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发热
癌性发热从阳虚辨治体会
为主要临床表现 , 或发热 , 热势或低或高 , 常在劳 累后发 作
或加剧 , 兼见倦怠乏力 , 少气懒 言 , 头晕 嗜卧, 腰膝酸软 , 纳 少便溏 , 自汗 , 舌质 淡 胖、 或有 齿 痕、 白润 , 苔 脉沉 细 无力 等。这些症状反应 了以阳气 亏虚为基本病机 的发热 特征 , 兼有痰瘀毒聚特点 , 属本虚标实 , 虚实夹杂的性质 。
3 典 型 病 例 胡 某 , ,6岁 ,09年 3月 1 女 6 20 2日初诊 。
见体 温高 , 即用汗法 或清下 之法 , 未考 虑患者本身 的体
质 以 及病 变 发 展 过 程 , 重 伤 正 气 , 则 而致 正 虚邪 恋 , 热 不 发
止; 若单纯按阴虚 内热施 治, 未顾 及 阴损 及 阳, 虽为 补法 , 而阳虚难复 , 必至病情加重。
之 一 , 须 注 意辨 识 和 治疗 阳虚 发 热 , 述 管 见 如 下 。 必 浅 1 病 因病 机 及 临 床表 现 癌 性 发 热 属 于祖 国 医学 内伤 发 热 的范 畴 , 由恶 性 肿 是 瘤 引起 机 体脏 腑 功 能 失 调 , 血 阴 阳 亏 虚 , 经 放 疗 化 疗 气 或 后 损 伤 中焦 脾 胃 , 气 亏 损 , 虚 邪 实 所 致 。癌 性 发 热 多 元 正
・
6 2・
山 西 中 医 2 1 3月第 2 00年 6卷第 3期
S A X FT M M L 2 1 o 2 o3 H N I O C a 0 0V 1 6N . J .
・
随
笔 ・
癌 性 发 热 从 阳虚 辨 治 体 会
白 雪 周 洁
摘 要 : 热是 中 晚期 恶 性肿 瘤 的 常见 症 状之 一 , 发 多反 复 发 作 , 绵 难 愈 。其 热 由机 体 脏 腑 功 能 失 调 , 缠 气血 阴 阳 亏虚 , 虚 正
清热化瘀法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
清热化瘀法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关键词:癌性发热;清热化瘀法;穴位贴敷癌性发热一般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
癌性发热多见于癌症进展期,由于其产生的机理复杂,临床上患者的发热程度表现也不一样,有低热、中度发热,也有39℃以上的高热,其热型以不规则热或弛张热为多见。
目前临床上中医、西医治疗癌性发热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笔者采用清热化瘀法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癌性发热30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60例均为本院住院的癌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5岁,平均(52.13±9.12)岁;其中肺癌14例,肝癌6例,大肠癌6例,恶性淋巴瘤1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3例;体温37.5 ℃~38 ℃者 16 例,38.1~38.9 ℃者 12例,39 ℃以上者 2例;卡氏评分60 分16例,70分12例,≥80分2例。
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 例;年龄 29~75岁,平均(53.67±10.58)岁;其中肺癌15例,肝癌6例,大肠癌6例,恶性淋巴瘤1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2例;体温 37.5~38 ℃者16例,38.1~38.9 ℃者12例,39 ℃以上者2例;卡氏评分 60 分16例,70分12例,≥80 分2例。
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但不用其它退热药物。
1.2.1 治疗组口服清热化瘀药物(选用江苏江阴制药厂生产的中药免煎颗粒),处方:石膏30 g10 g,水牛角粉15 g,丹皮6 g,柴胡6 g,牛膝10 g,虎杖15 g,姜黄10 g。
每日2次。
配合穴位贴敷,每日1次,治疗贴(选用中国云南思茅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穴位贴敷)。
鼻咽癌——肺俞与鼻冀两侧;肺癌——肺俞与乳根穴(定位第5肋间隙,乳头直下);肝癌——肝俞与相关的期门、神阙及其肝区部位;大肠癌——脾俞与腹部接近病灶部位,淋巴瘤——肺俞与下须咽喉部位。
自拟癌热清汤剂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观察
癌性发 热是 指肿 瘤本 身引起 的非感染 性 发热 , 中 是 晚期 恶性 肿瘤 常见 症状 之 一 。长期 发 热 会 造 成 能量 和
体力 消耗 , 严重影 响 患者 的生活 质量 。临床常 采用解 热 镇痛 药对症 治 疗 , 此类 药物均 因不 良反 应较 大且 停药 但 后容 易 复发而 在 临床 应用 上 受 到 限 制 。我 科 采 用 自拟 癌热 清汤 剂治 疗癌性 发 热 5 4例 , 得 了满 意的疗 效 。 取 诊断标准[ : 1 ①体 温每 天至少 两次测 量超 过 3. ℃ ; ] 75 ②持续时间超过 1 ; 周 ③体检 、 实验 室、 射检查缺乏 感染 放 证据 ; ④抗生素至少应用 了 7 , 天 但体温未恢复正常 。
药物组 成 : 芎 1 , 芍 1 , 仁 1 , 花 川 0g 赤 0g桃 0g 红
8g 当归 8g 石 菖 蒲 1 , 龙 1 , 胡 1 , , , 0g 地 0g 柴 0 g 白芷
1 , 草 3g 0g 甘 。
般资料
符 合癌性 发 热 诊 断标 准 者 的 5 4例 恶 性 肿 瘤 患 者 ( 肺癌 2 O例 , 癌 1 肝 4例 , 胃癌 9例 , 腺癌 6例 , 乳 卵巢 癌 5例 ) 男 性 2 , 5例 , 性 2 女 9例 ; 龄 2 ~ 7 年 5 3岁 ; 经 病 均 理确诊 , 肝 肾及 骨 髓 功 能 正 常 ,自愿 接 受 本 药 物 治 心
1 , 0g 生牡 蛎 3 , 赭石 3 。 0g 代 0g
眩晕 的病 变 部 位 主要 在 清 窍 。病 变 脏 腑 与肝 、 、 脾
肾密切 相关 。眩晕 多属 虚 证 或 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虚标 实证 。临床 上 常 虚 实夹 杂 , 证候 之 间相 互 转 化 , 对 不 同症 候 要 正 确 各 针
癌症发烧与普通发烧有何不同
癌症发烧与普通发烧有何不同癌症发烧与普通发烧有何不同?癌症患者为什么发烧?癌症病人之所以会发烧,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癌细胞影响了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另一方面,大部分病人会因肿瘤本身或接受治疗使得免疫力降低,尤其是白细胞偏低的病人,常因感染引起发烧。
此外,药物反应、自身免疫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或癌症本身都可引起。
癌热一概述癌热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它通常是指癌症患者中与恶性肿瘤直接相关的非传染性发热。
它被定义为口腔温度的单一测量≥ 38.3℃或≥ 38.0℃持续1小时。
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短或长,特别是对于病程长的患者,除了承受身体疼痛外,还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导致焦虑、易怒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诸多困难。
