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样本

合集下载

《2024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范文

《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东部地区作为辽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在考古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辽代墓室壁画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风俗、艺术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本文将通过对近三十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探讨其在考古学、历史学和艺术学上的重要价值。

二、辽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分布近三十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辽代墓葬,其中墓室壁画成为研究的重点。

这些壁画主要分布在赤峰、通辽、呼伦贝尔等地,以赤峰地区尤为丰富。

通过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这些墓葬中的壁画得以完整或部分地展现出来,为研究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资料。

三、墓室壁画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一)内容概述辽代墓室壁画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建筑、生活场景等。

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建筑则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

生活场景的描绘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艺术特色1. 绘画技法:辽代墓室壁画的绘画技法独特,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在人物和动物的描绘上,注重形态的刻画和神态的传达。

在建筑的描绘上,注重结构和空间的表达。

2. 文化内涵: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描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观念和社会风俗。

如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生活场景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四、墓室壁画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一)历史价值辽代墓室壁画是研究辽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通过对其内容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也可以为历史学者提供更为准确的历史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辽代的历史。

(二)文化意义1. 艺术价值:辽代墓室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绘画技法、色彩运用、构图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 文化传承:壁画中的文化元素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传承和交流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情况。

库伦辽墓壁画艺术探试散录

库伦辽墓壁画艺术探试散录

库伦辽墓壁画艺术探试散录近几年,馆里交给我辽墓壁画临摹任务。

工作中,为追求摹本形似神似,面对壁画穷日思索,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对辽代画家的巨大成就颇感惊异。

随看随翻随想,有点滴心得,不成体系,散录如下:l、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九一六年,由辽太祖阿保机统一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国(后改称辽),成为北方强大的政权。

契丹民族多分布在辽水流域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一带,常年过着游牧狩猎生活。

在人们的印象里,北方草原契丹民族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于世,其实并非仅仅如此,在历史上,他们也曾用那引弓铁臂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辽代文化。

仅绘画艺术而言,在辽代早期就出现了以胡环、耶律倍等为代表的草原画家。

其中,胡环所作的《草歇图》被认为是辽代早期的艺术珍品,耶律倍的《射骑图》曾被宋朝内府珍藏。

这些作品都以描写北方草原生活而著称于世。

我们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辽代早期的绘画水平就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然而,遗憾的是可以见到的辽代绘画传世之作廖廖可数,因历史的变迁,多已散亡。

2、近些年来,国内陆续发现并发掘了许多辽代墓葬,在有些墓葬的墓道及墓室中发现了大面积的辽代壁画。

这些壁画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解辽代绘画和辽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九七三年以来,在哲盟库伦一带出土的辽墓壁画便是其中最主要的发现。

这些壁画又以一、二、六、七号墓中的最为精采。

库伦位于科尔沁草原南端,厚很河北岸,历史上这里是无际的草场,是契丹民族游牧狩猎的天然乐园。

这里的统治者,他们生前豪华显贵,穷奢极欲,死后也要排场阔绰,墓葬规模宏大壮阔。

有些墓道长达22米,墓道两侧绘有描写契丹贵族生活的长幅画卷,画中车骑人物仿佛真人大小,栩栩如生,十分壮观。

这些壁画无论从内容的丰富,场面的阔大,技艺的精湛上看,都堪称上品,引起了国内美术界和史学界的高度重视,一致认为它是继庆陵壁画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并以其奇特的草原风貌独立于传统绘画之林,在中国绘画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

3、这些壁画多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围绕慕主人生前的重要活动而展开。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中,辽墓艺术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尤其以宣化辽墓为代表的辽墓建筑彩画,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为研究辽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本文将通过对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其背后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二、宣化辽墓的概述宣化辽墓位于河北省宣化地区,是辽代墓葬的典型代表。

这些墓葬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充分反映了辽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丰富性。

其中,建筑彩画作为辽墓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三、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一)彩画的分布与特点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主要分布在墓室壁画、石刻和木构建筑上。

这些彩画以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为特点,充分展示了辽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彩画的内容与主题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内容丰富,主题多样。

主要包括描绘房屋建筑、人物故事、动物形象以及自然风景等。

这些彩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

四、建筑彩画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一)研究方法对于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我们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和图像学研究等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彩画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二)研究成果通过对宣化辽墓中建筑彩画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揭示了辽代绘画艺术的风格和特点,为研究辽代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 了解了辽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艺术,为研究辽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3. 发现了许多之前未被关注的彩画细节和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辽墓文化的认识。

五、建筑彩画的文化价值与艺术内涵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彩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人们的审美观念,是研究辽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同时,这些彩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依据。

