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考古课件)辽代帝陵
辽代汉人墓葬考古
韩师训墓壁画展开图
2、壁画内容 (1)墓顶图
以莲花为中心的花卉图 M7前室墓顶
以莲花为中心 外绕二十八星宿图
M10后室墓顶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 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
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箱盖上首次记录 了完整的二十八星宿的名称。
以莲花为中心 外绕二十八星宿图 黄道十二宫星相点开始均分为12段,每
段均称为宫,各以其所含黄道带星座之名命名,总称黄道十 二宫。
(2)门卫图
不同装束、不同神态的门卫像,反映出不同的季节、 不同的族属在礼俗上有很大差别。
汉人门卫——M10主室南壁
契丹人门卫——M4前室南壁
胡人门卫——M3
门神——M4前室北壁
M1——张世卿墓
M2——张恭诱墓
M3——张世本墓
M4——韩师训墓
三、葬仪
火葬。使用木棺或小木棺为葬具,装殓骨灰。也有使 用木偶人做葬具,内装骨灰。
张世卿墓志记载实行火葬是“依西天毗荼礼”,说明 辽代晚期宣化一带佛教的兴盛。
佛教在印度时盛行火葬,称之为“荼毗” 。佛教东传, 在中国“自释氏火葬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 然”。
备茶图和备经图在宣化墓中是最常见的 壁画之一,碾茶、候汤、送茶等情节都有细 致表现。这些备茶图所表现的意境既不是主 人品茶之好,也不是风靡北宋朝野的点茶时 尚,而是主人佛事诵经生活的一部分。
(7)出行图 M5前室西壁
宣化M2出行图——Go,let’s打马球去!
M4前室西壁
(8)张文藻墓五鬼图 位于拱门顶部,绘有五鬼,其中一鬼头戴乌纱帽,三 鬼持刑具,一鬼被牵索。
(10)花卉图与屏风图 屏风或北壁门两侧以湖石牡丹、芦苇仙鹤为最多。
考古学陵寝墓葬课件-第四章:陵寝制度的初创与形成
二、汉代陵寝制度
(一)、陵园规划效仿秦制 1、以一位君王位为中心的独立陵园 2、陵园方位:以西为尊 1)陵园形制为坐西向东的长方形 2)陵墓位于陵园之西 3)陪葬墓在陵墓东向 4)帝、后合葬,同茔异穴,帝西后东。
墓前祭祀祖先 2)设置用于墓祭的礼仪建筑 • 神道:亦称神路、又称御路。陵墓前的道路,意犹
神行之道。 • 石刻像生: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
• 墓阙:进入墓区的 标志
外形:木质、或为 仿木结构建筑,大 石垒砌。
阙身装饰:多有铭 文、画像
墓表(墓柱): 标明墓主身份
• 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柱
石柱上刻有 “某某官职 某某君神道”
3、陵园内外两重城垣,每面一门 4、设置门阙 5、陵旁建造礼制建筑——寝殿——日祭 6、帝陵附近都有功臣、贵戚陪葬墓,在帝陵
之东。
7、建立外藏系统,代表各类管理机构 8、覆斗形坟丘
门阙:陵园入口的标志
(二)、陵、庙、寝的结合
1、寝从宗庙内移至陵旁:用于日祭 ——距陵园300-400米,方向依地势而定。
• 陵园构成:帝陵、后陵、刑徒墓地、陵庙 礼制建筑、陪葬墓(陵园以北:嫔妃;以 东:重臣)、陵邑(陵园以东).
