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2

合集下载

中国政府治理理论

中国政府治理理论

[美]盖伊彼得斯 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简埃里克莱恩 著:《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 途径》.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张昕 著:《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7年版. 孙柏瑛 著:《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郑永年 著:《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 浙江人民出版 社,2009年版.
本课程的目的是评介西方治理模型在中 国的具体应用。通过审视中国政府的诸多 改革与创新案例,分析西方治理模型对中 国的适用性问题。同学们在课程学习过程 中需要了解相关新的理论与知识,并能举 一反三,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不断联想、解 释中国公共行政的现实世界。。
专题一 公共部门治理形式的选择 专题二 公共财政模型 专题三 官僚制模型 专题四 政策制定模型 专题五 政策执行模型 专题六 公共管制模型 专题七 公共部门改革的逻辑 专题八 公共管理、领导与私有化 专题九 新制度主义 专题十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模型 专题十一 公共部门的制度与效率 专题十二 走向新治理
(一)动机 传统公共行政模型认为,行政人员可以完成行 政角色所固有的使命,并且能截然分开公共事务与 私人事务。 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公共行政人员追求私人 效用函数的最大化,包括金钱报酬、个人权力、威 望以及就业保障等。
(二)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代表着据以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目标 与体制。 公共部门中存在着公共利益难以界定的问题。
?专题一公共部门治理形式的选择?专题二公共财政模型?专题三官僚制模型?专题四政策制定模型?专题五政策执行模型?专题六公共管制模型?专题七公共部门改革的逻辑?专题八公共管理领导与私有化?专题九新制度主义?专题十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模型?专题十一公共部门的制度与效率?专题十二走向新治理?本课程共十二个专题

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

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

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指的是通过管理和组织来实现政府目标的学科方向。

它涉及到公共管理、政策制定、领导力以及其他相关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实践。

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涉及到公共组织的高效管理和治理,为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提供了管理和决策支持。

本文将探讨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实践,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中,治理是指通过组织、领导和管理来达到公共目标的过程。

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需要有效地制定政策和管理资源,以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涉及到组织和领导力的相关原则和实践,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实施这些原则和实践的方法。

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的相关概念包括公共管理、政策制定、组织理论等。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对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以实现公共利益。

政策制定是指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制定和实施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

组织理论是指关于组织结构、文化和领导力的相关理论。

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透明、效率、责任和参与等。

透明是指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对决策和行为公开和透明。

效率是指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通过合理的管理和组织来实现公共目标。

责任是指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对公民和社会负责。

参与是指公民和社会对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进行监督和参与决策的过程。

在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的实践中,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和需求来实施相关原则和实践。

例如,政府在推行政策时需要考虑社会和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公民和社会的参与和监督。

在组织管理方面,领导者需要考虑组织结构和文化,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透明度。

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的实际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运用相关原则和实践,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可以提高透明度、效率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

同时,公民和社会也可以通过参与和监督,对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决策产生更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涉及到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管理和组织原则和实践。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治理”(governance)一词十分流行。

它表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从善政(good government)走向善治(good governance),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国家现在已经不可能通过自己的行动解决所有问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受到限制。

与统治(government)不同,治理(governance)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

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立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后者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权力分散;不再是监督,而合同包工;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

治理是一种政治管理过程,像政府统治一样,治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但是,其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和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

前者以强制为主,后者以自愿为主。

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

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

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引言行政管理学是对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和运作进行研究的学科,而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则是在行政管理学的基础上,结合政府治理和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治理目标和有效运作,是行政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的聚焦点是政府和公共组织的治理问题,其研究范围涉及政府的职能、权力和责任、政府与市民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从政府治理和公共组织治理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探讨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政府治理政府治理是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涉及政府的职能和权力的运作、决策和执行,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与合作。

政府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并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政府治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制约理论、权力分立理论、民主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

这些理论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政府权力的运作规则和社会影响,为政府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政府治理的实践问题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机构的改革和效能提升、政府决策的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合作等。

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要求政府要从传统的管理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转变,实现政府的服务型、透明化、责任化和法治化。

政府治理的关键问题在于政府权力的合理运作和有效约束。

政府权力的合理运作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则,强化政府职能和程序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政府权力的有效约束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等。

二、公共组织治理公共组织治理是行政管理学治理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公共组织的管理和运作、决策和执行,以及公共组织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与合作。

公共组织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提高公共组织的执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公共组织治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制度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

这些理论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公共组织运作的规律和社会影响,为公共组织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如何评论治理理论

