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_谢高文

合集下载

《文物》杂志2006年第12期--洛阳华山路西晋墓发掘简报_司马俊堂

《文物》杂志2006年第12期--洛阳华山路西晋墓发掘简报_司马俊堂

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洛阳华山路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2004年12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涧西区华山路以东配合洛阳市中侨绿城三期工程建设时发掘西晋墓2座(图一)。

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这两座西晋墓(CM2348、CM2349)均为暗券单室砖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墓室组成。

CM2348方向为110°。

墓道位于甬道东,平面呈长方形,斜坡状,坡度26.5°。

近底略缓。

两壁呈台阶状内收,各内收0.3、0.35米。

口长20、宽2.6、底宽1.3、距地表1.9~9.2米。

墓道内填花土。

封门两重,第一重封门位于墓道内,用长方形小砖横放错缝平铺叠砌。

宽1.3、厚0.3、残高0.36米。

第二重封门位于墓道与甬道相接处,由条形石做门框,两扇石门立于底部条形基石上。

条形基石两端呈曲尺状,形成门砧。

长1.5、宽0.15、厚0.15米;门框高1.26、厚0.12米;横梁长1.6、宽0.28、厚0.15米;两扇石门大小相同,高1.3、宽0.3、厚0.08米。

两封门间两壁用小砖错缝平铺砌,券顶坍塌。

残高0.36、两封门间距0.4、宽1.3米。

甬道平面呈长方形。

长1.3、宽1.2、高1.26米。

壁用条形小砖错缝平铺砌,拱顶坍塌,底用条形小砖呈“人”字形平铺。

墓室砖室,四壁小砖平铺错缝砌,残存砖10~17层,墙体垂直,四隅用两砖突出两角,形成2个三角形角柱,角柱上斜砌3砖形成3个三角形斗,斗上起券内弧,顶坍塌不明,底用小砖“人”字形平铺。

墓室长、宽均为3.4、残高1.8米。

墓室南壁中部设一土洞耳室,直壁,拱顶,“人”字形小砖铺底。

口宽1.1、室内宽1.18、进深1.2、顶高1.1米。

西壁设一假耳室。

宽1.4、高1.1、进深0.14米。

此墓早期被扰,人骨散乱,葬式不详(图二)。

CM2349形制与CM2348相近。

方向190°。

斜坡墓道内收一个台阶。

残长6.2、宽0.3、口宽2、底宽1.4、最深距地表8.4米。

周代封国考古的新发现——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周代封国考古的新发现——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周代封国考古的新发现——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刘家洼墓地位于陕西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的鲁家河(洛河支流长宁河上游)东岸塬边,邻沟而居,北距黄龙山约10公里。

这里处在沟通关中乃至中原与北方的洛河通道之上,宗周与晋地交通来往要道之一,秦晋春秋争锋之地,位置关键而重要。

该墓地是去年底因为被盗而发现的,西北隔鲁家河约2公里处为九沟西周墓地。

根据追缴文物判断,刘家洼墓地是一处等级较高的春秋墓地。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2月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市、县相关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墓地进行了全面勘探与抢救性发掘;同时对墓地所在的鲁家河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取得了丰富收获。

▲ 发掘现场俯瞰发现与收获首要的是,确认了带两条墓道的高等级贵族大墓。

经钻探,确认刘家洼的墓地范围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70米,总面积约7700平方米。

共有墓葬56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

最为引人瞩目是,发现了2座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型大墓(编号M1与M2)。

南北向,东西并排分布。

其中M1南北总长64米,长方形墓室,南北口长11米、东西宽10米、深度约12米;斜坡状墓道均宽8米,南墓道长32米,为主墓道。

M2与M1平面形制相同,南北总长相若,墓室深度相等;但墓室规模略小,南北口长10米、宽8米,墓道宽也仅及M1墓道的一半,约4米左右。

两座大墓特别是M1,规模宏大,墓室大小仅次于同时期、同形制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大墓M2与M3,而比曲沃晋侯墓M93、韩城梁带村芮公墓M27大得多,也比洛阳发现的被认为可能是周平王墓的“亚”字型大墓大。

据此推断,大墓墓主人身份亦当为诸侯国国君级别,地位不亚于大国诸侯。

其余墓葬皆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与大墓墓向一致。

墓口面积10平方米以上的墓有21座,其中5座墓口面积超过了20平方米。

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可知,这些墓葬的主人身份相当于卿大夫或士一级的贵族。

▲ 墓葬俯瞰两座大墓居于墓地中部偏东的地势高亢之处,西北方各有一座长方形车马坑。

陕西存藏碑刻的史料价值

陕西存藏碑刻的史料价值

陕西存藏碑刻的史料价值刘思怡(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要】本文分门别类的研究分析了陕西境内存藏的数量巨大的碑刻资料,指出这些资料对于补史、正史以及研究陕西地方史、家族史、宗教史、农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陕西;碑刻;史料价值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省,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碑刻存藏量巨大,其中不乏精品,因此价值不容小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有大量的墓志碑刻类书籍相继出版,这些碑刻成为相关学科进行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其珍贵价值已为世人所公认。