《2024年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2024年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篇一一、引言辽墓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巨大。

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宣化辽墓不仅展现了辽代的文化和艺术,而且其中的建筑彩画更是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围绕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展开研究,以期为辽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参考。

二、宣化辽墓概述宣化辽墓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是辽代墓葬的典型代表之一。

该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极高。

其中,建筑彩画是宣化辽墓的一大亮点,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建筑彩画的特征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其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独特,充分体现了辽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彩画主要分布在墓室内的墙壁、梁柱、斗拱等部位,以壁画和彩绘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色彩运用上,宣化辽墓的建筑彩画以红、黄、蓝、绿等鲜艳的色彩为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视觉冲击力。

在构图上,彩画往往以对称和均衡为原则,形成了和谐统一的画面。

四、建筑彩画的主题与内容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主题多样,内容丰富。

其中,以描绘建筑、人物、动物等为主要内容。

在建筑方面,彩画主要描绘了宫殿、庙宇、楼阁等古代建筑,展现了辽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在人物方面,彩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在动物方面,彩画中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寓意着吉祥和美好。

五、建筑彩画的研究价值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首先,它为研究辽代文化和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次,彩画中的建筑形象和图案为研究古代建筑史和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彩画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为研究辽代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最后,宣化辽墓的建筑彩画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是辽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内蒙古辽墓壁画所见生活器物研究》范文

《内蒙古辽墓壁画所见生活器物研究》范文

《内蒙古辽墓壁画所见生活器物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中辽墓壁画是这一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壁画以生动的画面记录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研究当时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文以内蒙古辽墓壁画中的生活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器物的形态、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二、内蒙古辽墓壁画概述内蒙古地区的辽墓壁画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多样。

这些壁画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器物。

其中,生活器物是壁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饮食器具、家居用品、农具等。

这些器物的形态各异,功能多样,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生活器物的形态与功能1. 饮食器具内蒙古辽墓壁画中的饮食器具种类繁多,包括碗、盘、壶、瓶、罐等。

这些器具的形态各异,有的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有的则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例如,一些碗具有宽口、深腹、平底的形态,适合盛放肉类和奶制品;而一些壶则具有长颈、细口、圆腹的形态,适合盛放酒水等液体。

这些饮食器具不仅是人们日常饮食的必需品,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

2. 家居用品家居用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内蒙古辽墓壁画中也有大量的家居用品描绘。

这些用品包括桌、椅、床、柜等,它们的形态和功能都与当时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桌子和椅子具有简单的结构,适合游牧生活中的携带和安装;而一些柜子则具有多层的结构,可以储存各种物品。

3. 农具内蒙古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此在辽墓壁画中也有不少农具的描绘。

这些农具包括犁、锄、镰刀等,它们的形态和功能都与当时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这些农具的形态各异,有的具有简单粗糙的结构,有的则具有精致的工艺。

通过研究这些农具的形态和功能,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

四、生活器物的文化内涵生活器物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

辽代壁画散乐图乐舞服装特征分析

辽代壁画散乐图乐舞服装特征分析

Art and design <美术与设计辽代壁画散乐图乐舞服装特征分析范孙墨一(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辽代壁画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精妙当属“散乐图”,其特殊的形象构成不仅传递着民俗文化,更侧面反映出辽代独 特衣冠制度下的等级差异与民族融合。

不同于其他壁画场景的是,“散乐图”中的人物服装带有独特的装饰美感。

在分析图像 的过程中发现,相对契丹乐师而言,画面中以汉族乐师居多,乐舞者的服饰细节上更具备汉式特点,头饰上的差异、袍服开禊 位置的褶裥结构等都与普通汉式袍服并不相同,着装细节与装饰特征反映着辽代契丹统治下的民族差异与政治信息。

在画面中 所描绘的服装细节不仅可以反映出装饰意味,更能体现出内在的等级差异,这种特征上的差异性探究将为辽代“衣冠之治”中的民族等级制度与审美倾向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辽代;壁画;散乐图;服装;审美【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7-157-03【本文著录格式】范孙墨一.辽代壁画散乐图乐舞服装特征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 (07 ): 157-159.“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武之声,俳优歌舞杂奏……如是杂变,总名百戏。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散乐”情景随着时代变换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辽 代散乐图以其独特的场景构成与生动的人物形象,传递着具 有该时期民族特色与民俗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娱乐性质的 图像映射着辽代社会生活、文化特征与政治倾向等。

散乐图 与其他内容墓室壁画相比,更易于获取对画面装饰性与文化 属性的思考。

画中形象独特的服装造型,更为直观的展现着 辽代特殊的审美观念,丰富的服饰细节与写实的绘画表现手 法为研究该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与等级观念提供了论证角 度。

