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精气血津液神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能底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肾是藏
3
精的主要脏器,故精虚以肾精亏虚最
4
为重要。) 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
后天之气(宗气)
生成之原: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 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一身之气 吸 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07
互相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
08
D、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心肺位居在上,在上者宜降;[肺肃降,心阳下济] 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肝主升,肾阳上助] 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六腑:总体是降,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降中 寓升(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 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言: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生发,肺主肃降,脾 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心肾相交等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按三个层次讲。# 2、元气—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宗气—又称“大气”“动气”,肺脾; 第二层次 营气与卫气—水谷之精所化,脉内外; (1)元气 A、元气的生成分布: 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 流行于全身。 B、生理功能:a、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和生殖机能; b、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1、精的生成、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有 2、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中; (2)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A、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 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B、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后代;
脏腑经络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失常:包括
医学课件
*
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 气的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 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底下的病理状态; 先天禀赋不足(身体的素质比较差) 后天失养 (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生成 不 足) 消耗太多(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 耗性疾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能底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肾是藏
3
精的主要脏器,故精虚以肾精亏虚最
4
为重要。) 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
后天之气(宗气)
生成之原: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 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一身之气 吸 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07
互相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
08
D、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心肺位居在上,在上者宜降;[肺肃降,心阳下济] 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肝主升,肾阳上助] 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六腑:总体是降,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降中 寓升(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 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言: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生发,肺主肃降,脾 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心肾相交等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按三个层次讲。# 2、元气—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宗气—又称“大气”“动气”,肺脾; 第二层次 营气与卫气—水谷之精所化,脉内外; (1)元气 A、元气的生成分布: 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 流行于全身。 B、生理功能:a、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和生殖机能; b、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1、精的生成、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有 2、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中; (2)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A、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 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B、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后代;
脏腑经络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失常:包括
医学课件
*
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 气的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 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底下的病理状态; 先天禀赋不足(身体的素质比较差) 后天失养 (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生成 不 足) 消耗太多(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 耗性疾病
精气血津液神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精气 先天之气(元气)
水谷之精所化生的 水谷之气(谷气)
自然界的清气
气之天后
生成来源
6
(二)气的生成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肾脾胃肺来自生气之根先后天之精 藏于肾中, 相互促进, 化生元气
生气之源 生气之主
脾胃相合,接 肺为清虚之脏,
受容纳饮食, 主司呼吸,吸
腐熟运化水谷,清呼浊,在气
化生水谷精微 生成过程中重
举例说明
? 如肺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下降
吸清
肃降
入 出
呼浊
宣发
上升 10
? 气运动正常,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气机 条畅
? 气运动失常,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 称为“气机失调”,有多种表现形式:
气滞:气运动受阻,停留阻滞于局部。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
4
中医学中精与气概念的区别
? 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 “人始生,先成精。”
? 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
? 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 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
5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来源
11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
固摄作用
能功理生的气
温煦作用
气化作用
防御作用
营养作用
1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 稿
精气血津液神
1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气
? 第二节 血
? 第三节 津液
? 第四节 气血津液关系
水谷之精所化生的 水谷之气(谷气)
自然界的清气
气之天后
生成来源
6
(二)气的生成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肾脾胃肺来自生气之根先后天之精 藏于肾中, 相互促进, 化生元气
生气之源 生气之主
脾胃相合,接 肺为清虚之脏,
受容纳饮食, 主司呼吸,吸
腐熟运化水谷,清呼浊,在气
化生水谷精微 生成过程中重
举例说明
? 如肺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下降
吸清
肃降
入 出
呼浊
宣发
上升 10
? 气运动正常,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气机 条畅
? 气运动失常,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 称为“气机失调”,有多种表现形式:
气滞:气运动受阻,停留阻滞于局部。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
4
中医学中精与气概念的区别
? 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 “人始生,先成精。”
? 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
? 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 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
5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来源
11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
固摄作用
能功理生的气
温煦作用
气化作用
防御作用
营养作用
1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 稿
精气血津液神
1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气
? 第二节 血
? 第三节 津液
? 第四节 气血津液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血津液神课件
精能生血 血可化精 精血同源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血同源
化源相同:
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组成部分 由水谷精
津 血
微化生
互
功能相同:
脉中津液可渗出脉外化为津液, 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
化
滋润濡养
病理: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思考
❖ 血的生成和运行与哪几脏有关?各起何作 用?