本文试图对陕藏碑刻的史料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和研究,主要涉及碑刻的补史正史作用,以及碑刻在研究陕西地方史、家族史、宗教、农业等方面的的史料价值。

不足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一、补史、正史陕西存藏着数量可观的历代碑刻,其中不乏重要历史人物的墓志,信手拈来,便可以找到大量补史、正(证)史的资料,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本文仅取陕西境内存藏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碑刻资料,以期抛砖引玉,并说明此一命题。

以下为详细论述。

出土于咸阳的《周独孤浑贞墓志铭》[1],记述了鲜卑北秀容部落酋长,也就是后来的西魏陇西王尔朱天光部下独孤浑贞的生平事迹,独孤浑贞北周时升至骠骑大将军、大将军,地位显赫,但史书无载,此志则可补其阙。

志载其“魏永安二年(529),从故陇西王尔朱天光西征,时为别将”则证明了北魏于建义元年(528),以尔朱天光为统帅,率领贺拔岳与侯莫陈悦入关,镇压关陇各族人民起义[2],并由此完成了北魏武川军人和晋北部民族的最大一次迁徙的史实。

出土于潼关县的《隋杨素墓志铭》,其补史、证史之价值,已有专文发表[3],此处不再赘述。

出土于乾县乾陵附近的《唐永泰公主志石文》[4],载永泰公主“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即因难产而死。

而关于永泰公主的死因,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均载为武则天所杀害,故此引发了学术界很大的争议。

若墓志记载准确,那么此志即纠正了史书之误。

《文物》杂志2006年第9期--咸阳隋代萧绍墓_谢高文

《文物》杂志2006年第9期--咸阳隋代萧绍墓_谢高文

咸阳隋代萧绍墓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图一墓葬平、剖面图1.墓志2.陶武士俑3.陶人面狮身镇墓兽4、13.陶碗5.陶碓杆6.陶碓支架7.陶风帽俑8.陶持箕俑9.陶俑头10.陶磨11.陶镇墓兽12.陶羊头2000年在西安咸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中发现了大量古墓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了发掘,其中编号为M229的墓葬出土一合墓志,知其为隋代萧绍墓,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墓葬由墓道、两个过洞、两个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方向175°,全长21.85、深7.35米(图一)。

此墓有一盗洞,平面近椭圆形,开口与墓葬开口处于同一层位,系早年被盗,长径70、短径50厘米,直通墓底。

墓道为斜坡墓道,平面近梯形,口小底略大,长10.4、口宽0.8~1.2、底宽1.2米。

墓道北壁向南倾斜,东西两壁底部与第一过洞相接处各内收5厘米。

墓道壁和过洞壁原均有壁画,·2006年第9期图二陶俑、陶器1.武士俑(M229∶2)2.人面狮身镇墓兽(M229∶3)3.碓支架(M229∶6)4.持箕俑(M229∶8)5.俑头(M229∶9)6.磨(M229∶10)7.风帽俑(M229∶7)8.碗(M229∶4)9.羊头(M229∶12)10.碓杆(M229∶5)(1、2为1/8,3、5、9为1/2,余为1/4)系在壁面上涂一层白灰,然后绘画,现已脱落。

