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是关于 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与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与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与思考题解答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2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5-P9答:(1)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2)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答:(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P14答:(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3)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P16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统一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6、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1、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1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14、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意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6、度及其意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度是判定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第二,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法的理论依据.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收缩或扩张.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的精神.1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第三,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也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1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把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同循环论和直线论划清界限.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第二,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7、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第二,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第三,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第四,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就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第二,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9、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当前重视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的方向和形式.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首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第二,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与形式.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依据. 第二,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二重性※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像一柄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7、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具体表现在:第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第二,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第三,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人民群众是指那些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作用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2、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其对立性表现在:第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的作用是:第一,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激励创新,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三,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8、劳动力商品及其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的统一.10、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1、资本的本质以及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2、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马原知识点串讲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
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对应章节)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大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人民大众的立场)、观点(自然、社会、思维规律 的科学认识,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 结)和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 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 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非上层建筑的社 会意识形式 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实践
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 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 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实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 ……
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的构成(实体性因素与智能 型因素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有制(根 本)、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分配方式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揭示社会现象和规律、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它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时期。
在当时的社会格局中,无产阶级面临着剥削和压迫,劳动条件恶劣,生活贫困。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观察和分析,并以创新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在各自的时代和国家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们根据实践经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新,形成了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重要的派别和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从历史的、唯物的和辩证的观点出发,研究社会现象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的变革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2.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3.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前进的。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使人们意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4.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三、马克思主义与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被视为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考研政治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为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3)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4)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5)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1)个别-一般-个别(2)实践-认识-实践(3)群众-领导-群众4.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解放包括:(1)从自然界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2)从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与社会)(3)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人与自身)【注意】不包括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人类永远不能从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6.三本书:(1)《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2)《共产党宣言》:从……到……的千百万工人工人的共同纲领(3)《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1)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2)人民性:最鲜明的特征(3)科学性:表现在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4)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5)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实现,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8.马克思注意的时代和实践基础:(1)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2)现实需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9.最终马克思的思想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1)马克思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2)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深刻把握10.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原因: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注意】与始终坚持以理论研究为中心无关11.