一、“散乐图”中乐舞服装具备的历史信息服饰象征着人类的身份地位、社会等级关系,穿着装饰 蕴含着等级之中褒义或贬义的符号属性。

《2024年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2024年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篇一一、引言宣化辽墓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价值为学者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问题的宝贵材料。

近年来,在宣化辽墓的考古发掘中,大量精美的建筑彩画被发现并成为了研究焦点。

本文以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征、表现手法及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

二、宣化辽墓建筑彩画的概况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以壁画和木构彩绘为主要形式,展现了辽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彩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宣化辽墓的发掘过程中,学者们发现了大量的建筑彩画,这些彩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为研究辽代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宣化辽墓建筑彩画的特征(一)题材广泛宣化辽墓建筑彩画的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等。

其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植物形象则以牡丹、莲花等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此外,建筑彩画还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宗教信仰等内容。

宣化辽墓建筑彩画的色彩鲜艳,以红、黄、蓝、绿等为主要色调,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线条流畅宣化辽墓建筑彩画的线条流畅,线条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在绘画过程中,艺术家们运用了多种线条形式,如曲线、直线、波浪线等,使得画面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

四、宣化辽墓建筑彩画的表现手法(一)构图布局宣化辽墓建筑彩画的构图布局合理,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在画面中,艺术家们运用了多种构图手法,如对称、均衡、对比等,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二)技法运用在技法运用方面,宣化辽墓建筑彩画采用了多种绘画技法,如线描、平涂、晕染等。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五、宣化辽墓建筑彩画的价值(一)艺术价值宣化辽墓建筑彩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篇一一、引言辽墓是东北亚古代文化的珍贵载体,对于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建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宣化辽墓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是辽代墓葬的重要遗址之一。

在宣化辽墓的发掘过程中,建筑彩画成为了研究的重要焦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宣化辽墓中建筑彩画的概况、特征及意义等方面。

二、宣化辽墓建筑彩画的概况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是辽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这些彩画主要分布在墓室内的壁画、石刻和木构上,内容涉及建筑、人物、动物等多个方面。

其中,建筑彩画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

三、宣化辽墓建筑彩画的特征1. 题材广泛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题材广泛,既有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的描绘,也有民居、马厩等小型建筑的刻画。

这些建筑形象生动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 色彩鲜艳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色彩鲜艳,以红、黄、绿等颜色为主,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3. 结构清晰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在表现建筑结构时,往往采用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的表现手法。

这些线条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建筑的轮廓和结构,也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四、宣化辽墓建筑彩画的意义1. 历史价值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是研究辽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这些彩画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建筑风格、审美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

2. 艺术价值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在绘画技巧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且在色彩运用和构图上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这些彩画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和启示。

3. 文化传承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这些彩画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五、结论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是辽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内蒙古辽墓壁画所见生活器物研究》范文

《内蒙古辽墓壁画所见生活器物研究》范文

《内蒙古辽墓壁画所见生活器物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舞台,其中辽墓壁画作为这一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辽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还通过描绘生活器物,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辽墓壁画中生活器物的分析研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二、内蒙古辽墓壁画概述内蒙古地区的辽墓壁画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研究辽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这些壁画多以线描为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涉及人物、动物、器物等多个方面。

其中,生活器物是壁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三、生活器物的种类与特点(一)饮食器物内蒙古辽墓壁画中的饮食器物种类繁多,包括碗、盘、壶、瓶、杯等。

这些器物多以陶瓷为主,造型独特,装饰精美。

其中,陶瓷碗、盘常用于盛放食物,而瓶、壶则多用于盛放酒水等饮料。

这些器物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审美观念。

(二)生活用品除了饮食器物外,内蒙古辽墓壁画中还描绘了各种生活用品,如灯笼、烛台、衣架、箱柜等。

这些用品的造型简洁实用,体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其中,灯笼和烛台的使用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照明工具;衣架和箱柜的使用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衣物储存和整理方式。

(三)乐器与游戏器具内蒙古辽墓壁画中还出现了各种乐器和游戏器具,如琵琶、笛子、棋类等。

这些器具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的娱乐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四、生活器物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一)文化内涵内蒙古辽墓壁画中的生活器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例如,某些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某些器物的使用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二)社会价值内蒙古辽墓壁画中的生活器物对于我们了解辽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2024年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2024年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辽墓文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分支。

作为其中一员,宣化辽墓不仅代表了辽代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在宣化辽墓的发掘中,建筑彩画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本文旨在通过对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宣化辽墓概况宣化辽墓位于河北省宣化市,是一处重要的辽代墓葬群。

