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吐尔基山辽墓彩棺开棺目击
吐尔基山辽墓主人身分辨析
![吐尔基山辽墓主人身分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5827e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9c.png)
吐尔基山辽墓主人身分辨析
王大方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29)003
【摘要】2003年出土于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辽墓的彩棺及女主人精美的随葬品令人瞩目。
其中,仅镏金刻花大铜铎就有三件,此前著名的辽陈国公主墓也只出土一件这样的铜铎。
由此可见,吐尔基山辽墓女主人具有极高的地位。
【总页数】1页(P封3)
【作者】王大方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2.走近神秘的千年女神——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身份猜想
3.马背华器流光溢彩——吐尔基山辽墓金银器鉴赏
4.吐尔基山辽墓出土彩绘木棺及棺床的保护修复
5.吐尔基山辽墓彩绘木棺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尔基山辽墓彩绘木棺具
![吐尔基山辽墓彩绘木棺具](https://img.taocdn.com/s3/m/8d408fcf8bd63186bcebbc95.png)
种神 秘的气 氛 .以期达 到通天 的 目f
往 _ 彩 棺 棺首 的 中 间 部 位 开 有 一
锁 门 两侧 各站 立 一门卫 。均 手持 立 .所 着长 袍 上的 团花 纹饰 ,骨 朵; 箔。契丹 入信奉 “ 灵魂不死 ”说 .认
蒙古地 区更属首 次发现 .具有极 高的科学研 究价值 。
吐 尔 基 山
辽 墓 0 年 .出土 于通 辽市科 左后 旗吐 尔基 山辽代 03
萨满教 。萨满 教中的神 职人 员被称为 I
早期墓葬 的彩绘 术棺具 .棺体最 长处231 ,疑宽 处 米
13 米 .展高 处09 ,棺 椁相 套 ,下有棺 床 ,其 计 1 米
吐尔 基 山辽 墓出 土的 文物 中 .除 了大蓝 的凤 凰 痕 迹 .根 据辽庆陵 、辽宁法 库叶茂 台: 纹饰外 .铃铛 出现的几 率最高 。除了彩棺 的四周 悬有 铃铛外 .墓葬 中的随葬 品多有铃 状物 出土 .就连墓 主
人的脚 部也挂 满了铃铛 .这与墓 主人 身为萨满巫师 的 身 份是相 吻台 的 《辽史 ・ 志 》中有 着明 确的 记 礼 载 .契丹人同 中国北 方的大多数 少数 民族一样 ,信率
“ ”的 嫌疑 .后 人纷纷用 “ 搏”来明 其孝心 .是 薄 厚
所谓 “ 葬以明孝 ”。而 且, 由于 “ 厚 灵魂 不死”观 念
石 窟 .形 式 比较 简单 .雕 饰不 多 。从 隋唐 起使 用渐
多 ,成 为富殿 、寺观等 尊贵建 筑专用 的基座 。造型 也 逐渐复 杂华丽 ,并出现 了莲瓣 、卷草 等花饰和 角柱 、 力神 ,间柱 、门等 随 着时代 的发展 。须弥座 已从神 圣尊贵 之物 ,发展成为 很多建 筑基座 的装饰形 式 .通 常用 于尊贵建 筑物的基 座。棺 床共 由八层组成 。上部 有镂空 的栏杆 .栏杆上 蹲六只 铜狮子 .栏杆下 悬挂有 上下 两排 锎铃 .中间部位 有四只 两两相对 的描金 凤 中国 历代 皆有 “ 死如事 生” 之制 ,从 良渚文 事
马背华器 流光溢彩——吐尔基山辽墓金银器鉴赏
![马背华器 流光溢彩——吐尔基山辽墓金银器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1ba0ebf0029bd64783e2c80.png)
吐尔基山辽墓发掘于2003年春夏之际,因其西北采石矿的偶然开采而被发现,是一座保存完整、未被盗掘的古墓。
它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大吐尔基山东南麓的山坡上,距通辽市50公里。
吐尔基山辽墓墓室四壁有壁画,墓中的彩绘木棺和棺床在内蒙古自治区尚属首次发现。
随葬品丰富而有特色,墓室内主要有金银器、铜器、瓷器、漆器、木器、玻璃器及丝织品等;内棺内随葬品主要有鎏金银牌饰、金手镯、金戒指、玛瑙手链、玛瑙项饰等。
金银器在造型、纹样及工艺方面,既模仿唐代金银器的制法和特征,又融入本民族审美追求,极为精湛,堪与唐代金银器相媲美。
一、鎏金摩竭纹银盆高6.3厘米,口径37.3厘米,底径29.3厘米。
该盆用0.33厘米厚的银板锤打而成,盆口沿向外折出便于手拿的边沿。
在盆的内底、腹壁及口沿边缘局部图案上鎏金。
内底以圈状波纹作地,盆底水波纹外饰一周覆莲瓣纹,中间饰以双摩竭戏珠纹(见图1)。
匠人先以捶揲的技法制成凸起的外廓,即龙首鱼身的摩竭。
再用錾刻技法刻画细部的眼、嘴、羽翼等。
摩竭身体作游动、扭转之姿。
摩竭头上生一角,眦目圆睁,长鼻上卷,嘴大张,吐长舌,呈凶猛态。
头部巾帘样张 彤-文马背华器 流光溢彩—吐尔基山辽墓金银器鉴赏图1 鎏金摩竭纹银盆【鉴·赏】004Vol.108装饰上錾刻小圆圈纹,以示摩竭肥硕的鳍部。
摩竭鱼鳞状甲片排布规则而繁密,显得身躯健壮有力。
两翼作振羽展翅之姿,工匠运用退阶式凸起的做法表现羽毛的层次。
长长的尾部飘转、灵动,似在追逐身侧的一团火焰珠。
盆腹壁錾刻八团相同的装饰纹样,为两只鸿雁栖息于牡丹花之上。
鸿雁呈对立姿,展翅高扬,口中各衔一缠枝花,神态安详,悠闲自在。