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一些观点包含的哲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客失信,百客不登门”,“调查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注意不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坚持就是胜利”:质变与量变的关系;(3)“一叶落,而天下之秋也”、“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4)“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5)“把握事物发展的机遇”: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抓事物的主要矛盾;(7)“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以人为本;(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事物的联系;(9)“猫吃老鼠也吃鸡,但不能无猫”: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0)“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看事物要一分为二;(11)“玫瑰花带刺取其香”:看事物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1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同行”,“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想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要从地处起步):辩证法观点;(13)“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形而上学观点;(14)“明着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辩证法三大规律,分别解释事物的:(1)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2)形式和形态:量变质变规律(3)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3.一、物质与意识(物质与运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精神、感觉,感知、心当做世界的本源):“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万物皆备于我”,“物是感觉的复合”,“世界是观念的集合”;(2)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虚构出来的在人以外的客观精神、道、理念、绝对观念、宇宙精神当做世界的本源):“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3)“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在空间上展现自己的多样性”:形而上学唯心主义;(4)唯心主义并不会同人类认识伴随始终,当人们的认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唯心主义将会推出历史的舞台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3.人类的物质性:(1)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生产方式;(2)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4.“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注意不包括整体与部分)的关系;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注意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不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比如】“物质是永恒的”是指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一切事物都有生有灭”是指具体物质,这两个物质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注意并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6.“先试点再推广”是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即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说明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7.“经过创新将传统手工艺注入新活力”说明:要树立辩证的否定观,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传统又富有创新),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8.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9.精神与物质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10.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而不是时间和空间);11.事物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1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是因为:(1)意识根源于物质(2)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只是近似的反映)(3)意识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注意】不包括“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物质也不能代替意识”,因为这是体现他们对立的一面,而上述观点需要体现的是统一的一面【注意】意识并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存在形式(物质的存在形式是运动)13.“望梅”终究不能“止渴”,是因为:(1)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2)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本身【注意】不包括“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因为题目要求的是物质和精神对立的一面,这句话强调的是同一的一面14.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需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15.“量子纠缠”现象说明:(1)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2)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6.“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的观点,肯定绝对运动;“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相对主义诡辩论,否定相对静止;17.时间和空间:(1)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而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因此不能说运动是一维或者三维的;(2)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因此不能说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18.时间:(1)时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的客观性;(2)时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与有限的客观统一;(3)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4)时间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原子处于不同速度下的时间变慢变现了时间的相对性);19.“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说明:(1)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注意】不能说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因为不存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20.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1)载人航天精神说明: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但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2)不能说理论是巨大的精神力量,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中才能转变为物质力量;2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1)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做物质的一般特征(2)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3)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2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注意】因此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同一的,不是相互决定的作用23.关于联系:(1)自在事物的联系没有体现(人的)能动性;(2)联系是客观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主观化24.假象与错觉:(1)假象有可能是真实的现象,错觉一定是错误的现象是错误的说法;(2)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真象是从正面……);(3)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假象是主观的,错觉是客观的,因此不能说假象是人们在认识中发生的错觉;(4)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因此假象和本质也是同一的;(5)“折射现象”是: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25.人们脑中的鬼神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鬼神不是客观对象,因此不是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是对人本身的虚幻反映,不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唯心主义观点);26.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包括上面的鬼神);【注意】: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的反映都是错误的说法27.【注意】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因此任何本质都可以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28.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他不依赖于人的衣似乎,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受到规律的支配,因此不能说自然规律是主观与客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9.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不能说只有经历逻辑推导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30.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行动实现的;31.人类不能改变(改造、创造、消灭)(自然)规律,因此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来改造自然规律是错误的说法;32.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因此“人民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说法正确;二、联系与发展(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1.联系的特点:(1)普遍性:事物内部、同其他事物、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2)多样性(3)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共有的(4)条件性【注意】没有主体性2.事物普遍联系:(1)事物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2)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3.可能性和不可能性:(1)区别: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2)可能性有两种:现实可能性:“为长者折枝”;抽象可能性:“大海捞针”(3)不可能性:“水中捞月”,“挟泰山以起北海”4.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可能性、好的和坏的可能性;5.抽象(非现实)可能性是指现在做不到但未来有可能做到,现实中条件是否充分是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6.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1)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的功能,能事宜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注意】与新旧事物产生的时间顺序无关7.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注意】规律不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才是事物发展的环节8.