辽墓中常常有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建筑彩画。

这些彩画绘制在墓室中,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充分展现了辽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水平。

三、建筑彩画的艺术特点1. 色彩运用: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色彩丰富,以红、黄、绿、蓝等为主,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色彩的运用也体现了辽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

2. 形象塑造:彩画中的建筑形象生动、逼真,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性,又有浪漫主义的想象性。

建筑物的结构、布局和装饰都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力。

3. 绘画技法: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采用了多种绘画技法,如线描、晕染、透视等,使得画面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四、建筑彩画的历史价值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为我们研究辽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首先,彩画中的建筑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有助于我们了解辽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其次,彩画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技法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水平,为我们研究辽代的艺术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彩画还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建筑的构造、布局和装饰。

五、建筑彩画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传承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辽墓的保护工作,防止文物被盗或损坏。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彩画的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

此外,我们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传承和弘扬辽墓文化,如举办展览、出版图书、拍摄纪录片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篇一一、引言宣化辽墓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价值为研究古代建筑彩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本文以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墓葬中彩画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历史背景和价值,以期为古代建筑彩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宣化辽墓概述宣化辽墓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是辽代墓葬的代表之一。

该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内部装饰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中,建筑彩画是宣化辽墓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

三、建筑彩画的艺术特色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以壁画和木构建筑上的彩绘为主,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题材广泛:建筑彩画涵盖了宫殿、庙宇、亭台楼阁等多种建筑形式,以及人物、动物、植物等多种题材。

这些题材的选取和表现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和审美观念。

2. 色彩鲜艳:彩画采用丰富的色彩,以红、黄、蓝、绿等为主,色彩鲜艳明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 技法精湛:彩画的绘制技法精湛,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得当,表现出高超的绘画技艺。

四、建筑彩画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和审美观念,还为研究古代建筑史、绘画史和装饰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首先,它为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建筑的样式、结构和装饰方法。

其次,彩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和审美观念,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彩画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也为绘画史和装饰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五、研究方法与发现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进行了深入研究。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论文摘要]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其中,1971年至1993年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辽代的散乐是一种体现民族融合和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式繁多,演出形式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并对元代蒙古族舞蹈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辽代散乐宣化辽墓配器行用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乐舞不但是契丹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之一。

其中,散乐是一种民间乐舞。

它形式杂散,内容丰富多彩,传入辽朝后,深得朝野欢迎,凡喜庆典礼、居家宴饮、送往迎来等场合,必用散乐助兴。

这一点,除文献史料的记载外,在已往发现的辽墓壁画中多有形象的反映。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其中,1971年至1993年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归纳法。

其他使用的方法还有:史料学、音乐学、美学和民俗学方法等。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学、文字、考古等研究都有较大的成果,唯独对契丹音乐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目前所作的研究多数是资料的罗列,有些是孤立的研究,缺乏对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他们之前、之后的民族音乐文化间的联系进行系统地研究。

《2024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范文

《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东部地区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辽代墓葬的发现与辽代墓室壁画的出土日渐增多。

本文将针对近三十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辽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资料。

二、研究背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地区陆续发现大量辽代墓葬,其中不乏精美的墓室壁画。

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信息,为研究辽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近三十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辽代墓室壁画得以出土,为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收集整理近三十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的文献资料,包括壁画的内容、风格、技法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对已出土的壁画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拍照、测绘等方式获取详细资料。

最后,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壁画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四、研究内容1. 壁画的内容与风格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动物、建筑、器物等。

其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建筑和器物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工艺水平。

从风格上看,这些壁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体现了辽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2. 壁画的技法与材料辽代墓室壁画的技法主要包括线描、色彩、贴金、雕刻等。

线描技巧的运用使得画面生动活泼,色彩的运用则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贴金和雕刻等技法的运用则进一步提升了壁画的艺术价值。

从材料上看,壁画的制作主要采用矿物颜料和金箔等材料,这些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

3. 壁画的背后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壁画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

《2024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范文

《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东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

近三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辽代墓室的发现与墓室壁画的出土成为该地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艺术价值、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辽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艺术和历史背景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而墓室壁画作为辽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重要资料。

内蒙古东部地区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研究辽代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图像分析法等综合方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实地考察墓葬遗址、分析墓室壁画图像等手段,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材料主要来源于内蒙古地区各大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及已发表的考古报告。

四、墓室壁画艺术特征分析1. 绘画技法与风格:内蒙古东部地区辽代墓室壁画绘画技法高超,线条流畅,色彩丰富。

壁画多以人物、动物、植物和建筑为主要内容,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风格上,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与中原地区的绘画风格有所不同。