近年来,中医和西医对癌症发热和降温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二病因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热可分为两种情况:恶性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和恶性肿瘤相关感染引起的发热。
后者是指由恶性肿瘤本身和治疗引起的免疫功能损害或免疫抑制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引起的发热。
感染依然是恶性肿瘤发热的首要病因因素。
多因素所致的免疫损伤是恶性肿瘤病人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通常来自于原发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或源于使用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等治疗手段。
引起恶性肿瘤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大致分为两个水平:(1)低风险因素包括恶性肿瘤本身、相应的放疗或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10d、粘膜免疫破坏、留置导管等。
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革兰氏阳性(G+)或革兰氏阴性(G-)菌、呼吸道病毒或疱疹病毒以及罕见的卡氏肺孢子虫。
(2)高危险性因素,包括恶性肿瘤本身、放疗或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10d、粘膜免疫的破坏、体液或细胞免疫的缺陷或抑制,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细菌包括g+或g-需氧菌和厌氧菌;病毒主要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为主;霉菌包括念珠菌属、曲霉菌、隐球菌等;寄生虫以卡氏肺囊虫和弓形虫为主。
蒿芩清胆汤治疗癌性发热验案一例
蒿芩清胆汤治疗癌性发热验案一例摘要:癌性发热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多以滋阴清热、益气养阴等法治疗,笔者通过自身经验,着眼于肝,以疏肝行气治疗本病,临床疗效颇佳。
关键词:疏肝行气、癌性发热、癌毒癌性发热是指因肿瘤直接引起或因治疗肿瘤而引起的发热。
该病常发生于肿瘤中晚期,临床常表现为反复发热或定时发热,以下午及夜间发热居多,抗感染治疗往往无效或疗效不佳。
大量研究表明,其发病主要与:肿瘤侵犯中枢神经、肿瘤坏死导致坏死物质吸收、经治疗后肿瘤细胞快速溶解的同时释放出大量炎性介质等有关。
西医常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本病,但往往疗效不佳,或热退后容易再次发热。
本病属中医“内伤发热”范畴,中医采用辨证论治,通过中药调理气血阴阳,改善患者机体微环境,能起到很好的退热效果。
笔者通过自身经验,认为癌毒内存为本病发病主要原因,治疗时除着重祛除邪毒,亦着眼于肝,重视疏肝行气,临床疗效颇佳,现将验案一例分享如下:1 典型医案:患者某某,男,65岁,2020年6月因右侧大腿包块进行性增大伴疼痛,于乐山市武警医院就诊,行MRI提示:1、右侧大腿根部及盆腔右侧软组织肿块影(7.9*9.0*13.2cm)伴骨质侵犯,倾向于恶性病变,建议结合临床及进一步检查,2、右侧髂骨韧带损伤,右髋关节少量积液。
3、右侧髂血管周围及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显示。
4、直肠周围脂肪间隙浑浊,肠壁增厚。
2020年7月患者于乐山市市中区肿瘤医院行内侧包块枪取活检术,术后病检提示:大部分为软组织,另见极少许间质内异性腺体浸润,建议行胃肠镜。
2020年7月胃肠镜下活检提示:直肠隆起结节样新生物致狭窄。
病检提示:腺癌。
明确诊断为结肠腺癌伴右大腿根部、盆腔、淋巴结、骨、肝脏转移(cTxN1M1 IV期),根据患者PS评分、体征等,同时结合患者及家属意愿,于2020年7月10日行卡培他滨单药化疗。
患者化疗前后出现夜间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8.5℃~39℃之间,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癌性发热。
基于“伏邪”辨治癌性发热的临床思考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3,V o l .31N o .8:田菲,E -m a i l :f t 09060805@163.c o m第一作者:屈子怡,E -m a i l :870790029@q q.c o m 基于 伏邪 辨治癌性发热的临床思考屈子怡1张雨田2,张桂星1,周盈盈1,田 菲1(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81;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ʌ摘要ɔ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并发症之一,具有病程较长㊁易反复发作的病理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后续治疗,目前并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㊂癌性发热属于中医 内伤发热 范畴㊂该文从伏邪的角度分析,认为癌性发热的主要致病因素为毒㊁痰㊁瘀㊁虚,病机为邪实而正虚,以脏腑功能失衡㊁气血阴阳紊乱为本,以湿㊁痰㊁瘀㊁毒相互胶结为标,主要治法为化痰逐瘀㊁滋阴清热㊁甘温除热等㊂ʌ关键词ɔ 癌性发热;内伤发热;伏邪;化痰逐瘀;滋阴清热;甘温除热中图分类号:R 255.1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810癌性发热是一种因肿瘤疾病及其相关治疗而引起的发热,由非感染因素引发,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的低热,午后开始体温渐升,至夜间或次日清晨逐渐下降,发热反复出现,但理化㊁常规检查结果多显示为正常㊂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癌性发热常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后续治疗㊂中医具有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将其应用于癌性发热的治疗可以发挥个体差异化治疗优势㊂本文从伏邪角度探讨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㊂1 癌性发热与伏邪1.1 伏邪的概念 伏邪,即伏之邪也㊂‘说文解字“言: 伏,司也㊂ 伏 ,可引申出潜藏㊁隐匿㊁匿伏之意;邪 ,指随气候之变而生的致病因素,具有一定的毒性㊂伏邪亦称为 伏气 ㊂‘中医大辞典“言: 伏邪指伏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㊂[1]根据现存的中医古籍文献所载,东汉㊃张仲景首倡 伏气 之论: 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㊂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㊂ 关于伏邪理论,历史上诸多医家各抒己见,后人据此不断丰富,提出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2]㊂国医大师任继学根据病因将伏邪分为 杂病伏邪 与 外感伏邪 [3]㊂国医大师周仲瑛则在伏邪的基础上提出伏毒 的概念,认为凡是感邪之后,未即发病均为 伏毒 [4]㊂笔者认为,伏邪不单指某类疾病, 正盛则伏而不发,正虚则出而为病 ,正气亏虚,外邪入侵人体后藏伏于体内,逾时而发病,或引起疾病复发,此为伏邪致病的根本因素㊂邪气深伏日久,机体脏腑功能失衡等,亦可发病㊂1.2 