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目的理论流派
西方教育的教育哲学与方法论
西方教育的教育哲学与方法论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同时探讨如何达到这些目的。
西方教育的教育哲学与方法论包含了多种理论和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其中几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一、进步主义教育哲学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教育哲学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重视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认为在学校中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进步主义者看来,学生应该成为自己的教师,自我指导,由此实现自己的自主发展。
在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进行学习。
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支持者,而不是学习的主导者。
二、重建主义教育哲学重建主义教育哲学是一种反对传统知识中心主义的教育哲学。
它强调教育应该是面向世界的,而不是集中于特定地区或文化的。
同时,重建主义者也认为学生不应该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应该成为自主的知识创造者。
在重建主义教育哲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教师更多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支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重建主义者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成为有意识、积极的社会变革者。
三、社会重构主义教育哲学社会重构主义教育哲学是一种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公正的教育哲学。
它认为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公正,同时也不能忽视教育和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重构主义者要求学校应该为达到更公正的社会秩序做出贡献。
在社会重构主义的教育哲学中,教学应该与学习社区紧密结合。
教师应该成为反思式的实践者,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推动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社会公正的关注。
四、认知主义教育哲学认知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
它强调学生需要通过接触丰富、准确的知识体系才能获得发展和成功的机会。
当代西方教育流派介绍三(新传统教育3)
第四节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潮
新托马斯主义是西方以基督教为基础倡导宗 教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流派。其教育理论直接 建立在新托马斯主义的哲学世界观上,把宗教 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主张各级各 类的学校都应进行宗教训练,以培养“真正的 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一、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派的思想渊源
现代社会所缺乏的精神营养,在利文斯通看来, 可以从古希腊和基督教的文明传统中吸取。 利文斯通指出古典教育最好的途径是需要读原 著,这就需要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此外,利 文斯通认为古典语言中所包含的价值在于它对 人生观的培养,这是其他现代语言所无法比拟 的。
阿兰(Alain,1868-1951)是德国哲学家、散 文家、教育家。 阿兰对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热衷于儿童的发展阶 段、兴趣、本能等的倾向极为不满。阿兰指出, 学习不同于游戏,学习是艰苦的劳动而不是玩 七巧板或吃蜜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要给儿童 提出严格的要求,教师在树立威信的同时,阿 兰还主张要对儿童辅之以家长对孩子般的温情, 两者结合、协调一致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阿兰是古典主义教育的热情鼓吹者,极力主张 现代学校应把古典语言和经典著作作为学习内 容。
新托马斯主义是天主教在当代最有权威的神学哲学, 起源于圣托马斯•阿奎那在13世纪创造的“经院哲 学”。 “新托马斯主义”一词是由卢汶高等哲学研究所率 先提出的。卢汶高等哲学研究所在其创办的《新经 院哲学评论》杂志1894年出版的第一期上,登载 了《新经院哲学》一文,正式提出了“新经院哲学” 和“新托马斯主义”概念。这是新托马斯主义哲学 形成的标志。 20世纪30年代,以法国天主教神学家马里坦为代 表的一批学者,以新托马斯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 建立了基于宗教哲学的教育理论,这派教育理论便 被称为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理论。
20世纪五大教育学流派
20世纪五大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复习过程中,教育史内容很多且复杂,学生掌握起来不够容易,特别是很多学员反映几大流派很难区分。
今天老师就重点讲解下20世纪教育学五大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在这里考上需要注意,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但是这种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时,就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二)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等。
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文化教育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
当代西方教育流派介绍二(改造主义新)
第三,在课程设计上,应对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类型、不同
层次的要求。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都应有综合化课 程,小学几乎全部是综合课,随年级增高学科性增强,但 仍要保持一定的学科综合度。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
第四,开设一定的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
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学科课程以书本为主,书本知识虽 然也大大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但是也造成了“动手”与 “动脑”的分离,甚至鄙薄“动手”,使人片面发展。针 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用以提高动手素质水平的活动课程,
(一)以达到“社会一致”为目标的教育目的
