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客观化发展探析解析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之脉象的客观化方法及其实践

中医诊断之脉象的客观化方法及其实践

脉象的客观化方法及其实践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脉象的客观化方法及其实践。

中医脉象,几千年来一直以自然界一些现象来比喻、描述医生指下切脉的感觉;亦曾有人用模式图示意各种不同脉象的变化,以便使初学者心领神会。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医家、学者,不病足于这种朴素唯物的认识法,恒思借用现代科学与仪器对脉诊进行探讨,将脉象描记成脉图,客观地展现出来;并从数、理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测算各种不同脉象的数值,以资鉴别。

描记脉象图的实验研究,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初,当时有人曾采用不换能的机械杠杆式脉搏描记仪,但因其灵敏度较低,未能推广。

60年代,采用换能拾振器,通过电子放大电路,用心电仪或生理记录仪等进行示波和描记脉图,然后再进行脉图分析。

70年代,有光电容积式,压电元件式,空气压力式,电阻抗式,超声多普勒式等多种仪器描记脉搏波形。

换能器有固态和液态两类,描记仪器的性能可反映血管压力、血管容积和血流速度。

80年代,运用电子计算机对脉图信息自动提取分析,并可用微波多普勒测量动脉壁随压力脉搏渡的搏动。

通过微处理器的软件处理,输出脉率、起始点至主渡的时间、起始点至重搏波的时间等获取信息。

1984年于上海鉴定通过脉象信息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第一阶段工程(脉搏波信号的预处理,特征值的提取,脉象初步识别,脉搏波的频谱图等)。

经软件处理,可系统输出脉率、脉图收缩及舒张期面积、总面积、十个通用特征值和二十多个扩充特征值。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摘要】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客观性不足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客观量化技术在中医四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存在着技术不够成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限制了客观量化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进一步完善客观量化技术、建立统一的评判标准,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升中医四诊客观量化水平。

通过研究案例可以看出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研究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的发展将为中医诊断提供更准确、更科学的依据,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研究、进展、传统、主观性、客观性、技术应用、问题、发展方向、案例、重要性、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中医医学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完整的中医医学体系,其中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

传统中医四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听取患者的症状描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体验,以及通过切脉等方式来获取病情信息,然后再据此进行综合分析诊断。

传统中医四诊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为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根据个人经验和判断给出不同的诊断结果,导致诊断结果的不确定性。

为了提高中医四诊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客观量化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

研究如何客观量化中医四诊法成为当前中医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客观量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医生的主观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支持。

客观量化中医四诊法也为中医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中医四诊作为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中医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中医四诊不仅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感觉,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诊断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客观量化技术的引入,可以帮助提高中医四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中医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和标准化程度。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
化、 客观化脉诊的方法 。
关键词 : 脉搏信号; 疾病诊断; 信号处理 中图分类号 : T P 3 9 1 .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2 1 6 3 ( 2 0 1 3 ) 0 3— 0 0 2 0— 0 5
T h e 0b j e c t i i f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o f P u l s e D i a g n o s i s
第 3卷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智 能计 算机 与应 用
I NTELL I GENT C0MPUT ER AND APP LI CATI ONS
V0 l _ 3 No . 3
J u n . 2 01 3
脉 诊 客 观 化 研 究 综 述
刘 磊 。吴秋峰 , 张 宏志 , 张大 鹏 , 王宽 全
L I U L e i , WU Q i u f e n g ,Z HA NG Ho n g z h i , Z HA NG Da p e n g , WA NG Ku a n q u a n
( 1 S c h o o l o fC o mp u t e r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Ha r b i n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Ha r b i n1 5 0 0 0 1 , Ch i n a;
nd a o b j e c t i v e m e t h o d f o r p u s e d i a g n o s i s .
Ke y wo r d s : P u l s e s i na g l ;Di s e a s e D i a no g s i s ;S i g n a l P r o c e s s i n g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作者:刘磊吴秋峰张宏志张大鹏王宽全来源:《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3年第03期摘要:在传统中医学中脉诊这项诊断方式已经成功沿用几千年,中医大夫利用手指感觉人体手腕脉搏的跳动,由于脉搏信号中包含了能够反映人身体健康程度的重要信息。

因此,中医大夫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然而,脉诊的准确性则要完全依赖于中医大夫的经验和技能,不同的大夫在诊断同一患者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诊断结果。

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标准化、客观化脉诊的方法。

关键词:脉搏信号;疾病诊断;信号处理中图分类号: TP39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3-0020-050 引言中医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文化的奇玮瑰宝,为华夏民族的繁衍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传统中医学中,脉诊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脉诊的历史渊源流长。

