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教案)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庄暴见孟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了解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庄暴与孟子之间的思想碰撞,理解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立场。
(2)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思考仁义与暴力的关系。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庄暴见孟子》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 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故事情节的介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庄暴见孟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了解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2)思考仁义与暴力的关系,培养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准备课堂讨论。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讨论庄暴见孟子的思想内涵。
3.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解释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准备课堂讨论。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讨论庄暴见孟子的思想内涵。
4. 课堂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提问。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仁义与暴力的关系,培养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庄子》和《孟子》两位古代思想家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 激发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庄子》和《孟子》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 引出庄暴见孟子故事的情节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庄子》和《孟子》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庄暴见孟子故事的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子》和《孟子》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庄暴见孟子故事的基本情节。
2.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述庄暴见孟子故事的基本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述庄暴见孟子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展开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故事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庄暴见孟子故事的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
2. 探讨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2. 组织学生讨论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故事现实意义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探讨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2. 组织学生讨论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形象在故事中作用的理解程度。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庄暴见孟子》的主要内容,了解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及其含义。
(2)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庄暴见孟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观点。
(2)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古文中的词句,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孟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介绍课文背景:简要介绍庄暴见孟子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遇到不懂的词句可以查阅注释或与同桌讨论。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观点。
(2)分享成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观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详细讲解庄暴见孟子的对话,解释相关词句的含义。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观点:结合学生的讨论成果,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观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对话,练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观点。
(2)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结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及其含义。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自己的道德观念,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庄暴见孟子》微型教学教案
《庄暴见孟子》微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内心活动;(3)运用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分辨是非善恶;(3)激发学生追求真理、探求智慧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庄暴见孟子》;(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内心活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2)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3)将文本内容运用到口语表达和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观念;(2)介绍《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熟悉文本;(2)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词,并查找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对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内心活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口语表达;(2)选取合适的话题,进行写作练习。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庄暴见孟子》;3. 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课程总结: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庄子》和孟子的基本思想。
2. 引导学生理解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庄子》和孟子的基本思想。
2. 解释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方法:1. 讲解《庄子》和孟子的基本思想。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庄暴见孟子的故事。
2. 讲解故事背景和意义。
作业:1. 让学生阅读《庄子》和孟子的相关文章。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庄暴见孟子故事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
第二章: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庄暴见孟子的故事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庄暴见孟子的故事内容。
2. 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故事内容。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庄暴见孟子的故事。
2. 讲解故事内容。
3.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庄暴见孟子故事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
2. 让学生思考并总结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第三章:庄暴见孟子的对话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庄暴见孟子时的对话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对话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庄暴见孟子时的对话内容。
2. 分析对话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对话内容。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对话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庄暴见孟子时的对话。
2. 讲解对话内容。
3. 引导学生分析对话中的寓意和启示。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庄暴见孟子对话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
2. 让学生思考并总结对话中的寓意和启示。
第四章:庄暴见孟子的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启示。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这些启示于现实生活中。
教学内容:1. 讲解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启示。
2. 分析如何应用这些启示于现实生活中。
《庄暴见孟子》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庄暴见孟子》一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暴和孟子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庄暴见孟子》;(2)学会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2. 庄暴和孟子的思想观点;3. 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2. 庄暴和孟子的思想观点的深入理解;3. 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庄暴和孟子的背景和思想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庄暴见孟子》;2.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深入研究庄暴和孟子的思想观点,查阅相关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3. 学生对庄暴和孟子思想观点的掌握程度;4. 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对文言文翻译和理解的准确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深入理解课文;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及其表达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知,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仁爱、忠诚、诚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及其表达的含义。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孟子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思想与个人品质培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2)提问:同学们对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庄暴见孟子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思考:庄暴见孟子的故事传达了哪些儒家思想?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详细解析孟子的仁政思想,并结合现实举例说明。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孟子仁政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2)谈谈如何将孟子思想融入个人品质培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践行孟子仁政思想。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其他方面的思想主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庄暴见孟子》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
(2)能够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及翻译2. 文章背景介绍3. 重点词语和句式解析4. 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分析5. 相关文化知识介绍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庄子》一书及作者庄子。
(2)介绍本文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4. 精讲点拨(1)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2)选取相关题目进行讨论和分析。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翻译练习和课堂讨论题目完成情况。
3.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翻译。
2. 相关背景资料。
3. 生词和句式讲解资料。
4. 课堂讨论题目。
5. 阅读理解题目。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2024庄暴见孟子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2024庄暴见孟子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本《庄暴见孟子》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文本。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的人文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庄暴见孟子》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孟子有什么了解?孟子有哪些著名的言论?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庄暴见孟子》,了解文本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孟子是如何对待庄暴的?孟子为什么要劝告庄暴?你认为孟子的观点是否正确?三、课堂讲解1.讲解《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如:孟子对待庄暴的态度、孟子对庄暴的劝告等。