• 所谓“社会一致”就是指不分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合 作关系,即通过共同协商来消除阶级的分歧而达到一 致,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的一致。 • “理想”社会的标准就是在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 秩序”、富裕经济、改善卫生、发展教育和充实美的 享受,并进一步实现世界范围的“民主秩序”。 • “进步教育”思想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缺乏目标,过分强调手段、方法和过程,把重点放在 “怎样”(how)而不是放在“什么”(what)上。 二是缺乏社会目的,过分强调“个人生长”,把重点 放在“个人自我表达和行动上”,而不是在“合作” 上。
第二节 康茨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 乔治•康茨,美国教育家,改造主义教育的积极 倡导者。 • 主要著作:《教育委员会的社会成分》 《芝加 哥的学校和社会》 《中等教育和工具主义》 《学校敢于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 《教 育的社会基础》(1935年)、《教育与社会问 题》(1935年)等。
二、康茨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与学校的功能
(二)以相互作用和情感为基础的学习论
• 达到“社会一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 点: 第一,学习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开始,既强调直 接经验,又强调间接经验,既应包括个人的经验, 又包括他人的经验。 第二,应该强调“一致的意见”,并把它作为 学生学习的知识。 第三,利用学习过程培养“民主精神”。
西方教育目的理论流派
西方教育目的理论流派西方教育目的理论流派——基于美好生活教育、存在主义和自由教育目的综述一、罗素美好生活的教育目的罗素指出对于我们希望造就的人,我们必须具有某种概念,然后才可能对教育持有明确的见解,希望造就的人的概念就是教育的目的,通过考察不同的教育体系,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自己的教育目的。
他对比中国的传统教育与雅典教育,得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有必须自始至终透彻掌握的某些知识,例如雅典教育要求牢记荷马史诗,中国传统教育要求学习儒家经典,然而这些绝不强求接受,人的自由意志不受到限制。
在这样的文化下培养出的人热爱生活,具有一种从优雅的美感中提炼出来的纯真的享乐观念。
而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差异则在于希腊人精力充沛,把精力奉献给艺术、科学和互相残杀;中国人则会隐逸,懂得享受田园生活之乐,似乎中国儒家教育造就稳定与艺术,但稳定和艺术不能产生进步或科学,一个国家要保存与发展需要活力,活力来自自由与民主,然而没有科学就不可能有民主,因此中国古代的教育执着培养有纪律有教养的绅士于今已经不合时宜。
罗素接着考察日本的教育体系,指出日本是把国家的强大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日本人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来造就为国献身的公民,学知识就是为国效劳,这种教育目的带有双重性,罗素认为不能过于赞美,因为这种教育目的只有在特殊的环境中才能保存而不受责备,而这种特殊环境只有在一种危机的形势下才合理。
日本的统治阶层神道教历史含糊,专制暴虐,绝对不允许怀疑,这种专制引起革命,革命是争取进步的唯一方法,尽管这种革命的意识表现的不及时但是却真实存在,并且是由教育系统引起。
因此尽管日本的教育体系存在着不能被认可的问题,但是仍然可以带来社会的进步,并且是通过教育系统引起的革命所带来的进步。
罗素考察英国公学教育体系。
英国公学的教育目的是为本国和殖民地培养掌权者,是贵族式的,实行的是阿德诺博士的指示,这种体系为“德行”牺牲智慧(理智、同情心、仁慈、想象),而现代世界深信技术知识,未来政府官员必须是自由公民的仆人,而不是任贤的统治者。
西方课程理论
西方课程教学的主要理论1.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一、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与进步教学运动及儿童中心主义息息相关。
进步主义之父—帕克—儿童的自主活动作为建构课程内容的核心—教育应该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适应学校。
儿童中心论—源于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集大成者:杜威1902《儿童与课程》(将其教育哲学称为经验自然主义,完整建立了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
二、思想基础经验的界定:杜威:一是经验的事物是固化的存在;二是经验的过程,即儿童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
只有主动的方面(伸手指)和被动的方面(被灼伤)以持有的形式(思维)结合起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识别尝试的事情和发生结果之间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四个哲学命题: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生活4、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三、主要观点(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儿童、知识、社会)首先,儿童经验与学科知识的统一知识四类:理性地获得技能这一意义的知识;了解这一意义的知识;从别人那里获得或通过向别人学习获得的知识;理性的知识或科学其次,儿童与社会的统一个人积极适应社会的同时改造社会,同时社会要不断满足个人的需要,形成相互促进的互动连续体。
再次,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统一(二)认为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教学反思:经验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融合,其中理性因素就包括反思的参与附带学习: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有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连续体:儿童的生活及其经验建立一种连续体(四)发展与活动化课程与教学主动作业:复演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某种工作与之平行的活动方式着眼于儿童经验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作业包括游戏和工作两个方面(有目的地活动)2、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观一、特点;中式传统教育强调知识学习和教师为中心分为;世俗派和教会派(即新托马斯主义)如果用保守形容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则可用复古永恒主义:也成为“古典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古典人文主义”“理论人文主义”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观点是人性不变,教育原则也应该是永恒不变的。
各种教育主义思潮简介
【改造主义】:现代美国教育思想流派。
进步主义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