盆口沿部饰一圈唐草纹。
以上装饰均以细密的鱼子纹为地。
整体设计独具匠心,盆底呈现出水中摩竭戏珠,盆壁为岸边鸿雁栖息,一动一静,交相呼应。
当盆中盛放水等液体时,摩竭随着水的波动便活泛起来,仿佛矫健而灵活地遨游搏击于水中,可感受到蕴藏在其体内的勃勃生机,极尽巧思。
走近神秘的千年女神
![走近神秘的千年女神](https://img.taocdn.com/s3/m/38a7da4c48d7c1c708a145e8.png)
走近神秘的千年女神作者:王大方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5期2010年年初,内蒙古博物院举办了“内蒙古重大考古成果展”。
在这次展览上,2003年出土于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辽墓的辽代彩棺及该墓女主人精美的随葬品十分醒目。
其中,仅出土的镏金刻花大铜铎就有三件,著名的辽陈国公主墓也只出土了一件这样的铜铎。
由此可见,吐尔基山辽墓女主人身份、地位极高。
2003年以来,随着对吐尔基山辽墓考古研究的深入,内蒙古考古学界已经确认:这座古墓的时代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时期,它是迄今所知时代最早的契丹大贵族墓。
根据吐尔基山辽墓内随葬的铜铃、银号角以及墓主人头部所戴的与传世所见的萨满法师头箍一样的金箍,还有在其肩部发现的日月金银牌等分析,可以认定,墓主人应当是一位地位崇高的女萨满法师。
萨满教是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在宋代成书的《三朝北盟会编》中首次记载了宋朝使者在金朝境内所见到的女萨满法师。
当时称为“姗满”,这也间接证明了辽金之际确实有女萨满法师的存在。
辽太祖时期具有萨满身份的契丹女贵族应当首推质古公主。
据《辽史·公主表》记载:质古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女儿,她在当时被尊为“奥姑”。
根据《辽史·公主表》关于奥姑的解释可知,奥姑为契丹女子中地位尊贵之人,契丹人在举行宴会时,要请她在毡帐穹庐的“奥”这个位置为大家祝福。
“奥”位于穹庐的西南角,这是契丹人认为最尊贵的位置。
所以,能有资格坐在这里主持婚宴的女子就被尊称为“奥姑”。
辽太祖之女质古公主就是当时的奥姑。
奥姑在契丹社会中,同时也是女萨满,她可为人们祈福,可为人们求神消灾,这在当时的契丹社会中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关于质古公主是否就是吐尔基山墓主人的问题,还应当考虑两点:第一,她的年龄应当不超过20岁,因为《辽史·公主表》所载:“辽太祖一女,名质古,未封而卒。
”可知质古在未受封公主时已早卒,因而估计其年龄不会超过20岁。
【参考文档】辽金誓不两立的千年愤怒掘坟墓泄愤-优秀word范文 (2页)
![【参考文档】辽金誓不两立的千年愤怒掘坟墓泄愤-优秀word范文 (2页)](https://img.taocdn.com/s3/m/05c0d030964bcf84b9d57bb0.png)
【参考文档】辽金誓不两立的千年愤怒掘坟墓泄愤-优秀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辽金誓不两立的千年愤怒掘坟墓泄愤1953年,辽宁法库叶茂台,当几位考古工作者打开一座曾遭破坏后被回填的辽代古墓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竟是这样一幅惊悚场景:空荡的墓室中央立着一架散碎的棺床,棺床内插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剑,顺着铁剑往下一看,令人瞬间倒吸一口凉气!原来,这锈剑竟从棺中古尸头骨的鼻梁上方直插而入,几乎把头骨劈成两半!因用力太猛,这破颅的铁剑,竟狠狠地钉进头骨所枕的棺木上,若硬拔,没准把整个棺床给拽起来!由于铁剑插得太狠太深,几近碎裂的头骨的面部表情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两只枯眼似深不见底的两孔黑洞,若与之对视,极易神思恍惚,耳畔边会突然炸响穿越千年的绝望哀嚎!这古尸是一具辽代贵族遗骨,这铁剑,是建立大金国的女真人的复仇之剑!当年,满怀刻骨仇恨的女真人,高举这锋利锐剑,怒插这尸身未腐的辽人之颅,他们存心让这铁剑、这头颅保持而今的恐怖之状,让后至之人也能感受到这令人不寒而栗的千年狰狞!那么,建立大辽的契丹人与建立大金的女真人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深仇大恨呢?辽国末年吏治腐败,到处搜刮掠夺,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辽国经常派所谓的“银牌使者”闯入居住在黑龙江一带的女真人领地,索要捕食天鹅的猛禽海东青、勒索各种奇珍异宝,令女真人苦不堪言。
光是索财尚可容忍,不可宽恕的是,这些“银牌使者”全不顾女真人的尊严,强行掳掠女真妇女“陪睡”,睡普通民女就算了,连女真头领的女人也照睡不误,这下子,可把强悍躁暴的女真人彻底惹毛了!不久,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揭竿而起,由此,敲响了大辽灭亡的丧钟!金灭辽的进程中,出于泄愤和破坏风水的目的,对辽陵、辽墓进行了毁灭性破坏,捣毁地面建筑,挖掘墓中宝藏。
以辽祖陵为例,据《契丹国志》记载,1120年(天庆十年)夏,“金人破上京祖州之天膳堂,焚略殆尽,发掘金银珠宝。
