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那顺

合集下载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思考和实践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思考和实践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思考和实践“法治思维”,顾名思义,是一种运用法治价值来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是法治价值在人们头脑的思维形态中形成思维定势,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并由此产生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法治方式”则是指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运用法治手段、法治方法、法治程序和法治规则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依法执行法律规范、依法强化法治监督的实践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法治思维是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保障,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没有法治思维就没有法治方式,没有法治思维,依法治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没有法治方式,法治思维则难以保障。

在世界环境形势逐步恶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也不容乐观,“雾霾”、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彩色河流等环境事件层出不穷成,如何依靠法治力量改善环境状况,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在各级领导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心中树立法治思维。

领导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法治思维的形成,不是依靠几个文件和几场会议就有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实践去培育和形成。

一是充分认识依法治国、依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加强国家公职人员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强化法治教育培训和系统的法律思维训练;要加强普法宣传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要创作法治文化精品,树立法治建设典型。

二是真抓实干,力促崇尚法治思维。

在自身建设上,工作运行机制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的要求,在法律的框架下,在法治的轨道上,在环境治理上真抓实干,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努力化解各种环境污染矛盾纠纷,查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尊重司法权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要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业绩考核机制,倒逼运用法治思维。

深刻理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主要内涵

深刻理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主要内涵

深刻理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主要涵法治,简言之,就是依法而治,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主要依靠法律这种普遍、稳定、明确的规和规那么,而不是法律之外的某些习惯和方法,更不是个人包括领导者的意志和看法。

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推开工作和事业开展时,根据法律规那么认识和解决问题。

其中,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理念、原那么、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进展分析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思想认识过程;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维的根底上,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方式。

在依法治国被确立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法治成为治国理政根本方式的背景下,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必须切实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遇到问题找法的思维方式,养成解决问题用法的工作方式。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各有侧重又严密相连。

法治思维强调思维方式要符合法治的理念、精神、原那么和逻辑,着眼于思想;法治方式强调各种措施、方式、方法和行为要符合法的规定性,着眼于行动。

法治思维决定和支配法治方式,具备了法治思维,就会主动运用法治方式认识和解决问题。

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表达,法治思维只有外化为法治行为、表达为法治方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

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会促进法治实践,法治实践又会激发人们主动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开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开展稳定任务繁重艰巨,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矛盾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开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立、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容。

领导个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

领导个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

领导个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在当今社会,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于领导工作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领导者个人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于组织的运作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领导者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入手,可以有效提升组织的治理水平,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对法治思维的重视领导者个人的法治思维是指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能够充分尊重法律,注重依法行事的思维方式。

具体体现为:1. 尊重法律权威。

领导者需要对法律的权威性有清醒的认识,不得擅自对法律进行解释和适用,更不能以身试法。

在处理事务时,要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来进行,不得随意改变。

2. 严格依法行事。

在工作中,领导者要坚持依法行事的原则,以法律为依据来确定执法标准和工作方法,不得擅自扩大权力或者滥用职权,更不能以权谋私利。

3. 立法信仰。

领导者要有深厚的法治信仰,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理念,自觉维护国家法制权威,自觉践行法治精神。

二、以法治方式推动工作除了个人的法治思维之外,领导者在工作中还应该以法治方式来推动工作的开展。

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 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

领导者要确立依法决策的机制和程序,保证组织各项决策都是合法、合规的。

要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团队,确保各项工作的合法性。

2. 完善法律框架。

领导者要加强对组织内部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能够及时更新和修订。

3. 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

领导者要注重加强对员工的法治意识教育,促使他们自觉遵纪守法,不违反法律规定。

并要加强对员工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4. 建立有效的法治监督机制。

领导者要建立起科学、严密的法治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避免权力滥用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领导者如何提升个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了提升领导者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学习法律知识。

领导者需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做到心中有法,言行依法。

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法工作

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法工作

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法机关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治党治国重要思想。

贯彻好这一重要思想,要求各级政法机关领导班子必须牢固确立法治思维、自觉遵循法治方式、始终坚持依法运行,不断提升政法机关建设的水平和层次。

在学用法规、依法履职中确立法治思维。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法工作,首要的是把“法治”二字植根于脑、铭记在心。

