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1404期--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_王青煜

合集下载

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风貌

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风貌

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风貌作者:张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张敏(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自古以来,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

因此,墓葬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是当时社会信息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风貌的主要保存形态。

在赤峰地区,随着辽代晚期墓葬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墓葬成为探索辽代晚期赤峰地区文化风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关键词:赤峰;辽代晚期;墓葬;文化风貌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008-02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

因此,墓葬资料所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墓葬制度、随葬品等内容,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墓葬是社会信息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风貌的主要保存形态。

在赤峰地区,随着辽代晚期墓葬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墓葬成为探索辽代晚期赤峰地区文化风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本文收集了截止2005年之前公开发表和报道的辽代晚期赤峰地区的墓葬材料,从墓葬类型、随葬品组合等方面对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的总体文化特征。

限于材料发现与发表数量的原因,加上自身研究水平有限,以至于在辽代晚期赤峰地区墓葬的综合性研究中有一些全局性的问题无法展开,探讨也不够深入。

因此,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一种尝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相信随着材料的愈加丰富以及更多研究者的重视,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一、考古发现与墓葬分布辽代晚期,一般是指清宁元年(公元1055年)——乾统七年(公元1107年),而在这一时期,赤峰隶属上京、中京两道,在辽代军事、政治、经济上有极重要的作用。

金墓发掘之补史证史意义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镇两家村大黑山金墓发掘细节

金墓发掘之补史证史意义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镇两家村大黑山金墓发掘细节

108撰文/王湜壹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镇两家村大黑山金墓发掘细节金墓发掘之补史证史意义2007年4月,内蒙古赤峰市喀剌沁旗美林镇两家村大黑山发现古墓被盗掘现象,旗公安局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到被盗古墓现场了解情况,并及时将情况报告给旗文化局和旗文物局,文物局及时组织人员轮流在古墓现场值班,同时将盗墓之事上报给内蒙文化厅文物处和市文化局,文物处立即责成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对该墓进行考古发掘。

地理位置及墓葬分布两家村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锦山西约40公里,这里是燕山山脉,山高林密,赤峰至北京的高速公路自村南路过,锡泊河自村边由东向西奔流不息。

墓葬坐落在村北5公里大黑山难坡山脊下,大黑山陡峭秀美,自山的东侧看大黑山山峰极像一佛头。

墓地森林密布,泉水充沛、墓地背风向阳。

地面是梯田现以退耕还林。

另外在该墓地西侧的山坳里,距该墓2.5公里处有一座两年前被盗的墓葬,墓为石室。

内由柏木靠墓壁按隼卯结构垒到顶部,据了解该墓出土有木桌、瓷器、铜丝等。

下面仅介绍大黑山发现的古墓葬,定名为“07KMCDM1”。

喀喇沁旗地处内蒙古东部,蒙、辽、冀三省区交汇处,居东北经济区与华北经济区结合部,东与辽宁省建平县相邻,南与赤峰市宁城县毗邻。

喀喇沁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出现了众多墓葬群。

赤峰博物馆考古新发现展109墓葬型制大黑山墓是一座中型墓,墓为砖石结构修建而成。

墓室全长16.6米,前室带东西壁龛,后室方型。

墓葬由墓道、甬道、前室、东西壁龛和后室六部分组成,方向13°。

墓道位于墓室的南部,墓道先修成斜坡(倾斜度为20°)后铲平夯实,又在斜坡上抹了一层2厘米厚的黄泥后,墓道斜坡下5°,1米以下用青砖铺成台阶,砖为两种长条形:31×15厘米、5×5厘米,方砖长宽31厘米,厚6厘米,砖砌墓道台阶长4.5米,台阶高5—6厘米。

墓道上宽下窄、前窄后宽,墓道口上宽150厘米,下宽120厘米,墓门前上口宽180厘米,下宽150厘米。

文物201404期--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_曹建恩

文物201404期--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_曹建恩


清水河县

窑沟乡
城湾 塔尔梁墓地
井子沟
单台子乡
图一 墓地位置示意图
有破坏外, 基本保存完整。 现将这 2 座墓的发 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M1
(一)墓葬形制 M1 为 圆 形 砖 券 仿 木 结 构 的 穹 隆 顶 单 室 墓 ,由 墓 道 、墓 门 、甬 道 和 墓 室 组 成 ,方 向 165° (图二)。 墓道 斜坡式,已破坏。 墓门 弧三角形顶, 自地面凹处至顶高 1.3、宽 0.64 米。用大小不一的四列方砖封堵,外 侧两列平铺叠砌,中间两列略有错缝,砖与砖 之间无泥勾缝。 从封砖保存的状态来看,封砖 的高度应与墓门留空处的高度相当。 拆除封砖 后发现墓门两侧的砖上残存白灰面和装饰的 红色勾边彩绘残迹(图三)。 甬道 略呈斜坡式,券顶,上部已倒塌。 平 面呈梯形,长 1.36、宽 0.6~0.72、高 1.37~1.5 米。 两壁为长方形砖错缝叠砌而成。 墓室 平面呈圆形,直径 2.92、高 2.34 米。 墓 室 内 用 边 长 18、厚 5 厘 米 的 方 砖 铺 地 ,高 于
16
■ 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0
1米
图二 M1 平、剖面图
甬道底 0.28 米。 与甬道相连处为一梯形凹地, 与甬道底平,长 0.7 米。 由凹地剖面可知,墓室 底部为先立砌一层砖, 其上再平铺一层砖而 成。 墓壁被 6 根立柱分为 6 个壁面。 南壁较长, 约1.5 米, 其余壁面为 1.2~1.3 米。 立柱与墓壁 平,柱头铺作为一斗三升式,栌斗、昂皆为砖雕 而成,凸出墓壁,用暗红色彩绘勾边,内填红 彩。 铺作上端普拍枋亦为红彩,其上为一层砖 雕的圆形檐椽,凸出墓壁约 0.1 米,2 个一组,共 43 组。 砖雕的单层垄瓦均匀分布,垄瓦相交处 有砖雕半圆形瓦当。 凸出的砖雕涂红彩,其余