如何评论治理理论

一、如何评价治理理论研究治理理论的权威人物格里·斯托克的五个具有冲击力的喻说中: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它们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惟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行使的权利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就都可成为各个不同层次上的权力中心。

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后者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国家承担的责任。

这样,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和责任便越来越模糊不清。

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动的各个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倚赖。

即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必须依靠其他组织;为达到目的,各个组织必须交换资源、谈判共同的目标;交换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各参与者的资源,而且也取决于游戏规则以及进行交换的环境。

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这一自主的网络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它与政府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合作,分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

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仅仅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

治理理论也只是民主理论的翻版或者是公民社会理论在政府管理理论领域里的应用而已。

其所要求的治理的基础是完善的民主制度、健全的法治以及发达的公民社会。

而此三者也正是约束政府行为的最为重要的制度保障。

(1)涵义学者R·罗茨指出:“治理标志着政府管理含义的变化,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过程,或者一种改变了的有序统治状态,或者一种新的管理社会的方式”。

他列举了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 (一)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 (二)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 (三)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四)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律和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 (五)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六)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2016高职 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理论试题2(赛项赛卷)

2016高职 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理论试题2(赛项赛卷)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竞赛试题(理论试题)试题 一 二 三 四 总分得分裁判复核监督选手须知:1.竞赛试题包含文字及附图、附表。

如出现缺页、字迹不清等,立即向裁判提出更换。

2. 在“THEMDQ-1型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综合实训平台”监控中心触控一体机上完成的各种图形文件、系统生成的运行记录或程序文件必须存储到指定的磁盘目录及文件夹下。

3.选手提交的试卷用工位号标识,不得出现身份信息。

一、单选题1.催化转化法去除大气污染物时,影响床层阻力的关键因素是( )A.催化剂密度和孔隙率B.催化剂的粒径和床层截面积C.催化剂的比表面和床层高度D.催化剂的平均直径和密度2.采集烟尘用的采样嘴入口角度应( )45。

A.小于B.大于C.不小于D.不大于3.采集烟尘用的采样嘴入口直径应不小于( )5mm。

A.3B.4C.5D.64.S型皮托管在测定中的误差( )标准皮托管。

A.小于B.大于C.等于D.不确定5.下面不是影响烟气抬升高度的因素是( )A.烟气温度B.周围大气温度C.云量D.烟气释热率6.采集烟尘样品时,采样断面与弯头等的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 )倍,并应增加测点数量。

A.1B.1.5C.3D.67.采集烟气时的采样时间视有害气体的浓度而定,一般应不少于( )min。

A.3B.5C.8D.108.当除尘器的气密性不够理想时,除尘器出口的过剩空气系数与进口相比将( )。

A.增加B.降低C.不变D.不确定9.从烟道中抽取一定体积的烟气,使之通过吸湿管,根据吸湿管的增重,可确定已知体积烟气中的水分量,这种测定烟气含湿量的方法称为( )。

A.重量法B.冷凝法C.干湿球法D.气压法时,需要在现场同时测定气温和气压,其目的是( )10.测定大气中NO2A.了解气象因素B.换算标况体积C.判断污染水平D.以上都对11.按等速采样原则测定烟尘浓度时,采样嘴轴线与气流流线的夹角不得大于( )。

(完整版)公共治理理论

(完整版)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产生背景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行政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位。

3、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5、西方学者的努力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

治理的含义1、治理的基本含义:“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2、罗茨(R.Rhodes)关于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a.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b.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c.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d.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e.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f.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3、格里•斯托克(GerryStoker)关于治理的五种观点a.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b.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c.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d.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e.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

第一节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的显学,而合作网络途径则是其在90年代中后期的新进展。

本节将主要从合作网络途径的角度,探讨作为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处理群体生活的组织活动,就有了解决合作事务的具体实践。

公共管理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国家产生以前。

早在国家产生前,原始人就以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为单位管理集体生产和共同防卫等事务。

这是公共管理在人类历史上的原始形态。

步入阶级社会后,国家和政府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组织方式。

国家除了要履行政治统治只能,还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以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公共事务少且目标单一,国家的公共管理只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从根本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和长远利益。

同时,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反映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对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国家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政府议程,公共管理逐渐淡化阶级通知的色彩,进而获得了相对政治通知的独立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公共管理的这种发展趋势,行政力迅速扩张,大量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

建立在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的官僚行政成为这一时期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工具。

它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官僚组织的管理范围,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管理只能随之增加,政府规模随之膨胀,大政府时代也就到来了。

