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合集下载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有钟、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芝、三国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草犹当雁行〔6〕,然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10〕之。

”此乃推〔11〕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逊于、不如。

【11】推:举荐,指出某人优点。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作品,是他晚年的草书理论巨著,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部重要的草书理论著作。

《书谱》全文约700字,以草书书写,论述了书法的起源、发展、变迁、种类、特点、创作方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书谱》的部分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夫书之有古,所以似之也。

似者,或失于拘局,或失于改体,或失于粗率,或失于枯巧。

五失之中,胡可雷同?盖神异所在,理或存焉。

若乃学不相师,取友之道,资虽不同,而果于有成者,吾知其不拘局也。

资同而道胜,得于心而时行者,吾知其不改体也。

粗率者,非枯朽之谓;枯朽者,实无以立艺之士也。

巧而不拙,岂曰外巧?夫然则艺之致也,未可遗也。

译文:书法之所以有古,是因为它与古人相似。

相似的书法,可能失去了拘局之病,可能改变了体制,可能粗率无度,也可能枯朽无韵。

在这五种失病之中,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其中,神韵之所在,在于理解其中的道理。

如果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相似之境,那可能是拘局之病;如果是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而达到相似之境,那可能是改变体制之病;如果是粗率无度,那可能是枯朽之病;如果是巧而不拙,那并不是真正的外巧;如果是如此,那么艺术的真谛就在于此,不应该被忽视。

孙过庭书谱译文及注解

孙过庭书谱译文及注解

孙过庭书谱译文及注解【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ing)寻诸(zhu)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xing),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xing),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遮(zh)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关于古代以来,擅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蹈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義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工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注释】钟:钟繇。

顷(qng):近来,刚才。

云没:原文中没有写成云彩的"雲",所以不能理解成像云彩一样消失了。

云,也不作说话讲,语义不通。

新华字典中对"云"的解释: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例:云谁之思?岁云暮矣,着记时也云。

所以,此处的“云”可理解为文言助词,无实际意义。

抗行(xing):并行。

雁行(xing):像大雁一样并排飞行。

这里“行”是动词,不应读作hang。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耽:沉溺,入迷。

谢:逊,不如。

迈:超过。

果:动词,实现。

撩(zhi):拾取,摘取。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创作的一篇关于书法理论的骈文。

以下是《书谱》的全文及译文:
原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偏工易效,至于行草,尤须风骨。

”又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其不变,吾过之矣。

”言变者,非关点画,盖言神采耳。

夫神采之致,非一朝一夕之功,必待学识有源,胸次无染,然后可以言翰墨。

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擅长书法的人,汉代和魏晋时期有钟繇、张芝的绝妙技艺,晋代末年则称誉二王的精妙。

王羲之曾说:“最近我研究了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钟繇、张芝的确是最为杰出的,但他们的行草方面较易效仿。

”又说:“张芝在池边练习书法,直到池水都变成墨色,如果他能坚持不变,我便无法超越他。

”这里所说的“变”,并非指笔画的变化,而是指神采。

神采的达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胸怀坦荡,不被世俗所污染,这样才可以谈论书法艺术。

请注意,这里的译文仅供参考,由于骈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可能有所出入。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孙过庭《书谱》孙过庭《书谱》长卷,纸本,纵26.5 公分,横900.8 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内容提要《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学论著,其墨迹至今犹存。

因文末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的句子,引起历代学者对《书谱》的不同看法。

或以为另有正文,此仅序言,故有题作《书谱序》者。

或以为此即正文,分裱两卷,故有《书谱》卷上、卷下之称者。

近人朱建新在所著孙过庭《书谱笺证》一书中认为,《书谱》应是全文,唯屡经装裱,中间已有断失,“卷下”等字失去,故多杂议。

历史上除此《书谱》外,尚未有其它续篇发现。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於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

”《书谱》卷首题:“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

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本(上)卷为“序”,宋元明时分为两卷,入严嵩之手时,装为一卷。

下卷为“谱”,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

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

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

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墨迹本,《书谱》,唐孙过庭撰并书。

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

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薛绍彭有刻本,可补今墨迹本所缺之文。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一、《书谱》全文昔时萧何因谏孝文帝,乃赋诗三篇,文章备矣。