文物201412期--本刊2014年1_12期目录索引_

文物201412期--本刊2014年1_12期目录索引_

本刊2014年1~12期目录索引·考古新收获·山东枣庄徐楼东周墓发掘简报枣庄市博物馆枣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枣庄市峄城区文广新局1∶4山西大同县湖东北魏墓(M11)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8山东聊城土桥闸调查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聊城市文物局聊城市东昌府区文物管理所1∶37福建晋江庵山青铜时代沙丘遗址2009年发掘简报福建博物院晋江市博物馆2∶4福建政和石屯六朝墓发掘简报福建博物院2∶17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2∶29江西吉水房后山隋代墓葬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水县博物馆2∶41河南三门峡李家窑西周墓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3∶4河南郑州中原区新莽M26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3∶18河北宣化东升路东汉墓发掘简报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3∶23河北宣化辽金壁画墓发掘简报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3∶36山西大同沙岭新村北魏墓地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4∶4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4∶16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辽上京博物馆4∶39内蒙古锡林郭勒元上都城址阙式宫殿基址发掘简报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4∶45安徽怀宁孙家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宁县文物管理所5∶4南京雨花台石子岗南朝砖印壁画墓(M5)发掘简报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局5∶20南京江宁将军山明代沐斌夫人梅氏墓发掘简报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5∶39甘肃临潭磨沟墓地齐家文化墓葬2009年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6∶4甘肃临潭磨沟墓地寺洼文化墓葬2009年发掘简报2014年·第12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6∶24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出土车厢侧板的实验室考古清理韩飞王辉马燕如6∶39甘肃秦安考古调查记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县博物馆6∶44汉平帝康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50新疆布尔津喀纳斯下湖口图瓦新村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7∶4新疆巴里坤红山口遗址2008年调查简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7∶17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西区2004年发掘简报吐鲁番学研究院7∶31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考古调查———铜石并用时代至希腊化时代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7∶54洛阳道北二路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8∶4河南巩义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文物管理局8∶12河南郑州南阳路宋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8∶23山东青州西辛战国墓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9∶4江苏徐州后山西汉墓发掘简报徐州博物馆9∶33江苏南京白马村明代仇成墓发掘简报南京市博物馆9∶46成都新都秦墓发掘简报成都市新都区文物管理所10∶4重庆涪陵点易墓地汉墓发掘简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0∶12西安马家沟唐太州司马阎识微夫妇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10∶25辽宁辽阳苗圃墓地西汉砖室墓发掘简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1∶4辽宁朝阳杜杖子辽代墓葬发掘简报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11∶19山西汾阳唐曹怡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汾阳市博物馆11∶28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伊马角酋长国佐尔法·努杜德港口遗址出土中国瓷片赵冰罗伯特·卡尔特尔克莉斯强·威尔德11∶33新疆呼图壁石门子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4新疆哈巴河托干拜2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18新疆和静哈布其罕萨拉墓群2013年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29新疆尼勒克乌吐兰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50长安地区新发现的唐墓壁画程旭12∶64·研究与探索·关于广富林晚期遗存的思考乔梁1∶45山西绛县横水M2出土肃卣铭文初探董珊1∶50法门寺地宫出土内置秘色瓷漆盒应为家具考聂菲1∶56西周柱足簋研究王宏2∶62试释新疆达玛沟遗址出土千眼坐佛木板画严耀中2∶71试论西周时期的周楚关系———兼论楚族居地变迁高崇文3∶49也谈曲柄盉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张爱冰3∶57三星堆器物坑出土人身形铜牌饰辨析———兼论巴蜀地区柳叶形剑及剑鞘的起源王炜4∶58鞶囊考高移东王银田龚甜甜4∶65“猿骑”考———借助汉代画像资料的探索王子今5∶56明凤阳皇陵神道石刻研究刘毅5∶63秦人的十个陵区焦南峰孙伟刚杜林渊6∶64汉平帝康陵布局试析马永嬴6∶77故宫博物院藏大型玉雕人兽像考略朱乃诚7∶68■本刊2014年1~12期目录索引试论釦器法在战国秦汉漆器制作中的应用朱学文7∶76斜口筒形玉器非龟壳说蒋卫东8∶34武丁时代的流星雨记录王子杨8∶40论西辛战国墓裂瓣纹银豆———兼谈我国出土的类似器物李零9∶58略谈巫山汉墓的鎏金棺饰———兼及汉代的饰棺之法李梅田9∶71秦子器主考程平山10∶49蒙元时代胡人形象俑研究葛承雍10∶57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认识成璟瑭塔拉曹建恩熊增珑11∶47嘎仙洞遗址的发现及相关问题探讨刘国祥倪润安11∶53唐曹怡墓相关问题研究王俊11∶60《厚父》的性质及其蕴含的夏代历史文化赵平安12∶81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概述李均明12∶85·青铜器集粹·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几件商周铜器郭军涛张丽华李媛2∶77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霍戈考王长丰李勇许玲5∶71随州博物馆藏曾侯匋鼎项章8∶44湖北谷城出土许国铜器李广安8∶46仓端王义鼎铭文考释刘余力8∶49·陶瓷赏析·河南禹州唐郭超岸墓出土瓷器徐华烽王豪苏朝阳5∶74·简牍文书·里耶秦方与“书同文字”陈侃理9∶76岳麓书院秦简《徭律》的几个问题陈伟9∶82·石窟造像·山西沁县南泉北魏佛教摩崖石刻考李裕群1∶61山东临朐白龙寺遗址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苏黎世大学东亚美术系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1∶69山东临朐白龙寺遗址佛教造像探析倪克鲁李振光1∶82云冈石窟研究院收藏的一件北魏菩萨石造像刘建军解华3∶65河北威县发现北朝佛造像邱忠鸣李轩鹏王新3∶68成都地区南朝石刻造像佛衣的类型陈悦新3∶72响堂山天宫殿建筑年代考朱建路刘佳11∶66山西襄汾北魏、隋、唐造像碑李学文11∶74·碑刻墓志·北魏高树生及妻韩期姬墓志考王连龙2∶80蒙古国新出土仆固墓志研究杨富学5∶77蒙古国出土金微州都督仆固墓志考研冯恩学5∶83阆中石室观《隗先生石室记》孙华8∶53陕西延安新出土唐吐火罗人罗何含墓志段志凌8∶63吉林集安新发现的高句丽碑李东10∶66唐阎识微及夫人裴氏墓志考释杨军凯10∶68·画像石·画像砖·汉代画像石中的絷马图像解读刘海宇5∶89·书画艺苑·《定武兰亭序》吴炳本之吴炳考郭丹7∶82王翚画仿古与古画中的王翚画王连起10∶74·古代建筑·福建浦城云峰寺大殿楼建龙陈建云2∶87山西芮城广仁王庙唐代木构大殿贺大龙8∶69苏州罗汉院大殿复原研究张十庆8∶812014年·第12期·文保单位·昆明大理国时期地藏寺经幢高静铮李晓帆4∶80·古邑名村·河南社旗赊店镇唐新3∶87甘肃秦安陇城镇杨富巍王建斌刘妍杨春风3∶93·古代玺印·安徽固镇谷阳城遗址出土铜玺印赵东升6∶83江苏江阴出土清代窖藏印武宝民6∶85·古籍版本·新见宋刊刘仕隆宅本《钜宋广韵》刻年考辨刘明6∶91·博物藏珍·东汉元和二年“蜀郡西工造”鎏金银铜舟许建强1∶88四川博物院藏两件敦煌绢画董华锋林玉1∶93新郑郑韩故城出土春秋时期象牙车踵马俊才11∶81山东泰山岱庙出土宋代石刻画倪雁11∶84·科技考古·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早期青铜戈镀锡技术研究马清林大卫·斯科特4∶85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微生物种类及区域分布状况研究楼卫吴健李东风7∶88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古纸研究李晓岑郭金龙王博7∶94甘肃敦煌悬泉置纸制作工艺及填料成分研究龚德才杨海艳李晓岑9∶85论碳十四测年技术测定中国古代建筑建造年代的基本方法———以山西万荣稷王庙大殿年代研究为例徐怡涛9∶91·学术动态·“九至十五世纪的中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童永昌11∶91·读者·作者·编者·北魏尉迟定州墓墓主身份再考郝军军12∶89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藏宋拓兰亭序“许巽行印”、“子顺”二印补证杨坤12∶90(责任编辑:吴然)。