“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是指: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9.事物发展的规律:(1)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2)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加快(减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其重要的关键作用;(3)新旧事物的区别:同历史前进方向是否符合;【新事物(注意不是新出现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4)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5)“扬弃”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批判又继承既保留(保留积极因素)又克服(消极因素),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联系和发展的统一;(6)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10.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4)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1.必然和偶然:(1)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2)必然和偶然都是可以认识(预见)的,科学的任务就是从偶然中发现必然;(3)必然和偶然都是不确定的,故都是不可选择的;(4)在某个临界点,一粒沙子就会引发土堆发生雪崩,所蕴含的哲学原理是: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5)偶然性体现着必然性,但是不能说偶然性逐渐向着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6)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不能说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7)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12.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的理解:13.新事物有远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有远大的发展前景;14.三、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理论)1.辩证的同一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2.电脑病毒与防范系统的斗争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的发展形式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不是在循环往复中实现发展);3.“鸡蛋从外边打开是食物(外部否定),从内打开是生命(内部否定)”说明: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注意:与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和偶然性无关】;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说明: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够加速或减缓事物的发展变化;【注意】不包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也不包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为题意没有提5.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矛盾双方:(1)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2)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注意】矛盾双方能够融合,但不能调和(调和论否认对立双方的斗争,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发展)6.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4)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5)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7.关于矛盾的几个观点:(1)“归根结底,辩证法不过是每个人所固有了矛盾精神经过规律化和系统化而发展起来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2)“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结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3)“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有矛盾”:否定矛盾的存在‘’8.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因此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条件下,两者所处的地位也会不同;9.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例子:(1)现实点再推广(2)城市建设既要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普遍性)又要展现个人魅力和地方特色(特殊性)(3)中医先“取类”再“比象”10.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把握重要矛盾);11.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有两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1)“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矛盾双方相互依赖(2)“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矛盾相互转化(3)“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有时减损反而使其增益……):矛盾相互依赖和转化12.四、量变质变规律2.“加一点盐食物鲜美,加许多盐就不好吃了”体现的是: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注意】没有体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3.质和量:(1)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同一的;(2)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3)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升华(4)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事物的底线是指: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也就是度的临界点;5.有关质变与量变:(1)质变中渗透着量变,量变中渗透着质变;(2)事物变化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是质变而不是量变;(3)不能说事物的质变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因为量变是微小的、逐渐的和缓慢的发展变化,不是无形的6.五、否定之否定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因此】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不能说事物在循环往复中实现发展3.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不是外在的否定,因此不能说同类事物的相互否定推动事物向前发展;4.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1)不承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不承认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7.辩证法中的“肯定”和“否定”是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不是指人们对事物的主观评价;8.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否定需经过两次否定,第一次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2)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3)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迂回的;(4)意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9.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团结-批评-团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注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属于,因为没有体现回复10.六、唯物辩证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1.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过程的逻辑起点是抽象,这一过程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想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注意】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思维过程,不是实践2.“既要注重总体规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体现: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注意:没有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逻辑与历史的关系:(1)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2)逻辑是历史在思维中的再现(3)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4)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性是包含着差异和对立4.被恩格斯称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的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不同思想理论:(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注意不包括世界的可知性,因为唯心主义既有可知论又有不可知论);(2)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表现:把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3)旧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把阶级斗争、群众观点引入了认识论;(4)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主体实践和认识所指的对象(【注意】:不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2)主体与课题的内涵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3.【注意】实践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个体或本体,因为实践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东西;4.有关认识的一些实例(1)对艺术创作认识的过程(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艺术创作说明: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3)“经验丰富的医生能识别CT上图片的信息,而一个毫无医学知识的人什么也看不懂”说明:已有认识会影响感性认识(注意不是说明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因为两个人都有能都行但是看到的东西还是不一样);5.有关实践与认识:(1)认识不是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摹写性和创造性地统一(也就是能反映的基本特点);(2)事物的现象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感知(注意不是所有物质都是可以直接被感知的),而事物的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3)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注意不是科学技术),也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追求真理,也不是把握事情的本质和规律);(5)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纯粹的意识过程,只有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6)实践高于理性认识(或者说一个人做到另一个人没做到),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注意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7)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8)“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这句话是正确的,这不是说实践是感性的,可以理解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感性认识的来源;(9)认识工具的发展依赖于人类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人类的实践能力依赖于认识工具的发展;(10)“知行合一”是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观点;(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12)认识的深化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6.