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
西北地区丧葬观念中的羊文化
![西北地区丧葬观念中的羊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31689c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f.png)
西北地区丧葬观念中的羊文化文 图/王永安 段剑蓉羊从伊朗高原引进后,似一剂新鲜血液,逐渐融入、沉淀于西北地区先民的文化基因中。
羊不仅给人们直接提供了肉食、奶酪、皮毛资源,也有助于当地生业模式的合理调整,可以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畜牧或游牧生产,减轻了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
而游离于农业的新生产阶层的形成,又加速了该地区社会群体的重新整合。
人们的衣、食、住、行渐渐都与羊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羊文化也渗透于西北地区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史前时期羊文化的植入我们最早可以在距今 5000 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羊文化的端倪。
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马家窑石岭下类型和青海民和核桃庄马家窑文化的墓葬中发现有随葬的羊下颌或骨架。
之后在距今 4000~3500 年间的齐家文化甘肃永靖大何庄墓葬和秦魏家墓葬中不仅发现随葬有绵羊种群,还发现用羊肩胛骨随葬的习俗,有的未加整治,多经灼烧,可能是用来占卜的。
对以羊肩胛骨占卜习俗的族属认定,诸多学者认为是与古羌人有关。
如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即有“戎用羊卜,谓之跋焦”的说法。
而羌人活动较多的四川地区,其用羊肩胛骨占卜的习俗也由来已久。
明代《嘉靖四川总志》记松潘地区风俗说“炙羊膀以断吉凶”,清代《道光茂州志》亦有“占卜……或取羊膊,以蕲炙之,验纹路,占一年吉凶,曰炙羊膊”。
至今在青海地区,蒙古族仍有用羊胛骨占卜的民俗。
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用羊肩胛骨随葬,可能表现的是齐家先民希冀在另一世界查吉凶、趋福避祸的美好愿望。
青海互助总寨遗址发现的10座齐家文化墓葬中,有4座殉牲墓都各随葬了1对羊角,不见其他动物。
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作为齐家文化最晚段遗存,在目前已经清理的346座齐家文化墓葬中,有些墓葬的墓道填土发现了完整的羊骨或羊下颌骨,它们与一些完整或被打碎的陶器共存。
发掘者认为,这或许与埋葬过程中的祭奠活动有关。
距今 3500~3000 年间四坝文化墓葬也多以羊随葬,甘肃玉门火烧沟就出土了大量的羊角、羊头和羊骨。
《文物》2011年第2期--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_吴荭
![《文物》2011年第2期--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_吴荭](https://img.taocdn.com/s3/m/604ca66158fafab069dc0264.png)
照墙 , 砾石质 ,无装饰 。 墓室 均单 室 , 在 砾 石中 掏挖 而成 , 平面 纵 长方形者居 多 , 个别方形 。顶部拱形 或平顶 。地 面较平 坦 。M3 、M4 墓室前 部近 墓门 处 , 两侧 各 一半圆形盲龛 , 放置随葬品 。 M4 位于管线 外以北 , 主发掘 区的西 端 , 与 M1 、M2 、M3 为一组 。墓葬方向 295°。
后甬 道进 深 0.78 、宽 1.06 米 , 顶 部 坍塌 , 形制不明 。
后室 平面 长方 形 , 东 西 长约 2.82 、南北 宽 约 2.4 米 。墓顶坍塌 , 形制 不明 。四 壁与前 室一 样 , 中部外 弧 , 转角处外 弧 。四壁砖 的砌法 亦与 前室相同 , 但是未有画 像砖 。此外 , 在后室 南壁 发现一盗洞 , 深约 7.1 米 。从整体情况看 , M2 的 墓道 、墓门 、前甬道 、前 室 、后甬道 、后室未 在一 条中轴线上 。墓室地面铺条砖 。
29
2 0 11年·第 2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图七 M5 棺挡板及文字摹本
也为 覆斗 顶 。该 墓的 前后 室及 甬道 地面 齐平 , 用边长 34 厘米的正方形青砖对缝平铺 , 砖厚约 4 厘米 , 上饰穿璧纹 。
2.砾 石 洞 室 墓 11 座 , 编 号 M3 、M4 、M8 、 M11 、M15 、M19 、M20 、M21 、M22 、M23 、M24 。由 地 面封土 、墓 道 、墓门 、照 墙 、甬道 、墓 室等几部 分 构成 。
封土丘形 , 一般较小 , 部分封土 被破坏 , 从 保 存 完 整 者 看 , 底 径 约 2 ~ 4.4 、高 0.6 ~ 0.8 米 。封土由砾石 、沙石堆砌而成 。
秦汉时分纪时制综论_李天虹
![秦汉时分纪时制综论_李天虹](https://img.taocdn.com/s3/m/bdc7f63ba32d7375a41780f6.png)
秦汉时分纪时制综论李 天 虹(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武汉 430072)目 次 一 十二时制 二 十八时说 三 十六时制四 余论五 结论 我国古代流行将一昼夜划分为若干时段、每一时段都赋予一定名称的纪时制度,是为时分纪时制〔1〕。
时分纪时制起源于何时不详。
从殷墟甲骨文看,至迟商代晚期,时分纪时法已经比较成熟,有学者统计出的时段名称多达三十余个〔2〕,其中有的尚可讨论,但像旦、大采、食日、大食、中日、昃、郭兮、小食、小采、暮、昏等时称,都已得到公认。