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 癌性发热可归属于中医 内伤发热 范畴㊂癌症患者经抗肿瘤治疗后,多见气虚血亏型癌性发热[5]㊂刘铁军教授认为肝癌发热的基本病机为阳虚,癌症病久易损耗阳气,宜用扶阳益气之法辨治[6]㊂笔者认为,肿瘤患者癌毒积聚日久,耗散人体正气,湿热㊁瘀毒结于体内郁而化热,加之放化疗㊁靶向治疗等药物或物理射线作为一种外邪侵袭机体,致使机体气血阴阳失调,郁而发热㊂癌性发热病变复杂,证类繁多,归纳起来可概括为虚实两类㊂气血阴阳亏虚为虚,气血湿郁为实㊂因虚发热者,其病机主要与阴阳失衡相关,可致阳热偏亢或阳气浮越㊂实发热者,其病机主要与湿郁㊁瘀毒阻滞相关,以致阳热有余㊂虚实多兼夹为患㊂故癌性发热的病机为邪实而正虚,属本虚而标实之证,以脏腑功能失衡㊁气血阴阳紊乱为本,以湿㊁痰㊁瘀㊁毒相互胶结为标㊂1.3 治疗癌性发热的不足及癌性发热与伏邪的关系癌性发热症状多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低热或潮热,大多在午后发热,易持续发作至夜间㊂目前,西医治疗癌性发热主要依靠非甾体抗炎药㊁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这些药物虽可以快速解热,但使癌症患者出现诸如肠道菌群失调㊁骨质疏松㊁电解质紊乱㊁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甚至加重患者病情㊂中医治疗癌性发热主要从甘温除热 升阳散火 等方法入手[7]㊂9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4月第31卷第8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3,V o l.31N o.8笔者认为,正虚乃癌性发热之根本,为外邪的侵犯和伏邪的潜匿蛰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体内藏伏之癌毒是引起癌性发热的重要因素㊂癌症患者素体正气亏虚,体内癌肿聚积,产生各种病理产物,加之手术㊁放化疗等又会进一步加重正虚,与体内伏邪胶结缠绵,导致气不行㊁血不通,久则积郁于五脏六腑,郁而化热㊂因此,治疗癌性发热只局限于扶正㊁清热㊁散火不免偏颇,治病必求于本,要注重祛除伏邪㊂伏邪具有隐匿㊁多变㊁缠绵等病理特点,潜藏于人体内,不仅会使疾病发作,亦会导致病程进展,迁延难愈[8]㊂正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伏邪新书“云: 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㊂ 邪伏于正虚之处,导致病情反复㊂姚德蛟教授认为,癌性发热与伏邪密切相关,癌性发热以正气亏虚为前提,因痰㊁湿㊁瘀㊁毒等伏邪蓄积体内,伺机而发;其发生㊁发展㊁转归与伏邪之感邪㊁邪伏㊁发病相似[9]㊂笔者认为,伏邪致病的 缠绵难愈 邪气伏藏,伺机而动 易变生顽疾㊁坏证 特点与癌性发热相一致,故可从伏邪立论探讨癌性发热㊂程海波等[10]认为,癌毒具有顽固和隐匿致病特性,癌毒蕴藏于体内,缠绵难愈,即便治疗后症状较前改善,一旦不继续治疗很快会再度发展㊂发病伊始,癌症患者症状轻微,癌毒常隐匿伏藏,不易被发现,常使诊疗发生延误㊂这些同时也符合 伏邪 特点㊂2癌性发热的治则治法癌性发热多因癌毒日久耗亏正气,邪伏于内导致发热,属于标实本虚之证,近代医者对癌性发热的相关病因病机多有探讨,提出了多种治疗思路,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化痰逐瘀㊁滋阴清热㊁甘温除热等治则治法㊂2.1化痰逐瘀癌毒阻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代谢紊乱㊁气机循行不畅,故而津液㊁血气停聚产生痰瘀,最终郁而化热㊂通过对病因针对性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疗效㊂李倩[11]发现,化痰逐瘀法可以有效缓解癌性发热的症状㊂王新亭等[12]发现扶正化痰㊁祛瘀解毒方可以有效抑制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 L)-6表达,减轻患者癌性发热症状㊂有研究发现T N F能够诱导机体分泌I L-1㊁I L-8等炎症因子,而这些因子可作为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13]㊂2.2甘温除热‘脾胃论“云: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㊂ 癌肿日久导致体内元气消耗,元气不足则火旺,火旺则发热㊂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则湿浊内生㊂患者脾胃功能易受癌毒影响,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湿阻中焦郁久化热,热蒸肺系,肺主皮毛,故有皮肤蒸热㊁体温升高的症状㊂湿邪困脾,导致中焦无力运化水谷,肺布散无源,造成五脏更虚,故邪热更甚㊂癌性发热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热势缠绵,病程绵延㊂于红伟等[14]将癌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栓纳肛治疗,观察组给予吲哚美辛栓纳肛配合口服归芪退热汤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有更好的退热效果㊂梁丽萍等[15]发现在使用补中益气汤后,气虚发热模型大鼠的发热症状明显缓解,血清中的红细胞㊁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较用药前明显恢复,免疫球蛋白(I g)M㊁I g G浓度亦升高㊂2.3滋阴清热法癌肿属于消耗性疾病,癌毒久居,耗损人体津液,津液亏虚则水不制火,故而发热㊂‘证治汇补“云: 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㊂ 因此,滋阴是治疗的关键,阴阳平和则发热症状自消[16]㊂刘强等[17]将100例癌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口服乙酰氨基酚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口服加味青蒿鳖甲汤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㊁患者生活质量更好㊂3验案举隅患者,男,77岁,2020年10月20日初诊㊂主诉:间断发热3周㊂患者于2020年6月4日行 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术+肠吻合术+肠松解复位术 ㊂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距离升结肠断端19c m 处存在溃疡型肿物(2.2c mˑ2.0c mˑ0.6c m);腺癌,部分为中分化乳头状腺癌(约60%),部分为黏液腺癌(约40%),癌组织大部分侵及深肌层,局部累及浆膜层,脉管内偶见;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 E A(+)㊁C K7(-)㊁C K20(+)㊁C-e r b B-2(-)㊁K i-67(+)约60%,M L H1 (+)㊁M S H2(+)㊁M S H6(+)㊁P M S2(+),提示为微卫星稳定型;病理检查显示:近端肠黏膜慢性炎症伴多灶性糜烂及浅溃疡;远端黏膜慢性炎症;慢性闭塞性阑尾炎;网膜组织未见癌累及;肠系膜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18)㊂患者先后于6月28日㊁7月20日㊁8月11日㊁9月4日㊁9月24日行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X L O X