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

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

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关键词: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墓地小河沿文化彩陶新石器时代KEYWO RDS :Inner Mon g oliaChifen g Cit y Hala Hai g ou Cemeter yXiaohe y an Cult urePainted Potter yNeolit hic A g eABSTRACT :In t he excavation to t he Neolit hic cemeter y at Hala Hai g ou Villa g e ,Chifen g Count y ,Inner Mon g olia in 2007,19tombs and one sacrifice p it are uncovered.Exce p t for one severel y dama g ed tomb and one random burial p it ,all of t he ot her tombs are catacombs wit h rectan g ular vertical shaft s and t he chambers are du g on t he lon g er side.No burial f urnit ure is found.Exce p t for M45,all of t he burials are in su p ine flexed p ositions ,includin g sin g le ,cou p le and multi p le burials.In addition ,32robbed tombs are cleared u p in t his excavation ,most of which are also catacombs wit h rectan g ular vertical shaft s and t he chambers are du g on t he lon g er side ,wit h seven exce p tions.The g rave g oods uneart hed f rom t hese tombs are made of p otter y ,stone ,bone ,j ade etc.,most of which are p otter y .This cemeter y belon g s to Xiaohe y an Cult ure and p rovided im p ortant materials for t he researches on t he latter.图一墓地位置示意图哈啦海沟墓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四合村哈啦海沟村民组西北部山坡上(图一),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5′、北纬42°21′。

凉城饮牛沟墓葬清理简报

凉城饮牛沟墓葬清理简报

,
海拔约在
,
2 公里 的饮 牛沟 北侧 断崖上
,
发 现残墓 一 座

1 2 0 0米 以上
这 一 带 由于 严重 水土流 失
,

)
,
收集 了一批 文物
,
一九
成 了丘陵 起伏
沟 截断 上

沟 壑纵 横 的荒 凉地貌
,
,
墓地
八 二 年 五月
,
.
内 蒙古 文物 工 作 队 田广 金 同
的东西 两侧被 两道 深十余 米
,
\
~

为有 棺撑 葬具 的 中型 其余 均为 小
,
墓穴 较 深
有生 土 二 层 台
,
型 竖穴 土坑墓 无葬具 墓 穴深 浅不 一
,
,
个别
。 。
1 |\ !
墓 的人 骨 已 暴 露于 地 表 ( 见墓 葬登 记表 ) 现 将 两 类 不 同墓 向 和葬俗 的墓 分 别举 例说 明
.1 东西 向 墓 葬
M 10
4 8

宽2
.
4
,

厚0
9 )

3
孔径 1
0厘 米 (
82E 19 0
方 向34 3
,

长2 5 0



,
80


图版捌
2
.
,
图八
,
厘米

头 向北
,
仰 身 直肢
,
在墓 坑 西 北 右上 肢
装饰 品类 另一翼 残
,
角置铜 环 1 件
头 部 偏西有 石环 1 件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里罕沟辽代墓葬清理简报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里罕沟辽代墓葬清理简报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1 地理位置该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向阳所村八里罕沟自然屯西南100米处梯田上,距奈曼旗青龙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15千米,距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正南6千米(图1)。

地理位置东经120°09′589″,北纬42°24′291″,海拔454米。

该墓背靠高家坟山,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山上生长杨榆树木。

墓前是河川溪水,常年不息。

墓地地表散落大量陶鬲足、篦点纹陶片、石刀、石斧、瓷片等。

2 墓葬结构墓葬为青砖砌单室3人合葬墓,由甬道、墓室组成,东南西北向。

墓门高162厘米,宽100厘米。

墓门砖砌抹有白灰,外有绘画(部分已脱落),绘画高70厘米、宽135厘米。

墓门外有3层卧斜式青砖封门,内有3层卧斜式青砖封门(青砖规格为35厘米×15厘米×4厘米)。

甬道为砖砌拱形,抹有白灰,厚度为0.5~1厘米,甬道长300厘米、宽100厘米、高162厘米。

甬道与墓室连接处有拱形木门,木门为对开两扇板门,高137厘米,单扇门宽40厘米,厚2.7厘米。

两扇板门上镶有铁质的门鼻,门鼻镶嵌在7.5厘米×7.5厘米的錾花铁件上,铁件厚度为0.2厘米。

木门有3排铁铆钉,每排8个,铆钉直径为2.5厘米。

门框规格为10厘米×8厘米,门上坎为弧形。

因年久失修,框木已腐朽脱落,仅存框槽痕迹,宽8厘米,深2厘米,槽内依然存留朽木痕迹。

墓室内底部呈正方形,底边为370厘米。

墓顶为舍利塔形,墓室内墙壁高170厘米,墓底距顶部370厘米。

青砖铺地,墙壁、地面均为白灰抹面,地面白灰厚1厘米,墙壁白灰厚0.5~1厘米。

3 随葬品该墓葬为辽代早期墓葬,保存完好,早期没有被盗。

公安局扣留和清理的随葬品有棺床小帐、陶瓷器、银器、铜器、玉器、琥珀、铁器等。

3.1 棺床小帐棺床小帐(图2)位于墓室中央,长260厘米,宽260厘米,高230厘米。

内蒙古、辽宁发现辽代珍贵佛教文物

内蒙古、辽宁发现辽代珍贵佛教文物

内蒙古、辽宁发现辽代珍贵佛教文物
行方
【期刊名称】《佛教文化》
【年(卷),期】1994(000)004
【摘要】我国辽代帝后礼佛图近日在内蒙古赤峰市被首次发现,这是迄今国内唯一见到的辽代皇帝皇后形象。

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辽代服饰制度和佛教传播史都有重要意义。

前一时期,文物工作者对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的辽代庆州白塔进行维修时,发现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文物,其中一件鎏金银塔上刻有许多身着
【总页数】1页(P30-30)
【作者】行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5
【相关文献】
1.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辽代伊斯兰玻璃器——兼谈辽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J], 傅宁
2.建国以来辽宁地区辽代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J], 李宇峰
3.从沙金到金沙——辽宁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群黄金面具发现始末 [J], 林栋(文/图)
4.辽宁第一师院建筑工地发现两座辽代古墓——出土了珍贵文物,为研究辽史提供
了新材料 [J], 无
5.内蒙古敖汉旗发现辽代马球图壁画 [J], 齐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馆藏文物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从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馆藏文物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Vol.45No.2Feb.2024第45卷第2期2024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巴林左旗拥有契丹人建立的中国北部第一个大型草原城市———上京临潢府。

除了临潢府以外,巴林左旗还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寝,也叫祖陵。

此外,哈拉海场辽墓壁画、滴水壶辽墓壁画及韩氏家族墓志群等众多宝贵文物均出自巴林左旗境内。

2018年辽上京博物馆成立,2020年其入选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单。

关于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的研究成果甚多。

李建奎、石艳军的《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一座主题鲜明、富有辽文化特色的专题博物馆》[1],马超的《辽上京博物馆馆藏辽代铜质文物研究》[2]。

这些都是近些年发布的最新学术成果。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从博物馆学及考古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辽上京博物馆馆藏的滴水壶辽墓壁画和韩氏家族墓志的研究,分析辽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状况,及其对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作用。

一尧从馆藏墓葬壁画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辽上京地区出土多为墓葬壁画。

巴林左旗是辽代的京畿地区,辽祖陵等三大皇族陵寝之一便位于此地,这里还分布着大量贵族墓葬。

辽代绘画承袭了唐五代的绘画技法,又揉进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辽代早、中、晚期墓葬形制不同,墓葬壁画分布的位置不同,但主要绘制在墓道、天井、甬道、墓室墙壁及穹窿顶上。

