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意义;戚继光抗倭的基本事实;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二)、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西洋:明初,人们把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材料一: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
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3、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视频《壮怀激烈》,引入课题。
学生看视频,感知戚继光的英雄气概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郑和下西洋
(1)简单介绍郑和。
(2)读史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指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介绍西洋的范围,并从地图上认识。
(4)介绍郑和下西洋时的“大号宝船”和使用的“罗盘针”等。
(5)通过郑和下西洋的线路图指出航行的出发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6)学习郑和下西洋时所带的货物和从他国交互的货物,从而感知郑和下西洋的友好交流。
(7)介绍郑和下西洋时的有关史实和世界各地的三宝庙,从而感知明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和世界人民对郑和的怀念。
(9)根据戚继光所说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说出戚继光具有的精神品质。
(10)根据戚继光和岳飞的事迹,讲解什么叫“民族英雄”。
5.学习第三部分: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讲解西方殖民者侵入的原因:随着从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相继来到东方,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
(2)说一说:哪国的殖民者何时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并找出代表回答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回答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
检查自学情况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了解倭寇对我国的侵略和戚继光的抗争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即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两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材料研读: 教师展示多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 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 (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分别有120吨、100吨和50吨 表中数据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的纪念邮票》提出问题:在《郑和下西洋的纪念邮票》上,为什么取名为“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平的使者”“贸易与文化交流”“航海史上的壮举”?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个人因素;优秀的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通力合作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以及倭寇问题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明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明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于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并深入分析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掌握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了解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办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倭寇问题的解决办法。
2.教学难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明朝对外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史料:收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史料,如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倭寇问题的文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海外贸易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标题《明朝对外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我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史实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能够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影响。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从教材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并阐述相关史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的掌握。
2.难点: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相关历史图片、视频、动画等。
3.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对外关系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时期,我国与外国有哪些往来?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史实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和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及其特点,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以及明朝对外抵抗外来侵略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新信息。
此外,学生对于海洋探险、殖民扩张等主题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意义以及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过程及其影响,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新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对外关系。
4.情感教育: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准备相关板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郑和是谁?他为什么要下西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以及带回来的奇珍异宝。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
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4)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思考:
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听戚继光抗倭主题曲,引入戚继光抗倭
1.倭寇指什么?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奸商相互勾结
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
读材料,思考问题
学生根据课本,分析总结概括
小组讨论
学生勾画相关内容
思考总结
学生读课本,勾画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
小组合作,思考
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厂卫制度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看视频,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谁派郑和下西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四)总结
(五)板书
前提
目的
郑和下西洋
概况
意义
背景
戚继光抗倭概况
意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4、意义
5、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倭患危害严重
2、概况:浙江台州大捷,福建、广东抗倭
3、性质:反侵略斗争
4、意义:戚继光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名族英雄
5、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愿望;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与其他军民的配合;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概况。
难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前提条件:国力雄厚
2、目的:为了宣扬国威;发展海外贸易
3、概况:
时间:1405-1433,先后7次下西洋。
特点: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范围: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识图发现能力、史料分析的能力。
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习郑和和戚继光二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开拓,坚韧不拔的精神等。
过程与方法1、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搜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戚继光》相关视频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大家看到的是发生在明朝中后期的戚继光抗倭的场景,这场战争发生在明朝中后期,那么明朝除了战争,对外关系还有哪些方式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讲授新课世界历史发展分两条途径:(一)、和平交往;(二)暴力冲突(战争)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客观原因: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主观原因:1、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2、明朝政府的支持。
3、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过渡句:郑和下西洋是伟大的航海家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他比迪亚士早了半个多世纪,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组织学生互相批改、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外交,撰写剧本并进行表演,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郑和下西洋》、《明朝与世界的交流》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4.家庭作业:
(1)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本节课所学的明朝对外关系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家庭亲子互动。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引发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并尝试总结出重要事件、人物及影响。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补充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整理出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结构图,包括重要事件、人物、航线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布置相关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
2.实践作业:
(1)鼓励学生搜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资料,如图片、文物、故事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内容涵盖了明朝洪武至嘉靖年间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事件。
教材通过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的基础知识,对古代的朝代更迭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事件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倭寇与戚继光抗倭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学习情况。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史料,解决问题。
3.案例教学:以典型事件为例,深入剖析事件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史证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网络资源: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相关历史事件的教育视频、文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对外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以及冲突,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对我国对外关系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部分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但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过程,掌握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主要交流与合作事件,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我国对外关系历史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过程,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主要交流与合作事件。
2.教学难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历史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地理位置,进而引入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过程,呈现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主要交流与合作事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初中历史人教版(部编)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七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备课标】1、【课标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2、【核心概念】了解、知道、理解二、【备教学重难点】:1、教材分析: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危机阶段。
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