脉诊最初源起于经络,并且早期还包括有色诊的一部分,也就是针对“浮络”、“孙络”,诊经即诊脉“气”(脉动)与诊络共同组成当时通行的“脉法”,后来诊脉动逐步独立,成为脉诊,而诊络的方法则演变成为目前色诊的一部分。

最终,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逐步地将诊断方法和脉形表现确定下来,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从古至今,传统中医都是用手指感觉脉动获取人体脉搏信息,从而判断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历代传统名医无不是诊脉高手,而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则常常被称为庸医。

根据经典中医理论可知人体脉搏汇集于桡动脉处,其包含了大量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信息,脉搏的搏动与心气的盛衰、气血的盈亏和脉道的通利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通过诊脉能够得到人体全身阴阳、气血、内部脏腑功能的综合信息;从现在医学角度来看,脉诊实际上是对整个人体血脉的全面诊察,脉搏信号源于心脏,流经身体各个脏器,最终汇聚在桡动脉处,使其不但包含了心脏血流血管信息,而且还包含了其它脏器血流血管及相应微循环信息;由此可知,在临床诊断中脉诊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通过触诊患者体表的动脉,从脉搏的规律、节律、速度、力度等方面来观察、诊断患者的病情。

目前,脉诊量化研究比较成熟的方法是使用电子脉搏感应器来记录患者的脉搏,然后将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

最近研究者还尝试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的脉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更加准确的脉诊结果。

舌诊是中医四诊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颜色、形态、质地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目前,舌诊的客观化量化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数字摄像机拍摄患者的舌头,然后使用图像处理技术来提取颜色、形态等特征。

此外,近年来还有研究者使用舌头传感器来记录患者的舌头数据,然后将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分析。

总体来说,中医四诊客观化量化的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在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以便更好地将中医四诊融入到现代医学中,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中医舌脉诊断客观化的研究与思考

中医舌脉诊断客观化的研究与思考

【综述】中医舌脉诊断客观化的研究与思考吴喜庆1,陆小左2(1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摘要:中医诊断客观化是中医发展提高的一项重要任务,舌诊与脉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中医诊断客观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就舌象仪与脉象仪的现代研究作一简单论述,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医诊断客观化;舌象仪;脉象仪 中图分类号:R2411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23250(2009)022******* 中医诊断的客观化建设,是中医发展提高的一项重要任务。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临床中最具代表性的独特诊断方法,也是最有可能实现客观化并在临床上获得应用的中医传统诊法,故舌诊和脉诊的客观化也将为中医引入现代先进技术、实现现代化发展开辟新的思路,树立新的样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生物医学、色度学、计算机技术等向中医领域的渗透,使舌脉诊断客观化成为可能。

客观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医临床应用和促进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而中医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反过来又有利于客观化的实现。

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舌象仪、脉象仪,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使中医的独特诊察指标更加客观化、科学化、实用化,更好地促进中医自身疗效评估体系的发展,已成为中医诊断研究的必然方向。

1 脉象仪与舌象仪研究概况111 脉象仪脉象仪是描记脉象的主要设备,通过对脉象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实现脉象的客观分类,并得出定量化指标的系统。

脉象仪一般由脉象传感器、信号预处理装置、AΠD转换器、计算机等组成。

传感器被放置在人体腕部桡动脉的寸口部,采集有关脉搏的搏动信号;信号预处理装置一般包括信号放大、滤波等处理功能;处理后的信号经AΠD转换输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中完成脉图信息的存储、分析及显示[1]。

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将脉搏描记器用于中医脉象的研究,70年代已经有了性能和质量较好的脉诊仪。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由于其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客观量化难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就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目前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现状1. 图像学技术的应用图像学技术在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红外热像仪可以对患者体表温度进行测定,从而辅助判断患者的病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和测量眼部组织的微观结构,为中医的望诊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持。

2. 生物信号采集技术生物信号采集技术如心电图(ECG)、脑电图(EEG)等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客观地了解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从而辅助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3.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对大量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4. 数理统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在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大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挖掘出患者的共同特点和规律,为中医的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1. 多因素综合分析中医四诊对患者的全面评估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地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建立起更加全面的量化评估体系。

2. 多模态数据融合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需要融合多种数据源,如图像数据、生物信号数据、临床数据等,进行多模态的综合分析。

这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

3. 数据的开放共享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需要建立起大规模的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大数据的潜在价值。

