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外力作用与地貌素材
高考知识点总结-外力作用和常见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和常见地貌类型13、外力作用概况(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2)主要实施者:风、流水、冰川、生物、波浪等。
(3)主要方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前四种方式为主要的形式。
(4)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平缓14、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1)风化作用与风化地貌①概念: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并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和化学风化(2)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①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②侵蚀地貌a.水蚀地貌:流水破坏地表岩及其风化物,形成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等;或者流水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b.风蚀地貌: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c.冰蚀地貌: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形成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等d.海蚀地貌: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3)搬运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①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它本身不形成地貌,但为堆积地貌的形成、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②搬运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a.流水搬运:泥石流b.风力搬运:沙丘移动,严重时形成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c.冰川搬运:物质迁移d.海浪搬运:物质迁移(4)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①堆积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②堆积地貌a.流水堆积地貌:地势起伏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缓,形成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三角洲b.风积地貌: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弱,形成风积地貌,如沙丘、沙垄c.冰碛地貌:冰川融化后,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形成冰绩地貌,如冰碛湖等d.海积地貌:波浪遇到倾斜海岸,速度减缓,形成海积地貌,如沙滩、潟湖15、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③高山、高纬度地区多冰川作用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形成高山峡谷,中游搬运河道变宽,下游堆积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域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堆积地貌等16、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
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
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风力;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对地貌的影响
流水作用
侵蚀
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
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堆积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
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特别提醒】
1.河流平直,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河流弯曲,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如下图:
2.风向的判定
3.河流流向判定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外力作用与地貌
典型地貌:海蚀柱、海蚀崖、海 蚀穴、海蚀平台等
2.堆积地貌
典型地貌:海滩、沙嘴、离 岸堤、水下沙坝等
侵蚀堆积考点
时间越久,侵蚀时间越长,磨圆度越好,如河流下游鹅卵石。 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海浪堆积具有分选性。即颗粒大、比重大 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重力崩塌堆积无分选性,堆积物杂乱。
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物理风化、化学 风化、生物风化
作用:使岩石崩 解和破碎,为其 他外力作用创造 条件,形成风化
物
侵蚀
搬运
风、流水、冰川、海 风、流水、冰川、
浪等
海浪等
作用:对地表岩石及 其风化物进行破坏, 形成碎屑物;使得风 化物等离开原地,并 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作用:使侵蚀碎 屑物离开原地, 为堆积地貌提供
程
粗
1.是不是来自山顶?
海浪搬运 冰川搬运/
2.是不是来自本地风化?
重力作用
沙河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 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 表沙粒易启动。 风沙流沿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 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 坡上。
3.是不是来自冲积平原?
√ 4.是不是来自冲积扇?
流水搬运 风力搬运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D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典例剖析
【例2】(2021年全国甲卷)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
沉
沉积地貌类形成过程
积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高中地理复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自主学习
1.实质:主要发生在地表和近地表,使地表物质从向迁移,决定迁移的方向。
2.主要类型
(1)风化作用:岩石在变化、水、大气及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形成。
(2)侵蚀作用:、、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
的过程。
3、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二、实验探究
1:流水是通过什么作用改变地形的?
2:流水塑造了什么样的地貌?
假如③是石灰岩
三、合作探究
在风力、冰川、海浪的外力作用下,也会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态,小组合作探究,材料中的图片分别是在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地表形态风力作用侵蚀
沉积
冰川作用侵蚀
沉积
海浪作用侵蚀
沉积。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一、课标呈现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外力)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概念: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影响: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
意义:①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①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和搬运(1)流水侵蚀和搬运(2)风力侵蚀和搬运:风沙流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明显。
(3)冰川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4)波浪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滨海地带。
3.堆积(1)概念: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搬运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称为堆积作用。
(2)规律: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知识点2:常见的外力地貌1.喀斯特地貌2.风成地貌3.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易错点2:河流流向的判断(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
考点十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于地貌一、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1.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湖、千湖之国芬兰)等湾、中欧—东欧平原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基岩海岸地区(例:大连小平岛等)堆积作用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堆积形成沙滩海岸地貌滨海地带2.外力作用的差异(1)流水作用的差异①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中上游,以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A、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②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2)冰川作用的差异①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②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的差异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典型例题】图A示意新疆北部及其周边区域,图B为甲城市气候资料,图C示意甲城市附近某地典型地貌景观。
从气候的角度简析甲城市附近该典型地貌的形成条件。
(8分)【参考答案】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风化作用显著(4分) 大风日数多、风力大、风沙侵蚀作用强。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5-6题。
5、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6、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外力作用与地貌 (共49张PPT)
(风力作用)
03
学会分析常见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风力地貌形成过程
河流地貌形成过程
DL
风力地貌形成过程——我国西北为例
风
风
源
地 阻挡、狭管效应 形
风 蚀
风
速
地表摩 擦力
水面、裸露、植被
沙源 沙
覆盖物 裸露、植被、水
DL
风力地貌形成过程——我国西北为例
含沙 风速大,携带能力强
差
量 近地面含沙量大,
风蚀能力强
DL
地貌景观的判读——风力地貌
沙漠、沙丘
沙垄
风蚀城堡
黄土高原
雅丹地貌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搬运
风力沉积
及湿润半湿润地区某些河湖海岸某些地段附近
风蚀蘑菇
沙尘暴
风蚀柱、戈壁
戈壁
月牙泉——风蚀洼地
DL 地貌景观的判读——冰川地貌
下 滑 移 动 侵 蚀 重力作用
堆 积 冰川融化
化
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作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D
用
的
2.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因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素
DL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
日晒
温度 变化
水的 冻融
风化 作用
植物 生长
雨淋
风吹
DL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地貌
颗粒小、 比重小的 后沉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 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 高原的黄土)
2.1.1外力作用(内含丰富的地貌图)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01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冻融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 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 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 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 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也成 为冰劈风化。
01 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
(动物、植物、微生物)
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 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 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 而引起岩石破坏
典型地貌:水蚀地貌,如“V”形谷 (沟谷)、黄土高原的沟壑、壶穴等
主要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
黄土高原
V型谷
V型谷:因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 加深加宽,从而形成V型谷。
瞿塘峡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土 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 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 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 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 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 形态。
01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因化学反应而使岩石化学 成分发生改变,在高温湿润地 区(易发生化学反应),化学 风化较强
石灰岩容易与水、酸发生溶解反应而形成裂缝
01 风化作用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 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 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于球形。 “石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02 侵蚀作用 物质离开原地
风蚀蘑菇
“风蚀柱”:风长期吹蚀垂直与水
平裂隙均较发育的裸露基岩,形成孤 立的风蚀柱,进一步磨蚀其基部则形 成风蚀磨菇。
风蚀柱
“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
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岩石下部岩性较软 , 风及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下部,形 成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
• 雅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