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 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教学研究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把握人物形象。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学习重点:通过对比范进中举前后情况的变化,品读范进喜极而疯的细节,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难点: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预学篇

一、知识导航

1、作者简介: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2、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科举常识:

1、科举制度的起源: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八股取士,清代实行分级考试。

2、清代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3、科举历程: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4、科举内容:八股文、五经、四书。

二、预习要点:

1、读准字音。

星宿斋公醉醺蛤蟆癞阎王紧攥带挈桑梓

腆啐嗑讳兀绾轩敞瘟

2、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划分情节结构。

导学篇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标出自然段序号,并简要概括出其内容。

二、合作探究、品读文本。

问题设计一:范进得知中举的消息是千真万确之后,他应当是特别高兴的,但是文章却没有写他的高兴,而是写了什么?【此问题,引导学生去重点品读范进发疯的一段描写处。(课文第五段)】问题设计二:文章写范进发疯,是如何写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朗读。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体会这段描写的妙处】

这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技法,一种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一种是侧面烘托。

问题设计三:范进发疯前后,说了两句话,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话。“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

1、文章为什么用“噫”字,能不能换成其他感叹的词语?

明确:“噫”含有悲痛、叹息的意味,又有表示惊异之意。从而分析范进为什么要悲痛、叹息?为什么又要有惊异?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明确(此环节意在引入到范进中举前的文章内容分析):范进的悲痛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2、那么范进中举之后,这些情况是不是有所好转呢?我们能从范进的话语之中感受到吗?引入分析“好了”一词中的“了”字。

3、那么第二句话之中,为什么只用了一个“好”字?

4、两句话不变的是“我中了”,究竟有什么深刻含义?

5、问题:作者怎么对发疯细节进行描写,写这样的丑态有何用意?

六、学生自主复习整理。

第二课时

一、赏析人物形象:

仔细看课文,请同学们思考:小说还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他们对范进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别折射出他们的何种性格特征?

1、中举前中举后

胡屠户称呼:

态度:

众乡邻态度:

张乡绅态度:

2、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人物的性格特点。

胡屠户:

张乡绅:

三、师生共同讨论对比的艺术效果

四、追根溯源、分析主题

五、学生自主复习整理。

六、作业设计:发挥想象,续写故事(不少于200字)

提示:胡屠户紧紧攥着范进给的银子,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回去了。过了没多久,忽然又一报录人飞马而至,叫道:“报错了!中举者非此范进,而是邻县范进。”(请大家展开大胆的想象,来说说自己的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