20 世纪30 年代西方处于严重经济危机之中,社会矛盾尖锐化,以康茨为代表的一批进步主义教育家感到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受社会改革的制约,故提出进步主义需改变方向,应少强调儿童中心主义,多强调社会中心教育;少关心个人成长,多关心社会变革。
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强调手段和过程,忽略目的和结果。
但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手段适当。
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确立明确的目的,即以“新的社会秩序”为理想而改造社会,实现“社会民主”和“世界民主”,以造福全人类。
学校应强调人的社会性,若不培养智力上的合作,就不会有一个完美的文化。
在思想理论上忠于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原则,但修订、扩展了某些见解。
改造主义者的主要观点:(1)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社会改良的目的和计划领导社会去实现其价值标准;(2)学校应成为变革和社会改革的起动者;(3)课程应以理想社会的形象为基础;(4)学习是主动的,通过公民的政治活动去参加社会改革计划;(5)学校、教师、学生应是新的更完美的民主社会的模范。
50 年代后,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的改造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是一种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
改造主义教育(Reconstructionism in Education)什么是改造主义教育[1]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茨和布拉梅尔德。
改造主义教育的产生及发展[2]改造主义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流派思潮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进步主义教育营垒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派别。
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康茨、拉格等提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很大发展。
改造主义教育的一些主要人物,代表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左翼。
他们与作为进步主义教育主流的“儿童中心”不同,强调教育对于社会改造的意义以及社会对于人的制约作用。
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最优化:
一是教学效果,教养、教育、发展性目标获得 最高水平。
二是时间消耗,不超过规定的时间限额。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出版了《心智 的结构》一书,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
90年代以来在美国教育界具有重大影响, 并很快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当前教育改革重要 指导思想的一种理论。
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975年代表作《教学与发展》
教学新体系的基本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高难度的涵义:克服障碍 学生的努力
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
发展区理论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 克服重复,以知识的广度求得知识 的深度
理论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5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理论知识:是相对于那些直接反映在 技能和技巧中的知识而言的。
从现实来看:
荷兰1993—1994年在中学引进新的国家课程 方案。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没有 向建构主义教学论倡导的教学行为方式转变。
建构主义教学论及其类似的主张为什么难 以走向实践?
理论本身的局限: 建构主义教学忽视了学校教
育实践的制度化特征。 它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主观 的建构行为,忽视了教学行为的社会制约性。
理论知识是形成技能和技巧的必备条 件。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基础。
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结构主义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教育思想流派。 理论基础:皮亚杰的认知主义心理学。
(一)提出的背景
1957年苏联发射地球卫星 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
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二)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简介
2、永恒主义教育
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 响的教育流派。认为世界是由先验的“实在”所构成,并具 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人本身也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宣扬宇 宙精神的永恒存在,提出要以“永恒学科”作为课程的核心, 主张古典的人文学科应居于课程中心,反对儿童发现式学习; 提倡以理性行事,反对听任儿童的表现,认为教育应使人适 应于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是适应动荡变化的现代世界;主 张教育应是生活的准备,否认学校仿效“真实生活”的情境, 强调给儿童一定的基础科目,反对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是 30年代反对实用主义教育观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诸流派中 的一支生力军。它在批判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中发挥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美)赫钦斯、艾德勒、(法)阿兰、(英) 利文斯通等。
3、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这是一种以天主教的官方哲学新托马斯主 义为理论依据,将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 心和最高目标的教育理论。要求宣传中世 纪以来的宗教教育传统,加强教会对教育 的控制;主张将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 和最高目标,恢复欧洲的宗教教育传统。 代表人物是(法)马里坦 。
