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案(通用15篇)
《蜡烛》教案(通用15篇)《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⑴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⑵了解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⑷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斗的主题。
2、力量目标:⑴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同学阅读记叙文的力量。
⑵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揣测语言,着重品尝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力量。
3、德育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聚的深厚情意,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好像发现了人类光明的将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同学追求和平,消退战斗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发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争论法相结合:让同学在反复朗读和热闹争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足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增加其参加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同学,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同学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简单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发生的奥妙,还需老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预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发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妙;揣测语言,体会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斗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久留存在喜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日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设计二: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行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
八2023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蜡烛》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蜡烛》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蜡烛》1教学目标: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育理解和想象的力量。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和善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憧憬和*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教学难点:分析蜡烛、炮火的特别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特别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掩埋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进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别的葬礼,发生在反*战斗中。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通讯报道——《蜡烛》二、新授课(一)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用两个字来表达读后的感受。
——感动(二)理清文章内容这篇通讯的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今日,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复原一下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
“你好,得意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勇敢,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请学生复述故事)“这个故事真的特别感人,但是由于我要写的是一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大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的精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时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大事: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缘由),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终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文章主题(1)“我想请问战士们,你们认为这个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与我们的红军战士素不相识,她为什么在这样危急的状况下埋藏我们的战士?”——对战士的崇敬与哀悼(2)“我们出兵南斯拉夫,老人掩埋烈士的深刻意义在什么地方?”——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老人和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对和*的共同的渴望(四)写作技巧(1)“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到达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呢?”感人因素——环境危急,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形烈士特别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别意义可以运用反复、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补充说明(2)“那么,我们给这样一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吗?”蜡烛——象征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
蜡烛教学案(优秀6篇)
蜡烛教学案(优秀6篇)《蜡烛》教案篇一内容预览:3 蜡烛西蒙诺夫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记得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主旨: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蜡烛》教学设计【优秀3篇】
《蜡烛》教学设计【优秀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蜡烛》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厄运:困苦的遭遇摇曳:摇晃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1、描红2、抄写词语3、朗读课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一、揭题: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蜡烛》课文精品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蜡烛》课文精品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培养自己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课文《蜡烛》的阅读理解。
2. 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阐述。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蜡烛的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蜡烛》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蜡烛》,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讨论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讨论课文中蜡烛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蜡烛表达的情感。
4. 小结本课(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蜡烛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2. 写作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蜡烛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3. 学生展示和评价(2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4.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写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以及是否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重新阅读课文《蜡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精彩7篇)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精彩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精彩7篇)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篇1活动目标:通过操作探索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为了加深您对于蜡烛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9篇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篇一品中悟情-----《蜡烛》教学片断实录……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两个问题:①、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②、这位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师:这位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红军烈士的呢?请大家跳读课文,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自由朗读,感受老妇人当时的处境。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一一朗读,尤其是反复描写炮火的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连贯朗读)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吗?生:当时战争很激烈,硝烟弥漫,炮火纷飞……师:在这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位老妇人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埋葬这位死去的、素不相识的苏联红军战士,她的举止令人感动,她的精神让人敬佩。
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抓拍这个场景的理由)。
可以直接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生:我会抓拍这个画面:“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
老妇人还没有满意。
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浮土来继续盖上去。
