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北师大版复习重点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二章 关键术语
第二章关键术语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包括儿童智力的发展)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
自我中心:皮亚杰儿童心理研究中的用语。
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在语言上表现为自我中心言语,常常忽略他人的反应和意见。
集体独白:儿童由于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出来的相互间表面上的热情谈论,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
不可逆性:儿童在前运算阶段表现出来的收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为逻辑”。
物体守恒:儿童认识到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到另一种形态时,他的物质含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分类: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
排序:按照事物固有的或者相关规则进行分类。
成熟:指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包括身体器官,结构,机能以及智能,情绪,社会性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交互过程即获得的体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平衡化: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
新皮亚杰理论: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之后,对该理论进行整合,修正或扩展的理论的总称。
最经发展区:至一定得以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题的东西。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北师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1)学生。
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
(2)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
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
具体体现为:(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北师大二上知识点
北师大二上知识点北师大二上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知识点: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探讨教育现象与心理机制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学习、教学、发展和评价等方面。
在北师大二上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不同的学习理论和其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意义,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2. 教育统计学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以及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教育决策和评估。
在北师大二上的教育统计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数据描述、概率、假设检验等,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数据处理来增强实践能力。
3.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在北师大二上的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如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等,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教育实践来加深理解。
4. 教育法学教育法学是以教育法律规范为核心,研究教育领域法律问题的一门学科。
在北师大二上的教育法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教育法的基本原理和规范,如教育法律体系、教育权利与义务、学校管理与行政法等,并通过案例研究和法律文献阅读来提升法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学科,主要涉及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资源配置和效益评价等内容。
在北师大二上的教育经济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教育投入与产出模型、成本效益分析等,并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加深理解。
6.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创新的学科。
在北师大二上的教育技术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教育信息化等,并通过设计教学项目和应用教育技术工具来提升教学效果。
以上是北师大二上的主要知识点介绍。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程笔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二)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名词解释整理张传强根据PPT与书整理(黄颜色是重点,备注是版本2以及注解)一选择题 20分 PPT与书二掌握基本概念---可能名词解释 5个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
2.学习广义上说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
第一,学习必须导致个体某种变化;第二,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第四,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人与动物都存在学习。
补充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者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3.刺激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应的潜力。
前因刺激(antecedent)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应的刺激,它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避免惩罚而应该做出某些反应方式的刺激。
诱发刺激(eliciting stimulus)是紧挨着反应之前、并能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应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刺激(consequence)是紧挨着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环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依据对反应的效果而定。
4.强化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强化行为发生之后,给个体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或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即为正强化。
包括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负强化行为发生后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该反应频率。
5.惩罚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降低的一切安排。
给予式惩罚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剥夺式惩罚行为之后去除某个愉快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6.代币制凡是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强化物,都叫做代币。
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汇编
第一章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北师大版)复习重点一、简答与论述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一章p7)2、人类学校概念及其与动物学习的区别(第三章p31)3、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三章p51)4、论述学习动机的培养(第四章p63)5、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章p66)6、迁移的作用(第五章p74)7、影响迁移的因素(第五章p78)8、论述在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教学(第五章p81)9、知识学习的作用(第六章p88)10、论述什么是知识直观及其类型(第六章p89)11、论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第六章p91)12、论述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第六章p95)13、论述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第六章p101)14、怎样合理进行复习(第六章p103)15、操作技能培训要求(第七章p111)16、心智技能培养要求(第七章p120)17、资源管理策略(第八章p131)18、学习策略训练原则(第八章p133)19、学习策略训练方法(第八章p133)20、问题解决过程(第九章p139)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第九章p141)22、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第九章p142)23、论述如何培养创造性(第九章p148)2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第九章p148)25、论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第十章p165)26、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第十章p165)二、简答与论述答案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⑴了解问题⑵理论指导⑶预测并干预学生⑷教学研究2、人类学习概念及其与动物学习区别⑴人的学习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⑵与动物学习的区别①除学习个体行为经验外,还学习长期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②通过语言为中介进行③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3、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⑴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⑵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它人代替⑶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已形成丰富经验。
4、论述学习动机的培养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⑴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⑵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①改变学生成败体验,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②改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方面的欠缺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⑴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⑵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它方面的要求和爱好5、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6、迁移的作用⑴对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具有直接促进作用⑵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⑶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培训人员具有指导作用7、影响迁移的因素⑴相似性⑵原有认知结构⑶学习的心向与定势8、论述在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的教学㈠精选教材⑴想使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大量有用经验,教学内容必须精选⑵应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基本内容⑶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9、知识学习的作用⑴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⑵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⑶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10、论述什么是知识直观及其类型⑴直观是主体通过直接感受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事物具体特殊感性认识的加工过程⑵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11、论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⑴灵活选用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⑵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⑶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⑷培养学生观察能力⑸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12、论述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⑴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⑵正确运用变式⑶科学进行比较⑷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13、论述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⑴深度加工材料⑵有效运用记忆术⑶进行组块化编码⑷适当过度学习⑸合理进行复习14、怎样合理进行复习⑴及时复习⑵分散复习⑶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15、操作技能培训要求⑴准确示范与讲解⑵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⑶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⑷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16、心智技能培养要求⑴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⑵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⑶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7、资源管理策略㈠学习时间管理⑴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⑵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⑶灵活运用零碎时间㈡学习环境的设置㈢学习努力与心境管理㈣学习工具的利用㈤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18、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⑴主体性⑵内化性⑶特定性⑷生成性⑸有效的监控⑹个人自我效能感19、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⑴指导教学模式⑵程序化训练模式⑶完形训练模式⑷交互式学习模式⑸合作学习模式20、问题解决的过程⑴发现问题⑵理解问题⑶提出假设⑷检验假设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⑴问题的特征⑵已有知识经验⑶定势与功能固着22、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⑴帮助学生牢固记忆知识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概括⑶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㈢提供多种练习机会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23、论述如何培养创造性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⑵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⑴保护好奇心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⑶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⑷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2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㈠外部条件⑴家庭教养模式⑵社会风气⑶同伴群体㈡内部条件⑴认知失调⑵态度定势⑶道德认知此外个体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因素等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5、论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㈠有效的说服㈡树立良好榜样㈢利用群体约定㈣价值辨析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26、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⑴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⑶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三、知识点1、教育心理学的内容:5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过程(学习,教学,评价、反思过程)2、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3、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4、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廖世承1924年编写的5、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初创、发展、成熟、完善6、成熟时期特点:注重结合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把学校和课堂看作社会情境,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7、完善时期: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表现在4个方面: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研究8、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9、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0、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记住前6个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11、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出现反思思维,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随意性显著增长1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3、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此期间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而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无影响。
14、2岁是口语发展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15、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青春期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四个阶段16、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17、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心理特征18、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8个阶段,重点记前5个: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19、影响人格发展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对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21、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22、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23、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24、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以自己内部作参照,不易受外在因素影响和干扰;场依存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沉思型倾向于深思熟虑错误较少;冲动型倾向于很快检验假设常常出错辐合型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找到适当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型表现为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扩展,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
25、世界著名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1905年编制26、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钟形分布)27、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8、性格特征差异:从4个方面分析⑴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⑵性格的理智特征⑶性格的情绪特征⑷性格的意志特征29、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合理持久的变化30、人类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1、学生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进行,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充实自己的过程32、加涅学习结果分类:5个: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33、我国心理学家学习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34、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认为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难于建立联系;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