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进步历程;2. 精通《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4. 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进步历程;2. 《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3. 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4. 阅读理解和鉴赏。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回想一下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进步历程,简要谈谈你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二、进修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进步历程: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珍品,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奇特的艺术魅力。
古代诗歌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形式简洁明了,语言秀丽流畅,表达丰富含蓄。
古代诗歌进步历程悠久,经历了唐诗盛世、宋词风华等时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
2. 《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古代诗歌四首》是中国古代闻名的四首诗歌,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鹊桥仙》和《水调歌头》。
这四首诗歌涵盖了古代诗歌的各种主题,如孤独思念、自然风光、爱情美妙、社会风俗等,呈现了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3. 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古代诗歌四首》以其奇特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吸引着数不清读者。
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勾画出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让人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气。
同时,诗歌的表达手法也多样丰富,如暗喻、拟人、对偶等,呈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技巧和思维深度。
4. 阅读理解和鉴赏:请同砚们专注阅读《古代诗歌四首》,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美和韵味。
同时,结合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沉思,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总结通过本次进修,我们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度的了解,精通了《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分析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升了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期望同砚们能够继续热忱诗歌,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操。
四、作业1.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诵,表达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 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对《古代诗歌四首》的熟识和体会;3. 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作品,扩展你的文学视野,丰富你的文学修养。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任务一: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一、作者简介1.曹操(155~220),字_______,沛国谯(今安徽省亳(bó)州)人,_______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与曹丕、曹植合称“_______”。
2.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唐代著名的_______诗人。
字太白,号_______,被称为“_______”。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3.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_______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_______。
4.王湾是_______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5.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
是_______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_______》;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_______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
被人称为“_______”之一,更被时人誉为“_______”。
“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_______、马致远和_______。
二、文体知识1.乐府,原来是_______帝时掌管_______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_______律诗、_______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_______联、颔联、_______联和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_______。
3.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
曲有_______曲与_______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_______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_______曲。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一课时【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准备】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3.熟读诗歌,了解诗意。
【学习《观沧海》】学习流程:1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2分钟)2朗诵诗歌(5分钟)3赏析诗文(8分钟)4.背诵(5分钟)1.写作背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2.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3.朗诵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4.自主学习,赏析诗文。
(1)全诗是以哪个字统领全文,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5 熟读成诵。
【学习《次北固山下》】学习流程:1作者简介(1分钟)2题解及朗诵诗歌(3分钟)3赏析诗文(8分钟)4. 合作探究(3分钟)5背诵(5分钟)1.作者简介:王湾(公元693年~751年),唐代诗人。
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
2.【题解】:诗题作《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一、课先导学
1. 请学生们阅读底下四首古代诗歌:《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水调歌头》。
2. 请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这些诗歌的作者是谁?他们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这些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有什么特点?
3. 请学生们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做好教室笔记。
二、教室进修
1. 请学生们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探讨这四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和区别。
3. 请学生们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这四首诗歌的作者生平宁创作背景。
4. 请学生们分析这四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比如比照、排比、夸张等。
5. 请学生们尝试模仿这四首诗歌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三、课后反思
1. 请学生们总结今天的进修收获和体会。
2. 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了怎样的认识?你们觉得古代诗歌与摩登诗歌有什么不同?你们在创作古诗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挑战?