第一过洞为拱形顶,长2.8、宽1.12、高2、直壁高1.5米。

东西壁与第一天井底部相接处各凸出5厘米,至第二过洞处又各内收5厘米。

第一天井平面为长方形,长2.9、宽0.85米。

口大底小,南北两壁内收。

第二过洞为拱形顶,长3、宽1.15、高1.6、直壁高1.3米。

东西壁与第二天井底部相接处各凸出5厘米,至甬道处又各内收5厘米。

第二天井平面为长方形,长3.3、宽0.8~0.85米。

口大底小,南北两壁内收。

甬道平面为长方形,拱形顶,长1.5、宽1.1、高1.4、直壁高1.15米。

《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_谢高文

《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_谢高文

说服 教育 下 , 被抢 文物 全部 被追 回 。经上 级文 物行政 主管部门同 意 , 咸阳市文 物考古 研究所 会同 旬邑县 博物馆 于 2003 年 8 月 中旬对 该墓 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现简报如下 。
一 墓葬形制
此墓(编号 M1)上部在上世 纪 60 年代平整 土地时 被扰乱 。墓葬 口底大小相 同 , 竖穴 土坑 , 方 向 336°。平 面长 方 形 , 南北 长 3.82 、东 西 宽 2.92 米 。墓 葬现 开口 距原 地表 深约 5 米 。在墓 室的四 壁内和外椁 间形成熟土二 层台 , 台距现 地 表 深 0.1 ~ 0.45 米 , 二 层 台 南 宽 0.5 、北 宽 0.54 、东宽 0.49 、西 宽 0.52 、距 底深 1.12 米 。在 墓室 底部 的中 间有 一长 方形腰 坑 , 长 0.26 、宽 0.17 、深 0.15 米 。坑内有禽类骨骼 , 形体较小 。
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 ·25 ·
文物 · 2 0 0 6 年 第 8 期
· 26 ·
图二三 铜 鼎 1、2 .A 型(M 1∶1 、2) 3 、4.B 型(M1∶3、4) (均 1/ 3)
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
图二四 铜 器 1 .尊(M 1∶7) 2.簋(M1 ∶5) 3 .觯(M 1∶11) 4、5 .爵(M 1∶9 、10) (均为 1/ 3)
雷纹 衬底 。 上 顶部 饰龙 首纹 , 圆 目 , 三角 耳 , 鼻梁高 挑 。流 、尾之 下各饰一大蕉 叶纹 , 其 间有 小蕉 叶纹 环绕 一周 。云 雷纹 衬底 。 部腹壁 上 铸一 符号 和铭 文“ 父丁” 。流至 尾长 16.8 、腹径 6.4 、腹 深 9.3 、足高 6.8 、器 壁厚 0.2 、通高 19.8 厘米 , 残重 0.6 千克(图一二 、二四 ∶5 、二 七 ∶ 2 、二八 ∶5)。

《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_宋建忠

《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_宋建忠
要考古发现》 , 文物出版社 , 2005 年 。 [ 5] 李丰《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 ,
《考古学报》 1988 年第 4 期 。 [ 6] 北京大 学考古系商周组 、山西省考古 研究所《天
马 —曲村 1980-1989》 , 图四八七 ∶1 , 科学 出版 社 , 2000 年 。 [ 7] 同[ 1] 。
From November 2004 to July 2005 , archaeology institute of Shanxi province and other uni ts co-conducted an excavation on two large-scale tombs of the Western Zhou located at Hengshui Town , Jiang County , Yuncheng City .The tombs have one guo(inner coffin)and two guans(outer coffin), the tomb coded M2 has been bu ried wi th fou r persons .Large quantities of bronze sacrifical vessels , such as ding , gui , jue , yan , he , plate were unearthed from the two tombs .Many of them were engraved wi th“Count Peng” .The Excavator concludes that the host of M2 is Count Peng , and the Countess is the host of M1 . Wha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 the large-area trace of “ huangwei” (cover on the coffin)found on the outer coffin of M1 provides precious material to the research on the etiquette system of the Western Zhou .

黄锡全教授获批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黄锡全教授获批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9 《西安市东郊枣园苏村出土唐代齐璿墓前碑石》,《文物》第8期。

阎步克1991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

曾良2007 《隋唐出土墓志文字研究及整理》,齐鲁书社。

张红军2012 《唐代司马慎微墓志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第10期。

张涌泉1996 《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赵超2005 《〈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录文补正与唐代墓志铭的释读》,《碑林集刊》第11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11 《郑州市区西北部两座唐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4期。

周绍良(主编)赵超(副主编)1992 《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责任编辑:徐 浩)
黄锡全教授获批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重大项目立项
2018年11月6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黄锡全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投标的“甲骨学大辞典”名列其中(项目批准号:18ZDA303)。

本项目课题组将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中外学者及有关科研、文博单位对甲骨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及开展的工作,组建精干的核心团队,组织全国知名甲骨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专家精心撰稿,旨在编纂一部高质量、高水平、能全面反映学术界最新成果及面貌的专业工具书,以满足国内外专业研究者或普通读者的需求,使之成为了解、研究甲骨文知识的良师益友。

同时,将依托课题建立一个大型的、多功能的、开放的甲骨学辞书数据库,构筑古文字学交流平台,促进甲骨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

2019年第1期·25·。

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发掘简报

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发掘简报
chariot equipmentsuch as horse frontlets, yokes were found. These Western Zhou horse-and—chariot pits, as well as the
burial ground at Beiyao and the Western Zhou sacrificial site have provided valuable archaeological data
3长14.7~ 14.5 直 4.5~3.6厘米( 3) 端器,2 形式 大小相 器呈“z”形椭圆 形管状, 27 端 粗 3.4x3 C3M43 端 7-2长29.5 粗端 2.lx 1.9厘米
西周时期
窑西周墓地
城的探索
Key words฀ Luoyangs Forestry Schoolj Western Zhouj horse-and—chariot pits Abstract฀ In August 1984, the former Archaeological Team of Luoyang excavated a Western Zhou sites in advance of
3
1.直内戈(C3M43
1) 2•

Q~l
°
均 条圆雕龙 条
, 目, 爪形 方
-
躯蜷曲,小 龙龙头 卜 接 蜷曲形 ,龙 , 圆 ,表
签处 侧龙 ,
小龙 耳 刃 于銎 尖接 中
圆雕状,龙首回
^Z]-0