一要强化“法规至上”的意识,依法推进政法机关建设是各级领导班子开展工作的重要遵循。

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应自觉加强对依法治国重要思想的学习领会,真正把法治理念的内涵要义搞清楚、理解透,并教育引导广大政法干警学习法规、敬畏法规、遵守法规,使法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

二要确立“依法而治”的理念。

克服“计划不如变化、变化不如电话、电话不如领导一句话”的现象,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克服凡事从惯例出发的惯性思维,以法的理性刚性规范约束人的感性惯性;正确处理从严与依法的关系,既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狠劲和力道,又坚持严而有序、执法有据的严谨和理性。

三要树立“执法必严”的导向。

当前,要注意纠治执行法规中的三种不良现象:一个是“传话筒”的现象,只管传达、不抓执行,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一个是“太极推手”的现象,见责任就推、见困难就绕、见利益就争;一个是“选择性落实”的现象,对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执行,反之就不执行或执行打折扣。

对这些“伪执法”“假落实”现象要坚决纠治,切实增强依法推进政法机关建设的严肃性。

在按章办事、依法运作中强化法治自觉。

依法推进政法机关建设反映在领导工作上,就是依法行政、按章办事。

因此,依法运作应成为各级政法机关开展工作的基本方式和必备素质。

一要坚持依法议事决策。

各级政法机关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最有力的保证,就是把决策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其严肃性和权威性。

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途径

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途径

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途径编辑丨子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实践表明,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往往都要经历一个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坚定信念、反复践行、形成习惯,最后升华到品格的过程。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培养,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更不会例外。

一、在深入学习中提高认识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这个法律体系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内容和基本遵循。

因此,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先必须要结合实际,深入学习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切实做到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二、在依法履职中严守底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法治建设的“五项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而为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全会还明确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作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坚持依法履行职责、法无授权不可为,是依法行政的底线。

行政机关的岗位职责来自于法律授权,必须要牢固树立岗位权力清单意识,在想问题、作决策和办事情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切实做到依法尽职、依法行权。

三、在依法决策中化解风险在依法治国不断深入、法律制度不断完备、法律责任日渐明晰的当今,行政机关不依法决策往往成为了行政权力运行中的一大风险,成为行政机关承担法律责任、坐上被告席的一大原因。

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各级行政机关及公职人员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严格遵守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采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的程序和办法,确保决策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切实有效防范因决策违法而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

如何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如何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222作者简介:洪维泽(1993— ),女,满族,吉林辽源人。

主要研究方向:法学。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需要依据法治规范。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标志,其中蕴含着人类智慧。

因此,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过程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路线、走“依法治国”路线,切实推进中国法治建设。

一、将法治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旨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居民安居乐业的目标,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法治建设和推进过程中,需要依据科学的法律和动态的社会治理来达到法治目的。

法治强调的是以“良法”为前提,目的在于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性、责任性和普遍性等;同时,法治强调人人平等,通过正确引导人的行为,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并在党和国家法治建设过程中,弘扬法治精神[1]。

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治安体系建设,优化社会综合治理方式,确保法治建设的全过程中,均在立法工作理念支持下运行,进而实现法治精神建设核心价值追求目标。

二、依法办事,规范法治建设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中国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要求中国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严守法治规范,建立完善的法治体系,明确划分人员岗位职责,制定规范性的工作流程,将具体的责任意识落实到个人;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保证案件处理过程合规化。

法治建设过程中,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确保实现法治全局覆盖目标,进而加强对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思维的约束,进而体现法治方式的公平公正,加速推动中国法治社会建设。

另外,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深化改革,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

就法治核心价值追求优势看,具有稳预期、固根本等优势作用,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总目标一致。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上升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建设,社会大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包括就业、就学、就医等,面临巨大的困境问题。

因此,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要运用法治思维方式,凝聚法治力量,运用法治权维护法治力量,不断推进改革大业。

试论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试论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张渝田:试论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内容摘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指明了具体路径。

法治思维强调思维的定势,突出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和逻辑,在思想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强调各种措施、方式、方法的法的规定性,突出法治实践和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确立和运用体现了党的治国理念,凝聚了科学发展的法治共识,顺应了治国理政的需要。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内涵运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在党的政治报告中确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新时期领导干部治国理政能力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法治思维进行了论证、剖析,形成各自不同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