二、以哲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哲学、伦理学、心理 学等科学的发展,教育思想也异常活跃。夸美纽 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赫尔 巴特、斯宾塞等人,继续宣扬人文主义,重视知 识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近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教育流派,也就是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流派的论 争。虽然两大流派或从个人或从社会的角度来确 立教育的不同地位、作用及其实施,但都是促进 近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发展的重要分支,至今在 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界,仍占有一定地位。
这一学派教育思想以哲学为基础,由存在 主义教育和分析教育哲学2 主义教育和分析教育哲学2个分支组成
人本主义教育流派
人本主义教育流派13560008王梓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产生背景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社会弊病不少。
一方面,物质生活日渐丰裕;另一方面,知识成为工具,人异化为物的现象日益严重。
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不仅操纵和控制了社会物质生产的一切过程,而且加强了对人的价值观念丧失的精神危机,因而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这些是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的最直接的社会原因。
哲学背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它把存在主义者追求“人的存在”之观念作为核心内容,并以动态的观点发展了“存在”的概念,把“人的存在”看成人的潜能得到实现的一种能动的过程。
此外,它还接受了存在主义的另一观点:人的高级本性和低级本性都规定着人的本质特征,两者不可偏废,必须整合起来;同时把重点放在如何整合的问题上。
在方法论上,它经由存在主义接受了现象学的方法,认为理解人的最好方法,是不抱任何先入之见,把一切先入之见搁到一边,进入他的世界观,以他的观点看他的周围世界。
在情感问题发展上,它吸收了存在主义著名的“我与你”的关系理论,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
心理学背景人本化教育思想还把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它的直接理论基础.首先,它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并强调不仅要从知觉高度去把握整体性,而且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致力于在教育中恢复整体的人的观念;其次,它主张从人的内部寻找心理发展的动力,认为人的各种本能需要的满足能有利于生长。
教育学必备知识点2
教育学必备知识点(二)一、西方教育思想苏格拉底:助产术(引导)柏拉图:《理想国》,教育与政治密切。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和谐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现教育的思想源泉。
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称为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一些阐述,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教育,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明确提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于教育之故”。
由此提出了“绅士教育论”。
《教育漫话》。
赫尔巴特: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其教育理论体系两个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四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席勒的五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当代欧美教育哲学流派主要以5种哲学为基础
当代欧美教育哲学流派主要以5种哲学为基础当代欧美教育哲学流派主要以5种哲学为基础: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人文主义、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想主义的始祖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这一学派认为理念才是唯一真的实在。
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洛克。
该学派坚持实在可以通过感觉认识,但实在独立于感觉之外。
现实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实用主义源于古希腊智者的观念,主要的代言人是美国19世纪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
该学派认为,观念的价值和真理性由它们的实际后果来决定。
因为知识是人创造的,所以经验至关重要。
相应的,从实践中学习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人文主义关注人性和人的状况问题,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卢梭。
人文主义哲学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包括自我观念、个人成长和自尊。
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要由个人确定生活的过程和品质,重视人类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体的重要性。
意义都是由人确定的,不存在外部的标准。
19世纪上半叶丹麦的神学家克尔凯郭尔和20世纪法国的哲学家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言人。
存在主义应用到教育中就是要追求个人的意义。
学校和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作决定,而不是让别人替他们进行选择或命令他们进行选择。
永恒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20世纪著名教育家罗伯特·赫钦斯和莫蒂默·艾德勒。
永恒主义者相信,真理是永恒的,因而是不朽的。
教育的任务和教育者的工作是追求和传播千百年来在人类经验中发现的永恒不变的真理。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向学习者灌输不变的真理,发展学生的理性,表现为正义、节制、坚韧和谨慎等不变的优良品质。
相应的,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以艺术和科学为核心的学科知识和核心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则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演讲或讲授。
在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上,学生的角色是在生活决策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和使用正义、坚韧等理性品质,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了解并向学生教授教学内容,灌输这些优良品质。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代表人物整理