认识的辩证过程:(1)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3)相对真理-绝对真理7.有关意识能动性:(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受限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因此不可以超越时代实践水平,只是空想;(2)“老马识途”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但是不能说明动物也有意识,动物是没有意识的,知识本能反应;8.AlphaGo战胜人类说明:人工智能延伸和扩展了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注意】:不能说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9.对于同一个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而改变;【错误的说法】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10.一些对立理论所表现的对立:(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所以要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只是的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人类继续发展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的称得上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极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极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闹顿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要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和实践基础。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 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德国古典哲学:18 世纪下半期至19 世纪上半期。
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经济学:17 世纪后半期至19 世纪初。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主要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些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9 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公开问世的著作: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鸿篇巨作:{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想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力量,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还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性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1、首先在于它不带有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解析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解析关于政治的学习,大家要多总结、多记忆。
为了便于大家学习,特为大家提供了政治马原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主要讲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多多总结知识点。
一、复习要点: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4、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6、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7、学习、运用和马克思主义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广义与狭义) 科学性革命性理论联系实际三、命题特点本章不会命制分析题,在选择题中的分值也不会超过3分。
所以,建议朋友们重点关注每年大纲变动的地方,以准备选择题为主。
大家学习的时候不仅要学习好知识点,同时还要关注更多的时事政治,这样才会丰富大家的知识储备量。
最后祝大家考研顺利。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优势凯程考研辅导中心创办于2005年4月,具有强大高校背景,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高端辅导的机构之一。
并积累了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
成功学员多至今已有数千位学员进入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院学习,这些同学的名单在网上有据可查。
而且从2005年到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凯程考研辅导中心的成功学员人数要比前一年翻一倍,所谓的成功学员,是指通过初试,进入各校复试并最终录取的同学。
师资力量强首先,所有老师均来自北京各高校的教师,且讲任何课程备课必须超过一个月,那些虽然有名但是准备草草的老师从来不能站在讲台上,这是对老师的硬性要求。
其次,所有老师都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与试讲环节且试讲必须得到听课学生90%以上的好评,好评不够马上淘汰。
第三,讲授的内容必须是应试化的,让学生越听越迷糊的老师,也坚决不要。
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总结
实践 ……
感性认识的概念,理性认识的概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是认识的两种形式
感性认识
反映深度 特 点 现 直接 象 形象
理性认识
本 间接 质 抽象
反映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 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轻视科学理论 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 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定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实际工作中会导致教条主义
质变量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是事物相对稳 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转化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 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 克服又保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 一。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什么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真理的属性:1.真理的客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 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 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这些具有 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认识的 主观性及差别性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和相对性(从广度看:真理只是部分地正确反映 客观世界;从深度看:真理只能是近似正确的反映客观世 界。)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人物及事件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马克思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
1835年秋,在中学毕业试卷上,他说明了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的伟大抱负。
同一年,进入波恩大学。
后转入柏林大学。
在柏林大学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
1841年,大学毕业后,接受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最后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1月马克思开始为科隆的《莱茵报》撰稿。
同年10月进入该报当编辑。
他发表了一系列抨击普鲁士专制统治和德意志的封建势力的论文,不久马克思被迫离开主编职位,后《莱茵报》也被查封。
1843年马克思与燕妮·封·威斯特华结婚,婚后迁往巴黎。
在巴黎,他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各国革命史,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
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著作里明确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途径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1844年8月底─9月初,在巴黎与恩格斯会见,开始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共同进行斗争。
1845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前往布鲁塞尔。
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想以此组织建立国际性的共产党,以便吸收各国先进分子。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委托他俩起草同盟纲领。
1848年2月他们写成的纲领随即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1848年维也纳和柏林爆发革命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意志,在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指导了德国和欧洲革命,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849年后定居伦敦。
到伦敦后立即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系统地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历史经验。
1864年9月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通过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是路德维 黑格尔(1770-183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 人物是亚当· 斯密(1723-1790)和 大卫· 李嘉图(1772-1823)。
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恩格斯:“……我在一定 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 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 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 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 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 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 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 的。……没有马克思,我们 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 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
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马克思恩格斯著 《共产党宣言》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的进一步解读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 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 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 点和学说的体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自然 界