罗志坚、万高隆认为,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将法律规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付诸实施的认识过程,直接关系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效果[1]。

刘静认为,法治思维,即法律思维方法,是在法治理念背景下,按照法律的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2]。

蒋传光认为,法治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是一种社会思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理念、视角和思路[3]。

姜明安认为,法治思维是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4]。

笔者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实践,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涵义及运用进行剖析。

一、法治思维的涵义笔者认为,就行政领域而言,法治思维是指行政管理主体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和法律规范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5]。

推进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法治思维与方法

推进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法治思维与方法

法治社会
是指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主体自觉运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 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 良好社会环境。
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关系
相互促进
法治国家是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国家层面实现法治 化,才能为法治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法治社会是法治 国家的延伸和拓展,只有社会层面实现法治化,才能巩固和 扩大法治国家的建设成果。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将取得更大进展,全社会法治观念将进一步增强,法治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面临挑战
经济社会发展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新兴领域立法和执法面临新挑战,国 际法治合作与斗争形势复杂严峻。
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不可分割
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只 有在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全面 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法治思维与方法重要性01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思维与方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才能确保全面依法治
加强监督问责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 法行为进行问责和惩处,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 行。
03
法治方法应用
完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
80%
建立健全立法机制
制定科学、民主的立法程序,确 保立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 性。
100%
强化立法调研和论证
深入了解社会实际和民众需求, 对立法建议进行充分论证,提高 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领导干部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领导干部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约束指引 的思维方式 ,它的核心在于约 束权力任意行使 。另外 ,从方法论 的角度看 ,法治 思维是讲究逻辑
推理 、修辞论 辩和理论解 释的技术手段 。通俗地说 ,法治思维就是遇 到事情 先想到法律 ,让 法律做最高裁
判官 ,同时还要 思考法律 的价值取 向是 否正确 。一般来讲 ,法治思维首先是 一种程序方面 的 自觉 ,伴随着

是法 治方式通过规范权 利 ( 权力 ) 和责任 ,实现对社会关 系的调整 。权利 ( 权力 )和责任是法律 规
则的构成要素 ,是不 可分割 、不能偏颇 的一 体两面 ,体现 的是 自由与对 自由的限制。社会关系是个体 之间
以及个体与集体 的关系 ,权利 ( 权力 )和责任都需要清 晰的边 界 ,才能够维护社会 关系 的和谐 。法治 的发 展方 向是鼓励社会 自治 ,公权力 只管 理基本 的社会秩序 。二是法治方式通过 国家强制力 ,保证 法律制度得
以实现 。法律 是全社会 的最大共识 ,必须通过暴力强制 确保其权威性 。在公 众的法治观念还没 有达到一定
程度 的情况 下 ,就会有轻慢法 律和抗 拒法律 的现象 出现 ,如此就需要让违 法者受到惩罚 、付 出代价 ,以示 公 正和警 示 。三 是法治 方式通 过 向社会 公 开明示制 度规则 内容来 实现法 律 的规范 、警示 、引领 和预期作 用 。法 治 内在的力量源 于其规 则体现公平正 义 ,法 治形式 的力量则是基 于其规则 的公开 透明 。没有经过公 示 的法律 ,未告 知相对 人 的规则 ,都是无 效 的。四是法 治方式 原则上 平等保 护每一 个利益 主体 ,反对 特 权 。如果基 于公 共利 益必须 侵害私 人利 益 ,则要做 出合 理补偿 。【 2 】

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法治思维”概念,强调了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方向及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而前提就是我们党员干部要做好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

这样既是做好工作,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己遵守法律的需要,更能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及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法治思维”,顾名思义,是一种运用法治价值来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是法治价值在人们头脑的思维形态中形成思维定势,并由此产生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

与“法治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法通常可界定为“非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则是指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运用法治手段、法治方法、法治程序和法治规则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依法执行法律规范、依法强化法治监督的实践过程。