横柱形,中
道 箍 銎 内 戈形, 签部 角形 ,
7.9
. ?g米
V?
#
. ?厘米

陕西考古文献

陕西考古文献

陕西考古文献一发掘简报综述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1951年春季陕西考古调查工作简报》,《科学通报》2卷9期;考古研究所陕西调查发掘队:《沣镐一带考古调查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创刊号吴汝祚等:《宝鸡和西安附近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55年2期茹士安等:《西安地区考古工作中的发现》,《考古》1955年3期何汉南:《陕西兴平仪空乡附近发现古墓、古遗址》,《考古》1956年3期马建熙:《陕西耀县战国、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3期考古研究所渭水调查发掘队:《陕西渭水流域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11期陕西考古所泾水队:《陕西邠县下孟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1期陕西考古所渭水队:《陕西凤翔、兴平两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60年3期陕西考古所汉水队:《陕西安康专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60年3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水队:《陕西泾水上游调查》,《考古》1962年6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户县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1962年6期陕西省文管会:《统万城城址勘测记》,《考古》1981年3期陕西省商洛地区图书馆:《陕西洛河上游两处遗址的试掘》,《考古》1983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武功发掘队:《陕西武功县新石器时代及西周遗址调查》,《考古》1983年5期徐信印:《陕西安康发现古代窖藏钱币》,《考古》1987年12期赵从苍:《陕西凤翔南干河出土战国、汉代窖藏青铜器》,《考古》1989年11期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市谭家村春秋及唐代墓》,《考古》1991年5期翟春玲:《陕西青龙寺佛教造像碑》,《考古》1992年7期董雍斌:《陕西商州市庾原遗址调查》,《考古》1995年1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等:《陕西麟游县东川寺、白家河、石鼓峡的佛教遗迹》,《考古》1996年1期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宝鸡市高家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4期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等:《陕西宝鸡县南阳村春秋秦墓的清理》,《考古》2001年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唐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考古》2006年10期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80年3期夏振英:《西岳华山古庙调查》,《考古学集刊》第5集旧石器时代林生:《蓝田猿人的发现》,《考古》1964年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陕西宜川县龙王辿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7年7期戴尔俭等:《蓝田旧石器的新材料和蓝田猿人文化》,《考古学报》1973年2期高星:《陕西大荔育红河村旧石器地点》,《考古学报》1990年2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西安半坡》,《考古》1955年3期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工作队:《西安半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56年2期田野:《南殿村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考古》1956年5期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工作队:《西安米家崖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56年6期黄河水库考古队华县队:《陕西华县柳子镇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2 期黄河水库考古队华县队:《陕西华县柳子镇第二次发掘主要收获》,《考古》1959年11期考古研究所渭水调查发掘队:《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60年2期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陕西华县横阵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9期陕西省考古所:《陕西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1年7期张彦煌:《浐灞两河沿岸的古文化遗址》,《考古》1961年11期。

西安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土坑墓发掘简报

西安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土坑墓发掘简报

西安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土坑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摘要】一、遗址概况鱼化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皂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今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西北部.遗址东、北两侧被皂河环绕,地势中心高,周围低(图一).2002年~2004年为配合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此次发掘分三个区进行,发掘总面积3500余平方米,发现了一批包括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史前时期遗存,其中以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发现的遗迹有房址107座、灰坑255座、壕沟2条、墓葬137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角器.【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7页(P3-9)【关键词】鱼化寨遗;仰韶文化;土坑墓【作者】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一、遗址概况图一鱼化寨遗址地理位置图鱼化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皂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今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西北部。

遗址东、北两侧被皂河环绕,地势中心高,周围低(图一)。

2002年~2004年为配合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

此次发掘分三个区进行,发掘总面积3500余平方米,发现了一批包括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史前时期遗存,其中以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发现的遗迹有房址107座、灰坑255座、壕沟2条、墓葬137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角器。

在这些遗迹中,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共137座,其中土坑墓14座,瓮棺葬墓123座。

现仅对发掘的仰韶文化土坑墓作一介绍。

仰韶文化土坑墓全部位于第三发掘区(图二),该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共有12层,其中第①层为耕土层,第②层为仰韶文化晚期堆积层,第③~层为仰韶文化早期堆积层。

二、墓葬形制发掘的14座土坑墓(表一),依据墓坑的形制,可分为灰坑葬墓与竖穴土坑墓二种。

陕西省旬邑县西头遗址调查简报

陕西省旬邑县西头遗址调查简报

《草原文物》2020年1期陕西省旬邑县西头遗址调查简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旬邑县文物旅游局【关键词】西头遗址先秦时期考古调查古幽地【摘要】201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旬邑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古豳地 考古队对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初步勘探,明确该遗址是一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初步分析,该遗址包含有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汉唐及明清时期遗存,其中以西周时期遗存为主。

该遗址的调查为泾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及K域社会结构等问题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为了探索泾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存的文化面貌和聚落形态,推进“古豳地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的深人开展,201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及旬邑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古_地考古队对陕西省旬邑县西头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初步勘探。