及卒,碑铭此以遗迹。

至江陵颜延之颇涉文艺,自用凿齿作诗篇,反受囚辱。

文帝即位,宽其罪而流之燕。

及孝明即位,延之谒见,问以文学。

延之对曰:“今时士大夫多不传达传统,不学古之真,惟以嗜好文章,拾人大言,设谈崇词,虽贫力讷,有《儒林》之辞。

故被泽者,多是允才,非盖子也。

”帝曰:“夫书契凡几?”对曰:“玉玺始制,书之纪言,表玺文组,犹喫之食饭酪也。

书夹博,契径错,繁简鵜暴,强弱不均。

不其载怪?于是递代英谋,社倏若神。

余以斯观,文章之法也。

判者不结囹,言渎格、急繁深浅,运商而千变当之,及彻,乃审。

”帝曰:“善哉,似可久矣。

”尝以厚贳遗之。

二、《书谱》白话译文品读从前,萧何因为进谏孝文帝,作了三篇诗,文采都很出色。

后来他去世了,关于他的事迹被刻在碑上留了下来。

后来,江陵的颜延之喜欢文学,用牙齿刻成诗篇,结果反而被囚禁。

后来文帝登基了,宽恕了他的罪并放他到燕国去。

再后来孝明帝登基了,延之来见他,问他关于文学的问题。

延之回答说:“如今的士大夫们很多不传承古人的传统,不学习古代真正的功绩,只是喜欢文章,随便引用别人的高谈阔论,虽然自己贫困愚钝,也能写出《儒林》这种文章。

所以得到官爵的人,很多都是有才华的,不是凭空得来的。

”帝说:“书法是怎么样的?”延之回答说:“玉玺刚开始制作的时候,文字只是用来纪录言语,龙章凤纹的汉印的文字,就像人吃饭喝酪一样。

文字繁缛复杂,印上的字又密又粗,强弱不均。

这些可不是装饰怪异的。

于是经过代代传承的英观和深谋远虑,文字就像神一样不可思议。

我观察这些,看到了文章的规则。

判断者不是固定不变的,言辞应该充满波澜,丰富而深浅各不相同,灵活而变幻莫测,直到把意思表达明白了,才算好文章。

”帝说:“好啊,像这样的话,看来可以长久保存了。

”还送了他许多财物。

三、结语孙过庭的《书谱》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字艺术的认识和追求。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适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观察。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持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代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好。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列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身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对抗、并行,犹言八两半斤。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样。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此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X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X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X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刚、不久前。

【8】信:实在、确实。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观察。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X 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X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X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X,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X草犹当雁行〔6〕,然X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假设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X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X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X 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与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书谱全文逐句及译文

书谱全文逐句及译文

书谱全文逐句及译文《书谱》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作,全文阐述了书法的历史、理论、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对《书谱》全文逐句的翻译和解释。

书谱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解释:自古以来善于书法的人,汉魏时期有钟繇、张芝的卓越成就,晋末时期则称赞王羲之、王献之的妙笔。

王羲之说:“近来研究各大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这可以说是钟张逝世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可以相提并论,或者说我超过了钟繇。

与张芝的草书相比,大概可以并驾齐驱,但张芝的草书精熟无比,如同池水尽墨一般,如果我也像他那样痴迷于书法,未必比他差。

”这是推崇张芝、超越钟繇的意思。

评者云:“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唐虞世南于此数语得之矣。

且谱而序之,亦以发明其义,至于文词简奥,则有盛唐诸公为之辞。

予不敢以圭璧自多。

而陈固陋之识,以表玄奥于后学。

解释:评论者说:“书法既不刻意强求惊险,也不刻意做作平淡,而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本身的风格特点。

”这句话正好被唐代的虞世南所领悟。

而且将其谱写下来并加以诠释,用以阐明其意义所在。

至于文章词句简练深奥,则由盛唐时期的文人们加以表述。

我不敢自认为书法高明而自满自足,只是表达一些浅陋的见解,以此对后学者有所启发。

玄秘之门,学者罕窥;阐诱发其幽微,撮凡说以通奥。

其人也,若立于通都之衢;其言也,似引诸生之导。

词气迈往,标格奇耸。

可谓聘瑰词其骨弥劲矣。

然求其妍妙,皆在乎其用心所在耳。

心昏拟效之方丧,意工法则耀若星辰。

况乃假之以天时五行,阴阳迭用;用若矛盾相须适自然乎;抑其次第而进退之也乎?未可诬于己也。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本文原型基于百度百科,借鉴了田蕴章每日一字、王根权的网易博客、东楚骚人的新浪博客、海淀敬德书院的搜狐文章、姬兴华论文《睢涣之间考辨》等一些见解,表示感谢。