2. 主题与内容:墓室壁画主题多样,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等。

这些主题和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信仰习俗和生活状态,为研究辽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 文化内涵与价值:墓室壁画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壁画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辽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近三十年出土墓室壁画研究进展近三十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出土了大量辽代墓室壁画。

考古学家们对这些壁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内蒙古辽墓壁画所见生活器物研究》范文

《内蒙古辽墓壁画所见生活器物研究》范文

《内蒙古辽墓壁画所见生活器物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内蒙古地区辽墓中,发现了大量壁画。

这些壁画所展示的,不仅是历史变迁和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古代生活器物的详细信息。

通过对这些壁画进行细致的观察与研究,可以窥探辽朝时期内蒙古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习俗。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辽墓壁画中生活器物的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二、内蒙古辽墓壁画的概述内蒙古地区辽墓的壁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辽朝时期的社会风貌。

这些壁画中,不仅有人物、动物等形象,还有大量的生活器物。

这些器物包括饮食器具、家具、服饰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三、生活器物的种类与特点1. 饮食器具:在内蒙古辽墓壁画中,常见的饮食器具包括碗、盘、壶、杯等。

这些器具多以陶瓷为主,制作精细,形态各异。

有的器具上还装饰有精美的图案,显示了当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2. 家具:壁画中的家具主要包括桌、椅、床等。

这些家具的造型和结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

例如,桌子的腿脚粗壮有力,显示出其承重能力;椅子的设计则体现了人们对舒适度的追求。

3. 服饰:在壁画中,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饰。

这些服饰以布料为主,制作精良,色彩鲜艳。

从服饰的样式和装饰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风俗习惯。

四、生活器物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1. 文化内涵:内蒙古辽墓壁画中的生活器物,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还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追求。

这些器物上的图案和装饰,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历史价值:这些生活器物是研究辽朝时期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这些器物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审美观念等。

同时,这些器物也为考古学家提供了研究古代工艺技术和文化传承的宝贵资料。

五、结论通过对内蒙古辽墓壁画中生活器物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辽朝时期内蒙古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习俗。

这些器物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宣化辽墓壁画服饰内容之研究_郑绍宗

宣化辽墓壁画服饰内容之研究_郑绍宗
幞头的种类很多, 但形制之发展却有早 晚的不同。沈括所谈的多种幞头乃是宋以后 的形制。早期幞头是从‘折上巾’发展而来。幞 头的顶部是软胎的两带反系于顶部, 双脚如 翅为长圆形分列脑后两侧。如唐《韩氵晃文苑 图》, 有人 分析是 五代十 国的作 品( 图 10) , ( 见沈从文《中国古代 服饰研究》七七, 文苑 图) , 和五代南唐《重屏会棋图》( 注同上) 。五 代传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文官戴 软脚幞头则更具代表早期幞头的形制。唯幞 头顶壳已较前增高并隆起, 是因为内部已加 了里层的原因。总之, 五代以前幞头形制是比 较单调的。在辽代壁画墓中, 包括庆东陵、库 仑旗等高级贵族墓中的壁画中, 少见有五代 时期幞头形制。但《辽史》记载: “五代颇以常 服代朝服。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 皇帝与南班 汉官用汉服, 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 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所以软脚幞头在辽 地区颇流行, 但时代较早º , 即辽汉官用石晋 的遗制。而实际壁画中所反映的为辽代中晚 期, 基本属于宋制。宋代幞头形制起了很大变 化。《宋史·舆服志》: “幞头, 一名折上巾。起 自后周, 然止以软帛垂脚, 隋始以桐木为之。 唐始以纟罗代缯。唯帝服则脚上曲, 人臣下垂。 ( 沈从文先生指出, 事实有恰恰相反情形) 。五 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 君臣通服平脚, 乘舆 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 纱为 表, 而涂以漆。后唯以漆为坚, 去其藤里, 前为 一折, 平施两脚, 以铁为之。”是为公服幞头的 变化。皇帝特别是王公大臣多用直脚幞头, 即 后边两翅平行。如陕西安西榆林窟壁画曹义 金行香像( 图 11) , 南薰殿收藏宋太祖赵匡胤
汉装男女童的装束, 以 6、10 号墓碾茶男 童为代表。头梳双抓髻, 交领朱色短衫, 白色 管衤夸, 圆口麻鞋( 图 21、22) 。7 号墓汉装幼童 女童梳双抓髻, 男童 披发, 短衫, 白衤夸, 麻口 鞋, 有的腰系兰带( 图 23、24) 。幼童之发式与 衣着与宋人绘《村童闹学图》之幼童装束同。