贵族墓壁画多程式化,如宴饮、出行、归来、歌舞、侍奉场景。

一般贵族墓葬壁画则多绘制贴近生活的场景。

如放牧、渔猎、耕种、劳作、煮肉、家畜、孝悌等。

辽上京周边有中、晚期辽朝贵族墓,其中的许多墓壁画绘画艺术较高,可与唐朝的高水平壁画媲美。

辽代中期,汉人墓和契丹人墓出现相互影响和借鉴的趋势,汉人墓壁画以表现茶道、宴饮、乐舞等家居生活为主,从人物着装来看有契丹化文化元素。

而契丹人墓壁画虽然有不少反映车马出行的场景,却也出现了湖石、牡丹、花鸟条屏等汉文化元素[3]。

赤峰市巴林左旗南山窑遗址发掘简报

赤峰市巴林左旗南山窑遗址发掘简报

a n d A r c h a e o l o g y o f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A u t o n o m o u s R e g i o n , L i a o S h a n g j i n g Mu s e u m a n d B a i r i n L e t f B a n n e r C u h u r a l R e l i c s
KEYW o RDS : B a i r i n L e t f B a n n e r ; Na n s h a n y a o S i t e ; Mi d d l e a n d L a t e S t a g e o f L i a o D y n a s t y ; S e t t l e me n t o f P o s t h o u s e
南 山窑 遗址位 于赤 峰市 巴林左旗 林 东镇南 2 公 里处 ,北距 辽上 京汉城南 城
墙约 3 5 0米 。遗址 坐落 于沙里 河南 岸二
现将 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
级 阶 地 ,海 拔 高 度 4 8 6 — 5 0 0米 。1 9 4 4 年 ,李文信 先生 在发掘 上京 内瓷窑址 期
( 2 0 0 3年 )从遗址 中部 穿过 ( 图一 )。 2 0 1 3 年8 一 1 0 月, 为配合 3 0 3 国道 ( 巴
0 南
林左 旗林 东镇段 )改扩 建工 程 ,内蒙 古 自治区文物 考古研 究所 会同 巴林 左旗 辽
图一 南 山窑遗址地理位置图 ( 蓝色线框为图二范围 ,红色线框为南山窑遗址范 围 )。
内蒙 古 自治 区文 物 考 古 研 究 所 : 赤峰 市 巴林 左 旗 南 【 j j 窑遗 址 发掘 简 报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寄锦图”略考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寄锦图”略考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寄锦图”略考1993年和1996年,考古工作者对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沁旗宝山辽代早期契丹贵族墓地进行了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发现了大量壁画。

分布在2号墓墓室和墓室内石房的壁画约有60平方米,现存近30平方米,其中尤以石房的壁画最为精美。

石房紧贴墓室后壁起建,由整块石材构建而成,东西长、南北宽、高米,内外及顶部磨光作画。

石房外壁正面正中是对开的两扇红彩石门,石门两侧各绘一名男侍者,南北外壁为建筑影作与壁画。

石房内紧贴西壁砌尸床,上方为牡丹图;内东壁石门两侧各绘两名女仆,与外东壁男侍相对应;石房内顶部则绘以云鹤图案。

发掘报告着重介绍了石房内南北壁带有榜题的两幅壁画,分别定名为“颂经图”与“寄锦图”,并正确指出这两幅壁画是“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但对传说故事的内容则未及详究[1]。

笔者曾对石房北壁“颂经图”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这幅壁画的粉本,应该就是唐代流行的“杨贵妃教鹦鹉图”。