20世纪70年代的福利国家是官僚行政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的运动在西方各国蔓延开来,各国开始重新调整国家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能力,更少的政府,更多的治理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共同特征。

(完整版)公共治理理论

(完整版)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一、公共治理理论产生背景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行政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位。

3、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5、西方学者的努力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

二、治理的含义1、治理的基本含义:“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2、罗茨(R.Rhodes)关于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a.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b.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c.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d.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e.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f.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3、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关于治理的五种观点a.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b.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c.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d.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e.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第二讲 治理理论

第二讲 治理理论
(government)
首先,最基本的区别是:治理虽然需要权 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 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 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 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 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所以, 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
其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 ,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对社会公共事 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 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 商、伙伴关系。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 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4
从运行机制来看 治理依靠的是一种自主自治的
5
网络体系。这种网络体系
与传统的单一层级制式的协调 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与依 靠“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 不同,它是由参与公共行政过 程的各个政策团体组成
Hale Waihona Puke 从行为模式来看, 治理理论认为, 要重新界定政府 的权限范围及其 行使方式
◆“治理”(governance)与“统治”
◆“善治”,good governance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 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 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 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 佳状态。
善治的基本要素 1)合法性(legitimacy)。它指的是社 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 状态。 2)透明性(transparency)。它指的是 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从非政府组织来看,在灾难发生后,民间 组织和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各个灾区,他 们在废墟中寻找生命,将民众捐献的衣物 在第一时间分发给灾民,将食物和饮用水 送到灾民手里,扮演了协助灾民改善灾后 生活的重要角色。可以说,普通民众和民 间组织这次对汶川救灾的积极参与,真正 实践了公民的责任精神。而一个独立于政 府的民间力量在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积极 的建设性作用,正是公民社会崛起的重要 标志。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
7
治理的特征
• 治理主体多元化,强调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 的作用,显示了国家作用的局限性。 • 治理手段多样化,强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合 作。 • 治理对象及其范围的广泛性,超出了传统的民 族国家领土界限。 • 治理规则是破碎的、层叠的,而不是系统地、 完整的规则体系。 • 治理是互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指正式的制度 化规则。
18
四、治理的类型与层次 治理的类型与层次
• 全球性治理 • 区域治理 • 民族国家的治理 • 地方治理
19
国家权威的转移
超国家组织 区域性组织
国家
地方政府
公民社会 (非政府组织)
20
治理的特征
• 治理主体多元化,强调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 的作用,显示了国家作用的局限性。 • 治理手段多样化,强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合 作。 • 治理对象及其范围的广泛性,超出了传统的民 族国家领土界限。 • 治理规则是破碎的、层叠的,而不是系统地、 完整的规则体系。 • 治理是互动的过程,而仅仅是指正式的制度化 规则。
22
五、良好治理的标准
• • • • • • • • 透明性 责任性 回应 有效 参与 稳定 廉洁 公正
23
制约治理发展的因素
• • • • • • 各民族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处于极端不平等的地位,这 严重制约着全球治理目标的实现。 美国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缺乏对它的制衡。美 国的单边主义行动对全球治理造成损害。 当前的治理制度很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治理主体也缺乏足够的权威,难以确立拥有全球约束力的 制度,建立合理而稳固的世界政治秩序。 各主权国家、全球公民社会以及国际组织拥有不同的利益 和价值,很难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达成一致。 治理本身存在着一些弱点:如管理不足、合法性问题、民 主问题、协调问题等。

第二章治理理论的形成与进展

第二章治理理论的形成与进展

第二章治理理论的形成与进展本章论述了治理理论的形成与进展进程。

自科学治理产生以后,治理理论经历了古典治理、行为科学和现代治理三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显现了许多新兴的治理理论。

比如,战略治理、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等。

第一部份内容提要一、古典治理理论时期1.科学治理理论科学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

他的代表作有:《计件工资制度》、《科学治理原理》等。

泰罗主张用科学治理方式代替体会方式,形成了一套治理制度,增进了那时工厂治理的普遍改革。

科学治理的核心是要求治理人员和工人两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

(1)泰罗科学治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腕,是用科学的治理代替传统的治理。

科学治理理论对以后的治理理论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泰罗被尊称为科学治理之父。

2.一样治理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

法约尔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充实和明确了治理的概念。

他以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活动,治理只是其中的一项。

法约尔第一次对治理的一样职能做了明确的划分,第一次对治理要素进行了分析,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理进程,因此,他被称为治理进程学派的开创人。