《2024年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2024年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范文

《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研究》篇一一、引言辽墓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艺术和壁画装饰等珍贵信息对于考古学和艺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位于河北省宣化区的辽墓,则因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保存良好而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其中,建筑彩画作为辽墓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本文以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容、风格、技法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宣化辽墓概述宣化辽墓位于河北省宣化区,是辽代晚期的重要墓葬之一。

该墓葬规模宏大,构造复杂,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壁画装饰。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辽代社会、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

在众多壁画中,建筑彩画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研究宣化辽墓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建筑彩画的内容与特点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宫殿、庙宇、楼阁等建筑形象。

这些建筑形象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辽代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的宝贵信息。

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些建筑彩画主要描绘了辽代社会的建筑风貌。

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风格的建筑形象,如宫殿的庄重、庙宇的神秘、楼阁的精致等。

这些建筑形象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辽代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从特点上看,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在绘画技法上,采用了线描和平涂相结合的方式,使得画面既具有细腻的线条,又具有丰富的色彩。

在构图上,画面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在形象表现上,注重细节的刻画,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四、建筑彩画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宣化辽墓中的建筑彩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首先,从艺术价值上看,这些建筑彩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其次,从历史意义上讲,这些建筑彩画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辽代社会、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宝贵信息。

《2024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范文

《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东部地区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辽代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近三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地区出土了大量辽代墓室壁画,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以及宗教信仰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及历史价值。

二、研究区域与材料内蒙古东部地区包括赤峰、通辽、呼伦贝尔等地,是辽代墓葬的重要分布区。

近三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该地区发现了大量辽代墓葬,其中墓室壁画尤为丰富。

本文研究的材料主要来源于近三十年内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包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藏品以及已发表的考古报告。

三、墓室壁画的艺术特点1. 画风与构图:内蒙古东部地区辽代墓室壁画的画风以写实为主,注重细节的刻画。

构图上,多采用对称布局,以中心人物为核心,周围配以侍从、动物等元素,形成富有层次感的画面。

2. 人物形象: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服饰、发型等细节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位置、服饰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

3. 色彩与线条:壁画色彩丰富,以红、黄、蓝等为主,运用了多种色彩搭配技巧。

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动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四、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1. 文化内涵:内蒙古东部地区辽代墓室壁画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包括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

壁画中的图案、符号等元素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2. 历史价值:辽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内蒙古东部地区作为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其墓葬壁画对于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壁画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

五、研究方法与发现1.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图像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从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透视多民族文化交融

从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透视多民族文化交融

从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透视多民族文化交融
黄朝斌
【期刊名称】《炎黄地理》
【年(卷),期】2024()3
【摘要】辽代散乐深受社会各阶层所喜爱,不仅广泛见诸文献和史料记载,还出现在许多出土的辽墓壁画中。

宣化辽代壁画的散乐图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构图、着色与笔法的运用上表现出独特性。

散乐图在乐舞形式、服饰风格、乐器种类等方面,充分反映出辽代汉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透视与释读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可以丰富我们对辽代以及整个中国古代史的认识,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和包容性特征。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黄朝斌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浅析"宣化辽墓星象图"——论中西文化的汇通与融合
2.河北宣化辽墓壁画茶道图的研究
3.河北宣化辽墓壁画服饰探析
4.河北宣化辽金壁画墓再议
5.宣化辽墓群张世卿墓壁画绘画语言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论文摘要]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 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 其中, 1971年至1993年间,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 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 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 并参考有关文献, 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指出: 辽代的散乐是一种体现民族融合和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 其艺术形式繁多, 演出形式自由灵活,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多彩, 并对元代蒙古族舞蹈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辽代散乐宣化辽墓配器行用绪论(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乐舞不可是契丹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她们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之一。

其中, 散乐是一种民间乐舞。

它形式杂散, 内容丰富多彩, 传入辽朝后, 深得朝野欢迎, 凡喜庆典礼、居家宴饮、送往迎来等场合, 必用散乐助兴。

这一点, 除文献史料的记载外, 在已往发现的辽墓壁画中多有形象的反映。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 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 其中, 1971年至1993年间,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 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 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 并参考有关文献, 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 二) 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归纳法。

其它使用的方法还有: 史料学、音乐学、美学和民俗学方法等。

( 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当前, 学界对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学、文字、考古等研究都有较大的成果, 唯独对契丹音乐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 当前所作的研究多数是资料的罗列, 有些是孤立的研究, 缺乏对契丹、女真、蒙古以及她们之前、之后的民族音乐文化间的联系进行系统地研究。