E)化疗方案化疗5个周期㊂03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4月第31卷第8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3,V o l.31N o.8患者2020年9月因 发热 就诊于当地医院,接受抗感染㊁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后,发热仍未得到有效控制㊂刻下症:神清,精神弱,间断发热,最高体温38.4ħ,乏力,偶有恶心呕吐,无腹痛㊁腹泻,无便血,无发热,偶有胸闷憋气,无咳嗽咳痰,食欲食量减退,寐可,便溏,小便可,舌红,苔黄腻,脉细数㊂2020年10月20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88ˑ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0.8%,血小板压积<0.05n g/m L㊂西医诊断:结肠恶性肿瘤㊂中医诊断:肠癌,证属湿热蕴结证㊂治以清热化湿,辟秽化浊㊂予以达原饮加减口服治疗㊂处方:槟榔30g,北柴胡20g,青蒿15g(后下),厚朴15g,草果15g,地骨皮15g,生地黄20g,知母10g,白芍15g,黄芩片12g,甘草片6g㊂每日1剂,水煎取汁250m L,分两次口服㊂治疗14d㊂2020年11月6日二诊:患者诉身热症状较前好转,未发生恶心㊁呕吐,仍觉乏力㊁纳差,舌暗,苔白腻,脉细弱㊂在初诊方中加莱菔子㊁焦麦芽㊁焦山楂㊁麸炒白术各15g,当归㊁太子参各20g㊂继服14剂㊂2020年12月3日三诊:患者诉发热症状痊愈,食欲较前好转,二便调,舌淡红,苔薄,有裂纹,脉细㊂二诊方中减去青蒿㊁地骨皮㊁知母,继服14剂㊂1个月后电话随访未复发㊂按语:患者素体虚弱,癌病日久,脾胃受损,脾运化不利,湿滞痰阻,湿性黏滞,日久化热,而邪热又易灼炼津液为痰,痰火互结,气血阻滞,运行失畅化为瘀毒,故痰㊁热㊁瘀㊁毒合而为病㊂本案经辨证为湿热蕴结证,当治以清热化湿㊁辟秽化浊,予以达原饮加减治疗㊂笔者认为恶性肿瘤久居人体,癌毒内蓄日久,耗伤人体正气,使诸邪伏藏,呈现全身属虚㊁局部属实的病理状态,癌性发热就是在整体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因局部癌毒即伏邪积聚日久而出现的发热,因此需要透邪外出㊂透邪法在于推动气血运行畅达,从而使病邪由内及外出表,怫郁之邪热得以顺利从里向外而转化,因此透达伏邪是治疗的关键要义㊂4小结癌性发热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多反复迁延缠绵㊂本研究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观念指导下,借助伏邪理论理解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在固护正气之余,注重祛邪,标本兼顾,为临床治疗癌性发热提供一定思路㊂参考文献[1]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35.[2]康姣姣,方朝义,刘童童,等.基于伏邪理论探讨癌性发热的辨证论治[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9,34(4):7-9,14. [3]马晶,王健,兰天野,等.任继学从伏邪与脑髓理论论治出血性中风经验探析[J].吉林中医药,2021,41(12): 1571-1574.[4]叶吉晃.周仲瑛教授 伏毒 学说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10):4-7.[5]附舰,单宇鹏,闵婕,等.补中益气汤治疗癌性发热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11):1503-1504.[6]林杰,邓厚波,沈东,等.刘铁军教授运用扶阳益气法治疗肝癌发热临床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8,28(3): 185-187.[7]文赟,尚静,侯天将,等. 甘温除热 法论治癌性发热探讨[J].国医论坛,2016,31(6):21-23.[8]袁琳,李宁.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0):16-18.[9]汪梓垚,张路,姚德蛟.姚德蛟基于伏邪理论治疗癌性发热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2):26-27. [10]程海波,周仲瑛.癌毒病机科学内涵的现代诠释[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5):637-641.[11]李倩.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63.[12]王新亭,陈欣菊,王莉姣,等.扶正化痰㊁祛瘀解毒方联合新癀片治疗肝癌癌性发热30例[J].中医研究,2021, 34(3):16-19.[13]王春茜,高旅,吴茵,等.基于内源性代谢产物解析桂枝汤解热作用的分子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9): 5169-5175.[14]于红伟,乔元勋.归芪退热汤治疗气虚血亏型癌性发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8): 87-90.[15]梁丽萍,梁一彪,李锦灵,等.补中益气汤对气虚发热大鼠体液免疫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 37(13):1224-1227.[16]施庆武,蔡云,战丽彬,等.古代文献中的阴虚治法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5):719-722. [17]刘强,李茵茵,梁秋,等.加味青蒿鳖甲汤治疗晚期肺癌癌性发热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8,36(2):95-97.(收稿日期:2022-02-21)13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4月第31卷第8期。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
<00 具 有统 计 学 意 义 。周 军 等 运 用 青 蒿 鳖 甲汤 剂 体 温恢复 正 常为显 效 。结果 显效 3例 , 2 .% ; .5, 占 72 有 ( 青蒿 2 g 鳖 甲 1 g 生 地 黄 2 g 知 母 1 g 牡 丹 皮 效 7例 , 6 . % ; 效 1例 , 92 ; 有 效 率 为 0, 5, 0, 2, 占 36 无 占 .% 总 1g 2 。盗 汗 较 甚 者 , 去 青 蒿 , 生 牡 蛎 、 小 麦 、 黄 9. % 。有效 病例起 效最 快者 2天 , 慢 者 5天 , 均 可 加 浮 麻 08 最 平 根 以固表 止汗 ; 阴虚 较 甚 者 , 用 沙 参 、 冬 、 竹 、 加 麦 玉 石 3 5天起 效 。 . 斛 等 以滋养 阴精 ; 眠者 , 失 加用 酸 枣仁 、 志 、 交藤 以 5 阳 明炽热 远 夜 养 心安 神 ; 虚 见倦 怠乏 力 、 晕 气短 者 , 太子 参 、 气 头 加 麦 阳明炽热 主要 包 括 了 阳 明 经 证 和 阳 明 腑 证 的发 冬 、 味 子 以益 气 养 阴 ) 疗 癌 性发 热 5 五 治 4例 。结 果 显 热 。经证 主要是 有 热 无 积 , 现 为 身 大 热 , 恶 寒 , 表 不 反 效3 0例 , 有效 1 , 效 8例 , 效率 为 8 % , 6例 无 有 5 疗效令
通讯 作者 : 侯炜 (9 4一) 男 , 16 , 甘肃天水人 , 教授 、 主任 医师 , 博士生 导 师 , 究 方 向 : 癌 、 颈 部 肿 瘤 及骨 脑转 移 的放 疗 以及 肿 瘤 的 中 医 药 研 肺 头
防 治
癌性 发 热多在 疾 病 晚 期 或 疾病 进 展 期 , 长期 的疾
W O D C NE E MED C NE S p e e . 0 2, 17, o 5 RL HI S I I e tmb r 2 1 Vo . N .