他超级重视治理原那么的系统化,探求确立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的治理原那么,提炼出十四项原那么。

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治理和一样治理》,被誉为“经营治理理论之父”,与“科学治理之父”泰罗齐名。

3.行政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

他对治理理论的奉献主若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治理体系,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由于韦伯是最先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行为科学理论时期1.梅奥及霍桑实验乔治·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对古典治理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和进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实验。

治理理论的解读

治理理论的解读

治理理论的解读治理理论一、治理的定义:治理就是这样一种规则体系,它依赖主体间重要性的程度不亚于对正式颁布的宪法和宪章的依赖。

它既包括政府的治理也包括非政府的治理。

二、治理的学理基础1、本体论:研究与探讨存在问题的学说。

治理、制度、现实的三个维度都是治理理论包括的内容。

解释治理的走向以及走向的原因。

2、认识论:知识从何而来的理论或哲学。

治理理论在此中维度上说应该是一种实证主义的认识论。

基于实际,为实践服务。

3、方法论:知识获得基于的原则或者知识获得或运用的方法。

它从方法论维度来说应该属于个体主义的方法论。

三、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提供公共的或集体物品是其理论之核心。

理论假设:在无政府参与治理的形式下,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权威之球的跨界非政府组织来实现管理。

核心问题:界定全球范围内的治理及运作,体现治理的广泛性与其独有的性质跨界行为主体:非政府的主体进行参与,开展治理,其中,政府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地位仍然很重要。

四、未来的发展趋向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与数字化,使治理理论向前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整体主义理论。

1治理主体:政府;集经济人与道德人为一体,实现二者的有机契合。

2治理中的各种主体地位是平等。

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职能不同,是合作或者是协作的关系3、以历史、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释,是从经验出发,是经验方法主义论。

治理理论: 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治理理论的根本精神就是围绕着契约观念和效率精神展开的,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以权力与权威控制、引导与规范公民的行为,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的公共利益。

1、治理的操控机构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私人机构,也可以是二者联合2、合作凸显,模糊了公私的边界。

3、它是一个上下互动,上下交互的过程,强调管理对象对过程的参与。

3、治理方式与方法的多元化政府、市场、公民、企业、社会都是治理的主体,也可以是参与的主体。

体现了效率与契约的理念1、契约理念:协商与共同的治理。

——自愿、一致同意、责任性2、效率理念:管理与制度,也包含其中的回应性效率。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

第一节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的显学,而合作网络途径则是其在90年代中后期的新进展。

本节将主要从合作网络途径的角度,探讨作为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处理群体生活的组织活动,就有了解决合作事务的具体实践。

公共管理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国家产生以前。

早在国家产生前,原始人就以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为单位管理集体生产和共同防卫等事务。

这是公共管理在人类历史上的原始形态。

步入阶级社会后,国家和政府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组织方式。

国家除了要履行政治统治只能,还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以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公共事务少且目标单一,国家的公共管理只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从根本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和长远利益。

同时,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反映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对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国家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政府议程,公共管理逐渐淡化阶级通知的色彩,进而获得了相对政治通知的独立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公共管理的这种发展趋势,行政力迅速扩张,大量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

建立在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的官僚行政成为这一时期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工具。

它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官僚组织的管理范围,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管理只能随之增加,政府规模随之膨胀,大政府时代也就到来了。

20世纪70年代的福利国家是官僚行政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的运动在西方各国蔓延开来,各国开始重新调整国家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能力,更少的政府,更多的治理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共同特征。

治理理论——精选推荐

治理理论——精选推荐

新补2治理理论1自从世界银行1989年在讨论非洲发展时首次提出“治理”一词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适用广泛的理论,并在许多国家是政治、行政、社会管理改革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不仅如此,许多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中直接以“良好治理”为口号,探索新的公共管理运行模式。

第一节治理理论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治理(governance)一词是相对于传统的统治(government)而言的。

“治理”概念之所以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在许多学者看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政治生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

因而,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不仅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为政治家和政治组织所关注。

近年来,经过西方理论家的使用、阐释和发展,通过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的政治与行政实践对它的运用和检验,治理不仅拥有了全新的含义和概念,而且成为了西方学术界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一种新理论和新理念,对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探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治理理论之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期才逐渐出现,并被作为传统的政府统治理论和市场模式理论的替代,有着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