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主要有吉联抗辑译的《辽金元音乐史料》, 对《辽史》、《金史》、《元史》中的礼乐以及《本纪》中与音乐相关的部分进行了辑录, 还对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了注释。

综上所述, 学界关于辽代音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关于散乐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本文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中心, 对辽代散乐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简介。

( 一) 宣化辽墓壁画考古发掘简况表现伎乐舞蹈内容的壁画, 早在东汉时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

当时许多墓葬的壁画中, 宴饮、乐舞题材与大型的车马出行队列一道, 占据了墓壁的主要位置。

魏晋南北朝时期承续东汉传统, 特别是北朝晚期, 部分墓葬以侍女和伎乐为主的壁画布局, 这对隋唐时期墓室壁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唐墓葬中, 伎乐俑和乐舞壁画大量出现, 许多作品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乐舞艺术的状况。

宋、辽、金三朝墓葬散乐壁画空前流行, 到当前为止, 仅辽代墓葬中发现的散乐图已有二十余例。

宣化辽代壁画墓群, 最早发现于1974年, 为辽天庆六年(11 )张世卿墓。

之后, 又在张世卿墓地北面发现了天庆三年(11 )张恭诱墓。

其西南发现大安九年(1093年)张世本墓和韩师训墓等。

这些重要发现曾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特别是各墓中发现之壁画, 为辽代绘画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1993年春, 位于河北省宣化城西北4公里处的下八里村农民在春灌时, 在村北张世卿墓地东南又发现了辽代砖墓,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根据上报的发现线索, 对墓地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和发掘。

这项工作经上级批准, 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织市、区有关力量进行。

先后共发现和钻探出地下古墓10座, 发掘了其中的5座, 编号为M5、 M6、 M7、 M9、 M10号。

地下留存的五座墓葬, 由于经费紧张, 未能继续进行清理。

下八里村辽代壁画墓中出土随葬品500余件, 尤为珍贵的是绘在墙壁上的彩色壁画, 总面积360余平方米, 20余个题材, 共计98幅。

壁画色泽鲜艳, 线条流畅, 内容丰富, 题材新颖, 保存十分完好。

壁画表现手法以写实为主, 其目的是给死者安排一个类似生前的环境, 如天文图、散乐、出行、茶道等内容都是墓主人日常生活、爱好习惯、宗教信仰等内容的生前缩影, 是研究辽金时期天文、绘画、音乐、服饰等多种文化的形象资料, 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

19 93年, 宣化辽墓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二) 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简况宣化辽墓壁画中共有散乐图共计7幅, 有5人( 图1) , 7人、 8人(图2、图3) 、9人(图4), 最多的为12人(图5)组成的散乐图, 画面由11人组成乐队、 1人手舞足蹈。

乐器有笛、髯鬓、排板、腰鼓、大鼓、笙、琵琶、排箫等。

人物身穿圆领窄袖长袍, 高筒鞋, 神态自如, 动作熟练,反映了辽代隆重的民间散乐场面。

图1至图5保存得比较完美, 其画南北通长1.8—2.1米、高1. 50米左右。

色彩鲜艳, 人物形象生动, 虽然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洗礼, 依旧可见当年风采。