吐尔基山辽墓彩绘木棺具
![吐尔基山辽墓彩绘木棺具](https://img.taocdn.com/s3/m/fda1d4057c1cfad6185fa738.png)
作者: 郑承燕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博物馆
页码: 84-8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彩绘 辽墓 科学研究价值 内蒙古地区 科左后旗 社会地位 通辽市 随葬品
摘要:2003年,出土于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辽代早期墓葬的彩绘木棺具,棺体最长处2.31米,最宽处1.31米,最高处0.9米,棺椁相套,下有棺床,共计八层,棺、床均施彩绘。
吐尔基山辽墓以其随葬品的丰富、墓主人的高贵社会地位与身份之谜,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而如此完整的辽墓彩绘木棺在内蒙古地区更属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吐尔基山辽墓
![吐尔基山辽墓](https://img.taocdn.com/s3/m/95a58cd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1.png)
吐尔基山辽墓1 简介编辑本段吐尔基山辽墓吐尔基山辽墓,是一座未被盗掘的千年古墓。
墓葬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东南麓的山坡上,南距山水吐尔基山水库行政村约1公里,西南面有吐尔基山红领巾水库,西北有哲里木盟采石矿。
历史上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属辽代乌州,《辽史·地理志》称“本乌丸之地,东胡之种也。
辽北大王拨剌占为牧,建城,后官收。
”墓葬偶然发现于吐尔基山采石矿的采石过程中。
时代:辽发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 结构特点编辑本段该墓为石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组成。
墓道为长斜坡墓道,长48米,两壁石墙残高约10米;墓门口有封门石封住,在甬道中间有一道木门,两扇对开,每扇门各有上下三排鎏金铜门钉,每排6个;墓室近似正方形,为叠涩顶,墓室四壁的壁画绝大部分已经脱落,藻井上面绘有月亮及太阳图案。
耳室位于墓室的前部,呈长方形,左右耳室均有木门。
葬具有彩绘木棺、内棺及棺床。
彩绘木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凤以及牡丹花叶子为贴金,四周悬有铃铛,在棺盖上面还有三个葫芦状鎏金铜饰件。
内棺的棺盖正面有三团贴金龙纹图案,在两侧各有一对贴金凤展翅飞翔,神态生动。
内外棺之间夹有丝织品。
彩绘木棺棺床为须弥座状彩绘棺床,共由8层组成。
墓主人身穿11层衣服,其中一件保存完好的罗裙上发现了带有晚唐风格的对凤图案。
3 随葬品编辑本段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银器、金器、漆器、木器、马具、玻璃器和丝织品。
铜器有钟、铜铃、牌饰、铜泡等,大部分为铜鎏金。
其中的鎏金铜牌饰上面战+刻精美的乐舞图案;金银器上面战刻有栩栩如生的金龙和双狮以及鸾鸟、形态各异的人物和动物图案。
这些精美的随葬品,对于丰富辽代的文化交流、艺术等方面认识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看,墓葬风格接近于晚唐和辽代早期的风格,应为辽代早期契丹贵族的墓葬。
彩绘木棺和棺床,在内蒙古尚属首次完整发现。
通辽市吐尔基山辽代大贵族墓葬考古获重大发现
![通辽市吐尔基山辽代大贵族墓葬考古获重大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5960570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1.png)
通辽市吐尔基山辽代大贵族墓葬考古获重大发现
王大方;柴海亮
【期刊名称】《蒙古学信息》
【年(卷),期】2003(000)003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王大方;柴海亮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华社驻内蒙古分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马背华器流光溢彩——吐尔基山辽墓金银器鉴赏
2.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3.吐尔基山辽代贵族墓葬人骨遗骸线粒体DNA多态性分析
4.吐尔基山辽墓出土彩绘木棺及棺床的保护修复
5.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里罕沟辽代墓葬清理简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墓疑云契丹女尸之“凤棺”迷案:千年女尸体内被注水银,身份至今未解