两周也通行时分纪时。
西周早期小盂鼎有时称“昧爽”,春秋夫申鼎有“(施)时”、自余钟有“乘晨”,春秋战国之交的子受钟有“昧爽”〔3〕,湖北江陵天星观战国楚简有“夜中”、“夜过分”〔4〕。
又《尚书・无逸》有“朝”、“日中昃”,《春秋》经传有旦、鸡鸣、食日、日未中、日中、日下昃、日入、昏、夜中、夜半等等〔5〕。
不过商周时期〔1〕〔2〕〔3〕〔4〕〔5〕其用例如《春秋・定公十五年》“戊午日下昃,乃克葬”,《左传・宣公十二年》“右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左则受之,日入而说”,《襄公二十三年》“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定公十年》“亦以徒七十人旦门焉,步左右,皆至而立,如植。
日中不启门,乃退,《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
夜半而遣之”等等。
宋镇豪统计认为《左传》的时称有十八个,我们觉得其中的“终夜”、“终夕”等大概是通称,不一定是时段的专有名称。
“夜中”相当于“夜半”;“分”古有“半”、“中”之意,“夜过分”相当于“夜过中”或“夜过半”。
参看陈伟:《新发表楚简资料所见的纪时制度》,《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608-610页,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
“乘晨”即《史记》中的“乘明”,和“昧爽”一样,相当于秦汉十二时制中的“平旦”(即寅时)。
参看李家浩:《夫申鼎、自余钟与子受钟铭文研究》,《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学术卷》,241-253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店子闸村墓葬清理发掘简报
![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店子闸村墓葬清理发掘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ee3c893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3.png)
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店子闸村 墓葬清理发掘简报郑晓春(甘州区博物馆甘肃张掖734000)摘要:2020年3月5日一3月7日,为配合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店子闸村农田整改项目的实施,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甘州区黑水国遗址保护管理所及甘州区博物馆相关业务人员对小满镇店子闸村五社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该墓葬形制保存完好,出土遗物器型完整、纹饰精美、研究价值较高,为研究河西地K汉代墓葬的葬制葬俗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关键词:小满镇;东汉墓葬;考古发掘2020年3月4日,甘州区农田项目整改工程建设对在小满镇店子闸村五社发现了一座古墓葬,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甘州区黑水国遗址保护管理所及张掖市博物馆相关业务人员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3月7日清理完毕。
由于历史文化层的堆积,墓葬长期位于耕土层下,常年经受浇灌。
经清理,发现男、女人体尸骨各_具,另有少量腐朽棺板,出土随葬品27件,其中青铜器2件,陶器25件,清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店子闸村五社汉代墓葬,坐落于甘州区西14公里处,面积20余平方米,地理坐标43考古札记Archaeological Notes北纬39。
43'_32’,东经100。
34"19',青砖三室合葬墓,砖室干砌。
墓□用立砖封堵,后室墓顶被挖掘机破坏。
墓葬形制基本保存完好,出土遗物器型完整、纹饰精美,研究价值较高。
墓室:券顶,由前室、中室、后室钽成。
墓道口位于墓室北侧。
墓室结构平面呈长方形,总长约12.5米,幵口于耕土层下,距地表5米。
甬道:宽1.9米,高1.54米,进深0.86米。
条砖错缝券砌,顶部纵立三层券。
以上六平一组,立砖四层以“人”字形斜铺砌照墙。
前室:呈纵长方形,东西宽2.12米,南北长2.6米,高2.64米。
两壁砖砌条砖错缝砌筑收顶,立砖素面无绘画。
地面“人”字形长条青砖铺砌。
甬道:高1.76米,宽0.85米,进深0.86米,两侧以条砖错缝平砌,顶部纵立一层券。
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
![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ee879f2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0.png)
作者: 何双全
作者机构: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4-20页
主题词: 遗址;发掘简报;敦煌;汉代;文书;酒泉地区;甘肃省;丝织品;出土器物;文物考古
摘要: 汉代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地区西部的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的交界处,为两地的交通要道。
附近有汉、晋、清三个时代的烽燧遗迹。
汉代遗址由坞院.马厩、房屋及其附属建筑构成。
发掘出土了大量生活、生产用具,有陶器残片、纸、皮革、丝织品、漆木器、铁器,以及马、牛、鸡等家畜禽类的骨骼,特别是出土了数量很大的简牍,帛书、纸文书、墙壁题记也有发现。