3.分析孟子的语言特点,如:用词严谨、论述有力等。
四、课堂讨论孟子对待庄暴的态度是否合适?为什么?孟子的劝告是否有效?为什么?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孟子对待庄暴的态度和劝告的原因。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孟子是如何运用论证方法来说服庄暴的?二、课堂讲解1.讲解《庄暴见孟子》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分析孟子在文本中的论证技巧,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
三、课堂讨论孟子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说服庄暴的?孟子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说服庄暴的?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提醒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孟子对待庄暴的态度、劝告的原因以及论证方法。
2024年庄暴见孟子语文教学教案
2024年庄暴见孟子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庄暴见孟子》这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主要观点和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分析文言文文本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庄暴见孟子》的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学生对其理解的难度,需要引导学生克服文言文的阅读障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孟子与庄暴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引用相关历史事件或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关于孟子的了解,收集学生的前知。
文本解读分段朗读文本,指导学生注意文言文的断句和韵律。
逐句讲解文本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分析孟子的观点和哲学思想,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孟子的某一观点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情境模拟设计一个庄暴与孟子对话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模拟。
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并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他们在表达和理解上的不足。
总结提升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孟子的哲学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于现代生活。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务,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情境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言文原文、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同时运用板书、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文本内容的填空题、选择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以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
《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庄暴见孟子》教案篇1 A.目标: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
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3.课时:一课时4.其他:C.过程:一.导入: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
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二.整体感知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1.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解疑。
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教师归纳重要词语:见、语、好、乐、今、王4.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明确:不是。
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2024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之庄暴见孟子
2024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之庄暴见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孟子与庄暴的对话,分析孟子的思想主张。
2.领悟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与庄暴的对话,把握孟子的思想主张;领悟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孟子论辩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联系已学过的孟子文章,回顾孟子的主要思想。
2.简介庄暴,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孟子与庄暴的对话。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孟子与庄暴的对话,分析孟子的思想主张。
2.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在对话中使用的论辩技巧。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2.尝试运用孟子的论辩技巧,进行一次课堂辩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一、导入新课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的学说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暴,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他与孟子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对话,领略孟子的智慧。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孟子与庄暴的对话。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孟子与庄暴的对话,分析孟子的思想主张。
(1)孟子主张仁政,认为君王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2)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来发挥人的善良本性。
2024年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
一、教案概述2024年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及寓意。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引导思考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3. 儒家思想的理解与思考。
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
3.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及注释。
2. 相关古代文化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第一章:课文导入1. 引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介绍课文背景:简要介绍庄暴见孟子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3.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生僻词语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第二章:课文解析1. 段落分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各个段落的主题内容。
2.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庄暴见孟子的寓意。
3. 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推断词义、分析句式等,深入理解课文。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观。
四、第三章:课堂练习1. 练习题设计:设计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答案讲解:讲解练习题的答案,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第四章:课堂小结1. 回顾课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及寓意。
2. 强调重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
3. 布置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庄暴见孟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庄暴见孟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庄暴见孟子》。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小组内交流讨论。
3. 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共同翻译和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小组讨论,分析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和孟子的思想。
4. 探究学习:(1)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问题:“庄暴见孟子的目的是什么?孟子是如何回答他的?”(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齐读课文《庄暴见孟子》,加强语音和语调的把握。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展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2. 语文能力:评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子方面的能力。
3. 思考与表达:评价学生在探究学习和朗读展示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庄暴见孟子》文本。
2. 相关注释和解释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庄暴见孟子教学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
(3)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初步认识,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庄暴见孟子的情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
2. 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
3. 孟子及其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
2. 孟子思想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景模拟:(1)让学生分组扮演庄暴、孟子等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2)各组表演完毕,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庄暴见孟子和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成长环境及其对孟子思想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探讨庄暴见孟子的故事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如何运用孟子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庄暴为什么要见孟子?2. 学生回答:庄暴为了请教孟子关于治国之道的问题。
3. 教师提问:孟子是如何回答庄暴的问题的?4. 学生回答:孟子主张以仁政为本,用道德感化人民,实现国家治理。
八、情感升华: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孟子的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庄暴见孟子 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分析庄暴与孟子的性格特点。
2.领悟孟子“仁政”的思想主张。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领悟孟子“仁政”的思想主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庄暴见孟子》。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previous文章中学到了哪些关于孟子的知识?2.简介作者与背景介绍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性善论”,强调道德修养。
介绍庄暴:庄暴,战国时期齐国君主,孟子曾向他游说。
3.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理解文本内容。
4.分析文本内容(1)庄暴见到孟子后,为什么感到高兴?(2)孟子是如何回应庄暴的?(3)孟子提出了哪些关于仁政的主张?5.分析人物形象(1)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的哪些性格特点?(2)庄暴的形象如何?他有哪些优点和缺点?6.领悟孟子“仁政”的思想主张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谈谈对孟子“仁政”的理解。
7.课堂小结8.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孟子“仁政”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庄暴见孟子》,使学生了解了孟子的性格特点及其“仁政”的思想主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孟子“仁政”的思想主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理解文本内容:通过逐段解读,让学生理解庄暴见孟子的情景及对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孟子与庄暴的言行举止,深入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
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注意,孟子在与庄暴的对话中,是如何巧妙引导话题的?这里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孟子用问题引导庄暴,让他自己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
《庄暴见孟子》详细教案
《庄暴见孟子》详细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1.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2.文言文基础学问总结[教学设想]教学时让学生理解“与民同乐”这一中心观点即可。
至于孟子的民本思想、说理特点与论辩风格等,学生对《孟子》散文阅读有限,缺乏理性相识,能说多少是多少,教学中不必牵涉太多。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
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今日,孟子又一次站在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见。