![古墓疑云契丹女尸之“凤棺”迷案:千年女尸体内被注水银,身份至今未解](https://img.taocdn.com/s3/m/fc6391d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d.png)
古墓疑云契丹女尸之“凤棺”迷案:千年女尸体内被注水银,身份至今未解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的山麓上发现了一座千年辽代墓葬,墓室简陋但随葬品却极其奢华,墓主人的尸骨里更是惊奇的发现了大量水银。
那么墓主人到底是谁,尸骨中为何会出现水银,墓主人身上又是否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2003年3月的一天,内蒙古通辽市土尔基山采石场的工人们正在埋设炸药开采石头。
随着山石崩落,一些奇怪的石头显露出来,一块巨石堆砌而成的石壁明显不是天然形成的。
奇异石壁的出现很快在采石场传了开来,大家都在猜测,这些奇怪的石头到底是什么?采石场随即停工,领导也将此事上报公安机关以及市博物馆工作人员。
此时,谁都没有想到,奇异石壁的发现将揭开一个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
接到报案后的公安机关和考古人员立即赶到现场。
初步观察后,考古人员猜测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葬,墓道大约有30多米长,墓道的西侧已经被毁。
这会是一座怎样的墓葬呢?大家都非常期待,十天后对墓葬的发掘正式开始了。
首先,从清理墓道开始,通向墓室的路叫墓道,一般是斜坡状,而这个墓道已成了考古人员判断墓葬年代的关键信息。
在通辽地区,除了辽代墓葬有墓道之外,其他墓葬都没有墓道。
1400多年前期,契丹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
辽朝全盛时,疆域东北至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至现在天津市的海河,北至河北省霸县。
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但这个当时称雄中国北方的帝国,却在200年后连带他们所创立的文字如谜一般的消失了。
由于契丹族所留资料甚少,人们只能通过对以往辽代墓葬的发掘,来了解这个千年前的草原民族。
墓葬的发现地通辽正是当年契丹人的起源地,倘若这个墓葬真的是契丹人,那么它会给我们带来一段怎样的契丹故事呢?经历一个月的发掘,墓道终于完全显现出来,在墓道的尽头是一块巨大的封门石。
辽代早期墓葬的形式和唐墓宋墓是一样的,封门石的出现让专家更加相信这座墓葬的主人一定是一位契丹贵族。
朱泓: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的三维容貌复原
![朱泓: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的三维容貌复原](https://img.taocdn.com/s3/m/f23594ca360cba1aa811da61.png)
朱泓: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的三维容貌复原谈到公共考古的问题,我首先要多说几句话,首先,我是非常赞成这次公共考古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的学术活动。
因为过去,在我们考古界很多专家都忽视了这个问题,大概在十几年以前,我就觉得考古的工作应该让更多公众有更多的了解。
说到这儿,也算和公共考古有一些缘分。
因为我今天要讲这样一种题目,一下提醒了我。
昨天晚上我梳理了一下思路,好像我们吉林大学的考古学和公共考古有关系应该是从2003年开始的。
在那之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发掘老山汉墓,老山汉墓的发掘是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那是中国首次在央视做这样的节目。
本来这个节目和我们也没什么太多关系,但是,2002年秋天的时候,对老山汉墓发掘资料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兴趣。
当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赵福生副所长给我打电话,说要请吉林大学帮他们做一件事。
他说,老山汉墓发掘的女性墓主人头骨在研究上出了些问题。
因为当时在发掘现场是请考古所的潘其风先生,也就是我的老师去做的现场鉴定,潘先生说,这个头骨是一个蒙古人种(黄种人)的头骨。
但是等到北京市文研所他们后期做颅骨的复原像,跟我今天讲的这个容貌复原这个题目是一样的。
他们先找的是公安部的物证中心去做,因为公安部的物证中心在头骨复原容貌这方面是非常权威的一个机构。
公安部物证中心做的复原像得出的结论,说这不是一个黄种人,是一个胡女,西域的胡女。
这件事被北京的很多媒体报道,所以就引起了一个冲突。
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认为他是一个黄种人,公安部的物证中心的专家研究完了以后认为是个白种人,这就不太好办了。
所以,当时赵所长就说能不能让吉林大学再给他们做一遍。
我当时觉得这很不好办,我们要是用同样的方法然后给做出来,跟我老师潘先生是一样的结果,担心人家说你这没有科学精神,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跟人家去说。