这一发现被评为1991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文物》杂志2009年第10期--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_吴荭
![《文物》杂志2009年第10期--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_吴荭](https://img.taocdn.com/s3/m/d7445642e518964bcf847cb0.png)
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为配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8~10月对甘肃省永昌县水泉子汉墓群作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历史沿革及地理位置永昌县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地处丝绸之路要冲。
《禹贡》记其为西戎地,秦穆公时属小月氏,汉初匈奴破月氏,为昆邪王、休屠王占据。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率众降汉,汉置武威、酒泉两郡,河西入西汉版图。
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永昌置鸾鸟县,隶属武威郡,此立县之始。
东汉更名显美,初属张掖,继属武威。
晋仍为显美,怀帝永嘉五年依焉支山改置焉支县。
北魏亦称显美,改属番和郡。
隋开皇中,县废,大业初并入武威。
唐神龙年间初置嘉麟县,开元中置大斗军,天宝时为吐蕃所陷。
宋至道初复置嘉麟,隶属于西凉府。
景德中被西夏占领,置永州。
元灭西夏后设永昌路,永昌之名始出。
明置永昌卫。
清置永昌县。
此次发掘的水泉子汉墓群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北39公里的红山窑乡水泉子村西北处,地理坐标东经101°37′16″,北纬38°23′01″,海拔高度2294米(图一)。
二墓葬形制及葬具此次发掘的15座墓葬,从形制上可分为4种,即土坑墓、木椁墓、洞室墓、砖室墓。
其中土坑墓1座、木椁墓11座、洞室墓1座、砖室墓2座。
1.竖穴土坑墓1座(M1),位于整个发掘区的最南边。
方向355°。
平面长方形,墓葬开口线距地表0.3、长1.96、宽0.5、深0.3米。
墓中未见人骨(图二)。
2.洞室墓1座(M8),位于整个发掘区的东边。
方向355°。
由地上封土、墓道、墓室等组成。
封土残。
墓道为平面长方形斜坡式。
墓室长□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图三M4平、剖面图1.陶灶(一组)2、3.陶盖图二M2平、剖面图1.漆器残片2.铁带钩3.铜镜4~6.五铢方形,顶部坍塌,结构不明。
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
![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https://img.taocdn.com/s3/m/dc7374f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5.png)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武威县文化馆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18-22页
主题词: 武威医简;汉墓;汉代;出土;滩坡;医药;墓葬;祁连山北麓;甘肃省博物馆;简册
摘要: <正> 1972年11月,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
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贫下中农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现将具体情况,分述于后。
一、墓葬位置和墓葬结构此墓位于武威县南二十华里之旱滩坡,紧依祁连山北麓。
由此东南方向绵延五十里即为磨咀子,在这一带山坡和台地上,保留着许多汉代墓葬。
1957年和1959年、1973年先后在这一带发掘了四十余座汉代墓葬,。
敖汉旗水泉晚期青铜时代墓地发掘简报
![敖汉旗水泉晚期青铜时代墓地发掘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32039b0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62.png)
敖汉旗水泉晚期青铜时代墓地发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敖汉博物馆;郭治中;郭丽;胡春柏;田丽(绘图);曹建恩(指导);彭善国(指导)
【期刊名称】《草原文物》
【年(卷),期】2024()1
【摘要】水泉墓地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水泉自然村西。
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系1993级文博大专班以田野考古实习为目的全员参与。
此次发掘共清理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110座,出土陶、铜、石、骨、铁等各类遗物百余件,年代处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
依照叠唇单双耳罐的形态及以葬俗等因素来看,水泉北区墓葬更像是来自北方长城沿线的人群与凌河流域人群融合后留下的遗存,水泉南区墓葬也体现出与凌河文化较为密切的联系。
