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3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考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河流地貌,说出河流地貌的类型、特点及分布。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体验和观察,识别河流地貌,动手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1.运用图像识别河流地貌。2.主要河流地貌的特征和成因。

【教学过程】[导入:人民币图片]

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之前已经学习了喀斯特地貌,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可以自己描述这些地貌的成因。本节从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来讲述。

[小实验](投影)小实验师:通过观察,思考流水作用使沟谷在深度、宽度、长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河谷变长、变深、变宽。

师:(投影归纳)河流侵蚀作用,按其方向可分为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使河谷在往源头方向延长、深度变深、宽度变宽。

再通过展示壶口瀑布来进一步巩固河流的侵蚀作用。

[教师引导设问](投影)河谷发育图

师:思考:河谷发育不同时期河流以哪种侵蚀为主?原因?生: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师:教师投影归纳

[拓展延伸]师:在分析侧蚀时应分以下两种情况:平直河段:地转偏向力弯曲河段:惯性(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以南半球为例分析说明。

师:河流在弯曲度到一定程度时,称为曲流。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弯曲。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核心归纳]河谷的发育

[拓展延伸]长江河流不同河段的侵蚀方式

[跟踪训练]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引导设问]

(投影)下图

师:思考:河流三种堆积地貌发育位置?形成过程?

生:思考讨论总结师:从宏观介绍三种地貌形成位置,然后分别介绍。(投

影)冲积扇图

师:判别冲积扇不同方向坡度的差异。扇顶到边缘堆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生:思考讨论总结

师:冲积扇纵剖面(顶端到边缘):高度逐渐降低横剖面:中部高,两侧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过程:季节性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到出山口处,地势趋缓,水道开阔,流速放慢,搬运物质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投影)河漫滩图

师:简单介绍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中下游地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期被淹没,继续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投影)三角洲图

师:简单介绍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海水顶托,河水流速变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合作探究]

读图,指出G河入海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归纳总结。

1.G河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少。

2.泥沙在上游刚果盆地发生沉积,河流入海口处含沙量小。

3.入海口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

4.河口处潮流搬运能力强。[板书总结]

[巩固]学生通过具体到湄公河-澜沧江流域进行本节课的巩固,然后配合随堂演练,及时掌握本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河流地貌是比较常见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比较普遍且多样,课本以湄公河-澜沧江流域为例来讲述,我采用的是先讲原理,然后再从一般到特殊,来认识湄公河-澜沧江流域。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导设问进一步将该地貌与生活知识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最后板书总结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强化记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点明地貌形成的基本规律,强化方法,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迁移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