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与“朦胧诗”

合集下载

论舒婷与北岛朦胧诗风格的差异

论舒婷与北岛朦胧诗风格的差异

望中追求” 毁灭 中重构” 与“ 的两种方式 , 同是 为 向社会宣告其实“ 我只想做一个人” 然而在那个 , 了表 现人 的真实却 有偏重 情感 与 体验 之 分 , 外 , 随 意践踏人 的尊 严 的 年代 , 连 这 么 简单 的要 求 此 就 各 自的诗歌特色又体现了英雄主义与女性主义的 也要人们付 出血的代价。“ 从星星的弹孔中/ 将流
面对着 时代带 来 的 伤逝 , 人 对其 做 出 了“ ” 两 红 与 革 ’ , 的好 友 遇 罗 克被 杀 , 他 的 思想 开 始 向 初 他 使
“ 不同诗质的选择。 黑”
内凝 聚 ;96年他 心爱 的妹 妹珊 珊 , 17 为救 一位落 水
舒婷 选择 的是 红 色 的爱 与 包 容 , 望 用 充 满 儿童 而 遇 难 , 使 得 他 的 诗 风 变 得 冷 峻 孤 傲 。 希 更
Jun lo n h n a h r iest(Hu nte o ra f Ya e e gTec e Unv ri s y ma iis& S ca ce c s oilS ine )
V I3 N . 0_2 o 1 Fb e .2 1 0 2
21 0 2年 2月
论 舒婷与北 岛朦胧诗风格的差异
黄 键
(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 广东 广州 5 00 ) 100
【 要】 摘 朦胧诗 派是 2 世纪 7 年代末形成的一个诗歌 流派 , 0 0 以意象群 的建 构, 诗意 不透 明、 多义而著
称 。 北 岛 与舒 婷 是 朦 胧 诗人 的杰 出代 表 , 两者 同属 于 一 个 诗 歌 流 派 , 以两者 诗 歌 风 格 差 异 往往 不 被 人 们 关 所
北岛与舒婷都是朦胧诗主将然而同是朦胧诗诗质却有红与黑的差别同是多层次的意象群却有奇峭与淡雅的距离同是对理想的要求却又有希望中追求与毁灭中重构的两种方式同是为了表现人的真实却有偏重情感与体验之分此外各自的诗歌特色又体现了英雄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分歧

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顾城、舒婷诗歌的区别

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顾城、舒婷诗歌的区别

北岛、舒婷、顾城诗歌的不同点:一、语言风格上:(一)北岛的诗歌主调是沉重、悲壮和冷峻,但也可以明显分出两个时期,80年代的直白、对抗和90年代的隐晦、平静。

北岛的诗歌创作是始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因而刚开始的作品带着对文革十年浩劫的强烈否定,他的诗刚健沉雄,熔铸着广袤的民族苦难和厚重的历史思考,以人道主义为支点,关注作为个人命运的人的权利和真实的生存状态,坚持理想,拒绝向现实投降。

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方式,即出奇得冷静和深刻的思辨,带着这一代人特有的沉思,带着对社会的怀疑、否定和反叛的思想。

而90年代的诗歌则更多地体现朴实的预言风格,如《局外人》中“一代人如帷幕落下,下一代人在鼓掌”北岛站在历史高度上思考,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他的哲思。

(二)顾城诗的语言既不像北岛的深沉,冷峻,具有反叛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英雄人格,也不像舒婷那样人道,充满浪漫情调和奉献精神,他只是以童真的孩子形象确立自己诗歌和人格的独立性,在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述说着成年人的忧伤。

顾城被称为“儿童诗人”,他多以大自然和儿童世界为描写对象,营造唯美、纯真的童话世界,因而语言更显得清新、纯净。

无论是早期的天然明丽、率真热情,中期的高度凝练、流畅和神秘莫解还是后期的孩童心绪、淡泊心境,都有着童话的印记。

(三)舒婷的诗多抒发她自己对情感、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和经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相对于顾城和北岛来说,少了声势力竭的“我不相信”“我不满”的呐喊,更多的是在言语中表达叹息与怜惜。