现对南壁“寄锦图”进行一些粗浅的讨论,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指正。

据报告描述,南壁壁画“画面清晰,色泽如新”。

画面中央位置为一雍荣华贵的妇人,梳蝶形双鬟髻,满插金钗,柳眉凤目,樱桃小嘴,脸庞丰盈。

穿红花蓝地交领窄袖衣,红色曳地长裙外套蓝腰裙,垂蝶结丝带,肩披淡黄色回纹披帛。

双臂微屈,右手前指,左手持披帛。

在贵妇前侧有男僮、女侍各一。

男僮身前置挑担,两端分挂包裹、盝盒。

面对贵妇,躬身拱手,神态恭谨,似在辞行。

一侍女在男僮右侧,红衣蓝裙,右手前伸握一卷锦帛,侧身顾盼主人,似要将其交与男僮。

贵妇身后另有4名侍女,前两人手捧笔、砚及包裹,侧身对视,相互交谈。

后两人各端椅、盒侍立于旁。

侍女发型、装束与贵妇相似,但服装的花纹、色彩各不相同。

画面内容大全如上。

与北壁的“杨贵妃教鹦鹉图”一样,南壁的榜题诗也是了解壁画内容的关键。

据报告称,壁画“左上角黄地竖框内有墨书诗词一首‘□□征辽岁月深,苏娘憔[悴]□难任,丁宁织寄回[文][锦],表妾平生缱绻心。

【doc】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

【doc】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

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一叼2000年7月总第122期第4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MONGOLIASOCIALSCIENCESJu1.2000vOI_l22№.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摘要]J999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沙布台多宝山村西+发现并清理了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获碍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辽代早期壁画据此笔者对墓主人理身谤墓葬建造的年代理蛄构壁画的内容壁画发现的意义等进行了初步考证.t,[关键词]兰兰兰苎兰堕巷耳霉[分类号]K87I_{{[文1吐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l(2000)04—0054—04 1994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台乡宝山村西.发现并清理了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获得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辽代早期壁画.其壁画数量之多+绘制年代之早+内容之丰富+画技之高超+属契丹考古方面首见+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轰动,被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笔者根据多次现场考察的情况,现对两座壁画墓作点初步考证.一,墓主人及身份从一号墓室内的题记可知该墓内安葬的是.大少君次子勤德",年仅l4岁."大少君"是谁?《辽史》中未见记载.根据墓葬的宏大规模和豪华程度可推断其一定是契丹建国初期皇族中的重要成员."大少君"从字面解释应为排行第一的少年即封为君王(王储)的人但阿保机即位后立的太子是耶律倍.而耶律倍为公元909年出生+与该墓主勤德出生年份相近.故不可能是耶律倍的儿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一定是耶律阿保机的近亲.为14岁的孩子建造这么豪华的陵墓.非出自帝王之家是不可能的.应是契丹耶律皇室的王子.困其少年天亡故未收入《辽史》.二号墓中未见记载墓主人及其身份的题记+但有两首题诗.其中一首中有"苏娘一人名.因是墓室壁上题诗.难以断定是墓主人自己作的诗.还是别人作的诗.如果是后者,只是用诗里引用的苏娘故事而隐喻墓主人生前之事,未必是真指其人.就象一号墓中的壁画人物有汉武帝一样.不能据此就认为该墓是汉武帝的陵墓,可以肯定地认为此墓不是苏娘墓.这里安葬的极有可能是一位来自中原的与耶律氏有姻缘关系的女性.[收稿日期]]99905—24[作者简介]果万龙+男.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人民政府.二,墓葬的建造年代及结构据一号墓题记中记载"天赞二年癸未","当年八月十日於此殡故记".辽太祖天赞二年正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开国的同光元年,为公元923年.由此可知该墓为公元923年建造.是辽太祖阿保机在位时的壁画墓.比1992年在阿旗罕苏术境内发现的耶律羽之墓(有壁画)早l9年.属目前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辽代壁画墓.二号墓虽无确切的时间记载,但根据墓制形式和募室内的壁画风格推断.应与一号墓为同一时期的墓葬.两座墓建造时间上难分先后.墓葬的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室组成.其中一号墓的墓道东西墙砌有屋槽,意思为东西厢房,正面也砌有屋槽.外观看俨然是一所四合院.墓内为圆形墓室.圆穹庐顶上划十几根像蒙古包状的伞状支架.圆形墓室中间为一近似正方形的石室.石室内设置棺床.两个墓的墓室内及穹庐顶上绘满壁画.整个墓葬建造得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三,壁画的内容这两座墓葬均早期被盗.但墓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两墓葬共有壁画120平方米.其内容以人物为主,兼及植物,动物.壁画中有各类人物46个.其中有男女主人,侍从,牵马童,守门侍卫.有诵经图,寄锦图,降真图.人物中除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外.还有神话传说和前朝掌故的人物,如西王母率众神女(有3位标名者,因字迹被水渍后无法辨认)接受汉武帝的朝拜;还有标名刘楚的儒生装扮的白描人物图.植物主要是垂柳,芭蕉,竹子,棕榈,菩提树及其它花卉?动物主要是马,羊,狗等驯养家畜和鹦鹉等鸟类.此外还有弓,箭,剑,马鞍具,桌子,凳子,点心盒,杯盘碗盏等.除上述内容外,两墓室内还有一处题记和两处题诗.其中一号墓的题记较完整.多数字迹清晰可辨.全文为:"天赞二年癸未.为大少君次子勤德年十四五月口日亡,当年八月十日於此殡故记."二号墓有两首题诗.分别题在两幅画上.第一首题在寄锦图的左上角.竖书三行.按书写习惯自右向左读.因年久部分字剥落.成为残诗,可推断为"口口征辽岁月深,苏娘颠口口难任.丁宁织寄姻口口,表妾平生缱绻心."有的学者认为此幅画表现的是古杂体诗《璇玑图》的故事,画中的女主人公"苏娘"应为苏蕙.是十六国时前秦着名女诗人.字若兰.武功(今陕西)人?苏道质第三女.不仅"仪容妙绝",而且"智识精明",嫁夫窦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后因罪徙流沙.后来复出被封为安南将军.留镇襄阳.窦滔有个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窦滔欲携其同往襄阳.苏蕙愤而不肯同行,窦滔遂抛下苏蕙,独携赵阳台到襄阳上任.并从此断绝了与苏蕙的"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莹心辉目.纵广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言?纵横后复,皆为文章",名日璇玑图.寄至襄阳.窦滔见诗后甚为感动,遂把赵阳台送回关中,备车以礼将苏氏接到襄阳.故认为此画应为《寄锦图》.但诗中"征辽岁月深一一说令人费解.第二首题在诵经图的右上角.竖书三行.不是自右向左读.而是自左向右读,其诗内容是赞美画中的白鹦鹉.全诗较为完整.仅有一字漫涣不清.诗文为:"雪衣丹凤陇山禽.每受宫闱指教深,口向人前出凡语.声声皆是念经音."55四,壁画发现的意义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的清理和发掘,发现了丰富的辽代早期壁画,为史学界,社会学界,宗教界及绘画艺术界的研究提供了有关辽代丰富真实的资料,对其深八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一.再一次证明了辽代早期的墓葬内确有壁画.在一段时间里,考古界曾认为辽代的壁画墓只有中后期才有,早期的辽代墓葬里没有壁画.1992年耶律羽之墓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认识.证明了辽代早期即在公元10世纪4O年代初已有壁画墓这次宝山壁画墓的发现不但再次证明了辽早期的墓葬里有壁画,而且又把时间由耶律羽之墓的公元942年前推到公元923年,提前了l9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辽代壁画基其二,壁画所反映的内容再现了契丹早期社会的经济,社会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水平.从壁画中与人共同生活的马,牛,羊,狗等动物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畜牧业已成为契丹王朝的主导产业,马已成为『其人们骑乘的主要交通工具可以想像,在一千多年前的阿鲁科尔沁草原就是广阔的牧场.有成群的骏马和牛羊.从精雕细刻的马鞍具,弓,箭,术制油漆家俱,饰具等可以看出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经营着畜牧业,而且还兼营狩猎业,同时手工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人们的衣着服饰质量上可看出纺织业已很发达,男牧女织可能是当时典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画中独不见农耕具,说明当时农业很不发达从画面中主人,仆,k所处的位置,姿式,神态说明主仆的等级制已相当明显,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帝国的等级制度决不比中原王朝逊色.其三,反映了中原汉文化与北方契丹文化的相互幅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台,反映了中原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相互往来,和睦相处.如壁画中的垂柳,竹林,莒蘸,棕榈,菩提树等亚热带植物都画得很逼真,如果不是北方人亲自到南方目睹,或者不是南方画家亲到北方作画,光凭相像都是做不到的还有西王母率众神女迎汉武帝到极乐世界的画面和诵经图,这些典型中原文化中的佛教色彩.更说明在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先民们就从中原引来了佛教,就信奉佛教,就生活在中原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旗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环境中其四.展示了晚唐辽初时期高超的绘画技巧扬仁恺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书画》一书中,在论述盛唐绘画艺术时指出:"盛唐是中国画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一个出现了巨人与全新风格的时代,一个应物象形能力极大提高并且与丰富的艺术想象相结合的时代.""^,物造型更加准确生动.甚至有四面生意.仕女形像大率张丽丰满,甩笔出现了更有弹力的莼菜条般的描法.流畅飞动,刚健婀娜."在论及中晚唐的绘画艺术时指出:人物仕女画与宗教绘画,继承发展着盛唐的馀绪,更趋圆满完备.肖像画不唯妙得其真.且能体现被画者言笑之状.仕女画未脱张萱蹊径,但更尚风姿,形像仍属车艳称丽,性格情思的表现则青出于兰.优秀的作品还传达了内心孤寂迷惘的情绪."两墓葬中的壁画与以上论述极为吻台.通览两墓葬壁画.篇幅巨大,内容丰富,笔法娴熟,设色鲜艳,唐风浓厚.画中的人物多数身着唐装,尤其是女性,体态丰腴,面部圆润,峨眉,细目,小口,圆脸,丰满的体形,华丽的服饰,皆为典型的唐代装束作者采用精美细腻的工笔重彩技法进行描绘.使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如前所述的诵经图中,两名侍女一^手持团扇,一人双手捧碗,陪伴两旁,女主人居中而坐,展开一轴经卷.铺于案上,专心致志地诵读.画者独具匠心地在其身边设置了一只学舌的鹦鹉,也和主人一56样.注视着展开的经卷.仿佛在学着主人读经.并配以赞美的诗文.还有画中的桌凳杯盏之类-立体感极强.以致使一些初进墓室的人以为那不是画而是放着的实物-不自觉地动手去拿,碰到墙上才知是画.马的画法也颤具唐马风格.马的个体较大.浑圆肥壮.在绘画技巧方面除以上特点外.另一独特之处是在服饰,头饰,弓箭等物品上采用了贴金的装饰手法.这与已发现的唐懿德太子墓和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贴金箔技术相当一致.在已发现的辽代壁画中属绝无仅有.这些画作于公元923年,唐朝仅灭亡16年.就是辽王朝建立那年(公元907年)出生的人也只有十六七岁.尚未成年.这样丰富的艺术构思,这样高超的绘画技巧,当为有相当造诣的画师所作.参照扬仁恺先生的论述,有理由认为.这些画均出自唐人之手.叉由于画中南方园林特色极浓.所以极有可能是来自中原或南方的画师所作,它充分展现了晚唐一代的高超绘画技巧和巧妙的艺术构思.其五,这两个墓葬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契丹皇族——耶律氏的发源地不在祖州.祖州只是祖陵的奉陵邑.其家族的真正发源地可能还在上京以东今阿鲁科尔沁旗境内.理由是耶律羽之墓,耶律万辛(北大王)墓和这两座皇族墓都在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发现,这些地方应是他们的出生地.很可能早期他们就在这一带生活.[参考文献]扬仁恺.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90.何贤武,王秋华.中国文物考古辞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j993.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j992.(责任编辑葛根)'21世纪国际政治八大趋势钱文荣在《晦望}2000皋第4期撰文整理了最近的一次国际政治道势研讨会(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举办)的发言.对新世纪初国际政治的走向作7掇讨一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夸后一个于日当长的时问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冷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二是科袁沃战争表明大国关系远l未定位.大国关系既有矛盾分歧,摩擦.又有对话与合作.三是多极化是社会发展的一和客观趋势,它是各国特别是大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发展从不均衡逐渐向相对均衡的必熊结果,也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必然结果,但对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应作具体的分析.多极化既不能绝对保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不是极越多越好,在其漫长的发展近程中主要是对单极倾向起制约作用.多极化的发展是充满激烈斗争,反复曲折的过程四是如何正确估计美国的实力,是我们判断新世纪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关键问题五是俄罗斯国家牡马选举,叶利钦总统辞职和新总统选举对俄未来政局和内外政策将产生重大影响.美俄关系不会发展到对抗.六是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欧美矛盾在发展.七是日本政治越来越保守化.国民思潮也趋向保守化.这些都将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八是审美关系碍面临新的考验.近期内中美关系仍然是时起时伏.从长远看.从战略上看.中美矛盾和分歧涛呈增长的势头.我们要尽量争取有一个稳定发展的中美关系.57。