法治思维是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保障。

没有法治思维就没有法治方式,如果满脑子都是人治思维、专制思维、特权思维,其行为方式必然会出现以言代法的家长制、以权压法的官僚主义、徇私枉法的贪污腐败等现象。

没有法治思维,依法治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没有法治方式,法治思维则难以保障。

如果在一个缺乏依法治国的方式、机制和体制的环境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多数人就可能不具有或者不习惯于进行法治思维;即使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较高思想觉悟的人,可能由于缺少专门的法治思维训练或者法治环境约束,也可能不具有或者不习惯于进行法治思维。

在基本概念上就有不少人分不清“法治与法制”、分不清“法人与法定代表人”“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等等常识性概念,因而在行为方式上出现重长官意志而轻法治规范;重上级指示而轻法治原则;重行政效率而轻法治程序;重个人威望而轻法律尊严;重政绩外显而轻群众权益;重上级服从而轻法律约束;重文件圈阅而轻法律学习;重权力行使轻法律尊严等现象。

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

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

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一、本文概述在当前社会,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已经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手段。

本文旨在全面诠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特点、价值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首先明确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定义,然后深入探讨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实质,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法治思维的内涵与特点法治思维是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原则为指导,运用法律方法进行思考和决策的思维模式。

它是对传统人治思维的否定和超越,是现代法治精神的体现。

法治思维的内涵丰富,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则性:法治思维强调规则的至上性。

在法治思维下,任何个人或组织的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法律规则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也是解决问题的依据。

平等性:法治思维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无论是谁,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事,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种平等性不仅体现在公民之间,也体现在公民与政府之间。

证据性:法治思维注重证据的重要性。

在法治社会中,任何主张或决策都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证据为基础。

没有充分证据支持的主张或决策,即使出于良好的愿望,也是不被接受的。

程序性:法治思维强调程序的正当性。

在法治思维下,问题的解决和决策的形成,都必须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重要保障,也是法治精神的重要体现。

预防性:法治思维具有预防性的特点。

它注重通过法律手段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避免矛盾激化。

在法治思维下,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更要关注问题的预防和风险的防控。

权利保障性:法治思维的核心是保障公民的权利。

在法治社会中,公民的权利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之一。

法治思维强调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要求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尊重他人的权利。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 治方式
•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 领导干部的法治方式 • 领导干部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
式 •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的案例
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的概念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来分析和处 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对决策可能带来的法律 风险进行评估,提前预
防和化解潜在问题。
公开透明
决策过程和结果应公开 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增强决策的公信力。
执行中的法治思维与方式
01
02
03
04
依法行政
领导干部在执行任务时应严格 遵守法律法规,确保行政行为
的合法性。
程序正当
注重执行程序的合法性和正当 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05
总结与展望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
当前,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重视法治思维和方式在工作 中的运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问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领导干部对 法治思维和方式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用能力有限;部分地区 和部门法治环境有待改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案例二
总结词
冷静应对、依法处置、维护稳定
详细描述
某县发生群体性事件时,领导干部迅速响应,运用法治方式冷静应对。他们及时 了解事件起因,遵循法律法规,依法采取措施处置,确保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同 时,他们积极开展疏导工作,维护社会稳定,防止事态扩大。
案例三
总结词
依法改革、创新发展、服务民生
详细描述
某部门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他们遵循法律法规,确保改革在法治 轨道上进行。同时,他们积极创新发展思路,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改革,该部门更好 地服务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谌红蕾贺志明1(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31)【摘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关键词】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专业性调处机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一、法治思维所谓“法治思维”,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 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形成结论的思想认识过程。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礼治思维、德治思维相对应,因其充分体现法治内核,成为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最优的思维选择。

我们必须推进“法治中国”、“法治湖南”建设,让法治思维成为公仆思维定势,让法治精神成为公民赖以生存的空气和阳光,并成为湖南的核心精神。

1基金项目: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2013BZZ155)作者简介:谌红蕾,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保卫处处长、高级实验师;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湖南省司法行政基层工作研究所研究员。

二、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根据近几年来对社会矛盾纠纷的统计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纠纷中,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山林土地纠纷、劳务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纠纷、施工扰民纠纷较为突出,较之于传统纠纷,起因复杂,涉及面广,一般是群体性规模,处置难度大,对社会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较大。

