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称谓的语义流变探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志”称谓的语义流变探微
林红霞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称谓语的变化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在近一个多世纪里,“同志”称谓语在中国大陆曾被人们广泛使用,其间流行了近半个世纪,至今仍在被用。

随着社会的变迁,“同志”的语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文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同志”这个通用称谓语做历时研究,试图分析语义演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同志;称谓语;变化;社会
一、引言
作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标记,称谓语的含义和功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而发生变化。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地变化,与此相应,称谓语也一直在变化着。

作为一个曾经被人们广泛而频繁地使用的词汇,“同志”的语义在最近一个多世纪里发生了很大变化。

追溯汉语史,“同志”最初并不是一个称谓语,而仅指广义上的“有相同志趣(的人)”,慢慢变成为在政治上有相同的见解或在同一个政党内的成员,最后才变成为一个被人们广泛使用的称谓语。

而随着后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同志”一词的语义和语用功能继续发生着变化。

如今,除了在正式的政治场合,“同志”已经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同一政党成员的互称”,而且它正日益被其他称谓所替代。

近年来,它甚至发生了语义降格。

“同志”一词用法的消退,有其语义学上的原因,更有社会学上的原因。

其语义和语用变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思想文明意识变化的反映。

二、“同志”的使用历史
(一)古汉语时期
据史料记载,“同志”一词最早出现在《国语·晋语四》中:“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在此,“同志”仅指“志趣相同”。

之后人们的生活变化,“同志”一词的语义有所变迁,但它基本上还是指“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的人”,如《后汉书·刘陶传》中有“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后汉书·贾彪传》中有“彪谓同志:吾不西行”。

《晋书·王羲之传》中也有“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这两种意思传承了千年,一直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仍旧有“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和“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这两处的“同志”都是“志趣、兴趣相同者”之义。

(二)晚清到20世纪上半叶
作为称谓语的“同志”在晚清时期逐渐形成,那个时候,现代政治意识已经有了启蒙,革命党人在内部用这个称谓互相称呼。

孙中山先生在多篇文章中也用这个称谓,后来在他最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亦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的时候,“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受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这便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使用这个称谓,同时还给予这个词新的意义。

革命战争年代,对自己人呼唤一句“同志”表现出浓厚的革命情谊。

在这一时期,“同志”是指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而奋斗的人,一般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

但是,这一时期的“同志”称谓局限于政治社团内部,一般都不会把普通民众称为“同志”。

“同志”成为被广泛使用的尊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上普遍使用“同志”这个尊称,它几乎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通用称谓。

这其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产物。

在这一时期,“同志”的使用把一切具有相同政治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团结在一起,给所有“人民”以平等的社会地位。

绝大多数人都是社会的革命者和建设者,互称同志既亲切又神圣。

同时取代了如“老爷”、“太太”、“小姐”之类的具有阶级身份的称谓。

只要不是阶级敌人,大家不分职位、职业、年龄、性别,都彼此称呼“同志”,于是该词原来只用于革命同志间的特殊意义逐渐隐退,随之可以冠以头衔、姓氏、名字等,还可与其他修饰语搭配。

这个时期的同志们都是“为社会利益而工作的政治伙伴”,彼此之间不必志同道合,也无须是同一党派。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
文革期间,随着阶级斗争的白热化,“同志”一词的使用面迅速缩小。

由于工人阶级此时具有最高的社会位置,所以“师傅”这个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新称谓全面盖过了“同志”。

以“师傅”来称呼对方,显示了说话者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师傅”这个词成了当时普遍适用的称谓语。

“阶级斗争”学说的盛行也使“同志”称谓的使用受到种种限制:由于在“人民”中出现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同志”只能用于“革命队伍”内部,绝不能用于称呼有“问题”而被批斗的人,于是人们对“同志”称谓的使用格外慎重。

这样,“同志”这个称谓语经历了十几年的广泛使用后一度回落,被“师傅”代替。

(五)文化大革命后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特别是开始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快的发展,受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影响,特别是港台地区的影响,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步多元化,人们的称呼渐渐少了政治色彩,加重人情色彩。

这时,作为泛尊称的“同志”日趋消退,而在称谓方面出现了两大现象:其一西式传统称谓大行其道,如曾经在二十世纪初流行过的“小姐”、“先生”开始逐渐取代“同志”;其二是专指性的尊称渐渐抬头,私下里人们更喜欢用其职业称呼对方,如“老板”、“师傅”、“老师”等表示职业的称谓几乎完全取代了“同志”。

“同志”这个曾经神圣、亲切而普及的称谓变得有些老旧了,在大陆慢慢退出了主导地位。

三、“同志”目前的使用情况
进入90年代,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很少使用“同志”这
120
个称谓。

但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同志”一词仍然有着其特殊的地位。

但就使用情况来看,即使是在党的内部,也渐渐出现新的称呼欲取代“同志”,很多人喜欢用姓氏加上职务来称呼对方或他人。

此外,近年来“同志”一词还发生了语义降格,在网络语言和一些港台电视剧中,“同志”居然被等同于“同性恋(者)”!这种用法在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于香港,当时,同性恋者不被社会认可,这些有着共同需求和同样遭遇的同性恋者借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激励自己去争取社会理解,取得合法权益与社会平等地位等等。