相关说明:1.下划线表示有注释。

2.“/”符号表示断句。

3.“「」”符号用在译文中,是针对比较长的段落、为了通读全段文字内容而标注的关联词语。

4.文中红色标注文字表示我与其他版本翻译殊不相同之处。

【原文】 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注释】书谱卷上:关于何为上卷,何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一:因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题的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所以大多认为这只是个序,或者说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孙过庭在书谱的结尾处说:“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这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上面的文章即可分为两卷。

至于未见“卷下”字样,或省略,本为两卷,后装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样,历经装裱而丢失。

我比较赞成后者,认为书谱已经完成,其中已经包含了上下两卷。

如果认为这只是个“序”,那它肯定不能作为正文,也就不能称之为“卷上”了。

既然孙过庭已经注明了这是卷上,那它就不只是个“序”。

那“卷下”在哪呢?我认为是省略了。

我们在给人写对联的时候,怕贴对联的人不知道哪个是上、哪个是下,会在不显眼的位置标注一个“上”字,贴对联的人看到“上”字自然知道这是个上联了,另一条不用标注当然就是下联了。

我认为书谱也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这是《书谱》的上卷 吴郡人氏孙过庭撰写第一篇【原文】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ǐng)寻诸(zhū)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注释】夫(fú):文言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钟张:钟繇和张芝。

钟繇(yáo),字元常。

张:张芝,字伯英。

关于“繇”字的读音,一读yáo,一说yóu,老先生们传下来多读yóu,新一辈的人多认为钟繇的名和他的字“元常”是有关联的,所以读yáo,我更偏向于后者。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书谱》是孙过庭的文集之一,该文集包含了孙过庭的多篇散文和诗歌作品。

下面是《书谱》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原文:
座中含笑欲谈书,书如人品又如女。

但使刻版堪嘉赏,长城古道莫耐居。

注释:
1. 含笑欲谈书:指座中的人想要谈论书籍,表达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和喜爱之情。

2. 书如人品又如女:比喻书籍有着各自独特的品质和魅力,有如人的品质和女性的魅力一般。

这里作者通过类比把书籍与人和女性相提并论,强调了书籍的重要性。

3. 刻版:指书籍的印刷版面,用以描述书籍的外观和质量。

4. 长城古道:这里是指一种传统的架子书屋,类似于书架。

作者通过这个比喻来形容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强调了书籍的数量和重要性。

5. 莫耐居:指摆放书籍的书架无法容纳更多的书籍。

译文:
在座的人们带着微笑想要谈论书籍,因为书籍就像人的品质和女性的魅力一样。

只有当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了赏心悦目的程度,才能摆放在书架上,因为书籍的数量多得像长城古道一样,书架已经无法再容纳更多的书籍了。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释文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释文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释文一、全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本文原型基于百度百科,借鉴了田蕴章每日一字、王根权的网易博客、东楚骚人的新浪博客、海淀敬德书院的搜狐文章、姬兴华论文《睢涣之间考辨》等一些见解,表示感谢。

相关说明:1.下划线表示有注释。

2.“/”符号表示断句。

3.“「」”符号用在译文中,是针对比较长的段落、为了通读全段文字内容而标注的关联词语。

4.文中红色标注文字表示我与其他版本翻译殊不相同之处。

【原文】 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注释】书谱卷上:关于何为上卷,何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一:因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题的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所以大多认为这只是个序,或者说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孙过庭在书谱的结尾处说:“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这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上面的文章即可分为两卷。

至于未见“卷下”字样,或省略,本为两卷,后装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样,历经装裱而丢失。

我比较赞成后者,认为书谱已经完成,其中已经包含了上下两卷。

如果认为这只是个“序”,那它肯定不能作为正文,也就不能称之为“卷上”了。

既然孙过庭已经注明了这是卷上,那它就不只是个“序”。

那“卷下”在哪呢?我认为是省略了。

我们在给人写对联的时候,怕贴对联的人不知道哪个是上、哪个是下,会在不显眼的位置标注一个“上”字,贴对联的人看到“上”字自然知道这是个上联了,另一条不用标注当然就是下联了。