4. 临床实践与科研的结合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研究需要与临床实践结合,充分考虑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实际情况。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中医四诊是中医诊疗的基础,也是中医理论独特之处。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分别是病人的形态结构、气味声响、病史症状以及脉搏等状态。

虽然中医四诊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其主观性强、操作难度大等缺陷,使得其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此背景下,中医四诊的客观量化的研究成为了当代中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1. 望诊方面:通过影像学等技术手段对病人的形态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估,例如利用X 线、CT、MRI等技术对人体部位进行扫描,对骨骼、内脏、软组织等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此外,近年来还发展了电子皮肤技术,利用红外线和激光测量皮肤色素、红血球、血压等参数,实现了对望诊内容的客观化。

2. 闻诊方面:利用气体传感器等技术手段进行声味测量,对病人喘息、战栗、咳嗽、体臭等症状进行定量评估。

3. 问诊方面: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实现对病人的问诊内容快速、准确的分类和分析。

此外,还有一些互联网平台,可以对病人的问诊信息进行系统化收集和分析,提高诊疗的效率和准确率。

4. 切诊方面:通过脉搏仪等手段对病人的脉搏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实现对脉象的客观化应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DNA测序等技术分析病人的遗传信息和基因表达情况,实现对病理状态的更精准诊断。

虽然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与细化中,但是该领域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例如:望诊领域存在着成像设备过于昂贵,利用率低等问题;闻诊领域对技术精度的要求较高,且对环境的干扰较大;问诊领域由于语言的多样性和语音处理技术的不完善,难以实现快速、准确的分类和分析;切诊领域需要更加深入的发掘和研究才能实现更为准确的脉诊。

因此,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仍需持续努力和探索,以实现中医诊疗的客观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其是非常主观的诊断方法。

近年来,有研究机构逐渐开始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中医四诊进行客观量化研究,以提高中医诊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下面会对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在中医望诊方面,通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望诊的内容进行客观量化。

利用肺炎患者的胸部X光片进行图像分析,可以提取出与肺炎相关的特征,帮助医生进行望诊的判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人员还可以对望诊所表现的色彩、形态等特征进行分析和识别,从而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评估。

在中医闻诊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患者气味的分析和识别,可以获取有关患者身体状况的信息。

通过化学分析和电子鼻技术,可以检测出患者尿液、呼气等中的特殊气味成分,从而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初步判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研究人员还可以对闻诊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模式,从而提高中医闻诊的客观性。

在中医问诊方面,通过建立问诊模型和智能问答系统,研究人员可以将中医问诊的过程进行客观化。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问诊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建立问诊模型,帮助医生进行问诊和病情判断。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人员还可以开发智能问答系统,通过与患者交互获得病情信息,并为医生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在中医切诊方面,通过运用生物传感器和医学仪器,研究人员可以对切诊的内容进行客观量化。

通过心电图、脑电图等仪器的应用,可以对患者的心脑功能进行评估,从而为中医切诊提供客观的依据。

利用红外热像仪、电子皮肤等生物传感器,研究人员还可以对患者的体温、湿度等生物参数进行测量,从而帮助医生进行切诊的判断。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正逐渐增加。

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中医四诊进行客观量化,可以提高中医诊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中医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中医四诊的特点和复杂性,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力量和合作,推动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施诚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

”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

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

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于我们进行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

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基础,以此来剖析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它脏腑相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沈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

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某种动态性质的。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
病人的外表、听、询问和脉诊等方式来获取病情信息,进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由于中医四
诊主观性较强,容易受到医生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够准确和可信。

如何使
中医四诊客观化、量化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医四诊客观化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在望诊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方法,对病人的脸部、舌苔等进行
检测和分析,提取出一些客观的指标,如面部颜色、舌质颜色等,并建立了相应的望诊评
价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医生主观判断的影响,提高望诊的客观性。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主要涉及数字化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电子设备等方面,通
过采集、检测和分析病人的相关特征和数据,提取出客观的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

这种研究可以减少医生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影响,提高四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目前中医四
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中医四诊的客观化量化研
究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标准化,以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中医脉象定义、主要病证及客观化的文献研究浅析

中医脉象定义、主要病证及客观化的文献研究浅析

中医脉象定义、主要病证及客观化的文献研究浅析“脉学”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学说之一,是数千年来众多医家实践经验的累积。

历代医家的脉学专著就有300余种,大多在《内经》、《脉经》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撰写而成,其中掺杂了医生的主观感觉差异、个人经验判断等因素,缺乏系统的科学检测和客观的数据支持,造成脉象定义抽象笼统,所主病证判别标准宽泛不清。