3. 请学生们将自己创作的古诗分享给全班同砚,并互相评判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导学案设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创作能力。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生版)
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
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3.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口译)二、解读欣赏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4.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5.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句直接抒情?哪句属于写景?你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了怎样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3.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点拨】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这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一课时话题简介:本节课将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分别为《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和《水调歌头》。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学生将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作者及背景,并培养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导入】1. 问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何了解?是否熟悉或背诵过一些古代诗歌?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和《水调歌头》,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知识整合】1. 分别介绍四首古代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主题:-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表现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和胸襟开阔的豪情。
- 《将进酒》:作者李白,以豪放奔放的诗风歌颂饮酒作乐的生活态度。
- 《静夜思》:作者李白,描绘了作者深夜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以抒发离愁别恨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分析四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如修辞手法、意象描写、对比和排比等。
【扩展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思辨讨论】1.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讨论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分享给全班。
2. 个人思考:你最喜欢的一首古代诗歌是哪一首?为什么?请写下你的观点和感受。
【作品创作】1. 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古代风格的诗歌,可以借鉴前人的创作手法,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欣赏和评价。
【反思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又有何收获?2. 总结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并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导学案一、基础知识把握1、请说出本课四首诗的诗歌体裁。
(1)《观沧海》是一首;(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3)《次北固山下》是一首;(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和。
其中和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比如本课的《》就是一首律诗。
3、曲是一种与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4、文学常识(1)《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是我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掉了与他争雄的吕布、袁术等人,统一了北方。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的开创者。
他的诗歌大多用乐府旧题写成,用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
被后世称为“”。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可见其在以思乡为题材的古代诗词中地位有多高!这首曲中“天净沙”是,“秋思”是。
5、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出汉字。
碣.( )石竦峙..( ) 澹澹.( )萧sè( ) cāng()海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A.次.北固山下。
()B.客路..青山外。
()C.海日生.残夜。
()D.断肠人...在天涯。
()7、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枯藤/老树/昏鸦,D.断.肠/人在./天涯。
8、填空:(1)《次北因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是:,。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涵泳古代诗歌邂逅四季之美——《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学习欣赏古诗。
【任务群】任务一:备查·古诗新知任务二:遇见·四季之美任务三:涵泳·感悟哲思任务四:吟诵·声韵传情【学习过程】中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学校文学社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古诗词之美,准备以《古代诗歌四首》为内容,制作一期“涵泳古代诗歌邂逅四季之美”为主题的展板,请你帮助文学社完成展板设计的相关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备查·古诗新知展板第一展区为“备查·古诗新知”,请你根据下列知识链接、课下注释以及自己查找的资料,帮助完成第一展区的表格填写。
【知识链接】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
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散套(又叫套曲、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小令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通常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曲牌表示曲调,小令另有题目。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课堂口头回答与多种朗读活动,100%的学生能够正确解释“临、澹澹、竦峙、星汉、杨花、客路、残夜、昏鸦、断肠、天涯”等词语,背诵出曹操和李白、王湾和马致远相关文学常识,能够背诵课文;5%的学生通过二次检测,完成上述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90%的学生能够准确翻译古诗词,明确表述出古诗词的主题。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85%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识·诗歌】诗歌分类·诗歌按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情诗。
【诵诗技巧】古词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
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入·诗境】观沧海 [东汉]曹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qiáo)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学法指导:朗读法、品味法、情境联想法、讨论探究法目标评价:目标不够细化,需进一步完善,但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互动流程一、情景导入。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Ⅰ《观沧海》一.简介曹操及其作品1.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 作品风格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情调为慷慨悲凉为特色3.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诵读积累, 体会诗人感情2.赏析名句3.想象诗歌的意境一、预习积累1.文学文化知识(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 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从诗的体裁看, 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 从表达方式看, 它是一首抒情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王湾, 是唐代诗人, 从诗的体裁看, 它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表达方式看, 它是一首抒情诗。
(3)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有诗仙的美誉, 与杜甫合称李杜, 浪漫主义诗人。
著有《李太白集》。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从诗歌的体裁看,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2.名句积累(1)《观沧海》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3)《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3.积累与乡愁有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二、感知探究《观沧海》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 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 有动有静, 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动静结合, 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描写静景, 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描写动景, 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理解古代诗歌四首的内容和意境。
3. 分析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意义。
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导学内容:1. 《离骚》2. 《静夜思》3. 《将进酒》4. 《赋得古原草送别》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分类。
让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为后续进修做好铺垫。