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生活研究

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生活研究

Vol.45No.2Feb.2024第45卷第2期2024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敖汉,蒙语译为“老大”,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地处努鲁尔虎山脉北麓,科尔沁沙地南部边缘。

在辽代敖汉地区是辽中京和辽上京的管辖地。

敖汉地区辽代遗址共发现600余处,重要的城址有武安州和降圣州两处。

其实辽代的辉煌与兴盛不仅表现在地上的遗迹,更表现在地下墓葬壁画中。

敖汉地区出土辽墓壁画的墓葬共20余处,其中大多为辽代中期、晚期的墓葬,墓室结构多以六角形砖墓为主,也存在八角形、方形、圆形墓。

并且发掘于20世纪90年代的墓葬较多。

因为整体较好地保护了辽墓壁画,才使敖汉地区辽墓壁画成为辽代文化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收稿日期:2023-09-27作者简介:黄晓蕾(1989-),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研究方向:考古、文物与博物馆。

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生活研究黄晓蕾,林杨,彭晓静,骆玉梅(红山文化博物馆,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辽代壁画作为墓葬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为装饰,更多为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而绘制。

它不仅从出行、狩猎、放牧、宴饮、风景等多个方面描绘出了当时辽代人民生活的画卷,也反映了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

赤峰市敖汉地区发现的辽代遗址众多,其中辽代壁画不但数量较多并且大都保存比较完整,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的内容丰富,除了辽墓壁画中经常出现的出行、狩猎、风景图之外,还有许多内容精彩的场景图,是辽墓壁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辽墓壁画;敖汉地区;契丹人生活中图分类号:K246;K8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2-0001-05编号墓葬名称发掘时间壁画保存状况时期墓室结构出处1白塔子辽墓1977年一般辽代晚期六角形砖砌券顶《敖汉旗白塔子辽墓》2北三家1号墓1978年一般辽代中期六角砖室《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北三家辽墓》3北三家3号墓1979年较好辽代中期六角砖砌《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北三家辽墓》4皮匠沟1号墓1990年残缺辽代中期六边形,砖砌地面《内蒙古敖汉旗北三家1、2号辽墓》5下湾子1、2号墓1991年一般辽代中期八角形穹顶《敖汉旗下湾子辽墓清理简报》6下湾子5号墓1991年一般辽代中期六角形《敖汉旗下湾子辽墓清理简报》7喇嘛沟辽墓1991年较好辽代晚期砖砌八角形穹顶《敖汉旗喇嘛沟辽代壁画墓》8娘娘庙辽墓1991年残缺不明方形转室券顶《敖汉旗娘娘庙辽代壁画墓》9七家1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中期六角形《敖汉旗七家辽墓》10七家1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中期六角形砖室《敖汉旗七家辽墓》11七家1、5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中期八角形穹顶《敖汉旗七家辽墓》12羊山1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中期砖砌圆形《敖汉旗1———3号辽墓清理简报》13羊山2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晚期六角形穹顶《敖汉旗1———3号辽墓清理简报》14羊山3号墓1995年一般辽代晚期砖砌方形《敖汉旗七家辽墓》表1敖汉辽墓壁画统计表编号墓葬名称发掘时间壁画保存状况时期墓室结构出处15韩家窝铺第一地点1号墓2002残缺辽代晚期砖砌方形穹顶田彦国、王苹编《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16韩家窝铺第二地点2、6号墓2002年较好辽代晚期六角形穹顶田彦国、王苹编《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17山咀辽墓2002年较好不明砖砌六角形券顶田彦国、王苹编《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18六间房辽墓2018年残缺不明砖砌圆形穹顶田彦国、王苹编《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19敖汉旗康营子辽墓1979年以前较好不明不明《辽宁昭乌达地区发现的辽墓绘画资料》20闫杖子水泉村辽墓2020年较好不明不明敖汉文体旅游发布的文章表1续辽代壁画作为墓葬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为装饰,更多为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而绘制。

巴林左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图像分析

巴林左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图像分析

巴林左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图像分析
李静杰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巴林左旗盖家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为便携式类佛龛造像。

佛板内容关联北朝以来数百年造像史,还多有牵涉印度造像艺术,反映了基层民众的西方净土信仰情况,不同于寻常所见具有官方性质的辽代佛教造像,有助于深化认识辽代佛教物质文化和社会。

【总页数】11页(P71-81)
【作者】李静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北京 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3
【相关文献】
1.青铜器的修复技艺——“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展”青铜鼎修复 [J], 钱青
2.从兴安盟出土的几批辽代窖藏钱币谈辽代货币的发展 [J], 孟建仁
3.内蒙古巴林左旗土木富州出土辽代窖藏钱币 [J], 康立君
4.从解放营子辽代壁画墓出土的丝织品看辽代纺织技术 [J], 王立华
5.赤峰市巴林左旗帐房山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 [J], 左利军;王岩;左利军;张晓强;李学良;孟令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罕大坝辽_回纥国国信使_壁画墓的抢救性清理报告

罕大坝辽_回纥国国信使_壁画墓的抢救性清理报告

罕大坝辽“回纥国国信使”壁画墓的抢救性清理报告韩仁信(巴林右旗博物馆)“罕大坝”村名,是巴林右旗羊场乡所辖的一个自然村。

村落散居在一个狭长的山坡上,因其靠近“王爷山”, 故蒙古语名“罕大坝”。

1989 年5 月3 日,根据羊场乡发现古墓被盗的紧急报告,于5 月5 日派员奔赴现场,开始了抢救性清理工作。

羊场乡,西距巴林右旗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37 . 5 公里。

罕大坝,西南距羊场乡乡政府所在地20 公里。

这里交通闭塞、人烟稀少,辽“回纥国国信使”墓,就位于该自然村西北约3 公里的山坳阳坡处,该墓地当时发现共有四座古墓被盗,其中有三座早期被盗,均为石砌墓,文物早已被洗劫一空,未做清理。