人类社 会
精神世界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 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 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 颠倒了。
(2)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等一切不公 正社会制度、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的学说, 代表了整个人类进步的理想和信念。
(3)马克思、恩格斯高尚的人格具有永恒的魅力。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导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导论导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单项选择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正确答案是】:A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正确答案是】:B3、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C.《资本论》D.《神圣家族》【正确答案是】:A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正确答案是】:C5、马克思主义是( )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正确答案是】:A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正确答案是】:A7、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正确答案是】:C8、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这是( )A.从理论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形成的回答B.从理论的阶级属性角度形成的回答C.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形成的回答D.从理论品质角度形成的回答【正确答案是】:B9、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
定稿: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恩格斯:“……我在一定 恩格斯: 我在一定 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 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 论的创立, 论的阐发。但是, 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 基本指导思想( 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 济和历史领域内), ),尤其是 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 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 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 确的表述, 没有马克思, 的。……没有马克思,我们 没有马克思 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 所以, 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 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999年第一次英国广播公司评选 1999年第一次英国广播公司评选
文 。 牛 顿 和 进 化 论 的 提 出 者 达 尔 因 斯 坦 、 万 有 引 力 的 发 现 者 和 第 四 的 相 对 论 的 创 立 者 爱 率 高 于 分 别 名 列 第 二 、 第 马 克 思 高 居 榜 首
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 卡尔 马克思 , 年
月5日—1883年3月14日) 日 年 月 日
德国政治哲学家及社会理论家, 德国政治哲学家及社会理论家,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犹太人。 思主义创始人,犹太人。主要著作有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 无产阶级的导师, 无产阶级的导师,是共产主义运动的 带头人。 带头人。 1843年6月,和燕妮结婚。 1883年3 年 月 和燕妮结婚。 年 月14日病逝于英国伦敦 (海格特公 日病逝于英国伦敦 海格特公 墓) 。 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 说的两大发现, 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 成科学。 成科学。
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文档资料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时 代 发 展 的 产 物 人 类 文 明 的 精 华 开 放 发 展 的 理 论
时代发展的产物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导致19世纪
中叶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
英国:人民宪章运动(1836—1840)
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18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讲:蒋应顺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 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 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 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 “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果的确发人深 思。
邓小平:“我坚信,世界上赞 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2
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性 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含义(p.19 第10—13行)
高瞻远瞩
立场正确 富于创造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p.19—20)
理论创新的长期性(p.20)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长期性(p.20)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理想定义—奋斗目标 理想分类—生活、职业、道德、社会 社会理想—社会制度、社会风貌的期
人类文明的精华
马克思以前人类文明的三大思想成果: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第二讲人的解放的现实前提(逻辑起点)
引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
这里的人是指‚现实的个人‛。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所谓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种现实的个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能动地表现自己个性的人。
由此可知,现实的个人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生产劳动、社会关系、个性。
人的本质因而也就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由自觉活动的一般本质,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本质,自由个性的内在本质。
因此,人的解放也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劳动的解放、社会关系的解放、个性的解放。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逻辑起点。
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说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论断极为深刻,它表明这样一个真理,即判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
具体地说,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地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虽然语言、思维、符号、理性、心理、情感等意识形式,都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地方,但都无法体现人的全部特质,不能成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据。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 一 讲 作 业
理论的运用非常到位 姚劲波的故事 ——识历史大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讨论 D
讨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讲 亮考帮
1 小 组 讨 论
形成小组亮考帮 亮:最精彩的理解 考:小组用来考考其他小组和 同学 帮:请求其他小组和同学帮助
讨论
第一讲 亮考帮
2 教 师 抽 查
注意: 1.任何同学发言都必须以“我 们小组”开头;代表小组和全 班交流 2.请起身、面向全班同学、在 自己座位发言 3.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马 克 思 主 义 基本原理概论 2017年2月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讲授过程 P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如何学习和运用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 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 立,为他们的后继者 所发展,以批判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 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 类解放的科学
讨论
第一讲 亮考帮
3 自 由 发 言
任何同学或小组还有 需要表达的想法,或 者需要请教的问题
讨论
第一讲 亮考帮
4 教 师 答 疑 总 结
形成全班 亮 考 帮
二、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自觉学习 理解“基本原理”,行动指南 2.自觉运用 努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内化吸收 A
作业:第一讲 亮考帮
阅读教材,根据教材和老师的讲 解,写出
亮:你最精彩的理解 考:你理解了,别人可能没有理 解的,形成问题,考考别人 帮:你不懂的地方,形成问题, 请教别人
理论本身的把握非常精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一)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 思恩格斯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 展,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 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 学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作为马哲第一部分内容,主要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即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
本章分为两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具体体现。
为方便同学们复习,具体讲解如下:一、学习目的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二、学习重点1.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2.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条件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要特别注意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学习难点1.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解,其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在于内容体系的差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与包括后来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发展的。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侧重于真理性的一面,即是否代表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趋势。
革命性侧重于阶级性的一面,即为谁服务的问题。
四、学习方法本章推荐的方法是概念记忆法。
由于本章原理不多,重要的知识点又很明确,只要记住了几个概念和重点代表人物即可,不要节外生枝。
五、命题趋势分析本章总体看来还是以出选择题为主,出大题目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