”这一幅画面可以看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关心,她非常用心地在埋葬烈士,体现了她对红军烈士满怀爱意。
师:哪些词语较能体现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用心?生:“几小时”、“还没有满意”生:“竟然”生:“一捧一捧”、“慢慢地”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尊敬。
师:能把“一捧一捧”改成“一捧捧”吗?生:不好。
“一捧一捧”强调她的郑重其事,速度很慢,非常仔细。
蜡烛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蜡烛》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1.3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运用讨论、分享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文章中蜡烛的象征意义,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主题。
1.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2.1把握文章的象征手法。
2.2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蜡烛的知识。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并正确书写。
3.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互相纠正。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4.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
5.课文解析5.1教师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5.2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6.象征手法解析6.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象征手法。
6.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
7.人物形象分析7.1教师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7.2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8.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互相交流。
9.作业布置9.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9.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主题。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游离状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
《蜡烛》公开课教案设计
《蜡烛》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蜡烛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关注和珍惜。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付出与奉献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方式。
(2)课文中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蜡烛》课文文本。
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 参考资料:相关文学评论、作者简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蜡烛的思考,如蜡烛的意义、作用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蜡烛》,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环境描写等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对话等。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收获,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蜡烛的理解和感悟。
2. 请学生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写作等,评估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方法点拨、自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
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
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三)梳理故事情节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篇一」蜡烛语文教案实录【教学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成语或歌曲呢?蜡烛各有什么寓意?2.学生思考,老师点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今天让一同走近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二、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情况烧灼(zhuó)桥头堡(zhuó)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腋(yè)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巍(wēi)西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舀(yǎo)鞠躬(jū gōng)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2. 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故事大意。
(点拨,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
《蜡烛》教案10篇
《蜡烛》教案10篇《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__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
__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学习这篇__,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
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
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
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
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
这是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但令我们感动。
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我们震撼。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3、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4、投影思考题:(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1)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
《蜡烛》教案模板五篇
《蜡烛》教案模板五篇《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__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3、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
【教学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1、资料收集。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情怀。
表现在对苏联红军的行为上。
这节课力求以蜡烛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对__的内容和语言的品味,把握母亲的情怀。
设计教学时考虑__的长度和要求,适当进行一些挑选,使课堂更加紧凑。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人们对它可能不太会有太多的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两枝点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
今天,让我们重温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背景和常识介绍同学们,我给大家布置了几个预习任务,其中就有一个是要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西蒙诺夫的资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找到?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指点。
预习过__的学生能够认识到,__发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同学们对二战有多少了解?教师安排两个同学回答,然后加以指点,归纳。
三、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以《蜡烛》为题,全文中多次出现蜡烛,今天我们这节课便以蜡烛为主线,讲解分析课文。
老师一共为大家安排了向蜡烛提出4个问题,首先我们先问问蜡烛: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教师解释一下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
安排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是抓住主要情节,内容准确。
一位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牺牲,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并且为他的坟头上点燃了两支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以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蜡烛》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蜡烛》的教学设计《蜡烛》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蜡烛》的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学情分析】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情感的深度。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细细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2、启发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怎样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理念】1、教师要成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2、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获取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感知形象,领悟内涵。
2、难点:根据课文的特点品味语言,揣摩细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注音:地窑( ) 揣( ) 迫( )击炮瓦砾( )堡( )垒削( )去耸( )立枕( )鞠躬( ) 匍匐( ) 腋( )窝闪烁( )僵( )硬屏( )障烛蕊( )颤( )巍巍2、释义:耸立:高高地直立。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瓦砾:破碎的砖瓦片方。
精疲力竭:形容耗尽体力,极为疲乏。
匍匐:爬行;趴。
永垂不朽: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二、导入1、作家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二战期间任《红星报》战地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等均获俄罗斯奖金。
《蜡烛》公开课教案设计