从“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角度探讨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
从“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角度探讨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
梁阳月盈;廖冬颖;于明卉;李龙辉;孔凡铭
【期刊名称】《中医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2024(6)3
【摘要】现代医学对于癌性发热的病理病机尚在研究中,其治疗多以解热镇痛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为主,上述药物虽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发热症状,但其热势仅可短时
间得到控制,并未根除。
癌性发热,尤其是放化疗所致的发热与叶天士所言营分证存
在本质上的相似。
他指出营分受热,热易外散,一味地清热养阴则易使邪热内伏,还需时时使用香窜之品使气机通畅,养阴清热的基础上配合透热外达,顺应热势,引热外出。
本文试从“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角度出发,对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总页数】5页(P6-9)
【作者】梁阳月盈;廖冬颖;于明卉;李龙辉;孔凡铭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市中医肿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3;R730.6
【相关文献】
1.“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释义
2.解读“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3.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4.“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释义
5.试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临床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经验总结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经验总结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经验总结癌性发热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临床症状,常伴随着恶性肿瘤的进展。
目前,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癌性发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青蒿鳖甲汤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总结我院在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方面的临床经验,以期进一步促进癌性发热的有效治疗。
一、病例选择我们选择了具有典型癌性发热症状的病例进行治疗,并详细记录了病情变化、体温曲线以及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以便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剖析。
二、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在治疗中,我们遵循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则,对青蒿鳖甲汤进行加减。
青蒿鳖甲汤由青蒿、鳖甲、斑蝥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
我们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对处方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观察指标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重点观察了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比较,我们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康复情况。
四、治疗效果评价我们对治疗过程中的病例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经过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后,患者的体温逐渐得到了控制,且癌性发热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同时,患者的炎症指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这表明,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对癌性发热具有较好的疗效。
五、不良反应及处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我们及时调整剂量或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六、注意事项在应用青蒿鳖甲汤治疗癌性发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次,应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最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和精神护理,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生活质量。
总结: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疗效显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癌性发热护理课件
一.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组织相对缺血 缺氧而坏死;
二.由于治疗引起肿瘤细胞大量破坏, 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导致机体 发热;
三.恶性肿瘤细胞本身可能产生内源性 致热原,如肿瘤内白细胞浸润引起 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细胞内释放抗 原物质引起免疫反应而发热。
肿瘤细胞能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类癌产 生5-羟色胺、嗜铬细胞瘤产生儿茶酚胺、 肝癌细胞产生甲胎蛋白,以及许多肿瘤细 胞能产生异位激素等,都对机体产生各种 不同的反应,其中有些物质可引起发热。
血白细胞和中性比列增高提示细 菌感染,淋巴比列增高提示病毒 感染,幼稚细胞增多提示白血病
尿常规
便常规
其他: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提 供做相应检查
癌性热
药性热 肿瘤发热
炎性热
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 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 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 。
在肿瘤治疗中放疗、化疗,应用干扰素、 白介素Ⅱ、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 肿瘤疫苗等制剂也可引起发热
癌性发热属于“内伤发热”范畴, 多由于恶性肿瘤引起脏腑虚损或阴阳失调, 痰瘀湿毒, 蕴久化热所致;
01
癌性发热的特点
热程或短或长, 有的可达数月之久, 可呈间歇性;
02
常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 少数呈稽留热, 体温 37.5~38.5。
○ 降低体温 ○ 病情观察 ○ 定时测体温 ○ 补充营养和水分 ○ 加强基础护理 ○ 安全护理 ○ 心理护理
降温的护理
中医降温
西医降温
癌性发热的发病机理复杂, 目前对于癌性发热的降温 效果判定国家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
中医 衬底1 降温
1.口服中草药汤剂、中成药 2.针刺疗法 3.灸法 4.直肠给药法 5.膳食疗法
癌性发热的中医施治
癌性发热的中医施治赵巧艳;虎涛;李慧霞【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5【总页数】2页(P72-73)【作者】赵巧艳;虎涛;李慧霞【作者单位】包头市肿瘤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包头市肿瘤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包头市肿瘤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正文语种】中文癌性发热是指肿瘤本身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是中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癌性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以脏腑功能失调及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因,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症,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1]。
长期发热会造成能量和体力消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应积极施治。
1 辨证施治1.1 辨证要点癌性发热大体分为虚、实两类,由气郁、血瘀、痰湿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