图1所绘散乐队前后排列, 均头戴幞头, 足蹬黑勒靴。

前排三人, 右侧为击腰鼓者, 身穿浅绿色画领长袍, 腰扎红色丝带, 身挎腰鼓, 右手屈于胸前, 左手扬起作拍打状, 鼓身为深蓝色。

中间为吹筚篥者, 身穿深蓝色圆领长袍, 红色腰带, 褐色斜格裤, 双手握单集作吹奏状。

左边为吹笛者, 身穿灰色圆领短衫, 褚色斜格纹裤, 双手翘指捏笛作吹奏状。

后排二人, 左侧为击大鼓者, 身穿深蓝色圆领长袍, 面前置红色大鼓, 鼓者双手各执鼓槌, 两臂上下作奋力打击状。

左侧为拍板者。

身穿浅绿色圆领长袍, 褚色腰带, 双臂屈于胸前, 手捧拍板演奏。

图2绘于前室西壁。

共绘七人, 其中六人为乐伎, 一人为舞伎, 均为男性, 头戴簪花幞头, 足蹬黑色勒靴, 前后排列。

前排三人, 右边为舞者, 身着红色圆领长袍, 上连缀梅花, 黑色腰带, 绿色裤, 双臂屈于胸前, 身体向右侧倾斜, 右脚弓, 左脚向左侧直伸作舞姿。

中间为奏腰鼓者, 上身着右枉半袖长衫, 腰系红色丝带, 下身穿白色裤。

身体前倾, 腿微曲, 右手执棍, 左手手掌上翘作打拍状。

左边为敲大鼓者, 身着土黄色长袍, 系红腰带, 双臂内屈, 手握鼓槌, 呈敲击状, 身前圆形台座上托红色团花图案。

后排左边第一人为吹笙者, 身着绿色圆领长袍, 系红腰带, 双手捧笙于胸前似吹奏状。

第二人为吹笛者, 身着土黄色地饰花圆领长袍, 系红腰带, 侧首翘指吹笛。

第三人为吹单集者, 身着浅红色长袍,系黑腰带, 双手握筚篥吹奏。

第四人身着红色圆领长袍, 双臂屈于胸前, 一手扶拍板, 另一只手作拍板演奏状。

图3绘于前室西壁。

共绘八人, 其中七人为乐伎, 一人为舞伎, 女性。

分前后排列, 前排三人, 右边为一舞者, 头梳髻, 上身穿绿色交领短衣, 下身穿绿地白圈红点裤, 裤间垂红色蔽膝, 外罩杏黄色褶裙, 足蹬黑色鞋, 左臂侧伸, 右臂屈曲举过头顶, 右腿微曲向前, 左腿踞起脚跟, 侧首翩翩起舞。

中间为挎腰鼓者, 身穿深蓝色交领短衫, 腕戴红色网纹棋, 土色裹肚, 下身穿白色裤, 裤间垂绿地黑花蔽膝, 足蹬黑勒靴, 腰鼓挎于胸前, 左手握槌击鼓, 右臂侧屈, 掌心向外上翘, 右腿微屈, 左腿前伸, 头部向后微昂, 似与舞者对舞。

左边为击大鼓者, 身穿绿色圆领长袍, 黄带腰带, 白裤黑靴, 怀抱琵琶, 作弹拨状。

第二人为吹笛者, 身着红色圆领长袍, 系蓝色腰带, 双手握住笛子的另一端翘指吹奏。

第三人为吹笙者, 身穿土黄色圆领长袍, 系蓝色腰带, 双手举笙, 嘴含笙管吹奏。

第四人为吹单集者, 身穿圆领长袍, 系红腰带, 双手握筚篥作吹奏状。

第五人为击板者, 身穿土黄色圆领长袍, 系红色腰带, 左手握拍板, 右手作敲打状。

八人吹奏、表演皆面向后室, 互相之间密切合作, 谐调自如, 给人以曲调悠扬动听, 舞姿扣人心弦的感觉。

图4绘于前室东壁。

共绘有九人。

左一人头戴展脚幢头, 身穿蓝色圆领大袖袍, 双手平伸, 面向右边的乐舞队伍, 似为乐队的领班。

其对面第一人为一舞者,头戴黑色朝天花脚幢头, 身着绛色圆领窄袖长袍, 袍服前据撩起, 伸腿、弯腰作舞蹈状。

舞者之后的七位乐工皆头着黑色曲脚幢头, 身穿窄袖民袍, 其中二人击腰鼓, 余者分别吹筚篥、横吹、芦笙, 击拍板和大鼓。

图5绘于前室东壁。

共绘有十二人, 皆戴无脚蹼头, 身穿圆领窄袖袍。

前有一舞蹈者, 后有乐工两列: 前列五人, 吹筚篥者二, 吹笙者一, 击腰鼓者一, 击大鼓者一; 后列六人, 击拍板者一, 弹琵琶者一吹横吹者二, 击腰鼓者一, 吹十二管排箫者一。

二、散乐图所见辽代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 一) 辽代散乐的起源与特点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这种文化特征不是孤立形成和存在的。

它必然是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融合, 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特征。

辽代是草原丝绸之路最繁盛的时期, 生活在交通要道上的契丹民族活跃在中国北方草原四百余年, 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称雄北方。

辽最强盛时期的疆土, 北起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 东临库叶岛, 西跨阿尔泰山,南抵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在那时, 中原与西方的通道被阻断, 以至于西方人认为整个中国都在辽的统治之下。

于是, ”契丹”成了中国的代称。

至今仍有一部分国家称中国为”契丹”。

契丹民族得到了来自中原和西方的商品, 同时也被两种文明所浸染,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辽代的散乐就是这样一种体现民族融合和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

散乐即百戏, 是指音乐形式比较杂散。

既有乐队伴奏的歌舞, 亦有角觝等娱乐节目, 包含着各种民间音乐的因素。

散乐一词初出于周代。

《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道: ”旄人, 掌教舞散乐。

舞夷乐。

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

”其大意是: 旄人掌教散乐舞、夷乐舞, 凡所选四方从事舞乐的野人都是她的属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