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五节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

第二章第五节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

“人类社会”中物质生产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与结构 变化的反应转化器,它依靠环境生产所产出的自然资 源作为加工的原材料,依靠环境的自净能力来消纳排 放出来的污染物。 人口生产则是这个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
2013-5-6 17
2.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 及其产生的根源


生活资料
人口 生产
♪ 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 基础。 ♪ 但是,人类对于世界系统的结构和演变情况的认识是严重滞后 的。
承认环境生产子系统的存在及其 在系统中的基础地位,才是正确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013-5-6
14
(四)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中
的地位和作用
2013-5-6
15
2013-5-6 27
森林 一方面森林必须有一定的蓄积量才能保证自然生态系 统的良性运行和稳定;
另一方面,森林还必须满足人类发展经济生产活动的 需要。 森林成了自然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争夺的焦点。 在这种矛盾中,人类的社会发展行为使许多森林被破坏了 ,有的成了品种单一的耕地,有的则退化成荒地。虽然多 年来人们也在积极地育林,但由于面积较小,品种单一, 管理困难,且易遭虫害、火灾的袭击等,在生态功效上与 被破坏的原始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环境管理的方法 :
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 应采取的方法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 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 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 求协调起来。
2013-5-6 22
二、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
2013-5-6
消 费废 弃 物 生 活 资 源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34





2.复合生态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 (1)要力求降低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 低于自然资源的再生速率或替代品的开发速 率; (2)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不能超出环境容 量; (3)人类度生态系统的冲击不能超过生态系 统的调节能力,不破坏生态平衡; (4)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及其发展速度。
24
四、 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一)人地系统发展的动力学过程及持续发展的相互 作用
生存需求 资源 产品 享受需求 空间 资源
发展需求
地 技术进步 人
废气 生产排放 环境 废水 环境
25
生活排放
废渣


人类的生存、享受、发展三大需求驱动力成 了区域人地系统发展的真正动力源。人类生 产生活过程中的“三废”排放,是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自然过程的反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是“人”与“地” 双向作用的桥梁和手段,它通过对“人”的 作用,提高人类作用于“地”的能力和人类 社会经济活动的水平;通过对“地”的作用, 增强了资源环境利用效益和恢复再生自净能 力。 在区域性环境规划过程必须清醒看到人地系 统的动力学作用关系,以科学技术进步作为 主要手段,强化环境规划的宏观指导管理作 用。
环境科学大辞典82环境容量的应用根据浓度排放标准限制各污染源的排放浓度环境规划的历史行业排放总量控制以某一行业的产值排放量作为控制标准环境容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污染浓度103环境容量的局限性?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问题
21
2、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熵变描述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

《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 (二)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
涵和联系 • (三)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
环境问题的解释:
(一)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 世界系统的本质
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 杂巨系统——“环境-社会系统”。
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上,物质的流动 是最基本的。
(二)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 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环境生产环节:
人口
生活资料
物资
输入-输出不平
生产 消费废弃物 再生物弃物废工加 生产
衡是造成环境问 题的根本原因。

生活资源

最废 终弃

环境

源资产生 资 产 环境问题的实质

就是导致三种生产
生产
环状结构运行不和
自然力
谐的人类(社会) 行为问题。
环境生产
环境消解从物资生产环节返回的加工废弃
基 污染消纳力 物和从人的生产环节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的

能力极限。

量 资源生产力 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速 度也有极限,称为资源生产力。
总的说来:
在人口基数、消费水准一时难以降低,而社会总消费 和社会生产力又不断提高的现实前提下,加强环境生 产最具紧迫性,最具长远意义。
环境管理的调控对象 :
人口 生产
物资 生产
环境 生产
任何一个“生产”子 系统中,都有自己的 状态参量。
要和谐三种生产之间的 物质流动,就必须把这 些状态参量控制在一定 的范围之内。
(五)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 方法论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 2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 2理论基础
相关性观点
#2022
*
结构性观点
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之间的具体联系和作用的形式。系统的内部形式就是系统的结构。结构是系统的基本属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系统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体现在 : 结构与功能是相互依存的。要素与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要素与结构的外在表现。 结构与功能又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一方面,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整体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功能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反作用于结构。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单击添加副标题
第二节 系统论 第三节 控制论 第一节 三种生产理论
第一节 系统论
单击添加副标题
概念 系统、要素、联系、环境 系统的分类 系统论思想
概念之一
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要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
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 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 要素之间的联系必须是相干性联系,即能产生整体功能。
*
补充:系统的定义
美国的韦氏大辞典 :“系统”是指“有组织的或被组织化的整体;结合着的整体所形成的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综合;由有规则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形式组成的诸要素集合,等等”。 日本的JIS标准:“系统”是“许多组成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集合体”。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 钱学森:“系统是指依一定秩序相互联系着的一组事物”。
*
要素
定义:指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 客观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体。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如下: 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相对性 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区分要素是一项重要工作。首先是要区分要素的层次结构,第二是要决定要素的主次。