二,表现手法上:(一)北岛善于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出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整体上带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在价值内涵上处于对立的位置。

前期北岛多用预言、判断、宣告的语式,在80年代旅居国外后则改为陈述,反省,对话的语式。

北岛诗的意象的象征指向明确,形成可以作明确意义归纳的象征符号体系。

舒婷的朦胧诗艺术特色

舒婷的朦胧诗艺术特色

2012年第11卷第1期舒婷的朦胧诗艺术特色□谢玉星【摘要】舒婷的作品展示了文革后的青年对人生苦难的体悟,对生活从迷惘到觉醒的心理历程,她的诗中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情怀,更使人看到了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

【关键词】新诗潮;朦胧诗;艺术特色【作者单位】谢玉星,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上世纪70年代末崛起于中国诗坛,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她的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 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诗人。

她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浪漫、气质与风格,迅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她的诗用女性的独特生命经验抒写了时代女性的精神和思考,有清新秀丽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之所以被称为朦胧派,是因为不管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舒婷喜欢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各种朦胧的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很少用平铺直抒的方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80年代初被称为“朦胧诗人”的青年作者,一般都是“文革”期间就开始写诗的。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五人,当时经常被看成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注:如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他们的诗合集《五人诗选》)。

他们都在《今天》上发表诗,并在围绕这一刊物所形成的集结中,表现了某些共同的诗歌追求。

因而后来也有将他们称为“今天诗群”的。

芒克、多多等在白洋淀“插队”就写过不少诗,芒克又是《今天》的主要创办者之一。

但在“朦胧诗”运动中,人们对他们所知不多。

这与他们在“朦胧诗”热潮中相对沉默,而他们“文革”间的创作又不被更多读者了解有关。

1985年《新诗潮诗集》(注:《新诗潮诗集》(内部交流,老木编选)上、下两册,由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编辑出版。

上册中收芒克、多多的诗各近三十首。

)的出版,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的诗才有较多的汇集。

另一值得考虑的因素是,多多等70年代的更带“个人性”特征的诗作,与当时的社会性情感和问题的诗歌主题存在距离。

他们的创作在时代潮流的选择中被“遮蔽”。

“文革”中的青年诗歌写作,在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反思潮流中,并不是所有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都会获得较充分的继续生长的条件。

除了上举的五人以外,70年代末才开始写作的梁小斌、王小妮等,这一时间也被归入“朦胧诗人”的行列。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市。

“文革”时曾在闽北山区“插队”,开始写诗和散文时,得到当时“流徙”在闽西北山区的诗人蔡其矫的指导。

70年代末,结识了北方的北岛等作者,成为《今天》的撰稿者,她的诗也开始广泛流传。

开始,诗界对她的态度也犹疑不决。

不过,在朦胧诗这些有争议的诗人中,她最先得到有限度的认可,也最先得到出版诗集的机会。

(注:舒婷的诗集主要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诗合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等。

她的《双桅船》出版于1982年,并获得中国作协的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19799~1982)。

而北岛、顾城、杨炼等在大陆正式出版第一部个人诗集,都要迟至1986年。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8]北岛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

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

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

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所调整有关。

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

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

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

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

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

朦胧诗的名人代表作品

朦胧诗的名人代表作品

【导语】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式来掩饰情思,从⽽使诗歌⽂本处在表现⾃⼰和隐藏⾃⼰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些特征。

下⾯就给⼤家分享下朦胧诗的名⼈代表作品,欢迎阅读!
篇⼀:《神⼥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帕中
是谁的⼿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的眼睛
当⼈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声
低⼀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
真能变成⽯头吗
沿着江岸
⾦光菊和⼥贞⼦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肩头痛哭⼀晚
篇⼆:《国光》
【舒婷】
你的名字是⼀只
熟苹果
⽆枝可栖
妻的贝齿轻轻咬啮
娇⼉的发⽕⼿枪瞄准,倒下 ⼩数点后⾯的政府官吏
揭去⼀层层包装物
被蝉歌云袖泉⾜打印过的
灵魂
在夜间擂击四壁
困在⽆望的热情中
如礁⽯枷⾸于迅潮,⽽
千帆正远去
多汁的岁⽉⽆⼏了