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本课的主题是明朝的对外关系,我对教材进行整理,分成两段:一是和平友好的主动积极的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受外来侵略的消极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由此说明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友好交往和对外冲突并存2、【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三、【备学情】1、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85%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8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70%学生能够掌握2、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
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得到培养。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生:郑和下西洋。
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少数学生看过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但对史实了解不具体。
教法学法指导:在分析原因时,联系教材P67关于史实的介绍,以教师讲解为主;对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的认识,结合文字介绍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课堂上学生齐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下面一段材料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与郑和有关的遗迹。
比如,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
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
印度有三宝石雕刻像。
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
上述都是郑和和他的船队到达过的地方。
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那儿原本一片荒凉,后来的华侨却因郑和来过就定居在这里,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
每年在郑和登陆的日子,华侨都在这儿举行盛大游行,锣鼓喧天,龙狮狂舞,洋溢着节日气氛,以示对郑和的纪念。
郑和远航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怎样远航的?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明代的对外关系一课。
请同学们先看一幅图片。
[投影显示]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刚才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那么,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郑和下西洋在当时有什么样的背景?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要求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比较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综合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评价人物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道德情操方面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爱国主义方面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学情分析少数学生看过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但对史实了解不具体五、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一位是伟大的航海家,一位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节课我们通过他们伟大的事迹来了解相关的历史。
(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导学案。
(三)合作探究郑和下西洋——远航教师结合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一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师结合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读图分析的能力。
学习与探究: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学习与探究:材料一反映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2016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史实。
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概况即对外友好交往与冲突。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观察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通过材料分析与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郑和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生观,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树立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意识。
教学导入:出示一副船在海上航行的动图,启发学生,看到此图你会想到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答案很多:有的说造船业发达,有的说出海贸易,有的说是客轮,有的说可能是友好交往。
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和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下西洋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新课:(一)、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0-72页,完成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在位皇帝、目的、概况、影响。
(二)、合作探究1、学生自学后,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
2、材料分析: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条件。
(1)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2)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3)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3、结合下面郑和与哥伦布海航情况比较表,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地位与影响。
(2)榜葛剌进献麒麟图(3)郑和下西洋动态图学生探讨后师小结:积极影响:●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并做出了伟大贡献。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对外关系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5课,本课主要内容有: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我国在这一时期的海洋地位和民族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掌握不多,对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重要事件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海洋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成就,认识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背景,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实,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精神的情怀,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海防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和成就,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背景,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实,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影响,戚继光抗倭的战略战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生:郑和下西洋。
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学生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见第7张PPT。
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学生活动:现在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见第8张PPT。
学生活动: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见第9张PPT。
学生活动: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4、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5、统治者的支持。
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述。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见第10张PPT。
2、起止时间:1405——1433年。
3、次数:先后七次。
4、主要人物:明成祖、郑和。
5、出发地点:刘家港6、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7、意义: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出发地点、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及详细路线。
见第11张PPT。
课件展示: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见第12张PPT。
师:郑和每到一处,赠送礼物,表达友好平等交易。
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师生互动: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之比。
见第13张PPT。
1、郑和从1405—1433年,航海7次,所用共200余艘船只,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
有2.7~2.8 万人,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哥伦布从1492—1504年,航海4次,所用共17艘船只,旗舰长24.5米,宽6米,船上有罗盘针。
有1000~1500人,到达美洲。
3、达·伽马从1497—1498年,航海1次,所用共4艘船只,长34米,宽8米,船上有罗盘针。
有160人,到达印度。
教师明确:郑和下西洋——1、时间早、规模大、到达范围广。
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师生互动: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见第14张PPT。
学生讨论:1、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师:我们要学习郑和航海中的什么精神呢?郑和精神是什么呢?见第15张PPT。
学生讨论:1、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2、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
过渡:明朝沿海的倭寇又是怎样剿灭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师:什么叫倭寇?见第17张PPT。
自主学习:从元末明初开始,一些人在国内失意的日本武士、商人纠集一批无赖,聚在海上进行武装走私和海盗抢劫,被称为“倭寇”。
师:什么叫倭患?自主学习:倭寇与中国一些走私商人和不法豪绅狼狈为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长期侵扰我国沿海被称为“倭患”。
课件展示: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见第18张PPT。
师生互动:戚继光斗争经过。
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严格训练组建“戚家军”。
在广东、福建和俞大猷配合,荡平倭寇。
见第19张PPT。
想一想: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结合地图)见第20张PPT。
学生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见第21张PPT。
一、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课件展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师: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见第22张PPT。
学生活动: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3.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郑和下西洋,了解其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认定戚继光为民族英雄,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师:史海扬帆的时候到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史海扬帆。
练习:1. 明朝时,我国最伟大的航海家是()A.戚继光B.吴承恩C.郑和D.徐霞客答案:C2. 下列历史人物中,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A 郑和 B. 岳飞 C. 文天祥 D.戚继光答案:D3.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一带③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③答案:C4、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明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造船航海技术先进B、掠夺土地和财富C、明统治者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答案:C4.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渤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
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材料三:明宪宗时有的大臣劝阻皇帝说“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回答问题:三则材料分别说明郑和下西洋的利弊是什么?答案:(1)增强了中国的威望,促进中国与西洋各国的经济交流。
(2)宣扬了中国文化,同时丰富了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国人眼界。
(3)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为继4、感情提升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5. 布置作业(1)写一篇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舰队下西洋”(2)做同步练习【板书设计】条件1.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次数、人物、地点地位、意义明朝的对外关系倭寇的形成、抗倭经过2.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教学反思】教学环节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了两个板块:(一)郑和下西洋、(二)戚继光抗倭。
两个板块都使用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足方面:学生的参与度较广,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学生上台展示和回答问题时,有点放不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