唯“回纥国国信使”墓为砖室壁画墓,此次被盗墓室破坏甚重,墓顶近乎被大揭顶,墓室后半部偏东北的墙壁,也遭破坏,致使壁画残损。

墓室内外未见棺椁遗存,也未见尸骨(图一) 。

的沟纹。

砖长32 、宽17 、厚6 厘米。

墓室内壁白灰墙面,直接用素白灰刷抹平涂而成,并非已往多见的先在墙壁上用稂泥等做平整底层后再抹灰的工艺。

墓门处未见有木质的门槛门板等构件,封门砖也只是在近地表的底层处,发现有数层已不整齐,但实为最初砌筑时的残存的封门墙体。

余皆为杂土、灰碴和砖块所填塞,应为早期盗墓所为。

二、随葬文物出土文物很少,只在“尸床”的西北隅铺地的砖缝中发现银匙1 件、银筷子1 双。

其余有几片残损瓷片和玻璃器片。

瓷片有青瓷碟片、印莲纹白瓷盒片、墨书官字款白瓷碗底残片、辽瓷鸡腿瓶瓶底。

玻璃片属器皿的残片,其色泽似白云母且有变色闪光。

玻璃片一、墓葬结构墓葬为砖砌单室穹窿顶(图二) 。

墓室直径2 . 77 米。

墓顶正中至墓底的高度,已无从稽考。

墓底至地表的高度为4 米。

墓室墙壁高2 米。

墓道长1 .87 米、高1 .94 米、宽1 .12 米,方向355 度。

墓底用青砖铺砌, 墓室地面的后半部,高出地表6 厘米,用青砖砌筑应为尸床的残迹。

该墓的青砖背面多有压印图一罕大坝辽“回纥国国信使”墓位置示意图—117 —的破坏 ,其余部分 ,虽然也被盗墓者碰撞过 , 但就整体而言 ,其构图 、布局 、线条以及着色 等等 ,仍可见其全貌 。

延庆辽代墓葬壁画制作工艺及其颜料的物相鉴定

延庆辽代墓葬壁画制作工艺及其颜料的物相鉴定

延庆辽代墓葬壁画制作工艺及其颜料的物相鉴定
刘乃涛;凡小盼
【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年(卷),期】2007(019)002
【摘要】北京延庆发现一座辽代晚期的壁画砖室墓.为研究该墓室壁画结构和鉴定其颜料成分,运用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墓室壁画主要有灰泥层、白灰层和颜料层组成;红色颜料的呈色物相为α~Fe2O3,黑色颜料的呈色物相为炭黑.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刘乃涛;凡小盼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10004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10000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安徽合肥,230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41
【相关文献】
1.辽代内蒙古草原题材墓葬壁画研究 [J], 聂定
2.浅析辽代墓葬壁画形制及风格--以库伦旗辽代墓葬壁画为例 [J], 兰中英
3.大同地区辽代墓葬壁画中天象图新探 [J], 李彦颉;张玲
4.试析辽代墓葬壁画中的鹤样 [J], 兰凌航
5.辽代契丹墓葬壁画研究现状及述评 [J], 刘玉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颊两侧各彩绘一卫士及祥云、飞鹤,但剥落
严重。 门额上有砖雕门簪 1 对。 门额上方为
仿木门楼,用深红色绘立柱 4 根,柱头各有
斗拱 1 朵,柱间以深红色绘出额枋。 栌斗为
砖雕,上承批竹昂,昂及昂上散斗、齐心斗皆
为突出壁面的砖雕。 泥道拱、瓜子拱和令拱
皆为彩绘影作, 并用普蓝或章丹绘出仿木
纹理。 撩檐枋由砖砌出,椽头及屋檐滴水
哈 拉 海 场 屯 南 距 巴 林 左 旗 辽 上 京 遗 址 74 公里。 墓葬所在地为一西北高、东南低的缓坡 袋状狭长山谷。墓葬位于一黄土坡上,坐北朝 南。 从 3 座墓的排列形式看, 应为家族墓地 (图一)。 现将 M1 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 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天井、墓门、甬 道、墓室及耳室组成。 方向 125°(图二)。
墓道 仅清理了天井前的一段。 天 井 东 西 宽 2.92、南 北 长 3.1、墙 高 2.54 米。 北端抵墓门壁面,南端为墓道。 墓道与天井 之间有木板封门,上宽 1.52、下宽 1.08 米,砖砌 凹槽中插有 0.06 米厚的木板。 墙顶砌出仿木结
图一 墓地位置示意图
哈拉海场北沟辽墓 福河沟村
收为穹隆顶。 穹隆顶的东南有长 1.2、宽 0.8
米的形状不规则的盗洞。 后室券顶上有一石
块垒砌的竖井筒,内直径 1.8、高 1.6 米,已被
盗墓者拆去一半。
此墓早年被盗, 历经多次人为破坏,墓
内随葬器物全部无存。 因雨水冲刷及自然灾
害损毁,墓室灌入大量泥土,墓顶已有部分
券顶砖塌落,前室、后室及左、右耳室中的壁
!!!!!!!!!!!!!!!!!!!!!!!!"
!!!!!!!!!!!!!!!!!!!!!!!!"
2000、2001 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浙江金华武义县陈大塘坑婺州窑址群中 的蜈蚣形山窑址、乌石岗脚窑址、缸窑口窑址和叶李坑窑址等四处地点进行了发掘和 试掘,发掘出土婺州窑五代至元代各类瓷器标本数万件,极大地充实了婺州窑的研究 内容,也为浙江省古代窑系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通过两次发掘,基本 摸清了陈大塘坑窑址群的相对年代, 并对婺州窑宋元时期的发展脉络有了较为清晰 的认识。
皆 为砖雕(图三)。
甬道 前室甬道长 1.6、 1.2、 高 2.2
米。 甬道口用砖丁砌起券,甬道内以平砖叠
涩砌成。 后室甬道长 1.72、宽 1.2、高 2.2 米,
砌法同前室。
2米
前室及耳室 前室平面呈圆角方形,进
深 2.2、宽 2.6、高 3.64 米 。 墙 壁 从 地 面 砌 至
0.6 米高处开始抹角, 从 1.76 米高处开始逐
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 壁画墓清理简报
辽上京博物馆
DOI:10.13619/11-1532/k.2014.04.003
2009 年 10 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文物普查队在 富河镇富河沟村哈拉海场屯北沟发现被盗墓 葬。 巴林左旗文体局组织辽上京博物馆专业人 员 进 行 勘 察 ,共 发 现 被 盗 墓 葬 3 座 (M1~M3), 清理了 1 座墓葬(M1),并成功揭取了墓中仅存 的 5 幅壁画,壁画修复后藏于辽上京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2014 年 1 月出版 大 16 开 精装 定价 360 元
44
!!!!!!!!!!!!!!!!!!!!!!!!!!!!!!!!!!!!!!!"
在辽上京周边地区现已发现的上百座辽墓 中, 券顶上回填土厚达三四米的比比皆是,但 墓室券顶上发现石砌竖井还属首例。 因为此墓
被盗,无法得知原井筒内是否有填土。 据现有 情况推测,竖井上面没有用石块或其他材料起 券封顶,此井筒原来当用木料棚顶,上面再用 三合土封填。
此墓虽然只发现了五幅壁画,但壁画内容 为研究辽代历史提供了新资料。 其中天井西壁 绘汉族侍仆、东壁绘契丹族侍仆的做法,与辽 秦王韩匡嗣墓前室西壁绘契丹族侍仆、东壁绘 汉族侍仆相似而又有位置上的差异,这种安排 或许是有意为之。 天井东壁绘有一辆人力车, 车身小巧,仅容一人乘坐,这在辽墓壁画中属 首次发现,也不见于文献记载。
福河沟镇
乌 力 吉 沐 沦

林东镇 辽上京遗址
39
2014 年·第 4 期
0 图二 M1 平、剖面图
0 图三 墓门及门楼
构的屋檐,下有磨砖椽头,椽头下为彩绘额
枋以及斗拱、立柱。 东、西两壁各有 3 根立
柱,由立柱分隔成 4 幅彩绘人物画面。