90年代后期这一特殊新义经广东传到内地,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专有名词,比如“同志电影”和“同志文学”等等。

甚至还可以用“同志”来调侃幽默一些娱乐明星和历史人物,进而词义变得更加模糊婉转。

尽管“同志”一词词义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使用上并不是那么严肃,但是它还是有着广泛的使用率。

在一定范围内,在普通民众之间,在现代书面汉语表达中,它还是常被使用。

尤其是在庄严的政治场合,“同志”是无可替代的标准称谓。

政府机关也没有因为“同志”近年来产生的新义而导致同事之间不能互称“同志”;另外,尽管“同志”作为“同性恋(者)”的婉称在某些媒体中偶有出现,但一般只出现在娱乐类的新闻中,而并不被中国大陆地区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而且词典中基本未收录这一义项,中国的官方媒体和文件对这一外延含义基本没有采纳。

民众对“同志”的这种用法的接受度较低。

四、“同志”语义流变成因分析
由于“同志”一词有着强烈的社会历史特色,我们分析它的变化必须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出发。

该通用称谓语用法的消退,有其语义学上的原因,更有社会学上的原因。

第一,它的出现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因其特殊性,所以在某段时间内成为社会主流称呼。

但是通过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在语言称谓系统中,各种称谓都有其相应的地位,不会是某种称谓一直是主导。

社会在发展,发展就有变化,社会变化了,自然会有新的词语流行,而“同志”一词在过度使用后,慢慢淡出历史舞台,是客观必然的趋势,其他称谓的复苏也是正常现象。

第二,由于文化大革命这种只谈政治的社会生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痛定思痛之后,人民不愿意再在政治的漩涡中挣扎,希望远远地离开,生活中不再有政治的色彩,这就造成了这一特定称谓很快地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消失。

第三,“同志”这个称谓,本身有着先天不足。

不如“先生”、“小姐”等,直接能显示性别与年龄,也不如亲属类的称谓,直接能表示关系的远近。

在某些非正式场合中,笼统地称呼“同志”会过于正式,缺乏亲切感,显得疏远或表现冷淡,不如从自己年龄的角度或根据父辈间的关系选择“叔叔”、“阿姨”或“大伯”、“大妈”等等,既显示亲切又有认同感。

最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所谓尊称,关键在于尊重对方。

首先必须尊重对方的权益,如有确定的血缘关系就必须称呼这种关系,如“姑母”、“伯父”;还应依据对方的社会地位给予相应的尊重,如“老师”、“先生”等等。

而“同志”这种单一的称谓只表现自己与对方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认同。

由于思想存在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选择,而政治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当对陌生人用“同志”相称时,是想当然地认为对方的政治思想和自己完全一致相同。

当这种“想当然”正确时,没有什么问题;但当这种“想当然”不对时,就有问题了。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每个人的思想都要得到相对的尊重,若继续忽视政治与思想的不同,忽视个人在思想上的自由,忽视个人在政治上的权利,泛泛地用“同志”作为统称就很不合适。

这里,我们还将特别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同志”发生语义降格的原因。

“同志”一词语义降格的发源地是香港,是后来传到大陆的。

这种新“同志”从香港“回流”至大陆,有众多原因。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首先,不论是在港的同性恋者还是大陆的同性恋者,他们都有相同的遭遇与境况,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后者需要更多的努力;其次,先有“同志”一词在大陆上已经失去其主导地位,再在香港发生语义降格现象;在大陆上由于年轻人基本不使用“同志”相互称呼,这就使同性恋的含义有了普及的机会;再次,由于大陆改革开发,香港正式回归祖国,双方的交流和沟通逐步加强,很多新词新义和新思想都传到了大陆;最后,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年轻人都比较喜欢新鲜事物,热衷港台文化,自然而然他们就普遍接受“同志”这个新语义了。

综上分析,“同志”语义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

五、结语
称谓语被打上了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同一个称谓语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会有不同的语义。

称谓语的语义变化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同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紧密相连的。

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紧密相关的称谓语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中,“同志”这个称谓语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语义。

“同志”所经历的兴衰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同志”称谓的语义流变是时代变迁的结果、社会变化的缩影,同时也是社会语言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版.
[2]方传余.“同志”一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3]胡范铸,胡玉华.“同志”称呼语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析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4]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Z].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计冬桢,范学.“同志”称谓语的“自由联想法”研究[J].修辞学习,2005,(4).
[6]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增补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王枫,李树新.“同志”称谓的历史嬗变及其语义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8]王晓红.称呼语的社会文化标志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l).
[9]薛才德.“师傅”“同志”称谓使用现状调查及其社会原因探讨[J].思想战线,1990,(6).
[10]杨荣丽.从个别称谓看语言及社会的变迁[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11]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12]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作者简介:林红霞(1983年8月),女,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