【总页数】14页(P13-25)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敖汉博物馆;郭治中;郭丽;胡春柏;田丽(绘图);曹建恩(指导);彭善国(指导)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凉城县水泉东周墓地发掘简报
2.敖汉旗铁匠沟战国墓地调查简报
3.新疆于田县流水青铜时代墓地考古发掘与文化情况简述
4.新疆于田县流水青铜时代墓地发掘简报
5.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bdf84ad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17.png)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一、概述长沙马王堆汉墓,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东郊,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
自年月至月,经过数月精心组织和周密计划,我们对马王堆三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
此次发掘是继一号墓之后,对马王堆汉墓群的重要补充和深入研究,对于了解西汉初期长沙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葬俗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号墓与一号墓同属轪侯利苍家族墓地,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
三号墓则属于利苍妻子及其家属的墓地,规模虽较二号墓稍小,但同样展现了西汉初期贵族墓葬的华丽与精致。
两座墓葬中共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包括漆器、铜器、陶器、帛书、帛画等,这些文物的保存状况良好,为研究西汉初期长沙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
发掘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现代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注重保护文物,尽可能减少发掘对墓葬的破坏。
同时,我们还对墓葬进行了科学测绘和记录,详细记录了墓葬的结构、布局、随葬品的位置和数量等信息,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发掘,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西汉初期长沙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墓葬制度、葬俗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珍贵的文物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西汉初期长沙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信息。
1. 简述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考古学中的重要地位。
长沙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是中国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的一处重要墓葬群,特别以其保存完好的软尸和丰富的随葬品而著称。
该墓葬群包含了一号、二号和三号墓,分别属于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家族成员。
马王堆汉墓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
长沙作为当时的重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均十分重要,因此其墓葬群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马王堆汉墓因其独特的葬制和丰富的出土文物,为考古学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陕西咸阳茂苑小区一期汉墓发掘简报
![陕西咸阳茂苑小区一期汉墓发掘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624fc6a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0.png)
陕西咸阳茂苑小区一期汉墓发掘简报
谢高文;刘卫鹏(摄影/执笔);王长虹(摄影/绘图/执笔);武杰(摄影/绘图);魏嘉黎(摄影/执笔);邱雅暄(绘图);谢雪菲(绘图)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24()3
【摘要】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咸阳茂苑小区一期范围内发掘汉代墓葬百余座。
其中M1、M9和M49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年代从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随葬有陶器、漆器、铜牌饰、石祖及幼布三百、差布五百等王莽货币,推测墓主为居住于茂陵邑南部郊区的普通民众。
这为探索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时期关中地区墓葬形制、丧葬习俗提供了新材料。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谢高文;刘卫鹏(摄影/执笔);王长虹(摄影/绘图/执笔);武杰(摄影/绘图);魏嘉黎(摄影/执笔);邱雅暄(绘图);谢雪菲(绘图)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陕西咸阳渭城区民生工程汉墓发掘简报