环境管理学第02章

环境管理学第02章

外部性理论流派的认识基础
认为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 趋势的根源,是人类迄今为止一直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视 为可以免费享用的“公共物品”,不承认自然资源具有经济 学意义上的价值,并在经济生活中把自然的投入排除在经济 核算体系之外。基于此,该流派致力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 把自然资源纳入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和方法。
该方向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 和演化规律,将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特征的“发展 度”、“协调度”、“持续度”三者内部的逻辑自洽和动 态均衡作为中心,有序地演绎了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与 三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建立了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人关系的统一解释基础和定量的评判规则。
系统学方向的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可持续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1999-2007)为代表。另外一个 代表理论是“三种生产”理论 。
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27条基本原则,成 为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合作的框架性文件。
《21世纪议程》
旨在建立21世纪世界各国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 影响的各个方面的行动规则,为保障人类共同的 未来提供一个全球性措施的战略框架,是世界范 围内可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的行动计划。
《美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的美国和新的共识 》
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保证。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 用自然资源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 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进 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状况。 代际公平是指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存量有限的前提 下,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代人不能 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 环境条件。

环境管理-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2

环境管理-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2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共赢、控制和协同 二、共赢原理
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 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 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一)共赢原理的基本内涵 妥协 共赢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2.退耕还林的行为主体及其共赢策略 投入
产出
效益
生态社会效益 远大于经济投 入
中央政府
获得整体上的 财政补贴近 生态效益;帮 3000亿元 助农民脱贫; 传统林业转型 失去了粮 食收益
退耕还林 森林生态环境 地方政府 农民
改种地为种树、退耕还林的经 管树,不用种 济收益明显大 地;领取国家 于种地收入 补贴 地方多了一 条财路;本 地生态环境 明显改善 由于森林覆盖 率的增加得到 明显改善
4.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外部环境条件分析 4.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外部环境条件分析
①多年来的绿化造林声势浩大但没有成效,反而森林资源大量破坏, 特别是天然林的破坏,逐渐加重; ②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引起并强 化的全国人民特别是中央领导的生态环境危机感; ③传统以木材砍伐加工为主体的森林工业举步惟艰,陷入困境,不彻 底改革没有出路; ④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 ⑤中央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国债项目; ⑥中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使中国有史以来可能是第一次从心理上 消除了对粮食短缺问题的担心,因此才可以下决心大规模退耕; 所有这些外部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合力,推动了1999年中央退耕还林 决策和政策的出台。
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商品
人类在界面 上的活动 主要原因
1.界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 .界面是相互联系、 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 的部分。 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界面是不同系统 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汇场所。 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汇场所。 2.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环境规划》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考试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P1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目标纲要法P23将资源,重大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之成为综合发展的纲要。

既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生成果发展生产,又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3.可持续发展P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的思想。

4.环境预审制度P35根据国家的环境保护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规划布局和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在项目立项阶段进行审批的一项政策法规型管理制度。

二.填空题1.环境规划的任务是解决和协调国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期科学的规划(或调整)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恢复和协调各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使人类生态系统向更高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P112.按规划期划分,可以把环境规划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P143.按环境要素划分,可以把环境规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P154.我国环境管理的“老三项”制度是、、。

5.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P56.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P2三.判断题1.环境规划的目的是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治资源破坏,从而保护环境(√)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鼓励经济增长,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3.长远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是5-10年。

(×)长远10年,中期5-10 P144.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2.环境资源的价值
环境资源勘探需耗费人类劳动; 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更新、建设需耗费人类劳动; 开采环境资源需投入人类劳动; 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建设、更新、开发等活动有关的科研、 教育需人类劳动
(二) 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早期的承载力ʕҰ࿽ੜ态ֶత֓೦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 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 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 最高极限。
物) 分解者:一些微生物、原生动物和食腐动物等
Q非生命体—空气、水、岩石、土壤等
3.生态系统的类型
Q陆生生态系统
森林、草原、荒漠、高山、冻原等生态系统; 森林—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等
Q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湖泊、河流等
陆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生命带:海水的和海底; 海水区—浅海带和大洋 带;海底区—沿岸带(又 称潮
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然而并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一般情况下,等 级越低的需要,越易得到满足,等级越高的需要,得到满足的 比例越小。
2)群体需要理论
社会群体和组织 由个体的人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群体系统。 社会群体和组织的需要,可分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个层次。 z生存需要 指维持社会群体正常生产、生活、经营,使群体得以继续维持存在 的需要,如企业员工工资、生活福利的最低需求,企业员工之间关 系得以满足的最基本要求。与个体的生存需要相比,在内容上则更 为广泛,不仅包括了经济因素,也包括了社会因素。 z发展需要 一切社会群体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支配社会群体组织行为的动 力和源泉。群体的发展需要包括组织内部员工收入水平的提高、福 利条件的改善、形象的改善、工作环境的改善、生产规模的扩大等。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 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保证。人类的发展活动必须以不损害 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 前提,其强度和规模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 用自然资源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 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进 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状况。 •代际公平是指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存量有限的前提 下,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代人不能 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 环境条件。
(一)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
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对未来发展的明确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持续性原则
特 点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 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 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人与 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珊文·古立斯-铃木 是世界上最杰出的
青年环保斗士之一,从年少时起,她就藉由 发表演讲、主持电视节目与写作,以倡导环 保,并力促大众建立价值观、所作所为都要 想到未来,以及负起个人应尽的责任。 1992年当珊文·铃木12岁时,她自己和其他 4个小女孩筹钱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还组成 了“儿童环境组织”,在联合国的地球峰会 上,她做了让世界安静的6分钟发言。