• 从葬坑(外藏椁):埋葬生活用品、兵器、 陶器、漆器。用圆木搭建,因而称椁,相 对于地宫中的“正椁”而言。
(三)地宫:竖穴土圹
1、黄肠题凑:“黄肠”指堆垒在棺椁外的黄 心柏木枋,“题凑”指木枋的头一律向内 排列。“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 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宋元考古课件-辽代皇陵
遼太宗耶律德光於會同九年(946年)征討後晉,次 年4月班師途中死於欒城,9月葬在祖州城西約25公里的風 山,名為懷陵,同時在陵墓西南方興築了懷州城。
遼穆宗耶律璟是遼太宗長子,951年,世宗被察割等 人所殺,耶律璟誅察割,即帝位,耶律璟是中國歷史上有 名的昏君和暴君,969年,被近侍所殺,附葬懷陵。
東陵牆上有建築基址,保存有石柱礎、鋪地磚、磚牆等, 為進深三間、面闊三間的建築。
2、龜趺山遺址Leabharlann 位於祖陵外東側臺地上,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面闊 兩間、進深兩間。東西寬13.53、南北進深9.83米。南側正中有 一個門址,寬約4米。基址四周土牆為土坯壘砌,內外均塗白 灰面,地面鋪方磚。正中央有一長方形基址,上鋪方磚,側面 為長方形磚包砌。基座上為一個巨大的石龜跌,殘長2.8、高 1.06米。從四周跡象觀察,龜趺山兩側有磚石混築的登山路。
遼代皇陵
遼太祖—祖陵 遼太宗—懷陵 遼世宗—顯陵 遼穆宗—懷陵 遼景宗—乾陵 遼聖宗—慶陵 遼興宗—慶陵 遼道宗—慶陵 天祚帝—乾陵
遼代帝陵分佈圖
(一)解放前遼陵的發現與考古工作
1913年,林西縣知事王士仁發現林東白塔子的慶 陵碑石,知為遼代聖宗皇陵,於1914年盜掘。
1920年法國神父閔宣化(Jos·Mullie,音譯為牟 裏)調查遼上京、中京、慶州、懷州等城址時,調查 了慶陵,並探尋懷陵,1922年在《通報》上發表了 《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論證了慶陵和懷陵的地 理位置,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代祖陵考古發掘的新收穫》《考古》 2008年第2期。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代祖陵陵園遺址》,《考古》2009 年第7期。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代祖陵陵園黑龍門址和四號建築基 址》《考古》2011年第1期。
辽代帝陵叙述题
辽代帝陵叙述题
辽代帝陵是指辽朝的皇帝墓地。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辽代的皇帝陵墓主要分布在辽代的首都中京(今河北省昌黎县)和南京(今辽宁省营口市)附近地区。
辽代帝陵的规模较大,常常建造在山脉峻峭的地方,采用了雄伟壮丽的建筑风格。
陵墓主要由墓道、墓室和祭祀建筑组成。
墓道通常是由土木建筑方式修建,扼守多个关口,体现了当时的军事防御体系。
墓室是皇帝的埋葬场所,内有石棺、棺椁和陪葬品等。
祭祀建筑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包括祭坛、神龛和宫殿等。
辽代帝陵的规划和建设都非常讲究,充分体现了辽代皇帝的统治地位和尊严。
同时,辽代帝陵也展示了辽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需要注意的是,辽代帝陵是历史遗迹,不允许私自前往参观,违规进入帝陵将受到法律制裁。
若有参观需求,建议前往经过合法授权和管理的博物馆或文化遗址。
古代陵墓PPT课件
古代陵墓的历史背景
起源
古代陵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3000多年的埃及金字塔,而中 国最早的陵墓则可以追溯到商周 时期。
发展历程
古代陵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 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随着 时间的推移,陵墓的规模、建筑 和装饰也越来越豪华和复杂。
古代陵墓的种类与分布
种类
古代陵墓有多种类型,如土堆式、石 棺式、崖墓式等,不同的类型有着不 同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分布
古代陵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华 东、华南等地区,其中以陕西的秦始 皇陵、江苏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 等最为著名。