我认为书谱也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这是《书谱》的上卷 吴郡人氏孙过庭撰写第一篇【原文】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ǐng)寻诸(zhū)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注释】夫(fú):文言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钟张:钟繇和张芝。

钟繇(yáo),字元常。

张:张芝,字伯英。

关于“繇”字的读音,一读yáo,一说yóu,老先生们传下来多读yóu,新一辈的人多认为钟繇的名和他的字“元常”是有关联的,所以读yáo,我更偏向于后者。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本文原型基于百度百科,借鉴了田蕴章的每日一字、王根权的网易博客、东楚骚人的新浪博客、海淀敬德书院的搜狐文章、姬兴华的论文《睢涣之间考辨》等一些见解,表示感谢。

相关说明:1.下划线表示有注释。

2.“「」”符号用在译文中,是针对比较长的段落、为了通读全段文字内容而标注的关联词语。

3.文中红色标注文字表示我与其他版本翻译殊不相同之处。

【原文】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注释】书谱卷上:关于何为上卷,何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一:因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题的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所以大多认为这只是个序,或者说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孙过庭在书谱的结尾处说:“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这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上面的文章即可分为两卷。

至于未见“卷下”字样,或省略,本为两卷,后装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样,历经装裱而丢失。

我比较赞成后者,认为书谱已经完成,其中已经包含了上下两卷。

如果认为这只是个“序”,那它肯定不能作为正文,也就不能称之为“卷上”了。

既然孙过庭已经注明了这是卷上,那它就不只是个“序”。

那“卷下”在哪呢?我认为是省略了。

我们在给人写对联的时候,怕贴对联的人不知道哪个是上、哪个是下,会在不显眼的位置标注一个“上”字,贴对联的人看到“上”字自然知道这是个上联了,另一条不用标注当然就是下联了。

我认为书谱也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这是《书谱》的上卷吴郡人氏孙过庭撰写第一篇【原文】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ǐng)寻诸(zhū)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注释】夫(fú):文言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钟张:钟繇和张芝。

钟繇(yáo),字元常。

张:张芝,字伯英。

关于“繇”字的读音,一读yáo,一说yóu,老先生们传下来多读yóu,新一辈的人多认为钟繇的名和他的字“元常”是有关联的,所以读yáo,我更偏向于后者。

书谱全文逐句及译文注解

书谱全文逐句及译文注解

书谱全文逐句及译文注解《书谱》原文较长,以下先选取部分进行逐句翻译及注解: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译文:从古以来那些擅长书法的人啊,在汉魏的时候有钟繇(yóu)和张芝,那书法可是厉害得很,绝了!到了晋朝末年呢,就得说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书法特别妙。

注解:“夫”在这里是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钟张”指的是钟繇和张芝,钟繇是曹魏时期著名书法家,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张芝擅长草书,有“草圣”之称。

“二王”就是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们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文: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译文:王羲之他老人家说:“我最近看了好多有名的书法作品,钟繇和张芝的那是真的超级厉害,别的呀,都没啥看头。

”注解:“顷”是不久、近来的意思。

“寻”在这里就是寻找、查看的意思,不过结合语境理解为看、观赏比较合适。

原文: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译文:这就可以说钟繇和张芝的时代过去了,然后王羲之、王献之接着在书法上大放异彩。

注解:“没”在这里是消逝的意思,表示钟繇和张芝那个时代已经结束。

原文: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译文: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繇、张芝比起来呢,和钟繇应该能不相上下,有人还说我超过他了呢。

和张芝比草书的话,我也能和他并肩。

不过张芝那功夫可深了,练书法把池子里的水都染黑了。

要是我也这么痴迷书法,不一定就比他差。

”注解:“抗行”就是并行、不相上下的意思。

“雁行”也是并列的意思。

“精熟”就是非常熟练、精通。

“池水尽墨”说的是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他在池边练字,经常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

“寡人”这里是王羲之的自称,是一种比较自谦的说法。

“耽”是沉溺、入迷的意思。

“谢”这里表示不如、逊色。

出处:《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创作的书法理论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11】推:举荐,指出某人优点。