但是我要做出来跟我的老师不太一样的话,我也觉得这有点为难。
我跟赵福生是老朋友,我就说这事儿别找我们,你再找别人做吧,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让他们做。
《文物》杂志2009年第3期---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彩绘木棺_张兴国
![《文物》杂志2009年第3期---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彩绘木棺_张兴国](https://img.taocdn.com/s3/m/b41b2e190b4e767f5acfce60.png)
93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彩绘木棺张兴国(内蒙古辽上京博物馆馆员)2005年9月,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东南约4公里处的山谷内发现一座辽代土葬墓。
墓中出土一件雕龙彩绘木棺,现藏于内蒙古辽上京博物馆(封三∶1、2)。
木棺前高后低,前宽后窄。
棺长2.19、前高0.9、宽0.9米;后高0.7、宽0.7米。
棺盖呈卷檐式屋脊形状,镶有三条木雕行龙,中间一条为独角夔龙,另外两条分别镶在棺盖两侧,头部残损严重(图二)。
棺底腐朽不存,只残存四个木雕坐狮(图三、四),由此可知木棺原有棺座,942009年·第3期坐狮应为望柱上的装饰物。
木棺两侧板分绘青龙、白虎(图一),前挡、后挡分绘朱雀、玄武。
在青龙和白虎的头部前方各绘有一名侍女,皆叉手而立,神态恭敬(封三∶3)。
前挡的朱雀图像下方绘一虚掩的大门,门两侧绘叉手肃立的男女侍从(封三∶4)。
这种前高后低的木棺形制在辽代较为常见,棺上的四神、半掩的门及侍从等图像则说明当时辽上京一带契丹社会中的汉文化气息已经非常浓郁。
(责任编辑:刘婕)(上接第92页)随葬铠甲的组成部分。
该墓出土了3件青铜马,是未经阉割的战马形象。
该马制作精细,造型写实,为研究战国时期的青铜雕塑提供了新材料。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岩石先生的悉心指导,再次表示诚挚的谢意。
摄影:李付山李静绘图:闫海军[1]李宝才《邯郸赵王陵被盗案侦破纪实》,《中国文物报》1999年6月30日、7月4日第2版。
[2]河北省文管处、邯郸地区文保所、邯郸市文保所《河北邯郸赵王陵》,《考古》1982年第6期。
[3]所引数据为2000年对赵王陵二号陵的最新的勘测数据。
[4]乔登云、乐庆森《赵邯郸故城考古发现与研究》,《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方志出版社,2003年。
[5]赵建朝《赵国王陵出土金饰牌小考》,《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
[6]郝良真《赵国王陵及其出土青铜马的若干问题探微》,《文物春秋》2003年第3期。
吐尔基山辽墓探析
![吐尔基山辽墓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223fddff00bed5b8f31dc5.png)
吐尔基山辽墓探析契丹族由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发展而来,到耶律阿保机建国共经历约五百年之久,关于其葬俗的记载一直甚少。
据《北史﹒契丹传》载:“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焚之。
”《旧唐书·北狄传﹒契丹》中记:“其俗,死者不得作冢墓,以马驾车送入大山,置于树上,亦无服纪。
”由此可知,早期处于游猎经济阶段的契丹民族并未形成筑墓入葬的习俗。
辽代建国后,随着契丹人与中原农耕民族的交往,受汉地葬俗的影响,逐渐亦坟亦墓,但仍保留了契丹民族许多古老的葬俗,如择墓靠阳,背山面水的习尚。
据《辽史﹒太祖本纪》记:“夏四月乙巳,皇弟迭烈哥谋叛,事觉,知有罪当诛,预为营圹,而诸戚请免”。
另《辽史﹒耶律曷鲁传》:“曷鲁是日得疾薨,年四十七。
既葬,赐名其阡宴答,山曰于越峪,诏立石纪功。
”通过史料可知,辽代建国初期契丹贵族的墓葬不仅在地下建造墓室,同时在地面立石树碑,吐尔基山辽墓的发现提供了更加确切的佐证。
吐尔基山辽墓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大吐尔基山东南麓山坡上,松辽平原西端,距离通辽市区直线距离50公里,面朝西辽河。
这种葬俗是契丹民族“东向拜日”习俗的反映。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契丹坟墓,皆在山之东南麓”,明确记载了契丹人的坟墓为朝向东南。
吐尔基山辽墓开口位于表土层下,墓葬表面无封土堆。
墓葬为石室墓,墓道位于外侧,呈长斜坡状,两壁具有明显的人为加工过的痕迹,甬道两侧墙壁上发现了残存的壁画以及契丹文字,但已无法辨认。
该墓抛弃了契丹人传统的天葬、树葬方式而改用地下石室无异是筑墓入葬逐习俗的开端。
早期契丹葬俗不棺不椁,辽代大部分贵族墓葬内极少见有中原地区常见的棺椁出现。
沈括《梦溪笔谈》曾记:“天圣中侍御史、知杂事章频使辽,死于虏中,虏中无棺椁,举至范阳方就殓。
自后辽人常造数漆棺,以银饰之,每有使人入境,则载以随行,至今为例。
”后受汉地葬俗影响,开始出现棺椁。
在吐尔基山辽墓中,发现一座彩绘贴金木棺。