此外,在脉诊客观化研究中,也由于使用的设备仪器繁多、信号处理算法多样,分析方法及参数标准不一,导致脉图图形有别,重复性不好,无法统一脉象图谱及脉图参数的标准。

这些问题给中医教学、临床脉诊的传承、脉诊经验的交流以及脉诊的现代研究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因此,对脉象的种类、名称、定义、主病、客观化研究等有一个全面的总结归纳,是脉象标准化研究的一个前提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走向国际化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人工查阅和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

1.1.1人工检索古代(秦汉时期-清)诊断学、脉学专著,如《黄帝内经》、《脉经》、《濒湖脉学》等42部;现代(1949~2013年)诊断学、脉学专著,如《现代脉诊学》、《现代脉象诊断研究》、《中医诊断学》等18部。

1.1.2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不限年限所收集的现代脉学研究的相关文献1100余篇。

检索词包括:脉名、脉形、病证、形成机制、脉图及参数等。

通过主题词、关键词、摘要等多个字段进行检索。

1.1.3计算机检索西文数据库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Ebsco Medine全文期刊、Springer数据库、OVID数据库等。

但在以上数据库中未发现关系紧密的资料。

1.2纳入标准①单脉的脉名定义、脉象体状、主要病证、脉图及参数、形成机制等研究的相关文献;②文献须有明确的中医脉象类别、样本量、参数数据等记录;③中医脉诊仪描记人体桡动脉的中医脉象定义、主要病证及客观化的文献本文通过对60余部古今脉学、诊断学专著,1100余篇文献中的脉诊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统计,归纳了临床常见单脉脉象定义、所主病证、脉图及参数特征等相关信息,并用数据挖掘、数理统计方法对古今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四诊(望、闻、问、切)是诊断疾病和指导治疗的基本方法。

然而,由于其主观性和非客观性,四诊的准确性一直备受争议。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如何将中医四诊客观量化,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

本文主要探讨目前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身体形态、脉息等表面现象来诊断疾病。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试图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将中医望诊客观化,提高其准确度和效率。

如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面部颜色、纹理和对比度等特征,建立了面色诊断模型;利用光学成像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多光谱成像技术等手段对舌质、舌苔、舌体形状等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舌象诊断模型。

此外,还有部分研究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望诊诊断方法,如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对面部和舌象进行分类和识别。

中医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表现来判断疾病。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尝试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将闻诊客观化。

如利用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心音、肺音等病理声音信号,建立了心肺疾病诊断模型;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呼吸音信号进行分类和识别,提高其准确度和效率。

中医问诊是通过向患者询问病史、症状以及疾病相关的情况来诊断疾病。

虽然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其主观性较强,难以客观化。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试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中医问诊客观化。

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患者的描述进行分类和识别,建立了病情分类模型;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中医疾病知识图谱,提供精准的疾病信息,并可帮助医生进行病情诊断和治疗。

中医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经络、腧穴和病变部位等进行诊断。

传统上,切诊主要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手感,难以客观化。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利用力学测量、电子压力传感器等技术将切诊客观化。

如利用电子压力传感器对腧穴的压痛感进行分析,建立了针灸疗效评估模型;利用力学测量技术分析不同病理状态下经络的电阻率、电导率等参数,建立了经络诊断模型。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浮脉
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主病在表 ,为阳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始得,主病在里 ,为阴证。
迟脉
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 证。
涩脉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 气滞、血瘀、精亏等证。
滑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饮、 食积、实热等证。
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主热 证。
各类脉象所反映疾病信息
浮脉
多见于外感表证,亦见于 虚阳浮越证。
未来发展趋势及推广前景预测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未来脉诊仪器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脉象信息的自动分析和诊断。
推广前景
随着现代脉诊仪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领域的应 用将逐渐普及,有望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脉诊仪器的推广和 应用也将促进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和药物。辨证施治的前提是准确辨证,而脉诊是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诊在四诊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即脉诊。脉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脉象可以反映人 体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与发展
目录
• 脉诊基本概念与历史沿革 • 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中的脉诊 • 常见脉象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现代科技手段在脉诊研究与发展中
应用 • 现代脉诊仪器研发及推广前景
01
脉诊基本概念Leabharlann 历史沿革脉诊定义及作用01 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人 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了解病情。