此次调查发现了重要的先秦时期遗迹,并采集到较为丰富的遗物标本本文主要对西头遗址调查所见先秦时期遗存进行简要报道;一、地理位置及遗址概况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辖境的北端,地处关中平原的北界,陕北高原的南端。

东接黄陵、铜川、耀县,西邻彬州市,南连淳化,北接甘肃正宁。

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塬各半,高差明显。

主要 河流三水河自东北向西南斜穿全境1。

西头遗址位于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公 里处,张洪塬的西侧边缘地带。

属于渭北地区典型的 台塬地形,遗址主要分布在台塬顶部及斜坡状边缘地 带西头遗址东南距枣林河滩遗址2约7公里,东北 距下魏洛遗址:i约7公里,西南距断泾遗址1约7公里 (图一)。

地理坐标为东经108。

C59.68〃,北纬 35° 02' 15.56",海拔 1125 米。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上西头村西侧沟边 发现有先秦时期遗存,称之为“上西头遗址”.确定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采集有泥质或夹砂灰陶绳纹 鬲、罐等残片®。

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发掘简报

A Brief Excavation Report on Xiaweiluo Site of Xunyi
County, Shaamd Province
作者: 无[1,2,3]
作者机构: [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3]旬邑县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21-31页
主题词: 遗址发掘简报;陕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内涵;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西北大学
摘要:下魏洛遗址位于陕西省句邑县赤道乡下魏洛村南的黄土台地上(图一),2003年砖瓦场在此取土时发现一座随葬19件青铜器的西周墓,抢救清理时调查发现这是一处包含新石器时代、西周、汉、唐遗存的大型遗址。

为了探明该遗址的准确范围和文化内涵,2004年4~8月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旬邑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

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

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

作者: 陈洪海;刘瑞俊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4-25页
主题词: 陕西;旬邑县;下魏洛遗址;考古发掘;龙山时代;房屋基址;窑址;出土遗物
摘要:西北大学考古学系、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旬邑县博物馆联合组队,于2004年4月至8月对陕西省旬邑县赤道乡下魏洛村下魏洛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1500平方米,清理龙山时代房址16座、窑15座、灰坑90余个,出土陶、石、骨质等文物若干;另外还有少量周、秦时代遗迹、遗物.这次发掘的意义,从专业研究方面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8 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有关“考古学鼻祖”的考古发掘

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8  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有关“考古学鼻祖”的考古发掘

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8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有关“考
古学鼻祖”的考古发掘
本刊编辑部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2(000)020
【摘要】2006年1月,西安市刑侦局二处五大队根据群众举报破获了一起新中国
以来陕西特大盗挖古墓文物案,抓捕4名犯罪嫌疑人,查缴文物89件(组)。

计有西周乳钉纹铜簋,汉代朱雀铜熏炉、盖鼎、盘、镜、灯,三国重列式神兽章纹铜镜,北宋"
政和元年"(1111年)铭歙砚等器物。

部分宋代以前的铜器带有宋刻铭文和墨书题记。

镶银花口青釉刻花钵、包金包银青釉瓷器等均为首次发现。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本刊编辑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1 南澳Ⅰ号: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 [J], 本刊编辑部;
2.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2 昭陵北司马门遗址:贞观盛世的霸道与王道 [J], 本刊编辑部;
3.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③ 秦始皇陵:蕴藏无穷奥秘的世界奇迹 [J], 本刊编辑
部;
4.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4 南汉二陵:雄霸岭南数十年的“大汉”王朝 [J], 本刊编辑部;
5.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⑤ 明清瓷都景德镇:600年炉火烧出皇家瓷文化 [J], 本刊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安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瓮棺葬墓发掘简报

西安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瓮棺葬墓发掘简报

西安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瓮棺葬墓发掘简报
佚名
【期刊名称】《文博》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一、遗址概况rn鱼化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皂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今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西北部。

遗址东、北两侧被皂河环绕,地势中心高,周围低(图一)。

【总页数】9页(P3-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西安鱼化寨遗址发掘简报 [J],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2.西安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土坑墓发掘简报 [J],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3.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瓮棺葬墓的几个问题 [J], 翟霖林
4.从北首岭遗址看仰韶文化的瓮棺葬 [J], 曹歌鸿
5.咸阳塔儿坡战国秦瓮棺葬墓发掘简报 [J], 岳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安南郊明上洛县主墓发掘简报》释文校补

《西安南郊明上洛县主墓发掘简报》释文校补

《西安南郊明上洛县主墓发掘简报》释文校补
郭洪义
【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7)002
【摘要】<西安南郊明上洛县主墓发掘简报>一文,公布了幽堂(买地)券、圹志铭拓片,并随文附有释文,但释文中很多地方释读有误.通过校补释文中部分可商榷之处,分析误因,避免以讹传讹,以便使这份宝贵的材料得到更科学地利用.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郭洪义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
【相关文献】
1.《西安南郊明上洛县主墓发掘简报》买地券释文校补 [J], 陈杏留;蔡子鹤
2.西安南郊明上洛县主墓发掘简报 [J],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3.西安南郊上塔坡128号唐墓发掘简报 [J],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4.西安南郊上塔坡村132号唐墓发掘简报 [J],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5.西安南郊上塔坡130号唐墓发掘简报 [J],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北宋三足圆形歙砚