02
古代陵墓的建筑风格
建筑结构
地面建筑
古代陵墓通常包括地面上的建筑,如陵墓前的石碑、石兽、 石人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 等级制度。
地下建筑
陵墓的主体部分通常位于地下,包括墓道、墓室等,这些建 筑结构不仅具有保护墓主遗体的作用,还体现了古代建筑技 术的精湛。
建筑材料
石材
古代陵墓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是石材,如石碑、石人、石兽等,这些石材不仅坚 固耐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土与木材
除了石材外,土和木材也是古代陵墓常用的建筑材料,如土堆、土墙、木柱等, 这些材料在当时具有易得性和实用性。
建筑装饰与艺术
雕刻艺术
古代陵墓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雕刻 上,如石碑、石人、石兽等雕刻精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 天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乾县西北部的梁山 南麓。
乾陵的建筑布局十分独特,包括地宫、神道、石 刻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 化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
武则天陵
01
辽宋夏金陵墓考古
辽宋夏金陵墓考古这一时期的陵墓,规模、气势都不如前代;各种类型的墓葬,等级制度比较松弛,随葬品较少,但墓室结构比较复杂,更多地模仿了当时的地面建筑。
辽金墓葬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反映了其接受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的过程。
“十国”、宋代帝王陵“十国”帝王陵五代时期五代十国帝王陵中前蜀王建的永陵、后蜀孟知祥的和陵、南汉刘晟的昭陵和南唐李昇、李璟的钦陵、顺陵等,以及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墓等,都经发掘清理。
孟知祥夫妇合葬的墓室构造颇为别致,为三个并列穹窿顶圆形墓室,中间主室较大,两侧耳室较小,全部用青石叠砌,棺座上有精美的浮雕,墓门旁有彩绘人像,已脱落残缺①。
钱元瓘墓的石刻星图,其二十八宿星图绘制的正确性,是对世界天文史的杰出贡献②。
北宋帝陵北宋太祖至哲宗七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陵墓,位于今河南巩县境内嵩山、洛河间丘陵上。
陵区以荥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 公里,东西约10 公里。
北宋皇陵按地望可分作4 区,依次为:(1)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2)真宗永定陵;(3)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4)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
结构完整,陵前列石大致齐备。
20 世纪60 年代初曾进行过全面调查③。
宋陵面嵩山而背洛水,地势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
其地点的选定严格按勘舆术的要求,而与前代帝陵有很大的不同。
8 座皇陵所在地位并无长幼次序,依同一制度营造,布局基本一致,沿袭了唐代积土为陵的制度,只是陵园的规模较小。
每陵皆有兆域、上宫和下宫。
兆域四周植棘枳为标记。
兆域内除皇陵外,还有祔葬的皇后陵以及宗室子孙和当朝重臣的陪葬墓。
上宫即陵丘四面所筑陵垣以内部分,陵丘居中心,夯土筑成覆斗形,边长约230 米。
陵垣四面各设一门,四隅有角阙。
东、北、西3 门之外,各置石雕蹲狮一对。
南门系正门,门道内置石雕宫人一对,门外置石雕武士、奔狮各一对。
南为神道石刻,夹神道建鹊台、乳台各一对。
(汉唐考古课件)9三)东北地区汉末魏
东汉时期
三国时期
382年
449年
• (二)辽阳汉魏晋墓
• 东北地区的汉末曹魏西晋墓以辽阳最为集 中,大都用石板或石块砌筑,砖室墓少见。 大型石墓中往往绘壁画,可分为两期:
• 一期:公孙度割据辽东时期(190-238) • 二期:公孙氏灭亡以后到西晋(238-404)