中医脉诊的客观化

中医脉诊的客观化
Key words: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Objective study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早在《内经》、《难经》等 著作中,就已初步奠定了脉学的基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 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 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虽 然 CT、核磁共振等设备对病灶观察具有直观性和确定性,
从模糊的定性分析转向精确的定量分析的趋势,经过调查 制二号步进电机,这样二号步进电机就开始转动,同时带动
目前市场上的脉象模拟装置有许多不足并不能满足中医 二号步进电机轴上的脉位脉位调节块,当脉位调节块移动
脉象诊断教学的要求。可谓是数量少、价格贵、功能不全。 到“浮”的位置后,设置在两旁的红外线传感器会检测到并
这种新型中医脉象仪能够解决中医诊脉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难度大时间长的问题且通过机械结构以及电路控制模拟出人体的多种脉象脉象准确手感真实拥有多种相兼脉像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单机运行的设备概念真正的把中医教学带入了网络时代可以配合脉象采集的设备将远程诊疗病例还原成为可能为建立客观系统的中医疗效评价体系提供客观指标为临床疾病的中医药诊疗提供客观理论依据客观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医临床应用和促进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而中医的理论研究及新型脉象仪的研制反过来又有利于客观化的实现

cell surface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s but not
中 到一定作用。 医
Fas after transmigr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ulation of neutro-

phil apoptosis[J]. Arch Surg,1998,133( 12) : 1305 - 1310.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脉诊客观化研究探析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脉诊客观化研究探析

分析方 法 的缺 陷 , 明 确 了 小 波 分 析 方 法 的 优 缺
点 J 。然而在信号获取技术与信号分析技术两方
面, 虽 取得 了诸 多 成 果 , 亦 存 在 很 多 关 键 性 问题 。
脉 诊最 早 使 用 可追 溯 到 司 马 迁 所 著 《 史 记 扁
脉 象 的研 究 特 征 是 由 简单 到 复 杂 的变 化 , 如 何 用 现 代技 术将 脉 象理 清 即将 如何 将 其 客 观 化成 为现 代 学者 在脉 诊研 究 中 的一项 重要举 措 。
2 脉 诊客 观化 存在 的 问题
随着生 物信 息 、 互联 网、 传 感 器 等 现 代科 学 技 术 的发展 , 脉 诊 客 观 化 研 究 不 论 在 硬 件 还 是 软 件
3 脉 诊 客观化 思 路与 方法
3 . 1 中 医整 体观 与“ 三 因制 宜” 观
这种无创 , 操作便捷 , 且廉价的诊断技术在现今健
康 预 防领 域越 来 越 重要 。然 而 以 主观 感 知 为 基 础 收集 人体 脉 象 信 息 时 , 不 免 存 在 中 医师 的 主 观 臆 断与 揣测 成 分 , 因此 无 法 具 有 像 西 医诊 断技 术 对 患者 作 临床检 查 之后 所 提 供 指标 的 客 观性 和量 化 性, 也成 为 中医 脉诊 技 术 中难 以 突破 的关 键 问题 。
法不 规 范 , 非 统 一 标 准 。最 后 , 基 于 前 两 个 问 题
觉来感知人体桡 动脉处搏动 , 以此来获取人 体全
身 生 理和 病 理 信 息 , 为 患 者 用 药 以 及 日常 生 活 调 理 提 供诊疗 依 据 , 因此脉 诊 已经 成 功 沿 用 几 千 年 。

历代医家对脉学、脉诊的客观评说

历代医家对脉学、脉诊的客观评说

历代医家对脉学、脉诊的客观评说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种诊断方法,乃四诊之末。

对于脉诊的诊断价值,历代医家观点不一,或夸大其词,过分强调脉诊的临床价值。

中医经典《内经》和《难经》对脉诊的意义,亦不统一。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载:“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

”《难经?第六十一难》载:“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何腑也。

”实际上脉诊是中医诊病的一种技巧而已。

因中医诊病历来强调四诊合参,故历代明智之医家对诊脉断病有非常客观的论述。

兹略例如下以说明之。

1 《内经》的客观论述:《素问?征四失论篇》载:“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对于这句经旨,后世《内经》注家及脉学名家予以了明确客观注释。

如明?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九?四失》注云:“凡诊病之道,必先察其致病之因,而后参合以脉,则其阴阳虚实,显然自明。

……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谓脉神,无待于问,亦焉知真假逆从,脉证原有不合,仓促一诊,安能尽中病情,心无定见,故妄言作名。

误治伤生,损德熟甚,人已皆为所穷,盖粗疏不精所致,此四失也。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盖不问病因,仓促持脉以应病家之问,惟妄言诈名以欺人耳。