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教育学建立与发展1、教育学学科的诞生(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建立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发展4.当代教育学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内发论:孟子: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弗洛伊德:人的本性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高尔顿:优生学的创始人,遗传决定论的“鼻祖”外铄论:荀子: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洛克:人出生是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华生:给我一打婴儿,无论他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各种类型的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论:德心理学家斯特恩6.西方教育目的的理论:(1)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赫尔巴特(主张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主义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的)(2)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主张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认得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1、生存权;2、受教育权(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人身权(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指导评价权;4、薪资休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外国教育史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教育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
1899年,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传统教育”一词来表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同时把他自己所主张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此后,在现代欧美教育理论中,开始出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并引起了“现代教育”理论和“传统教育”理论的反复论争。
随着20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欧美国家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流派。
它们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中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们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作出各自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教育思潮。
第一节改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主义教育家自称是进步教育的真正继承者和亲密的盟友。
改造主义教育也以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而著称。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首当其冲地因其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而未能妥善处理社会改造问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因此,一些原来坚持“儿童中心”理论的教育家在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政策下,要求学校更加注意它的社会责任。
在1932年的进步教育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康茨(G.S.Counts)作了题为《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的著名演说,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1934年10月,康茨又和拉格(H.O.Rugg)’等人组成一个称为“拓荒思想家”的团体并创办教育刊物——《社会拓荒者》。
他们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理论的具体论述作了修正,主张教育要少强调“儿童中心”,多强调“社会中心”,少关心“个人生长”,多关心“社会改造”。
西方教育流派
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思想分歧的述评恩斯特•梅伊曼,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1901年,他在《德意志学校》杂志上发表文章,第一个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概念。
威廉•奥古斯特•拉伊,德国教育家。
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这是第一本系统论述实验教育学的性质、目标、体系和方法的专门著作。
1905年始,俩人共同主编《实验教育学》杂志,刊登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大力宣传、推广教育实验,形成德国的实验教育流派。
这一学说很快传入美国、欧洲,并掀起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实验运动,由于他们的杰出贡献,被誉为教育实验科学化的奠基人。
以往的文章较多论及他们的贡献和共同之处,很少谈到他们的分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考察他们实验教育思想的分歧,分析研究他们由并肩战斗到分道扬镳的原因,这对促进我国教育实验活动的蓬勃开展,提高其科学化、规范化不无益处。
一、梅伊曼和拉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什么是教育实验?实验教育学的体系该怎样建立?(一)什么事教育实验何谓教育实验?梅伊曼在他的《导论》中指出,“当前实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在实验室里不停工作的学术性实验者的研究,如果他们与实验心理学家有区别的话,只在于如下事实,即后者所讨论的是包括在教育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另一方面,它受到专业研究者和教师的支持,这些人在教室里发现了他们的问题,并在那里进行他们的实验。
”虽说梅伊曼承认当时德国的教育实验存在着实验室实验和教室实验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但事实上他接受的是生理心理学和要素心理学的看法,认为应严格按实验心理学的一套方法进行教育研究,只有这样得来的知识才可靠,才有价值。
所以梅伊曼重视在实验室中的儿童心理实验,而不赞成在自然的实际学习过程中对儿童进行观察与研究,强调实验的研究人员应该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实验心理学家,研究的主要场所应该在心理实验室,而不是在寻常的教室里。