墓门 圆拱形,宽 1.2、高 2.2 米。门洞上
方和两侧用白灰抹出凸起的立颊和门额。 立
西壁第二幅绘女性侍仆七人。 第一人头梳 高髻,柳眉秀目,面相丰腴端庄,上着紫色外 衫,内衫为绿色,下裾拂地,双手托一白色大 盘,盘上放白色带盖大碗。 第二人头梳高髻,上 着黄色外衫,内衫蓝色,双手于右侧胸前抱一 白色瓶。 第三人圆脸细目,高鼻小口,上着蓝色 外衫,内衫黄色,头顶外黑内黄的大漆盘,左手 抬起扶住盘沿。 第四人头梳包髻,两腮丰腴,着 白色外衫,黄色小口长裤,黄色尖翘头鞋,双手 于右侧胸前抱一白色敞口罐。 第五人头梳包 髻,身着蓝色上衣。 第六人头梳双丫髻,面部从 口下被前面的漆盘挡住。 第七人髡发,身着绿 色上衣(封二 ∶ 2;图五)。
层叠涩内收为穹隆顶。 前室东、西两壁中间
开出通往左、右耳室的门洞。 门洞皆为进深
0.92、宽 0.7、高 1.64 米,左、右耳室皆为进深
1.96、宽 1.8、高 3.5 米。
后室 平面亦呈圆角方形,进深 3.4、宽
3.5、高 3.8 米。四面墙壁从地面砌至 0.6 米高
处开始抹角,从 1.8 米高处开始逐层叠涩内
画及仿木影作已全部损毁。
1米
二 壁画内容
天井东、西两壁皆有壁画,由立柱分成
40
■ 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
4 幅画面,主题都是表现侍仆。 西壁第一幅绘男性侍仆五人。 第一人为 50
岁上下的老年男子,细目修眉,美髯连鬓,头戴 黑毡帽,身着黄色圆领窄袖袍服,白中单,腰扎 红色布帛带,足蹬黑靴,双手于胸前捧白色盏 托,上放白色茶盏,神情恭谨,立于墓门前。 第 二人为一青年,头带青毡帽,身着紫色圆领窄 袖袍服,腰扎橘红色布帛带,下着白色小口裤, 足穿白麻鞋,双手于胸前抱一白色瓶。 第三人 唇上有髭须,颏下有短髯,着浅蓝色裹巾,绿色 圆领袍服,捧一白色瓶,向右回首,似与第四人 交谈。 第四人是一头扎蓝色裹巾的青年,身着 橘红色圆领窄袖袍服, 腰扎淡蓝色布帛带,足 蹬黑靴,右手于胸前抱一绿色敞口罐。第五人 是一方脸青年,五官紧凑,头戴青毡帽,身着 圆领白袍(封二 ∶ 1;图四)。
图七 天井东壁壁画示意图
腰扎橘红色革带,双手握拳于胸前。 第五人 为 一 契 丹 族 侍 女 , 发 梳 包 髻,上着浅蓝色直 领外衫。 画面上方以干笔焦墨皴画远山,似是 直接以墓地东面山岭实景写生而成(封二 ∶ 3; 图六)。
东壁第二幅绘契丹男侍卫三人。 第一人为 一髡发的契丹青年, 上着橘红色圆领窄袖袍 服,腰扎黑色革带,足着土黄色长靴,左手执一 长柄骨朵倚于左肩,右手执物于胸前。 第二人 为一中年契丹男子,髡发,有髭须,上着深红色 圆领窄袖袍服,腰扎橘红色布帛带,足着土黄 色长靴,右手高擎长柄宫扇,回首似与执骨朵 者说话。 第三人也为一髡发的契丹族青年,上 身着蓝色圆领窄袖袍服, 腰扎橘红色革带,足
42
■ 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
图九 墓室壁画残片
图八 墓门东侧 壁画
着长靿黑靴。 远景干笔焦墨皴擦山石(封二 ∶ 4;图七)。
墓门两侧皆有壁画,为祥云、飞鹤及卫 士,剥落严重,西侧壁画已难辨原貌。 东侧 可看出上方为橘红色和蓝色祥云, 卫士身 穿橘红色窄袖袍服,腰扎黑色革带,足着长 靿黑靴,一只白鹤展翅飞翔,挡在卫士脸前 (图八)。
墓室中原有大量壁画,皆已毁坏,从清理 出的壁画残片可以推断墓室内的壁画绘制得 更为精美(图九)。
四结语
此墓内随葬器物因早年被盗已不存。 此 次只对有壁画的天井与天井前的一段墓道进 行了发掘,对前室及前室甬道做了简单清理, 对墓室只作了勘察。 根据墓葬形制和壁画可 判断为辽代墓葬。
天井与墓道中挖出的回填土为红黏土加 碎石渣、白灰混合而成的三合土,而墓地的土 壤是略带沙性的黄土,说明红黏土、碎石渣都
东壁第一幅绘三男两女五个侍仆。 第一人 为一契丹族侍女,头梳包髻,身穿橘红色直领 外衫,前裾拂地盖住双足,腰扎蓝色布帛带,双
图四 天井西壁壁画示意图
图五 天井西壁壁画示意图 41
2014 年·第 4 期
图六 天井东壁壁画示意图
手于胸前捧一颈部带有纹饰的白色盘口瓶,手 上搭白色浣巾。 第二人是一契丹青年,髡发剪 为光头,圆脸肥腮,上着圆领窄袖袍服,下着土 黄色小口长裤,足着黑色鞋,双腿蜷屈坐于地 面,双手在膝上抄于袖内支颐打盹,因其身后 有一辆小车,故可断定他是拉车的车夫。 小车 为木制,仅容一人,双轮较小,双辕细长,辕口 处有拉车时所用的手扶胸顶的红漆圆杠,车厢 上装有圈状靠背,车厢内铺绿色垫。 第三人为 一契丹成年男子,位于车后,髡发,有髭须,神 态恭谨,上着绿色圆领窄袖袍服,腰扎黑色革 带,长靿黑靴,双脚被足前白底红花包裹挡住, 双手握在胸前做叉手礼。 第四人也为一契丹 成年男子,髡发,上着紫红色圆领窄袖袍服,
43
2014 年·第 4 期
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回填土挖至约 2.5 米,在 天井处发现砖雕的屋檐滴水、椽子头及篦点纹 陶片,直到天井地面均有发现。 这些都应是原 墓门门楼及天井墙顶砖砌屋檐的构件。 现在的 墓门门楼、天井墙顶砖砌屋檐及椽子头虽然存 在,但却是修复上去的,且没有雕成滴水瓦檐, 只用原砖块安装,非常粗糙。 另外,天井两壁壁 画有多处撞击伤痕,均用白灰填补,但填补处 并没有补绘。 以上均说明此墓墓道在回填后曾 经再次挖开和回填。 这些情况应为契丹人的葬 俗所致。 如巴林左旗白音罕山辽代秦王韩匡嗣 墓墓室内的部分墙壁抹两层白灰, 绘两层壁 画,就是因为韩匡嗣薨于乾亨四年(982 年),统 和十一年(993 年)正月其夫人逝世,八月合葬于 韩匡嗣墓中 [1], 下葬时对损伤的壁画进行了补 绘。 同类情况在库伦辽墓中也有发现。 据此可 知,此墓的男墓主应先于妻子死亡,修造墓室埋 葬,后来妻子死后又打开墓室和丈夫一起合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