• 1、一期典型墓葬如北园(《文物》19555)、棒台子M1-M2、南雪梅村墓(《考古》 1960-1)、三道壕M3、鹅房M1等。以具有 迴廊或前后室(廊)及多个耳室为特点。 随葬品保存不多,主要是陶器,其中扁壶、 长颈瓶、把杯等具有代表性。壁画中宴饮 乐舞车马出行场面较大。沿袭了较多的东 汉文化因素。
三道壕M1
• (三)以吉林市为中心的第二松花江中游 地区汉晋时期属于夫余。近年来在吉林市 帽儿山一带发掘了相当数量的墓葬,为探 讨夫余文化提供了线索。但这些材料多未 发表。
• (四)近年来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发现 了相当数量的汉魏古城,以友谊县凤林古 城为代表(考古2000-11)(14C年代为三国 中期)。这些遗存的族属,有人认为是挹 娄。
集安山城下墓群
南 雪
明器台
梅 村
后室
M1
棺棺 中 室室 廊 耳 室
前廊
棺 室
耳 室
• 2、第二期墓典型如令支令张君墓、三道壕 M8(《文物》1955-11)、上王家墓等。 由前廊、左右耳室和棺室组成,多不建后 廊(室)。随葬品中新出现釉陶小壶、青 瓷虎子等。壁画中流行牛车出行和墓主端 座帐中的图象。
令 支 令 张 君 墓
• (五)高句丽政权建于37BC,初期势力局 限于浑江流域。东汉时期发展较快,西至 新宾,北至辉发河流域和第二松花江上游, 与夫余相接,东至延边,南至清川江一带 与乐浪为邻。404年占据辽东,又北据夫余 故地。668年,唐灭高句丽。高句丽考古是 这一时期东北考古的重要内容。
辽代十个皇帝的陵墓分布
辽代⼗个皇帝的陵墓分布辽代⼗个皇帝的陵墓分布在五个地区,其中祖陵和怀陵、庆陵在内蒙古地区。
辽代帝陵与中原帝陵⼀样,多依⼭为陵,三⾯群⼭环抱,⼭势雄伟、挺拨,陵区内林⽊茂盛,⽽且有常年不涸的流⽔。
在寝宫的地⾯、陵前建有享殿、陵门、围墙,享殿和陵墓组成⼀⼤陵园。
这些陵墓虽然模仿汉族帝陵⽽建造,但是墓中仍然保留许多契丹族固有的传统习俗。
祖陵在辽亡后,地⾯建筑被⾦⼈焚毁,怀陵现在基本上保存下来,这两座帝陵未被挖掘。
庆陵是辽代极盛时期所建的帝陵,由东陵(兴宗耶律宗真的永兴陵)、中陵(圣宗耶律隆绪的永庆陵)和西陵(道宗耶律洪基的永福陵)组成,⽅圆⼗余⾥,在今巴林右旗索⼘尔嘎苏⽊境内的庆云⼭中,规模宏伟浩⼤。
但是这三座陵墓多次被盗,1999年⽇本⼈⼜挖掘了东、中⼆陵,并出版《庆陵》⼀书。
从圣宗永庆陵来看,地表建筑虽然仿效汉族帝陵,但是帝宫多为穹窿顶,墓室⾥的壁画绘有春、夏、秋、冬四季皇帝捺钵所在地的⼭⽔画,以及随葬契丹民族特有的器物等不同于中原的反映契丹民族的习俗。
<P> 考古⼯作者对契丹贵族墓葬发掘清理较多,⼤致以辽圣宗(公元983--1030年)的前后期进⾏划分,圣宗以前为前期,圣宗以后为后期,前期与后期的墓葬在形制和随葬品等⽅⾯有较⼤的差别。
<P> 前期的墓葬形制有双室、单室和带⽿室等多种,平⾯呈⽅形或圆形。
墓葬主室内多装柏⽊护墙板。
葬具多⽤⽯棺,棺上刻有四神像(即青龙、⽩虎、朱雀、⽞武四神,分别是龙、虎、雀、龟四种形状)。
前期贵族墓中多不见有壁画,⽽偏晚时才出现少量壁画,但是前期有的⽯棺的内壁画有放牧、毡帐等内容。
前期贵族墓葬中的随葬品很丰富,有较多的⾦银器和瓷器。
随葬品中有较多的契丹民族特有的器物,如鸡冠壶、长颈瓶等,同时随葬品中前期有较多的马具和武器,武器多为短兵器,尤其是镞和多组马具,反映了契丹民族骑兵的特点。
五⼗年代在⾚峰市北⼤营⼦发掘的应历九年 (公元959年)的驸马赠卫国王夫妇墓,就是前期契丹贵族墓。
汉唐考古课件08元代墓葬
• 陕西省宝鸡市大修厂基建工地发现一座古 墓,位于宝鸡市西约3公里的一个向阳山坡 上,坐北朝南。
• 墓葬为土坑墓,墓室根本呈方形,边长约 3.8、高约1.6米。用青砖铺地。有墓道,墓 道两旁各有一小龛,龛内分别有4件陶俑和 1件陶马,墓室内有陶仓、陶盒、陶瓶、瓷 碗、瓷罐及铜镜等。
• 棺底以大木垫托,四角置铁牛各1只、前端 2牛之间有1只铁猪。金银器较多,有金冠、 金花、银钏等。玉器有玉带、范文虎青玉 押,方形,虎钮,高2.7厘米,边长3.5厘米, 虎作卧状,俯首盘尾,两目平视,作捕食 姿势,形象逼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蒙 古和色目人多不能写字画押,所以宰相或 一品官得圣旨可以用木押或象牙押。玉押 那么为皇帝特赐,范文虎最后官职是尚书 省右丞相商议枢密院事。
• 方形,砖墓。单室,墓室南北长2.64,东 西宽2.84米,高33米。砖壁上抹褐色的泥 一层,再抹一层白灰。砖棺床,长2.84,宽 1.1,高15厘米。棺床上铺一块大青石板, 长1.8米宽0.95,厚0.2米。石板上木棺罩, 内有1男性骨架。
• 北壁是山水画〔高91厘米〕,
• 棺床两端的壁面是论道图〔高95厘米〕和 望溪水观鱼游图〔高91厘米〕,都是象征 床档画。
• 前部那么是备茶图〔高118厘米〕等,墓顶 有仙鹤,墓门有门卫。