(2)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北宋三足圆形歙砚

(2)陕西蓝⽥吕⽒家族墓出⼟北宋三⾜圆形歙砚盗墓盗出来的精彩2006年8⽉28⽇,陕西省西安市中级⼈民法院对被告⼈邱兆军等四⼈盗掘古墓案做出⼀审判决:被告⼈邱兆军、吕富平被判处死刑,缓期⼆年执⾏;被告⼈熊义⽅、丁新现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据悉,这是近年来西安法院审理的最⼤⼀起盗掘古墓案。

法院审理查明:2005年底,被告⼈邱兆军、吕富平商议共同盗掘古墓,由邱兆军出资,吕富平提供位于其祖籍蓝⽥县五⾥头村之古墓的位置。

从墓葬中分两次盗得⽂物119件。

经陕西省⽂物鉴定委员会鉴定,查获的119件⽂物中,属于国家⼀级⽂物3件,⼆级⽂物11件,三级⽂物47件,⼀般⽂物58件。

后续的惊世之考:陕西蓝⽥县吕⽒家族墓与吕⽒四贤盗墓事件发⽣后2006年3⽉~2009年1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蓝⽥县五⾥头村北宋吕⽒家族墓地进⾏了调查、测绘、勘探及发掘。

共清理墓葬29座,出⼟随葬器物700余件组,种类有瓷、陶、⽯、铁、铜、锡、银、⾦、漆及珠贝类。

砖、⽯墓志铭24合。

这个墓葬群是迄今为⽌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个北宋⼠⼈贵族家族墓群,墓地中有北宋著名的吕⽒四贤(吕⼤防、吕⼤忠、吕⼤钧、吕⼤临)的墓葬,具有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墓中出⼟的⼤量精美餐具、酒具、茶具、⾹具、⽂房⽤具等,完整地反映了北宋⼠族⽂⼈优雅、精致⽽⼜严谨克制的⽣活状态与家风。

墓葬群中亦出⼟了很多砚台,除了本⽂重点说的这⽅被盗出的属于⽆上神品的三⾜圆形歙砚外,另外还有歙砚⼀⽅、鱼肚⽩澄泥砚⼀⽅、⾖绿带红俏⾊巧雕贺兰⼭⽯砚⼀⽅,以及陶砚等。