我们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纠纷的方式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纠纷,必须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一)推行四个对接,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一是乡镇矛盾调处中心与村级调委会、民调中心户对接。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宪法实施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宪法实施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宪法实施第一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宪法实施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法律的实施“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将法律规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付诸实施的认识过程,直接关系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效果。

法治能否取得成功,直接依赖于该社会的公共决策者和私人决策者是否普遍接受了与法治理念相适应的法律思维,是否能够承认并尊重按照这种思维思考问题所形成的结论。

“法治方式”是要将法律真正置于各项权力之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绝对的权威,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应归于无效。

“法律之外”的任何言论都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更不能限制法律或者是否定法律。

因此,宪法作为根本法成为治国理政的制度依据和法律基础,宪法法律至上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价值和社会公理。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核心内涵是“依法治国”,归结起来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以促进法律的实施。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法律不能仅仅有一个文本,更重要的是作为根本法能否在实践中真正落到实处,其规定的公民权利能否得到实现,国家机关的特权能否得到真正约束。

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法律的实施,这需要全党、全国家机关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法律作为根本法其本质特征是执政党“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执政党要切实履行保障法律实施的职责,与此同时,法律实施工作要从发挥法律解释制度的功能角度入手,通过明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法律监督方面的职责来全面和有效地推动法律实施工作。

二、反特权和反腐败。

法律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

”由此,包括执政党在内的任何人都必须尊重法律,而任何特权行为都是对法律、法律的挑战。

三、审判独立和违宪审查。

“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法律明确赋予人民法院的权力,但是人民法院还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义务。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当中,关于法治建设的内容虽然不多,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却是重中之重,深刻勾勒出“十三五”期间法治建设的核心要求。

规划建议在强调提高领导干部法治观念的同时,号召全党和全体人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抓住了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主要矛盾,确立了推动发展的关键理念。

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的理念和法律的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观念和意识。

法治方式则是运用法治思维从事法律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发展到今天,相较于道德、宗教和其他社会规范,法律调整具有一般性、逻辑性、稳定性、程序性、可预期性和权力保障性等优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法律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中心环节和主要调整手段。

由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和主导方式。

分析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核心内涵,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第一,坚持人民主权,处理好民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树立法治思维,首先要求树立民主思维,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其次要发扬人民民主,科学民主决策;再次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自主权。

第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公民权利体系并监督其实现。

尊重和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是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强大动力。

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为全面推进人权和公民权利保障提供了雄厚的制度依据。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以法律权利体系的完备为基础,以健全和落实宪法监督制度和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为抓手。

第三,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要依法实现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规则的平等,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要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内容摘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一、为何选择法治,法治就是依法治理国家,上至国家政体,下至公民个人,其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实施,而且人们对行为的后果都有合理的预期,法律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一)为何选择法治,当代中国选择法治的第一个原因,当代中国的国家财力完全可以保障法治的推进,同时,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不但有力保障了法治的推进,,而且也是强化执政党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动因,(二)为何选择法治,当代中国选择法治的第二个原因,(三)为何选择法治,国家搞不搞法治,国家的法治规模是大是小,主要还是从政治功能上出发来进行权衡,从国家治理全局出发来进行考虑。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一、为何选择法治法治就是依法治理国家,上至国家政体,下至公民个人,其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实施,而且人们对行为的后果都有合理的预期。

法律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

——埃德加·博登海默(美)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内,治民不治官。

(一)为何选择法治当代中国选择法治的第一个原因:国家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条件来配置法治资源。

当代中国的国家财力完全可以保障法治的推进,同时,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不但有力保障了法治的推进,而且也是强化执政党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动因。

(二)为何选择法治当代中国选择法治的第二个原因:法治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挥。