• 根据碑形墓志记载:墓主人是冯道真,全 真教的道官,龙翔万寿宫的宗主,七十七 岁。生于金大定二十九年,亡于至元二年 〔1265〕下葬。
• 随葬品有元钧瓷器11件,铜盆,木器有木 桌、盆架、巾架等。
〔二〕陕西地区
陕西地区陶俑和明器较多,陶俑中有人物俑、 家养动物俑〔猪狗骆驼鸡〕车马俑时代特 色明显。陶明器种类较多,其中有灶、仓、 仿铜礼器、仿瓷器比较有特点。陶器有灰 陶和黑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四、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山顶洞人对待逝者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仰韶文化中出现公共墓地
西 安
• 公共墓地中无葬具
半
,只有一些陪葬品
坡
。
遗
址
平 面 示
• 居民区中有幼儿以 及“凶”死者的翁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东汉皇陵特点
第一,陵园建筑有两种形 制。 一种以光武帝的原陵为代 表 ,陵园四周设有方形的 墙垣,每边正中开门,南 向正中的门名“司马门” ,司马门内设有“上陵” 用的寝殿。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另一种以明帝显节陵为代表 ,“无周垣,为行马, 四出司马门。石殿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 寺吏舍在殿北” • 第二,从明帝开始推行大规模的“上陵”的朝拜祭 祀典礼,在殿堂内举行朝拜的礼仪,是以座北朝南 为尊。
《礼记、檀弓上》、《丧大记》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荀子、礼论》
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 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 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 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 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 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 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 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 房屋、宫殿和院落。
《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3_2 新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上)
一 、 西 汉 帝 陵
陵庙内安放木主的神坛? 太社内安放社主的石座?
一 、 西 汉 帝 陵
(四)陪葬坑
• 西汉时代帝陵与皇后陵一般均置陪葬坑,这一
一 、 西
制度源远流长,上溯商周时代的大型墓葬附近 的车马坑、祭祀坑(包括器物祭祀坑、动物祭 祀坑及殉兽坑)等,实际上与秦汉时代帝王陵 墓的陪葬坑意义基本相同。陪葬坑与“地宫”
• 墓室位于地宫底部,又称“方中”或“明中”, 一般深“十三丈”(汉丈约2.3米),内有“梓宫 (棺)”、“便房”(葬具)及“黄肠题凑”相 关的储藏间等,根据诸侯王墓的特点,墓室内可 能有积沙、积炭或积石及排水设施等,起到保护 作用。
3.陵园及门阙遗址
• 西汉初年,沿袭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汉
一 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的皇帝和皇后的陵
• 《汉书·韦玄成传》记载:“京师自高祖下 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 庙···,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 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上四食,庙岁 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
宣帝杜陵寝园遗址
王皇 后陵 园布 局图
杜 陵 便 殿 遗 址
杜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帝陵台门遗址