渴死在你蚌⼀样紧闭的核⾥
篇三:《别》
【顾城】
在春天,
你把⼿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象⽔中的落花,
就象花上的露⽔……
只有影⼦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花中纷飞……。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80年代初被称为“朦胧诗人”的青年作者,一般都是“文革”期间就开始写诗的。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五人,当时经常被看成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注:如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他们的诗合集《五人诗选》)。

他们都在《今天》上发表诗,并在围绕这一刊物所形成的集结中,表现了某些共同的诗歌追求。

因而后来也有将他们称为“今天诗群”的。

芒克、多多等在白洋淀“插队”就写过不少诗,芒克又是《今天》的主要创办者之一。

但在“朦胧诗”运动中,人们对他们所知不多。

这与他们在“朦胧诗”热潮中相对沉默,而他们“文革”间的创作又不被更多读者了解有关。

1985年《新诗潮诗集》(注:《新诗潮诗集》(内部交流,老木编选)上、下两册,由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编辑出版。

上册中收芒克、多多的诗各近三十首。

)的出版,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的诗才有较多的汇集。

另一值得考虑的因素是,多多等70年代的更带“个人性”特征的诗作,与当时的社会性情感和问题的诗歌主题存在距离。

他们的创作在时代潮流的选择中被“遮蔽”。

“文革”中的青年诗歌写作,在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反思潮流中,并不是所有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都会获得较充分的继续生长的条件。

除了上举的五人以外,70年代末才开始写作的梁小斌、王小妮等,这一时间也被归入“朦胧诗人”的行列。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市。

“文革”时曾在闽北山区“插队”,开始写诗和散文时,得到当时“流徙”在闽西北山区的诗人蔡其矫的指导。

70年代末,结识了北方的北岛等作者,成为《今天》的撰稿者,她的诗也开始广泛流传。

开始,诗界对她的态度也犹疑不决。

不过,在朦胧诗这些有争议的诗人中,她最先得到有限度的认可,也最先得到出版诗集的机会。

(注:舒婷的诗集主要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诗合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等。

她的《双桅船》出版于1982年,并获得中国作协的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19799~1982)。

而北岛、顾城、杨炼等在大陆正式出版第一部个人诗集,都要迟至1986年。

舒婷简介舒婷简介及作品

舒婷简介舒婷简介及作品

舒婷简介-舒婷简介及作品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舒婷简介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舒婷的个人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生长在厦门。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1985年,应邀访问西德,法国.1986年,应邀去美国举行个人作品朗诵会.1987年,应邀出访意大利.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主要作品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舒婷简介舒婷诗集欣赏1、《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舒婷朦胧诗中的童心探析

舒婷朦胧诗中的童心探析

舒婷朦胧诗中的童心探析何琦韵(广东仲元中学广东·广州511400)摘要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舒婷朦胧诗的研究大部分是围绕女性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这两方面。

发掘舒婷朦胧诗中的“童心”可以体会到诗歌纯美的一面。

舒婷能放下束缚,直面自己的心灵,以一颗“童心”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她的朦胧诗富有童趣,以孩子般的视角来直观世界,以孩子般纯真的心境来面对快乐、忧愁、痛苦和疑惑。

舒婷的纯美的诗句是对人内心情感的回归和关怀。

关键词舒婷朦胧诗童心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有著名的文艺观点“童心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

……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李贽所说的“童心”是指人在孩提时代至真至纯的本心,未受社会习俗、社会意识濡染,“直心而动”,“率性而行”。