第二步:进修《离骚》1. 学生朗读《离骚》,感受其中的豪情壮志和离别之苦。
2. 分析《离骚》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讨论屈原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3.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离骚》对当代人的启迪和影响。
第三步:进修《静夜思》1. 学生朗读《静夜思》,感受其中的宁静和孤独。
2. 分析《静夜思》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讨论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3. 联系自身情感体会,思考《静夜思》对人生的启迪和感悟。
第四步:进修《将进酒》1. 学生朗读《将进酒》,感受其中的豪放和豪情。
2. 分析《将进酒》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讨论李白的酒文化和人生态度。
3. 探讨《将进酒》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启迪和影响。
第五步:进修《赋得古原草送别》1. 学生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感受其中的离别之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2. 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讨论王维的写景技巧和意蕴。
3. 思考《赋得古原草送别》对环境珍爱和人与自然的干系的启迪和反思。
第六步:总结与展望通过进修《古代诗歌四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不息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2. 熟悉《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经典作品;3. 掌握古代诗歌的赏析方法和技巧;4. 提高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二、导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 《古代诗歌四首》的作者及作品介绍;3. 《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诗歌赏析;4.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
三、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激发进修的欲望。
2. 进修任务一: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讲解古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如抒情、叙事、咏史等,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的奇特魅力。
3. 进修任务二:介绍《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经典作品介绍《古代诗歌四首》中的《静夜思》、《登鹳雀楼》、《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讲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 进修任务三:诗歌赏析分别对《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每一首诗进行赏析,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进修任务四: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分享讨论效果,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进修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诗歌的奇特魅力和深刻内涵,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审美修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诗,并写出你的感想;2. 搜集一首古代诗歌,进行赏析和解读;3. 阅读《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作品,选择一首进行朗诵。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与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诗歌表现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和想象力;3.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拓展诗歌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会对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宁文学修养,感受诗歌之美,享受诗歌之乐。
愿我们共同走进古代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意盎然的魅力!。
预习-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预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 jié()石 sǒng zhì()水何dàn dàn() xiāo sè()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
竦峙:。
星汉:。
萧瑟:。
至:。
何:。
若:。
临:。
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
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己的政治抱负。
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4 古代诗歌四首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1.通过以优美的语言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读、说、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
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列,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除了让学生背诵古诗以增加文化的积累外,更需要向学生讲明其精要所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尤为重要。
方法指导:主旨句主旨句是文章中心所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来概括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要结合全篇内容并联系作者思想来理解主旨句。
素材积累:游侠曹操少年曹操,有着通常少年都有的游侠梦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曹操所扮演的游侠与我们理解的游侠应该不一样。
这里举三个曹操所谓“游侠”的例子:例一:逞强好胜,率性而为。
少年曹操曾在大宦官张让的庭院中,当着张让的面,舞了一通手戟,尽兴之后便翻墙而出,全然忘记了自己在擅闯私宅。
例二:劫持新娘,胆大包天。
看着别人家正在举行盛大婚礼,曹操竟心生“歹意”,等到夜幕降临,大喊一声“有贼”,来了一个声东击西,在大家寻贼之际,曹操抽刀在手,劫了新娘就走。
例三:游手好闲,耍小聪明。
曹操的叔父对曹操游手好闲、惹是生非,大为不满,经常向曹嵩告状,让他管束好自己的儿子。
一次,曹操碰到叔父,假作中风。
叔父赶忙去告知曹嵩。
父亲匆忙赶来时,曹操已恢复了常态,控诉叔父的造谣中伤,父亲对叔父失去了信任,曹操便得到了他想得到的自由。
三个例子反映出曹操的游侠特征是:诡诈,顽劣,嬉闹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海(jiã)石(sǒngzhì)(cháo)平归(yàn)水何(dàn)(xiāo)(sâ)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二、合作、探究、展示:(一)整体感知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到“”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景,后四句写的是景。
这首诗借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融合在一起,诗人以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和的表现。
诗中洋溢着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
次北固山下,就是的意思。
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
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的思想感情。
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二)研读课文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三、当堂检测1、按要求写出《次北固山下》相应的诗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第二课时学习总目标1、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1、反复朗读《钱塘湖春和行》和《天净沙·秋思》2、了解诗人白居易和马致远白居易(772~846),字,晚年自号。
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诗。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二、合作、探究、展示:(一)整体感知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早莺、、、浅草、,展现了一幅景色、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之情。
(二)研读课文1、研读《钱塘湖春行》(1)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和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从觉和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写,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通过“”和“”来表现早春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读《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图”。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渲染了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
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尾句:“”点明主旨。
3、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见解。
三、当堂检测背诵默写这两首诗四、布置作业 1、选择这两首诗的中任一组写景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它们扩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
(150字左右)2、积累描写钱塘湖(西湖)的诗。
试题选编一、读《观沧海》,完成后面问题: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诗人。
他的诗以见称。
2、是非分明,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二、次北固山下1、《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______人,______代诗人,题目中“次”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言____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3、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钱塘湖春行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四、《天净沙·秋思》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