妄言,是信口胡说。

诈名,是杜撰病名。

……第四失之重点,本只不问病因,卒持寸口两点,但因仅凭切脉,不能全部掌握病情,而欲妄行施治,已属粗工,病情未掌握,指下难明,心中无数,当病家询问病情时,就只能信口胡说,杜撰病名来进行搪塞,粗工的伎俩,至此就完全彻底地暴露出来。

”胡氏的客观解释,所言极是,临床确实如此。

而明?李中梓之脉学专著《诊家正眼》云:“此言不问其症之所由起,先与切脉,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

”按:经旨已明确指出,诊病必先问诊,然后再切脉,乃诊病之次序也,如此方为明智之大医;否则仓促诊脉,或单凭脉诊,贻误大焉。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中医四诊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但是由于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量化的指标,因此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客观量化中医四诊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医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望诊是中医四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体等以及其他查体表现,仔细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和变化,从而进行诊断和判定病情。

在客观量化研究方面,望诊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对病人的面部图片和舌部图片进行分析。

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和分析面部和舌部的特征,如颜色、纹理、形状等,通过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和诊断。

这些研究工作为中医望诊提供了一种新的客观量化方法,丰富了中医的研究手段和临床应用。

问诊是中医四诊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与病人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病史,从而进行诊断和判定病情。

在客观量化研究方面,问诊的量化方法相对较为困难。

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和有关指标的收集,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问题和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模型,从而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些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化了中医问诊的过程,增强了数据的可信性和科学性。

切诊是中医四诊中的最后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触诊和按诊病人的脉搏和腹部等部位,了解病人的脉象和体征,从而进行诊断和判定病情。

在客观量化研究方面,切诊的量化方法相对较为困难,目前研究相对较少。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和脉搏波信号分析技术对脉搏进行客观量化研究,通过采集和分析脉搏波形的变化,提取脉搏特征,进行分类和诊断。

三部九候脉诊法探析及客观化研究

三部九候脉诊法探析及客观化研究

三部九候脉诊法探析及客观化研究三部九候脉诊法,是我国中医自古以来脉诊所使用的一套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三部九候诊法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个缩影,运用天地人的观点,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各分为“天”、“地”、“人”三候,共九部,并认为这九个部分可以反映生活在自然界中人的情况。

因通过观察脉象与形体是否相应,上中下三部是否相互调和,以诊察全身病变情况,此种三部九候脉诊法又可称为三部九候遍身诊法,是《内经》惟一列出专篇,用大量笔墨阐述最详尽的脉法(包括切脉部位、主病、辨病、意义等)。

与其他脉法比较,突出了定位意义,丰富了《内经》脉学理论,是《内经》脉学理论的精华,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三部九候脉诊法也可用于寸口诊法,《难经》在《内经》寸口脉法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独取寸口诊法”,并赋予了“三部九候”脉诊法新的内容。

将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指力按脉,分浮、中、沉,(《难经·十八难》)故也称为三部九候法。

三部九候脉诊法辨病辨证,强调九候相参,综合分析,体现了诊法的整体观思想,其中尤为强调各部各候之间的相互参比意义。

因此,研究三部九候脉诊法的溯源、发展、具体运用、临床意义及相关认识等,对中医脉学诊断的理论及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当前对三部九候脉诊法源流及应用的文献专门论述相当少,现本研究通过对脉学发展,尤其是对三部九候脉诊理论有重大贡献的《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典籍著作中的脉学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摘录及分析,从两种不同三部九候脉诊法入手,对其脉学思想、诊脉方法、诊脉技术临床应用、现代客观化研究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以期能够基本呈现三部九候脉学的丰富内容。

且本研究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及平时心得,对三部九候脉诊法提出自已的一些新见解;并据该经典脉诊学说,粗略归纳总结了一套六脉统合图示法,以期为中医脉诊客观化、精确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目的本研究对当前各种文献、主要中医典籍中的脉学相关内容进行整理、摘录及分析,从三部九候遍诊法及三部九候寸口诊法两部分入手,对该脉诊法的源流、诊脉方法、临床应用、现代客观化研究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10月第38卷第10期Int J Trad Chin Med, October 2016, V ol. 38, No.10 ·869··专题论坛·中医脉诊客观化发展探析洪光 高丹【摘要】结合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及客观化研究进展,对脉诊客观化的理论依据、目的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比较,分析不同角度、方法、理论研发脉诊仪的应用价值。