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阴虚发热除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均应以补为主[1]。
癌性发热的预后与起病的原因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据临床观察,大部分内伤发热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都可治愈。
1.2 药物调治肝气郁滞证以小柴胡汤加减;阳明腑实证以白虎汤加减;温热蕴结证以三物黄苓汤加减;阴虚发热证多见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化疗后伤及阴液所致,选用清骨散或麦荷鳖甲汤加减;阳虚发热证以四逆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气虚血方证以当归补血汤加减[2]。
中药汤剂宜热服,服后休息片刻,加盖衣被,使其微微出汗,效果更好。
必要时根据医嘱,每日2剂,每隔4~6 h一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日1剂,分2次于早、晚餐后服用。
也可给予柴胡注射液滴鼻,但要注意滴鼻时防止误吸。
对一些不能耐受口服中药的癌性患者,给予中药灌肠可同样达到治疗效果。
灌肠前瞩患者先排便,灌肠后瞩患者尽量保留,以便药效更好地发挥。
1.3 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
中医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体会
廖桂雅 方 俊 ” 河文峰 刘秀玲 通讯作者: 龙顺钦 ‘
摘 要 : 临床上根 据脏 腑辨 证将 癌性 发 热分 为痰 热蕴肺 、 在 肝胆 湿热 、 肝脾 血瘀 、 脾 气虚 、 肾 阴虚五 型进 行辨 治 , 肺 肝 或单 一证 型 , 兼 或 杂论 治 , 结合辨 病 , 并 达到退 热抑 瘤 的 目的。 关键词 : 性发 热 ; 腑辨 证 ; 癌 脏 辨病 施 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代医学对癌性发热的治疗方式较为单一 , 治疗药物多以皮质激 花 、 草 、 膏 、 鱼腥 石 葶苈 子 等 清 热泄 肺 ; 热 口渴 , 石膏 、 根清 发 加 芦 亦可 如 素 及解 热镇 痛 类药 物 为 主 , 副 作用 较 大 , 导致 消化 道 黏膜 损 热 生津 。肺 与大肠 相表 里 , 酌情 使用 清热 通腑 之药 , 大黄 、 其 易 伤 , 别对 于 胃癌 及肝 癌等 患者而 言 , 特 可能 引起 恶心 呕 吐 、 化道 黄 芩等 。 中药 针剂 可配 合 痰热 清针 、 开灵针 、 宁针 等 。 消 清 热毒 出血等反应 , 并且在停药后体温容易出现反弹。 因此, 中医领域 2 肝 胆湿 热 在 对 癌性 发热 的治疗 需求 显得 更尤 为 突出及 迫切 。 医辨 证治 疗癌 中 以肝癌 、 胆囊 癌 、 腺 癌等 消化 道肿 瘤 患者为 多见 。 胰 常见于 岭 南 湿 热之地 。中医认 为 ,凡十 一脏 皆取 决 于胆 ” “ ,湿 热交 蒸于 肝 性发 热在临 床上 有其独 到 的优势 。 祖 国医学 认 为 , 癌性 发热 属 于 “ 伤 发热 ” 内 的范 畴 , 病 因与 胆, 其 不能泄越, 则致发热、 黄疸等 。 症见 : 身热不扬 , 汗出不退, 伴头 腹胀腹痛, 胸脘痞满 , 目发黄 , 身 恶心呕吐 , 不思饮食, 口 肿瘤患者体 内有形之癌肿密切相关。 癌肿为有形之邪 , 聚集体内, 重身困 , 正邪 交争 , 病程迁 延 日久 , 引起 正气不 足 、 阴血 耗损 、 阳气虚 衰 , 而 干而苦 , 脓血黏液便 , 里急后重 , 或尿赤 、 尿急、 尿频、 尿痛 , 舌暗 苔黄腻 , 脉濡数或弦滑。 治法 : 清热利湿, 解毒散结 。 方药: 茵陈 致湿热内蕴 、 瘀血阻滞 、 痰浊遏伏 , 或因放疗 、 化疗损伤等 , 导致机 红, 体 阴 阳气 血耗 损或逆 乱而 出现 内伤 发热 。 蒿散 、 汤 、 三仁 甘露 消毒丹 等 加减 。 同时 , 当运 用 青蒿 等清 热利 适 疏利胆腑 , 调节胆汁郁积状态 , 维护部分尚 癌性 发热 的 中医病 因病机 纷繁 复杂 ,辨证 分 型也 各有 不 同 。 湿兼有芳香特性之品, 根 据 中医辨证 论 治 的原 则 , 菊 m 邢丽 临证 将 癌性 发 热分 为肝 气 郁 健存的肝功能 , 并注意“ 见肝之病 , 知肝传脾”健运中焦脾土, , 肝 。 白花蛇舌草等疏肝抑瘤中药。临床上 滞证 、 阳明腑实 证 、 热蕴 结证 、 湿 毒瘀 互结 证 、 阴虚 发热 证 、 阳虚 发 木 自荣嗍 亦可酌加八月札 、 鸦 热 证 、 虚 血亏 证七 证 。陆 宁 、 勇[ 为 阴虚 发热 型 、 气 郭 2 1 分 气虚 血 亏 可 运用 复方苦 参 注射液 、 胆子 油乳 注 射液 等清热 利湿 抑瘤 。 型、 气滞 血瘀型 、 热瘀毒 型 、 经郁 热 型五 型 。 据临 床观察 , 湿 肝 根 李 3 肝脾 血瘀 此证多见于卵巢癌、 肝癌、 胰腺癌等盆腹部实质性肿瘤患者 。 勇、 刘柏等【 为, 癌性发热首先应辨虚实, 虚证分为三型 : ①气虚 素问・ 调经论》 “ : 人之所有者, 血与气耳” 张锡纯在《 。 医学衷中参 型。 ②阴虚型。 ③血虚型。 阳虚型。 ④ 实证分为四型: ①热毒炽盛 《 中指出:人之元气 , “ 根基于肾, 而萌芽于肝” 肝主疏泄和藏 。 型。 ②湿热蕴结型。 ③毒瘀互结型。④肝气郁结型。亦有其他分 西录》 血 , 节控 制气血 在 人体 的运 行及 人体 正气 的强弱 。 “ 血 冲和 , 调 气 类 。笔者认为, 癌性发热在于人体气血阴阳不足, 加之湿、 热、 痰、 瘀相互为病 ,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在临床治疗 中, 运用 万病不生” 。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 引起气机失调, 血运失常, 气血 症见 : 后或 夜晚 发热 , 有 固定痛处 或肿 午 局部 脏腑病位病性辨证 , 结合肿瘤类型辨病论治, 取得了一定疗效, 具 郁遏 不 畅而 致 发热 。 块。 情志抑郁, 口干咽燥而不多饮 , 面色黯黑, 纳少 , 舌紫暗或有瘀 体 辨证 辨病分 型如 下 。 点、 斑 , 细涩。 瘀 脉 治法 : 血化 瘀 , 解毒 。方药 : 活 凉血 血府逐 瘀汤 、 1 痰 热蕴肺 因“ 血随之而运行”酌加补气药 , 常见于肺癌、 纵膈恶性肿瘤等患者。 北宋《 仁斋直指方》 肺 膈下逐瘀汤等加减。 气为血之帅 , 云“ 为娇脏……易为冷热” 杂病源流犀浊》 :邪居胸中, 。《 云 “ 阻塞气 物 , 如黄芪 、 党参等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 道 , 不 宣通 , 痰 , …为血 , 气 为 … 皆得 与 正相 博 , 既 胜 , 邪 正不 得 而 4 肺脾气 虚 制 之 , 结成 形 而有块 ” 痰热蕴 结 于肺 , 宣 降 , 而发 热 。 遂 。 肺失 郁 症 常出现在肺癌、 胃癌、 肠癌等恶性肿瘤晚期及化疗后患者。 李 东垣《 胃论》 :百病 皆由脾 胃衰而生” 脾主运化, 脾 云 “ 。 为气血生化 广州 中医药大学 第二 附属 ��
晚期肺腺癌患者发烧是怎么回事
肺腺癌是一种肺癌类型,而腺癌则是癌细胞的来源,肺腺癌是指来自于支气管腺体的肺癌。
一旦肺腺癌到了晚期,往往意味着病情加重,患者症状表现也越来越多,而发烧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会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晚期肺腺癌患者发烧是怎么回事呢?肺腺癌晚期患者发烧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患者通过放化疗等治疗手段时,大量的癌细胞被杀死,坏死的组织被吸收会发热;肺腺癌晚期患者由于癌肿的侵害、治疗损伤的影响,免疫力有所下降,容易并发感染,从而引起发烧。
肺腺癌晚期癌性发热,一般体温不会超过38.5℃,持续时间较短,应多饮水、多休息,适当补充营养,可以通过物理方式降温,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的药物。
对于感染引起的发烧,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认为自己已经病入膏肓,还会使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也加大了肿瘤的消耗,使患者更加虚弱,应及时控制感染,给予抗生素的治疗,缓解发烧的情况。
肺腺癌晚期患者症状表现较多,只有积极进行抗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肺腺癌,如选择放化疗的肺腺癌晚期患者,辅助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减轻毒副作用,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耐受程度,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使治疗顺利完成。
另外对于不能或者不愿放化疗的患者,也可以考虑中医保守治疗,通过扶正祛邪等中药,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恢复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调动患者的自主抗癌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从而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对于肺腺癌患者来说,在确诊病情后要及时将中医纳入治疗方案中,维护身体的元气,增强抵抗力,才有助于控制肿瘤的生长,预防病情的恶化,作为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希福抗癌团队首席专家、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在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名著。
内科学_各论_症状:癌性发热_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癌性发热>>>
诊断: 一是癌症发热,即使高热,有时也无
特别的化验检查结果,而大多数疾病的发 热均伴有白细胞升高和血沉加快。
二是癌症发热不会觉得冷,而会觉得很热。 体温一般在37.5-38摄氏度之间。
三是癌症发热时应用抗生素和抗过敏药物 无明显作用,但应用抗癌药物后可退烧。
四是在不少时候,癌症
内科学症状部分:癌性发热>>>
病因:
发热。祖国医学认为癌性发热是癌症的一 种常见症状,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 因癌症患者病程多迁延日久、正气不足、 阴血耗损、阳气虚衰,而致湿热蕴遏、瘀 血内结、痰浊郁伏、情志郁久不畅或因放 疗、化疗损伤等均可导致机体阴阳气血耗 损,或阴阳气血逆乱而成为内伤发热。如 张介宾《景岳全书杂病谟》中记