朦胧诗是7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诗歌潮流。

朦胧诗人能够挣脱各方面的束缚,直面自己的心灵,坦露自己的内心情感,感情真挚而强烈。

具有“童心”是朦胧诗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朦胧诗是对久已被人忽视的“童心”的回归。

“童话诗人”顾城曾热情呼喊“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在谈到朦胧诗时指出:“他们的作品在一个时期,都不约而同地写到孩子,或用小孩子的方式来表达痛苦、期待,他们所经历的感情瞬间,和人类远离的天真时代无意相合,这种巧缘使他们在明慧,完美难于更动的东方传统之上,轻易增添了一点可爱之处。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朦胧诗人”在“文革”期间就开始写诗。

几位主要的朦胧诗人的创作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

北岛的诗突出地表达了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存在着一种悲剧意境。

顾城离开了直接观照社会现实的视点,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实行“自我放逐”,拒绝“现实”的“入侵”。

舒婷的诗,或借助内心来映照外部世界,或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

舒婷重视自己的直觉和感悟,总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在感伤中带着希望,所以她的诗歌比北岛和顾城的诗歌更为明朗。

朦胧诗经典作品

朦胧诗经典作品

朦胧诗经典作品
朦胧诗是一种文学流派,最初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运动。

其特点是语言模糊、形象含混、意义多样、情感深沉,常常使用象征手法和隐喻表达思想和感情。

以下是几篇朦胧诗经典作品: 1. 《夜泊牛渚怀古》杨煜:此处不留人,自有清湖水。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 《登高》舒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席慕容:蓝蓝的大海啊,你向往着什么?微微的风吹过,你漾起了笑容。

碧蓝的海面上,一群白鸟飞翔。

它们有着自由,而我却被禁锢在这座城市里。

4. 《黄河颂》高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5.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
“朦胧诗派”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主要有:
一、诗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
二、诗作: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赠别》、《致橡树》
顾城《一代人》、《远与近》
江河《星星变奏曲》、《纪念碑》
北岛《回答》、《习惯》、《红帆船》。

朦胧诗派及其代表诗人

朦胧诗派及其代表诗人

朦胧诗派朦胧诗派:70 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北岛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

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

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

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所调整有关。

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

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

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

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

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奇娇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

10首经典朦胧诗代表作

10首经典朦胧诗代表作

10首经典朦胧诗代表作朦胧诗代表作(十首最经典的朦胧诗)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文学的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思潮,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梁、、、芒克等。

朦胧诗以内在的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运用整体意象象征和渐进性意向感受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掩盖情感,使诗歌文本介于表意和隐意之间,呈现出诗境模糊、诗意空泛含蓄、意蕴丰富、主题多元阐释和多义性等特点。

它以“反叛”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他们在诗歌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表达,在艺术上广泛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

“朦胧诗”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没有发表宣言。

但他们以各自独立而又共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成就,形成了一个“崛起的诗歌群体”。

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议。

“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用它来寻找光明。

远近——顾城你们一会儿见。

看一会儿云我认为当你看着我的时候,你离我很远。

当你看云的时候,你离得很近。

“相信未来”——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封住了我的壁炉,当灰烬叹息贫穷的悲哀,我仍然固执地铺着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在深秋变成露珠,当我的花依偎着别人的感受,我仍然固执地用凝结霜的枯藤,在荒凉的土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我的手指在地平线上冲浪,我想用手掌托住太阳之海,黎明摇曳的温暖而美丽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信未来,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拂去历史尘埃的睫毛,她有能看穿岁月篇章的学生。

不管人们如何看待我们腐烂的肉体,那些失落的忧郁,失败的痛苦,那是动人的眼泪,深切的同情,或者给一个轻蔑的微笑,苦涩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我们的脊椎感兴趣,无数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价。

是的,我在焦急地等待他们的评价。

舒婷的朦胧诗代表作

舒婷的朦胧诗代表作

舒婷的朦胧诗代表作(1952年-),原名龚佩瑜,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下面是舒婷的朦胧诗代表作,欢迎阅读。