第2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2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我国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有十分重要地位。是开展环境规 划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环境规划的最终目的。 ⑵环境规划的任务和内容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定 要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有足够数量、质量 的资源,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遏 制生态恶化,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必须妥善安排各项资 源利用开发,支持经济快速发展。
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
6、系统工程
• 系统工程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把所要研 究和管理的事物当成系统,从系统的整体 性观点出发,对系统进行最优规划、最优 管理、最优控制,以达到最优系统目标的 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一门多学科、 多方法的边缘科学。
(二)系统的分类
1、按构成系统的内容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
⑶环境规划方法反映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我们分析、预测、评价各类资
源利用,并在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部之间进 行协调和统筹安排的方法论基础。特别是将资 源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进行预测、在适宜性评 价中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在确定规划目标时具 体应用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和成果等,是可持 续发展里论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实践。
•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系统状态和功能要 随时间而改变的系统叫动态系统,也称 为有记忆系统。
5、按研究者对系统的认识程度可分为 黑色系统、白色系统和灰色系统
• 黑色系统是指研究者只知系统的输入- 输出关系,但不知实现输入-输出关系 的结构与过程的系统。
• 白色系统是指研究者不仅知道该系统的 输入-输出关系,而且还知道实现输入 -输出关系的结构与过程的系统。
万-前1万年 元1700
20世纪末
社会结构 个体、部落 乡村、民族 城市、国家 全球化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方法论的基础——把人类社会涉及三种生产 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
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7Βιβλιοθήκη 二、管理科学的基础、层次和领域
三个基础:
–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
三个层次:
–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
三个领域:
–公共政策与宏观管理、工商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管 理、管理理论与方法。
的资源和从“人口生产”环节取得的消费再生 物被物化为生活资料的比例。它取决于资源与 生活资料的具体属性及对应加工链节的技术水 准。
1
(2)人口生产
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人 口在某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②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
➢ 人口数量:环境人口承载力 ➢ 人口素质: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
• 决定人参加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的态度和 能力
• 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 消费方式: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

2
(3)环境生产
①含义:指环境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消纳污染和产生出自 然资源的总过程。
②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3
3.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环境问题的解释
原始文明时代:世界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生产,此时人口数量 非常少,物质生产能力非常微弱,基本上都包含在环境生产中;农业 文明时代:人口生产与环境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 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的规模、功能、作用逐渐强大,从而成为能 与人口生产、环境生产并列的一个子系统,它们通过环状联结构成了
• 3)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有意识地去改变人类社会一系列固有观念外, 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生活 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总结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环境与经 协调发展为前提 为前提, 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对人类的社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使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应。
总结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载力相适应 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相适应, 载力相适应,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管理科学理论、 论、管理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以及系统、共赢、 以及系统、共赢、协同等理论和原 则来进行指导。 则来进行指导。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人类行为
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 政府行为、 的角度来划分: 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政府行为、企业 行为和公众行为。 行为和公众行为。 由于组成人类社会的人在社会中同时扮演着 多种不同的角色, 多种不同的角色,因而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分 属于不同的群体。 属于不同的群体。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根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处理好各种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总结
环境管理涉及到政府、组织、 环境管理涉及到政府、组织、机 人等行为主体 也涉及到法 行为主体, 构、人等行为主体,也涉及到法 行政、技术等行为手段 行为手段, 律、行政、技术等行为手段,还 涉及到企业等行为对象 行为对象, 涉及到企业等行为对象,变数很 多。
பைடு நூலகம் 总结
环境管理必须借鉴、 环境管理必须借鉴、应用并发展不 同学科,包括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 同学科,包括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 如环境监测、调查、预测、 法,如环境监测、调查、预测、评 规划等,同时也要借鉴管理科 价、规划等,同时也要借鉴管理科 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原则。 原则。
总结
环境管理必须借鉴、应用并发展不同学科, 环境管理必须借鉴、应用并发展不同学科, 包括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如环境监测、 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包括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环境监测、 调查、预测、评价、规划等,同时也要借鉴 调查、预测、评价、规划等,同时也要借鉴 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原则。 原则。 因此,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科学 涉及环境, 是综合性科学, 因此,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科学,涉及环境, 但更涉及人类的社会行为(行政学、法学、 但更涉及人类的社会行为(行政学、法学、 技术学科、心理学。 技术学科、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