内科学症状部分:癌性发热>>>
诊断: 发热常为首发症状,其后才出现肿瘤增大。 因此,如果持续一段时间不退烧,应及时 到医院诊断鉴别,找出真正的病因。
内科学症状部分:癌性发热>>>
检查项目: 癌抗原24、癌抗原72、癌胚抗原、癌抗原 50、癌抗原12。
内科学症状部分:癌性发热>>>
相关症状:
寇热 发热伴出血 潮红潮热 畏热 髓样癌变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灶 反复发烧 浑身忽冷忽热 不明原因发热 局部灼热。
内科学症状部分:癌性发热>>>
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癌性发热与以下因素有 关:①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组织相对缺血 缺氧而坏死;②或由于治疗引起肿瘤细胞 大量破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导 致机体发热;③恶性肿瘤细胞本身可能产 生内源性致热原,如肿瘤内白细胞浸润引 起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细胞内释放抗原物 质引起免疫反应而发热。④
癌性发热的护理
癌性发热的护理发热是某些肿瘤病人常伴有的症状,例如白血病、淋巴瘤、肝癌等。
正常情况下,腋窝温度不超过37℃,若超过以上界限即为发热。
癌性发热是指癌症病人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病人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不包括肿瘤病人继发感染或应用药物治疗引起的继发性发热。
其机制不明,但严重影响病人心理和生理。
常见原因1.可能与恶性肿瘤细胞侵润造成血浆中游离原胆醇酮增高而激活白细胞释放致热原,或因肿瘤生长迅速而缺血、缺氧引起自身组织坏死,导致机体发热。
2.有效治疗后肿瘤细胞迅速破坏溶解,释放出大量炎症介质或毒性产物等引起。
3.肿瘤侵犯或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性发热。
4.肿瘤细胞自身产生内源性致热原。
5.肿瘤细胞释放的抗原物质可引起免疫反应;部分肿瘤产生异位激素,引起机体各种炎性反应。
临床表现常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少数呈稽留热,体温多数为37.5-38.5℃,以下午或夜间发热为主,发热时全身症状可不明显,不伴有畏寒或寒战,热程或短或长,有时可达数月之久。
抗感染治疗无效,对解热镇痛药物反应较好。
有部分单纯癌性发热常以低热为主或仅自觉身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大多正常。
护理要点及措施1.降温处理体温在37.5-38℃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若体温>38℃可遵医嘱予以药物或物理降温。
临床常用的降温药物有解热镇痛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
物理降温法包括乙醇或温水擦浴、冰袋降温、10%氯化钠溶液冰袋降温等。
乙醇或温水擦浴由于操作简单方便,在家庭和医院应广泛;冰袋降温是临床较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需频繁更换以防局部冻伤;10%氯化钠溶液冰袋降温,因其在-18℃呈冰霜状且低温时间长,在溶化过程中形态为霜水结合,制成的冰袋松软,接触体表充分,易于固定,病人感觉舒适,是临床上最受护患欢迎的方法。
2.监测体温变化用药后督促患者多饮水并分别于用药后半小时、1小时监测体温变化直至体温正常。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经验总结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经验总结引言:癌性发热是肿瘤患者常见且常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痛苦和困扰。
传统中医药中,青蒿鳖甲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相关症状,包括癌性发热。
本文旨在总结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的经验,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青蒿鳖甲汤治疗癌性发热的理论基础青蒿鳖甲汤的配伍药性讲究相互协调,主要成分包括青蒿、鳖甲等。
青蒿被称为“天然青霉素”,具有抗疟疾、抗肿瘤、消炎等作用。
鳖甲则能清热解毒、滋阴养血。
久病癌症患者多虚热内盛,青蒿鳖甲汤的加减方可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缓解癌性发热症状。
二、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经验1. 治疗适应症的明确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适用于体内有热邪所致的高热、盗汗、脉数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应先对患者进行仔细辨证分型,以确定病机病位,然后进行个体化的加减治疗。
2. 青蒿鳖甲汤经验方的应用常用的青蒿鳖甲汤经验方包括青蒿9克、鳖甲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6克、蚤休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川芎9克。
该方可清热解毒、涤热降火、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对缓解患者的发热症状有良好效果。
3. 个体化加减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适当进行加减。
如患者热病侵袭较重,可增加生石膏、炒滑石等清热解毒药物,以提高降温效果。
若患者血虚亏损较重,可减少或去掉蚤休、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以防止过度刺激造成气血失调。
4. 注意合理用药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剂量和给药频次。
药物的煎服要按照规定的方法操作,以保证药力的充分释放。
同时,要注意个体化的调整,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肝肾功能损害者,要特别慎重使用,必要时应降低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三、临床疗效评价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患者的发热症状明显缓解,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病情稳定。
同时,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恢复了一定的食欲和精神状态。
此外,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癌性发热护理》PPT课件
03
癌性发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01
02
03
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 食和适度的运动,以增强 身体的免疫力。
避免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 空气流通,避免与感染源 接触,降低感染的风险。
早期筛查
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以 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的 肿瘤,从而预防癌性发热 的发生。
发展目标
提高护理效果、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是未来癌性发热护理的发展目标 。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情况概述
患者A是一位52岁的男性 ,诊断为肺癌晚期,出现 持续高热症状。
护理措施
采取物理降温,遵医嘱给 予药物降温,加强口腔护 理,保持皮肤清洁,监测 生命体征等。
结果
经过精心护理,患者A的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病情 得到缓解。
案例二:患者B的癌性发热护理
患者情况概述
结果
患者B是一位38岁的女性,诊断为卵 巢癌晚期,出现高热症状。
结果
经过精心护理,患者C的体温逐渐恢 复正常,病情得到缓解。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癌性发热的护理要点癌性源自热的评估了解发热的原因、程度和持续时 间,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
状态。
护理措施
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补充水分 和营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护理措施,并注意保护患者
《癌性发热护理》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癌性发热概述 • 癌性发热的护理原则 • 癌性发热的预防与控制 • 癌性发热的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焦中华治疗癌性发热经验
师, 主任 医师 , 国老 中 医药 专 家 学术 经 验 继 承 工 全 作 指导教 师 , 中华 中 医药 学会 肿 瘤 分 会 常委 , 国 中 中西 医结 合 肿 瘤 专 业 委 员 会 委 员 , 国家 新 药 审批
委 员会委 员 , 山东抗 癌 协 会 常务 理 事 , 山东 省 政协
功能失 调 , 之 热 、 、 、 相 互 为 病 , 同 时 期 加 毒 痰 瘀 不
可分别 表现 为实证 、 虚证 或虚 实夹 杂证 。
2 分型论 治及 典型 病例
2 1 热 毒 炽 盛 型 : 证 多 见 于 疾 病 早 期 , 气 未 . 此 正
衰 。症 见高 热不退 , 温多在 3 . ℃ 以上 , 体 85 伴有 面
・
l 0。
山 西 中 医
21 0 0年 7月第 2 6卷第 7期
S A X FT M J1 0 0V 1 6N . H N I O C u.2 1 o 2 07 J .