关于内蒙古通辽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身份的推测:兼述契丹
![关于内蒙古通辽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身份的推测:兼述契丹](https://img.taocdn.com/s3/m/b3efc2c426fff705cc170ae7.png)
关于内蒙古通辽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身份的推测:兼述契丹古代社会的“奥姑”王大方(内蒙古 文化厅文物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摘要:2003年春季,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通辽市文化、文物部门的配合下,清理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没有被盗的契丹贵族墓葬。
根据出土文物和墓主人的情况,笔者认为墓主人很可能是当过奥姑的辽太祖公主质古。
关键词:吐尔基山辽墓;质古公主中图分类号码:K878.8 文献标识码:A2003年春季,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通辽市文化、文物部门的配合下,清理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没有被盗的契丹贵族墓葬。
该墓出土地为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采石场,墓内出土彩绘飞凤图案的彩棺,还出土有银质大号角一只、铜铎、玻璃杯各一,以及部分辽代早期文物。
却唯独没有墓志铭。
如此高级别的辽墓,以及没有墓志铭的奇特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
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彩棺以及各类出土文物,于2003年5月,被自治区文化厅从通辽市运回呼和浩特。
经过开棺清理,又发现了许多重要情况。
例如:墓主人为年轻女性,头部戴金圈,腿部置多件铜铃,身穿多层团凤纹锦袍。
另外,在尸腹部发现大量的水银,尸骨发黑色,可能为水银中毒,也可能是用水银防腐。
根据以上出土文物和墓主人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做出以下推论:第一、从死者穿用的凤纹锦袍、享用的绘金团凤纹双层柏木棺和金杯、玛瑙、琉璃等皇家用品分析,其身份应该是契丹皇室成员中的一位年轻而高贵的女性。
第二,从墓中没有发现墓志铭分析,死者可能是因罪而死之人。
第三,从死者腹部和骨头中发现的大量的水银来分析,死亡原因是水银中毒。
第四,从出土的文物特征分析,其时代为大契丹国(五代)早期。
例如,墓中出土的铜质立式火焰珠彩绘木棺,与新疆出土的五代时期回鹘人彩绘铜立珠木棺相似。
各种金质、铜质和琉璃质文物,均分别带有晚唐、五代、回鹘与西域风格。
这既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征回鹘有关,又与后唐等朝向阿保机纳贡有密切联系。
第五,从墓内出土的大牛角形银号角和棺内防于死者腿部的铜铃(约20个),以及棺内外随葬许多铜铃分析,死者生前是契丹原始宗教—萨满教的信奉者,而且在神与人之间曾担当过重要角色。
博物馆寻宝记.内蒙古博物院的辽彩绘木棺椁
![博物馆寻宝记.内蒙古博物院的辽彩绘木棺椁](https://img.taocdn.com/s3/m/8e8335c26c175f0e7cd137e4.png)
内蒙古博物院的辽彩绘木棺椁彩绘木棺椁于2003年出土于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的山麓上一个辽代墓葬,历经一千余年而未被盗取,仍然保存完整、熠熠生辉,且随葬品丰富、墓主人的身份成谜,一时震惊考古界,入选了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该辽代彩绘棺具,木质,棺体最长处2.31米,最宽处1.31米,最高处0.9米。
棺椁相套,下有棺床,共计八层,棺、床均施彩绘。
如此完整的辽墓彩绘木棺在内蒙古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该彩棺曾作为原型出现于电影《寻龙诀》当中。
棺椁的彩绘以红、黑两色为主色,基本形制为红底、浮雕黑绘。
四壁及盖上均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凤及牡丹花叶均贴金装饰。
棺盖下沿等间距地悬有铜铸的铃铛。
在棺椁正面刻饰有门窗,门可开启,外带铜锁;门两侧各调刻一手持骨朵的侍卫,二人面目庄重,长发披肩,身穿契丹传统圆领长袍,袍上绣有团花,腰系丝帛带,结结于腰部。
在小门与地面之间有一个拱桥将二者连接起来,桥面上有彩绘的花卉图案,桥面两侧砌有栏杆。
木棺内还有内棺,内棺的棺盖正面有三团动物纹图案,在两侧各有一对金凤展翅飞翔,其中前面一只在飞翔过程中还回首望向另一只,神态生动。
彩棺置于须弥座状的彩绘棺床之上。
棺床长2.56米、宽1.48米、通高1.07米,共由8层组成,上部有镂空的栏杆,栏杆上共有6只鎏金铜狮子,棺首4只,棺尾2只,栏杆下亦悬有上下两排铜铃,中间部位有四只两两相对的贴金凤,两只贴金凤之间饰有火焰宝珠纹,周边雕刻有波浪纹饰。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是世界的中心。