拉伊反对梅伊曼将教育实验等同于心理学实验的观点,主张教育实验应和心理学实验有所区别。
教育学人物
教育学人物1、苏格拉底(古希腊)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一起雄辩和青年智者问答法著名。
2、柏拉图是欧洲(古希腊)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
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论演说家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5、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6、捷克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第一人,代表作《大教学论》,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7、卢梭的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8、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
9、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普通教育学》规范教学的形成,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教育体系,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0、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儿童中心主义。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
12、1903年前苏联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13、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14、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教学论的主要理论(按重要顺序排列)1.洛克—17C英国--《教育漫话》教育作用:“白板说人”人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教育在人个性的形成、发展人的能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体育或健康教育、德育、智育**洛克第一次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2.斯宾塞—19C英国--《教育论》包括《智育》《德育》《体育》《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9世纪—英国--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一词。
首次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基本范畴,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教育主张以科学教育取代古典教育。
注重科学的课程体系:将普通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五个部分:1.生理学和解剖学;2.语言、文学、算术、逻辑学;3.心理学和教育学;4.历史学;5.自然、文化和艺术。
不足:过于强调自然科学教育3.爱尔维修—18世纪--法国—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
要求彻底改造旧学校,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4.狄德罗—18世纪—法国反对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发展人优良的自然素质,抑制不良的自然素质。
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主张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5.拉夏洛泰—18世纪—法国--《论国民教育》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权应该属于国家而非教会;教育应该为国家培养公民而非为天主教培养教士;主张建立新的教育制度;6.第斯多惠—19世纪—德国—“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天资、教育、自由自主教学论:所有的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教学原则:遵循自然原则;遵循文化原则;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直观教学原则。
论教师:对教师的要求:自我教育、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7.乌申斯基—19世纪—俄国--《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学观:教学包括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西方的教育学思想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对世界的认识 本质—— 本质
本质—灵魂 本质 灵魂
对人的认识
政治领域
理性(基础、智慧) 哲学王 理性(基础、智慧)—哲学王 意志(勇敢) 军人 意志(勇敢)—军人 情感(情感) 劳动者 情感(情感)—劳动者
“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 影子—— 影子 “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认为人的所有禀赋都康德认为人的所有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教育的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人都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的 最先提出“教育学” 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弗兰西 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弗兰西 培根( 1626年 他在1623 斯·培根(1561 培根 1561——1626年)。他在1623年发 1626 )。他在1623年发 表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表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中首次使用 教育学”概念,但认为“教育学” 了“教育学”概念,但认为“教育学”是“关 于指导阅读的学问” 于指导阅读的学问”。
3、卢梭的教育思想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雅克·卢梭(JeanRousseau,1712—1778年),法国激进启蒙 Rousseau,1712—1778年),法国激进启蒙 思想家。著作《 思想家。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 础》、《社会契约论》等为资产阶级提供了 社会契约论》 与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鼓吹自由和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 鼓吹自由和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 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外国教育史 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教学PPT课件