通过阐述脉诊客观化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影响脉诊客观化发展应用的原因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脉象;脉诊客观化;提取方法Introduc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objectification of Chinese pulsediagnosis Hong Guang, Gao Dan.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g, Jinan 250355,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Hong Guang, Email: hg19810827@【Abstract】 This article classified and compared the latest researches on the objectification of pulsediagnosis based on its theory and purpose. It introduced the significance of objectification of pulse diagnosis,which also revealed the reason that hindered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in practice. The paper has anoverview of its current status and some personal reflection on this issue.【Key words】Type of pulse; Objectification of pulse diagnosis; Extration method脉诊作为中医辨析患者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中医诊断的精粹,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历代医家对脉象诊断有诸多阐释与认识。

《黄帝内经》详细阐述了脉学理论及脉诊方法,所载脉象百余种。

西晋王叔和撰写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规范了诸多脉象的名称和形态描述,将脉象归纳为24种,成为后世脉法的楷模。

根据中医传统脉诊理论,对脉象信息进行多维采集记录和分析处理,可为常见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和理论支持[1]。

1 脉象的形态学特点脉象指医者凭指腹触摸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包括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快慢、强度大小、节律均匀与否等。

与西医复杂的检测诊断相比,中医通过切脉即可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病变,有便捷、经济和无创等优势。

但传统中医对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6.10.002作者单位:250355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工学院通信作者:洪光,Email: hg19810827@ 脉象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实践经验,对脉象细微变化的感知与分辨具有主观性与经验性。

历经两千多年医史传承、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脉诊方法因上医人数及经验水平的限制,难以广泛运用到实践中。

因此脉诊方法的客观化、数字化将对传统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脉诊客观化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2],近年来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涌现。

2 脉诊客观化的理论依据脉象作为人体生理性、规律性的反应搏动,其生理、病理状态下的不同形象特点为疾病诊断提供了依据。

脉学形态变化的特征获取与识别分析,是脉象诊断的基础。

作为有效临床诊疗技术,实现脉象规范化、精确化表达是客观化研究的共性目标。

其中,不同脉象辨别是脉诊客观化的重点,通过脉象特征提取,可简化并避免脉象理论纷杂且不统一的诸多问题,从而识别各种脉象。

从数学角度看,要运用适合的可量化特征分量构建覆盖各种脉象的多维空间,并将其所在子空间·870·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10月第38卷第10期Int J Trad Chin Med, October 2016, V ol. 38, No.10加以区分和表示。

因此,通过对比检测设备中得到的随时间变化的可量化信号,归纳分析得到有意义的特征是脉象识别的重点。

从现代信息研究的角度看,尽管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等技术已用于脉象识别中[3],但本质上并不是对新特征的提炼。

所以归纳完整有效、能表达整个脉象空间的特征才是脉象识别的基础。

3 脉诊客观化研究方法3.1 脉象信号采集:脉诊客观化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构建中医传统脉学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之间的桥梁,促使脉诊得到广泛应用。

脉象包含人体多种生理病理信息,可反映脏腑间的关系及变化。

王逸群等[4]利用HK-2000H压阻传感器采集脉象,并基于科学计算软件(MATrix LABoratory, MATLAB)设计了脉象实时采集系统本设计利用HK-2000H压阻传感器采集脉相,该传感器集成了信号调理电路、数字转换电路、串行通信等电路,可将脉象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与计算机相连。

因脉搏信号具有复杂、易变等特点,为模仿浮、中、沉3种取脉压力,该集成器设计了定位系统与充气加压系统,防止因环境与自身振动而致脉搏信号畸变。

为后续脉象分析打下基础,建立了四层神经网络模型,对常、沉、促、滑、弦5种脉象进行识别分析处理,其训练样本识别率为100%,测试样本识别为90.8%。

宋伟庆[5]采用TD-III型智能脉象识别系统,对14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比较治疗前后典型与广泛认知的检测数据(U角、press值、t1、t5、h1)。

结果,脉诊仪分析的冠心病病机与主流病机是否一致。

患者体内气血阴阳失调、感受外界邪气侵袭、体内脏腑功能衰退或亢进时,脉诊仪将收集的脉象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直观展现出脉象动态。

如此可提高脉诊的可信度,便于中医脉诊客观直观的进行学术交流。

3.2 脉象信号处理方法:由于采集到的脉象数据受外环境影响如呼吸、温度和外界振动等致基线漂移,经研究可用MATLAB编制带阻滤波器进行去基线漂移,但因不同脉象的噪声频带不同,滤波器衰减结果不理想[4]。