❖ 气和血在生理方面的关系如何? ❖ 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二者在生理上的联
气的运动与气化
气化
➢ 含义: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 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 形式:
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 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 生成与代谢等
气的功能
➢ 分 布:进入脉中,循行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 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 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气的分类
卫 气
➢ 含 义: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又称“卫 阳”。
➢ 生 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 气)
➢ 分 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 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腠,布散全身。
系如何? ❖ 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是什么?在生理方
面如何体现出来?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气的功能
温煦作用
使人体维持相对恒 定的体温
温
有助于各脏腑经络、
煦 作 用
形体官窍进行正常 的生理活动
有助于精血津液的 正常施泄、循行和 输布
病理表现: 畏寒喜暖、 四肢不温、体温低下、 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 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 迟缓等。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专家讲座
第15页
●气升降出入是经过各脏腑不一样功效活动表 现出来,详细落实到脏腑之气上。
注:并非每一脏腑必须具备气升降出入四 种运动形式,而是各侧重。
●气升与降,出与入关系: 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关系,相互制约、相互
为用——以到达脏腑之间协调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第16页
五、气分类
(一)元气(原气、真元之气) 元——开始、最初;原——原始 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主要气,是人体生
汗 排泄废物
冬:尿多汗少 阴阳平衡 尿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第35页
四、津与液区分 津液虽统称,但有一定区分
津
液
性 状 清轻稀薄,流动性大 重浊粘稠,流动性小
分 布 ❖ 散于皮肤、肌肉、 ❖ 孔窍,并渗透于脉
作 用 滋润肌肉、充养皮肤
属性 属 阳
灌注于关节、 孔窍和脑髓等处 滑利关节、濡养孔窍、 补益脑髓
气逆
血病 气病 气 脱
气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第41页
二、气和津液关系 从阴阳属性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
(一)气对津液关系 气能生津—是津液生成与输布 物质基础和动力 水化于气
气对津液 气能行津—是津液输布排泄动力, 气行则水行 气能摄津—控制津液排泄,使体内 津液维持一定量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柔和且
富有营养部分。 行于脉中,贯五脏络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第21页
●主要功效
功效
化生血液——经肺注入脉中,为血 液组成成份之一
营养全身——循经脉流注全身,为 人体提供营养物质 营运血液——为血中之气,含有营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PPT课件
如《类经·摄生类》:“人之 有生,全赖此气”, “气者,人 之根本也”。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总体上说体内的气是在肺、脾 胃、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由先 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相 抟而成。因此,本质上说人身只有 一种气。
由于气具有分布在不同部位, 常表现不同的功用特点。所以,历 代医家曾对气加以进一步的分类, 但因分类时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 不同名称的“气”有时出现相互交 叉重复的情况。
2、后天之气:包括源于脾胃化望的水 谷之精气和肺肾吸纳的自然界之清气,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元气),
为气之根本。若肾失封藏,则精耗气衰。
2、脾胃为生气之源: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由脾的运化和胃的受
纳共同完成。脾气散精,将水谷之精微化生 为水谷之气。
3、肺为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肺吸入清气参与宗气的
生成。
三、人身之气的运动
(一)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谓之气机。 气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
气通过不息的运动发挥各种功能活 动,维持人的生命。气的运动一旦 停止,意味着生命活动也将终止。
(二)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
气的五大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 缺一不可,相互间密切配合,共同 维系着人的生命过程。
气的推动作用来自气的温煦振 奋,气化作用又离不开气的温煦、 推动。气的温煦、推动、气化三者 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最基本的能 量来源。
推动与固摄作用相反相成。共 同维持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 与排泄,气的营养,防御作用既是 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的结果,又 能抵御外邪侵犯,确保气的生理功 能正常发挥。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总体上说体内的气是在肺、脾 胃、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由先 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相 抟而成。因此,本质上说人身只有 一种气。
由于气具有分布在不同部位, 常表现不同的功用特点。所以,历 代医家曾对气加以进一步的分类, 但因分类时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 不同名称的“气”有时出现相互交 叉重复的情况。
2、后天之气:包括源于脾胃化望的水 谷之精气和肺肾吸纳的自然界之清气,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元气),
为气之根本。若肾失封藏,则精耗气衰。
2、脾胃为生气之源: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由脾的运化和胃的受
纳共同完成。脾气散精,将水谷之精微化生 为水谷之气。
3、肺为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肺吸入清气参与宗气的
生成。
三、人身之气的运动
(一)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谓之气机。 气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
气通过不息的运动发挥各种功能活 动,维持人的生命。气的运动一旦 停止,意味着生命活动也将终止。
(二)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
气的五大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 缺一不可,相互间密切配合,共同 维系着人的生命过程。
气的推动作用来自气的温煦振 奋,气化作用又离不开气的温煦、 推动。气的温煦、推动、气化三者 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最基本的能 量来源。
推动与固摄作用相反相成。共 同维持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 与排泄,气的营养,防御作用既是 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的结果,又 能抵御外邪侵犯,确保气的生理功 能正常发挥。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2-精气血津液神
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先 天之精(元精,真精)化生,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原动力。与肾气的概念类同。
生成与分布: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 受后天之气形式:
①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 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②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 生命。
人体之精代谢示意图
先天 之精
精
脏腑 之精
后天 之精
生殖 之精
濡养 脏腑
化气 化血 化神
繁衍 生命
生成
贮藏
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 之间。
人体之精的层次
广义之精: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精的本始含义) 一般意义的精:不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只含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脏 腑之精。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等 三个不同而相关联的阶段。
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 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精化 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
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 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 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 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元气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
①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 ②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③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宗气); 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内经》称为“人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生成与分布: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 受后天之气形式:
①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 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②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 生命。
人体之精代谢示意图
先天 之精
精
脏腑 之精
后天 之精
生殖 之精
濡养 脏腑
化气 化血 化神
繁衍 生命
生成
贮藏
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 之间。
人体之精的层次
广义之精: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精的本始含义) 一般意义的精:不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只含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脏 腑之精。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等 三个不同而相关联的阶段。
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 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精化 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
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 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 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 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元气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
①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 ②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③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宗气); 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内经》称为“人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 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 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 于生命过程的始终。
h
23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与宁静作用(阳气的兴奋、促进与阴气 抑制、调控作用:生长发育;脏腑的功能; 精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
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与阴气:维持体温恒 定;维持脏腑功能稳定;维持精血津液的贮 藏运行输布)
只含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脏 腑之精。
h
5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等 三个不同而相关联的阶段。
(一)精的生成
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 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已 经在肾藏精中讲过,此处从略。)
h
6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
h
13
中医学中精与气概念的区别
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 “人始生,先成精。”
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
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 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
h
14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
脏腑 之精
后天 之精
生殖 之精
濡养 脏腑
化气 化血 化神
繁衍 生命
生成
贮藏
施泄
h
9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h