二、 论教育的本质
(三)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是杜威的基本教育观点之一。他指出: “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
杜威重视本能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能力、兴趣、需要和习惯都建立在他们的原始 本能之上,儿童心理活动的实质是其本能的发展过程。
二、 论教育的本质
(一)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是杜威的基本教育观点之一。他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各种自然 倾向和能力的正常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可塑性,具有从经验学习的能力。儿童的成 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教育者应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重视 生长的过程。
一、 生平、著作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3. 机能主义心理学
一般把杜威在1896年发表的短文《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看作是芝加哥机能主 义心理学派正式建立的重要里程碑。
杜威反对把心理分析为各个元素或各个部分,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主张心理学研究动作的机能,研究整个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
衡量一个经验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两个基本标准是“连续性”和“交互作 用”。
“连续性”原则的含义是:经验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后面的结果揭露前面结果的意 义,形成一种倾向性或习惯,进而影响到后来的经验的性质。
“交互作用”的原则赋予经验的两个因素,即客观的条件和内在的条件以同等权利。
二、 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的教育理论与其实用主义哲学相联系,具有其他教育理论所不具备的复杂性。 他以实用主义经验论、社会改良主义与民主主义以及机能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的理论 依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育、社会和受教育个体发展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教育目的理论流派——基于美好生活教育、存在主义和自由教育目的综述一、罗素美好生活的教育目的罗素指出对于我们希望造就的人,我们必须具有某种概念,然后才可能对教育持有明确的见解,希望造就的人的概念就是教育的目的,通过考察不同的教育体系,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自己的教育目的。
他对比中国的传统教育与雅典教育,得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有必须自始至终透彻掌握的某些知识,例如雅典教育要求牢记荷马史诗,中国传统教育要求学习儒家经典,然而这些绝不强求接受,人的自由意志不受到限制。
在这样的文化下培养出的人热爱生活,具有一种从优雅的美感中提炼出来的纯真的享乐观念。
而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差异则在于希腊人精力充沛,把精力奉献给艺术、科学和互相残杀;中国人则会隐逸,懂得享受田园生活之乐,似乎中国儒家教育造就稳定与艺术,但稳定和艺术不能产生进步或科学,一个国家要保存与发展需要活力,活力来自自由与民主,然而没有科学就不可能有民主,因此中国古代的教育执着培养有纪律有教养的绅士于今已经不合时宜。
罗素接着考察日本的教育体系,指出日本是把国家的强大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日本人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来造就为国献身的公民,学知识就是为国效劳,这种教育目的带有双重性,罗素认为不能过于赞美,因为这种教育目的只有在特殊的环境中才能保存而不受责备,而这种特殊环境只有在一种危机的形势下才合理。
日本的统治阶层神道教历史含糊,专制暴虐,绝对不允许怀疑,这种专制引起革命,革命是争取进步的唯一方法,尽管这种革命的意识表现的不及时但是却真实存在,并且是由教育系统引起。
因此尽管日本的教育体系存在着不能被认可的问题,但是仍然可以带来社会的进步,并且是通过教育系统引起的革命所带来的进步。
罗素考察英国公学教育体系。
英国公学的教育目的是为本国和殖民地培养掌权者,是贵族式的,实行的是阿德诺博士的指示,这种体系为“德行”牺牲智慧(理智、同情心、仁慈、想象),而现代世界深信技术知识,未来政府官员必须是自由公民的仆人,而不是任贤的统治者。
罗素认为美国的公立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将不同文化移民改造为具有同一文化的美国人。
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爱学生这一点不能因教师爱他所属的国家和宗教而改变。
经过对不同教育体系的分析,罗素指出由优秀的男女组成的社会比由无知而恶毒的人构成的社会所起的作用要好,可以理解为人应该作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教育的手段,教育的手段的价值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人应该长远的去考虑,教育者要爱年轻一代,也要爱人类的优秀分子。
人类的优秀分子应该具备优秀的品质,不论男女,这些优秀的特质共同构成罗素认为的理想性格。
它们是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并分别从四种理想特质进行分析和论说。
罗素认为活力作为一种生理特质是快乐的源泉,防止妒忌,尽管活力有局限性,如果被恶劣的人具有,会带来损失,并且许多优良品质和缺乏活力也是相同的。
尽管如此,活力仍是人人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品质。
第二个品质是勇气,勇气有若干形式,经过调查人们的恐惧多是从长辈那里习得,而不是天生的,因此可以通过训练获得,首先健康与活力对勇气很有帮助,其次是应付危险情景的实践与技能,再次就是自尊与无私的人生观相结合。
第三个品质是敏感,是指由许多事物并由正当的事物而引起的愉快的或是相反的感情,敏感的重要形式为同情。
第四钟品质是智慧,罗素认为智慧包括实际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力。
智慧生活的本能基础是好奇心,好奇心必须具备观察的习惯,必须相信知识的可能性,必须耐心勤奋。
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人们才能创造出美德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好人无须发怒无须乎变得忸怩害羞,他的冲动导致善,而善又同本能的快乐结合起来,美好生活所包含的对本能的抵制会比现在少得多,只有无畏的人们才能够创造并维持一个美好的世界。
是教育给了我们这些坏品质,教育也必定给我们与此相反的美德,教育是通往新世界的关键。
罗素教育目的观的思想基础从总体上讲也是人本位的。
罗素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社会的进步程度。
而且,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美好的生活不应“服从消极的命令”,而应“在扩大和发展自然的欲望和本能的过程中求得”[1]。
罗素从理想的社会与理想的人两个方面入手论述了教育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引导和改造人的本性,培养理想人的理想人格,以达到改造社会、创立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目标。