《蜡烛》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蜡烛,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外形特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在课文中的运用。
4. 朗读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学生谈感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7. 板书设计:蜡烛生动形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堂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与《蜡烛》风格相近的其他作品,如《小蜡烛》、《一盏明灯》等,供学生课后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蜡烛教案模板6篇
蜡烛教案模板6篇教案的设计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案是教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提早整理的文字载体,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蜡烛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2、通过关键词体会人物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3、进一步明白人物身上的共同点,深深的爱国。
4、通过感悟课文,学习体会特别语境中词的特定含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半截蜡烛。
问:你对我有感觉吗?任何事物,在你看到、摸过后,都应该有感觉。
比如读书,你既听到,又看到,就要特别有感觉。
2、指名读,有什么感觉?3、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你信不信?一个二十寸的大蛋糕,上面点燃着半截蜡烛,有什么感觉?一张餐桌,两杯红酒,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中间银色的烛台上燃着半截蜡烛,什么感觉?突然停电了,屋里漆黑一片,心里十分害怕,忽然,门开了,妈妈的脸在烛光里格外温柔,你有什么感觉?4、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
伯诺德夫人一家,看到半截蜡烛被德国人点燃了,那是什么感觉呢?5、请学生说,引读第3自然段。
6、出示:半截蜡烛,越来越短的蜡烛冒着青烟的烛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此时此刻,它仿佛变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指名读,带着你的感觉读。
想想这些词在课文中什么情况下出现,带着感觉一起读。
7、①这是一个方法,读一个词一句话都要联系当时具体的情况,读出感觉。
②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这场较量中,你觉得谁最令你佩服?请你自己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用来证明。
③读书,就要有感觉,而且要把自己当成书里的人,体会一下他们当时的感觉。
请你注意,课文中有一些词,平时的意思是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读,师巡视,并指点。
8、交流,相机教学。
一、伯诺德夫人:1、看着,如果是你,你当时什么感觉?2、急忙,在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3、轻轻,你感受到什么?做动作,要显得很随意还有谁要补充?指名帮助说明值得佩服。
《蜡烛》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蜡烛》教学设计《蜡烛》教学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教学设计(通用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蜡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开门见山)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蜡烛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蜡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蜡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蜡烛的制作原料、制作过程以及蜡烛的种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蜡烛制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蜡烛的制作原料和制作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蜡烛制作的原料(蜡、蜡烛芯、颜料等)、制作工具(容器、勺子、火源等)、展示板。
2. 学生准备:学生自备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板上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平时使用过蜡烛吗?蜡烛是如何制作的?”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活动(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蜡烛的制作原料和制作过程,包括蜡烛芯的材料、蜡的来源、蜡烛的种类等。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蜡烛。
教师提供蜡烛制作的原料和工具,指导学生按照制作步骤进行操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蜡烛的形状和颜色。
3. 实践操作(2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蜡烛制作实践操作。
教师可以在制作过程中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注意安全操作和注意事项。
学生可以分组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蜡烛的制作。
4. 制作总结(10分钟)学生完成蜡烛制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制作总结。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蜡烛,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蜡烛制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让学生将总结写在笔记本上。
5.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蜡烛的其他应用领域,如蜡烛的装饰、蜡烛的燃烧原理等。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设计自己独特的蜡烛形状和颜色。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蜡烛的制作原料和制作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能力。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蜡烛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蜡烛教学设计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本文将以蜡烛为教学主题,设计一节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环节:点燃蜡烛,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开始前,我将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的形状、颜色和火焰的特点。
然后,我会提出问题,例如:“你们小时候是否曾经点燃过蜡烛?”、“蜡烛在你们心中代表着什么?”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课文导读:赏析《蜡烛》在导入环节之后,我将引导学生一起阅读经典诗歌《蜡烛》。
通过课文导读,我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引导他们思考蜡烛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文学鉴赏:品味《蜡烛》的美在课文导读之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首先,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蜡烛》的理解和感受。
然后,我会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鉴赏作品,包括诗歌朗诵、绘画、摄影等形式。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写作训练:以蜡烛为题材写一篇作文在文学鉴赏活动之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我会要求学生以蜡烛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在写作过程中,我会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例如描述蜡烛的外观、蜡烛的燃烧过程以及蜡烛的象征意义等。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五、口语表达:用蜡烛来进行情感表达在写作训练之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我会要求学生以蜡烛为话题,进行情感表达。
例如,让学生用一句话来形容蜡烛的温暖、光明或者希望。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情感交流的能力。
六、课堂总结:感悟蜡烛的意义在教学结束前,我会进行课堂总结。
我将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的感悟和体会。
同时,我会强调蜡烛的象征意义,例如蜡烛代表希望、光明和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蜡烛》教学设计《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介绍时代背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三、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四、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五、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学生齐读相关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六、分析文中的描写: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1.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三次写“爬”三次写“跪”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七、探究思考: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八、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6.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九、课堂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
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介绍时代背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三、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四、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五、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学生齐读相关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六、分析文中的描写: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1.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三次写“爬”三次写“跪”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七、探究思考: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八、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6.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九、课堂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
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