2.陕西咸阳二○二所西汉墓葬发掘简报
3.咸阳市渭城区聂家沟西汉墓发掘简报
4.咸阳崔家村汉墓发掘简报
5.陕西咸阳市龙枣村东汉墓发掘简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高台县汉晋墓葬发掘简报
![甘肃高台县汉晋墓葬发掘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55f67b9da0116c175f0e4838.png)
考古与文物 2005年第5期甘肃省高台县汉晋墓葬发掘简报图一 2003G N 墓葬分布示意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高台县古墓群位于该县南华镇南2公里、西库高速公路临清段南北两侧。
2003年6月29日—9月1日为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施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批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
共清理墓葬13座,除2003G NM9被施工单位损毁外,其余形制结构清楚,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墓葬均为长台阶墓道的砖室墓或土洞墓,有单室、双室和三室墓三种类型。
砖室墓均用青灰条砖干砖叠砌而成的。
其中,三室砖墓2座,双室砖墓4座,单室砖墓3座,单室土洞墓4座。
这些墓可分为三群,2003G NM1~2003G NM6为一群,墓道朝向东侧;2003G NM7~2003G NM9为另一群,墓道朝向西侧;2003G NM10~2003G NM13为第三群,墓道朝向北侧。
根据墓道方向,可看出这片墓地族葬的排列情况(图一)。
(一)三室砖墓11 2003G NM1墓道方向71°,墓道宽1184、深614、长1815米。
墓门高112、宽1米。
墓门两侧壁用长条砖错缝平砌,顶部纵立券5层,在第二券层开始前凸起10厘米砌筑,和上部照墙齐平(图二),详述如下:照墙,共有砌砖六层,砌出楼阙式样。
第一层中部为双阙,左为牛首人身、右为鸡首人身砖雕图像,双阙之间有凸起的一层平砖作屋檐相连,下有阙门。
左右各有立砌熊面力士砖雕。
第二层中部立有熊面力士砖雕,两侧为立牙形砖斗拱。
第三层中部为斗拱牙砖,两侧为熊面力士砖雕。
第四层中部立有熊面力士砖雕,两侧为立牙形砖斗拱。
第五层中部为斗拱牙砖,两侧为熊面力士砖雕。
第六层中部立有熊面力士砖雕,两侧为立牙形砖斗拱。
第六层之上分别是砖雕椽头三层、之字形垒砌的斜砖三层。
其上残存两层平砌砖。
墓室,由前甬道、前室、甬道、中室、后甬道、后室组成。
前甬道,高112、宽1、长112米,以条砖错缝券砌。
前室为正方形,长217、宽217米,墓顶穹窿形,顶部被盗毁,残高218米。
度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
![度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0db84fe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6.png)
感谢观看
3、初步研究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初步研究,可以确定这些文物具有明显的战国时期特征。 根据墓葬结构和随葬品可以推断,这些墓主人应该属于当时的贵族阶层。这一时 期,秦国推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人在死后所享受到的葬主要包括剑、戈、矛等武器和鼎、敦、壶等礼器。这些青铜器 的制作工艺精湛,反映出当时高超的冶炼技术和人们对礼制的重视。陶器方面, 主要出土了罐、盆、碗等生活用具。这些陶器质地坚硬,表面光滑,说明当时的 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属于秦国管辖。此时,秦国在该地区 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县制、修建水利、实行“商鞅变法”等,对于当 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发掘的马家塬战国墓地,为研究 这一时期该地区的社会状况、人们的生活习俗及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发掘过程
引言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近 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该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存逐渐得以揭示。本次发 掘的马家塬战国墓地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马家塬村,距离县城约6公里。 这里地处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地,地势较高,水土保持较好,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正文
1、背景
度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 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
01 摘要
03 正文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 国墓地发掘简报
摘要