【12】迈:超过。

【13】考:推求,研究。

【14】专: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15】擅:长(cháng )于,善于。

【16】果:结出果实,实现。

【17】规:法则,章程,标准【18】摭:拾取,摘取。

【19】惭:羞愧【20】即:接近、靠近。

【21】事:此代指书法。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跟钟繇可以抗衡,有人认为我超过他。

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勤于临池学书,池水尽是墨黑,假如我象张芝这样用功练书,书法未必不如他。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

言下之意,就是推崇张芝、以为自已超越钟繇。

研究王羲之的书法,虽然他没有完全贯彻前人的法则,但能兼融会通,所以无愧于书法艺术。

(3):评者云:“彼之四贤〔1〕,古今特〔2〕绝,而今不逮〔3〕古,古质〔4〕而今妍〔5〕。

”夫质以〔6〕代〔7〕兴〔8〕,妍因俗〔9〕易。

虽书〔10〕契〔11〕之作,适〔12〕以记〔13〕言〔14〕,而淳〔15〕醨〔16〕一迁〔17〕,质文〔18〕三变,驰骛〔19〕沿〔20〕革〔21〕、物〔22〕理〔23〕常〔24〕然。

注释:【1】四贤:指前述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

【2】特: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3】逮:及得上、达到。

【4】质:本意、本质、实体。

此作朴实讲,谓缺乏文采。

与“文”相对。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史”此之谓虚浮。

)【5】妍:文也,华美,有文采。

质与妍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一般用来指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质原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孔子用以表现君子的道德修养。

妍指事物的外在形式,与文同义。

【6】以:因为。

【7】代:时代。

【8】兴:流行,盛行【9】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10】书:着于竹帛谓之书。

【11】契:用刀雕刻【12】适:满足。

【13】记:记录。

【14】言:语言。

【15】淳:古同“醇”,酒味厚、纯。

【16】醨:亦作漓,薄。

多指风格的淳厚与浇薄。

【17】迁:变动,转变【18】文: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指文艺作品的感性形式。

《国语•郑语》:“物一无文。

”《易传•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19】驰:车马等奔跑,快跑。

乱跑,骛:奔驰。

驰骛:疾驰,奔走。

【20】沿:因袭相传。

【21】革:改变。

沿革:沿袭变革。

【22】物: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23】理: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24】常:长久,经久不变论书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王羲之、王献之不及古人钟繇、张芝,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

”质朴因时代而盛行,妍美随风俗而改变。

虽然书契的创作,满足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事物发展规律永远如此。

(4):贵〔1〕能古不乖〔2〕时,今不同弊〔3〕,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

”何必易〔5〕雕〔6〕宫〔7〕于穴处〔8〕,反〔9〕玉辂〔10〕于椎轮〔11〕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12〕者以为评得其纲纪〔13〕,而未详其始卒也〔14〕。

且元常专〔15〕工〔16〕于隶书,伯英尤〔17〕精〔18〕于草体,彼之二美〔19〕,而逸少兼之。

拟〔20〕草则余〔21〕真,比〔22〕真则长〔23〕草,虽专工少劣〔24〕,而博〔25〕涉〔26〕多优〔27〕,摠〔28〕其终始,匪〔29〕无乖〔30〕互〔31〕。

注释:【1】贵:值得看重,重视【2】乖:违背,不协调。

《韩非子•亡征》:“内外乖者,可亡也。

”(在古代,乖字不当乖巧讲。

)【3】弊:流弊。

【4】彬彬:形容文雅。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指内在的本质与外在的文采相称,才能成为君子。

此语出自《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该文中,孙氏以“文质彬彬”引论书法,意在强调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5】易:改变。

【6】雕:刻、画、饰以彩绘,花纹,泛指修饰。

【7】宫:宫殿。

雕宫指华美的宫殿。

【8】穴:洞。

穴处:(土室、岩洞)穴处,指居住在山洞。

《墨子•辞过》:“古之民未之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9】反:抵制,背叛,抗拒【10】辂:古代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

玉辂:古代帝王所乘之车,以玉为饰。

【11】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用整块圆木做车轮的简陋车子。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

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后来椎轮引申为事物的草创阶段。

【12】意:猜测。

【13】纲:提网的总绳。

纪:法度。

纲纪:大纲要领。

【14】始:开始。

卒:结束。

意犹始终。

【15】专: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

【16】工:善于,长于。

【17】尤:更加,格外。

【18】精:专一,深入。

【19】兼: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

【20】拟:比,仿照。

【21】余:剩下来的,多出来的【22】比: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23】长:增加【24】劣:低下,弱下【25】博:多,广,大【26】涉:牵连,关连【27】优:美好的,出众的【28】摠:同“总”聚合,聚在一起【29】匪:非。