焦 中华 治 疗 癌 性 发 热 经 验
于慧敏
关 键 词 : 中华 ; 性 发 热 ; 证 分 型 ; 医经 验 焦 癌 辨 名 中 图分 类 号 :R 3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0— 16 2 1 )7— 0 0— 2 7 06 A 10 75 ( 00 0 0 1 0
内蕴型,3 肝经郁热型 ,4 阴虚发 热型, 5 瘀 () () ()
毒 内阻型 5型 , 焦教 授 指 出癌 性发 热病 因病机 虽然
复杂 , 概 括 而 言 , 人 体 气 血 阴 阳 的不 足 , 腑 但 为 脏
使 湿 利 、 清 、 解 。湿 热 蕴 结 肝 胆 者 加 茵 陈 、 热 毒 柴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证治疗王泽文;王振强【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年(卷),期】2024(16)6【摘要】癌性发热是指肿瘤患者在排除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肿瘤本身引起的或因治疗引起的发热,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癌性发热并无特殊治疗方法,一般会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激素类药物,但这两类药物易出现水钠潴留、胃肠道反应等,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宜长期使用。
应用中医辨证的方式治疗癌性发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另一个思路。
中医将癌性发热归为“内伤发热”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且其中明确提出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治疗原则。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也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内伤发热的经典方剂,仍被广泛使用。
中医可将癌性发热分为虚实两方面,虚证患者可分为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和复合证型导致虚证发热,因正气亏虚,所以在治疗上要以补虚为主,兼以益气、滋阴、补阳,顾护脾胃。
实证患者热势较盛,可适当应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
临床上可将实证癌性发热患者分为热毒炽盛证、痰湿内蕴证、血瘀发热证等证型,在治疗上应以清热为主,兼以泻火解毒、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
癌性发热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如何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需要我们在临床上不断总结、归纳。
【总页数】5页(P70-74)【作者】王泽文;王振强【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相关文献】1.中医药辨证治疗癌性发热60例2.浅谈癌性发热的中医辨证治疗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癌性发热一则4.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癌性发热的疗效观察5.中医辨证治疗癌性发热临床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癌性发热的护理
癌性发热
➢ 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 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 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 起的发热 。
癌性发热原因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 ,组织相对缺血缺
氧而坏死;
干扰素、白介素Ⅱ 、肿瘤坏死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等引
起发热
治疗引起肿瘤细胞 破坏,释放坏死因 子,导致机体发热;
癌性发热的特点
抗感染治疗无效, 对解热镇痛药反应较好
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 比值大多正常
中低度发热, 以下午或夜间 发热为主
降温措施癌性发热的发病机理复杂, 目前对于癌性发热的降 温效果判定国家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
降中 温医
1、口服中草药汤剂、中成药
2、针刺疗法 3、灸法
肿瘤细胞分泌一些 活性物质,其中有 些物质可引起发热
恶性肿瘤细胞本身 可能产生内源性致
热原
癌性发热属于“内 伤发热”范畴,脏 腑虚损或阴阳失调
癌性发热的特点
热程或短或长, 有的可达数月之久, 可呈间歇性
常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 少数呈稽留热, 体温37.5~38.5
全身症状可不明显, 患者不能 自知或无明显不适
正常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C
受昼夜因素、年龄、性别、环境温度、活动、饮食等影响 D
发热时相
体温上升期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
发热的时相和热代谢特点
分期 特
点 临 床表 现
体温上升期 体温<调定点水平;乏力、肌肉酸痛、
(寒战期) 产热↑>散热↓
皮肤苍白 、畏寒 或寒战等
高热期 体温=调定点水平. 皮肤发红,温度上
病情观察 定时测体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加强基础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性发热发病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癌性发热与以下因素有关:
1、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组织相对缺血缺氧而坏死;
2、或由于治疗引起肿瘤细胞大量破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导致机体发热;
3、恶性肿瘤细胞本身可能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肿瘤内白细胞浸润引起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细胞内释放抗原物质引起免疫反应而发热;
4、肿瘤细胞能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类癌产生5-羟色胺、嗜铬细胞瘤产生儿茶酚胺、肝癌细胞产生甲胎蛋白,以及许多肿瘤细胞能产生异位激素等,都对机体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其中有些物质可引起发热;
5、在肿瘤治疗中放疗、化疗,应用干扰素、白介素Ⅱ、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肿瘤疫苗等制剂也可引起发热。
祖国医学认为癌性发热是癌症的一种常见症状,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因癌症患者病程多迁延日久、正气不足、阴血耗损、阳气虚衰,而致湿热蕴遏、瘀血内结、痰浊郁伏、情志郁久不畅或因放疗、化疗损伤等均可导致机体阴阳气血耗损,或阴阳气血逆乱而成为内伤发热.
癌性发热的特点
1、热程或短或长, 有的可达数月之久, 可呈间歇性;
2、常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 少数呈稽留热, 体温37.5~38.5。
3、发热时全身症状可不明显, 患者不能自知或无明显不适。
4、抗感染治疗无效, 对解热镇痛药反应较好。
5、单纯的癌性发热常以低热为主或仅自觉身热, 而体温并不升高, 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大多正常;
6、癌性发热患者多不伴有恶寒或寒战, 表现为中低度发热, 以下午或夜间发热为主。
检查化验
癌症发热即使高热有时也无特别异常的化验检查结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
发热时轻时重,每天至少有一次超过37.8℃,持续时间可达数周以上,伴有感染时可出现连续高热,感染消除后仍会持续发热。
鉴别诊断
1.是癌症发热,即使高热,有时也无特别的化验检查结果,而大多数疾病的发热均伴有白细胞升高和血沉加快。
2、是癌症发热不会觉得冷,而会觉得很热。
体温一般在37.5-38摄氏度之间, 持续时间可达数周以上,伴有感染时可出现连续高热,感染消除后仍会持续发热.
3、是癌症发热时应用抗生素和抗过敏药物无明显作用,但应用抗癌药物后可退烧。
4、是在不少时候,癌症发热常为首发症状,其后才出现肿瘤增大。
因此,如果持续一段时间不退烧,应及时到医院诊断鉴别,找出真正的病因。
预防保健
癌症发热时,应用抗生素和抗过敏药物无明显作用,但应用药物
如甲氧奈丙酸(萘普生)等后,可使发热(尤其是高热)减退,治疗癌性发热只有根据肿瘤患者体质的强弱,肿瘤的病理状况,发热热型等辨证分型论治,才能取到较好的效果
发热的护理
监测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尤其已有循环衰竭、呼吸窘迫均提示病情危重,更应密切监测
降低体温 :
一、物理降温:
1、头部及血管丰富处冷敷:用冷毛巾及冰袋放于患者头部,同时也可将冰袋放于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处;
2、酒精或温水擦浴:用30%-50%酒精或32℃ -34℃温水,擦浴患者颈、胸、腋下、上肢、手心、手背、腹股沟、下肢脚背等部位,以促进机体蒸发散热。
二、药物降温:
1、消炎痛栓一枚置肛
2、阿司匹林0.3-0.6克,每天3次,哮喘患者及有出血倾向、活动性出血患者禁用;
3、扑热息痛:0.25-0.5克,每天3次,肝肾功能受损者禁用.应用非甾体药萘普生、消炎痛等
4、癌性发热是机体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所致,所以用临床上常用的降温方法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疗效而仅作为辅助方法,解热镇痛药、激素类效力尚可,但维持时间短。
病情观察:
测体温:每4小时测一次,正常3天后,每天一次.观察热型、呼吸、脉搏、血压、伴随症状、治疗效果、观察饮水、饮食量
补充营养和水分: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病人多饮水,以每天3000ML为宜
2、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增加身体抵抗力,加强基础护理
安全护理:
高热发生抽搐时应注意安全防护,给予约束带或加床栏,防坠床
预防并发症发生,高热伴有惊厥可给予人工冬眠治疗
心理护理:
1、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正确评估发热时病人的心理状态,对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给予合理的解释,缓解其紧张情绪。
2、经常巡视病人,给予精神安慰,解除不适,满足病人的需要。
3、向病人介绍肿瘤发热的机理、诱发因素和临床表现等配合医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