10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二)脏腑之精 (三)生殖之精
h
11
第二节 气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 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 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古代哲 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 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 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 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 之间。
h
4
人体之精的层次
广义之精: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精的本始含义) 一般意义的精:不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分比例的不同。 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但受后天之精的充
养;其他脏腑主要是后天之精,但有先天 之精的成分。
h
7
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①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 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②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 生命。
h
8
人体之精代谢示意图
先天 之精
精
心肺
脾
胃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肝肾
h
19
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
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气在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①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 ②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③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宗气); 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内经》称为“人气”。
h
15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h
16
肾为生气之根
先天 之精
后天
谷
之精
气
脾为生 气之源
h
20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 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 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
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 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 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 一。
h
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 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精化 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
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 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 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 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自然界 清气
元气 宗气
肺为生气之主
一身 之气
h
17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3.气运动的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 命活动的终止。
h
18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在上者降,在下者升,阴阳二气交感。
h
12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 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 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概念,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 现象的观察,也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 和影响。
防御作用(防邪侵入,祛邪外出。阳气抵御 和祛除阴邪,阴邪抵御和祛除阳邪。)
固摄作用(精血津液及汗尿唾)
中介作用(信息的载体)
h
24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人身之气(一身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h
25
人身之气
人身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或“气”, 是在全身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精气血津液神
h
1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h
2
第一节 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是研究人体之 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其与脏腑、 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学说。与古代哲学 的精或精气在概念上有着严格的区别。
h
3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2.气化的形式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
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 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 精化为气; 精与血同源互化; 津液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 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 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
血、化精、化神等。
h
22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是气化 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 于生命过程的始终。
h
23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与宁静作用(阳气的兴奋、促进与阴气 抑制、调控作用:生长发育;脏腑的功能; 精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
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与阴气:维持体温恒 定;维持脏腑功能稳定;维持精血津液的贮 藏运行输布)
只含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脏 腑之精。
h
5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等 三个不同而相关联的阶段。
(一)精的生成
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 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已 经在肾藏精中讲过,此处从略。)
h
6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
h
13
中医学中精与气概念的区别
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 “人始生,先成精。”
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
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 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
h
14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
脏腑 之精
后天 之精
生殖 之精
濡养 脏腑
化气 化血 化神
繁衍 生命
生成
贮藏
施泄
h
9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h
10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二)脏腑之精 (三)生殖之精
h
11
第二节 气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 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 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古代哲 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 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 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 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 之间。
h
4
人体之精的层次
广义之精: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精的本始含义) 一般意义的精:不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分比例的不同。 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但受后天之精的充
养;其他脏腑主要是后天之精,但有先天 之精的成分。
h
7
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①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 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②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 生命。
h
8
人体之精代谢示意图
先天 之精
精
心肺
脾
胃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肝肾
h
19
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
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气在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①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 ②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③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宗气); 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内经》称为“人气”。
h
15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h
16
肾为生气之根
先天 之精
后天
谷
之精
气
脾为生 气之源
h
20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 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 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
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 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 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 一。
h
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 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精化 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
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 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 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 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自然界 清气
元气 宗气
肺为生气之主
一身 之气
h
17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3.气运动的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 命活动的终止。
h
18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在上者降,在下者升,阴阳二气交感。
h
12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 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 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概念,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 现象的观察,也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 和影响。
防御作用(防邪侵入,祛邪外出。阳气抵御 和祛除阴邪,阴邪抵御和祛除阳邪。)
固摄作用(精血津液及汗尿唾)
中介作用(信息的载体)
h
24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人身之气(一身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h
25
人身之气
人身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或“气”, 是在全身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精气血津液神
h
1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h
2
第一节 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是研究人体之 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其与脏腑、 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学说。与古代哲学 的精或精气在概念上有着严格的区别。
h
3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2.气化的形式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
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 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 精化为气; 精与血同源互化; 津液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 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 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
血、化精、化神等。
h
22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是气化 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