一 、 西 汉 帝 陵
• (二)西汉帝陵及陵园遗址
一
➢ 自汉文帝霸陵及其后,帝陵与皇后陵的陵墓各 自筑成一座陵园,且外围又有大陵园。大陵园
、
之中有陪葬坑、寝殿与便殿组成的寝园、陵庙
西
等,大陵园陵邑等。
帝
陵
1.封土
• 战国时代晚期,王陵的封土规模已明显变大。
一 ➢ 《礼记·中庸》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宋元考古课件-辽代考古
1920年,法國神父閔宣化到林東一帶調查,發 現了上京城址,發表了《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 一書,日本人也多次調查上京並在上京城內挖掘。
1962年6月~9月,內蒙古文物工作隊進行了科 學調查、勘探和試掘,發表《遼上京城址勘查報告》 (《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1994年)。20世紀90 年代末社科院考古所和內蒙古考古所聯合發掘上京 城。
薛映(951~1024)北宋早期出使遼國,在行程錄中記載 “承天門內,昭德宣政二殿與氈廬,皆東向” 。
B、大內中部發現一條東西向隔牆,把大內分為南北兩部。
《遼史·百官志》 “契丹北樞密院。掌
兵機、武銓、群牧之政, 凡契丹軍馬皆屬焉。以 其牙帳居大內帳殿之北, 故名北院。”
“契丹南樞密院 掌文銓、部族、丁賦之 政,凡契丹人民皆屬焉。 以其牙帳居大內之南, 故名南院。”
2、漢城 《舊五代史》:“(遼上京)城南別作一城,以實漢 人,名曰漢城。” 除了漢人外,還有大量的西域商人, “南門之東回鶻營,回鶻商販留居上京,置營居之。西南同 文驛,諸國信使居之。”
城址略呈方形,破壞嚴重, 城內所見遺址殘餘痕跡少。東牆 長1290米,西牆長1220米,南牆 長1610米,三面共長4120米。漢 城城牆殘留低矮,防禦設施簡單, 沒有馬面、甕城設施。
契丹人 發源地
遼河流域
西元901年,耶律阿保機以功繼任迭剌部首領,專掌對 外征討之事(夷離堇)。阿保機率領契丹各部人馬連年四出 征伐、掠奪使契丹的人畜、土地迅速增加,尤其是迭刺部的 勢力更加強大。
戰爭的勝利不僅給阿保機家族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加強 了迭刺部的經濟實力,提高了他在部落聯盟中的政治威望。 904年,阿保機 “總知軍國事”,906年,契丹部落聯盟八部 酋長會議罷免了遙輦氏痕德堇可汗,推選實際掌權的耶律阿 保機為可汗。907年,舉行柴冊禮,燔柴告天,阿保機正式 繼承汗位,916年,即皇帝位,國號“契丹”,建元“神 冊”。
医巫闾山发现辽代帝王陵疑迹
龙源期刊网
医巫闾山发现辽代帝王陵疑迹
作者: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3期
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境内。
提起辽宁境内的帝陵,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清代的永陵、福陵和昭陵。
其实,在辽宁境内,还有两座不为人知的帝陵,即辽代的显陵和乾陵。
“通常来说,辽代帝陵至少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一是陵穴,即帝王玄宫;二是陵门,即陵园大门;三是殿址,即地上建筑群;四是陪葬墓,即宗室、重臣的墓地;五是奉陵邑。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二考古研究部主任万雄飞说,“截至目前,考古队在医巫闾山地区已经发现了五个要素中的两个,即陪葬墓和殿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怀陵占据整个山谷。山谷谷口和山脊低矮 处用石墙封堵。谷中部修一道墙,分成2个 区。后区有陵丘2个(太宗、穆宗)。2个
陵区都有祭祀的大殿。有汉白玉柱础、莲 花瓦当等建筑构件。
(三)庆陵
• 1、墓主人
• 位于巴林右旗王坟沟,是辽圣宗、兴宗、 道宗的陵墓的总称。
• 墓内所出哀册为石质,墓志是方形。与其 它辽墓墓志形制相同,但庆陵所出皆自称 哀册。有汉文和契丹文两种哀册,哀册盖 上有龙纹。根据哀册可知,永庆陵是圣宗 和仁德皇后、钦哀皇后的合葬墓。
辽代墓葬
一、帝陵
(一)祖陵
•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及述律后的陵寝埋葬于此。这里有一巨大袋状山 谷,谷间丛林茂密,泉水潺流,四周群山环抱, 峰姿秀丽。巅间豁口处,均以石块筑成壁垒,无 径可通谷内。东南有一个直线距离约80多米的 山口,为祖陵陵园惟一的出入口。谷口处有两座 巍然耸立的岩峰如巨龙昂首,东西对称,形成天 然山门。这就是《辽史》中记载的“黑龙门”。 龙门两侧所有建筑遗迹,应是楼橹。