改用拟合插值法对波谷值进行识别,用样条差值函数插值并去除,解决了基线漂移问题。

张艳[6]通过比较传统脉诊仪,认为传统脉诊仪在信号数据处理后期,常受到软件自定义格式限制,降低了数据利用率,改用微软公司的新托管代码编程模型作为系统平台,C#作为编程语言,开发出金氏脉诊仪。

数据显示,控件拓宽数据后期处理环境。

该控件不仅支持3种观看模式、分屏、绘图坐标显示,还可记录数据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方便。

3.3 脉象特征参数分析方法:脉象特征参数的提取是脉诊客观化的要素之一,是对脉象信号中符合脉象生理学解释又具特征意义的点进行定位和辨析,经数据整合形成方便记录、阅读和分析图谱。

常用方法包括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时频分析等。

①时域分析法:是在时间方向上分析波动信号的动态特征,通过提取脉搏图谱曲线上有明确生理意义的点作为评价脉搏波的特征点,找出与脉象变化的内在联系,是直观、应用最广泛的分析方法。

②频域分析法:人体脉的搏动是一种波,由不同频率、振幅的波叠加而成。

频域分析法是把周期性波动的脉搏波分解为一系列频率为基本频率整数倍的简谐分量,构成频率谱,利用频谱与倍频的不同分析脉象的不同。

各脏腑与相连动脉协同共振,但共振频率不同,然皆以心跳的谐波为主,五脏六腑各依其共振特性,选择适当谐波频率共振。

以此测出正常人五脏六腑脉搏谐波频谱标准值,如果身体有病变时,测出的各器官脉搏谐波频谱与标准值比较,分析上下偏差,根据偏离多少确定脏器的病变程度。

该方法得到临床病例的验证。

③时频分析法:分析时变非平稳信号,并描述信号在不同时间、频率的能量密度或强度,提供时间域与频率域的联合分布信息。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10月第38卷第10期Int J Trad Chin Med, October 2016, V ol. 38, No.10 ·871·可自动从脉象数据中提取脉图中的脉象特征,并以特征函数方式表示。

脉象图谱特征的识别与分类是从脉象图谱上提取的表述脉象“位、数、形、势”的特征参数,与各种常见脉象典型图谱的特征参数相比,根据相似程度判定所属脉形类别,并进一步与临床结合,通过对人体基础生理现象脉象图谱的观察,进一步认识脉象形成机制、变化规律及生理意义。

4 脉诊客观化存在的挑战近几十年来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在脉象研究中,学者们对脉象的采集、定位、动态指标、分析方法、参数等认识存在差异。

研制开发的脉诊仪大部分是对脉象数、位、形、势4个方面加以提取,在这四要素中除“数”外,其他3个要素由主观判断[7]。

对脉象提取界定没有统一标准,难以脱离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脉象采集方面,传感器类型及触头位置、手腕姿势、诊脉体位、采脉部位、时间季节等均有影响[8]。

脉息随四时而变,人体脉象会随着季节变化、朝夕不同、居住地势、山水远近的不同,发生非病理性变化,所以对脉象采集得到的脉象图,如何与人体的病、证、症结合,也是影响脉诊客观化应用的难点。

魏红和徐刚[9]对平脉进行数据采集与统计时,结合影响脉象特征的各因素,通过对脉波幅值周期的特异型比较,建立平脉数据库,计算机通过学习可基本判断平脉,但如何使判断出的结果与中医整体观结合仍未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

5 小结脉象信号特征提取的方法已非常丰富,结合模糊识别、神经网络等方法研究,使脉象识别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有一些因素影响其向临床发展。

第一,多数研究普遍倾向于建立某个或某几个特征与个别病症脉象的联系,与临床病源多样化不符,普适性不强;第二,有部分研究的重点在识别,而不重视特征因素。

第三,如何构建一整套完备的特征分量,让各种脉象可在以这套特征分量构成的空间里得到各自可区分的映射,才是更好发展识别临床多种病患的基础。

第四,在构建特征分量时,使用的分析方法与指标采集方法及所选取的特征均直接影响到脉诊仪的最终诊断结果,所以如何选取仍是一个重要问题。

然而这并不是说研究更好的识别方法不重要,只是如果提供的特征分量不够充分或相互间相关性很大,使用再高级的识别方法也未必能取得好效果。

目前脉象特征的提取应由量变向质变转变,分析各方法提取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正交性,从而找到各种相对完整充分的特征分量体系,将有助于脉象识别研究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