官⽅并未发布资料。

关于吕⽒四贤北宋吕⽒四贤,其先祖是汲郡(河南卫辉)⼈,后迁居京兆蓝⽥(今西安市蓝⽥县)。

祖吕通,太常博⼠。

⽗吕蕡简,⽐部郎中。

⽽北宋吕⽒“⼤”字辈的其中四⼈,即吕⼤临、吕⼤忠、吕⼤防、吕⼤钧,并称“吕⽒四贤”,声名在北宋可⽐ “三苏”。

吕⼤防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举进⼠第,调冯翎主簿,历监察御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型 1 件 (M1 ∶14)。刺 近 三角 形 , 锋 尖 利 , 中脊 凸棱 隆起 , 两 端及 中部 有不 规则状 长 方形穿 孔 。胡尾端呈 长方形 , 前锋 近三角 形 。内 两 面 均 铸 有 符 号 。戈 部 横 长 17.3 、刺 部 纵 长
· 28 ·
25.3 、 厚 0.25 厘米 , 重 0.22 千克(图 一六 、二 八 ∶8 、9 ;二九 ∶3 、三二 ∶3)。
上世 纪 90 年 代 , 扇状 台地被辟 为砖厂 , 对 原地 貌破 坏严 重 。2003 年 8 月初 , 砖 厂在 推土 时发现 并破坏 1 座古墓 葬 , 当地 农民破坏 了该 墓东北角并将二层台上的 11 件铜器哄抢 , 后在 旬邑县 博物馆 、当地 派出所和公 安干警的 耐心
图一 M1 位置示意图
铜 2 件 。扁体长 条形 , 长 方形内 。体两 侧曲 边 , 双面 刃外 凸 。近肩 部中 间有 凸半 月形 栏 , 两 侧各一长方形 穿 , 下端 饰 4 乳丁 。身两面 饰两弧线形蛇 纹 。M1 ∶15 , 体弯曲 , 中 部有圆形 穿 。长 16 、刃宽 7.6 、肩宽 6 、内长 5.8 、内宽 3.3 、 厚 0.5 厘米 , 重 0.3 千 克(图一七 、二九 ∶4 、三 二 ∶4)。M1 ∶16 , 体直 。4 乳丁 呈弧线形分布 。长 15.2 、刃 宽 7.2 、肩宽 6 、内长 5.2 、内 宽 2.8 、厚 0.5 厘 米 , 重 0.25 千 克(图 一八 、二 九 ∶5 、三 二 ∶5)。
坠饰 1 组(11 枚)。分 6 型(图一九)。 A 型 4 枚 。青玉质 。椭圆 形扁体 。有瑕疵 。
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
图二六 铜器纹饰(局部)拓片 1.鼎(M1∶2) 2 .簋(M 1∶5) 3.尊(M1∶7) (均为 1/ 2)
·29 ·
文物 · 2 0 0 6 年 第 8 期
有 一圆 形 穿孔 , 两 面对 钻 , 孔中 部 微 细 。标 本 发现 。高家堡 M1 的时代为商末或西周 早期 , 所
M1 ∶20 -8 , 长 2.3 、厚 0.5 、孔径 0.3 厘米(图三 以旬邑下魏洛 M1 的时代应与其相去不远 。
一 ∶1 ~ 4)。
从随葬器物上 看 , 旬邑下魏洛 M1 中铜簋 、
棺内葬 有一具骨架 , 腐朽严 重 , 头北 脚南 ,
·19 ·
文物 · 2 0 0 6 年 第 8 期 · 20 ·
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 ·21 ·
文物 · 2 0 0 6 年 第 8 期 · 22 ·
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 ·23 ·
文物 · 2 0 0 6 年 第 8 期 · 24 ·
B 型 1 枚(M1 ∶20 -4)。绿松 石质 。椭圆 觯 、尊 , 同于有学者 认为的商代 第四期(约相当
形 。有一 圆形穿 孔 , 两面 对钻 , 孔 中部 微细 。长 于殷 墟三 、四 期 ———商周 之际)新出 器类 [2] , 所
1.6 、厚 0.6 、孔径 0.2 厘米(图三一 ∶5)。
说服 教育 下 , 被抢 文物 全部 被追 回 。经上 级文 物行政 主管部门同 意 , 咸阳市文 物考古 研究所 会同 旬邑县 博物馆 于 2003 年 8 月 中旬对 该墓 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现简报如下 。
一 墓葬形制
此墓(编号 M1)上部在上世 纪 60 年代平整 土地时 被扰乱 。墓葬 口底大小相 同 , 竖穴 土坑 , 方 向 336°。平 面长 方 形 , 南北 长 3.82 、东 西 宽 2.92 米 。墓 葬现 开口 距原 地表 深约 5 米 。在墓 室的四 壁内和外椁 间形成熟土二 层台 , 台距现 地 表 深 0.1 ~ 0.45 米 , 二 层 台 南 宽 0.5 、北 宽 0.54 、东宽 0.49 、西 宽 0.52 、距 底深 1.12 米 。在 墓室 底部 的中 间有 一长 方形腰 坑 , 长 0.26 、宽 0.17 、深 0.15 米 。坑内有禽类骨骼 , 形体较小 。
铜戟 2 件 。扁体十 字形 , 长 方形内 , 援两 侧 双斜 面 刃 , 中 脊 隆起 , 援 、胡 之 间 有 一圆 形 穿 。分 2 型 。
A 型 1 件 (M1 ∶13)。勾 镰 形刺 , 钩刃 锋 利 , 上有 长方形 穿 。援近 三角 形 , 锋尖 。通 体素 面 。戈部 横长 17.2 、刺 部纵 长 17.1 、厚 0.25 厘 米 , 重 0.22 千 克 (图一 五 、 二 九 ∶2 、三二 ∶ 2)。
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 ·25 ·
文物 · 2 0 0 6 年 第 8 期
· 26 ·
图二三 铜 鼎 1、2 .A 型(M 1∶1 、2) 3 、4.B 型(M1∶3、4) (均 1/ 3)