后世须弥坐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仙鹤和祥云在传统文化中寓意死后升天进入极乐世界。
契丹人信奉“灵魂不死”,认为人死后,灵魂仍然存活并游走于现世与来世之间,因而必须为灵魂寻找一个栖身之所,木棺即其灵魂的最后归宿。
灵魂出入之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故而棺首有铜锁把守,外有威严侍卫的守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大方
中国文物报第版
吐尔基山辽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采石场.月,在一次偶然地爆破施工中发现,经群众和当地基层干部报告,使古墓得以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月由内蒙古吐尔基山考古队发掘,出土彩棺等一批珍贵文物.初步判明该墓是契丹贵族墓葬,时代为五代至契丹(辽)早期,距今余年.彩棺长.米,上刻有鹤、凤、祥云,周身悬挂铜铃.这件用上等柏木制成地彩棺,于月初,经过公里地辗转运输,从内蒙古东部地通辽市,运回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月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一行人,应自治区文化厅邀请,从北京飞抵呼市.在专家组地精心指导下,彩棺开启工作准备完毕,由中央电视台向国内外地现场直播也准备就绪.在文物专家和亿万电视观众地关注下,吐尔基山辽墓出土地彩棺即将被开启,已经消逝千年地契丹文明,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月日上午时,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库.沉睡千年地吐尔基山彩棺,安静地放在内蒙古国家文物库,接受着专家们地注目,棺身上地串串铜铃仍在闪闪发光.随着吐尔基山考古队队长、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塔拉(蒙古族)地口令,这尊彩棺被名工作人员徐徐开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这时,只见在棺内还有一口内棺套在里面.这口内棺也是柏木制做,长约.米,棺盖上有金色地团龙和展翅地凤鸟图案.经过一阵紧张地测绘、拍照,名工作人员又将内棺地棺盖慢慢打开.这时,棺内露出了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地“尊容”.只见墓主人仰卧在棺内,身上层层叠叠地盖着丝绸.但可惜地是,由于历经千年地水浸土蚀,其面目已难辨认,表层地丝锦织物也已严重腐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棺内文物与墓主人性别、身份
经过仔细清理,只见墓主人头戴用金片圈成地冠帽,颈部戴有用红玛瑙、黑水晶和金丝球编成地项链,头部枕有金色木制杌子,其状如一个小马札,它把尸骨地头部高高托起,在其下巴部位,还垫有一个金属托,起支撑作用.在墓主人地头部,发现了两片尺状地长形金片,上面刻有牡丹团花、其下缀有成串地金流苏.这两件金器地出现,引起了在场学者们地讨论.有专家指出:这可能是契丹贵族妇女地金质发卡.因为在内蒙古宝山辽代壁画墓中,曾发现有头戴金发卡地贵妇画像,其发髻高耸,以金发卡支撑,流苏垂于发际,有晚唐五代遗风.这时,随着清理地进行,墓主人丰满而保存较好地发髻逐渐显现.由此,可以确定墓主人地性别是女性,因为契丹男子均髡发,不会在头顶上留有这样地高发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墓主人地性别确定后,接着要确定其身份.这时,有一项新发现引人关注:在其膝部发现成串地铜铃,其状若核桃大小.专家们又结合墓主人棺上地众多铜铃和墓内发现地一具银号角研究认为:墓主人地身份应是与祭祀、舞乐有关地女贵族.契丹人崇尚音乐舞蹈,举凡宴饮、行军打仗、敬天祭祖都要有神圣地乐舞.主其事者身份显贵,但史书记载甚少,亦无碑传记其事.吐尔基山辽墓主人即如此,虽然随葬品丰厚,却无墓志记其生平.由此推测其身份应当与舞乐神职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专家地评价
由于棺内严重腐朽,清理工作进展缓慢.在此间隙,笔者请教了国家文物局派来地专家组组长一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詹长法先生.他认为: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考古发现,是我国辽代考古地重大成果.墓中出土地彩棺,确实堪称文物珍品.它集绘画、贴金、木雕、铸铜、木作、彩漆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组合成为大小两具彩棺,其内容包括契丹人地文化、宗教、音乐、艺术等许多方面,展示了过去鲜为人知地辽代社会面貌,因而十分宝贵,一定要妥善加以保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关于保护问题,詹先生认为这是一项至关重要地大事,应当投入足够地力量,对每一件