二、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主义认为首先要以自己为中心,赋予自己一种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价值。
同时又得出宇宙对人类的存在漠不关心的结论,我们都知道自己不算什么,绝对价值和绝对没价值的矛盾正是存在主义者认为的人类窘境。
存在主义者向他人呼吁“面向他人”,这个词汇和概念,被证明有强大的权利,在社会集体中寻找到价值、尊严、评价,使人们确信自己有些价值,这种依赖他人提供的支持才得到的价值认可是不真实的,通过与他人在一起,把这种合群转变为道德的价值,而人生的矛盾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
当我们一旦认识到这种矛盾的性质,一旦理解人类自然自我之充分发展乃是到达真正人的途径,发现事实上我们是真正合乎人的标准,就会回归原来地位,忘记从集体中获得的价值感,回到可以运用选择能力的场所,在这里人们才能够树立价值感,而只有在这里,人们才能够向宇宙宣告自己的价值,矛盾就减轻甚至到不存在了。
存在主义者存在居先的理由。
一个人有自己的生命,可以选择贡献一生给自己选择的上帝或价值,人的一生全由自己支配,即意志统治所有事物,但意志无权掌握自己的创造,在存在主义思想体系中,人的窘迫矛盾处境不可避免,无论愿意与否,我们都在进行一种选择,表现为我们要自己的生命为我们说话的征象,而且我们也避免不了不肯选择的责任。
存在主义与教育有什么关系?莫里斯认为现代文明社会关于学校的通俗意义,是一种社会制度,把他所服务的社会信仰、希望、行动、好恶,在每一个人身上再创造出来。
学校不只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个人的”值得,即一种为个人而设立的制度。
他认为学校必须注意人类自我的解放,必须使儿童自觉到自己是牵涉在个人决定和道德判断里面,过于卷在团体控制中,会不知道自己是谁。
学校脱离宗教,脱离宗派正统,脱离阶级社会的专制,然而现在是要使一部分儿童的学校生活脱离团体的道德专制。
在学校中儿童没有个人选择,无独处思考的行为,个人没有了自己的私。
而对于存在主义者而言,这是西方生活的悲剧,更可悲的是当前美国教育没有纠正这种情况而是使教育规划加强,存在主义者的教育计划是对于儿童在学校里学习时,提供更多私的生活经验,而这似乎只有在艺术领域有可能实现。
存在主义者认为学习的决定因素是一个人怎样处置他的私生活,使他的思想获得什么内容,按人文主义者、实验主义者的要求,学校没有了引起道德能力的活动,如何达到道德成熟。
当儿童一旦意识到自我存在,学校要抓时机提出道德问题直到儿童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是一个长久而缓慢的过程,一旦认识到人生伦理问题,就可以发展自我而做计划,让他始终注意,他正支配着一个人的一生,注意对发展人这个理念所做的贡献。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它对教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础:关于“人”和“人的存在”,认为人是自己早就的,是非理性的绝对自由的存在。
[2]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基本看法直接影响着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
教育应该指导人意识到他的环境条件,促进他顺利地投入有重要意义的生存中去。
重要的具体目标是:发展个人的意识;为自由的、合乎道德的选择提供机会;鼓励发展自我认识;发展自我责任感;唤醒个人的承诺感。
[3]尽管人们把存在主义定位为极端的个人本位,强调个人自由的至高无上,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的价值大于社会的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片面、偏狭、极端和性质上的问题,就认为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观毫无意义。
它所提出的对个人的关注,以极端的形式引发了人们对它所提出的个人自由、个体的生成性、主观性、独特性等的关注。
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观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强调,对学生个性和发展多样性的保护,对学生选择自由的保护,为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目的观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视角。
在我们的教育目的中,应该突出对人、个人自身的一种关怀,要全面地认识人自身,尊重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尊重人的主体性。
三、自由教育作为基本目的基于美国教育目的的讨论,伍德林指出对于教育目的这个问题几乎没有统一的意见,人们对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模糊的,存在着一些相互矛盾的观点。
如何获得清晰的教育目的?我们不该去问学什么学科,而是去问教育的结果在个人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从美国的历史来看无论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他们对于促进儿童的心智发展和品德训练塑造个性的教育目的大部分是赞同的。
对于培养“完善的孩子”的观念,也使许多教师深信这是他们的责任,然而这从逻辑上来讲是不通的。
“完善的孩子”,不仅学校要承担责任,家庭更要承担责任,学校被批评领受了过多责任,使教师偏离学术与智慧的发展,因此目前倾向重新确立优先事项。
在40年代教育家认为教育主要目的是孩子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顺应。
之后海军上将里科弗也成了教育代言人,他认为国家的生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或许还是唯一目的。
一些教育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以及古典派学者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文化延续,在众多观点中,这一观点是最稳定持久的。
总之目标不明确几乎无成功的可能,在复杂的制度中的学校,面对多样的目的。
要明确对于学校哪些是统一的目的,并且在轻重缓急上也应有一致性。
教育目的的决策是学校董事会履行,在面对众多相左意见时如何确定教育方针?能反应出多数人民持有良好的生活的观点,在多元化的国家中,对于差异的容忍度一定要高,并且能在向前的文化中应变。
伍德林同时罗列了一份二战后白宫教育会议关于学校责任的声明,这份教育目的的综合报告单指出学校应强调教育中的先后次序,但是目录并没有指出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哪些,随后的教育协会报告提出的声明对学校教育的重点做了严格的界限。
美国的教育目的一段时期是极其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认为几乎一切教育都是为劳动做准备,孩子学习阅读和写作,就是为未来的广泛的职业做准备,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的知识,是适用今天工作的必要准备。
专业的准备一向是大学的主要目的,因为有学问的专业有赖于学术知识的实质体系,因此一所大学如果要强调传统的学术和智慧,就得让学生为学术知识的实质体系做准备。
一度职业教育不断加强,对此曾引起教育家的强烈反对,他们担心职业教育会削弱学术教学计划,也有人认为职业训练,是没有能力去掌握中学的学术科目的学生的一种选择,尽管众多的批评意见,职业教程还是在中学站稳脚跟。
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目的之一。
美国的自由教育目的是按照发展人类最大限度的能力来设计的,而并非是为他们的职业或专业做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