在八届四中全会上,执政党汇集了全党的政治精英,借助中央全会这样的政治舞台,通过大会决议这样的政治行为,完成的是对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而其中受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还是千千万万的法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程序合法”和“结果合法”
政府官员作出某一决策,实施某一行为,其过程、步骤、 方式、时限等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即法定程序)和 正当程序的要求,尤其是政府官员对相对人做出不利行为 时应说明理由、听取申辩,不得自己做自己的“法官”等。
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一个对法治内 涵和要素不甚了了的政府官员,不可能有什么法治思维, 更不可能推进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建设法治国家、法 治政府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公权力行驶者运用法治思维 治国理政的能力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5、维护公平与正义为价值尺度
一、政府权力怎么来的
1、刚开始100个人每天捕鱼10斤,共1000斤,每人可以分到10斤 2、后来发现在一部分人偷懒,于是抽出10个人出来监工,这时变成了90个人工作只有900斤,每 人可以分到9斤 3、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有部分捕鱼的在交货的时候在鱼肚子里塞沙子、用针筒往鱼里注水,以 次充好,抽出10人来检查鱼的质量,这时只有80个人捕鱼共800斤,每人分得8斤。 4、又过了一段时间,一个精明的人发现捕鱼太辛苦了,不如把鱼做成鱼干、鱼丸等深加工能卖更 多的钱,于是又有10个人从事鱼的深加工,这时只有70个人每天捕鱼700斤,每人分得7斤。 5、又过了一段时间,隔壁部落看见他们赚钱比他们多,于是来抢,于是他们又从70人中选出10人 组成保安队,这时候每人只能分到6斤鱼了。 6、又过了一段时间,新问题又来了,部门太多各自为正,于是只能选出10个人来综合管理,一人 当首领,其余的分管市场、生产、质量、安全等等,这时每天每人只能分到5斤鱼 7、但麻烦还是不断的出来,他们发现以前往鱼肚子里塞沙子、用针筒往鱼里注水的捕鱼工行贿给 质量管理员,于是又抽10人出来组成反贪组,现在每人只能分到4斤鱼。 8、他们以为现在总算能安居乐业了,首领不断收到反贪组有来历不明巨额财产的举报,于是10人 的检察组成立了,现在能分到3斤鱼 9、可是捕鱼的说分到的鱼太少,吃不饱了,于是首领决定成立高产捕鱼研究中心,每人能分到2斤 鱼 10、过了一年研究经费也用完了,高产捕鱼仍没有眉目,捕鱼的那10个人饿的形消体瘦,根本没 有力气捕鱼 首领召开全体会议:我们的职能机构不断的完善,科研不断的进步,管理队伍不断的扩大,为何会 有极少数人还吃不饱呢?
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
1.学会从正义的角度思考问题,坚守法治思维的逻辑底线
2.学会从规范入手,从行为着眼展开法治思维
3.学会运用法治方式来处理日常工作,养成习惯
4.不断丰富法律知识,把握法律技术,训练规则意识
法治
法治是限公权,保护私权

“灋,刑也。平之如水, 故从水;廌所以触不 直者去之,从去。”
9

法 律 至 上, 宪 法 至 尊,
法治思维
民 权 至 重, 民 主 为 本, 依 法 治 权, 权 力 制 衡。
法治思维
谨慎判断 合理判断 合法判断
规则判断 价值评价
三、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与法治工作方式的重要性
1、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 2、限制公权力扩张,保护私权利 3、治国理政的机要求,依法行政的途径 4、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阿盟党校
那顺




一、为什么我们必须具备有法治思维
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 三、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与法治工作方式的重要性
一、为什么我们必须具备有法治思维
1
法治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目的合法”和“权限合法” “内容合法”和“手段合法” “程序合法”和“结果合法”
2
3 4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法治思维——主要是合法性判断,以公平 正义为价值导向,以权利义务的分析为线索 展开,遵循下列原则: 1、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常识 2、合法性优于客观性;良知 3、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意味着: 其一,不查明客观事实就不能做结论; 其二、查明了客观事实就必须做出与之相一致的 结论; 其三、不能虚拟事实并以其为据作出结论。 但合法性却要求: 其一,面对未查明客观事实,也必须做出一个明 确的结论; 其二、已查明了客观事实,也可以被法律的证据 规则所排斥;
官霸民刁 民刁府矩
府矩民善 民善风正 风正国泰
(二)“目的合法”和“权限合法” 政府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任何权力都需要依 法配置到一定职务之上,并且严格按照法定安排予 以执行。 (三)“内容合法”和“手段合法” 政府官员作出某一决策,实施某一行为,应符合 法律、法规明示或暗含的目的;应符合法律、法规 为之确定的权限。并且掌握分配公共资源的权力。 这就要求政府官员熟悉法律的具体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