【30】乖:不顺,不和谐。

【31】互:彼此。

学书贵在学古而不违背时代风尚,学今不与弊俗流同,正如孔子所说:“文采和质朴兼备,才能成为君子。

”,何必拘泥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辇而乘陋车呢!评论者又说:“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就象王羲之比不上钟繇、张芝一样。

”评论者大概认为论及要领,但是他们没有了解前因后果。

况且钟繇只擅长隶书,张芝尤其精于草书;钟繇和张芝的长处,王羲之兼而有之。

比张芝的草书,他还擅长真书;比钟繇的真书,他还能写草书。

虽然从专精的角度说,王羲之比他们稍差,但从博取众长方面来说,他又比他们做得好。

综合来看,彼此各有长短。

(5):谢安素〔1〕善尺牍〔2〕,而轻〔3〕子敬之书。

子敬尝〔4〕作佳〔5〕书与之,谓〔6〕必〔7〕存〔8〕录〔9〕,安辄〔10〕题〔11〕后答〔12〕之,甚〔13〕以为恨。

安尝问子敬:“卿〔14〕书何如〔15〕右军?”答云:“故当胜〔16〕。

”安云:“物〔17〕论〔18〕殊〔19〕不尔〔20〕。

”子敬又答:“时〔21〕人那得知!”注释:【1】素:向来。

【2】尺牍:长一尺的木简。

古代用以书写,后泛指信札,书信。

【3】轻:看不起。

【4】尝:曾经(副词)。

【5】佳:美的,好的。

【6】谓:说。

【7】必:一定。

【8】存:保留,留下【9】录:记载,抄写【10】辄:立即,就。

【11】题:写上,签署【12】答::回话,回复【13】甚:很,极【14】卿: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15】如:与,和【16】胜:超过,占优势【17】物:人。

【18】论: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看法。

【19】殊:不同。

【20】尔:语气词,通“耳”。

相当于“而已”。

【21】时:现在的,当前的谢安向来擅长书信,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

王献之曾经精心给他写一封信,以为一定得到谢安的赏识并收藏,不料谢安立即在信上打接着题写回复他,献之深以为恨。

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你的书法跟你父亲比较怎样?”王献之答道:“当然比他好!”谢安说:“他人不是这处种看法!”王献之又回答说:“今天的人哪里懂得谁的书法好呢!”(6):后羲之往〔1〕都〔2〕,临行题壁。

子敬密〔3〕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4〕为不恶〔5〕。

羲之还〔6〕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

”敬乃内惭〔7〕。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8〕博〔9〕斯〔10〕别〔11〕,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12〕疑焉。

注释:【1】往:去,到。

【2】都:都城,建康,今南京。

【3】密: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偷偷。

【4】私:自己【5】恶:讨厌,憎恨【6】还:回来。

【7】惭:羞愧【8】专:专长。

【9】博:博涉:【10】斯:之。

【11】别:差别,不同。

【12】或:有。

后来王羲之去都城建康,临行时在墙上题字。

王献之偷偷把它擦掉,在原来的地方另行改写,并以为写得不错。

王羲之回家看到被改的题字,叹了一口气说:“我走的时候,确实大醉了!王献之听后,内心才感到惭愧。

由此可知,王羲之和钟繇、张芝相比,只有专精与博习的区别,而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应该没有疑问。

(7):余〔1〕志学之年〔2〕,留心翰墨〔3〕,味〔4〕钟、张之余〔5〕烈〔6〕,挹〔7〕羲、献之前规〔8〕,极〔9〕虑〔10〕专精〔11〕,时逾二纪〔12〕,有乖〔13〕入木之术〔14〕,无间〔15〕临池〔16〕之志〔17〕。

注释:【1】余:我。

【2】志学之年:指少年时代,《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翰墨:本指笔墨,此之谓书画文章。

【4】味:体味,体会。

【5】余:遗留。

【6】烈:功业。

馀烈:犹谓遗留下的功业,功绩。

【7】挹:舀,把液体盛出来。

【8】前规:前人的规矩、规范、法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