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二、预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并归纳重要词汇。
2、学生齐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重点解析【依据学生特点,选用以下任一种教学法】㈠老师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探究学习:不是。
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超群。
2、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探究学习: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知给孟子。
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
”供给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
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告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罪”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知给孟子。
3、“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行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状况下实现“与民同乐”。
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
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孟子的一些思想观念,如仁政、王道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学派的不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孟子的思想观念,如仁政、王道等。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2)孟子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
(2)介绍《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翻译重要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孟子的思想观点。
(2)比较孟子与其他学派的思想差异。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深入解读孟子的思想,如仁政、王道等。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孟子思想的感悟。
(2)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庄暴见孟子的场景。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2. 总结孟子的思想观点,并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和孟子思想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孟子思想观念的掌握情况,如仁政、王道等。
3.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
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及主要内容;(2)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知,理解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古代文献,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和平、仁爱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培养热爱祖国、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庄暴见孟子的故事内容;(2)理解孟子的仁政、反暴政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古代礼仪、制度;(2)孟子辩论技巧及逻辑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孟子的人格魅力。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如古代礼仪、制度,孟子的辩论技巧及逻辑思维。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孟子与庄暴的对话,使学生了解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原因。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庄暴见孟子的故事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孟子仁政、反暴政思想的认同度;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合作精神;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孟子与庄暴的对话,让学生深入了解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原因;3. 运用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备课教案:详细规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趣味性;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文献,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庄暴见孟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言文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庄暴见孟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1. 古文阅读和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古文资料。
2. 参考译文。
3. 教学PPT或黑板。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庄暴见孟子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阅读古文(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庄暴见孟子》,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3:讲解和翻译(10分钟)教师对《庄暴见孟子》进行讲解和翻译,确保学生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Step 4:讨论和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庄暴见孟子》中的观点和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Step 5: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庄暴见孟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反思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庄暴见孟子》的读后感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儒家思想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庄暴见孟子》和儒家思想的认识和兴趣。
四、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儒家经典文献,对比《庄暴见孟子》的观点,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2. 实际案例:让学生寻找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儒家思想应用案例,提高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实际运用能力。
3. 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对儒家思想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如阅读相关研究书籍和论文,参加学术讨论等。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儒家思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1. 文化传承:介绍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对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暴见孟子一、教学目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方法:自读提示法。
五、上课时间9月12日六、上课班级:三(4)(5)班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
二、听朗读录音。
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三、词语点读:1、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直:同“只”,只是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妻子:妻子和儿女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理解:1.见A庄暴见孟子(拜见)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接见)C父子不相见(见面)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看见)E居有日,扁鹊复见(进见)F诚恐见欺于秦(被)2.以A暴未有以对也(来)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把)C以啮人,无愈之者(如果)D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用来)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凭)3.直A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与“曲”相对)C而直为此廪廪也(竟然)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格)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4.举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全都)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起)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推荐,选用)D举数人以训汝(列举)E举大计亦死(发动)F戊卒叫,函谷举(占领)5.夫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句首助词)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五.判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
1.王语暴以好乐(语:名词作动词,告诉)2.独乐乐,与人乐乐(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4.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生疾病)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六、自读自译全文,然后解译下面的文段。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2、与民同乐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3、仁者无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梁惠王上》)4、为民父母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下》)(这几段文字均较简单,容易翻译。
翻译后,让学生说说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说理技巧。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内容教学过程:一、再读课文。
二、整体把握课文的主旨与行文思路: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提问: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明确: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
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
这部分才是正文。
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
第二层(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再以两问进一步加重谈活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三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的政治局面,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
三、深入探讨: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
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
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
”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
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
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
“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
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
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
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
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
”(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
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
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
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探究学习: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
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
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
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
这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
4.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
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三、分析写作特点:提问: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请同学们分析分析。
归纳:1.循循导人,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从齐王好乐切入,借题发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如与齐王两问两答。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
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
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练习二、课后练习三。
2、做练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