本简报旨在报道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的发掘成果。2020年 6月至8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发 掘,发现了丰富的战国时期文物和遗迹。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墓地具有重要的 学术研究价值,为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材料。
文物200511--甘肃武威磨咀子东汉墓_M25_发掘简报_赵吴成
![文物200511--甘肃武威磨咀子东汉墓_M25_发掘简报_赵吴成](https://img.taocdn.com/s3/m/4a97e23587c24028915fc324.png)
[ 1]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 , 《文物》 1972 年第 12 期 ;齐陈骏《河西史研究》 , 第 5 页 , 甘肃教育出版社 , 1989 年 。
[ 2] 孙机《汉 代物质文化 资料图说》 , 第 245 页 , 文物 出版社 , 1991 年 。
图九 陶仓(2003WMM25∶6)
图一 ★ 陶三足罐(2003WMM25 ∶7) ·35 ·
文物 · 2 0 0 5 年 第 11 期 ·36 ·
井 1 件 (2003WMM25 ∶4)。
泥 质 红 陶 。素 面 。口 呈 井 字 形 , 内
圆 , 腹部为上小下 大的桶形 , 平底 。
口 径 5 、腹 径 7 、底径 约 10 、高 约 12
7.5 、高约 5 厘米(图一四)。
三足桶形器
1件
(2003WMM25 ∶15)。泥 质 红 陶 。素
面 。直腹 , 上部饰 两耳 , 平底 , 三足 。
高 12 、口径 2.5 厘米(图一五)。
罐 1 件 (2003WMM25 ∶19)。
甘肃武威磨咀子东汉墓(M25)发掘简报
图一八 草席(2003WMM25 ∶20) 图一九 竹编器及枣(2003WMM25∶16)
底 , 三足 。肩部有 牛角形 系 2 个 。口
径 6 、腹 径 10 、高 约 9 厘 米 (图 一
★)。
尊 1 件 。(2003WMM25 ∶8)。
泥质 红陶 。素面 。平唇 , 直腹 , 平底 ,
三足 。已残 。直径 18 厘米 。
壶 3 件 。泥质 红陶 。素 面 。钵
形口 , 折颈 , 鼓腹 , 腹中部饰 衔环铺
甘肃泾川发现一座东汉早期墓
![甘肃泾川发现一座东汉早期墓](https://img.taocdn.com/s3/m/48acba8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4.png)
作者: 刘玉林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856-857页
主题词: 子母;铺地砖;东汉;古城遗址;古城址;母结构;早期;突起;发现;凹槽
摘要: <正> 1977年6月,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发现砖券墓一座。
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水泉寺大队位于泾河北岸,南距县城约4公里,是汉置安定古城遗址。
墓葬位于古城址内西北部的山脚下,封土无存,距地表深约3米,为子母砖券顶单室墓。
墓砖已大部分被拆去,铺地砖
为'人'字形排列。
单棺无椁,板灰厚约5厘米。
墓砖长35、宽16、厚5厘米。
墓室为单层弧券式,墓壁券顶全用子母砖砌。
子母砖一头正中有一半圆形突起,一头正中有一半圆凹槽,可以互相套合,突起和凹槽半径约4.6厘米。
铺地砖与子母砖大小相同,但无子母结构。
从遗迹看,基室高约1.4、宽1.2米,残长2.2。
甘肃酒泉县下河清汉墓清理简报
![甘肃酒泉县下河清汉墓清理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f5e1797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5f.png)
作者: 倪思贤
作者机构: 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55-56页
主题词: 灰陶;汉墓;拱形;随葬品;兰新铁路;陶罐;墓葬;单室;前室;国营农场
摘要: <正> 1956年4月14日-6月22日,我会兰新铁路工程地区文物清理组,配合酒泉县下河清地方国营农场开荒平地工作,清理了二十四座汉墓.下河清位于酒泉县城东四十公里,直辖于该县清水乡,是一片荒芜未经耕种的地区,原地面上为细沙和卵石所掩,因此有'戈壁滩'之称.甘新公路从中横贯而过,把农场分为南北两半.经过调查的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泥 质黑灰陶 为主, 另 有部分黄 色
#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道凸 棱纹 。颈 较直, 溜肩 , 腹 部圆 弧 , 下 腹 弧线 内收 , 底 内凹。 腹部 饰弦 纹或 绳 纹。 标 本 M14 % 14, 口径 11 4、 底 径 7 4、 高 28 2 厘 米 ( 图七 % 4、 八) 。 C型 盘口, 平沿, 尖 唇, 颈 短粗, 溜肩, 鼓 腹, 下 腹内 收, 圈足 。 个 别存圆 形器 盖。 器腹 饰 两道弦纹, 上腹部对称饰 二衔环铺首 。 器盖 , 盖 腹较 深, 顶部中 央略 呈弧 形凸 起。 器身 上原 绘 黄色 彩 绘 。 标 本 M14 % 15, 口 径 16 4、 底径 22 4、 高 39 厘米, 器盖深 0 2 厘米( 图七 % 6) 。 D型 盘口较大, 略外侈, 斜沿 , 方唇,
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为配 合国 家重 点 建设 工程 , 甘 肃 省文 物 考古研 究所 于 2008 年 8~ 10 月 对甘肃 省永 昌 县水 泉子 汉墓 群作了 抢救 性发 掘, 共 清理 墓 葬 15 座, 取得了 一定的成 果。现 将发掘情 况 简报如下。 一 历史沿革及地理位置