文物进行保护.特别是彩绘木棺,对其保护更要注意,既不能让木质表层地彩色氧化和脱落,又不能让棺木出问题.对于丝织品,则要仔细保护,逐步揭取,由表及里直到里层.根据詹先生地要求,由内蒙古文物技术人员运用科学方法,对棺木和丝织品进行了保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光机透视一一墓主人是位青年巾帼
月日上午,经专家组研究决定用“”光仪透视地方法,对尸体进行拍照和观察.经过向呼市医疗部门求援,月日下午,呼和浩特市立医院放射科专家,携带一台大型“”光仪,为彩棺内地尸体全面拍摄了透视照片.月日上午,透视结果出来:、墓主人身高.米,盆骨宽大,发育良好,显示其性别为女性.、墓主人骨质饱满,表明其中含钙量高,说明墓主人营养充足,而且没有老化,因此其年龄应为青年阶段.、墓主人骨骼健康,没有发现患有腰椎、脊椎、颈椎方面地疾病和骨折等外伤.、估计其死亡原因是某种意外.、通过透视发现墓主人地头部、胸部、背部、腰部、手腕部、耳部均随葬有许多金属或玉石饰品.从其形状上辨别,可见有手镯、戒指、珠子、牌饰、摩羯纹耳饰.此外,在腰部还有佩刀及荷包.这些文物,显示了墓主人作为契丹女性地健康、高贵和尚武精神.再结合墓中所出土地两套银马鞍和弓箭残件,可以推测:墓主人应是一位喜爱骑射地青年巾帼人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外,考古人员还发现:在墓主人胸口部位地丝织品上,写有几个墨书楷体地文字.其中有两个字经辨认为契丹大字,此两字曾出现于在辽太租时期地铸币上,意为“天”和“朝”.年,内蒙古巴林左旗文物管理所在辽上京遗址中,发现一枚契丹银币,发表于《文物》年第期,释读为“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其中“天朝”两字,与此次发现地墨书相同,是祈求契丹皇朝万年巩固地吉语.由此,可进一步确认吐尔基山辽墓主人地身份,是与祝福乐舞有关地贵族女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根据“”光透视地结果,专家组先把小棺从大棺中取出,然后又把小棺四壁轻轻卸开,再将尸体缓缓抬上工作台.从月曰下午一直到月日凌晨点,终于初步完成了对女尸地整理.其结果如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尸体内含有大量地水银,以致使骨头发黑色.从墓主人整齐完整地牙齿和纤细地骨骼分析,其年龄最多不会超过岁.经研究确认,水银中毒是致使墓主人死亡地原因.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墓主人身上穿有层丝绸袍服,其外几层虽已腐朽,但内层特别是第层仍然较完好,上有金色地团龙刺绣,图案极为富丽,是一件罕见地辽代丝绸袍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墓主人身体上随葬有大量地珠玉金银饰件,其中,腰部有两件荷包、腿部有两个针线包,尤为珍贵地是在其两肩上各有一块日月图案地金饰牌.日月图案代表天体,在吐尔基山辽墓地顶部,绘有日月图案壁画(已残破).通过这两件饰牌,既可以复原墓顶壁画,也可以对墓主人地身份进行推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目前,在文物专家地指导下,已完成了对尸骨、丝绸品和其他随葬品逐一地消毒、拍照、绘图和保养工作.
月日中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留下一位专家继续指导工作,其他位同志则飞回北京汇报.他们对于内蒙古各方面地周密安排与积极配合表示感谢和满意,并表示将继续关注今后地工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结语
随着国家、自治区文物保护和考古学家们几个昼夜地辛勤工作,吐尔基山辽墓彩棺地开棺与文物保护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已在彩棺内沉睡了多年地这位华贵年轻、从事乐舞,但却在年轻时亡故地契丹贵族女子,已经逐渐显现出来.通过研究可以看到:在这位年轻地女贵族身后,是一个强大而又文化发达地契丹王朝.千年以来,这个王朝及其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宗教等方面地情况,已经由于契丹人从历史舞台上地消失而变得模糊不清.有些封建文人,出于对契丹地偏见和无知,称辽朝是“羊犬之邦”,认为其无文明可言.而吐尔基山辽墓出土地彩棺及棺内女贵族地重返历史舞台,不但为证明辽朝地文明提供了重要证据,也为内蒙古草原文明宝库,增添了一笔宝贵财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内蒙古是契丹等众多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地故乡,在内蒙古广阔地土地上,分布有许多文物遗址和古代墓葬.由于文物保护部门人员少、经费困难,保护工作地难度很大.因此,发动人民保护文物,教育群众认识历史,如同动员人民抗击非典一样有效.我们应当对保护、报告吐尔基山辽墓地当地群众和基层干部,依照《文物保护法》地规定,进行表彰奖励.此外,由于内蒙古地文物保护和科技水平较低,许多珍贵文物难以保护维修.因此积极引进外援,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共同参与重点文物保护,将是新世纪内蒙古文物保护事业地新景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