• 前室:前室的前甬道两壁画门卫、侍卫人 员立像,前室的前半部分画汉装的乐队人 物,手拿乐器。前室的后半部分,东西甬 道,和左右侧室,都是大臣们的立像,有 肖像之特点在人物肩之上有榜题,契丹人 物所代替真身的官僚的名字,笔法不一, 可能是自书其名。有的为汉臣,有的则是 契丹装束。有的叉手而立,有的持表示身 份的物品,如肩扛鱼网,手臂挽巾。
1、考古工作
• 2005年10~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内蒙古工作二队会同内蒙古巴林左旗 博物馆对辽代祖陵陵园遗址及其附近地区 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调查,获得了一批 较为重要的研究资料。
• 2、考古收获
• 通过对祖陵陵园内遗迹和遗物的实地考察, 基本明确了太祖陵墓的位置。从现地表看, 祖陵前半部为土石混合的二次堆积,而后 半部则为自然的山体。
• 对半埋在现地表中的石翁仲进行了清理, 试掘了1.5×2.5平方米的范围。在深1.2米 左右的位置,清理出石翁仲的底座,紧贴 石翁仲西侧的原地面上还有一个石雕卧犬, 无疑是当时祖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之一。 距此不远,还有一残断的半节石翁仲个体, 与清理出的石翁仲如出一辙。
(二)怀陵
• 怀州城位于巴林右旗幸福乡岗岗庙村。
• 3、庆陵之东陵的主要发现
• 陵墓的地宫(地下墓室)为多室的大墓, 三座陵都是三主室四耳室的七室墓。
• 东陵为仿木雕砖壁画墓。东陵全长21米, 前室方形,其余墓室为圆形,中室最大, 为主室。墓室内遗物被盗一空,保存较好 的是墓室内的壁画:
• 墓道:在靠近墓门处,墓道两壁均有排列 整齐面向墓室站立的契丹侍卫,15人,手 持骨朵。有一马夫牵鞍辔俱全的马。近年 的发掘在墓道还发现有高轮大车图像。这 些图像是墓道仪仗出行图的一部分。
• 2、地望
• 陵址位于山凹深谷之内的山之南坡,三座 陵东西排列,俗称东陵、中陵、西陵。各 陵之间相距2公里。沿山脊筑陵区的城墙, 凹口筑墙封堵。陵区内也有神道、祭祀殿 堂等建筑。这些建筑今天所能见其残基。 神道皆东南向。
• 东陵是兴宗陵、中陵是圣宗陵来自西陵是道 宗陵• 《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2期为巴林右 旗专辑,计连成《辽庆陵又有新发现》, 根据东陵1997年夏新发现的陪葬墓的墓志 和哀册中有“附葬于兴陵,礼也。”的记 载,确定东陵是兴宗的永兴陵,并推测出 中陵是永庆陵,西陵是永福陵。纠正了 《庆陵》报告中确定的东陵是永庆陵,中 陵是永兴陵,西陵是永福陵的错误说法。
• 中室绘四时捺钵图。
• 捺钵之制:辽皇帝四时游猎,避寒署,四 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四时捺钵时, 百官随行,处理重大政务。
• 东陵内所画四时捺钵风光图是展现四时捺 钵的自然风光景色,并无人物狩猎场面, 或毡帐之物。前室门之上画双龙戏珠图。 中室四时捺钵图以影作立柱相隔,立柱上 绘有龙。
4、东陵陪葬墓
• 怀陵位于怀州城北6华里的床金沟,纠正 《辽史》记载在州城西20里的错误。
• 太宗行帐放牧于此,46岁驾崩于栾城,后 葬于凤山,陵曰怀陵。
• 怀州城长方形,东墙长524米,南墙长496 米。有角楼,无马面。城内建筑集中位于 西部和中部,有2组大型宫殿。城外也有大 量居住址。
• 城内出土了大陶瓮和大长颈瓶。瓶近底部 有1圆形透孔,直径1.8厘米。压印篦纹、鹿 纹、水字、钱纹。火候高,是实用器。报 告认为是制作酒的酒器。穆宗酷爱酒,曾 经造大酒瓶,刻鹿纹,储藏酒以祭祀天。
• 东陵发掘两个陪葬墓,位于东陵南偏西300 米处,为多角形4室墓。
• 1号墓出土墓志《大辽赠秦魏国王墓铭》, 墓主是耶律弘世,为兴宗幼子,道宗的弟 弟,封秦越国王。大安三年死,“附葬于 兴陵,礼也。”墓内有大量壁画。
• 2号墓主人是耶律弘本,他是兴宗的次子。
• 墓室为八边形,墓室门位于南侧,占去一面,其 余七个面均为彩绘壁画,其中正对墓门的东北、 正北及西北三面壁画总长度为8.8米,高1.8米, 均彩绘于木椁之上。画面是以十二棵神树图案为 主题,在整个画面上用宽约10厘米的墨线将整幅 图案等距竖行分隔成12个部分,每个部分正中绘 有一棵神树(菩提树)同时由于所绘神树12株, 各用一条白色披帛垂挂装饰,可能表现墓主人信 仰佛教,一年12个月都虔诚不愈,始终如一的态 度。而宝珠、火焰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和佛光普 照与佛法无边,白色的披帛则象征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