等, 最常 见的为 3~ 5 件。 铜 器有 铜 镜、 车马 饰 等。 漆器见 于个别墓中, 多保存较差 , 可辨识 的 为耳杯 、 盒、 奁、 盘等 。 木 器有 木梳、 木篦 等。 木 简出于 M5 中。 器物放置位 置有一定 的规律, 陶器主要 放 在棺外靠近 椁前壁一端 的空处或两 棺之间 ; 漆 器有 的放 置于 棺外, 有的 置于 棺内 ; 钱 币多 散 置于棺上; 部分棺上存有小型动物骨骼。 陶器
图一 52
墓葬位置示意图
1 座( M8) , 位于整个 发掘区的
东边 。 方 向 355 。 由地 上封 土、 墓道 、 墓 室等 组 成。 封土残 。 墓道为平 面长方形斜坡 式。 墓 室长
#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圹, 沿墓 圹四 壁置 木椁, 墓椁 两侧 壁由 纵向 的 原木削成方 形后上下叠 压堆砌而成 , 后端 挡板 同两 侧壁 结构 , 前 端普遍 用竖 板插 堵。 椁盖 用 截成半圆的 原木或方木 横搭, 底部 为横向 的薄 板铺垫。 葬具均为 木棺, 8 座墓 为双棺, 2 座墓 为单 棺, 1 座墓无 棺。 大 部分木 棺保 存较好 。 双棺 均
永昌 县位 于河 西走 廊东 部, 祁 连山 北麓 , 地处丝 绸之 路要 冲。 禹 贡 记 其为 西戎 地, 秦 穆公时属小 月氏, 汉初匈 奴破月氏, 为昆邪 王、 休屠王 占据。 汉 武帝元狩 二年( 前 121 年) 昆 邪 王杀 休 屠王 , 并 率众 降 汉 , 汉 置 武 威 、 酒泉两 郡, 河西入西汉版图。 元鼎六年 ( 前 111 年) 在今 永昌置鸾鸟 县, 隶属武威 郡, 此立县 之始。 东汉
距开口线 1 5 米。人骨散落于椁内东南及西北 角( 图六) 。 三 随葬器物
15 座墓葬共出 土随葬器物 123 件( 组 ) , 分 为陶器、 铜 器、 漆器、 木 器、 铁器、 石器、 丝织 品、 木简等 。 陶 器数量 较多 , 除 M1 之外, 出土随 葬 器物的墓 中均有 发现, 但 各墓数 量 1~ 10 件不
人骨一具, 均仰身直肢( 图四) 。 M11 长方形木椁墓, 单棺单椁。 地表封土 无存。 墓葬 现存长方形 斜坡墓道、 甬 道、 墓 室等 部分 。 墓 向 70 。 墓 道位于 墓室 东侧 , 平 面长 方 形斜坡 状, 填土 为黄 土、 沙石 、 砾石 等。 墓道 长 10、 宽 0 8 米。 墓道西端 为墓门 , 用大 量的石 块 封堵。 木椁长方形, 长 2 8、 宽 1 3、 深 0 7 米。 椁 口距 地表 1 3 米。 顶 部由 14 根半 圆 形 木块 覆 盖, 出 土时 塌 落 严重 , 中 间 部分 断 裂 。 从残迹 看, 木块直径约 0 2 厘米。 木椁 四壁由横向 的 5 根长原木上 下叠压堆砌 而成, 两侧 壁原木 长约
3. 手握( 残) 5~ 7. 陶罐
图六
M13 平、 剖面图 2. 五铢钱
1. 漆器残片
3、 厚 0 14 米 , 后壁 原木长 1 26、 厚 0 14 米。 前 壁结构同后壁。 底部铺垫薄板 , 长 1 28、 宽 0 2、 厚 0 15 米。 椁室 中间置木棺一 具。 棺 长 2 1、 宽 0 55、 深 0 4 米, 棺板 厚 0 06 米。 人 骨一 具, 仰 身直肢葬( 图五) 。 M13 竖穴 土 坑墓 , 地 表 封土 无 存, 无 墓 道。 墓 向 350 。 单椁无 棺。 木椁 长方 形, 长 3 4、 宽 1 9、 深 0 6 米 , 椁板 厚 约 0 15 米。 椁 底
此次发掘的 15 座墓葬, 从 形制上可分 为 4 种, 即土坑 墓、 木椁墓 、 洞室墓、 砖 室墓。 其 中土 坑墓 1 座、 木椁墓 11 座、 洞室墓 1 座、砖 室 墓 2 座。 1 竖穴土坑墓 1 座 ( M1) , 位于 整个发掘 区的最南边 。 方向 355 。 平 面长方形 , 墓葬 开口 线距地 表 0. 3、 长 1 96、 宽 0 5、 深 0 3 米。 墓中 未见人骨( 图二) 。 2 洞室墓
55
2 0 0 9 年 ∃ 第 10 期
图七
出土器物陶器
1. A 型陶壶 (M 5% 17) 2. D 型陶壶( M2% 3) 3. F 型陶壶( M11% 6) 4. B 型陶壶 (M 14 % 14) 5. E 型陶壶 (M 6% 7) 6. C 型陶壶 (M 14 % 15) 7. E 型陶罐 (M 14 % 16) 8. A 型陶灶( M4% 1) 9. 陶盆( M6% 1) 10. B 型陶罐( M12% 4) 11. F 型陶罐( M9% 5) 12. G 型陶壶(M 10 % 9) 13. C 型陶罐( M5 % 15) 14. A 型陶罐(M 10 % 6) 15. D 型陶罐(M 3% 1) ( 均为 1/ 9)
56
彩绘 陶。 器物 组合 以壶 、罐为 主 , 另 有灶 、 盆、盖等。 壶 A型 18 件。 以盘口壶为主, 分黑灰陶、 黄色 盘 口壶 , 平 沿 , 圆 唇, 长颈 , 肩部 下 彩绘陶两种。 依器形、 陶色等的不同分为七型。 溜, 下 腹略 鼓, 最大 径位 于下 腹, 圈 足。 腹部 凸 弦纹。 标本 M5 % 17, 口径 11 6、 底 径 12、 高 24 8 厘米( 图七 % 1) 。 B型 盘口壶, 平沿, 圆唇, 口 沿上饰三
更名显 美, 初属 张掖 , 继 属武 威。 晋 仍为 显美 , 怀帝永嘉五 年依焉支山 改置焉支县 。 北魏 亦称 显美, 改属 番和 郡。 隋开 皇中 , 县废 , 大 业初 并 入武 威。 唐神 龙年 间初置 嘉麟 县, 开元 中置 大 斗军, 天宝 时为吐蕃所 陷。 宋至道初 复置嘉 麟, 隶属于西凉 府。 景德中 被西夏占领 , 置永州 。 元 灭西 夏后 设永 昌路 , 永昌 之名 始出 。 明 置永 昌 卫。 清置永昌县。 此次 发掘 的 水泉 子汉 墓群 位 于甘 肃省 永 昌县西北 39 公里的红山窑乡水泉子村西北处, 地理坐 标东经 101 37!16∀, 北纬 38 23!01∀, 海 拔 高度 2294 米( 图一) 。 二 墓葬形制及葬具
图四
1~ 5. 陶壶 16. 漆器残片 6. 漆奁( 一套) 18. 铜衔镳 7. 木簪 19. 盖弓帽
M2 平、 剖面图 9、 13. 木梳 10. 漆盒 14. 陶灶 15. 铜当卢 21.