《初春》朋友,是春天了驱散忧愁,揩去泪水向着太阳微笑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冲毁冬的镣铐奔泻着酩酊的芬芳泛滥在平原、山坳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飞溅起万千银珠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但等着吧一旦惊雷起乌云便仓皇而逃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是还有寒意还有霜似的烦恼如果你侧耳倾听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战栗的山谷呵仿佛一起嚎啕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如吹不灭的火苗使天地温暖连云儿也不再他飘友人,让我们说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致大海》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还由海风日夜日夜地呢喃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有过咒骂,有过悲伤有过赞美,有过荣光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呵,大海就算你的波涛能把记忆涤平还有些贝壳撒在山坡上如夏夜的星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呵,生活固然你已断送无数纯洁的梦也还有些勇敢的人如暴风雨中疾飞的海燕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从海岸的山岩多么寂寞我的影从黄昏到夜阑多么骄傲我的心“自由的元素”呵任你是佯装的咆哮任你是虚伪的平静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一切的过去——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归梦》以我熟悉的一枝百合(花瓣落在窗台上) ——引起我的迷惘以似乎吹在耳旁的呼吸(脸深深埋在手里) ——使我屏息甚至以一段简单的练习曲(妈妈的手,风在窗外) ——唉,我终于又能哭出来以被忽略的细节以再理解了的启示它归来了,我的热情——以片断的诗《惠安女子》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一代人的呼声》我绝不申诉我个人的不幸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无数失眠之夜留下来痛苦的记忆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心中只剩下一片触目的废墟……但是,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假如是我,躺在“烈士”墓里青苔侵蚀了石板上的字迹假如是我,尝遍铁窗风味和镣铐争辩真理的法律假如是我,形容枯槁憔悴赎罪般的劳作永无尽期假如是我,仅仅是我的悲剧——我也许已经宽恕我的泪水和愤怒也许可以平息但是,为了孩子们的父亲为了父亲们的孩子为了各地纪念碑下那无声的责问不再使人颤栗为了一度露宿街头的画面不再使我们的眼睛无处躲避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馈赠》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生存不仅映照天空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把我汲取干净吧缘着树根我走向叶脉凋谢于我并非伤悲我表达了自己我获得了生命我的快乐是阳光的快乐短暂,却留下不朽的创作在孩子双眸里燃起金色的小火在种子胚芽中唱着翠绿的歌我简单而又丰富所以我深刻我的悲哀是候鸟的悲哀只有春天理解这份热爱忍受一切艰难失败永远飞向温暖、光明的未来啊,流血的翅膀写一行饱满的诗深入所有心灵进入所有年代我的全部感情都是土地的馈赠《呵,母亲》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生怕浣洗会使它失去你特有的温馨呵,母亲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一声也不敢呻吟呵,母亲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给花、给海、给黎明呵,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墙》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我是什么?它是什么?很可能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既感觉不到雨冷风寒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或者我只是株车前草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我的偶然决定了它的必然夜晚,墙活动起来伸出柔软的伪足挤压我勒索我要我适应各式各样的形状我惊恐地逃到大街发现同样的噩梦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一道道畏缩的目光一堵堵冰冷的墙我终于明白了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我对墙的妥协,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秋夜送友》第一次被你的才华所触动是在迷迷蒙蒙的春雨中今夜相别,难再相逢桑枝间呜咽的已是深秋迟滞的风你总把自己比作雷击之后的老松一生都治不好燎伤的苦痛不像那扬花飘絮的岸柳年年春天换一次姿容我常愿自己像南来北去的飞鸿将道路铺在苍茫的天空不学那顾影自恋的鹦鹉朝朝暮暮离不开金丝笼这是我们各自的不幸也是我们共同的苦衷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我们的心呵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什么时候老桩发新芽摇落枯枝换来一树葱茏什么时候大地春常在安抚困倦的灵魂无须再来去匆匆a(“content_bod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与“朦胧诗”
中国的“朦胧诗”兴盛于八十年代初。

