一些侵蚀现象可以通过观察法验证。

当然,时间的差距不是绝对的,有的侵蚀现象时间也很漫长,如:黄河对黄土高原的侵蚀、海水对海岸的侵蚀、冰川侵蚀地表形成的冰斗,等等。

四、结果
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

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五、次序
就某一处地表的变化而言,风化在前,侵蚀在后。

【小结】
1.风化一般是在原地进行的,侵蚀一般是在运动中进行的。

2.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风化作用是把大块岩石变成碎屑。

侵蚀作用的实质是“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其重点在于“搬走”了,至于搬了多远,搬到哪里,并不是最关心的。

搬运作用就要重视“小块”的被搬运过程和距离了。

3.二者的区别主要是:风化主要是指相对静止的事物对岩石的破坏;参与的因素主要是:温度的变化、大气、水、空气,生物等;侵蚀是指运动的事物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

参与的因素主要是一些运动着的(如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