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
图二四 铜 器 1 .尊(M 1∶7) 2.簋(M1 ∶5) 3 .觯(M 1∶11) 4、5 .爵(M 1∶9 、10) (均为 1/ 3)
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 早期墓发掘简报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旬邑 县博 物馆
陕西 旬 邑县 地处 黄土 高 原南 部边 缘的 塬 梁沟 壑区 , 与 关中 平原 相接 , 泾 河的 支流三 水 河 横穿 全 境 。下魏 洛 村 位于 旬 邑 县西 塬 赤 道 乡 , 处于 三水 河支 流的 源地 , 三 水河 的第二 级 台 地边 缘 (图 一)。村 庄 所在 三 面 是平 整 的 耕 地 , 其 东西两面有深 沟在其南部 相交汇 , 形成 扇状 台地 , 当 地人 称“ 王来 店(奠)” 。地 势为 北 高南低的缓坡形 , 后因平整土地形成梯田 。
葬具 为两椁一棺 。外椁长方形 , 长 2.78 、宽 1.91 、高 1.12 米 。在西二层台上发现有树皮类遗 物 , 应 是 外 椁 上 的 覆 盖 物 。由 二 层 台 内 向 下 0.4 ~ 0.5 米 , 有内椁的痕迹 , 为长方形 , 长 2.06 、 宽 1.17 ~ 1.21 、高 0.7 米 。内椁上部覆有白色麻 织物遗迹 ,中部低 , 四周高 。椁室内有棺 , 为长方 形 , 长 1.68 、宽 0.66 ~ 0.68 、残高 0.25 米 , 棺上 部覆 盖席 纹物 , 应 为竹 席类 , 下 覆有 白色 麻织 物 , 应为帷帐 , 棺木朽迹残存朱彩 。
墓 , 四壁 有熟 土二 层台 , 底
部有 腰坑 。从 葬式 、葬 具上
看 , 旬 邑下魏 洛 M1 棺 椁上
图二七 铜器铭纹(局部)拓片 1、2 .爵(M 1∶9 、10) 3 .觯(M 1∶11) (2/ 3)
有竹 席 、帷帐 , 二 层台 上有 殉人 , 这在泾阳高家堡戈国 墓地 的高 级别 墓葬 中 也有
以其上 限应该不会 超过商代第四 期 。其 中簋的
C 型 3 枚 。青玉 质 2 枚 , 绿松 石质 1 枚 。 长方形 珥主要流行 于晚殷到周初 成康时 期 ;长
近长 方形 。有瑕 疵 。有一 圆形 穿孔 , 两 面对 钻 , 方形 珥的 纹饰 多为 鸟尾 和鸟 爪 , 耳部 为鸟 身 ,
孔中部 微细 。标本 M1 ∶20 -1 , 青玉 质 。长 2.0 、 上有 兽首 , 流 行于 晚殷 到周 初 , 康王 以后 较少
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 ·33 ·
文物 · 2 0 0 6 年 第 8 期
在资料整 理过程中 , 得到宝 鸡市考古 队刘 军社研 究员 、辛怡华 副研究员及 相关工作 人员 的大力支持 , 在此深表谢意 。
发 掘 :谢高文 张永超 赵旭阳 王平武
绘 图 :陈恩乾 李伸前 拓 片 :杨富科 刘军户 摄 影 :张东轩 谢高文 执 笔 :谢高文 张永超
厚 0.5 、孔 径 0.2 厘 米 (图 三一 ∶6 、7 、9)。
D 型 1 枚(M1 ∶20 11)。骨质 。圆 锥形 。从底 部 中心和一侧钻孔 , 呈直角穿 孔 。长 1.8 、外 径 0.8 、孔 径 0.2 厘米(图三一 ∶11)。
E 型 1 枚(M1 ∶20 10)。绿松 石质 。圆 柱 形 。孔 从 中 间 两 面 对 钻 穿 。长 1.3 、厚 0.8 、孔 径 0.2 厘 米 (图三一 ∶10)。
铜镜 3 件 。形制相 同 , 大小 有别 。体较轻 薄 , 圆形 , 正面 微凸 , 弓形纽 。素 面 。M1 ∶17 , 直 径 10 、厚 0.2 厘米(图二 ★、三 ★∶1)。M1 ∶18 , 直径 8 .8 、厚 0.2 厘米(图 二一 、三 ★∶2)。M1 ∶ 19 , 直径 10.5 、厚 0.2 厘米(图二二 、三 ★∶3)。
·27 ·
文物 · 2 0 0 6 年 第 8 期
图二五 铜 器 1. (M1∶6) 2 . (M 1∶8) (均为 1/ 4)
千克(图一三 、二四 ∶3 、二七 ∶3 、二八 ∶6)。 铜戈 1 件(M1 ∶12)。长 方形 内 , 长条 形
阑 , 胡两 侧有长 方形 穿孔 , 援 尖锋 , 双 斜面 刃 , 中脊三 条凸棱隆起 , 援 、胡间有一 圆形穿 , 内正 面铸 有一羊 角形 符号 。内长 6.8 、援长 15.7 、通 长 22.5 厘米 , 重 0.3 千 克(图一四 、二八 ∶7 、二 九 ∶1 、三二 ∶1)。
雷纹 衬底 。 上 顶部 饰龙 首纹 , 圆 目 , 三角 耳 , 鼻梁高 挑 。流 、尾之 下各饰一大蕉 叶纹 , 其 间有 小蕉 叶纹 环绕 一周 。云 雷纹 衬底 。 部腹壁 上 铸一 符号 和铭 文“ 父丁” 。流至 尾长 16.8 、腹径 6.4 、腹 深 9.3 、足高 6.8 、器 壁厚 0.2 、通高 19.8 厘米 , 残重 0.6 千克(图一二 、二四 ∶5 、二 七 ∶ 2 、二八 ∶5)。
因此 , 我们 可以 确定 旬邑 下魏 洛 M1 时代
的上限 应不会超过 商代第四期(约相当 于殷墟 三 、四 期 ——— 商周之际), 下限不 该晚于 四周初 年 。根据 对簋 长方 形珥 和火 纹 , 及觯 上列 旗纹 所反 映出 的特征 分析 , 我们 进一步 认为 M1 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