最早的发轫之作是舒婷于1979年发表在福州《兰花圃》上的一批诗,其中有后来被广为传颂的《致橡树》《这也是一切》等。

其时真名叫龚佩瑜的舒婷还是厦门灯泡厂的一名女工。

她的诗作以新颖的构思、神奇的意象和独特的比兴,给在“四人帮”时代压抑已久的中国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这使众多诗歌作者和读者深受鼓舞和喜爱,同时也引来不少非议和反对。

由此,《福建文艺》(后更名《福建文学》)编辑部于1980年2月率先在全国组织了一场新诗大讨论。

围绕诗歌可不可以抒发个人感情;抒个人之情与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关系如何;怎样扩大诗歌的题材;怎样看待诗歌的社会职能;新诗应如何吸收外来形式,它与民族化、大众化的关系如何等等,每一期都辟出专版刊登争鸣与商榷文章,时间达一年半之久。

这期间,诗歌界著名的“三个崛起”先后问世。

即谢冕发表于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上的《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发表于1981年3月号《诗刊》上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发表于1983年第1期《当代文艺思潮》上的《崛起的诗群》。

此前,孙绍振更早在1980年4月号的《福建文艺》上最早在理论界发表了支持舒婷的文章《恢复新诗根本的艺术传统---舒婷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

《福建文艺》及紧随其后的《诗刊》的新诗大讨论和“三个崛起”无疑给起步中的舒婷、北岛、顾城等新诗人以极大的支持和肯定。

但反对派的声浪也正一浪高过一浪。

最早的反对派代表人物是公刘、章明等。

章明以《令人气闷的“朦胧”》----发表于1980年8月号《诗刊》上的文章而“名满天下”∶“也有少数作者大概是受了`矫枉必须过正'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为了避免`粗暴'的嫌疑,我对上述一类的诗不用别的形容词,只用`朦胧'二字;这种诗体,也就姑且名之为`朦胧体'吧。

”此前,舒婷北岛的诗先后被人叫作“新诗”、“难懂诗”、“晦涩诗”、“古怪诗”、“某种品类”等。

自从章明的“姑且名之为`朦胧体'吧”之后,“朦胧诗”一词迅速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并传扬开来。

由《福建文艺》首开先河的各种新诗大讨论也在全国相继开展。

但是,很快,一场全国性的“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运动自上而下地开展起来。

给“朦胧诗”以极大肯定的“三个崛起”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尤其因为孙绍振(当年才45岁)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新的美学原则,以其思想的大胆,理论的尖锐还有对传统美学观念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不驯服姿态,既引起全国理论界的关注,又受到最严厉的批判。

断章取义截取的批判论据是“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甚至于回避去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的场景”;“和我们五十年代的颂歌传统和六十年代的战歌传统有所不同,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

孙的这最后一段文字被批得最多最狠,几乎达到体无完肤的地步。

但是,无论怎样大棒挥舞,“三个崛起”反而越批知名度越高。

“朦胧诗”更在全国诗坛奠定基础,从此走向世界。

这正如诗人蒋夷牧在1980年写的《用自己的声音歌唱》中所言∶“`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曾给诗歌界带来一场灾难。

十几年来,诗歌在宣传大话,编造假话方面充当了很不光彩的号手角色。

暂且撇开内容不说,就风格和流派而言,诗坛几乎只能听到一种乐器----小号的声音。

言不由衷的高调,声嘶力竭的呼喊早已使人厌烦。

而舒婷同志却操着自己的琴弦,吹奏着富有自然气息和人情味的木管进入了诗坛……”
一晃20年过去了,今天的舒婷早已担任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兼福建省作协副主席。

舒婷这几年散文创作收获颇丰,一样好评如潮。

但她依然保持诗人本色,尽管经常被邀请出国
访问,却始终保持一颗谦虚的平常心。

这不,9月15日刚从云南参加笔会20余天才回到厦门家中的舒婷,你问她在干什么?她回答说∶“在家里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