8、 11、 12、 17. 木篦 20. 铜帽
54
#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图五
1. 铜环
M11 平、 剖面图 2. 五铢钱 4. 颜料
图三
M4陶灶( 一组)
53
2 0 0 9 年 ∃ 第 10 期
米的 生 土 上 挖凹 槽 , 内置 上 下 叠压 的 横 木 三 根, 横 木长 约 2 4、 厚 0 16 米。 内层 在高 约 1 5 米处放置横 梁一根, 长约 2 2、 厚 0 17 米。 横梁 下部 由 13 根竖 板支 撑并 封门 , 竖 板 长( 高) 约 1 45、 宽 0 14、 厚 0 05 米。 椁室东端并行放置两 棺, 南侧 木棺长 2 15、 宽 0 75、 深 0 5 米。 木棺 被塌 落 的 木 椁盖 板 砸 毁, 出 土 时保 存 状 况 较 差。 北侧木棺长 2 3、 宽 0 75、 深 0 6 米, 保 存较 完整, 棺上 原覆盖铭旌, 其上彩绘人 物、 云气 等 图案, 因保 存状况十分差 , 仅能分辨 个别形 象。 人物似为女 性, 梳高髻、 着交领衣。 木棺内各 有
2. 铁带钩
方形 , 顶部 坍 塌 , 结 构 不 明。 墓 室 地表 低 于 墓 道, 墓门 处存一 土台阶 。 墓 室长 3 6、 宽 2 1、 深 1 6 米。 不见随葬器物。 人骨两具, 位置散乱。 3 砖室墓 墓。 M4 由地 上封 土 、 墓 道、 墓室 等 组成 。 方向 180 。 墓道位于墓 室南侧, 平面长方形, 斜坡 状。 墓道 内填 黄土 、 沙石 。 墓 道 长 3 2、 宽 1 63 米 。 墓道南端为 墓门, 以大量 石块封堵。 墓门略 残, 券顶 , 宽 1 63、 高 1 5 米。 墓 室平 面 长方 形, 券 顶, 砖砌 而成, 长 3 2、 宽 1 63 米 。 两 壁 用平 砖 平砌, 顶部 以子母砖起券 。 地表不铺 砖, 后壁 及 墓门 均被 毁。 墓 室后 部平 行置 两棺 , 墓 门前 横 置一 棺。 随葬器 物放 置于 墓门 两侧 。 墓 中原 应 有棺三具, 只见残痕( 图三) 。 M7 被 盗严重, 墓室结 构毁坏。 现存部分 由 地上封土、 墓道、 墓室等组成。 方向 340 。 墓室平 面长 方 形, 砖 砌, 长 5 06、 宽 1 74、 现 存深 1 56 米 。 两 壁 以 25 层 方砖 平 砌 而成, 之上 起券, 顶部塌 毁。 地 面铺 长 砖。 因 扰乱 严重, 人骨位 置散 乱, 随 葬 器物残毁。 4 木椁墓 11 座, 均为竖穴土坑 木椁墓 。 个 别墓葬 地表有 丘形 封土 , 9 座墓 葬带 长 方形 斜坡 墓道 , 2 座 无 墓 道。 墓道通常位于墓室前侧 中间。 墓门 以大量 的大 石块封 堵。 墓 道与 土坑 墓 圹间有一过洞。 墓 葬均 先 挖 长 方 形 竖 穴 土 坑 墓 2 座( M4、M7) , 均为单室 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