分析一下治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该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一些条件和诱因:(1)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对社会带来的全面影响,尤其是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影响;(2)工业主义和理性主义对于公私管理的共同启示;(3)治理理论的产生受惠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4)治理理论的出现是一种对国家传统的官僚制和市场形式的批评的回应;(5)世界各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市民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治理理论的产生。

第二节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治理(Governance),作为治理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

英文中的动词govern既不是指统治(rule),也不是指行政(administration)和管理(management),而是指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它掌舵而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与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它是对于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的替代,意味着新公共行政或者新公共管理的诞生,因此可译为治理。

治理理论解析

治理理论解析

治理理论解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治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要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升治理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本教案将通过对治理理论的解析,探讨治理的内涵与实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治理的重要性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二、治理的概念与内涵治理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它包含了许多领域和层面。

从传统的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企业治理,治理的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而治理的核心理念在于实现公正、公平、效能和可持续发展。

三、治理理论的演进与历史背景治理理论的演进离不开社会历史的变迁。

从传统的专制治理到近代的民主治理,再到当前的社会治理,治理理论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它的变迁凝聚了人们对于权力合法性、公共参与、权力制约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四、治理理论的主要派别治理理论有多个主要的派别,其中包括传统治理理论、新制度主义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

这些派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分析治理的本质与机制,为治理实践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与参考。

五、治理的实践与案例分析在现实生活中,治理理论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一系列治理案例的分析,学生将了解到治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不同治理模式对于问题解决的效果与局限性。

六、学生参与与社会治理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学校等的治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七、课堂讨论与思考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哪些问题需要治理?如何利用治理理论进行问题解决?治理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等等。

通过互动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八、总结与反思通过对治理理论的解析,学生将对治理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学生也会更加明确自己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责任。

九、延伸阅读与推荐在课堂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论文或者案例供学生深入学习和阅读,进一步扩展对治理理论的了解。

第2章 公司治理理论框架

第2章 公司治理理论框架

(3)英国和美国式的外部治理模式 英美等国企业特点是股份相当分散,这样, 英美等国企业特点是股份相当分散,这样, 公众公司控制权就掌握在管理者手中, 公众公司控制权就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在 这样的情况下, 这样的情况下,外部监控机制发挥着主要 的监控作用, 的监控作用,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自然相 当发达。 当发达。 公开的流动性很强的股票市场、 公开的流动性很强的股票市场、健全的经 理市场等对持股企业有直接影响。 理市场等对持股企业有直接影响。经理市 场的隐性激励和以高收入 为特征的显性激 励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作用也很明显这种 治理模式被称为“外部治理模式” 治理模式被称为“外部治理模式”,也被 称为“外部人系统” 称为“外部人系统”。
设计机制保证投资者能够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 信息。 信息。 公司科层与市场契约之间的双向关系对公司治 理的调节问题, 理的调节问题,使公司治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 题。
1.公司治理体 1.公司治理体系
三、公司治理涉及的当事人
股东 债权人 经营者 雇员 供应商 客户 社区 政府
1.公司治理体系 1.公司治理体系
事后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主要是激励机制 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所订契约应尽量把经营者努力的结果与其所获 得的报酬联系起来, 得的报酬联系起来,以期激励经营者为了自身的 利益努力工作, 利益努力工作,从而使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得以实现;同时, 得以实现;同时,还要使经营者也愿意在接受这 些契约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些契约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激励机制的具体设计上,提出的几个方案: 在激励机制的具体设计上,提出的几个方案: 让经营者分享部分的剩余索取权; ① 让经营者分享部分的剩余索取权; 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设计最优激励方案; ② 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设计最优激励方案; 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③ 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理理论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治理”(governance)一词十分流行。

它表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从善政(good government)走向善治(good governance),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国家现在已经不可能通过自己的行动解决所有问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受到限制。

与统治(government)不同,治理(governance)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

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立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后者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权力分散;不再是监督,而合同包工;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

治理是一种政治管理过程,像政府统治一样,治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但是,其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和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

前者以强制为主,后者以自愿为主。

即使没有多数人的认可,政府统治照样可以发挥其作用;治理则必须建立在多数人的共识和认可之上,没有多数人的同意,治理就很难发挥正真的效用。

我国古已称之的“善政”,大体相当于英语里所说的“good government”(可直译为“良好的政府”或“良好的统治”)。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善政的最主要意义,就是能给官员带来清明和威严的公道和廉洁,各级官员像父母一样热爱和对待自己的子民,没有私心,没有偏爱。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

善治意味着国家与社会或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使用。

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

-+
从一定意义上说,全球治理是国家层面的治理和善治在国际层面的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